论区域发展权法律激励机制的构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跨界问题与协同发展的激励机制设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跨界问题与协同发展的激励机制设计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几年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逐渐形成并开始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成渝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以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了周边城市和县镇的经济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一些跨界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由于成都和重庆之间的文化差异、制度不统一、产业互补性不足等因素,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为了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跨界合作和协同发展,需要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解决各方面之间的利益博弈和合作难题,推动双城经济圈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跨界问题与协同发展的激励机制设计,为促进双城经济圈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1.2 问题提出问题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面临着诸多跨界问题,如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均衡、产业结构协同不畅、政策体系不统一等。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速度,也影响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
如何有效地解决跨界问题并构建协同发展的机制,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积极寻求激励机制设计的解决方案,以推动双城经济圈的跨界协同发展,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跨界问题与协同发展的激励机制设计,其中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成渝地区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重镇,双城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如何解决双城经济圈中存在的跨界问题,推动各方协同发展,对于促进成渝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在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简论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简论中国改革二十年的一个重要成就是构建了一套较全面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这些激励机制中,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基本确立了地方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合法地位,而且以地方为基本空间,把有关的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协调起来,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帕累托最优”,减小了地方力量群之间的内耗,实现了合力的有条件最大化。
一建国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突出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一元化结构和自上而下的命令式运行方式。
在这种体制下,地方实际上只是中央的派出执行机构,在政治上服从党中央的领导,在经济上完成国家制定的严格计划,所谓的“地方服从中央”和全国“一盘棋”的提法是这种制度安排的鲜明写照。
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运行的激励机制是“忠诚/命令”式的,单向度的,地方行为唯上级指示和命令是从。
所谓的“忠诚”指的是对党的忠诚,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党的纪律高于一切,甚至高于国家的法律。
由于严格按照党的纪律办事,所以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实质上是党中央与党的地方组织之间的关系。
在党的一元化领导和全面的计划经济下,地方政府的行为首先而且只能表现为对上级命令的严格服从与执行。
“忠诚/命令”式的激励机制源于长期战争形成的军事体制和苏联式体制,但是在毛泽东的克里斯马式的领导体制中得到了强化和巩固。
毛利用其威信确立了在党内外的绝对领导地位,并且利用共产党的严格制度使个人的影响发挥到最大。
从这个意义上讲,“忠诚”最终成为了对毛本人的忠诚,蜕化成个人崇拜,毛的话语成了行为的终极命令,最高指示代替了法律,同时也替代了严格的计划。
因此,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没有明确稳定的法治保障,带有突出的人治色彩,是围绕着个人意志构建和运行的。
客观地讲,人治替代了法治在一定意义上减弱了计划命令的僵硬,为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灵活度,地方政府可以从计划之外找到行为的合理依据。
尽管如此,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机制的原动力还是由上级掌握着的,地方缺少必要的能动性。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激励机制和运作模式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激励机制和运作模式作者:林倩李红强来源:《资源导刊》2022年第01期本文以浙江省为典型地区,分析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激励机制、创新政策、收益分配机制以及典型操作模式,阐述了其通过以经济目标实现带动社会综合目标完成的内生型、可持续的动力机制。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加强国土空间治理、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存量规划时代提升空间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
浙江省土地整治经历了标准农田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3个阶段。
2018年,浙江省出台《关于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意见》,通过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
2019年,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幵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试点工作。
然而,在当前严控政府债务、土地整治资金短缺的形势下,如何实现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选择切实可行的推进模式,更好地激励和推动基层政府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亟待思考。
浙江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激励政策创新传统的土地整治政策多以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作为主要目标,同时辅以提升农业发展规模。
但由于土地整治项目以财政投人为主,且农业附加值低,地方政府推动土地整治的意愿明显不足。
浙江省在制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时,构建了可持续、可循环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投入一产出”收益分配机制,并在此框架下,形成了4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这些政策对于村集体和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同时,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利于加强耕地保护、优化用地布局、缓解用地需求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建立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制度。
通过建设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浙江省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区永久基本农田周边的现状农用地、细碎耕地和零星建设用地纳入基本农田整备区,对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的,同步纳入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通过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提升等工程性建设,逐步形成与永久基本农田连通连片、设施统一、质量相当的优质耕地。
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与机制
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与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密相连。
为了实现教育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政策与机制的制定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探讨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机制。
一、政策1. 教育投资政策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通过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私人资本投入教育产业,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
此外,政府还需注重教育投资结构的合理调整,优先投资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以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元需求。
2. 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政策为了推动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应该着重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
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儿童在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的区域接受教育,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让各地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3. 产教融合政策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政府应推行产教融合政策。
与企业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
政府可以出台各项激励政策,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实习就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培训和就业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机制1. 教育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的统筹机制政府应建立教育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的统筹机制,将教育发展纳入区域发展的整体规划中。
通过统筹规划,确保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政府可以设立相关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协调教育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之间的关系,确保两者之间的无缝衔接。
2. 教育评估与区域经济社会评估的综合机制政府应建立教育评估与区域经济社会评估的综合机制,对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行全面评估。
通过不断改进机制,政府可以及时了解教育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
这样能够确保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衔接与协调。
3. 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对接的机制政府应建立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对接的机制,以满足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法律机制的系统论分析
法律 园地
促进 区域协调发展法律机制 的系统论分析
周叶 中, 彪 张
( 武汉大学 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 湖北 武汉 4 0 7 ) 3 0 2
摘要: 促进 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机制是我 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保 障。从 一般 系统论 的视 角来看 , 促进 区 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机制应 当是一个完整的 系统体 系。它以促进 区域协调 发展 、 障国家 区域 决策有效运行 、 保 推进 区 域分工与合作为 目标 : 以中央层 面的“ 区域发展基本 法”地 方层面的“ 别 区域 发展 法” 纵 向上 的“ 、 特 、 区域 决策保障 法” 和横 向上 的“ 区域合作保 障法” 为基本要 素 ; 通过 专门的区域发展管理机构这一 系统结构 。 发挥 系统要 素的整体
架 基 本形 成 。 区域 战 略 、 区域 规 划 以及 区 域 政 策 , 当前 我 国 是 中央 政府 调 控 区域 发 展 的 主 要 手段 。 不 完 全 统 计 , 20 据 仅 09
律机制也有 自身独有 的系统 目标。 ( ) 一 促进 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党和国家 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在
自近代 以来 , 们已经开始使用系统概念对现实世界进行概 人 括 分析 。真正意义上 的现代系统论产生于 2 0世纪 2 0年代
初 ,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 和哲学家路德维格 ・ 贝塔朗
的理论支持 。
一
平衡 , 极易削弱 中央政府的权威 ; 对地方而言 , 区域 发展 不平 衡. 将会加剧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 冲突 ; 对社会而言 , 区域发
展不平衡不利于社会共识 的形成 。 这些问题的存在表 明, 促进我 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保 障仍 然有待改善。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机制应 当以推动
自贸区 激励制度创新政策
自贸区激励制度创新政策一、前言为了促进自贸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区域内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特制定本激励制度创新政策。
本政策旨在激发自贸区内各类主体创新活力,优化创新环境,推动制度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政策目标1. 激发自贸区内各类主体创新活力,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2. 优化自贸区内制度创新环境,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3. 促进自贸区内制度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政策措施1. 财政支持:设立自贸区制度创新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制度创新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包括研发资助、贷款贴息、奖励等。
2. 税收优惠:对在自贸区内开展制度创新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3. 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自贸区内制度创新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降低融资成本。
4. 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大对自贸区内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支持力度,为制度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5. 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自贸区内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
6. 开放合作:支持自贸区内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制度创新经验和资源。
7. 公共服务:优化自贸区内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降低制度创新成本。
四、实施与管理1. 本政策由自贸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实施和管理。
2. 自贸区管委会应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确保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
3. 自贸区管委会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
五、附则1. 本政策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2. 本政策的解释权归自贸区管委会所有。
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实践经验总结
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实践经验总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各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
本文旨在总结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实践经验,以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建立区域统筹的政策机制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要解决行政区划带来的壁垒问题。
政府可建立区域统筹的政策机制,通过协商和协调,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此外,政府还可采取跨行政区划的协作机制,提升政策的协同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促进各地区发展特色为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特色,政府应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凸显各地区的发展特色。
比如,对于资源丰富的地区可采取资源优先开发政策,对于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采取人才引进政策,对于环境优美的地区可采取生态优先发展政策等。
通过差异化的政策,能够更好地激发各地区的发展活力。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尤其是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建设。
同时,政府还可推动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互联互通,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强互联互通,能够有效促进各地区的协同发展。
四、鼓励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科技创新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区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政府还可建立科技合作机制,促进各地区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
通过科技创新,能够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总之,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在政策制定上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建立区域统筹的政策机制。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2013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助项目名单
基于噻吩衍生物C-H键活化的有机及 高分子合成方法研究 高强度呼引型可调智能塑料包装薄膜 生物学院 的制备 WO3-Ta2O5-NiO固体器件的研制与测 物理 试 汽车工程 基于驾驶人使用模式的汽车个性化控 学院 制系统开发 生物学院 汽车仿生低速吸能盒 通信工程 压电式微型尺蠖仿生机器人设计
机械科学 多功能微型飞行侦测器 与工程 汽车工程 基于斯特林发动机原理的新型汽车用 学院 增压器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刘颢然
二等
王现宝
二等
赵天
22
科技发明制作类
二等
汽车工程
王作文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科技发明制作类 科技发明制作类 科技发明制作类 科技发明制作类 科技发明制作类 科技发明制作类 科技发明制作类 科技发明制作类 科技发明制作类
二等 二等
交通学院 汽车工程 学院 生物与农 业工程学 院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哲学社会类调查报告 和学术来论文
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及相关政策机制和制度支持研究
息 . 以减少 科 技创 新 中不 必要 的重 复 , 而 有效 地提 高 可 从 科技 创 新 的效 率 : 业 及 时 地 应用 科 技创 新 成果 . 集群 企 是 科技 创 新 的源 动 力 .直 接 带动 了产 业集 群 的科 技 创新 水
平。
新 知识 的产 生 、 动 、 新和 转 化 。当市 场 饱 和时, 流 更 企业 仅 能 维持 经济 利 润 . 业外 部 的资 源不 再 流 人 . 业 结构 趋 产 产
于 稳 定 为 了 突 破 既 定 的 已 结 构 化 的 产 业 约 束 . 业 将 通 企
过创 新形成 新 的经济 活 动 . 经过 产业 创 新 网络 的传递 和辐
射 , 动 产 业 内 的 技 术 创 新 和 技 术 进 步 . 成 产 业 的 升 级 推 形
2 .建 立 区 域 产 业 共 生 网 络 按 照 创 新 体 系 理 论 . 新 创 过 程 实 质 上 是 各 种 组 织 相 互 作 用 的 过 程 . 个 企 业 或 机 构 单 作 为 政 策 作 用 的 对 象 . 以 实 现 区 域 内 整 体 创 新 能 力 的 提 高 提 高 区 域 整 体 创 新 能 力 的 关 键 在 于 促 进 各 种 组 织 建 立
更新和转化, 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对 区域未来产业创新主导模式的思考 , 确立产业集群主导 产业 网络协作 式发展模 式。 立主 导产 业之后 , 确 必须根据 产 业关联性 建立起 相 互依存 的 产业发展 网络。 章借鉴 目前各 文 地 产业 自身发展 的成 功经验 , 以及 各地政 府对 于主 导产 业及形 成的产 业价值 链重点发展产业尽快壮大并鼓励企业间的竞争, 鼓励各个相关企业形成相互支持的产业配套 网络 , 实行紧密地围绕主导产 业 形成 的上 下游产业链 条 , 重 高新 区内重点 大企 业带 动作 用 , 注 形成 以本地 文化 为创 业环 境 的产 业创新体 系。 关键词: 区域产业创新体系; 布局; 政策机制: 制度 支持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利益平衡与发展机制研究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利益平衡与发展机制研究一、前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越来越成为国际间合作的重要手段。
区域经济合作能够有效促进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和利益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然而,区域经济合作也存在着利益平衡问题,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并建立合理的发展机制,成为区域经济合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利益平衡问题区域经济合作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考虑,有时甚至会发生利益冲突。
因此,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要实现各方的利益平衡,需要采取多种手段。
1.建立协商机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各方之间应该建立协商机制,通过沟通交流,协商解决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
在协商中,各方需要充分尊重彼此的意见和利益,共同制定出符合各方利益的合作方案。
2.平等互利:区域经济合作中,各方应该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合作关系。
只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并实现各方的利益平衡。
3.强化监管管理:在区域经济合作中,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规范各方的行为。
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来保证各方的利益不受侵犯,从而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三、发展机制研究为了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还需要制定合理的发展机制来促进各方的发展和利益平衡。
1.合作共赢:区域经济合作应该建立起合作共赢的机制,通过共同发展来实现各方的共同利益。
合作共赢的机制可以实现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2.优化产业结构: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各方应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实现利益平衡。
通过分工合作、互相补充,形成互利互惠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提升合作效益。
3.共建基础设施:区域经济合作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支撑。
各方可以通过共建基础设施,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益的平衡。
共建基础设施需要考虑各方的实际需求和利益,以实现利益平衡。
四、结语区域经济合作是促进国际间经济联系和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
论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调机制构建
取得 新进 展 , 其 中影 响 最大 的是 关 税 同盟 理 论 。虽
然, 区域 经济合 作并 不只 是关税 同盟 , 但通 过对关 税
同盟 的研 究 , 得 出了区域 经济合 作效 应 的一般理 论 , 且 广泛 应用于 其他 区域 经济合 作形 式 , 因此 , 关税 同
和定义 , 但就 其 内涵 方 面基 本 形 成 了共 识 : “ 区域 经 济合作 是指 地理 位 置相 连 或 相 邻 的 国家 或 地 区 , 为 了获得 区域 内 的经济 集 聚 效 应 和互 补 效 应 , 并 促 进 产 品和 要素 资源 在 国家 或地 区之 间 的 自由流 动 和有 效 配置 而 建 立起 来 的 跨 国或 跨 地 区经 济 组 织 的 活
或 地 区之 间在经 济 的全 部或 部分领 域 逐步减 少差 异 的行 为 。学 术界 对 区域 经济 合作存 在 着不 同的解 释
区) 之 间通 过缔 结条 约共 同建立 的 , 也 可 以是地 区合 作 的上级 倡导 机构组 织建 立 的 。
( 二) 区域 经济合 作 主要理论 综述
机 制 为 重 点 的保 障 机 制 , 以统 一 的 市场 体 系和 有 效 的评 价 激 励 机 制 为 重 点 的推 进 机 制 , 以 责任 明 确 的行 为 约 束 机
制、 严 格 的监 督机 制和 有效 的仲 裁 机 制为 重 点 的 约束 机 制 。 关键 词 : 区域 经 济 合 作 ; 协 调机 制 ; 效 应 分 析
自由流 动 ; 二是 在 主观上 , 合作 区域 内的各 地 区政府 要 主动 协调 , 让 渡 一部 分 行 政权 力 给 超 国家 ( 地 区)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1 0
我国区域协同立法的发展及其问题思考
我国区域协同立法的发展及其问题思考摘要:区域协同立法是指为了解决跨行政区域的事务,多个不同的地方立法主体按照各自的立法权限,根据立法程序和协议,开展的立法活动。
区域协同立法有助于推动区域合作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等全面协调发展。
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概念、原则、内容以及法律意义等方面全面介绍区域协同立法;第二部分归纳总结了区域协同立法的现状,并从区域协同立法的法律地位、主体、范围及审查监督等方面论述并分析主要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部分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能为推动我国区域协同立法的发展与完善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发展,协同立法,协同治理前言区域协同立法是我国地方立法范畴内的一个新概念,是为了发展区域一体化和解决跨行政区域社会事务而产生的法治战略。
随着中共中央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的逐步发展也随之对区域协同立法提出了挑战。
目前学术界的学者们对区域协同立法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
韩业斌在《区域协同立法的合法性困境与出路》中写到区域协同立法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因为《宪法》《立法法》中没有具体的条款规定,使得区域协同立法随时都存在着合法性问题;贺海仁在《我国区域协同立法的实践样态及其法理思考》中,也认为区域协同立法目前关注在部分区域的协同立法,忽视了我国其它具有不同实践特征的区域协同立法问题,偏重关注区域协同立法的某一领域,缺乏区域协同立法的具体内容、概念的澄清、特征的总结以及对实际实践情况的思考;不过也有学者觉得目前区域协同立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签署立法协定、交流和沟通立法信息、立法项目、立法程序等方面,但在区域协同立法实践中,却取得较少实质性的成效。
总体而言,尽管目前的研究成果已经给我国区域发展带来了助力,打开了区域协同立法制度探索的窗口,并获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与地方立法实践发展的需要仍存在很多矛盾,还有很多领域亟待关注与探索。
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如何创新
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如何创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然而,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区之间存在着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利益冲突不可避免。
如何创新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区域内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共享,成为了区域协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区域协同发展中利益协调的重要性区域协同发展旨在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地区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往往会出现为争夺资源、项目和市场而产生的竞争和冲突。
如果不能有效地协调这些利益关系,不仅会影响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等问题。
例如,在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如果各地不能就项目的规划、投资和收益分配达成一致,就可能出现项目推进缓慢、建设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在产业发展方面,如果各地不能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而是盲目跟风上马相同的产业项目,就会导致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对于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区域协同发展中利益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一)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在一些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践中,利益分配往往侧重于经济发达地区或资源优势地区,而忽视了欠发达地区的利益诉求。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机制不仅会加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还会削弱欠发达地区参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积极性。
(二)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地区之间在协同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信息不对称、政策不协调等问题。
这使得各方在利益协调过程中难以达成共识,增加了合作的难度和成本。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对于各方的履约情况和利益分配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这容易导致一些地区为了自身利益而违反合作协议,破坏区域协同发展的整体格局。
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间竞争的加剧,区域协同发展成为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研究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探讨如何实施区域协同发展以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二、概述区域协同发展的概念区域协同发展是指不同地区间共同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产业互补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可以通过合作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链延伸和规模经济效应的目的。
三、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区域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各地区间的互利共赢,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资源共享和合作创新,可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协同发展。
四、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基本原则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公平公正、互利共赢、多方参与、开放透明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区域协同发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五、区域协同发展的策略与路径实施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路径。
首先,建立区域协同的组织架构,形成合作共识和合作机制。
然后,加强资源共享和合作创新,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益。
最后,加强政策协调和合作,消除区域间的壁垒,促进经济的有序发展。
六、区域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中国长三角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区域协同发展案例。
该地区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合作,加强产业链的衔接,实现了资源优势的充分利用和互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协同效应的形成。
七、区域协同发展的挑战和对策在实施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一定的挑战。
首先,不同地区间的利益分配不均可能导致合作的难度。
其次,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难题也是一个挑战。
对策包括加强政策协调、强化法制建设和提高合作的诚信度。
八、国际经验与借鉴国外许多国家也有类似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如欧盟的区域发展基金和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等。
中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完善自身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九、区域协同发展的前景和建议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构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31构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刘小冰□吕心语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逐渐提高,但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强度仍较高,生态环境质量未得到实质性改善,绿色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尚未形成,环境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制度尚未系统建立。
江苏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不断完善地方政策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正向政策与法律激励、反向政策与法律激励等政策工具,构建江苏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正向政策与法律激励:构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机制正向政策与法律激励,即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政策与法律激励制度,对某种或某类市场行为配置正向法律利益,鼓励居民按照政府鼓励的政策与法律制度进行某种或某类经济行为。
江苏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综合运用法律、经济以及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加强体制协调,形成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合力,从而构建江苏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机制。
增强财政投入的政策引导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自然资源价格扭曲、环境成本没有内部化,是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也是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
应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科技研发、推广运用的公共财政投入,通过财政补贴,引导居民退出那些不宜居住、生态脆弱地区,既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也利于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
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保证用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投入占GDP 的比重不断增加,增长比例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
同时,避免对社会资金产生“挤出”效应,将绿色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清单,扶持和培育生态产品市场。
梳理优惠补贴政策。
修订“最低价中标”等易导致“优汰劣胜”的政策,取消不利于绿色化的补贴政策,避免政策执行走样。
一些地方采取土地优惠、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降低环保标准等政策措施招商引资,结果却是“污染转移”,招来了大量的高能耗、重污染企业,加剧了产能过剩。
知识产权要素市场的保护与激励机制
知识产权要素市场的保护与激励机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激励机制变得愈发重要。
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活动的不断增加,知识产权的价值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知识产权要素市场的保护与激励机制,以及相关的政策和实践。
一、知识产权要素市场的定义和重要性知识产权要素市场是指为满足创新活动和技术转移所需的人才、资金、设备和信息等要素提供的市场。
知识产权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对于促进创新和提高技术效益至关重要,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知识产权要素市场的保护措施1. 法律保护:建立健全的法律框架是保护知识产权要素市场的基础。
国家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和权益,加强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知识产权者的合法权益。
2. 执法监管: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执法监管,打击侵权行为。
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增加侵权者的风险。
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和阻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3.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知识产权侵权问题。
通过签订知识产权合作协议,加强司法互助和信息共享,提高跨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性。
三、知识产权要素市场的激励机制1. 奖励制度:建立奖励制度,鼓励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
可以通过发放专利奖金、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方式,激励创新者和知识产权持有者。
2. 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知识产权创造和创新活动。
减免知识产权相关的税费,降低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成本。
3. 技术转移机构:建立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知识产权要素的市场化流动。
这些机构可以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转让等服务,帮助企业在市场中更好地进行知识产权交易和转移。
四、知识产权要素市场保护与激励机制的政策与实践1.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政策:中国政府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鼓励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
乡村治理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乡村治理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乡村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为了推动乡村治理的有效进行,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本文将从经济激励、社会激励和法律约束等方面来探讨乡村治理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首先,经济激励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乡村治理中,经济激励可以通过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利益来推动他们参与到治理中。
例如,可以通过发放农村土地使用权、提供农村产业发展资金等方式,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治理中。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农民将农村土地流转出去,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经济激励可以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乡村治理的顺利进行。
其次,社会激励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激励主要通过社会认可、荣誉感和归属感等方式来推动乡村治理。
例如,可以通过表彰先进个人和集体、组织各类乡村文化活动等方式,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社区组织、发展农村志愿者队伍等方式,增强农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
社会激励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参与意愿和积极性,推动乡村治理的深入开展。
最后,法律约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保障。
法律约束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来规范和约束乡村治理行为。
例如,可以通过制定农村土地管理法、农村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农村治理的权责和规范。
此外,还可以建立健全农村治理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治理行为的监督和检查。
法律约束可以有效地规范和约束乡村治理行为,保障乡村治理的公正、公平和有效进行。
综上所述,乡村治理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是推动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
经济激励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社会激励可以提高农民的参与意愿和积极性,推动乡村治理的深入开展;法律约束可以规范和约束乡村治理行为,保障乡村治理的公正、公平和有效进行。
只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才能推动乡村治理的良性循环,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法律事务管理激励机制建立
法律事务管理激励机制建立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商业活动中,法律事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有效的法律事务管理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或组织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还能保障其合法权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然而,要实现高效的法律事务管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一、法律事务管理激励机制的重要性1、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效率激励机制能够激发法律事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当他们的努力和成果得到认可和奖励时,会更有动力投入到工作中,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一个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法律专业人才加入,并留住现有的人才。
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良好的激励待遇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3、促进创新和改进激励机制鼓励法律事务管理人员勇于创新,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来应对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和业务需求。
这有助于提升法律事务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4、增强团队合作和协作通过激励机制,可以促进法律事务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作。
当个人的利益与团队的整体目标相挂钩时,大家会更愿意相互支持、共同努力。
二、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1、薪酬激励合理的薪酬是激励机制的基础。
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津贴等。
绩效奖金应与工作成果、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挂钩,以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2、职业发展激励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机会,如内部培训、导师指导、参与重要项目等。
让法律事务管理人员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前景。
3、荣誉激励设立荣誉奖项,如“优秀法律事务工作者”“法律事务创新奖”等,对表现出色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这种荣誉可以增强个人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4、工作环境激励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舒适的办公条件、和谐的团队氛围、尊重和信任的文化等。
让法律事务管理人员能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工作,提高工作满意度。
5、自主权激励在一定范围内赋予法律事务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权力,让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造力。
区域协同立法研究
区域协同立法研究
区域协同立法是指在一个区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协同制定法律,以协调各方利益、推动共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协同立法成为了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
措施。
同时,区域协同立法也是解决不同地区法律规定不一的问题,实现协调发展的必然
选择。
区域协同立法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决地区经济差异
中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城乡发展之间不平衡,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存
在差异。
区域协同立法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法律规定和政策,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和合作,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统一法律规则
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法律规定存在差异,给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带来很大的困扰。
如何制定一些有利于各个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统一法律规则,就成为了很重要的任务。
区
域协同立法可以通过协同制定一些涉及到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法律规定,规范各地法律
规定的差异,促进统一的法律执行。
三、保障地方利益
区域协同立法不是单纯地为了进行地区间贸易、产品流通,也包括各地方权益的保障。
在制定区域协同法律规定时,应重视和充分保障各地区的利益。
政府应当通过协商制定出
合理的规定来促进各地区的协作发展。
四、扩大地方政府立法权
区域协同立法不是一种单纯的“上位法”。
通过区域协同立法,可以使地方政府更加
重视自身的发展和变革。
同时,也能使地方政府在讨论、制定法规过程中加强沟通交流,
更加充分地了解各地的状况。
这种政策对于地方政府的立法权扩大、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1年 3 月
中 南 民 族 大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学 版 ) 人
J u n l fS u h Ce ta nv r i orNa in l is Hu nte n o ilS in e ) o r a o t — n rlU ie st f t ai e ( ma iisa d S ca ce c s o y o t
果, 即传 统意义 上否定 式后 果 , 主要 体现为 惩罚 。除 此 以外 , 现代 社 会 , 在 日益重 视 其 肯定 式 后果 , 即通 过正 向的促 进 、 励等 行 为来 弘 扬 法律 所 追求 的社 奖
根 据 国内多 数 学 者 的观 点 , 以将 区域 法 律规 可
范 的作用 归 结 为 五个 方 面 : 引作用 、 价 作用 、 指 评 教 育 作用 、 预测 作用 和强 制作用 [ 。 2 这种功 能与作 用 的 ]
所 谓 激励 , 是 组 织通 过 设 计适 当的 外部 奖励 就 形式 和 工作环 境 , 以一定 的行 为规 范和惩 罚 性措施 , 借 助信 息 沟 通 , 激 发 、 导 、 来 引 保持 和 规划 组 织 成员
关 系 的规范 , 它 对 区域 社会 成 员规 范 的手段 可 以 而
收 稿 日期 : 0 O 1 — 2 21一 1 O
基 金 项 目 :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等 发 展 权 法 律 保 障 制 度 研 究 ” 教 育 部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后 期 资 助 重 点 项 目“ 域 国 平 ; 区
域法 律规范 的正 激励 功能 。而 区域法 律规 范的评 价 和教育 功能 , 兼具 有正 激励 和负 激励 的功能 , 既可 以 通 过正 面 的评价 和鼓 励引 导式 的教育来 刺激 社会 健 康 发 展 , 可 以通 过 反 面 评价 和 威慑 性 教育 来 对 区 也
规范 , 某种 意 义 上来 说 是 区域 社会 里 人 与人 之 间 从
行 为 规 范 , 过抑 恶 扬 善对 组 织 内部 成 员 的行 为 予 通 以规范 、 抑制 或者 激励 。 而在 区域 发展 中更应 该注 重 发 挥法 律 的正面 引导 , 进其 激励 的功 能 。 推
一
效性 , 激励 功能更 为优 越和 明显 。 其 当代 经济和社 会 发展 法律 制度 构建 同传 统法律 的根本 区别 之一 在于
恰 当的 区域 发 展 权 法 律 激 励 机 制 , 助 于 社 会 主 体 最 大 限 度 调 动 自身 内在 发 展 动 力 , 有 并使 其 有 益 于 外部 社 会 ; 助 有
于 区 域 协 调发 展 价 值 导 向 的 规 范 化 , 有 助 于激 发 全 社 会 的活 力 , 社 会 全 面 、 调 、 也 使 协 可持 续 的和 谐 发展 。 关键 词 : 区域 发 展 权 ;激励 机制 ; 建 构 中 图 分类 号 : 9 0 0 D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3X(0 1 0—1 3O 1 7 —4 3 2 1 )20 1一5
概括 为 激励 手段 , 这种 激励 手 段 又最 显 著地 体 现 为
正激励 和负 激励 相结合 。
的行为 , 以有 效 的实 现组 织 及其 成 员个 人 目标 的 系 统 活动 。 法律具 有反 向惩 罚和 正 向激 励 的双重 功效 , 根 据法 理 学一 般原 理 , 律规 范创 造 了两 种 法 律后 法
概 括就 隐含 了 区域 法律 规范 的激励 功能 。 区域 法律 规 范 的指引 与预测 功能 就是其 正 激励功 能 。法 律制
度较 之 于其他 制度 而言 , 更具 有稳律 意义上 的激励 也 是一个 道 理 , 们可 以将 国家或 某个 区域视 为一 个大 的组织 , 我 而该 区域 的现行 法律规 范可 以被 视作是 这个 组织 的
对行 为人 产 生从 事 某 种行 为 的动力 , 而 实现 了 区 从
、
区域 发展权 法律 激励 机制 及其 意义
( ) 一 区域 发 展 权 法律 激 励 机 制 。
制 度经 济 学 强调 制 度 的作 用 , 主要 认 为 制 度有
着 激励 的功 能 , 照诺 思 的 观点 , 按 就是 制 度 能够 “ 把 个 人 的经 济努 力 不 断引 向一 种 社 会性 活 动 , 使个 人 的收益 率 不 断接 近 社 会 收 益 率 。 L3 度 是最 终 决 ”l 制 j 定经 济结果 的因素L3 作 为 区域 中正式制 度 的法律 l。 J
实现 了从单 一 的负 面评价 与强 制到 引导 与激励 的根 本性 转 变 , 形成 为 一 种 新 的 法 律 规 范 , 提 倡 性 规 即 范 。 照制 度经 济学 的观 点 , 度激励 的一个 重要 表 按 制
现方 式就是 制度 能够 确立 稳定 的预期 。区域 法律 规 范具 有 强制 性 、 范性 和 概 括性 的特点 , 同类 事 项 规 “ 同样适 用 ” 所 以它能 够提 供给行 为人 以合理 而稳 定 , 的预期 。 正是 因为这种 合理 而稳 定的 预期 , 以才 会 所
VO . 1 NO 2 1 3 . M a . 2 1 F 0 1
论 区域 发 展 权 法律 激 励 机 制 的构 建
汪 习根 , 滕 锐
( 汉大学 法学院 , 北 武汉 407) 武 湖 3 0 2
摘 要 : 区域 发 展 权 法律 激 励 机 制 是 在 全 面 推 进 区域 经 济 、 治 、 会 、 化 的 可持 续 发 展 过 程 中。 了保 障 该 政 社 文 为 区 域 的 全 体社 会 成 员享 有 平 等 的 发展 机 会 并 公 平 分 享 社 会 发 展 成 果 而 构 建起 来 的 一 整 套 法律 激 励规 范 机 刺 。 构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