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观沧海》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观沧海》教案
高中《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观沧海》教案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内容,能根据诗句中的词语,理解诗人的抱负。

2、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诵读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对古体诗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诗人的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了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而我们学习的诗歌中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离骚》是一首楚辞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曹操简介:
3、写作背景:
4.板书课题。

二、朗读诗歌:
百度视频:然后自由诵读。

三、赏析诗歌
1.学习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注释: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

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

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

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

《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

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百度图片搜索碣石山:上的情景。

2)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3)这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学习第三至五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
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注释:
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sǒngzhì):高高地挺立。

竦通“耸”,高。

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2)译文: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海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3)这几句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波涛汹涌,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写草木,仍然是静态,再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宏伟气象。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这些是实景。

3.学习第五、六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注释:
日月:太阳和月亮
星汉:银河。

2)译文: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3)写作手法:互文
4)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4.学习第七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注释:
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

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2)译文: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整体感知
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
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

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五.朗读诗歌
朗读提示:如果你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你该如何朗诵这首诗。

六.质疑。

1、按板书小结。

2、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七.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借景抒情:
景:
实景: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
虚景:日月星汉
情:开阔胸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理想
八.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
教学反思
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个人简介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

接下来就进行教学环节。

首先用录音诵读。

然后让同学们,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
作中表达的感情。

然后是赏析诗歌。

最后学生通过我的讲解,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2、本节课是以诵读为纲,但我在教学设计上,安排学生读的时间太少。

附录:《观沧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
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
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