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16-2017学年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4份) 人教课标版16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1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雨林开发计划的内容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2.从全球利益出发,阐述雨林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知识清单一、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在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过度的①焚耕开垦、大规模的农场和②牧场开发、商业性③木材采伐,以及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2.20世纪中叶前亚马孙地区因丛林阻隔和④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当地印第安人以渔猎、采集和传统的⑤迁移农业为生,对雨林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大;20世纪中叶以来巴西政府公布实施了亚马孙开发计划,内容包括:修建⑥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⑦亚马孙平原,同时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这些举措使亚马孙雨林面积以惊人的速度减少.二、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1.从全球利益和⑧长远利益考虑,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⑨保护放在第一位.2.保护亚马孙雨林要以⑩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这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对点训练基础达标练考查点一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下列关于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B.该区雨林破坏的背景是当地人口素质低下C.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是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惟一方式D.巴西政府正式公布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答案 A解析亚马孙地区因丛林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当地印第安人以渔猎、采集和传统的迁移农业为生.且因人口很少,对自然索取不多,对雨林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大.巴西政府正式公布大规模的开发计划是在1970年.2.巴西政府大规模开发亚马孙流域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是( )①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②移民亚马孙平原③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④接纳海外移民,开发亚马孙平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A解析20世纪中叶以来,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开发计划,内容包括: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同时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这些举措使亚马孙雨林面积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考查点二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3.下列行动有利于亚马孙雨林保护的是( )A.修建贯穿亚马孙雨林的公路B.移民亚马孙平原C.吸引国外投资在此开辟肉牛牧场D.建立自然保护区答案 D解析A、B、C选项是巴西政府亚马孙开发计划的内容,是导致雨林面积减少的原因,当前的背景下,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4.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其原因不包括( )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B.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软木来源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答案 C解析雨林对于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亚马孙河流域集中分布了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热带森林,这是人类共有的财产;热带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现代医学中一些极为有效的治疗药物是从热带雨林天然资源中开发出来的;热带雨林地区是世界主要的硬木产地.方法技巧练图解亚马孙雨林破坏的原因阅读“巴西人口分布图与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2)亚马孙流域由于周围的国家全都是____________国家,发展水平不高,因为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而生活在其中的印第安人以渔猎、采集和________________农业为生,人口稀少,对自然环境索取不多,至今仍保存了大面积的原始雨林.(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巴西政府开始实施亚马孙开发计划,造成亚马孙雨林的大面积破坏,试回答造成亚马孙雨林破坏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答案(1)巴西人口集中分布于东南(东部)沿海.原因是地处沿海,气候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开发较早(或答:西北内陆地区人烟稀少,原因是交通不便,湿热的气候不利于人类居住).(2)发展中传统的迁移(3)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直接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等. 方法技巧亚马孙雨林破坏的原因亚马孙雨林的破坏与该区人口的增长关系密切.人口数量的增多必然导致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需求的增多,而砍伐森林只能解决人口的一时之需.综合提升一、选择题1.亚马孙地区雨林被破坏的根源是( )A.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B.发达国家的过度需求和跨国投资C.巴西政府移民亚马孙平原D.巴西政府对亚马孙流域的大规模开发答案 A解析当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贫困,是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2.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①雨林观光②生态旅游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④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对亚马孙雨林不加保护的采伐,会造成对亚马孙雨林的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雨林.人类的开发导致雨林破坏严重.据此回答3~4题.3.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分析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的原因包括( )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②受巴西暖流的影响③受秘鲁寒流的影响④平原面积广阔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B解析亚马孙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与大气环流、地形、暖流等因素有关.4.导致亚马孙雨林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可能包括( )①为了脱贫而实施过度的迁移农业②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开辟大型农牧场③为了偿还债务而进行商业性伐木④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D解析过度的迁移农业是为了解决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问题,①说法错误.为促进世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保护和开发,联合国大会决定将2011年定为国际森林年.据此回答5~6题.5.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D.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答案 A解析设立国际基金,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解决了当地的贫困问题,较好地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6.为促进世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保护和开发,我们应该( )A.封山育林,禁止对森林的砍伐B.注重开发,提高林业经济效益C.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D.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答案 D解析采育结合能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开发利用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读下表,完成7~8题.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单位:hm2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7.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A.水库坑塘海涂水田河渠B.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C.水田河渠水库坑塘海涂D.河渠水库坑塘海涂水田8.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答案7.B 8.C解析本题组以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湿地的生态效益和阅读表中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7题,根据表内数据(正值——湿地面积增加,负值——湿地面积减少),将每一种湿地的相关转化数据进行累加,可以计算出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第8题,综合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该区域2004年比2000年湿地面积增加,随着湿地面积增加,物种多样性和水鸟栖息地都会增加,生态环境会有所改善.二、综合题9.读“世界森林面积正在逐渐消失图”,回答下列问题.(1)目前全世界消失森林最快的是__________洲,最慢的是__________洲.(2)使森林面积锐减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3)森林面积的急剧下降,将使生物____________面临毁灭性威胁,还会给许多地区造成严重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4)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是实现资源的________利用,如在森林采伐时应不超过其____________.答案(1)亚北美(2)农牧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3)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4)充分生长量(更新量)。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2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导学案【学习目标】 1.以山西能源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总结能源综合利用措施.2.以山西能源基地环境治理为例,分析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知识清单一、能源的综合利用及结果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产业结构①单一.经济的核心部门是②煤炭工业,经济结构效益低下,③生态环境问题严重.2.“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煤炭、铁矿、铝土矿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④煤—电—铝、⑤煤—焦—化、⑥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⑦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3.结果:(1)单一的经济结构变为多元结构;(2)原料工业超过采掘业而占到主体地位.二、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山西省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生态问题;(2)环境污染——“三废”污染.2.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⑧技术创新为先导,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推进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2)调整产业结构措施: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⑩农业、轻纺工业、⑪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3.“三废”的治理:(1)废渣:煤矸石——主要用于发电、供热和充填露天矿坑及⑫塌陷区;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2)废气:做好消烟除尘工作,例如:洒水降尘、阻氧灭火;营造⑬防风林带,开展复垦绿化工作.(3)废水:采取沉淀净化的办法对点训练【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一 能源的综合利用1.关于山西省能源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山西省铁路运力的98%用来运输煤炭,财政收入的70%来自煤炭B.从“九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C.能源综合利用使山西省产业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D.建国以来围绕煤炭资源进行了能源的深层次开发,发挥了全国能源基地的作用答案 C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山西省能源的运输、结构调整、能源开发.2.下列有关山西省调整产业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炭工业向气化、液化、电化产品方向发展B.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与铝制品系列方向发展C.建材工业向轻型、薄型方向发展D.化学工业向规模化、大型化方向发展答案 D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山西省几种主导工业的发展方向,化学工业应向精细化方向发展.考查点二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露天煤矿的开采给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据此回答3~4题.3.在开采煤矿时,要大量剥离表土,处理不当往往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这主要说明了( )A.自然资源具有分布的规律性B.自然资源具有时间的变化性C.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D.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对立性答案 C解析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说明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特征.4.关于山西省能源基地露天采矿区生态建设的理想组合是( )A.农业经营—复垦—采矿—回填—筑坝B.筑坝—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C.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筑坝D.筑坝—采矿—复垦—农业经营—回填答案 B解析 山西省的重点矿区经过实践,总结出了重点工矿区的生态建设模式:筑坝—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技巧练】 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如山西能源开发等)的分析思路我国山西省总结出许多资源开发与工矿区环境保护、治理的先进经验.读图“露天采煤区生态建设理想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该区域能源资源开发的问题.(1)黄土高原许多地区建设露天煤矿:①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露天煤矿已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图中露天煤矿生态建设中各种工程及生物措施对环境的作用:①隔离护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固沙草方格、灌木乔木绿化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复垦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这些生态措施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露天采煤区生态建设理想图示”这个方案,你还有哪些更好的建议?答案 (1)①当地的煤矿资源埋藏浅、煤层厚且稳定 ②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地表裸露,产生沙尘,污染空气;露天开采,雨水冲刷下渗,污染水源.(2)①将采掘区与河流隔开,以免河水流入和冲毁采掘区,防止废弃物进入河道 ②阻沙、固沙和挡沙,保护水土和防风 ③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④保护水土,减少裸露地表,防风固沙 (3)①从河流上游引水浇灌草、灌乔木;②引水浇灌湖垦区;③在河漫滩植树种草等.方法技巧 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如山西能源开发等)的分析思路综合提升一、选择题 “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示意图”,回答1~2题.1.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本地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A.铜矿石 B.石油 C.铝土矿 D.石灰石2.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①改善了环境质量 ②提高了煤炭的附加价值 ③使产业结构多元化 ④减轻了交通运输负担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 1.C 2.D解析 山西省发展炼铝业,除了有丰富廉价的火电外,还有铝土矿.延长产业链条可以提高煤炭的附加价值,改变采掘工业的单一结构,但对提高环境质量、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没有起到明显的成效.“读山西省能源基地(1996~2000年)工业投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3.山西省的主导产业是( )A.化学工业 B.能源工业 C.冶金工业 D.建材工业4.山西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优势是( )A.科技发达 B.产品附加值高C.交通运输成本低 D.接近能源产地答案 3.B 4.D解析 图中可看出山西省的主导产业是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应接近能源产地.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读图,回答5~6题.5.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中体现的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 ) A.固体燃料的消费比重上升B.液体、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降低C.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D.液体燃料的消费比重稳步上升答案 C解析 由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可知,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6.下图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解决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引发的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 ②营建速生薪炭林 ③推广生活用煤用电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⑤大力发展畜牧业 ⑥加强交通建设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 该地区能源消费以煤炭、薪柴、植物秸秆为主,易产生大气污染;秸秆被大量燃烧不能以有机肥的形式返还农田,易使土壤肥力下降.解决环境问题应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多种能源、营造速生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用电、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煤炭燃烧时会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为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许多地方都使用了洁净煤(如脱硫)技术.读“煤炭脱硫效率图”,完成7~8题.7.关于煤炭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煤炭资源人均减少是因为人类不合理利用B.煤炭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消费能源C.煤炭主要是由海洋生物演化而来的D.我国南方各省区煤炭资源都很缺乏答案 B解析 人均煤炭资源不断减少主要是因为煤炭资源总量有限,且是非可再生资源,而人口数量却不断增加;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主要是由森林沉积后演化而来的;中国南方各省除了贵州省煤炭较多外,其余普遍缺乏煤炭资源.8.关于洁净煤技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该技术脱硫效率达到100%B.该技术可以减小pH值和酸雨危害C.该技术使煤炭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D.该技术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答案 D解析 该技术脱硫效率没达到100%;该技术可使煤炭燃烧时排放的酸性气体减少,酸雨危害减小,pH值增大;该技术没有体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二、综合题9.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也将保持快速增长.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是:①以昆仑山—秦岭一线为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国煤炭的需求主要来自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谈谈如何进行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3)我国能源消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依据对应关系,填表说明安全隐患的具体表现及其解决措施.答案 (1)北多南少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或答全国绝大部分省区都分布有煤炭资源,而又相对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2)实施北煤南运、西煤东调、西电东送等能源跨地区调配工程.(3) 如图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通过仔细阅读地图,即可总结出正确答案.第(2)题,我国煤炭资源的供应和需求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因此可以通过输煤或输电的方式进行合理配置.第(3)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多元化;另外我国的能源供需也很不平衡,要有计划地进行能源调配.。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班级:姓名:【学习目的】1.了解雨林生态的软弱性2.能经过相关资料剖析雨林被毁的缘由和实记雨林的维护措施【重点难点】1.雨林的软弱性2.雨林开发的背景、缘由,以及维护措施。
【知识梳理】四、亚马孙开发方案及其影响1、雨林被毁的缘由:五、雨林的出路——开发还是维护【归结总结】1.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缘由2.维护的理由①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消灭性破坏的严峻情势,首先应该把维护放在第一位;②从全球利益和久远利益思索,对热带雨林必需采取严厉的维护措施。
3.维护面临的难题如今雨林维护的最大难题是全球利益、久远利益与地域利益、短期利益的协调,即在开发的同时又能维护雨林环境不被破坏。
4.维护雨林的措施从所采取的措施看,一直贯串着可继续开展的理念,并力图取得开展经济与环境维护两者的协调。
维护的措施详细为:①增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看法;②设立国际基金,使外地从管理和维护中获益;③增强雨林管理和维护,树立自然维护区;④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⑤增强雨林缓冲区的树立,增加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时机;⑥鼓舞维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读土壤植被掩盖率与土壤腐蚀关系图,回答1~2题.1.土壤植被掩盖率与土壤腐蚀的相互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C.不相关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2.有关我疆土壤腐蚀的区域效果,正确的选项是( )A.西北地域植被掩盖率低,流水腐蚀最严重 B.西北地域植被掩盖率高,土壤腐蚀不清楚C.西南地域降水多,水土流失最严重 D.西南土壤冲刷严重,黑土肥力下降为促进世界森林的可继续运营、维护和开发,结合国大会决议将2021年定为国际森林年。
据此完成第3-4题。
3.招致全球森林被毁的主要缘由包括( )①将森林开垦为农田②非可继续性地采伐木材③开拓森林修建寓居地和路途④水水灾祸的频繁发作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为促进世界森林的可继续运营、维护和开发,我们应该( )A.封山育林,制止对森林的砍伐B.注重开发,提高林业经济效益C.制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D.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应用。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3.2《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2
《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导学案【学习目标】 以田纳西河早期开发及存在的问题为背景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知识清单流域的综合开发1.流域的开发以河流的利用与①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②利用.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开发和管理.2.流域的③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同时恢复和治理流域的④生态环境.3.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水坝的作用(1)防洪:在干支流上建成了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2)航运:河流水位保持平稳,与⑤五大湖相通,通航效益显著.(3)发电:水电、火电、核电——全国最大⑥电力供应基地.形成一条“工业走廊”.(4)旅游:水库修建,环境改善,建立公园、风景区等.(5)提高水质:污染防治;⑦水源涵养林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改善.(6)土地利用留出大面积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⑧自然保护区.调整农业、林业和牧业结构,实行退耕⑨还林,退耕还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面积.采取措施稳固河、湖岸线,有效地控制了⑩水土流失.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治理和恢复.(7)效益:通过综合开发与整治,田纳西河流域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⑪生态效益的统一.对点训练考查点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1.决定河流流域的开发方式和方向的是( )A.流域的人文背景 B.流域的人口密度C.流域的植被状况 D.流域的自然背景答案 D解析 流域的自然背景是整个流域开发的基础条件,所以它决定了流域的开发方式和方向.流域的开发都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完成2~4题.2.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正确的是( )A.田纳西河的梯级开发使防洪标准达到十年一遇B.水坝修建后,河流水位变化更大C.TVA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提高水质D.水库修建和流域环境的改善带动旅游业发展答案 D解析 TVA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对田纳西河实现了统一的开发和管理.A项中防洪标准应为百年一遇;B项中水坝修建后,河流水位保持平稳,通航条件改善;C项,TVA采取许多有效措施提高水质,如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3.TVA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措施是( )①留出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调整农、林、牧业结构 ③恢复治理采矿区土地的生态 ④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A解析 在田纳西河流域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不是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措施,而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措施.4.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水质的是( )A.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B.防治水污染C.保护水源涵养林 D.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是为了调节能源的余缺.阅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5~6题.5.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 )A.发电 B.防洪 C.养殖 D.梯级开发6.田纳西河两岸能够形成一条“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旅游业的带动作用C.便利的航运条件 D.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答案 5. D 6.D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各类产业围绕梯级开发而发展;而“工业走廊”得益于水电的开发.方法技巧练 框图法分析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总体思路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图”,回答问题.(1)TVA将河流的__________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结合__________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__________进行恢复和治理.(2)1933年以后,TVA在田纳西河干、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3)简述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综合效益.答案 (1)梯级开发资源条件生态环境(2)防洪航运发电(3) ①航运:田纳西河干流已建成9座梯级船闸,完成了航道渠化整治.目前该河经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相通,通过水运可达美国22个州.②防洪:田纳西河干支流上已建成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流域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每年平均防洪减灾效益约达2亿美元.③水力发电:TVA在20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了流域规划的水电开发,建成水电站30座,并充分利用流域的水和煤炭等资源,大规模发展火电站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④提高水质:TVA采取了许多措施提高水质,如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⑤土地利用和旅游:TVA在流域开发过程中,作好土地利用规划,留出大面积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相关规定,实施有效的管理,使各类开发利用活动与自然保护相协调.TVA建立了一大批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宿营地和俱乐部,以及规模宏大的教育中心,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方法技巧 综合提升一、选择题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七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两得.据此回答1~2题.1.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后,给下游地区带来的危害是( )A.泥沙淤积河、湖,洪水排泄不畅,致使洪涝灾害频繁B.水土流失日趋严重C.气候恶化,导致全球变暖D.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2.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A.四月、七月 B.四月 C.七月 D.十一月答案 1.A 2.C解析 中上游植被破坏后,导致水土流失,到了下游,水流平缓,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水土流失与降水量、坡度、地表植被状况等有关,长江中上游地区雨季集中在六、七月份,因而,此时水土流失最为严重.3.水库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①库区及周围地区云量增多 ②上下游间物种交流受阻 ③减缓水流速度,造成水质下降及三角洲面积减小 ④引发地震等灾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B解析 库区周围云量增多属于有利影响.4.大型水电工程对水文的影响可能有( )A.明显减少河流的年总径流量B.显著加快河流的下泄速度C.降低库区地下水位D.改变径流量的季节分配答案 D解析 大型水电工程不会改变年总径流量,但可调节径流季节变化,减慢河流下泄速度;由于拦蓄水流,会升高库区地下水位.在黄河中游有两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当初的三门峡水库设计没有考虑到冲沙功能,致使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水库几近报废.新建的小浪底水库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内上下游的影响,充分发挥了调水冲沙功能.2009年6月19日,黄河小浪底水库开始实施调水调沙,这是自2002年以来黄河小浪底的第八次调水冲沙.7月3日调水调沙任务结束.据此回答5~6题.5.小浪底水利工程比三门峡水利工程( )①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②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 ③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 ④更能充分考虑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 从题中的描述可知,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建设,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更多地考虑环境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6.选择在6月19日至7月3日进行调水冲沙的主要原因是( )A.此时黄河流量小 B.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做准备C.此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D.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答案 B解析 选择在这一时段进行调水冲沙,是因为该流域即将进入雨季,提前用水库余水冲沙可以降低库容,从而为防汛做好准备.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美国田纳河流域开发经验对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有借鉴意义.据此完成7~8题.7.长江三峡水能丰富的原因是( )①地处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 ②长江径流量大 ③地形平坦 ④河流落差大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 长江三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水量大、落差大.8.长江和田纳西河的共同点为( )A.河流补给都以大气降水为主,且水汽均来自太平洋B.水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C.流域内都有丰富的水能资源D.都实现了梯级开发,实现了对流域的统一开发与管理答案 C解析 田纳西河大气降水补给来自大西洋.长江的水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没有实现梯级开发及流域的统一开发与管理.二、综合题9.流域的开发对区域发展有重要意义,美国对田纳西河的开发与治理就是一个较成功的范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暴雨成灾,洪水为患,是美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为了达到振兴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对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综合开发和管理,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下图为“该流域协调系统图及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材料二 长江某年份的汛期水位、流量变化过程线图和流域内4个行政区的灾情统计表流域内的行政区①②③④圩垸(个)141143 1 359332淹没土地(平方千米)750250 1 180210受灾人口(万人)45.136.6135.314.6(1)结合材料一,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分析长江该河段小流量造成高水位的原因及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3)针对当前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现状,请你就今后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与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 (1)①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②流域内地势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③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或: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和能源丰富等;自然条件是该流域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2)小流量高水位的原因: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降低,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变浅;围湖造田、不合理建筑,使水域面积减小、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气候异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时来水;流域面积大,水系发达,流量大.(3)①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与开发;②加大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③疏浚河道,提高流域的通航能力;④进一步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⑤发展特色旅游业.。
【高中地理】2016-2017学年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4份) 人教课标版18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知识清单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①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②同季,但农作物易受到③低温冷害的影响.2.地形、土壤条件:地形类型齐全,④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3.社会、经济条件:重要的⑤工业基地,交通⑥发达,开发较晚,人口密度⑦较低.二、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⑧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⑨小麦、大豆、水稻等.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⑩长白山区.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⑪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⑫马牧畜生产基地.对点训练【基础达标练】考查点一东北地区概况读“东北地区轮廓图”,回答1~3题.1.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包括黑、吉、辽三省全部,被称为“东北三省”B.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水热条件配合较协调C.春小麦、大豆、玉米为本区三大主粮D.本区跨四个温度带,作物均可一年一熟2.关于东北地区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的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和长白山B.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C.该区地形最突出特征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D.东北平原的特征为面积广大,多丘陵地貌3.关于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大,但分布分散B.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C.有大面积肥沃的红土地D.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答案 1.B 2.C 3.D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小麦、水稻、玉米为本区三大粮食作物;东北地区北部、中部、南部分别属于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第2题,东北平原西、北面分别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组成,地表坦荡,少丘陵.第3题,东北耕地面积广大,约占全国耕地的19.7%,大部分地区是有机质含量高的黑土、黑钙土,是我国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之一.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宜农荒地多,耕地集中连片分布,非常适合机械化耕作.考查点二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4.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B.宜农荒地多C.土壤肥沃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答案 D解析商品粮基地必须满足粮食商品率高这一特点,正是由于东北地区人均耕地最多,剩余粮食较多,才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5.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 )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林业基地④牧业基地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优势(东北平原居全国三大平原之首)、森林资源优势(东北林区位居我国三大林区之首)和矿产资源优势(建有辽中南工业基地)等三方面,特别适宜建设全国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生产基地.6.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面积大B.和周边国家相比,农业种植技术水平还有差距C.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D.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答案 B解析东北地区是我国人均耕地最多的地区.重工业发达,农业机械制造业发达,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机械设备.铁路网密集,南部靠海,对外联系便利.与周边国家相比,农业科技水平高,单产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方法技巧练】列表比较法分析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高粱已为玉米所取代)”.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据此完成(1)~(3)题.(1)东北农林基地建设的自然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土地资源优势②森林资源优势③矿产资源优势④地理区位优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 )①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每一农业劳动力所担负的耕地都较多②宜农荒地全国最多,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较大③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④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3)东北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上的显著特征是( )①耕地面积广大②宜农荒地最多③土壤肥沃④黑土广布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1)A (2)A (3)B解析第(1)题,东北农林基地建设的自然资源优势主要是土地资源优势和森林资源优势.与矿产资源关系不大,地理区位优势不属于自然资源优势.第(2)题,宜农荒地也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东北地区又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③④两项所述内容不属于数量上的优势.第(3)题,①②两项内容均属于数量上的优势.方法技巧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主导性因素,这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综合提升一、选择题1.关于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玉米分布普遍,由北向南的比例逐渐减少B.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C.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45°以北的黑龙江沿岸D.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答案 D解析该题解题关键是掌握东北地区农作物的分布.玉米种植比例,由北向南逐渐增多,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小麦和大豆的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读“某地区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积温、降水量曲线图”,完成2~4题.2.图中表示省会城市B降水量逐月分布状况的是( )答案 D解析哈尔滨所在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3.积温值A地高于E地,主要是因为( )①A地地处河谷,地势低②距冬季风源地远③纬度低,是温带④为山地背风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 A解析由剖面图看出,A处为河谷,且距海近,离冬季风源地远.4.图示平原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 )A.冬小麦、玉米、大豆 B.春小麦、玉米、甜菜C.甜菜、大豆、花生 D.玉米、高粱、甘蔗答案 B解析图示平原是松嫩平原,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甜菜等.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是我国玉米、大豆和水稻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读下图回答5~6题.5.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比重逐年增加,增长幅度最大,潜力巨大的是 ( ) A.玉米 B.大豆 C.水稻 D.粮食6.该农产品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也能种植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土地广阔平坦,黑土肥沃B.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C.农业机械化程度高D.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多答案 5.C 6.B解析从图中可看出水稻产量持续增长且增幅最大;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作物可一年一熟,满足水稻生长需要.读图,完成7~8题.7.对图中所示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B.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C.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D.地貌以山地、平原为主8.与太湖平原相比,东北平原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主要是因为( )A.纬度较高,热量不足B.黑土被开垦后土壤肥力下降C.降水较少,水分不足D.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经营粗放答案7.A 8.A解析第7题,通过经纬度和轮廓特征判断,图示区域为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河流以季节性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属于外流河.第8题,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属于集约化经营;黑土肥力可以通过秸秆还田得到保持;东北山环水绕,大部分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分条件不是产量较低的主要因素.二、综合题9.读“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变化:种植面积扩展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__,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________;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空间分布的变化分别是:小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黑龙江省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引起农业生产格局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条件.答案(1)水稻小麦从原有广泛分布,到仅集中在北部地区从原有与玉米混作到东部、南部大面积分布(由中部地区向东部、南部扩展) 逐步向北部扩展(2)热量气候变暖,使一直制约黑龙江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3)①人均耕地多;②地势平坦,连片分布,利于机械化耕作;③黑土广布,土地肥沃;④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⑤交通便利;⑥国家政策的支持.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两幅图的对比可以得出答案,小麦种植面积缩小,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玉米面积基本不变,但其位置偏向北部.第(2)题,黑龙江省纬度位置高,发展农业生产的热量不足;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强,黑龙江省的农业分布位置及分布格局也发生了变化.第(3)题,A地是我国的三江平原,其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主要从地形、水源、气候、土壤、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全册全套导学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本章考点:1.掌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宇宙探测的意义.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3.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章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课标解析(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系层次:总星系系系系系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原因有:1.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典题解析1、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1998年全国]A.地球、火星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D.木星、金星答案:C解析:该题所选材料并非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注意课外有关读物所提供的天文地理知识信息。
此题考查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极星周围各星座的视运动状况是()A.静止不动B.部分有位移C.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方向转动D.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转动答案:D解析:该题考天球视运动的的规律。
观察天球上所有天象变化都为天体的视运动,并非真正的运动轨迹;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人们视觉感受到的天体运动都是东升西落;面对北极星,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导学案 全册精品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导学案全册精品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高考预测本节知识多属载体式知识,高考卷中难以独立成题,区域考查多以某一要素为主。
重点放在学习区域的方法上和3S技术的应用方面。
二、自学自练(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界线。
有的区域界线明确,行政区域;有的区域界线模糊,如自然区域。
2(特性: ?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 差异性。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但不同区域间存在的特性不同。
? 层次性。
区域的划分目的和尺度不同,必然出现不同等级的区域,同等级的区域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等级越高,差异性越强,反之,等级越低,共性越强。
一个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下一级区域。
? 可变性。
任何区域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地理环境异同比较(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地理环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北纬 30? 附近,我国东部沿北纬 43? , 48? ,我国东北地理位置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地区的中部不的入海口同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气候条件点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季节短,生长季节短水稻土,以水田为主,黑土,以旱地为主,集中成土地条件较分散,人均耕地少片,人均耕地多矿产资源贫乏较丰富(丰富的石油资源)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气候)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类型水田耕作业、水产业旱地耕作业,畜牧业农区农作物水稻、油菜、棉花春小麦、玉米、大豆业域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经依托农业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济工业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发成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成为重化工业基地展基地交通便利,对内对外联系方深居内陆,对内对外联系不便,商商业贸易便,商业贸易发达业贸易落后(三)(区域的开发方式1(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原因: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开垦困难;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高中地理】地理必修3人教版:全册导学案(54页)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学会基本的区域分析方法。
【自学探究】一、什么是区域: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边界。
3、不同区域由于的差异,人们的生活特点有许多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发展等也存在差异。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且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位置、、和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
3、长江三角洲是气候,松嫩平原是气候;长江三角洲以土为主,而松嫩平原以土为主。
4、长江三角洲是耕作业,松嫩平原是;长三角是性工业基地,而松嫩平原是基地。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壤使人们的开垦困难,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农业。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和生产基地。
3、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人均耕地,生产规模,商品率,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下降。
【能力提升】分析区域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编号:02 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自主学习:一、概论[导读]阅读课本P6第一、二、三段内容,探究完成:1、地理信息技术是指、、和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设计
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设计【篇一】《一》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并掌握其有效的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地理景观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学情剖析: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方法选择: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活动(情景)设计:以图片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阅读课文和对三个探究问题的思考,组织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篇二】教学目标:1.结合教材内容,能够描述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2.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理解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陆地,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掌握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方法。
学情剖析:在日常生活中已大量接触到一些不同历史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问题,再加上媒体、舆论的宣传,对该问题已经相当熟悉。
方法选择: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归纳活动(情景)设计:通过创设情景,联系生活中有关实例,理解不同历史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016-2017学年地理必修3导学案3-2流域的综合开发 精品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3.2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我的目标】1.学会分析某流域综合开发的条件。
2.了解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3.了解流域综合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措施。
【我的预习】阅读教材P49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2、读“流域与水系图”,回答:(1)一条河流与另一条河流的分界线称为_________。
(2)水系是由_________和一系列_________构成,流域则是_________的集水区域。
(3)在密西西比河水系中,干流是__________,俄亥俄河属于密西西比河的__________支流,田纳西河属于密西西比河的__________支流。
3、阅读教材P49——P50,从哪些方面分析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典型例题】【例1】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清水秀,森林繁茂。
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图1),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
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2),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
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图2田纳西河流域示意(1)分析图1,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2)依据材料和图2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答案:(1)扩大种植面积、开矿乱开滥采、用木炭炼铜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O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2)修筑了(多座)水坝、(多处)船闸和港口,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益,实现了对全河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
(最新)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3导学案精品《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含答案)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自然资源:可再生:、、、;非可再生: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新疆(、)、青海()、川渝()、陕甘宁的西气东输概况:一线:新疆塔里木 --- ;省区、、、、、、、、;地形区、、、、;我国地势的和级阶梯气候、、;自然带、、、三过黄河一过长江二线:中亚—霍尔果斯口岸---珠江三角洲一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 和的地区差异大东部:>;西部:>2 调整 ---提高天然气等的消费比重3 油气开发的重点在 ---稳定、发展二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经济效益:把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环境效益:沿线推广天然气,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对植被的破坏,缓解过度樵采;工程建设注意严格保护环境2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经济效益:缓解能源紧张,调整能源结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化工电力工业的发展,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环境效益:改善大气质量3 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4 缓解交通运输的压力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自然资源:可再生:气候、土地、水、生物;非可再生:矿产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西气东输概况:一线:新疆塔里木轮南---上海;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地势的第二和第三级阶梯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三过黄河一过长江二线:中亚—霍尔果斯口岸---珠江三角洲一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 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东部:消费量>生产量;西部:生产量>消费量2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3 油气开发的重点在西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二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经济效益:把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环境效益:沿线推广天然气,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对植被的破坏,缓解过度樵采;工程建设注意严格保护环境2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经济效益:缓解能源紧张,调整能源结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化工电力工业的发展,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环境效益:改善大气质量3 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4 缓解交通运输的压力例题1:读“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走向示意图”,回答问题:(1)“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西起轮南油气田,它位于图中A所表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到B表示的上海市、C处的塔里木盆地、D处的柴达木盆地、E处的四川盆地与陕甘宁等地的天然气田,为“西气东输”提供了丰富的气源。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3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导学案[学习目标定位] 1.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2.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力和发展规律.自主学习区1.问题出现的原因:受地区①产业基础和②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③规划与管理,该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2.出现的问题(1)④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⑤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⑥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受⑦南岭的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特别是⑧酸雨的危害.b.水污染严重,“⑨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c.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d.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e.森林面积减少,⑩水土流失日趋严重.3.对策(1)产业结构调整:以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⑪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建以⑫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3)加强规划与管理: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⑬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思维活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缺乏,为何还要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较大的石化、钢铁等工业?答案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前的轻工业的产业链条短,产业后劲不足,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弱.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当地便利的交通发展了石化、钢铁等重工业.互动探究区探究点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面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材料二 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急剧上升,城市规模过度膨胀,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居住、教育、交通、治安管理、环境问题等“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如图).“城中村”就是在城市和村落之间存在的“混合社区”.“城中村”的生活方式已经完全城市化了,“村民”们也都居住在市区,甚至是中心市区,他们已经完全不再从事或基本上不再从事属于农业范围的职业,甚至他们的户籍也已经全部或绝大部分转为城市户口.珠江三角洲作为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这个地区承受全省64%的工业污水和74%的生活污水.据广东省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近几年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的监测,这个地区的酸雨已在50%以上.珠江三角洲目前酸雨的年均值已与北美、日本、西欧的重酸雨区相似.材料三 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可有的放矢采取对策.珠江三角洲地区轻工业发达,但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应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如下图).(1)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其原因是什么?(2)①“城中村”的存在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②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③结合材料一、二总结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3)①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哪些城市为核心?这些城市应如何发展以避免结构趋同?②珠江三角洲地区针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哪些对策?答案 (1)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比较,在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腹地等方面存在劣势.人们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更趋向于理性地寻求最优区位的发展,这就使珠江三角洲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使产业升级面临困境.(2)①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但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②除了酸雨问题外,还包括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等问题.③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3)①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发展要各具特色,加强分工协作.②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反思归纳】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自我检测区对应训练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读“我国某河流三角洲示意图”,回答1~2题.1.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环境污染加重 ②人口出现负增长 ③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④劳动力素质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关于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进行产业结构调整B.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C.加强规划与管理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设卫星城答案 1.C 2.D解析 第1题,由图中海陆轮廓可判断该区为珠江三角洲,该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形势严峻;重复建设突出,农业用地急剧减少;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低等.第2题,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治理污染,调整产业结构,搞好城镇规划建设.而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会进一步减少耕地,加剧人地矛盾.下表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统计数据,据此完成3~4题.对外贸易总额/亿美元2005年2001年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比重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人均GDP/元长江三角洲 1 381 5 92541.3%4∶55∶4140 612珠江三角洲 1 684 4 10717.9%3∶51∶4641 990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策优势明显下降B.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C.产业大量转移到外地D.环境污染严重4.有利于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城市遍地开花,分散发展B.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产业发展方向要与港澳逐步趋同C.城镇建设用地加快扩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D.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答案 3.B 4.D解析 第3题,A项政策优势不明显,但不是明显下降;B项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趋缓的主要原因;C项可以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升级,利于经济发展;D项属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虽然会影响经济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第4题,今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应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提升5.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和下列材料,回答(1)~(3)题.材料一材料二(1)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2)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分析其产生的原因.(3)据材料二分析,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在工业结构和城市职能方面,存在哪些抑制区域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为此应采取什么措施?答案 (1)BDE (2)问题:①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原因: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工业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3)问题:结构趋同,功能不清,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措施:各城市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发展石化、钢铁、造船等原材料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构建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第(1)题,由材料一知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生活污水排放量总体上是逐年上升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化较小.第(2)题,该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酸雨、水污染等,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工业造成的“三废”污染和农业造成的化肥、农药污染)和生活.第(3)题,从图中各城市的工业构成可以看出多数城市以电子、食品和轻纺等轻工业为主,结构趋同.因此要加强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加快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基础过关]1.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经济腹地范围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A.地形的阻隔B.水源不足C.夏季气温偏高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答案 A解析 受南岭的阻隔,珠三角的国内经济腹地范围较小.2.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包括( )A.香港、广州、澳门B.珠海、广州、深圳C.香港、广州、珠海D.香港、广州、深圳答案 D3.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故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C.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耕地面积增加D.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被生长,没有出现水土流失现象答案 B解析 珠三角地区主要的环境污染为水污染,“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4.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问题,对症下药,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应当是 ( )①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③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④改造并逐步淘汰耗能大、污染重的企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针对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面临的困境,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而不是农业.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完成5~6题.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A.产业升级面临困境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6.“城中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 )A.工商业B.农牧业C.第一产业D.旅游业答案 5.D 6.A解析 第5题,产业转移日渐加强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A、B、C选项均是.第6题,“城中村”是指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区域联办,环境共治,机遇共享……2010年11月12日开幕的亚运盛会,给火热推进中的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熊熊”地“加了一把火”,成为了珠三角城市群更趋紧密的“催化剂”.据此回答7~8题.7.珠三角构建大城市群的优势是( )A.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B.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C.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吸引外资和管理经验D.科技力量雄厚,位居全国首位8.下列关于构建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构建大城市群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B.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成为我国的经济核心C.区域内统筹规划,加强分工与合作D.基础设施建设可优先于环境保护治理答案 7.C 8.C解析 第7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矿产、能源不足,科技力量比长江三角洲地区薄弱,但其地理位置优越,邻近港澳、东南亚,便于吸引外资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第8题,构建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区域内统筹规划,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利于大城市群的构建;在构建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9.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了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读“珠江三角洲范围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两点即可)(2)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工涌向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B.经济因素C.社会因素D.文化因素(3)随着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原有的许多竞争优势逐渐丧失,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不少于四条)(4)“十二五 ”规划期间,珠江三角洲应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不少于三点)答案 (1)改革开放的政策;地理区位优越(或地理位置优越,或地处沿海,或交通便利,或邻近港澳);国际产业转移.(2)B(3)政策优势减弱;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日趋紧张;劳动力价格上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4)加快技术革新,大力开发自主品牌,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促进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合作,加强优势互补;加快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经济腹地;发展物流、会展等服务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0.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泛珠三角是指珠三角及与其联系比较密切的经济地区,包括港、澳和粤、桂、闽、赣、湘、滇、黔、川、琼9省区.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政治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产业配套能力强和现代物流发展快等优势,珠三角成为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阵地.而珠江三角洲又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到目前,它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材料三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图(1)简要分析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区位因素.(2)材料二图中A代表的产业是什么?在第一次产业升级与转移中,珠江三角洲地区A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做好第二次产业升级工作?答案 (1)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机制比较完善;工业基础和自然条件好;侨乡. (2)劳动密集型产业.原因:该地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和优惠的政策. (3)用地紧张,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加剧;矿产、能源短缺;经济腹地过小,劳动力素质低,工资上涨快,用工成本增加.(4)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加工制造业要逐步向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转移;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工业.[能力提升]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11~12题.11.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化水平B.经济发展水平C.用地紧张D.人口数量12.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A.“民工荒”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B.企业间过度竞争 经济腹地较小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D.改革开放迟缓 资金严重短缺答案 11.C 12.B解析 第11题,A地(上海)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主要是因为用地紧张.第12题,B地企业主要是缺乏分工协作,过度竞争;C地企业因经济腹地小,市场开拓不到位.国际上常用工业化结构性指标衡量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结构性指标的构成是:①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以下;②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③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下图为“某年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图”.读图回答13~14题.13.结合图文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bc分别表示工业化指标中的①③②B.a指标我国略高于国际标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低C.b指标我国远高于国际标准是由于我国二、三产业比重低D.c指标我国远低于国际标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慢14.针对以上我国现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目前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并不断向西、向北扩展,这些乡镇企业总体上与下图中哪一类较为一致( )A.a B.b C.c D.d答案 13.C 14.C解析 第13题,从图中数据信息看,a指标是指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该项指标我国与国际通用标准相差不多;b指标为农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该项指标我国远高于国际通用标准,说明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最多,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出我国的二、三产业比重较低;c指标为城市化水平,反映出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较低.第14题,我国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工资成本所占的比重较大.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公司建立,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了赌场等第三产业,但未能扭转经济衰退趋势.2007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3年2月19日底特律市宣布已经陷入财政危机.材料二 图1是北美五大湖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图2是底特律人口数量变化图.图1图2(1)18世纪五大湖区许多工业城市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________,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3)20世纪中期以来,底特律日趋衰落,直至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4)简述底特律的兴衰给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启示.答案 (1)丰富的煤铁资源;水运便利;市场需求量大(2)汽车工业 先进的科学技术 新兴的市场需求 丰富的原材料(任答两点)(3)石油危机;日本、德国等国家汽车工业的冲击;房地产崩溃;产业结构单一;新技术革命冲击(任答三点)(4)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解析 (1)由图1可看出,五大湖区工业城市迅速发展的优势条件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廉价便利的水运;众多的城市,工业产品市场需求量大.(2)结合材料与图2知,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汽车工业,其发展依赖于市场需求、钢铁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等.(3)由题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2007年房地产市场崩溃”很容易分析出20世纪中期以来,底特律日趋衰落,直至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4)该题开放性较强,主要从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等方面分析.。
高二地理导学案
高二地理导学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高二地理导学案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变化、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关系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高一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地理学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尚有不足。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地理分布等;(2)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变化,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3)掌握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如地域分异规律、生态平衡等;(4)学会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能够运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获取、处理和展示地理信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2)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和内化;(4)注重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户外探险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热爱和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理知识的热情;(2)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3)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国家意识;(4)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3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梳理归纳】一、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大部分属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可满足___________作物的需求;易受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1)地形:高原、平原、山地等地形,利于农业进行.(2)土壤: 、广布,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基础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答案】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一年一熟低温冷害多种经营黑土黑钙土工业二、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地貌、和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1)耕作农业区:分布在A 平原,B 平原,C 平原;作物主要有、大豆、、水稻等.(2)林业和特产区:分布在D ,E ,F 。
(3)畜牧业区:分布在、及部分林区草地.【答案】气候植被土壤农业生产方式松嫩三江辽河玉米玉米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三、商品粮基地建设1.重要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其中,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最大的三江平原大规模机械化地区专业化四、农业发展方向1.发展问题及影响(1)问题: 、高强度农林开发。
(2)后果:农业退化。
2.发展方向及重点【答案】人口激增生态环境商品粮、豆粮食需求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业绿色食品生态建设增加农牧民收入生态农业舍饲畜牧业人工草地草业集约化草食性森林资源保育立体开发特色农业特产品原始型生产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思考导读】1.为什么东北大米的品质优良,富含多种营养物质?2.东北地区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3.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及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但为什么还称“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4。
黄土高原地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5.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答案】1.东北大米质量最优,是由于其生长期较长,而且具有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日温差大等特点,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有机质含量十分丰富.同时由于冬季气温低,不利于作物害虫越冬,因此水稻病虫害少,品质优良。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班级: 姓名:【学习目的】1.识记:RS 、GPS 、GIS 和数字地球的概念。
2.了解:RS 、GPS 、GIS 在区域天文环境研讨中的运用。
3.运用:依据实践状况选择适宜的天文信息技术并剖析其作用和特点。
【重点难点】依据实践状况选择适宜的天文信息技术并剖析其作用和特点。
考点一 遥感(RS)与天文信息系统(GIS)1.遥感(RS)(1)概念: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空中气球)或航天器(如天然卫星)上应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停止远距离的感知。
(2)任务原理:不同地物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各不相反。
(3)主要环节:(4)优势:提高研讨任务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5)1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A .公路B .菜园C .鱼塘D .果园 2.在迷信调查中,应用遥感技术可以A .获取卫星云图B .查询天文数据C .选择调查路途D .对科考船实时导航 2.天文信息系统(GIS)(1)概念:专门处置天文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功用:对天文空间数据停止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剖析和运用评价。
(3)顺序:信息源 → 数据处置 → 数据库 → 空间剖析 → 表达。
天文信息系统的运用(1)在城市树立和管理中的典型运用(2)运用天文信息系统,并借助于遥感技术,可有效地监测和预告洪涝灾祸、森林火灾等。
3.图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
读图,回答下题。
天文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树立提供 A .剖析、管理空间信息 B .跟踪静态定位信息 C .整合、集成网络信息 D .获取实时通讯信息 4.以下图表示我国某家电企业组织的空间散布,读图完成效果。
天文信息系统可以辅佐A .企业空间规划决策B .总部调控消费C .总部监控产质量量D .研发中心创意 【特别提示】 GIS 具有地图所不具有的优点(1)信息量大、运用方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导学案1.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标细化】1、了解区域的含义2、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结合实例,分析、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尝试提出该区域今后的发展方向。
【我的预习】2010年8月26日、N 两河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M 河上游多峡谷,落差大 B .M 河水位季节变化小C .N 河水位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D .N 河水量丰富5.乙图中①②两地的自然带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 .①地:热带雨林带,纬度B .①地:热带草原带,地形C .②地:热带荒漠带,地形D .②地:热带草原带,洋流100轮台塔里木河8441河流、湖泊等高线/m 沙漠图3422022021006.对两图所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生产率高B.两地均是世界天然橡胶、咖啡、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C.甲地水热充沛,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水稻种植业D.乙地草原广阔,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大牧场放牧业2021年百校联盟模拟下图示意的A、B两地区是世界重要的酿酒葡萄主产区。
据此完成7-8题。
7.比较A、B两地区气温的变化特点及成因①A地区受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②A地区受地理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③B地区受西风和地形的影响,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小④B阿地区受西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8.A地区发展酿酒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①全年热量丰富②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水源充足④土质黏重,土壤肥沃A.①③B.②③C.①④ D.②④二、综合题9.美国和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家。
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并回答有关问题。
1 比较两地自然环境主要特征的异同点:2比较两地区域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比较3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西部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我的预习】1、(1)B (2)C【课堂学习】活动二、1、东部季风区长江 43-48°高温多雨季风较少水稻水田少黑土旱地大石油水稻棉花春小麦两熟至三畜牧综合性农业石油重化工业商业贸易3、改造自然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黏重的土壤,阻碍农业的发展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工具改进,技术改良,船只广泛使用,劳动力丰富水系成了天然水道,多水而黏重的土壤适合种植水稻成为粮、棉、桑蚕的重要生产基地人口、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网稠密、耕地破碎,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全国粮仓以及棉花生产的地位下降【我的构建】答案:1多活动断层近板块交界处山高坡陡2旅游商服务、手工太阳能地热能风能3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河流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导学案【学习目标】以田纳西河早期开发及存在的问题为背景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知识清单流域的综合开发1.流域的开发以河流的利用与①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②利用.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开发和管理.2.流域的③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同时恢复和治理流域的④生态环境.3.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水坝的作用(1)防洪:在干支流上建成了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2)航运:河流水位保持平稳,与⑤五大湖相通,通航效益显著.(3)发电:水电、火电、核电——全国最大⑥电力供应基地.形成一条“工业走廊”.(4)旅游:水库修建,环境改善,建立公园、风景区等.(5)提高水质:污染防治;⑦水源涵养林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改善.(6)土地利用留出大面积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⑧自然保护区.调整农业、林业和牧业结构,实行退耕⑨还林,退耕还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面积.采取措施稳固河、湖岸线,有效地控制了⑩水土流失.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治理和恢复.(7)效益:通过综合开发与整治,田纳西河流域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⑪生态效益的统一.对点训练考查点一流域的综合开发1.决定河流流域的开发方式和方向的是( )A.流域的人文背景 B.流域的人口密度C.流域的植被状况 D.流域的自然背景答案 D解析流域的自然背景是整个流域开发的基础条件,所以它决定了流域的开发方式和方向. 流域的开发都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完成2~4题.2.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正确的是( )A.田纳西河的梯级开发使防洪标准达到十年一遇B.水坝修建后,河流水位变化更大C.TVA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提高水质D.水库修建和流域环境的改善带动旅游业发展答案 D解析TVA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对田纳西河实现了统一的开发和管理.A项中防洪标准应为百年一遇;B项中水坝修建后,河流水位保持平稳,通航条件改善;C项,TVA采取许多有效措施提高水质,如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3.TVA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措施是( )①留出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②调整农、林、牧业结构③恢复治理采矿区土地的生态④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A解析在田纳西河流域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不是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措施,而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措施.4.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水质的是( )A.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B.防治水污染C.保护水源涵养林 D.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是为了调节能源的余缺. 阅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5~6题.5.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 )A.发电 B.防洪 C.养殖 D.梯级开发6.田纳西河两岸能够形成一条“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旅游业的带动作用C.便利的航运条件 D.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答案 5. D 6.D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各类产业围绕梯级开发而发展;而“工业走廊”得益于水电的开发. 方法技巧练框图法分析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总体思路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图”,回答问题.(1)TVA将河流的__________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结合__________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__________进行恢复和治理.(2)1933年以后,TVA在田纳西河干、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3)简述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综合效益.答案(1)梯级开发资源条件生态环境(2)防洪航运发电(3) ①航运:田纳西河干流已建成9座梯级船闸,完成了航道渠化整治.目前该河经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相通,通过水运可达美国22个州.②防洪:田纳西河干支流上已建成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流域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每年平均防洪减灾效益约达2亿美元.③水力发电:TVA在20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了流域规划的水电开发,建成水电站30座,并充分利用流域的水和煤炭等资源,大规模发展火电站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④提高水质:TVA采取了许多措施提高水质,如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⑤土地利用和旅游:TVA在流域开发过程中,作好土地利用规划,留出大面积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相关规定,实施有效的管理,使各类开发利用活动与自然保护相协调.TVA 建立了一大批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宿营地和俱乐部,以及规模宏大的教育中心,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方法技巧综合提升一、选择题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七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两得.据此回答1~2题.1.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后,给下游地区带来的危害是( )A.泥沙淤积河、湖,洪水排泄不畅,致使洪涝灾害频繁B.水土流失日趋严重C.气候恶化,导致全球变暖D.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2.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A.四月、七月 B.四月 C.七月 D.十一月答案 1.A 2.C解析中上游植被破坏后,导致水土流失,到了下游,水流平缓,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水土流失与降水量、坡度、地表植被状况等有关,长江中上游地区雨季集中在六、七月份,因而,此时水土流失最为严重.3.水库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①库区及周围地区云量增多②上下游间物种交流受阻③减缓水流速度,造成水质下降及三角洲面积减小④引发地震等灾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B解析库区周围云量增多属于有利影响.4.大型水电工程对水文的影响可能有( )A.明显减少河流的年总径流量B.显著加快河流的下泄速度C.降低库区地下水位D.改变径流量的季节分配答案 D解析大型水电工程不会改变年总径流量,但可调节径流季节变化,减慢河流下泄速度;由于拦蓄水流,会升高库区地下水位.在黄河中游有两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当初的三门峡水库设计没有考虑到冲沙功能,致使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水库几近报废.新建的小浪底水库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内上下游的影响,充分发挥了调水冲沙功能.2009年6月19日,黄河小浪底水库开始实施调水调沙,这是自2002年以来黄河小浪底的第八次调水冲沙.7月3日调水调沙任务结束.据此回答5~6题.5.小浪底水利工程比三门峡水利工程( )①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②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③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④更能充分考虑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从题中的描述可知,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建设,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更多地考虑环境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6.选择在6月19日至7月3日进行调水冲沙的主要原因是( )A.此时黄河流量小 B.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做准备C.此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D.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答案 B解析选择在这一时段进行调水冲沙,是因为该流域即将进入雨季,提前用水库余水冲沙可以降低库容,从而为防汛做好准备.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美国田纳河流域开发经验对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有借鉴意义.据此完成7~8题.7.长江三峡水能丰富的原因是( )①地处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②长江径流量大③地形平坦④河流落差大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长江三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水量大、落差大.8.长江和田纳西河的共同点为( )A.河流补给都以大气降水为主,且水汽均来自太平洋B.水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C.流域内都有丰富的水能资源D.都实现了梯级开发,实现了对流域的统一开发与管理答案 C解析田纳西河大气降水补给来自大西洋.长江的水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没有实现梯级开发及流域的统一开发与管理.二、综合题9.流域的开发对区域发展有重要意义,美国对田纳西河的开发与治理就是一个较成功的范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暴雨成灾,洪水为患,是美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为了达到振兴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对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综合开发和管理,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下图为“该流域协调系统图及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材料二长江某年份的汛期水位、流量变化过程线图和流域内4个行政区的灾情统计表(2)结合材料二,分析长江该河段小流量造成高水位的原因及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3)针对当前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现状,请你就今后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与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①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②流域内地势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③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或: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和能源丰富等;自然条件是该流域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2)小流量高水位的原因: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降低,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变浅;围湖造田、不合理建筑,使水域面积减小、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气候异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时来水;流域面积大,水系发达,流量大.(3)①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与开发;②加大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③疏浚河道,提高流域的通航能力;④进一步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⑤发展特色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