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蔡文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蔡文姬
教材分析: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音yǎn),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却生儿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地处山区,基础比较差,阅读理解能力较差,搜集资料条件有限,对学生来说,学习传统文化比较困难,所以教学不能操之过急,要因地制宜,逐步引导,通过多次朗读,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全文,了解蔡文姬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3、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蔡文姬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资料汇演,设置开放性问题供学生探究思考,深层研讨,突破难点;品味鉴赏,赏析课文个性鲜明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教学准备:
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自己准备蔡文姬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介绍蔡文姬:(学生用自己查找的资料)
二、解读蔡文姬生平
1、学生小组合作试读《后汉书·列女传》节选
2教师范读,并讲解大意。
3、介绍蔡文姬的故事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陈留人,她的父亲是当时的名人蔡邕。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
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由于战乱,蔡文姬23岁这年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这心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当初细君与解忧嫁给乌孙国王,王昭君嫁给呼韩邪,总算是风风光光的占尽了身份,但由于是远适异域,产生出无限的凄凉,何况蔡文姬还是被掳掠呢!饱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曹操当上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一旦在能喘一口气的时候,就能想到过去的种种,尤其是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在这回忆中,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对他的教导,想到老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当他得知这个当年的女孩被捞到了南匈奴时,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
蔡文姬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现在一旦要结束匈奴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于月明之夜卷芦叶而吹笳,发出哀怨的声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曲调。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筝来弹奏《胡笳十八啪》非常盛行。
蔡文姬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的,在她却不能两全。相传,文姬归汉后,凭记忆默写出失于战乱的四百多卷藏书内容,其才气不得不令人佩服。
三、评价蔡文姬
1、讲完了蔡文姬的故事,你认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小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补充,教师诱导。
3、关于蔡文姬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下我们要继续积累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蔡文姬的《悲愤诗》
二、学习《悲愤诗》
1、学生自读古诗
(读准字音,诗中的停顿指导)
2、学生同桌之间读古诗,互相检查。
3、指定学生读古诗
4、理解诗意。
三、温馨点击:
此诗在我国诗史上是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长篇叙事诗,全诗一百零八句,计五百四十字。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也写出被掠人民的血和泪,是汉末大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实录,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的气氛。诗人的悲愤,带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这是受难者的血泪控诉,可以说字字是血,句句是泪。
全诗可分三大段,前四十句为第一大段,先从董卓之乱写起,这是诗人蒙难的历史背景,诗中概括了中平六年(189)至初平三年(192)这三四年的动乱历史。“边荒与华异”以下四十句为第二大段,主要叙述在边地思念骨肉之亲的痛苦及迎归别子时不忍弃子、去住两难的悲愤。“去去割情恋”以下二十八句,为第三大段,叙述作者归途及到家后的遭遇。
通观全诗,《悲愤诗》在艺术上有几点突出的成就值得重视。诗人很善于挖掘自己的感情,它将叙事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情系乎词,情事相称,叙事不板不枯,不碎不乱。当详之处极力铺写,当略之处一笔带过。它的叙事以时间先后为序,以自身遭遇为线索,以抒写悲愤为纲。在表现悲愤的感情上,纵横交错,多层次,多侧面,波澜层叠,迴肠荡气。
《悲愤诗》语言浑朴,由于它情真、情深,故质由中出,不假雕琢,自然成文。它的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写贼兵骂俘虏,恶言恶语,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文姬别子时,其子说的几句话,酷似儿童的话的神态,仿佛看到嘟着小嘴乞求母亲的样子,孩子的天真、幼稚和对母亲的依恋之情,跃然纸上,在这前此的诗歌中是罕见的。
四、小结:
读了蔡文姬的悲愤诗,你有什么感受?互相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