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也在观察与实验中发现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如产生气体等。
本课是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观察更多伴随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产生沉淀,进一步帮助学生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从而确定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但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在于物理变化也像化学变化那样伴随着现象的产生,如何判断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产生,仍需回到“是否产生新物质”这一根本问题。
本节课需要学生进行一个长时间观察实验并做记录,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将实验材料放置于教室供学生观察。
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学生会发现只在水中或只在空气中的铁钉基本不生锈,在空气与水的交界处生锈严重,这说明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同时存在。
根据教参,这一对比实验似乎并不需要推理出这一实验结论,而将重点放在寻找证据证明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但研讨部分又需要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各类防锈措施背后的科学依据,所以教师应做适当引导。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
本节课所关注的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大多是学生亲自体验过或使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蜡烛燃烧、白醋和小苏打的反应、加热白砂糖、铁钉生锈、燃放烟花、食物发霉或成熟等,只有产生沉淀的化学反应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故采用动图加教师讲解的形式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现象发生。
2.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来判别它们。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2.能够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1.尊重证据。
当多人观察、实验出现不一样的结论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2.能坚持长时间认真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发展探究铁钉生锈的兴趣。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通过回顾植物光合作用经历了化学变化,为自己的生长提供养料,那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和化学变化有关吗?这是学生很少会关注的问题。
生命体中大部分变化常常是缓慢,难以肉眼观察到的。
如果不细想,可能很少会留意。
本课基于前面对生活中、地球家园中常见的化学变化的认识,继续探究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
本课有三个探索活动,第一个承接聚焦问题,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身体数据,发现身体的变化,引发思考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从而进入第二个探索活动——食物在体内的变化。
再通过点燃干燥粉条、品尝米饭这两个学生喜欢又能亲身体验的活动,认识到食物里蕴藏着能量,在人体中会经过复杂且缓慢的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最后了解情绪的变化也和化学变化有关,感受到生命体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又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在本课的过程中,学生会从宏观现象转化到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变化,促进学生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待世界。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对于化学变化有很大的探究兴趣,能够根据是否产生新的物质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六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意识到食物在人体内经过消化会有一定的变化,知道食物可以给人体提供营养。
在本课中,他们将通过观察、实验、观看视频资料等方法寻找证据,解释说明身体中的一些化学变化。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2.情绪的产生与化学变化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事物的信息。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能够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化学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材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物质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和推理能力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发现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2.难点:学生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和推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
3.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实验现象和结论。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试剂等。
2.教学课件:PPT或者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小实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演示一个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变化过程中新物质的产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推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新物质?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还有哪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产生新物质?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质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4.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材简析】《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第4课。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从观察与实验中发现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如产生气体、水和其他物质。
本课是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观察铁钉生锈的变化过程以及更多物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上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最终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难点在于许多物理变化也像化学变化那样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
那么,如何区别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产生的?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的?教科书分别呈现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几种典型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物质变化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以此来判别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比如,铁钉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许多现象发生,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判别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依据证据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科学实践:能坚持长时认真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探究铁钉生锈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态度责任]尊重证据,当结论不一致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
对于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加以关注,知道人们能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描述物质的变化,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判断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难点]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现象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以此来判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铁钉生锈阅读资料;牛奶、白醋、红墨水、清水、搅拌棒、静置的泥水。
[学生]白醋、牛奶、“铁钉生锈过程”记录表、铁钉生锈阅读资料。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说课稿(新版)16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说课稿(新版)16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一些常见的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探究产生气体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和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产生气体的变化这一现象,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认识。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些常见的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一些常见的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难点:对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观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探究产生气体的变化过程。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发学生对产生气体的变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交流,理解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和原因。
3.分析与讨论: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进行解释和推理。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2022新版)
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材简析】本课将引导学生在前一节课观察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
通过观察白砂糖加热后的状态、颜色、气味等,以及借助烧杯和勺子底部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到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通过资料阅读,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研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与生活的关系。
【学生分析】学生在前两节课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已经关注到物质变化的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等,并且已经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但学生对于“改变颜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等问题存在疑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2.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物质变化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难点]对物质变化产生的物质进行实验、观察与考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学生]蜡烛、蜡烛台、打火机(火柴)、钢勺、白砂糖、锡箔纸(包裹钢勺)、烧杯2个、水、钥匙、塑料杯(放白砂糖)、资料。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谈话:在本单元的第1课我们讲到厨房里物质的变化。
厨房里的物质变化能给我们带来丰富多样的食物,其中我非常喜欢一种甜品,你来看看。
(出示焦糖布丁)2.提问:你知道上面的焦糖是怎么来的吗?白砂糖变成焦糖,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预设:如学生能说出焦糖的制作过程,就顺着学生说说,我们今天用蜡烛进行加热,看能不能制作出焦糖。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教案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乐观、积极地对待当今世界复杂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教学准备】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
目前,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二、关于大气污染: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
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二、关于白色污染: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平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
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
你认识他们吗?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板书设计: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乐观、积极地对待教学后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注重环保。
教学用具: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4、教师出示一礼品商品包装盒提问:请问你们对这样的商品包装盒有什么想法吗?(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此商品包装的意见。)
5、教师谈话:刚才有同学认为这样的商品包装比简易包装的商品浪费了很多资源,下面我们就来做个礼品包装盒和简易商品包装盒重量的对比实验。6、教师演示测量礼品包装和简易商品包装盒的重量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2)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并学会分类、分装的有效回收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材料,正确处理有毒垃圾。
教学用具:
1、多媒体课件。
2、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如聚醋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酱油瓶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
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产生气体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产生气体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围绕“产生气体的变化”设计了三个活动:首先是将食盐、白糖、小苏打与水、白醋两两混合,发现有些物质无明显变化,如食盐和水;而有些会产生气体,如小苏打和白醋;其次,仔细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并收集气体;第三,观察其他与白醋产生气体的物质变化现象,如:白醋浸泡过的鸡蛋壳、白醋浸泡过的贝壳。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食盐、白糖、白醋”都是非常熟悉的,在三年级的溶解实验中,认识了食盐、白糖、小苏打。
通过实验及日常经验,学生知道食盐、白糖可溶于水;也认识了小苏打,知道其溶解能力比较弱。
但是对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的学生就很少了。
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于白醋和小苏打混在一起会发生反应的现象是没有经验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
2.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
3.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尊重实验事实,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
2.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感官观察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现象,并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难点:知道小苏打与白醋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及其特点【材料准备】实验记录单、教学课件【教学过程】1.聚焦教师活动:复习巩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展示课件图片,教师讲解:通过上节课,我们从厨房中观察到很多物质的变化,有些是物理变化,有些是化学变化。
这些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着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问学生: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能在变化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学生活动:图1:水烧开后有很多气泡,还有很多白雾,但这些白雾本质还是水,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验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物质变化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他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认识,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如加热、过滤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难点:实验操作方法的应用,对物质变化本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变化的现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铁丝、硫酸铜等。
2.教学课件:PPT,包含实验图片、问题讨论等。
3.实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要求。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现象。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正确操作。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物质变化的特点,总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厨房中的常见物质及其变化现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厨房中的常见物质,如水、糖、盐、醋等;通过实验观察这些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如溶解、沸腾、酸碱反应等;探究物质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本质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还需要加强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厨房中的常见物质及其变化现象,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观察和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厨房中的常见物质及其变化现象。
2.难点:探究物质变化的本质原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管、搅拌棒、称等。
2.实验物质:水、糖、盐、醋、碳酸饮料等。
3.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厨房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厨房中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物质,如水、糖、盐、醋等,并向学生介绍这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现象。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物质的变化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变化的现象和原因。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厨房中的其他物质和变化现象,如食物的腐烂、发酵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物质变化的现象和原因。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颜色变化、放热、发光等。
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学生自主实验和小组合作交流的部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物质的变化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以及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
此外,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记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分享意识。
4.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2.难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2.讨论法: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小组准备实验所需的物质和仪器。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验过程和物质变化现象。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伴随现象的兴趣。
例如,教师展示一个颜色变化的实验,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实验中发生了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接着,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颜色变化、放热、发光等。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3.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环境问题的危害,学会保护环境的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关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图片、视频等。
2.实践材料:环保宣传册、环保标语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理论学习(1)教师讲解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2)讲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介绍一些环保知识,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环境问题进行讨论。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4.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宣传活动,如制作环保宣传册、环保标语等。
(2)让学生将环保行动融入日常生活中,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将环保行动付诸实践。
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环保的短文,题目自拟。
2.观察家庭生活中的环保行为,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合作交流、实践探究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将环保行动融入日常生活。
4.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环境污染有哪些种类吗?它们分别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3.教师举例说明并引导学生讨论:“比如,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我们可以选择绿色出行,比如骑自行车、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4.1《一天的垃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第1课一天的垃圾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是《环境和我们》单元的起始课。
如何认识我们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对学生来说,从调查、研究垃圾入手是简单可行的方法。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把带来的垃圾进行分类、称重、统计,发现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大而且成分复杂,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影响着环境。
本课要求学生可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
教材内容有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学生通过调查家中一天的生活垃圾并给垃圾分类,发现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大而且成分复杂,深入地了解垃圾堆里有什么。
第二部分:通过大数据的统计、研讨、初步认识垃圾问题,认识到垃圾的危害,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影响着环境,培养关注环境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其实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垃圾、每一个学生家庭每天都在制造垃圾、丢弃垃圾,学生也可能实际感受大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但对于“一天的垃圾有多少?垃圾堆里有些什么?”是模糊的。
垃圾中有很多可回收再利用的物质,如:金属、塑料、纸等。
有些虽然不能再生,有些虽然不能再生,但我们可以废物再利用,为我们再次发挥自身价值。
这一课,学生将生活中一天的垃圾进行分类、称重、统计,发现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大而且成分复杂,意识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也为后面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是学习本课的必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学习本课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了解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2)知道随意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2.科学探究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3.科学态度(1)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
(2)辩证地看问题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
(1)认识到人类的一些活动会对环境产生破坏.(2)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前调查记录单、大型垃圾场图片、科普视频等。
学生准备: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搜集垃圾堆、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等文字图片资料;科学课本、《知识与能力训练》、实验记录本、笔。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5一天的生活用水》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5一天的生活用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天的生活用水》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水情况,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宝贵,从而增强他们的节水意识。
教科书通过提供丰富的素材,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水的重要性,明白节水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对水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水的日常使用情况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天中生活用水的情况,知道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水资源的保护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一天的生活用水情况,知道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2.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水资源的宝贵,培养节水意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用水数据和案例。
2.准备实验器材,如水杯、水表等。
3.准备PPT,展示生活用水的情况。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呈现一天的生活用水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一天中用了多少水?这些水都是怎么用的?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生活用水数据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一天的生活用水情况。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生活用水的看法。
3.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测量一下自己一天的生活用水量。
学生可以通过使用水表、记录用水时间等方式,来了解自己的用水情况。
4. 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我们一天中哪些用水是可以避免的?如何做到节约用水?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节约用水,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来保护水资源?学生可以提出一些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如:回收废水、减少农药使用等。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案3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案【教学重点】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乐观、积极地对待当今世界复杂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教学准备】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选择在你们班上公开课,是因为你们班里的环境很美。
我在上新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副画面(播放幻灯片——苗乡广场、泾洋河)。
我们的家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都是和人们保护环境有关,正因为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了我们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可也有许多人故意破坏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播放幻灯片——垃圾污染、水源污染)。
面对这些环境污染,我们应采取怎样的行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的第8课。
板书:《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二、新授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环境问题?生:……2、引导:我们已学过的环境问题有垃圾污染、水污染,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这三大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探讨如何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家园,首先来学习大气污染。
3、出示表格,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想并认真填写。
内容。
(建议:4个人一小组合作探究)白色污染指塑料制品造成的污染。
塑料包装物因方便、轻巧又便于存放,成了人类生活的必须品,但用后又被人们弃置于环境,长年累月不腐烂,不降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可降解塑料是指在生产塑料的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淀粉、光敏剂、降解剂、生物酶等),能比较容易地在自然环境中分解。
优点:经过数天或几个月的日晒雨淋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塑料制品能够由原先的形状逐步分解为碎片。
因此,与传统的不可降解或难降解塑料相比,可降解塑料更符合环保的要求。
5、让学生牢记我国的珍稀动植物(朱鹮、金丝猴、大熊猫、香果树、秤锤树、鹅掌楸)几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等。
三、拓展1、提问:目前世界上还存在哪些环境问题?(播放视频)建议:学生边看边想,然后同桌之间交流并汇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教案
4、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过程与方法:1、调查当地废品回收情况。
2、进行垃圾的分类分装,参与回收利用的活动。
3、开展做堆肥的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2、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并学会分类、分装的有效回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材料,正确处理有毒垃圾。
【教材处理】将教材中的调查活动安排在课前来完成,并只安排小部分同学去做,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如果学生在课上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有比较多的认识,会削减课后再去实践调查的积极性;二是课上将课文的这部分知识内容让孩子们身边自己的伙伴来讲,比老师的说教要生动,也更具说服力。
三是社会调查这样的实践活动需要走出校门,在行动和安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只安排了小部分同学去做;四、这样的活动确实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能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教学准备】1、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如聚醋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酱油瓶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
2、回收垃圾的有关图片。
3、教师在校园一角选定安放堆肥箱的场地,并放置好空堆肥箱。
【课前活动】1、开展一次小范围的调查活动:布置一小队同学(4~6人)调查附近的的废品回收站或询问废品回收工作者,他们回收些什么?这些物品回收后有什么用处?指导时应注意:要求调查组同学调查前设计好采访的问题(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两个问题之外,还可自行设计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并要求在采访时做好记录,为在班级汇报做准备,最好老师也能和调查组同学一起参与调查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拍几张调查现场的照片或摄一段采访的录像。
这样能确实汇报活动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2、指名让三两个学生上网查阅关于“有毒垃圾”的信息,并做好汇报准备。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及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的变化概念,二是物质变化的类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质的变化,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及特点,提高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物质和物体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物质变化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变化概念,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的变化概念,物质变化的类型及特点。
2.难点:物质变化本质的理解,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物质变化。
3.讨论教学: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种物质变化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
2.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学习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便于学生课后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物质变化的概念,呈现各种物质变化现象,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类型。
4.巩固(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分析物质变化的类型及特点,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调查走读生数量。
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
2、简单小结学生的讨论如(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
3、提出焦点问题:刚才我们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垃圾是可以减少(教师出示一简易商品包装盒),那请问商品包装可以减少吗?(引导归纳商品包装的作用: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等、卫生、美观等。)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2页的内容,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1)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2)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汇报交流: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减少垃圾很重要,它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2)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污染。
2、过程与方法:
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养成废旧利用的好习惯。
(1)通过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2)考虑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注重环保。
教学用具: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作业:
P71第1、2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四、2.垃圾的处理第1课时总序第40个教案
课型:实验课编写时间:11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
(2)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过程与方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
(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课堂小结:
讨论并记录通过学习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也记录下学习了这节课产生的一些思考。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构造图。
3.、多媒体课件、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几张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引导讨论: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会造成什么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讲解:人们通常用挖坑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
【多媒体课件出示垃圾填埋场图】。
二、简单垃圾填埋的研究:
1、教师讲解: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垃圾填埋。
教学重点:
知道处理大量垃圾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办法减少垃圾,削减垃圾数量。
教学难点:
怎样才能减少及重新利用我们使用的物体。
教学用具: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分组收集月饼、茶叶或酒的礼品盒和其他简易商品包装袋。
3、教师准备过度包装的包装盒和简易商品包装袋。称重的弹簧秤。包装绳一根。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艺品,如空罐做的笔筒、饮料瓶做的花瓶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难点:
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教学用具:
1、多媒体课件、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教师准备弹簧秤。
2、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组派一位学生把垃圾带到学校来进行分类和称重统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五、课堂小结:
整理目前垃圾处理的方法及其利弊,记录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办法。
作业:
P73第1、2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四、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第1课时总序第41个教案
课型:讲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3、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4、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5、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多媒体课件】:
1、我们已经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视频】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做汇报。
2、归纳: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但最重要的是从根源上减少垃圾,做到再次利用。(板书: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二、减少丢弃的探讨
1、提问: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课时教案
课题:四、1.一天的垃圾第1课时总序第39个教案
课型:讲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2、过程与方法:
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