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4.10再别康桥教案
上海高一语文《再别康桥》_说课稿+教案
《再别康桥》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是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一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1.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沪教版第一册-再别康桥1教案
是夕阳中的新娘。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波光里的艳影,
满载一船星辉,
在我的心头荡漾。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软泥上的青荇,
但我不能放歌,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在康河的柔波里, 夏虫也为我沉默,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河 畔( pà ) 荡 漾y( àng )
青 荇( xnìn ) 榆 阴(yú )
揉 碎( gróu ) 浮 藻z(ǎo )
长 篙( gāo 斑 斓( lán
) )
漫 笙
溯 箫sh(sēùng
xiā) o
(
)
5感情达到高
潮撑篙漫溯寻梦
图
4对康桥永久的眷 恋 榆阴浮藻清潭
图
3更加欢喜和眷 恋青草水底招摇 2欢喜图 和眷 恋 河畔金柳倒影
徐志摩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
别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省海宁人。
追求“爱,自由 和美主”要作品有诗集:
《猛虎集》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
轻轻的我走了, 那榆荫下的一潭,正如我轻轻的来。 不是清泉,来自天上我轻轻地招手, 虹;
作别西天的云彩。揉碎在浮藻间,
那河畔的金柳,
寻梦沉?淀撑着一彩支虹船似篙的,梦。
筑美) 5. 表现了对于个性自由的追求,显示
了“五四”民主精神。
《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 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 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 发了对康桥浓烈的爱 ;“在康 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做一条 水草,” 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 依恋 ;“夏虫也为我沉默”交 织着依恋、无奈、 惆怅等复杂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5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5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朗诵、欣赏和创作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康桥的了解,引导他们关注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提问:你们觉得离别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离别时,我们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二、诗歌朗诵1.教师示范朗诵《再别康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组练习朗诵,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2.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
3.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品味其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离别时的感受,与诗歌中的情感进行对比。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结构、内容和修辞手法。
2.提问:你们觉得《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有什么特别之处?二、诗歌欣赏1.分析诗歌中的音乐美,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欣赏诗歌中的绘画美,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康桥的美丽景色。
3.探讨诗歌中的建筑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美。
三、诗歌创作1.邀请学生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背诵《再别康桥》。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重点内容?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3.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如何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示范教案1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常爱森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
3、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2、指名朗读3、欣赏配乐诗朗诵4、体会、找差距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
高一语文4.10再别康桥教案(3)(沪教版第一册)
第十课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通过文本细读、深入解读作品,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
3、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学习新诗鉴赏的方法。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通过教师的分析指导,学会从诗歌的形式方面鉴赏诗歌。
说明:本诗是中国现代诗坛的经典作品,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
作为“新月派”新格律诗实验的优秀结晶,分析本诗在形式上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是体味本诗美感的重要环节。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朗读,充分发掘学生的分析、朗读能力,就能够体验本诗的形式美感。
而作为徐志摩的抒情名作,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即体味该诗在内容上的情感美。
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挖掘出该诗情感美的内在成因,才算得上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体味《再别康桥》的情感美2、难点: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说明:对诗歌的鉴赏,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形式美,虽然《再别康桥》属于新诗格律诗中的佼佼者,韵律和谐优美,节奏富于变化,结构灵活多姿,意象清新恬美,语言凝练生动,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优美舒畅。
但是如若剖筋拆骨,一一细究,则韵味全失。
不如舍末逐本,直击性灵,体味本诗所蕴涵的情感美,并探索其内在成因。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该诗之所以被列为现代诗坛之冠,不仅在于其形式,关键在于其内容,即作者对康桥的真挚的情感。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诗歌教学看似简单,实则很难。
诗歌文本短小,内涵却很丰富。
要想充分挖掘诗歌的内涵,除了“知人论世”之外,还可以借助其他文本的帮助。
正如该诗,单凭诗中的“寻梦”二字,亦可作为徐志摩眷恋康桥的原因。
但是终嫌模糊,只有借助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和胡适《追悼志摩》两文,才能把“寻梦”的内涵分析清楚。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先讲《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再讲此诗。
其文篇幅虽长,若抓住“康桥的天然景色”和“康桥的学生生活”两大部分分析,一节课亦可解决。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再别康桥一、导入新课: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
(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
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
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
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
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
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
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
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
(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领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篇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理解诗中的“金柳”、“波光”、“星辉”等形象。
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 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离别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2.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内涵。
3.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2.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篇,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金柳”、“波光”、“星辉”等意象,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4. 情感解读:解读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5.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尝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篇,感受诗歌的美。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后作业1. 背诵诗篇《再别康桥》。
沪教版高一语文(上)《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⑵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及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三、教学难点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五、教学方法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六、教学时间二课时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同学们在初中都学过哪些有关送别的诗?(学生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笔下的赠别对象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何不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二)、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再别康桥教案4
《再别康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佛中学黄琨灵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简历及其创作风格;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章法、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
就是现在,也有许多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可见他的诗影响之大、之深、之远。
二、作者简介: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
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
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
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留学学习银行业(他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银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运动爆发,激起心中的爱国热情。
1920年去英国剑桥留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闲自由的日子。
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卧仰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
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他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
他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高一语文:4.10《再别康桥》获奖教案(2)(沪教第一册)
高一语文:4。
10《再别康桥》获奖教案(2)(沪教第一册)高一语文:4。
10《再别康桥》获奖教案(2)(沪教第一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3、 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结。
1、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4.10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一、背景知识1.新月派简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再别康桥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案一:理解诗意,感悟诗境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背景故事。
2.感受诗中晦涩难解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审美能力。
3.通过诗歌分析,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导入《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播放《再别康桥》的音频或者将诗歌投影在屏幕上,请学生一起朗读。
Step 2: 背景知识简单介绍康桥的历史和与徐志摩的故事背景,补充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
Step 3: 诗歌鉴赏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别康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讨论,如:为什么诗人选择在《再别康桥》这个时刻写这首诗?他的心情和情感是怎样的?诗中有哪些象征意义的描写?Step 4: 影片欣赏观看《再别康桥》的电影版或者动画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Step 5: 诗歌朗读与背诵要求学生朗读《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并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几句或整首诗。
可以分组比赛的形式,增加活跃气氛。
Step 6: 自然描写让学生在校园中或者户外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物,用诗歌的形式描写,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情感。
Step 7: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其他同学进行欣赏和评论。
Step 8: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整理学生的课堂笔记,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想。
教案二:对话挖掘诗歌内涵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并理解其中的隐含意义和比喻手法。
2.培养学生的提问和解答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
3.通过对对话内容的分析和讨论,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义。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复习上一课学习的知识,让学生简单复述《再别康桥》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
Step 2: 分析学习将课文分成若干段落,每小组分析一段,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段落中的隐喻和比喻,并解释其中的意义。
Step 3: 对话编写每个小组根据分析的结果,编写一段关于诗歌文本中的对话,讨论对诗歌的不同理解。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
(2)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了解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珍惜眼前人。
(3)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
3.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
2. 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的基本意思。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欣赏法:品味诗歌语言美、情感美、形式美。
4. 实践法:让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讨,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康桥”有什么印象?引发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
(3)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欣赏与品味(1)引导学生从语言、情感、形式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5. 小结与拓展(2)布置作业:背诵诗歌,写一篇赏析文章。
6. 课堂反思(1)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2)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了解其艺术特点;(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阅读和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对美好时光的珍惜;(2)体味诗人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信念;(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把握;(2)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3)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1. 情景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分析诗歌特点;4.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背景;(2)播放轻轻的《再别康桥》音乐,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要求学生查找诗歌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3. 分析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对美好时光的珍惜;(2)引导学生体味诗人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信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3. 选择一首现代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相关视频、音乐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再别康桥学案1
《再别康桥》导学学案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常爱森一.课前一首诗课外古诗背诵【原文】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赏析】本诗借杏花言志。
前两句写花开,一水相护,得天独厚,花事繁盛。
后两句写花落。
如果说前两句写花之形,则后两句写花之神,宁肯飘零天涯,也不甘受屈辱遭践踏。
该诗是作者一生的写照。
前两句象征作者早年知遇于神宗,仕途春风得意。
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自请解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二、检查预习1、生字识记畔(pàn):1.(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
如:湖畔。
本文取此义。
2.田地的边界。
荇(xì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
笙(shēng):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
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2、词语识记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斑斓:(书)灿烂多彩。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3、预习效果反馈1.作者为什么要写《再别康桥》?2.康桥是一座桥吗?3.诗的首尾有何特点?三、课堂跟讲1、背记知识随堂笔记那河畔的,是夕阳中的;波光里的,在我的心头。
软泥上的,油油的在水底,在康河的里,我甘心做一条!那榆阴下的,不是,是天上的,揉碎在间,着彩虹似的梦。
2、整体把握(一)(二)段落层次1.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
2.第2~6节:对美丽的康河的以及自己内心的。
3.第7节:开头,展露其别时的情绪。
(三)写作特点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中心表达:诗歌用柔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结构完整:整首诗诗行长短错落、舒缓有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背景及作者胡适的创作意图;2.学习诗歌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诗歌创作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诗歌背后的意义和情感色彩,学会诗歌赏析方法。
难点:通过文学鉴赏来开启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2.阅读课文(25分钟)让学生阅读这首诗,然后让他们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分析这些词语和意象对诗歌情感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
3.诗歌赏析(20分钟)通过学习诗歌赏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诗中的“别离的朝霞”、“吹散别离的风”等意象有何含义?它们如何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诗中运用的比喻手法有哪些?为什么使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情感?-诗中对于“短亭”的描绘有何意义?4.诗歌创作(3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和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创作。
可以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提示和指导,如:你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比喻和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
5.展示和分享(15分钟)让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朗读和展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通过互相欣赏和交流,增加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理解。
四、课堂评价:教师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创作展示,对学生的诗歌理解和创作能力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评价:1.对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程度;2.在创作中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3.创作出的诗歌是否有独特性和创新性。
五、延伸拓展:可以邀请专业诗人或文学教师来进行诗歌进一步指导和分享,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水平。
此外,还可以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广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理念】
1、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2、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3、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⑴认知目标:
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工具性)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
(研究性)
⑶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⑴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⑵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
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
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
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教学过程】
(结合课件)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习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
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
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
(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
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
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
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
(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习,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