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 桃花源记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知识梳理人教版
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其中的名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文章《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
著有《陶渊明集》。
2.选自《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本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3、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主题写作目的):作者虚构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对立的美好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三、行文思路: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渔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拜访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节组织起来。
四、理解性默写:1、描绘桃林美景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描写了桃花源社会风尚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最能突出桃源人生活幸福美满、恬淡自足的语句是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表现桃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简答题:10、第一自然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课后练习
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课后练习《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桃花源记》的原文翻译及注释。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捷为桃源县吏。
县閤多峭壁,桑竹之间,可数百步,及其上者弗中道而藏者,晦冥而盗贼处之。
捷谓县人,前辈有富民者,告利涉此者,人不能苟中,大都疑狡而贼请起。
乃命署当地缉捕,毁桑、竹、县閤以数百步,则曰:“村民不告时,终不能出。
”注释:太元:晋代的年号,指太元年间。
武陵:古代地名,今湖南长沙一带。
桃源县:县名,位于武陵之间。
捷:指陶渊明自己。
桑竹:桑和竹林,指桃花源的自然景观。
弗中道:不是正中的路。
而:表示转折。
晦冥:昏暗、阴暗。
处之:指盗贼居住。
人不能苟中:人们不能很容易地找到中间的路。
大都:一般。
疑狡:怀疑有狡诈计谋。
请起:发动了偷盗之事。
命署当地缉捕:派遣官员到当地搜捕。
毁桑、竹、县閤:摧毁桑和竹林以及县城城墙。
终不能出:长久下去肯定找不出来。
初,捷自桃源谒缁山人,问:有余之虑,愿得所闻。
人曰:“有汉末陈留人,姓石名舫者,以商至吴,见水火衙门旁有道士,遂注著,自谓长生,游历诸方,今五十馀年,衣食不求,无恶居处。
”化继孙子。
注释:缁山人:指老石,他最后去了缁山隐居。
有余之虑:特别关心的问题。
所闻:要听到的答案。
陈留:古代地名,今河南开封一带。
姓石名舫:石舫是一个具体的人名。
商:指商人。
遂:于是。
注著:指他跟随道士学习修炼。
长生:指长寿。
五十馀年:五十多年。
衣食不求:指不担心生活的物质需求。
无恶居处:没有不好的居住地。
化继孙子:传授道法给他后人。
捷么思行中,往,未至,道逢二人。
问其家,要投之。
语其仓库,声闻约言:“此间,物穷巷陋,不足你行。
”一人曰:“吾於此,三往而不值一漏粟。
昨日,亦有三往者,至晡,方可去。
”捷过阳城山,见衡者追掊役人。
人曰:“山北不远有乡,曰大泽乡,乡中有桃园,兔毛猪羊之间,杂种往还,无完大园在乡,数百家居之。
”捷喜向之,至大泽,果得桃园不百步,愿留中焉。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课文原文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知识梳理
八上第21课《桃花源记》一、原文 & 译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光亮透出。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桃花源中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中的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中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1课【桃花源记】全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1课【桃花源记】全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 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 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进,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这儿的步在古代是一个计算单位,并非是现代的一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野花野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课件
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向: 寻向所志 眈眈相向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其:欲穷其林 得其船
舍弃 房子
寻找 不久 以前 对着 做标记 标志 这、那 他的,代渔人的
一词多义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 一一为具言所闻 之: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作为 对,向 给 的 它,指代所看到的景象
陶 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
桃 花 源 记
桃 花 源 记
作者介绍 课文诵读 字词小结 探讨桃源
陶渊明
•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 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 • 陶渊明曾任了81天的彭泽县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 辞官,归隐田园,终身不仕。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 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 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被称为“田园诗人”。 •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 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 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57岁。
他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 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 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 好生活的愿望。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八上所有文言文
八上所有文言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有:《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和《湖心亭看雪》。
1、《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2、《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3、《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4、《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
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5、《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
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
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一步阐释“大同”。
全文节奏分明、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6、《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
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7、《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言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
•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 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 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 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 这一切, 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 去寻找答案吧!
•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强调以下内容: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 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 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 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 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 成篇。
• 六、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 问津 2.背诵课文。
•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 ‘“骥”读记”,不读 • 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 “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 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 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 读出感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 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 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 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 础上归类整 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为具言所闻 向,对 2) 乃不知有汉:竟 :乃大惊:竟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 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五篇】
【导语】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
⼩编整理了⼋年级上册语⽂《桃花源记》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内容。
5.学习⽂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胜的写法。
过程与⽅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章,熟知课⽂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词语的⽤法; 2.使学⽣理解本⽂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优美、精炼的语⾔。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新课 1.(欣赏图⽚)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
现在我们⼀起跟着渔⼈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乐、男耕⼥织的社会⽣活美景。
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谁能⽤⼀个成语来⽐喻?——“世外桃源”。
是的,这个成语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起跟陶先⽣⾛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学家说过这样⼀句话:“⼀个热爱⽣活的⼈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些开⼼的东西。
⽣活在东晋的诗⼈陶渊明,他的⽣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诗⼈,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号“五柳先⽣”,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整理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整理7.八上《桃花源记》陶渊明一、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二、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三、语音:豁然(huò)开朗俨然(yǎn)阡陌(qiānmò)此中人语(yù)云诣(yì)太守邑人(yì)黄发重髫(tiáo)间隔(jiàn)问津(jīn)便要还家(yāo)四、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五、古今异义词1、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芳草鲜美。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六、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名词,房子)2、属:有良田美池桑田之属(名词、类)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3、寻: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寻向所志(动词,寻找)4、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词,标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5、向:寻向所志(名词,先前)眈眈相向(动词,对着)6、之: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渔人所看到的景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何陋之有(倒装的标志,不翻译)7、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当做)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七、重点词语解释1、缘溪行:沿着。
2、落英缤纷:落花。
///繁多的样子3、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课件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全部)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一同)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给)
①忘路之远近 (的,助词) ②渔人甚异之 (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舍:放弃,离开。 阡陌(qiān ):田间小路。
豁:开阔。
交通:交错相通。
开朗:开阔,明亮。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 平旷:平坦宽阔。 和小孩。
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紧接着)就是 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 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 阔敞亮了
特殊句式:
a.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b.省略句: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村民)问(之)所从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词句难点
一个意动用法:异:对……感到诧异。
两个借代:黄发 老人 垂髫 小孩
同义词:咸=悉=皆=并
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 皆叹惋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不用说、更不用说 无论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今异义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古义: 询问消息。
问讯 今义: 询问
7、遂与外人间隔
八上古诗词 (1)
课内:1.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核舟记(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
排比
如“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和景象的 描写,形成排比,使文章节奏紧
凑,富有感染力。
对偶
如“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通过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结
构整齐,语意凝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VS
桃花源居民
他们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过着和平、宁 静的生活,对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
次要人物形象
武陵人的家人
他们代表了世俗世界,与桃花源居民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
渔人
他作为武陵人的向导,带领武陵人进入桃花源,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
06 艺术手法
叙事手法
倒叙手法
文章开头先交代了故事的结局,然后才从头叙述故事的发生和发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平叙手法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平叙手法,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等几个部分平列起来叙述, 使故事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描写手法
白描手法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出人物、环境、事物的主要特征,给读者以鲜明生动的印 象。
语言风格
平实自然
文章的语言风格平实自然,没有过多 的华丽辞藻和修饰,却能够通过简洁 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生动形象
文章中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 式,使语言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 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场景和 人物形象。
05 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形象
武陵人
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和探索者,他偶然发 现了桃花源,并深入其中,体验了与世 隔绝的生活。
八年上册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教案
八年上册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教案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上册语文的一篇文言文,选自《陶渊明集》。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描述了桃花源的自然风光、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课文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领悟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作者情感的领悟。
2.难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对学生朗读、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堂练习: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桃花源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桃花源的美丽风光。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同时,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赏析---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创作背景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
第21课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写出作者的文学常识)
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及郡下()刘子骥()诣太守()与外人间隔()3、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句子: 古义:今义:
交通句子: 古义:今义:
妻子句子: 古义:今义:
绝境句子: 古义:今义:
无论句子: 古义:今义:
不足句子古义:今义;
(2)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屋舍俨然()寻: 寻向所志()寻病终()志: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3)通假字
便邀还家。
通,。
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2、初读思考: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标出文中能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当堂检测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
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翻译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 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 洞口,洞里隐隐约约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 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 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 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 外的世人隔绝了。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 朝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八上桃花源记阿凡达大公爵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又名,字,世称。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著名人。
二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2【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3【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三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生活状况:安居乐业;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的痛惜之情。
13.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四迁移拓展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
“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爱莲说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字,哲学家。
是周敦颐的谥号。
二阅读探究1.在第一段中,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指陶渊明。
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什么态度?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庄重、高雅(清高)。
8.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在文尾的慨叹?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三迁移拓展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做一个避世的隐士;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
(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
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
”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
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
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
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
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陋室铭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
,字,人,代诗人。
世称。
有《》。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理解探究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