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 ppt课件
《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完美版)
![《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3640784693daef5ff73d22.png)
平旷:平坦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qiān ):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
和小孩。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
《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
林 尽 水 源, 便 得 一 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 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 池 桑 竹之属。阡 陌交通,鸡犬 相 闻。其中 往 来 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 外 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 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 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 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 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 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 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作劳动, 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 安闲快乐。
《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
《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
古今异义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今义:妻子和儿女
古义:男女结婚后,女方为男方的妻子
绝境 古义: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 不要说,更不要说
13、无论魏晋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
都不会改变
《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
《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在溪流两岸,长 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 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 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完美版)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d9db2f95650e52ea54189822.png)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
一、何为省略不略
命题点 省略不略
文言文追求语言的简练传神,在行文中常
有省略现象出现。如果对这些省略之处加以关
注,读出的不只是字面句意,更可能会由此进
入文章深处,读懂作者蕴藏在言语深处的奥秘。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
二、省略不略的方式 1.省略句子成分。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
1.鲜美:颜色鲜艳美丽。现代汉语中指食物味道好。 2.交通:交错相通。现代汉语中是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 总称。 3.妻子: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是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现代汉语中是连词,表示在任何 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
桃花源中的景象: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一丛从翠 竹迪风摇曳,一排排桑树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往前走,那 映着天光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 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 传来……仰望天空,天是那样蓝,白云悠悠地飘着。
答题模式: 文章(段落)对
内容省略了,没
有详细叙述,语言简练,叙事简约,笔法简
洁而内涵丰富。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
真题演练
(2019·湖南株洲)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请你 把作者省略的涵义补写出来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L21桃花源记课件
![L21桃花源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bcadd4240c844769eaeee4.png)
桃源 之美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源头 有 小洞口
离船 很 仅 一个人 忽然开阔敞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 交通, 平坦开阔 整整齐齐 的类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代桃花源 都 老人 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小孩 都
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 当怎样评价?
• 当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 民不聊生,作者对此现实 不满,就虚构世外桃源寄 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 这理想境界反映了广大人 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 争的愿望,但它在现实生 活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 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 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 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 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 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 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 描绘。
三段词语翻译
乃大惊 竟然 具答之 详细
问今是何世 朝代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竟然
更不必说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咸来问讯都,全 遂率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 绝境 同乡的人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为具言所闻
延至其家
详细
请
此中人语云
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 不值得
对,向
句子翻译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 的地方。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刚才一曲蒋大为的《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激 起同学们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谁能列举一些有关 “桃花”、“桃园”、 “桃源”的常用成语或故 事吗?
《桃花源记》ppt课件(52页)
![《桃花源记》ppt课件(52页)](https://img.taocdn.com/s3/m/b30b3518770bf78a64295417.png)
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
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
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
欤?葛天氏之民欤?”
•
归去来兮辞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 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 都跟桃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 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
于是,就 处所、地方 详细
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邀请
停数日, 辞 去。此中人
停留,引申为居住 告辞、告别 离开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告诉 不足:不值得,不必 为:对、向
• 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家 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 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 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 《晋书·陶潜传》
饮酒(其五)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桃花源记》完美版PPT课件
![《桃花源记》完美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62fb5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03.png)
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谈 谈阅读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 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 活中。
教师给予积极肯定和引导,营 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如何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
可以从人际交往、学习工作、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 结合。
当代社会中如何寻找内心宁静
回归自然
通过接触大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等方 式,让内心回归宁静和纯粹。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生活更 加充实和有意义,从而减轻内心的焦 虑和压力。
学会放下
学会放下过去的烦恼和未来的担忧, 珍惜当下的生活,享受片刻的宁静和 幸福。
寻求精神寄托
通过信仰、冥想等方式,寻求精神上 的寄托和安慰,让内心更加坚定和宁 静。
陶渊明的作品多以自然、田园为题材,语言质朴、情感真 挚,而《桃花源记》则更侧重于虚构和想象,描绘了一个 理想化的隐逸世界。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概述
01
隐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从古代的伯夷、叔齐到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隐逸文化在中国历史
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02
隐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隐逸文化强调超脱世俗、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节奏韵律把握和朗读指导
节奏分明,韵律感强
文章在句式上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
抑扬顿挫,情感丰富
在朗读时,要注意抑扬顿挫的处理,以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变化 。
把握语速语调,传递意境
在朗读过程中,要把握好语速和语调的变化,以传递出文章的意境 和情感。
桃花源意境再现: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表现
04
《桃花源记》优秀ppt课件
![《桃花源记》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bc149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c.png)
3
象征暗示
运用象征手法,暗示作者心境和理想追求。
与其他隐逸题材作品比较
与《归去来兮辞》比较
两者均写隐逸生活,但《桃花源记》更侧重理想社会的描绘,而 《归去来兮辞》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
与《小石潭记》比较
两者都是山水游记,但《桃花源记》的社会意义更为深远,而《小 石潭记》则更多表现自然美景和作者情感。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思考应用
学生思考如何将《桃花源记》中的思想精髓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等。
交流探讨
学生相互交流探讨,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 化为实践能力。
案例分析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桃花源记》中的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 应用效果。
THANKS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桃花源记》中的社会制度、人际关系、自然环境 等方面,探讨其与现实社会的异同。
分享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体会
学生分享
学生自愿分享自己阅读《桃花源记》 的感悟和体会,如对人性的理解、对 理想社会的向往等。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个人感悟 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加深对文章主旨 的理解。
对桃花源中的景象和人物描绘详细, 对渔人发现和离开桃花源的过程则相 对简略。
描绘桃花源景象技巧探讨
景物描写
通过描绘桃花源的自然环 境、建筑风貌、田园风光 等,展现出一种宁静、和 乐、自由的生活图景。
对比手法
将桃花源外的纷乱世界与 桃花源内的宁静生活进行 对比,突出了桃花源的美 好和神秘。
想象与夸张
鼓励购买环保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提倡循环利用等。
《桃花源记》完整ppt课件
![《桃花源记》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8681b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0.png)
陶渊明及时代背景0102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创作背景030201《桃花源记》创作背景《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千古美文”。
该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篇目之一。
《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地位与影响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关键语句解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0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02“不足为外人道也”03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象征手法对比手法情景交融自然环境描绘季节时令变化山水田园风光通过对桃花源内四季景色的描写,表现出大自然的韵律和生机,增强了意境的层次感。
幽深静谧氛围人文社会构建淳朴民风民俗文中描述了桃花源内居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以及他们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文社会环境。
平等自由理念桃花源内没有阶级之分,人人平等自由,这种理念体现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神秘传奇色彩通过对桃花源入口的隐秘性、居民来源的神秘性等描写,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和谐共处之道桃花源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这种和谐共处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回归自然生活桃花源内的居民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理想化生活模式。
精神寄托与追求桃花源作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理想化生活模式探讨1 2 3描绘无阶级、无剥削的理想社会批判封建等级制度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思想表达对现实社会批判意识揭露社会黑暗面通过描写现实社会的战乱、贫困、不公等现象,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以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为批判对象,揭示其腐朽本质和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呼唤社会变革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呼唤人民觉醒,寻求社会变革和进步。
(完整版)《桃花源记》ppt课件
![(完整版)《桃花源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48ebc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2.png)
遇见桃花源
分析文中主人公遇见桃花 源的情节,探讨其所蕴含 的人生哲理和寓意。
桃花源中的生活
解读文中描述桃花源中人 们生活的段落,理解作者 所倡导的理想社会形态。
写作风格与特点分析
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
《桃花源记》以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为特点,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 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场景。
寓言式的写作手法
与西方乌托邦、印度毗湿奴等理想社会构想相比,《桃花源记》更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 生,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超越。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追求
尽管中西方理想社会构想存在差异,但对和平、幸福、公正等价值的追求却是共同的。
《桃花源记》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桃花源记》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隐逸社会,对现实社会 的纷扰、争斗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构建 更加和谐的社会。
04
主题思想阐释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描述了一个宁静、和 谐、富足的桃花源, 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 会的追求。
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 ,寄托了作者对美好 生活和社会的无限憧 憬。
桃花源中人们和平相 处,没有战争和纷争 ,展现了作者对和平 的向往。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通过对桃花源外世界的描述,暗 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
判。
桃花源外的人们为了名利而争斗 ,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
作者通过对比桃花源内外的不同 景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
反思。
隐逸情怀的体现
文章中的主人公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最终却选择离开,体现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渔人在桃花源中虽然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但仍然怀念外面的世界,暗示了作者对隐 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共生
《桃花源记》ppt课件完整
![《桃花源记》ppt课件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7ef2138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f.png)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代表中国田园文学的 最高成就。
02
桃花源记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游记体,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进入、离开桃花源的经过。 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多用白描手法。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完成课件中提供的思考题和练 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选择一个与《桃花源记》相关 的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学术论文
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撰写 一篇比较分析报告
参加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分 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THANKS
感谢观看
精神追求
倡导桃花源中淳朴、真诚的人性光辉 ,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社会建设
传承桃花源中平等、自由、和谐的社 会理想,推动当代社会公平正义与和 谐发展。
跨文化交流中桃花源记传播与影响
文化交流
将《桃花源记》作为中国传统文 化经典进行国际传播,促进中外
文化交流与互鉴。
旅游推广
借助桃花源的知名度,开发相关 旅游产品,推动中国旅游文化的
04
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及 修辞手法,如象征、隐 喻、排比等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撰写指导
01
02
03
04
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 括听讲、发言、讨论等方面
分析自己在理解《桃花源记》 主题及人物形象方面的收获与
不足
思考自己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时的方法与策略,并提出改进
意见
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明确学 习目标和方法
力。
思考将桃花源精神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探讨桃花源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和价值,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 活中。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新人教版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新人教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cf7bd4dd3383c4ba4cd22d.png)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 齐,有肥沃的田地、
美 池 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 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之 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鸡犬 相 闻。其中 往 来 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 外 人。黄发
能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 男男女女的穿着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垂髫(tiao),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 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 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7、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 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先生传》等。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 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职 业。(一天)沿着溪流划船前行, 忘 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突然遇到一片桃花 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 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穷其林。 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花草鲜嫩可爱,落花散乱繁多。捕鱼人 很为这里的美景惊奇。又继续前行,想走到这片桃林的尽头。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 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文学家、诗人。 生 于东晋末年,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 施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 回乡,从此过着隐居生活,谥号靖节先生。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 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 仕 途坎坷,又不耐烦“为 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陶 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 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 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 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 仕。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 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 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 》《桃花源记》 《五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13
15
七 思考、探究
• 1 作者描写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 的,但仍不乏其积极思想意义是什么?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 空想为什么?
• 2本文之所以千古流传的原因你认为是什 么?
2020/11/13
16
8
四 写作特色
• 1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 线索
• 2 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 3 语言精练、情节完整
2020/11/13
9
五 词语积累
• 1 注音 • 晋 jìn 为业 wéi 豁然 huò 屋舍shè • 俨然yǎn 之属 shǔ 衣着zhuó 垂髫tiáo • 邑人yì 间隔jiàn 骥jì 阡陌qiān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 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文,足见人们对它 的喜爱。此记大约写于南朝421年。当时,陶渊
明五十七岁,陶归隐渊田明园十故六年居了。
2020/11/13
6
三 阅读理解
• 课文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战乱, 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得的 “世外桃源”,表达作者对东晋的强烈不满和 对理想社会无比的向往,无情批判了当时长期 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人民 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 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便舍船 :离开、舍弃、丢下(动) 屋舍俨然 :房舍(名)
为 人捕为业 : 作为(动)
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对(介)
之 忘洛之远近 : 的 闻之欣然规往 : 代这件事 处处志之 :调音节无实义 其 欲穷其林:那 得其船:他的(代鱼人) 太守即谴人随其往:他
(代鱼人)
2020/11/13
13
焉 不复出焉:于是、从这里
桃花源记
2020/11/13
1
一、目标
•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 2 反复诵读,领会课文丰富内涵和精美
语言 • 3 积累一些常用文言文常用词语及古今
词义变化的词
2020/11/13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二
走陶 进渊 作明
者
——
2020/11/13
5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字渊明,浔阳 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东晋著名诗人、辞赋 家、散文家。因不满当时黑暗现实,辞官归隐, 作《归去来兮辞》。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 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 热爱自然,归隐后写了大量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 意境平和、静穆、深远,语言质朴自然,亲切有 味,具有独特的风格。
(兼) 乃 乃不知有汗:竟(副)
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以为然:对、这样 然则:既然这样 作 设酒杀鸡作食:做 其中往来种作:劳作
2020/11/13
14
五 词类活用
1 欲穷其林 尽,走完 形 2 复前行 向前 名
动 状语
六 判断句、省略句
七 a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 八 b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 事业的总称 例:阡陌交通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单指妻子 例:率妻子 无论 古义:不要谈、更不比说 今义:连词 例:无论魏晋
2020/11/13
12
四一词多义
寻 寻向所志 :寻找(动) 寻病终 : 不久(副) 志 处处志之 :做标记(动) 寻向所志 :记号 (名) 舍
•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空间顺序由 外而内再外记叙描写。
2020/11/13
7
一 发现桃花林 1节 缘溪行,进入桃花林
开端
桃
花 源
二 访问桃花源 2、3节
发展、
从山口进入桃花源——进村 高潮找桃花源未果 4、5节 走出桃源,重寻不复得路
结局、 尾声
2020/11/13
mò • 舍船shě 诣太守yì 后遂 suì
2020/11/13
10
2 通假字
• 便要还家 “要”通“邀” 邀请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通“俱”
全部、详尽、详细
2020/11/13
11
3 古今词义差别
鲜美 古义:鲜嫩秀美 今义:新鲜味美 例:芳草鲜美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 境地 例:率妻子邑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