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点
必修2历史知识点
必修2历史知识点1.人类社会的演化和早期文明-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
-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发展出农业和定居生活。
-古代文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黄河流域、古代希腊和罗马等文明的兴起。
-宗教文化:多神教、一神教、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出现。
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建立与发展-夏、商、周的建立与灭亡: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在夏朝灭亡后建立,周朝在商朝灭亡后建立。
-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奴隶制、封建制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的建立。
-儒家文化的兴起: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扮演重要角色。
3.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分裂的战国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墨子、老子等。
-百家争鸣: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出现,包括儒家、墨家和道家等。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实施了一系列统一措施,包括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
-秦朝的思想压制:焚书坑儒事件是秦朝对异议者进行打压的重要事件。
-兵马俑的发现:出土的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陪葬品的珍贵遗址。
4.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古代的贸易网络,通过陆地和海上连接东西方。
-西域文化的传播:佛教和印度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科技的交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传入世界。
-大航海时代:欧洲通过航海发现新大陆,与亚洲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5.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中国在与英国的战争中失败,导致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开放政策: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经济和开放政策,迅速发展经济。
这些历史知识点只是必修2历史的一部分,但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思考历史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影响,以促进我们的个人和社会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总结了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的知识要点。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等级制度,即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大臣等,并依赖他们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长的存在时间,并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君主制度- 君主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 君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的统治地位,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 君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长的存在时间,并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 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采取了中央集权制度,即由君主集中掌握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权力。
- 中央集权制度使秦朝得以统一全国、加强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知识分子的排斥与焚书坑儒- 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排斥知识分子的政策,严厉打击思想自由。
- 秦始皇还下令焚书坑儒,烧毁了许多古代文献和书籍,以控制人民的思想。
三、秦汉时期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变革1. 土地制度改革- 秦朝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均田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
- 土地制度改革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2. 图书统一、货币统一和长度统一- 秦朝实行图书统一,采用了同一的文字和书写规范。
- 秦朝还实行货币统一,推行了一种统一的货币制度。
- 秦朝还统一了长度单位,使贸易和经济活动更加便利。
3. 丝绸之路的开通- 汉朝开通了丝绸之路,使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了经济和文化交流。
-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总结本章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秦朝和汉朝时期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变革。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与必修一的历史课本相比,必修二的历史内容明显复杂得多了,部分学生也因此感到头疼。
其实只要用心学,做好复习,必修二的历史就会变得简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必修二历史知识一、鸦片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2)表现: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②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④洋行大量增加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名字创办时间地址创办人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1861 安庆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5 上海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马尾左宗棠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崇厚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创办人备注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开平矿务局 1878湖北织布局 1890 张之洞汉阳铁厂 1890 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3、军事工业性质、特点性质封建性企业特点(官办企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办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
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
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4、民用工业性质、特点性质带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特点(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记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⑴我国古代始终很重视农业浇灌,闻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建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浇灌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全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持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意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长江流域水稻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五、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2、秦:灵渠(湘江——珠江)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灌溉工具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③宋:水转翻车④明清:风力水车▲人力→水力→风力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汇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
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P6(1)商周: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3)战国以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附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①国家土地所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君主土地私有制附二:土地兼并问题 P6(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②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2)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3)主导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4)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
4.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1)主要经营方式:①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 P10②田庄手工业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P10③官营手工业特点: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政府垄断;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制作工艺水平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 P11④私营手工业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线索: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也有失误和挫折。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1949--1956年:过渡时期(一五计划、三大改造)1956--1966年:十年曲折发展时期(《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1976--1978年:思想碰撞时期(“两个凡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谈论)1978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347人民版PPT课件
B 答案:
A.①②③④ 2020/6/16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谢谢观看
2020/6/16
2020/6/16
邓小平南巡讲话
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②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 ④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⑥关于发展问题;
2020/6/16
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 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而奋斗。
邓小平南巡讲话
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 开放事业;
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
——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2020/6/16
一、历史性的跨越; 2、标志:
1)邓小平南巡讲话; 从此,中国的改
革开放步入一个
2)中共十四大; 新的阶段
①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 济建设搞上去。
2020/6/16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你代获的取豆什腐么票主和要粉票的历史信息?
2020/6/16 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2、中共十五大 (1997年);
2020/6/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决策过程。
2020/6/16
十二届三中全会
思 想 解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 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84.10 )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放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561人民版PPT课件
材料:到1988年,我国 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 到,015亿元,国民收入 11,770亿元,平均年增 长.9%,国民生产总值上 升到世界第八位。
80.00% 70.00%
解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放 和
中共十四大召开
认 识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深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化 的
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
过 程
中共十五大召开
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 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
• 从公元1500年以来西方各国发展的历史看, 有四条是促进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重要 的因素:自由市场经济、法治、宪政民主、 思想自由与学术独立。
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 官僚主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特点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随着国有资产的增值和扩大,计划经济不再适应对 庞大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政府管不好也管不了越来 越多的国有资产计划经济必须让位于市场经济,让市场 经济提高效率。
加快经济建设速度
中国的改革开放 步入一个新阶段。
4.十四届三中全会
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改革具体化。
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市场经济的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 必须坚持以公 展,转换国有企业经 有制为主体 营机制,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马上点标题下“高中历史”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2、表现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1)原始农业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作物种类:水稻和粟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1)耕作方法:①垄作法(春秋战国)②代田法(西汉)(2)耕作技术: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②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2、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1)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生产关系: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2、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1)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起步阶段(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2)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2、发展阶段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且多反映社会思潮。
(1)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
(2)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3、中国报刊业的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
不久,电影传到中国。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3)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涌现出一批著名导演和演员,许多优秀影片荣获国际国内大奖2、电视(1)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人民版必修2复习大纲
人民版高中历史理科班必修二复习大纲廉江二中历史科组莫锦龙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牛耕的演变春秋战国——牛耕技术、铁制工具;汉代——牛耕普及全国、铁制农具超过前代;出现耧车(播种工具);东汉——耦耕(也叫二牛抬杠);某些地方出现一牛挽犁;唐代——出现曲辕犁。
2.灌溉工具翻车——东汉末年(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代;风力水车——明清。
3.水利设施战国——秦国·李冰(都江堰);汉代——关中地区出现井渠;东汉——王景治黄河。
4.古代中国手工业分类家庭手工业(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私营手工业(特点:民间私有,自主经营)(也叫田庄手工业或者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特点:官府专用,皇帝私用)——代表最高技术水平。
5.纺织业汉朝:技艺高超,出现提花技术;元朝:革新纺织工艺,棉布成为主要衣料(黄道婆)。
6.冶金业商周:青铜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南北朝:灌钢法;北宋: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7.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唐代:出现柜枋、飞钱;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明清:会馆商帮(晋商、徽商)。
8.市的发展南北朝:出现草市;宋代: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坊市分离)9.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历代王朝基本政策(秦国商鞅变法时提出);海禁政策——禁止中国人出海经商;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贸易。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力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①19世纪7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②一战期间(1914—1918年)——短暂春天;(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2.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性: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发展受到压迫和帝国主义的阻挠会奋起反抗,因而具有革命性,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力量之一;妥协性: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力量弱小,无法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相抗衡,不得不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生存,因而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赵过)、耧车(播种工具);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曲辕犁(江东地区)2.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地区);耕耙技术(南方地区)3.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4.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马钧改制)、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5.农业的精耕细作的意义: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运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男耕女织;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精耕细作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发展历程:①夏商西周的手工业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由官府垄断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③西汉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为代表由官府垄断经营特点:①由官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②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的工匠,使用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官营手工业的地位:历史悠久,在冶金,制瓷,丝织诸多行业中一直保持世界领先。
二.手工业的发展1.冶金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2.瓷器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的两大制瓷系统;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清朝—珐琅彩3.丝织业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标志:苏州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业工场。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已排好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神农”的传说-———--中国早期的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P4)1、早期农业中心: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早期农业格局:南稻北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1)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2)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3、早期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4、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石、木、骨制农具:耒耜、石锄、石犁、石镰。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
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以后)(P5)(一)耕作方式及工具的演进1、早期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生产中少量使用;3、春秋战国以后耕作方式: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形成。
(2)汉代:铁犁牛耕普及,成为主要耕作方式;铁农具数量增多。
①西汉工具:便于中耕的曲柄锄,便于收获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开沟、播种)—--近代条播机的雏形,出现耦犁(二牛抬杠,赵过推广)。
②东汉: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变,出现一牛挽犁.(3)唐代:铁犁牛耕完善;曲辕犁———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是中国犁耕技术成熟的标志)。
4、总结: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二)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垄作法.2、西汉时期: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三)耕作制度1、两汉时期:一年一熟2、宋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3、知识链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1)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2)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南宋: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
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产生、发展。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P6(1)商周: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3)战国以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附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①国家土地所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君主土地私有制附二:土地兼并问题 P6(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②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2)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3)主导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4)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
4.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基本史实:(1)主要经营方式:①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 P10②田庄手工业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P10③官营手工业特点: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政府垄断;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制作工艺水平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 P11④私营手工业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夕,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破坏使得中国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措施:土地改革(1950-1952年,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3)结果: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4)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2.“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国家有计划地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原因:①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包围、封锁等敌对政策,发展重工业是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政权的当务之急。
②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其它: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目的: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4)主要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建成四大重点企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6)意义: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②我国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2)方法:①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
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3)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4)结果: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意义: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主题整合1: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一化三改”)(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称作“一化三改”:“一化”是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
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从根本上说,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速记密码】利用数字归纳法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条路线,一个计划:一条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个计划--“一五”计划。
(2)二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49-1952年),“一五计划”阶段(1953-1957年)。
(3)三大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探索与失误:1.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中国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2)内容:①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规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结果: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2.探索的失误——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2)表现: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大跃进”:“赶英超美”、“大炼钢铁”,片面要求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错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
(错误: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则)(3)后果: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比重过重,农业、轻工业比重过轻),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人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4)评价:①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②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3.成功的探索——八字方针(1960年冬)(1)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4)成就:①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②交通方面:新修铁路约8000公里,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③能源方面:石油已经实现自给。
4.探索的失误——十年文革:国民经济的劫难与调整(1)原因:“文革”动乱冲击经济领域。
(2)表现: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66-1968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①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②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4)影响:①“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②“文化大革命”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③它从反面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主题整合2: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正确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八字方针,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的调整。
(2)曲折和失误: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主题整合3: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大跃进”--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2)“大跃进”--经济建设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文化大革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
(5)“文化大革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健全民主与法制。
考点二: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历史背景(1)“文革”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2)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3)1977年,邓小平再次复出。
2.主要内容:⑴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⑵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⑶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⑷政策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历史意义:⑴伟大转折:完成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政策路线的拨乱反正。
(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⑵光辉标志: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正式开辟;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考点三: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⑴含义: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⑵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⑶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⑷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⑸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②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管理高度集中,分配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 (2)含义: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3)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由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大包干”,农民承包经营)。
(4)过程:①初步改革:1978年安徽、四川试点,初见成效。
随后在全国逐步推广。
②改革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5)特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
(6)作用: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分配中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易混易错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所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主题整合3: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1992年中共“十四大”为界,分为两个时期)⑴原因:①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
⑵时间:1984年以后。
⑶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⑷措施:①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体制改革: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2年以后)⑸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知识链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