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和图象》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说课稿本节课的内容来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

题目是《函数概念和图象》。

以下,我将从六大方面展开论述:
一、教材分析:
在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中,变化无处不在,变化中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和规律等待我们去探索,比如时间、温度、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都在悄悄地变化,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这些变化,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

函数正是用来刻画这些变化规律的模型。

这就是函数研究的价值所在。

正如,恩格斯所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就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就进入了数学”;托马斯所说的:“函数概念是近代数学思想之花”。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现状来组织我们更为有效的教学设计,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本届学生使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材,该教材分别在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八年级上册“第六章一次函数”中两次涉及函数内容,采用了螺旋递进的组织方式。

教材中采用“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来描述函数,因此据我了解初中学生很难理解“y=1”这类常函数,而在高中,我们用集合的观点来刻画函数,就可以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目标的制定。

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新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层面来展开阐述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更要理解函数的本质属性;
(2)理解函数的三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概括出数学概念的能力,也即数学建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2)通过从实例中抽象出数学的问题,概括出数学概念,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3)让学生体会静与动的辨证关系
三、重点难点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对函数这部分内容的惧怕。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抽象的概念;第二:函数本质属性的理解,函数是用来研究一个变化过程的数学模型。

四、教法学法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本节课我将采取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行探索和研究的方法。

但是,俗话说:“教无定法。

”函数这个概念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几个世纪的争论和人为的加工,所以要让学生用45分钟去自主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在这
里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讲授法为主。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也就是说,你送他一条鱼,只能供他一顿饭,今后可能又没着落了,而教给他捕鱼的方法,他就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他们今后独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其实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体会怎样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实际问题、怎样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函数的概念,在高中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来研究这个知识。

2、创设情境
在这里我使用课本第21页中的三个例题作为背景,它们分别是:人口统计问题、下落距离问题、气温变化问题。

(投影问题)安排意图:①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抽象的“函数”概念。

在这里我要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崭新的研究对象。

我们以前研究的对象有哪些呢?静止和孤立的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点、线、面,……,而现在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明显与它们不同,新对象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呢?是变化过程,函数是用来研究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数学模型。

而且还要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是从集合的角度、对应的语言来描述这个概念的。

以人口统计问题为例(投影集合)②要让学生观察出每个变化过程都涉及到两个变量,而且变量与变量之间存在着某种依赖关系。

(投影箭头图)③要让
学生能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这种依赖关系。

即对集合A 中的每个年份,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人口数与之相对应。

这句话,我一定要让学生说,而且三个例题要一个一个说过去,因为这样做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函数的概念了。

3、归纳概念
(投影)
归纳:通过高中的函数定义可以发现,函数的对应法则不再是初中理解的解析式,而包含更多的形式,比如表格、图象等等。

对于用解析式表示的函数,如果没特指定义域,就认为是使表达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范围。

4、数学文化
函数是一个转译词,在英文中原单词是function 。

最早是1895年,由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在翻译《代数学》一书中这样写道:“凡此变数函彼变数,则此为彼之函数”,在古代“函”通“含”,意为包含。

“凡式中含天,为天之函数”,中国古代用天、地、人、物4个字来表示4个不同的未知数或变量的。

5、巩固概念
例1 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投影)
(1)2(0)x x x
→≠ (2):x y →其中2y x =,x N ∈,y R ∈
(3):x y →2y x =,{2,1,2,3}x A ∈=-,{1,4,9}y B ∈=
(4):x y →2y x =,{1,2,3}x A ∈=,{1,4,9,10}y B ∈=
(5):x y →2y x =,{1,2,3}x A ∈=,{1,4}y B ∈=
设计意图:判断一个对应是否为函数可总结为两个问题:①有没有?即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在集合B 中有没有元素与之相对应?②有几个?简而言之,A 中任一B 中唯一。

这样归纳,可以使学生对函数的理解通俗化、口语化、简洁化。

例2 求下列函数定义域(投影)
(1)()f x =(2)1()1
g x x =+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求简单函数的定域。

即偶次根号下的式子要求大于等于零;分母上的式子不为零。

例3 试比较下列两个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投影)
(1)2()(1)1,{1,0,1,2,3}f x x x =-+∈-
(2)2()(1)1f x x =-+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求简单函数的值域。

进一步理解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的关系。

6、课堂小结
这里我通常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方法、能力,我稍加归纳即可。

7、布置作业
P24 1、2、3、4、5
布置意图:巩固函数概念,会简单运用概念解题。

六、评价反思
我觉得本节课我有这样两点成功之处:第一,强调了函数研究的价值,揭示了函数的本质属性,宣扬了数学的文化;第二,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但是,我也感到还有两点困惑:第一,教学
过程中是否只能用启发式,如果是,本课中抽象出函数的过程应怎样启发;如不是,启发式和讲授式要应如何协调、搭配?第二,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势必要延长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时间,这与我们现行新教材的课时安排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似乎很不吻合,在此也希望各位专家不吝指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