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狄金森诗歌的哲理性_程晓
艾米莉.狄金森-让诗歌意义充满天空
艾米莉.狄金森:让诗歌的意义充满天空摘要正如狄金森生前坚信她的诗歌会照亮世界一样,她的诗歌获得了世界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她以自己化平凡为神奇的诗歌风格、清新的诗歌意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作为杰出的女诗人,狄金森在很多方面都是独特的:她的生活方式、她的情感生活、她的诗歌风格与主题等。
本文重在从对照的角度来诠释、挖掘诗人本身和她的诗歌折射出的生命意识和对真善美的坚守,从而通过阅读达到对读者生命化教育的浸润和张扬。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寂寞与丰富简单与深刻真善美绝望与爱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在美国文学史上,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创造了奇迹。
她生前通过努力才得以发表七首诗歌,可是,在她谢世后的第五年,她的第一本诗集在六个月里就出版了六次。
时至今天,她被视为现代派诗歌最重要的先驱者之一,被称为“最伟大、有创造性的诗人”,是西方“自萨福以来的最伟大的女诗人”。
几乎在任何一部美国诗文选集中,狄金森的诗都占有显著地位;她的诗和惠特曼的诗一样,被公认为标志着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
狄金森生前,连其家人在内几乎没有人知道她一直在写诗,所有的一切都在平淡的生活中默默地进行。
她去世前将自己的诗稿交给妹妹,嘱咐她将其焚毁,不要留在世间。
幸运的是,她妹妹看过这些诗作后,不忍心毁掉诗稿,几经波折,终使这一千七百多首诗作得以发表出版,从而留传下来,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瑰宝。
艾米莉·狄金森,从此成为美国诗坛上不朽的诗人。
狄金森,是一位柔弱的女子,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她承受了寂寞也创造了辉煌,她甘于平凡却终至伟大。
透过诗行,今人无法想象她曾经的寂寞,却无法不被她诗歌的深情与哲理而震憾!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这位只穿白衣的诗人,是怎样的淡泊让她远离红尘俗世;是怎样的矜持令她终老独身;是怎样的坚守让她才华横溢只为伊人?狄金森留下了一个个谜,更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埃米莉·狄金森的诗歌创作:个体与社会的矛盾
埃米莉·狄金森的诗歌创作:个体与社会的矛盾摘要埃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是19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性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以其独特而深刻的风格闻名于世。
然而,在探索她的诗歌作品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个体与社会的矛盾。
本文将详细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狄金森个体主义意识在诗歌中的体现、社会规范对她创作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她的作品反思和提出问题来引发读者对这种矛盾的思考。
1. 狄金森个体主义意识在诗歌中的体现埃米莉·狄金森经历了19世纪末美国社会大变革背景下女性地位与权力争取都相对困难,因此她倾向于追求独立自主和内心自由。
这种强烈个体主义意识在她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在她的一些作品中,她表达了对社会常规和传统观念的反叛,并强调个体的独立性。
通过自省和内省,她探索了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展示了她对人类存在主义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2. 社会规范对她创作的影响然而,狄金森仍然无法完全逃脱当时社会规范对女性创作者的束缚。
在19世纪美国社会中,女性被期望履行特定的角色和责任,而诗歌创作往往被视为男性领域。
狄金森的创作因此面临着来自家庭、社区和文化等多种压力,这些压力不仅限制了她作品的出版数量,也带来了怀疑和质疑。
3. 通过作品反思与提问引发读者思考尽管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狄金森以其鲜活生动、深度感悟的诗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突破口。
她通过细致入微地描绘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并借助隐喻和象征手法,传达出对社会约束与个人内心的矛盾、对生死灵魂问题的思考等。
这种思辨性的写作风格使读者得以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探索更广阔的主题。
结论埃米莉·狄金森的诗歌创作既有个体主义意识的倡导,也受到社会规范限制的压迫。
她通过作品反思和提问,引发读者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矛盾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这种独特而深刻的创作风格使她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声音,带来了对自我的审视、人类存在和社会秩序等议题引人深思。
从评价理论角度分析狄金森诗歌
从评价理论角度分析狄金森诗歌作者:章莹詹莉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1期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2014XJYB017)。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诗人之一。
她的诗歌广泛地在国内外各学界进行研究。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因此本文将基于评价理论中的态度来分析狄金森的诗歌,以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狄金森的诗歌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关键词:评价理论;态度分析;狄金森作者简介:章莹(1984-),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詹莉萍(1983-),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2一、介绍艾米莉·狄金森,生前作为一名诗人几乎是不为学术界所知,因为她所创作的上千首诗歌在逝世之前仅仅发表了几百首而已。
事实上狄金森却是与惠特曼齐名的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两名美国诗人之一,备受专业评论家和业外人士尊崇。
狄金森的作品和她本人(20多岁之后便隐居在家中)一样仍然存在着许多谜,诗中所论及的各种主题仍是各学界争论的焦点。
至今,学者已从许多不同角度对狄金森诗歌进行了研究,由于狄金森热衷在诗歌中探讨爱情与死亡,多数研究集中于探究她的爱情观和死亡观。
作者发现,无论探讨的主题是什么,基于系统功能语言理论下的研究却极少。
因此本文将利用评价理论对狄金森诗歌进行研究,分析诗中对人事物所表达的情感、意图和态度,并试图通过分析来探究狄金森独特的创作特点。
二、评价理论20世纪90年代,Martin 和Rose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下提出了评价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三大元功能之一人际意义,最初是指语言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功能。
后来,Martin和其他学者发现这三大元功能缺乏对事物的判断,推断和评价。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诗意灵魂——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美国传奇的女诗人,从她诗集、书信集的出版,到近期手抄稿影印本的出版,后人对她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
21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美学核心理论框架的不断完善,许多文人巨匠的作品在生态美学视野下重新焕发生机,狄金森的诗歌也不例外,她的自然诗诠释了“诗意的栖居”,体现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态整体观。
随着各种污染加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整个生态平衡日趋失衡,在这种背景下,狄金森诗歌凸显出重要的生态美学价值。
19世纪以来,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产品的丰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变革。
与此同时,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危机、生态灾难和人类精神危机。
生态美学的提出正是身处生态危机困境的人类尝试改变现状的呼声。
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是“对工业文明时代的反思与超越”,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1]。
在生态美学建构的过程中,曾繁仁先生汲取了中国源远流长的生态哲学资源,借鉴了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理论成果,提出生态存在论的美学观。
生态存在论美学以存在论与气体论为哲学基础,论述了在海德格尔提出的“此在与世界”[2]的在世结构中,人回归与亲近自然是人的生态本性,人的“存在”由遮蔽通过解蔽走向澄明之境,是审美的理想境界[3]。
在生态美学的视野下,美是生态关系之美,美是一个“遮蔽-解蔽-澄明”的过程,美是真理生态美学视野下的诗意灵魂——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文/吕莎丽摘 要:艾美莉·狄金森是美国的传奇女诗人。
她的自然诗取材广阔、短小精悍、意象丰富、手法别致。
狄金森的诗歌自发表以来就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21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美学核心理论框架的不断完善,许多文人巨匠的作品在生态美学视野下重新焕发生机。
剖析狄金森自然诗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挖掘其在生态美学语境下所展示的“诗意的栖居”之美、结合之美与自然之美,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狄金森诗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思想。
论狄金森诗歌中的伦理道德理念
福建论强( 社科教育版) 2 9 第4 0年 期 0
・5・ 5
论 狄 金 森 诗 歌 中的 伦 理 道 德 理 念
胡继 禹( 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 系, 河南 郑 州 4 19 ) 5 11
摘
要: 狄金森在其诗歌 中 十分关注人 类的生存状况 , 她讴歌 自由、 民主、 平等 , 鞭挞邪 恶、 虚伪和 不公 , 击虚伪 的宗教对 抨
人类 的束缚和桎梏 , 导爱心 和同情之心 , 求真善美 , 扬无私 的奉献精 神。字 里行 间折 射着 积极 向上 的伦 理 道德理 念 的 倡 追 赞 光辉。 关键 词 : 狄金森 ; 诗歌 ; 伦理道德
一
华兹华斯认 为 , 诗人的创作 目的是让 读者 或欣赏 者从 诗 歌阅读 中获得愉快和教益 。“ 只要诗人 在其 思想和情 感之 间
事先建立起适 当的联想 , 么一旦诗人 的情 感 自然地 流露 出 那 来, 欣赏者就必然会获得愉快和 教益 。 【 ”6
约翰 ・ 罗斯金指出 :诗歌是 ‘ “ 通过想象 以高 尚的理 由表 现 高尚的情感 ’ 。所谓 高 尚的情 感 , 我是 指那 四 种主要 的神 圣的激情——爱 、 敬重 、 仰慕和快乐 ( 后者如 果是 无私 的) 以 , 及与 它们相对立的激情——憎恨 、 怒 、或 蔑视 )恐 惧及 悲 愤 ( 、 伤, ——当悲伤是无私 的情 感 时 , 就成 了 同情 。川 戴 维 ・ ” 霍 尔布鲁克则说 ,如 果作 为艺术 家的作 家 自 己不积极 探 寻深 “ 刻的人类真理——与爱相关 的真理 , 处理现 实 的真谛 , 么 , 那 我们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有价 值的新作 品。…… ‘ 艺术 的基本 作用是道德 ’ ” 。 由此可以看出 , 西方文 学理论 中对伦理 道德理论 的阐释 源远流长 。虽然伦理道德理论 不像 其他 文学理论 流派那样声 势浩大 , 但是就其生命 力和影响 力而论 , 不仅仅 是空 前 的, 也 必将是绝后的。
从“陌生化”文学理论的视角探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歌
2017.06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因其诗歌的风格独特,意象奇特,文字细腻而被以庞德为代表的美国意象派诗人奉为意象派诗歌的先驱。
狄金森遁世隐居,特立独行,独辟蹊径,凭借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独特的思想使她的诗歌脱颖而出,远远超越同时代的诗人,创作了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诗作。
她一生共创作完成了约1800多首诗歌,内容涵盖自然,死亡,宗教和永生等广泛而复杂的主题,其中成就最高的是500多首描述大自然的诗歌。
从20世纪初以来,学者们开始尝试运用不同的理论对狄金森的诗歌进行研究,最早的是新批评理论,然后是女性主义和心理分析理论,以及目前流行的结构主义理论和陌生化理论等等。
本文运用俄国形式主义学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文学理论来探析狄金森自然诗歌的独特魅力,旨在让读者深刻体会其自然诗歌语言的新颖细腻,意象的奇特精妙以及主题的深奥复杂。
一.“陌生化”理论“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
关于“陌生化”这一概念,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等文章中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用心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文学即技巧。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艺术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立的。
“自动化”语言是那种久用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这在日常语言中是司空见惯的。
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就会变成自动的动作。
这样,我们所有的习惯就退到无意识和自动的环境里。
而“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特色及艺术思想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特色及艺术思想摘要:爱米莉·狄金森,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
除了几次有限的外出以外,她的一生都在自已的家中度过,直到1886车5月15日逝世。
在阿默斯特镇的家中,她默默无闻地用一生创乍了1775首诗。
这些关系到生命、永恒、爱情、自然和死亡的主题诗,表现了她强烈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诗提示了一个充实、坚强的个性,同时也反映了她灵魂世界的独立和宽广。
关键词:狄金森诗歌特色艺术思想1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被公认为开创了意象派之先河艾米莉·狄金森在世时深居简出,终身未嫁,过着一种近似修女式的生活,因喜穿白衣裙,被家乡阿默斯特镇的人称为“白娥”(the moth)。
她一生默默无闻,生前仅有7首诗歌发表,因为她不愿服从当时的出版商提出对她诗歌进行修改的要求,为此她视发表诗为拍卖灵魂。
由于她的勤勉和探索精神她在孤寂和静思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在诗歌创作上另辟蹊径,给后人留下了1775首诗歌和1000余封书信,经发现、整理,陆续出版。
1890年《爱米莉·狄金森诗集》的问世第一次使她的诗与公众见面,此时正值她死后四年。
最初的评论是:她的诗缺少音韵语法错误令人费解的暗喻组成了没有语言知识未受过教育的情感混杂物。
但另一些评论则是:狄金森的诗含蓄、敏锐、意趣深刻。
1955年《狄金森诗集》的出版包容了她全部的诗作随着越来越多的诗篇问世狄金森的名声得到更多的好评被认为和惠特曼、爱伦·坡一样是美国十九世纪的伟大抒情诗人之一。
2 狄金森的诗主要抒写爱情、死亡、自然、不朽和美她的诗歌韵律模仿“颂歌”经书,她借用了不规则的格律,她的诗押半韵,词汇夹杂着反语、抽象的拉丁语和具体的盎格鲁撒克逊语。
她的诗行富于格言、警句富于动感想象高度概括,体现了她的思想情感。
作为优秀的抒情诗人,狄金森在对美的事物、美的景观迸发出激情的艺术表现上与华兹华斯是有区别的。
刍议狄金森诗歌作品中的意象解读
刍议狄金森诗歌作品中的意象解读作者:钱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6期摘; 要:狄金森被誉公元前7世纪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她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精神世界较为丰富,她创作的诗歌能将事物描述的更加具体。
狄金森在描述意象的同时将自身的情感体现,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态度。
狄金森的意象描述是一种独特的创作方法,只有深入理解狄金森的思想方法,才能真正从诗歌作品中读懂狄金森的精神思想。
关键词:诗歌意象;狄金森;解读作者简介:钱莉(1979.1-),女,汉,陕西安康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1一、狄金森诗歌作品艾米莉·伊丽莎白·狄金森(1830~1886)是一名美国女诗人,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小城,少年时热爱旅行。
在25岁时就拒绝与人沟通,在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中创作,不是在自由影响下做出的决定,而是由于她当时所生活的环境带来的限制。
狄金森的诗歌作品内容较为丰富,题材不受限制。
且存有1775首诗歌。
狄金森所创作的诗歌独具一格,从她的诗歌汇总中可以看出,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使用大量的破折号,而她诗中的破折号可以代替标点符号。
狄金森的创作才华直到美国现代诗兴起时才被发掘,在她的作品中,她喜好运用大量的意象去表达自身的感情,通过自然意象、死亡意象、家园意象向读者传递她对自然的尊重,对死亡的中立态度,对理想家园的向往。
自身主观意识寄托在意象中进行诗歌创作,从而使狄金森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1]。
二、狄金森诗歌作品中的意象解读(一)作品中的自然意象狄金森对自然的描写具有生动化的特点,让人能感受到自然家园的真实存在,使读者眼前一亮。
在狄金森的诗歌作品中,通过对自然各种事物意向的运用,更进一步从诗歌中建立完整的自然世界。
她的诗歌作品以自然世界作为主体,由于她本身的日常生活接觸到的自然事物较多,在诗歌创作中,往往将自身的意识带入其中,像生活中常见的蟋蟀、花草树木、阳光、空气等,都可以用来诗歌创作。
【精选】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赏析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赏析【精选】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赏析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共创作诗稿一千七百余篇,生前仅发表诗文七篇,去世后深锁在箱子中的大量创作被看做是她留给后世的厚礼。
在她描写爱情与死亡的诗篇中常给人孤独昏暗消极之感,而本文赏析的作品展现作者生活的充实饱满和对爱情的坦然与决绝。
1.引言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出生于美国马塞诸塞州的埃默斯特镇,1858后足不出户,被称作“阿姆斯特的女尼”。
狄金森自小受父亲宗教的影响,在其作品中明显体现清教思想。
虽然她从二十多岁起就过着孤寂隐居的生活,然而她并不孤独,她强大的精神世界让她在自己的空间里独立,简单,充实的生活。
狄金森的创作被世人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861年以前,作品传统、感情清新自然;第二时期是1861~1865年,是狄金森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高产期。
她在1862一年就创作诗歌366首,是最多作品的.年份,本文此诗即为此阶段作品之一;1866年之后被视为第三时期。
据记载,狄金森的生命中出现过两次朦胧的浪漫情愫。
一次是与已婚的塞缪尔·鲍尔斯相恋,但由于他已婚,爱情还未开始就已然结束;一次是与她父亲的朋友,年长于她18岁的洛德法官。
本文赏析的诗歌是诗人为第一次恋爱所作。
2.诗歌赏析Ourselves were wed one summer-dear- Emily DickinsonOurselves were wed one summer-dear-/You Vision-was inJune-/And when Your little Lifetime failed,/I wearied-too-of mine-And overtaken in the Dark-/Where You had put me down-/By Some one carrying a Light-/I-too-received the Sign.‘Tis true-Our Futures different lay-/Your Cottage-faced the sun-/While Oceans-and the North must be-/On every side of mine‘Tis true,Your Garden led the Bloom,/For mine- in Frosts- were sown-/And yet, one Summer, we were Queens-/But You- were crowned in June-《我们曾在一个夏季结婚—亲爱的》我们曾在一个夏季结婚,亲爱的—/你最美的时刻,在六月—/在你短促的寿命结束以后—/我对我的,也感到厌倦—在黑夜里被你赶上—/你让我躺下—/一旁有人手持烛火—/我,也接受超度亡魂的祝福—是的,我们的未来不同—/你的茅屋面向太阳—/我的四周,必然是—/海洋,和北方—是的,你的园花首先开放—/而我的,播种在严寒—/然而有一个夏季我们曾是女王——/但是你,在六月加冕2.1内容赏析这首诗的题目温婉动人,仿佛带领读者步入一段美好的回忆之中。
解读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女性意识-最新年文档
解读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女性意识一引言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歌充满着瑰丽的想象和深刻的思想,被誉为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
狄金森以其特有的敏锐观察和大胆笔触,思考生命,感悟爱情,体验自然,她的诗歌内容涉及爱情、自然、死亡、宗教等众多领域,并在男权主义社会强烈体现了其女性的文学主体意识。
面对神圣不可侵犯的男性权威,狄金森以斗士的勇气和智慧无情地嘲弄男性权威。
二狄金森笔下女性的社会地位狄金森的诗歌展现了当时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和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
女性没有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被视为二等公民,被剥夺了只有男性才能享有的许多权利。
狄金森诗歌中的男性往往以统治者、征服者的强悍形象出现,他们是万能的,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操纵着女人的命运。
而在这些高大的男性形象面前,女性始终显得弱小无助。
她们常常是被动渺小的接受者和求助者。
在狄金森的笔下,女性是附属于男性的,离开男性的庇护,女性则无法生存。
“我们是花朵,你是太阳!/原谅我们,当日光隐退,/我们悄悄地靠近您!/迷恋西边落日”(106首)。
这里男性被比喻为太阳,高高在上的太阳是独立的,不依附人和事物而存在。
而女性却是鲜为人知、微不足道的花朵,女性必须依赖男性,否则就如同花儿失去阳光的照耀而凋零。
男性是太阳,迫使女性不能自己,深深地爱上他。
面对象征男性的强悍者,女性无能为力,只能被动地接受征服。
这是一种强者对弱者强迫式的征服。
“她迎合他的要求,放弃/自己的消遣,/承担起女人和妻子/应引以为荣的责任”(732首)。
在这首诗里,狄金森认为,婚姻泯灭了一个女孩所有的个性与自由,梦想与憧憬。
女孩本应在广阔无边的知识海洋中遨游,本该有志趣爱好,但结婚之后,女孩转变成为了本分的、地位微不足道的妻子,一切都要按照新婚丈夫的要求行事。
在此诗中,男人也是万能的,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操纵着女人的命运。
丈夫一声令下,女人就必须立即去承担女人和妻子的“光荣责任”。
刍议狄金森诗歌作品中的意象解读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刍议狄金森诗歌作品中的意象解读钱莉 安康学院外语学院摘 要:狄金森被誉公元前7世纪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她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精神世界较为丰富,她创作的诗歌能将事物描述的更加具体。
狄金森在描述意象的同时将自身的情感体现,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态度。
狄金森的意象描述是一种独特的创作方法,只有深入理解狄金森的思想方法,才能真正从诗歌作品中读懂狄金森的精神思想。
关键词:诗歌意象;狄金森;解读作者简介:钱莉(1979.1-),女,汉,陕西安康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116-01一、狄金森诗歌作品艾米莉•伊丽莎白•狄金森(1830~1886)是一名美国女诗人,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小城,少年时热爱旅行。
在25岁时就拒绝与人沟通,在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中创作,不是在自由影响下做出的决定,而是由于她当时所生活的环境带来的限制。
狄金森的诗歌作品内容较为丰富,题材不受限制。
且存有1775首诗歌。
狄金森所创作的诗歌独具一格,从她的诗歌汇总中可以看出,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使用大量的破折号,而她诗中的破折号可以代替标点符号。
狄金森的创作才华直到美国现代诗兴起时才被发掘,在她的作品中,她喜好运用大量的意象去表达自身的感情,通过自然意象、死亡意象、家园意象向读者传递她对自然的尊重,对死亡的中立态度,对理想家园的向往。
自身主观意识寄托在意象中进行诗歌创作,从而使狄金森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1]。
二、狄金森诗歌作品中的意象解读(一)作品中的自然意象狄金森对自然的描写具有生动化的特点,让人能感受到自然家园的真实存在,使读者眼前一亮。
在狄金森的诗歌作品中,通过对自然各种事物意向的运用,更进一步从诗歌中建立完整的自然世界。
她的诗歌作品以自然世界作为主体,由于她本身的日常生活接触到的自然事物较多,在诗歌创作中,往往将自身的意识带入其中,像生活中常见的蟋蟀、花草树木、阳光、空气等,都可以用来诗歌创作。
名人对狄金森作品的评价
名人对狄金森作品的评价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当谈到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诗人时,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名字必然会被提及。
她的作品以其复杂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内容而闻名,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之一。
许多名人曾对狄金森的作品进行了评价,对她的才华和意义给予了高度赞扬。
首先,我们来看看美国诗人兼评论家厄休拉·沃尔多·爱默生(Ursula Wardour Emerson)对狄金森作品的评价。
爱默生认为,狄金森的作品展现了高超的诗学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她所表达的主题涉及生死、爱恨、人生哲理等广泛而深刻的议题,其诗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启迪。
爱默生认为,狄金森是一个非凡的诗人,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影响了后世无数的诗人和读者。
除了爱默生,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也曾对狄金森的作品进行了评价。
哈代认为,狄金森的诗歌充满了独特的情感和思想,她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蕴深邃,表达了对生活、自然、宇宙等诸多复杂议题的思考和感悟。
哈代认为,狄金森作为一个女性诗人,在19世纪的美国文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她的作品为女性文学开拓了新的领域,值得后人深加研究和传颂。
此外,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卢姆(Harold Bloom)也对狄金森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布卢姆认为,狄金森的诗歌是美国文学的瑰宝,她的作品凝聚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布卢姆认为,狄金森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她的作品传达了对生命、爱情、宗教等重要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作家和读者。
综上所述,狄金森作为一位女性诗人在美国文学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她的作品展现了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以强烈的启发和震撼。
许多名人对狄金森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她是一位非凡的诗人,其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深加品味和领略。
从比喻手法看狄金森的认识论思想
从比喻手法看狄金森的认识论思想刘晓晖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阐明狄金森的诗歌比喻手法与认识论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
本文认为,狄金森通过隐喻与换喻的转换,使诗歌成为展示认识思想的平台,而诗人独具特色的隐喻及换喻的使用,不仅使诗歌意义的解读呈现了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也表明了以语言为媒介的认识必然是持续不断的未完成过程。
关键词狄金森隐喻换喻认识论思想19世纪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留给读者的总体印象,除了句法混乱、词序颠倒、省略句、单词句及设问句比比皆是外,另一个更为显著的特征则是意象突兀、措辞隐晦、所指含混,表现的情感强烈密集,主题却显得游离模糊。
狄金森诗歌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征,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诗人大量使用隐喻而有意避开具体明晰的所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诗人在建构不同事物的比喻关系时,更倾向于依赖间接或基于联想的换喻原则。
本文试图阐明,狄金森独具个人风格的比喻手法与她的认识论思想密切相关,如果狄金森隐喻式的诗歌语言象征着多样化的认识状况,她的换喻手法则在反映认识局限性的同时也成为诗人认识世界的手段。
亚里士多德指出,隐喻就是“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①亦即事物名称或属性向另一个种属移动、置换或转移的过程。
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则认为,隐喻的这种迁移或让渡特性,其基础在于形而上哲学,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一贯强调从可感知领域向不可感知领域的转移。
②或者说,隐喻作为诗性语言的标志,是一种想象性的跳跃,也是对常规文字用法的突破,但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隐喻将一物视为另一物,通过某种意象把抽象事物与具体事物相联系,构成了两种不同经验领域或意义的“双重视域”,而刻画这种体现具体与抽象、可见与不可见、有限与无限等对立因素之间张力的“双重视域”,正是狄金森诗歌的创作目标。
时光的———敬慕———与轻蔑———最公正显示———透过开放的墓———死亡———好像一个高度把估价重组以前没见过的现在清晰辨别———我们却常常———看不到以前的所见———301这是复合视域———光———让光实现———有限———用无限装点———凸面———见证凹面———向后———朝着时光———向前———走向上帝———(F830)③如果把死亡作为中间点,立足于此就可以感受到对时光的“敬慕”与“轻蔑”,“开放的坟墓”则好比一个可以瞻前顾后的“高度”,既把生死分割为两重天地,又使现世与来世有了某种衔接。
试论狄金森第754首诗的语境与哲理
试论狄金森第754首诗的语境与哲理
史迹;兰萍
【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11)003
【摘要】狄金森诗歌以隽永、精练、含蓄、深刻而著称,但因词义难以确定,因此就有了解读和研究狄金森诗歌的种种困惑.从语境、语言与哲学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狄金森第754首诗,可知该诗最后一节的悖论实际上蕴含着"人"与"枪"的哲理关系,即"人"具有胜过"枪"的威力.可见从语言哲学的角度阐释狄金森的诗歌也是揭示其诗歌内涵的一种解读方法.
【总页数】6页(P5-10)
【作者】史迹;兰萍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论狄金森诗歌的哲理性 [J], 程晓
2.诗路花语:李清照与狄金森咏花诗之比较 [J], 张晓舸
3.人生如谜,诗如谜——艾米莉·狄金森藏谜诗初探 [J], 程丽
4.用诗歌构筑生命的辉煌--试论狄金森其人其诗 [J], 李文军
5.试论艾米莉·狄金森与席慕容的爱情诗 [J], 杨玉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狄金森论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3---2014上半学期二级通开课世界文学结业论文论文题目:静谧的臆想世界——浅析艾米莉·狄金森与其诗歌系别:跨文化研究院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级别:2013级姓名:苏培学号:20131100022013年12月25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引言 (3)1 艾米莉.狄金森的生平简介 (4)1.1 家庭关系 (4)1.2 人生经历 (6)2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类型与特点 (8)2.1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类型 (8)2.1.1自然文艺型 (8)2.1.2生活人生型 (9)2.1.3爱情永恒型 (10)2.1.4信仰灵魂型 (10)2.2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特点 (12)2.2.1 所做诗歌均无题目取而代之的是阿拉伯数字编号 .. 122.2.2 对标点符号中的破折号情有独钟 (12)2.2.3 句子及篇幅短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4 想象力丰富,“臆想”天开 (13)3 女性主义之先驱——艾米莉.狄金森 (13)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一位享誉世界文坛,极具个人魅力的美国19世纪神秘女诗人,她一生未嫁几乎过着足不出户,归隐于世的生活,作诗是陪伴其一生的灵魂伴侣,死后出版的诗集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并将其与惠特曼齐名为美国诗歌的核心代表人物。
本文将通过对其生平简介,其诗的类型与特点,及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狄金森与其诗歌,力求讴歌出狄金森用生命在作诗的独特感悟与思考,向世人揭开其静谧而又独特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生平;诗歌类型与特点;女性主义AbstractEmily Dickinson a famous woman poet in the world literature in19th century in the United States.She is very attractive and didn’t married in her life .she almost never leaved her home, she stays in the poetry word .when she was dead, she’s poetry published and caused wide public concern, she with the Whitman along as the cor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American poetr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biography, the types and features of his poems, and feminist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Emily Dickinson and her poetry, to praise the Dickinson in poetry with life's unique feeling and thinking, to her quiet and unique mysterious world.Keywords: Emily Dickinson; Life; poetry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feminism引言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在争奇斗艳的美国文坛,犹如一朵奇葩默默绽放酝酿芳香。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矛盾情结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矛盾情结巫彬辛晓萍(山东大学外围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死亡是狄金森诗歌中常出现的主题。
“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堪称其死亡诗中的经典。
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时而恐惧死亡。
时而相信永生,时而反映死亡的冷酷无情,时而又反映死亡给人带来的解脱,情感中充满矛盾。
矛盾是狄金森死亡诗的灵魂写照。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矛盾情结古往今来,死亡一直是被文学家反复吟咏的哀伤旋律。
狄金森诗中也有大量引人注目的死产旨意。
或许是因为在她所接触的狭小的大地里,有许多亲友邻人由于疾病、战争(内战和外战)或贫困。
先她而相继凋零。
【2l一离别的苦痛和死f的威胁过早地盘踞_r她的心灵,而对人生意义和死f真谛的不同寻常的探求激起了她创作的强烈欲望。
据统计,她现存1775首诗歌中,有500多首是以死亡为题材,直接或间接描写死亡的。
狄金森对死亡本质有着诗人的洞察力,她写死亡,不同凡响.尤其和流行的感伤滥调大异其趣。
…一她的诗歌总是在摇摆和平衡、快乐和绝望之问徘徊,显示出模棱两可的特点。
fz峭其死亡诗也不例外.时刻萦绕着一种矛盾情结。
一方面,她描写死亡留给人们的恐惧.把死亡看成邪恶、恐怖和上帝有意为之之事.神秘不可再生。
另一方面,她又认为死亡并非简单的生命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是通往永恒的幸福之路。
本文通过对她最具代表性的两酋死亡诗的剖析,对比其矛盾意境,从中看出诗人本身的矛盾情怀。
“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嗡嗡叫”是狄金森死f诗的名篇。
在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生命弥留的情景:在哀悼者得到宽慰,临终者做好死亡准备.等待天堂之光显现灵魂升天之时,不期而至的却是只身携细菌,令人恶心的苍蝇。
苍蝇的到来与临终者的期盼形成强烈反差,颇具讽刺意味。
一歼篇.诗人就给读者营造r一种肃穆哀伤,甚至有点恐怖的气氛:临终者躺存床上与亲人死别,屋内空气凝滞,只有苍蝇哀鸣不止。
接着诗人把注意力集巾到周围目睹着她断气的亲友身上,通过“眼睛”和“呼吸”等来展现人们对待死亡的反应。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我是无名之辈! 你是谁?》中的厌世主义哲学观
角 出发去挖 掘和 阐释 诗人 与 世无 争 的情 怀、 与人 无 争 的情
感、 与名无 争的情致 以及与利无 争的情操。
一
、
与世 无争 的情怀
从诗歌 的题 目I ’ m N o b o d y ! o A r e Yo u , 可 以看 出诗人
那种 。所 以, 她这样写 :
Ho w d r e a r y t o b e s o me b o d yI
H o w p u b l i c l i k e a f r o g
T o t e l l o r l e i, l 口 , , I e t h e l i v e l o n g d a y
自己甘做无名之辈的原 因之一 , 就是 害怕 遭到对手驱赶 和算 计而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明哲保身 ; 此外 , 她还在并 在“ …d o n ’ t t e l l …” 一句 中表 明 自己甘愿做一个无名之辈 J 6 6 , 克 制内心 欲望的干扰 , 从现 实的世 界转 向了诗人 内心 清凉 的世界 , 用 厌倦的 目光去淡忘充满纷争的现实世界 , 尽情享受 自己淡薄 宁静的生活所带来的美好 。也就是她这 份与世无争的情怀 , 让她远离世 间的纷扰 , 在 喧嚣的现实 中找到诗歌创作所 需要 的宁静 , 著述 丰富却不愿让人知 晓。
T h e n t §口 r o f础 ’
终日 潜心于诗歌 创作 的她 , 在创作 之余 , 心 中也会 产生
莫名的孤独和寂寞 , 因为她卓越 的诗歌成 就也需要有人 分享 才会显得圆满 。奇怪 的是 , 虽然 怀着寻 找知 音的渴望 , 但 是 也经常拒绝外人 的拜 访 。这 种矛盾 的心情 来 自于 内心那 种
感受诗人复杂的心理矛盾
感受诗人复杂的心理矛盾在探索诗人的复杂心理矛盾时,我们首先需要对诗人的内心世界有深入的理解。
他们的文字,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都深深地反映出他们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让我们以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比如艾米莉·狄金森为例,来感受她所描绘的复杂心理矛盾。
艾米莉·狄金森,一位美国女诗人,她的一生充满了谜团和矛盾。
她既才华横溢,又离群索居;她既渴望爱情,又恐惧婚姻。
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情感在她的一首诗《我从未看过日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诗中,狄金森表达了她对日出的向往,却又害怕它的到来。
这种恐惧和向往的并存,其实是她内心矛盾的写照。
她的才华横溢和离群索居,使她既对爱情充满渴望,又恐惧婚姻带来的束缚。
她的诗既表达了对个人自由的强烈追求,又体现了她对稳定家庭生活的渴望。
在狄金森的另一首诗《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中,她的内心矛盾再次显现。
诗中,她描述了死亡的临近,却并不恐惧。
相反,她以一种近乎期待的心情迎接死亡。
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出她对生活的深深绝望和对未知的渴望。
狄金森的诗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
她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迷宫,既有明亮的光,也有黑暗的角落。
她的诗,就像她的生活一样,充满了对自由与束缚、生与死、爱与恐惧的探索和挣扎。
她的这种复杂心理矛盾,使她的诗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诗人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复杂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不仅为他们的作品增添了深度和魅力,也使我们得以窥见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思考。
通过理解诗人的内心矛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
在《地下室手记》这部作品中,作者深入探讨了人性的矛盾心理这一主题。
人性的矛盾心理表现为个人内心世界的纷乱交战,对善恶、真实与虚伪、自由与束缚等问题的挣扎与纠结。
本文将从人性的矛盾心理的来源、产生原因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化解矛盾心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人性的矛盾心理源自于人类的复杂性和多维度。
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
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艾米莉·狄金森(E. Dickinson)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诗人,生活在19世纪,写作有着浓厚的生态意识。
本文将从狄金森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入手,分析她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思想。
狄金森的自然诗歌以其深邃的哲理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引人入胜。
她用诗歌描绘了大自然世界的壮美和神秘,呼吁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在狄金森的诗歌中,自然被赋予了极高的人格化形象,真正成为了生命体的形象。
狄金森的自然诗歌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话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
狄金森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类应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为其健康和平衡贡献力量。
她以深刻的哲理思考,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共存的必要性,并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的不负责任和盲目开发的行为。
狄金森的诗歌反映了她对生命的崇敬和对大自然的信仰。
在她的诗歌中,自然被视为生命的源泉,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有机整体。
她利用诗歌的垂直结构和多层次的描述方式,将独特的自然景象、诗意生命的自我成长和变化、以及她自己的乐观情感与亲近感融为一体。
在她的诗歌中,自然界常常被赋予具体的意义和句法。
例如,自然被形象地描述为某种物体、生命力的源泉、声音、风景和景色,在她的诗歌中无所不在,引发了人类的内心共鸣。
狄金森的生态话语在表达自然美的同时也强调了自然在人类活动中的价值。
在她的诗歌中,无论是作物、食品、动物还是天气等都被视为对人的素质和命运有着重要影响的要素。
狄金森用诗歌表达出对自然环境中生态微观层面的关注,在不同情境中通过非常微妙的暗示,表达了对破坏自然环境的批评,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总的来说,狄金森的自然诗歌具有深刻的生态思想和人文情怀。
她认为生命可以在自然中实现和发展,而人类应当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狄金森的自然诗歌,满载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关心,传递了一种受到启发在自然世界中找到安慰和工作效率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现代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4文学与传播论狄金森诗歌的哲理性文/程 晓狄金森的诗歌具有极强的哲理性。
狄金森在其诗歌中展现了失败与成功、得与失、欢乐与痛苦、死亡与永生、希望与绝望等辩证关系,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
狄金森不是哲学家,但是她对人生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缜密思索极富哲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狄金森对人生的诠释极具个性特质,是诗人真挚情感和对人生体悟的真实再现。
狄金森的诗歌极具个性特质,她宁愿在世时不发表,也要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诚如她在日记中所写的:“我的诗一定得亮着自己的光芒,无需其他人的擦拭。
要不然,我会藏起来直到适合的光出现。
为盲者阅读是懒惰的行为。
伟大才是耐心。
”[1]哲理性就是狄金森诗歌的个性特征之一,它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正如她在日记中所说的:“谜语不是我的目的,我的诗讨论的是生命的本质。
”[2]一、西方文论有关诗歌哲理性的阐释“诗歌与哲学是近邻”[3],伟大的诗章必然充满智慧哲理。
自亚里士多德以后,西方文论对诗歌哲理性问题的阐述理论就层出不穷。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与哲学相比,“更富于哲学意味”[4]。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性,意义更重大,因为诗所陈述的事具有普遍性,而历史则陈述特殊的事。
所谓带有普遍性的陈述,是指陈述某类人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将要说或做的事”[5]。
在亚里士多德看性一直看得老朽的垂头丧气。
他必须破除自己的年龄和地域偏见,必须在抽象不变的状态中思考是非问题,必须抛开现时的法规和舆论,去探求一般的和超越的真理。
”[9]华兹华斯曾指出,诗歌中呈现出的内容往往具有普遍真理的意义:“有人告诉我,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诗歌是最富哲理性的写作;这句话的意思是,诗的对象是真理,不是个别和局部的真理,而是一般和普遍的真理。
”[10]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得到愉悦,还为了使读者从诗歌中获得智慧。
他在《坍塌的茅舍》中借商贩的话阐明了自己的这一观点:“我的朋友,你已经陷入足够的悲伤,/我们的目的是获得智慧,而它要求/很简单:聪慧些,高兴些,不要再用/廉价的目光解读事物的形态。
”[11]英国文学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论述诗歌的作用时曾涉及到诗歌的哲理性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们会发现,我们只得求助于诗歌来为我们诠释人生,抚慰我们,鼓舞我们。
没有诗歌,科学将变得残缺不全;现在我们看做宗教和哲学的大部分东西将会被诗歌所取代。
”[12]威廉・巴特勒・叶芝在《诗歌的象征主义》中也论及过诗歌的哲理性问题:“在当今作家作品中看到的象征主义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在每一位伟大的想象性作家那里也看到了以这样那样形式掩盖着的来,诗歌中不仅蕴含哲理,而且诗歌还揭示事物的必然变化和发展规律,因此,诗歌中所包含的哲理具有普遍意义。
英国诗人锡德尼曾说过:“出类拔萃的诗人却可以二者(诗人和哲学家)兼于一身:不管哲学家说什么,诗人都能提供一幅美丽的图画,描写他假定能够将哲学家的话付诸实践的人;因此诗人把一般的观点与具体的实例结合起来。
我是说一幅完美的图画,因为诗人给精神的力量塑造了意象,而哲学家只是絮絮叨叨地描述思想:哲学家的描述既不能打动和深入人们的心灵,也不能像诗人那样具有灵魂的洞见。
……”[6]因此,“诗人是真正的哲学家”[7]。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阐释过,“诗从来就是与欢愉相伴”,诗中所体现的“智慧”总是“同欢乐揉合在一起”[8]。
塞缪尔・约翰生坚信,诗人的任务是探求一般的和超越的真理,所以他说:“诗人的本性要求他对每一种幸福和不幸做出估量,观察激情在各种不同情景之下的力量,寻觅心灵在各种制度以及气候和风俗的影响之下发生的变化,从童稚的调皮使105文学与传播象征主义表现’;这是亚色・西蒙斯先生在《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中提出来的观点。
这是一部我应该赞誉的很精致的著作,但是我不能那样做,因为它是题赠给我的。
作者还接着指出过去几年里很多有深度的作家在象征主义学说里寻找一种诗的哲学,甚至在那些不屑于寻找诗的哲学的国度里,新作家们也紧跟他们寻找着诗的哲学。
”[13]现代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坚持,一首诗应“始于欢乐,终于智慧”[14]。
可以看出,上述评论家都强调了诗歌中折射出的智慧之花。
狄金森并未系统地论述过她的诗学主张,但是她曾在一首诗中阐述过诗歌的哲理性问题。
她在一首诗中写道:“这是诗人,就是他/从平凡的词意中/提炼神奇的思想——/从门边寻常落英//提炼精纯的/玫瑰油上品——”[15](No.448)。
狄金森揭示了诗人与常人的不同之处:诗人善于运用普通的词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描写,“提炼神奇的思想”,而神奇的思想指的就是深邃的道理。
二、狄金森诗歌中哲理性的具体呈现狄金森诗歌中的哲理性指涉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对生活、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希望与绝望、得与失以及死亡与永生等问题的哲学思辨。
这里我们拟将狄金森的哲理诗进行分类研究。
狄金森对生活的理解入木三分,揭示了生活的本质。
“受伤的鹿,跳得最高——”(No.165);“死去,只需片刻”(No.255)“鲜花会谢,/糕点,当天新鲜,/记忆却像歌曲/永远红颜。
”(No.1578);“你无法把洪水包裹起来——/放在一个抽屉里边——”(No.530)以及“秘密一经出口——/也就,不再成为秘密——”(No.381)这些诗句都透露出朴实而又简单的道理。
狄金森在一首诗中曾这样写道:“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你,也是,无名之辈?/这就有了我们一对!可是别声张!/你知道,他们会大肆张扬!//做个,显要人物,好不无聊!/像个青蛙,向仰慕的泥沼——/在整个六月,把个人的姓名/聒噪——何等招摇!”(No.288)。
诗中隐藏着富有哲理的观点:大人物喜欢张扬和自我标榜,他们就像青蛙一样叫个不停,以求引人注目,展示其身份和地位。
他们这样做就意味着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因此,不值得尊重。
身份并不一定是人的价值和造诣的具体体现,而真正有涵养的人物则往往深藏不露,不会像大人物那样招摇过市。
由于狄金森透过事物的现象有效地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内涵,因此,她诗中的哲理精辟深邃,耐人寻味:“水的价值,要由干渴讲授。
/认识陆地,在飘洋过海之后。
/理解销魂的极乐,须尝过剧痛——/和平,由赢得和平的战斗解释——/爱,以纪念的原型——/鸟雀的意义,由冰雪揭示。
”(No.135)她在一首诗中曾这样写道:“有两个可能/有一个必须/还有,一个应该。
/无限的折衷/是我愿!”(No.1618)就事物的发展而论,任何事物的发展方向都有两种可能,即朝着坏的或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这两种可能性中又包含一种必然性,因为事物总有向某一方向发展的必然性。
“一个应该”指人们逻辑推理的事物发展方向,即应该向什么方面发展,但事物的发展往往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并不总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无限的折衷/是我愿!”这指的是人们选择的事物发展的结果,但这种选择必然会受到内外部各种条件的制约。
诗人的逻辑思维十分缜密,意蕴深邃。
狄金森对成功与失败的理解极富哲理性。
《成功的滋味最甜》(“Success iscounted sweetest”No.67)便是如此:“成功的滋味最甜——/从未成功者认为。
/有急切的渴望,/才能品出蜜的甘美。
”尚未成功而又渴望成功者认为,成功的滋味十分甜蜜。
诗中的“成功”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适应性,可指升学、就业、晋升等任何一种功名。
正是“成功”本身的广泛包容性和普遍性,这首诗才具有了丰富的内涵,这也正是狄金森诗倍受读者青睐的原因所在。
诗的后两节讲述的道理也十分深刻:无论是胜利凯歌的吟唱者还是战争中决胜千里的将军,又或是庆祝胜利的诸公都无法“道出胜利的真谛”,而真正能106文学与传播体悟胜利的意蕴,听懂胜利凯歌旋律的人是那个“战败、垂死”的兵士。
诗人这样写道:“……没有人能像他那样真切/道出胜利的真谛——//他,战败,垂死——/失聪的耳边突然响起/遥远的凯歌旋律/极其痛苦而清晰。
”(No.67)失败会激励我们不断拼搏,不停奋进,迈向成功之路:“失败——激励胜利——人们如是说——/暗礁——在古老的客西马尼——/令远方的海岸——显得亲切!/这是乞丐——宴席——能定义的——/这是干渴——令酒充满活力——”(No.313)。
“我们输,因为我们赢过”(No.21)。
这些诗句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可指战场上的胜利与失败,亦可指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还可指人生道路上的任何成功与失意等等。
狄金森对欢乐与痛苦的认知同样充满哲理,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人世间的痛苦和烦恼以及爱情失败的感悟。
诗人认为,相思不是痛苦,而是欢乐。
尽管在等待与情人相见时是一种痛苦的煎熬,然而在期盼中回忆与情人相见的欢乐情景则是十分甜蜜的;而痛苦的哀悼则是喜悦,因为过分的忧伤之后便是欢乐,时间可以使人忘却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忧伤:“如果相思,是欢乐,/而哀悼,是喜悦,/那些手指何等欢乐,今天,/今天采撷到了这些。
”(No.33)在诗人看来,痛苦也是潇洒的,关键是如何面对“潇洒的痛苦”(No.376);而悲哀也能给人带来慰籍:悲哀“是一种刺人的安慰”(No.561);欢乐则是瘫痪的:一种“完美的——令人瘫痪的快乐”(No.756)。
诗人阐述的是过分的痛苦之后就是欢乐,因此痛苦意味着欢乐;而欢乐的终极就是痛苦,所谓乐极生悲就是这个道理,故而欢乐蕴含着痛苦。
狄金森对希望与绝望的感悟具有哲理意义。
希望总是在绝望中产生,因此,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们始终都不要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我们应该学会在绝望中拥抱希望,因为绝望孕育着希望:“如此甜美的折磨——/如此华丽的——绝望”(No.505)面对困难,深陷逆境,绝望之时,我们也应该坚定必胜的信心,对自我和前途充满自信,决不能自暴自弃,于是她写下《自信的绝望(N o.522》)。
狄金森对得与失的思索具有普遍的意义。
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失去你,比得到/任何别的心更加甜美。
/不错,干渴确实是受罪,/但是过后,我有了甘露水!”(No.1754)狄金森在世时一直在苦苦地、不懈地、执着地追求爱情,她渴望得到爱的回报,然而,英年早逝的牛顿、沃兹沃斯和希金生都没能回报她的爱情,爱情失败的打击对诗人来说无疑是十分沉重的。
狄金森渴望成名,但作品一直得不到赏识,在绝望之后,她写下“发表,是拍卖/人的心灵——”(No.709)进而足不出户,隐居家中。
时间是遗忘的良师,岁月可以消除人世间的一切烦恼、痛苦和忧伤。
因此,“狄金森式的失去”就意味着得到。
狄金森对死亡与永生的沉思充满思辨的味道。
狄金森不是哲学家,但是却像哲学家一样,对死亡的沉思充满哲学般的思索,《我为美而死,对坟墓》(“I died forBeauty —— but was scarce” No.449)即是如此。
两位躺在坟墓中的人成了近邻,倾心交谈,询问对方为何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