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

合集下载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哲理选择题专项训练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哲理选择题专项训练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哲理专项训练第一部分名言警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则说: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1—2题。

1.赫拉克利特的观点()A.是形而上学的观点B.肯定了物质的运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2.克拉底的观点( )A.正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C.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肯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相充满魅力。

”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这句话是一个( )A.唯心主义命题B.乐观主义命题C.悲观主义命题D.唯物主义命题4.上述这句话同时启示我们( )A.一个人要成才,应从自身实际出发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C.要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从自己的思想出发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据此回答5—6题。

5.从哲学上看,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指的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主观和客观的关系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D.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6.上述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 )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某同学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老师认为“近朱者未必赤,近黑者未必黑.”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材料中该同学()A.看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内因的决定作用C.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D.确认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8.根据上述材料,该老师( )A.否认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B.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惟一因素C.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事物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D.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奕富,此为真富”据此回答9—11题。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哲理选择题20181127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哲理选择题20181127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哲理选择题20181127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D、实践的重要性3、“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④意识决定于物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A、意识能够对物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B、人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规律为基础5、“智子疑邻”告诉我们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6、“杞人忧天”错在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7、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①不忘初心,奋发有为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8、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①滴水穿石②物极必反③刻舟求剑④断章取义⑤墨守成规⑥浅尝辄止⑦统筹兼顾⑧固步自封A、①②⑥⑦B、③④⑤⑥⑧C、①③④⑤⑥D、③④⑤⑥⑦9、“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①否认了物质的存在②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③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④静止地看问题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0、“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1、“舍卒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12、“怨天尤人”错在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13、“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成语俗语诗句里的哲学1

成语俗语诗句里的哲学1

成语、俗语、名人名言中的哲理选择1、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题训练想的是76—80、BDCCC 81—85、DADBA 86—90、CBBBA①抱薪救火②沧海桑田③唇亡齿寒④覆巢无完卵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2、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3、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4、“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①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②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③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④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5、“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联系具有条件性、具体性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原因和结果可以互相转化6、“舍卒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7、“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量变和质变关系8、“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 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D.陷入唯心主义9、“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哲理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性10、“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①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③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④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1、“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①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2、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①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②严师出高徒---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③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主次矛盾辩证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13、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①守株待兔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③水滴石穿,绳锯木断④物极必反⑤墨守成规⑥吃一堑长一智⑦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⑧失败是成功之母⑨断章取义⑩统筹兼顾A.②③⑦ B.④⑤⑧)C.①⑨⑩ D.③⑥⑨14、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⑤⑨ D.②⑧⑩15、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A.①②③ B.④⑤⑥⑦ C.⑥⑦⑧⑨ D.④⑥⑧16、“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政治选择题必考点—谚语诗词中的哲学原理

政治选择题必考点—谚语诗词中的哲学原理

政治选择题必考点—谚语诗词中的哲学原理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

割裂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的看问题。

3、坐井观天。

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4、田忌赛马。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守株待兔。

把现象当作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声东击西。

真相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三联系和发展的观点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联系着,联系具有客观性。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6、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7、刻舟求剑。

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8、涸泽而渔。

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

9、寒江雪柳日新情,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四因果关系1、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因果关系。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4、未雨绸缪。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五内外因关系1、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经过内因起作用。

2、怨天尤人。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7b589dfe-6eb2-11ec-9ab0-7cb59b590d7d1、\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b)命题。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悲观主义D,教条主义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d)。

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d)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d)。

a、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因和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样重要。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5.日落是无限美好的,但《接近黄昏》这首诗告诉我们(c)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在物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B.外部原因通过内部原因发挥作用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6.马可以冒险,但耕地不如牛;一辆结实的汽车可以承载重物,但是船胜于渡河,它的哲学含义是(d)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B.矛盾的事物,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特点C.两点论和关键论的统一d.矛盾的双方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7、\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表明(c)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有不同的指导作用。

自由比生命和爱更宝贵。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8、朱《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a)(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2)法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在客观法律面前做任何事情。

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

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

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3、“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4、“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2)(3)(4) B(3)(4) C(3) D(4)5、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

这是因为()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6、“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A(1)(2)(3)(4 )B(1)(2)(3) C(1)(3)(4) D(2)(3)(4)“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据此回答7、“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8、“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9、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0、“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1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2、“杞人忧天”错在()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13、“人定胜天”思想()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1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1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1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7、“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18、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A(4)(5) B(3)(4)(5) C(1)(6) D(2)(3)(4)19、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1)(2)(3) B(1)(2)(3)(4) C(1)(3)(4) D(2)(3)(4)20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1)滴水穿石 (2)物极必反 (3)刻舟求剑 (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 (6)浅尝辄止 (7)统筹兼顾 (8)固步自封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21、“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1)承认物质,否认运动(2)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3)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4)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5)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6)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A(1)(3)(4)(6) B(1)(4)(6) C(3)(4)(6) D(1)(4)(5)22、“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1)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3)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4)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A(1)(2)(3) B(2)(3)(4) C(1)(2) D(3)(4)23、“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24、“舍卒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25、“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 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D陷入唯心主义26、“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哲理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性2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1)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2)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3)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4)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A(1)(2)(3) B(1)(2)(3)(4) C(1)(2) D(2)(3)28、“实事求是”体现了()(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A(1)(3) B(2)(4) C(1)(2)(3 )D(1)(2)(3)(4)29、“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A(1)(3) B(2)(4) C(1)(2)(3) D(1)(2)(3)(4)30、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3)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A(1)(2) B(1)(2)(3) C(3)(4) D(2)(3)(4)31、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A(2)(3)(7) B(4)(5)(6)(8) C(1)(9)(10) D(3)(6)(9)32、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A(1)(2)(3)(4) B(5)(6)(7)(8) C(1)(5)(9) D(2)(8)(10)33、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A(1)(2)(3) B(4)(5)(6)(7 C(6)(7)(8)(9) D(4)(6)(8)34、“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政治卷子-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答案)

政治卷子-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答案)

政治卷子-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答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

的歌 ,骆驼照相充满魅力据此回答3—4 题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选编: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 叶苑松第一部分 名言警句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 你是骆驼 , 就不要去唱苍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一条河流 . ”他的学生克拉底则说 一条河流 . ”据此回答1— 2 题 1. 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a .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的运动性c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的绝对运动 2.克拉底的观点 ()a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 .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止,肯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b .肯定了物质 d .夸大了物质b .正d .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3. 上述这句话是一个( )a .唯心主义命题b .乐观主义命题命题 d .唯物主义命题4. 上述这句话同时启示我们( )a .一个人要成才,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死有命,富贵在天c.要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从自己的思想出发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础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据此回答5. 从哲学上看,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指的是(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6. 上述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 )a.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四、某同学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者未必赤,近黑者未必黑.”据此回答7—8题7. 上述材料中该同学( )a. 看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大了内因的决定作用c .悲观主义b .生d.解5—6 题)b.d.b.认识对d. 实践是可老师认为“近b.夸c. 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d. 确认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8. 根据上述材料, 该老师( )a. 否认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b. 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惟一因素c .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事物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d. 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五、“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奕富,此为真富”据此回答9—11 题9. 上述观点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属于()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d. 辩证法10.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种观点主要说明了( )a. 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b.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c .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较低 d.我国贫困人口仍然较多11. 这种富裕观说明的哲学原理是( )a. 贡献和索取是密切联系的 b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统一的c.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d. 理想与现实是相互转化的六、古人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 ”据此回答12 —13 题12.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 在一定条件下, 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b. 难易转化是必然的,难会变易,易会变难C.矛盾是既对立又排斥的统一d. 认真学习,不懂的知识便懂了.13. 上述材料主要坚持了(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 d.统一的观点七、“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 ” “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到. ”据此回答14 —15 题14. 这两句名言共同反映了( )a.发展变化的观点b.矛盾特殊性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 矛盾普遍性的观点15. 这两句名言的区别在于( )a. 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b. 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c. 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d.前者强调了抓主要矛盾,后者强调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八、“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据此回答16—17 题16.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了()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知识对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c .实践与知识二者同等重要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7. “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强调了()a.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b.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 .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正确指导 d.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的活动九、雷锋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焦裕禄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徐虎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做到“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吴金印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扑下身子,一门心思为老百姓谋利益” . 据此回答18—19 题18. 上述四位英雄模范的人生价值体现了 (a.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利益 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远离金钱 ,反对享乐主义 19.从上述这四位典范的身上 ,我们应得到的启示是 ()a. 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不能讲个人利益b. 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从事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c. 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多为他人创造物质财富d. 要使自己的人生放射光芒,必须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十、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剧作家歌德说 : “你若要喜欢你 自己的价值 ,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成语名言诗句哲学选择题集锦

成语名言诗句哲学选择题集锦

成语名言诗句哲学选择题集锦一、成语哲学选择题1、“智子疑邻”告诉我们()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的立足点不同对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3、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1)(2)(3) B(1)(2)(3)(4) C(1)(3)(4) D(2)(3)(4)4.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5、“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6、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A(2)(3)(7) B(4)(5)(6)(8)C(1)(9)(10) D(3)(6)(9)7、“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8、“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二、名言哲学选择题9、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俗语、成语、诗句及名言哲理选择题汇编

俗语、成语、诗句及名言哲理选择题汇编

85成语、俗语、诗句及名言哲理选择题85题汇编之一Ⅰ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3、"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4、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这是因为()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5、"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客观性的制约A(1)(2)(4)B(2)(3)(4)C(1)(2)(3) D (1)(2)(3)(4)6、"审时度势"是说()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7、"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8、"杞人忧天"错在()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1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A(4)(5)B(3)(4)(5) C(1)(6) D(2)(3)(4)1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1)(2)(3) B(1)(2)(3)(4) C(1)(3)(4) D(2)(3)(4)1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13、"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1)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3)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4)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A(1)(2)(3) B(2)(3)(4) C(1)(2) D(3)(4)14、"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5、"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量变和质变关系16、"怨天尤人"错在()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17、"实事求是"体现了()(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A(1)(3) B(2)(4) C(1)(2)(3)D(1)(2)(3)(4)18、"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A(1)(3)B(2)(4)C(1)(2)(3)D(1)(2)(3)(4)19、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3)好事多磨—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A(1)(2)B(1)(2)(3)C(3)(4)D(2)(3)(4)20、"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的哲理 选择题集锦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的哲理 选择题集锦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A.唯物主义B.本位主义C.经验主义D.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画家的创作灵感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①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③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②③④B.③④C.③D.④6、“望梅止渴”说明了()①望梅确实能解渴②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③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④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④“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D.实践的重要性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这是因为()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④意识决定于物质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三、诗文中的哲理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

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

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

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 写出好文章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

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 审美情趣不同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第一篇: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原理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理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⑶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⑷辩证法思想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据此回答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是因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

可见(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⑴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⑵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⑶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这些农谚告诉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本质和现象)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11、“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12、“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13、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离不开整体)14、“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5、“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6、“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

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

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

1.《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B.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C.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D.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2.“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其中哲学道理主要是()A.矛盾具有同一性B.矛盾具有斗争性C.矛盾具有普遍性D.矛盾具有特殊性3.杜荀鹤诗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其中哲理是A.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初期总是不能被人们接受()B.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C.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予重视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4、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 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6 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是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7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8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俗语成语中的哲理测试题

俗语成语中的哲理测试题

俗语成语谚语名句中的哲理测试题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指()A.画家的创作灵感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3.“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大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4.“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①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③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④5. 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这是因为()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6.“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④意识决定于物质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7. “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8.“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为人类谋福利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9. “审时度势”是说()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10. “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11. “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是物质的正确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13.“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质有积极的反作用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D.一切从实际出发15. “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16. “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①承认物质,否认运动②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④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⑤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⑥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A.①③④⑥B.①④⑥C.③④⑥D.①④⑤17. “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①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②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③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④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A.②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8.“丢车保帅”体现辩证法原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一般统率局部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19. “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①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④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0. 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①守株待兔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③水滴石穿,绳锯木断④物极必反⑤墨守成规⑥吃一堑长一智⑦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⑧失败为成功之母⑨断章取义⑩统筹兼顾A.②③⑦B.④⑤⑥⑧C.①⑨⑩D.③⑥⑨21. 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①⑤⑨ D②⑧⑩22.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选择题

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选择题

选择题集锦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①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③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②③④ B.③④ C.③D.④6、“望梅止渴”说明了()①望梅确实能解渴②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③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④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D.②④“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实践的重要性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这是因为()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④意识决定于物质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 .②③④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1、"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B)命题。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悲观主义D、教条主义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D)。

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D)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D )。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C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D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7、"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表明(C)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A)(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A、(1)(4)B、(2)(3)C、(1)(3)D、(2)(4)9、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

"的名句。

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A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10、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

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C)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11、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12、"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B)A、用发展的眼光B、透过现象看本质C、坚持矛盾观点D、注重事实13、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C)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4、"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A)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D)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16、"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B )A、物质是运动的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17、"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表明(D)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18、"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C )A、事物是运动的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保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B)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⑶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A、⑴⑵B、⑴⑶C、⑵⑶D、⑵⑷20、"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

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

"此诗错在(C)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21、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A、要把握适度原则B、办事情要抓重点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2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B)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⑷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A、⑴⑵B、⑶⑷C、⑴⑵⑶⑷D、⑴⑶⑷23、"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2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D)A、超前反映B、如实反映C、特殊形式的反映D、歪曲、虚幻的反映25、"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这些农谚告诉我们(C )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善于承认矛盾26、"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A)A、本质和现象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C、真象和假象D、真理与谬误27、"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

"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B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28、"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

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C )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29、"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C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30、"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B )(1)联系的观点(2)矛盾的观点(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A、(1)(2)(4)B、(1)(2)(3)C、(2)(3)(4)D、(1)(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