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夏本纪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1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的]1.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教学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教学设想]1.课文内容比较长,为了消除学生的为难情绪,教师要分散重点难点。
2.注重基础的学习,尽可能让学生自学,以便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3.文章中屈原有着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文学才华,教学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
4.在文言文学习中,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并且要做到融会贯通。
5.拟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屈原,更集中地积累文言文知识,并且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建立自己的文言文知识体系。
[教学时数] 4课时[教学方法] 诵读、自学、点拨。
[教学内容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初读课文、学习课文1——3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屈原作品名句“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渔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导入。
二.解题。
1.背景简介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备课精品:滑稽列传(课件+教案+学案+同步练习等,
在秦汉时代,优伶、赘婿的社会地位异常 低下,常为人们所不齿,尤其是赘婿,甚至受到 法律的歧视,常被派去戍边。尽管如此,他们侍 奉在君王左右,为君王解闷开心,这就决定了其 特定的优势,那就是“优言无罪”。
“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 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 作《滑稽列传》。 ”
——《太史公自序》
解陛楯郎之困
优旃 谏阻扩大苑囿
(楚艺人)
劝戒油漆城墙
“善为笑言, 然合于大道”
人物特点:
淳于髡 优孟 优旃
聪明伶俐,巧舌如簧,能言 善辩,幽默风趣
滑稽:
滑(古音gǔ)稽,是能言善 辩,言辞流利.正言若反,思维敏 捷,没有阻难之意.
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记录趣语以见神采 罗列佚事展示个性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轻松幽默寓庄于谐
幽默小故事
50年代,有一次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这位记 者在采访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 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 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 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 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 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 这支 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振 —— 震 尝 —— 常
芗 —— 香
(5)赍以姜枣 赍 —— 剂 (6)久不相见,卒然相睹 卒 —— 猝
(7)此知可以言时矣 知 —— 智
(8)陛楯者皆沾寒 楯 —— 盾
分析加点字的用法,
(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惊,使动用法,
(2)先生少之乎? 少,意动用法,
(3)乐极则悲。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学案第1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学习目标(一)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根据下列提示语,说出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作者。
世界文化名人粽子龙舟爱国主义浪漫主义屈原的名声很大,那么,你想知道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是怎能样评价屈原的吗?二、研习1、“任”(信任)与“疏”(疏远)“任”——“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疏”——“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2、研读第三小节:评价《离骚》(1)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
(2)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记叙: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
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议论:①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020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夏本纪1
夏本纪课文学问梳理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鲧【音:gǔn】,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义:做】人臣。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义:怀抱,包围】山襄【义:冲上,漫上】陵,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义:违反】命毁族,不行。
”四岳曰:“等【义:比较,衡量】之未有贤于【义:比】鲧者,愿帝试之。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义:在这时候】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摄行【义:代理执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治水无状,乃殛【音:jí;义:流放,放逐】鲧于【义:到】羽山以【义:而】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义:正确】。
于是舜举【义:选拔】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舜曰:“嗟,然!”命禹:“女【义:同“汝”,你,其次人称代词】平水土,维是勉之。
”禹拜稽【音:qǐ】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义:还是】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义:灵敏】克【义:能】勤【义:勤苦,劳苦】;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义:称量,权衡】以【义:而】出;亹亹【音:wěi】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义:百官】兴人徒以傅【音:fū;义:同“敷”,分布】土,行山表【义:表记】木,定高山大川。
禹伤【义:为……痛心】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淢【义:同“洫”,田间水道】。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音:qiāo】,山行乘輂。
左准绳,右法规,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义:堤防,堤岸,这里用作动词,筑堤防】九泽,度【义:测量,勘测】九山。
令益予【义:发给,发放】众庶稻,可种卑湿。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刺客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学目的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 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设想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
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丈《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补充介绍: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秦始皇本纪课文全译素材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秦始皇本纪课文全译素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译注【说明】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秦国,从襄公被封为诸侯以后,经过二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山东六国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天下统一也已成为大势所趋。
秦始皇顺时乘势,奋发努力,终于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接着他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健全和巩固新政权。
然而,倏忽之间,这个空前强大的封建王朝就被农民起义的汹涌波涛冲毁了。
应该说,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由他领导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法令、制度、方针、政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可惜的是,由于他的骄横残暴,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严刑酷法,接着昏庸的秦二世又在这方面继承了他的衣钵,变本加厉,不仅使他的许多本来可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广大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且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这篇本纪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动为中心,逐年叙写,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通篇读来,不仅给人以历史的原貌,还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两代帝王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
写秦始皇,首先简要地历数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调兵遣将,乘胜进击,并吞六国的过程,中间穿插记叙了粉碎嫪毐(làoǎi,烙蔼)吕不韦集团、李斯上书谏逐客、尉缭献计、荆轲行刺等事件。
然后依次叙写他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举了诸如议帝号、改历法服色、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陆梁地、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咸阳宫关于学古与师今的一场大辩论、焚书坑儒等等;另一方面又列举了秦始皇不惜巨资派人入海求仙、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随意杀戮无辜等等。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二、简介作者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三、文题讲解四、背景材料五、随堂练习:翻译下列句子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译: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阅读下文,完成1—4题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 ( 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 ) 。
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
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
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子与我子之衣。
”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 ( 怎么 ) 能与国士之衣哉 ? ”戎夷曰:“嗟乎 ! 道其不济夫 ! ”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1 . 解释下列词语:a . 子与我衣,与:b . 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爱:c .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必定:d . 若夫欲利人之心利:2 .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古之人不余欺也。
B . 石之铿然有声者。
C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 . 多于市人之言语。
3 . “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我说的道理还是行不通呀B . 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C . 我的主张大概不能实现了D . 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4 . 本文表现了戎夷 ________ 的精神。
参考答案:五、随堂练习:翻译下列句子1、(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教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教学目标(一)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二)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三)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四)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分析: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
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
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
(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
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
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刺客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刺客列传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学习目标展示1、学习掌握“爱”“报”“蹊”“却”“造”“厌”“顾”“坐”“诣”等重要实词的意义。
2、学习掌握“虽”“之”“以”“因”等虚词的用法。
3、了解古代有关乐律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4、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5、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自主阅读导引《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
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
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文言现象梳理1、一词多义: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先:祖先。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前一“之”字,是动词,到。
使使往之主人。
之:用作动词,到。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离开。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爱:喜欢。
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结:结交。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报:报复。
擅巴汉之饶。
擅:拥有,据有。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蹊:小路。
乃造焉。
造:拜访。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却:退。
跪:两膝着地。
蔽:拂拭。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报:告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逮:及,到。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厌:满足。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擅:独揽,掌握。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恣:听任,听凭。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侵占。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信物。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把:握。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回头。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备课精品:高祖本纪(课件+教学+学案+随堂练习等,
高祖本纪学案学习目标展示1、能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能通过对文本的学习,鉴赏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3、了解“本纪”的体例:刘知几《史通•本纪》说:“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论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据此,“本纪”为最尊贵之名称,是《史记》全书的大事纲要,使叙述的历史事件的兴衰发展线索分明。
自主阅读导引《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
”这是司马迁创作本篇的基本宗旨。
的确,在《高祖本纪》中,侧重叙写的是刘邦如何战胜项羽,最后建立汉帝国的过程,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是司马迁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手法展示给读者的。
而且这种对比又是从许多侧面展开的。
正是这样层层对比,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了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
“不虚美”“不隐恶”,尊重历史的“实录”精神,是贯穿《史记》全书的基本原则。
但本篇重在写刘邦的成功,因此,那些表现刘邦人品其它方面的内容,诸如狡诈、虚伪、损人利已等等,则通过“互见”在其它篇章之中着力表现了,而在本篇却未着力叙写。
文言现象梳理1、一词多义:萧何为主吏,主进。
主:主管,主持。
进:指收入的钱财。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易:轻视,瞧不起乃绐为谒曰“贺钱万”谒:名帖。
类似现在名片一类的东西。
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必:如果益张疑兵旗帜张:张开,指悬挂。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属吏:交付给吏人。
属,交付,托付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止:居住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从:带领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谢:谢罪,道歉。
项羽使人还报怀王。
怀王曰:“如约。
如,按照,遵照。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功伐:功劳。
“功”,“伐”同义。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当,面对。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
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简介作者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后因李陵一案致罪下狱,受宫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三、文题讲解《史记》,西汉司马迁著。
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代,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
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
苏教版语文高二项羽本纪教学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项羽本纪教学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2.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课时:2课时“传记”教学中“选修”与“必修”的不同:1.必修课堂教学中有引导学生进行内容概括、归纳的环节,选修教学则可以考虑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前预习,课堂检查。
2.必修重点是通过阅读文本认识传主,选修则要求在此之上进一步思考,对传主进行分析、评价。
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人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3.必修中是认识、了解传记这种文体,选修中则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写,怎样写更好,由此联系到其它文学形式。
教学过程:导入: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异同: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一、作者、《史记》《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全书有五部分组成:本纪(12)世家(30)列传(70)书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项羽本纪教学案课时2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项羽本纪教学案课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步骤与方法:1.利用课件听录音,要求听清字音和句读,听出语气的变化;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文章的感情与气势;教师板书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3.重点朗读第三、四两段,要求熟读成诵;4.检查朗读第三、四两段,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5.布置作业:找出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以及成语。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步骤与方法:1.检查字词,利用课件解决文章中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以及成语;2.结合课件,引导学生弄清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项伯;4.引导学生讨论、体会、学习作者的人物塑造手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运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刻划;5.布置作业:进一步朗读、熟悉、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写作目标是材料取舍详略的重要依据;了解项羽的生平,并初步了解人物评论的写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置疑能力)、认识能力(尤其是认识的深刻性)、辨证思维和探索性思维能力;德育目标: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
教学重点:材料取舍详略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写作目标。
教学难点:选材的过程,也就是客观材料主体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显示十二幅图画,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教师总结,导入新课,从而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课文名为《项羽本纪》,实际上,只是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后来已经成为专有名词的“鸿门宴”的故事。
《史记》中,“鸿门宴”的故事出现了四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另外三处作者的描绘。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备课精品:报任安书(存目)(课件+教案+学案等,1
报任安书课文全译译注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本书卷一百四《田叔列传》中附有褚先生补记的《任安传》。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关于此信的写作年代,一说是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说是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
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项羽本纪教案课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项羽本纪教案课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
2.把握项羽乌江自刎的形象。
3.掌握司马迁人物刻画的艺术。
教学重点:分析项羽的形象。
教学难点:人物刻画艺术的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高度赞美了项羽。
项羽是何许人也/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以其辗转腾挪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这一人物形象。
今天让我们进一步走进《项羽本纪》。
二.检查预习。
一人回答一题,其他同学觉得有问题的指出来。
三.品评鉴赏:回顾项羽早年情况:1。
要学万人敌,又不肯竟学。
心有大志,但做事虎头蛇尾。
2.彼可取而代也。
胸有大志,无所畏惧,胸无城府。
(与刘邦“大丈夫当如此也”进行比较。
)巨鹿之战:勇猛善战,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帐中别姬:着重分析“泣”一字。
四面楚歌,走投无路时内心无可奈何、回天无力之悲。
师生共同对“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一段进行品评鉴赏。
(1)项羽在“东城快战”中表现出了怎样的特点?神勇不减,所向披靡。
(2)项羽为什么这么英勇作战,是为了突出重围吗?不是,为了证明“天要忙我,非战之罪”(3)由此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刚愎自用盲目自信(4)乌江自刎:着重分析“笑”一字。
(学生讨论)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
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联系后人诗题乌江亭夏日绝句[唐] 杜牧 [宋] 李清照胜败兵家事不期,生当做人杰,包羞忍耻是男儿。
死亦为鬼雄。
江东子弟多才俊,至今思项羽,卷土重来未可知。
不肯过江东。
总结项羽:勇猛善战,胸有大志,无所畏惧,胸无城府,鼠目寸光,妇人之仁,残忍狠毒。
(联系鸿门宴和屠咸阳)(5)对于项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
分析以下评价,说说你认为项羽是否应该自刎乌江?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2020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高祖本纪2
《高祖本纪》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
2.了解作者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的手法。
3.熟知《史记》首创的“互见法”。
教学重点: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
教学方法:研习,争辩。
教学时间支配:3课时课前预备:1.复习《鸿门宴》,说说在此文中高祖给你留下的印象。
2.预习本文,写一篇介绍汉高祖的短文。
3.能流利朗读本文,划出不懂或者认为重要的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名同学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进行宴会,即历史上出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开放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
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冲突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坚决、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
今日我们来学习司马迁特地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生疏《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生疏课文。
(一)生疏情节,疏通课文。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诞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诞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大事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诞生时候赐予传奇颜色,极言刘邦的诞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大事?(分组概括,同时点击重要字词和句式)(1)自己概括,小组争辩。
(2)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泛读)1-4: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钱万”,貌相奇贵得取吕氏。
5-17:见郦生,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赴鸿门谢罪,被封汉王,明烧绝栈道示无意东归,暗决策东进试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垓下战胜项羽,氾水称帝。
18-20:雒阳南宫论成败,入都关中,未央宫举杯戏父,高祖还乡,崩于长乐宫。
3.请同学介绍刘邦,要求把籍贯,诞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大事等都介绍进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本纪的形式。
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教时一、解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
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二、了解课文有关知识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
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
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
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ɡ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
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
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
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质疑。
补充注释:学习1-4节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①。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②,为人臣。
①玄孙:孙之孙为玄孙。
同姓宗族中,以自己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孙、曾孙、玄孙。
②曾大父:即曾祖父。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①,浩浩怀山襄陵②,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③,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④,愿帝试之。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⑤,摄行天子之政⑥,巡狩⑦。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⑧,乃殛鲧于羽山以死⑨。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⑩。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①鸿水:即洪水,大水。
②怀:怀抱,这里是包围的意思。
襄:上漫,淹没。
陵:大土山。
③负命:违背天命。
毁族:毁败同族的人。
④等:相同,一样。
这里是比较的意思。
贤:好,强。
⑤登:升,提升。
⑥摄行:代理执行。
⑦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叫巡狩。
⑧无状:没有样子,不象样子,即没有取得成绩的意思。
⑨殛:通“极”,流放远方。
以:而。
⑩诛:惩罚。
是:对,正确。
尧崩①,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②?”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舜曰:“嗟③,然!”命禹:“女平水土④,维是勉之⑤。
”禹拜稽首⑥,让于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⑦。
”①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
②美:使美,即发扬光大的意思。
居官:居于官职,即做官。
③嗟:叹词。
④女(rǔ,汝):你。
⑤维:句首语气词。
是:此,这,指平水土这件事。
勉:勉力,努力。
⑥拜:行敬礼。
下跪叩及打恭作揖通称为拜。
稽首: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拜礼中最恭敬的。
⑦视尔事:办理你的公事。
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
禹为人敏给克勤①,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②,身为度③,称以出④;亶亶穆穆⑤,为纲为纪。
①敏给:敏捷。
“给”与“敏”同义。
克勤:能吃苦。
克,能。
勤,勤苦,劳苦。
②律:音律。
③度:尺度。
④称以出:《大戴礼记•五帝德》作“称以上土”,王聘珍《解诂》:“称以上土者,称其声与身,而正音乐、尺度之事也。
”(上,正。
土,事。
)译文参照王说。
⑤亹(wěi,伟)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四、布置作业:(一)自学5-8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1、找出所有的通假字。
2、划出古今异义的有关双音词语。
3、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
4、找出2-3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
(二)试分析禹的形象。
第二教时一、检查预习情况1、找出所有的通假字。
(见教材)2、划出古今异义的双音词语。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左准绳右规矩中国赐土姓3、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南面朝天4、找出2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以告成功于天下帝舜荐禹于天下二、学习4-8节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④,乃劳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
卑宫室⑧,致费于沟淢⑨。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
左准绳(12),右规矩(13),载四时(14),以开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泽(17),度九山(18)。
令益予众庶稻(19),可种卑湿(20)。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21)。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22),及山川之便利(23)。
①百姓:即百官。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
兴:发动。
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
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
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记。
表,表记。
③定:指测定。
④伤:悲伤。
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
焦思:苦苦思索。
焦,着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
⑦致:送达,表达。
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
⑨沟淢:田间沟渠。
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
这里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
《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
《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上,后齿短也。
”(12)准:取平的工具。
绳:取直的工具。
(13)规:划圆的工具。
矩:划方的工具。
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
(14)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
(参用《会注考证》引张文虎说)(15)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
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
又《大戴礼记•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诂》以为“州”为“川”字之误。
(16)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
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
又《正义》以为“九道”为九州的道路。
(17)陂(bēi,卑):水边,水岸。
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
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礼)、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豬、豬野九个湖泊。
(18)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
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众庶:庶民,平民。
(20)卑湿:低湿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
宜所有以贡:意思是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于是九州攸同①,四奥既居②,九山刊旅③,九川涤原④,九泽既陂,四海会同⑤。
六府甚⑥,众土交正⑦,致慎财赋⑧,咸则三壤成赋⑨。
中国赐土姓⑩:“祗台德先(11),不距朕行(12)。
”①九州攸同:意思是九州成为统一的了。
攸,所。
同,同一。
按:这句是总说禹治水之功,以下五句是具体分说。
②四奥:四方之内。
奥,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
③刊旅:开通了道路。
刊,除。
这里是开的意思。
④涤原:疏通水源。
原,同“源”。
⑤四海会同:全国统一,诸侯都来朝会归服。
⑥六府:指六府的物资,即金、木、水、火、土、谷。
府,藏财货处,仓库。
⑦众土:各方土地。
交:都。
正:定,这里指定等级。
⑧致慎财赋:意思是对于交纳贡品、赋税认真谨慎。
⑨咸:都。
则:标准、准则,这里是以为标准的意思。
三壤:指上中下三种等级的土壤。
⑩中国:指九州之中。
赐土姓:指分封诸侯,赐给土地和姓氏。
(11)祗(zhī,支):恭敬。
台:同“以”。
(依《尚书易解》说) (12)距:同“拒”,违抗,违背。
朕:我。
行:行为,这里指各种措施。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①:声教讫于四海②。
于是帝锡禹玄圭③,以告成功于天下。
天下于是太平治。
①朔:北方。
暨:及,到。
②讫:同“迄”,至,到。
③锡:同“赐”。
玄圭:黑色的玉圭。
《正义》曰:“玄,水色。
以禹理水有功,故锡玄圭,多以表显之。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①。
十七年而帝舜崩。
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②。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③,国号曰夏后,姓姒氏④。
①嗣:帝位继承人。
②辟:同“避”。
③南面:登临帝位之意。
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见群臣,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之位。
朝天下:意思是接受天下人的朝拜。
④姓姒氏:姓:在远古时代本为氏族(部落)的标记,它标明一个人所出生的氏族,与后世的姓不同。
氏是姓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