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200504-西汉陵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_黄展岳

合集下载

长安城郊中小型西汉墓葬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长安城郊中小型西汉墓葬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37卷第1期,Jan.,2007,Vol.37,No.1Journal of North west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收稿日期:2006210210;修回日期:2006211216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长安城郊中小型西汉墓葬的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06H005Z) 作者简介:肖健一(1967—),男,陕西兴平人,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汉唐考古研究。

【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长安城郊中小型西汉墓葬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肖健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摘 要:为了考察长安城郊中小型西汉墓葬研究存在的问题,运用学术史阶段分析与洛阳地区汉墓研究比较等方法,认为长安城郊中小型汉墓研究存在6个方面的问题。

20世纪初以来,长安城郊中小型西汉墓葬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时至今日,研究题目已涉及到西汉墓葬研究的各个主要领域,区域的分期编年体系也已基本建立,但还存在着对早期早段的中小型西汉墓葬文化面貌认识不清、缺乏其演变规律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与周边及其他地区西汉墓葬关系等相关问题的探讨。

这些问题的突破需借鉴一些新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长安城郊;中小型西汉墓葬;分期编年体系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31(2007)0120048205 长安城是西汉王朝的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文化核心及辐射作用不可忽视。

故长安城郊中小型西汉墓葬的研究历来很受学术界的关注。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总结。

一、研究历程与研究成果概述(一)起步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对长安城郊西汉墓葬进行考古学调查最早的应算日本的足立喜六,20世纪初就出版了《长安史迹考》[1]一书,但其偏重的是长安城周围地表存在封土的大中型墓葬的调查与测量,并拍摄了不少照片,不涉及发掘资料。

西汉帝陵考古发掘研究的历史及收获

西汉帝陵考古发掘研究的历史及收获

西汉帝陵考古发掘研究的历史及收获
西汉帝陵考古发掘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从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称帝到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共历经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等十一帝,214年。

在西汉帝陵的考古发掘研究历史中,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 记载著录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史书中对帝陵的位置、形制和随葬品等进行著录。

- 调查发掘期:自清代中叶至20世纪20年代末,以金石学的兴起为契机,一些金石学家对西汉帝陵进行了调查和著录。

- 资料整理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西汉帝陵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勘探,为研究西汉帝陵的形制和布局奠定了基础。

- 综合研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考古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西汉帝陵的考古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更加全面和深入。

回顾西汉帝陵考古发掘研究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考古工作者在不断的探索和发掘中,逐渐揭示了西汉帝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秦汉帝陵陵寝制度及其象征研究的思路探析_以秦始皇陵的研究为例

秦汉帝陵陵寝制度及其象征研究的思路探析_以秦始皇陵的研究为例

秦汉帝陵陵寝制度及其象征研究的思路探析———以秦始皇陵的研究为例张卫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 西安 710600)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rchaeol ogical material and research results fr om the Q in-Han mau2 s oleu m,and discussed the idea on the Q in-Han maus oleum syste m research and sy mbol research.Overall, Q in-Han maus oleum syste m is divided int o general syste m and narr ow sense.Generalized maus oleu m syste m is the burial syste m,and the narr ow sense means only t o construct the sacrificial palace beside the maus ole2 um.Q in-Han dynasty intr oduced an independent maus oleum syste m.Maus oleum sy mbolizes the cap ital city and the palace city.This understanding comes fr om the sy mbol research of ancient t ombs.I 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is idea,there was another idea compared the undergr ound access ory p its and government structure of Q in-Han Emp ire.I n this article author think the vie w still needs t o be i m p r oved fr om archaeol ogical theory and p ractice.Key words:the Q in-Han maus oleu m;sy mbol research;research idea摘 要:本文从秦汉陵墓的考古资料与研究成果出发,讨论陵寝制度与象征研究中的思路与方法问题。

汉朝帝王陵墓地宫结构的特点

汉朝帝王陵墓地宫结构的特点

汉朝帝王陵墓地宫结构的特点古代的帝王们在修建自己的里陵墓的时候为了防止他人盗墓会把地墓修建的非常的复杂,汉朝帝王陵墓地宫结构有什么特点?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汉朝帝王陵墓地宫结构,欢迎阅读!考古人员把这座大冢封土全部清除后,下面是一个东西带有长斜坡墓道的中字形竖穴土坑。

从墓口至墓室底部约10米,由前后斜坡墓道、墓室、外藏椁组成。

墓向朝东,墓坑加墓道长达45米,墓圹本身长17米、宽12米。

如此庞大的墓坑在皖西甚至整个安徽汉代考古中曾未出现过,而墓室的结构则是西汉前期一种典型的高级墓葬形式;;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一名首见于《汉书;霍光传》:“光薨。

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柏木外藏椁十五具。

”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汉代丧葬制度,这是“天子之制也”,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皇帝的宠臣及诸侯国国王与王后,实际是古代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国时魏人苏林在注释《汉书;霍光传》“黄肠题凑”一词时说“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根据《后汉书;礼仪志》大丧条下刘昭注补引《汉书音义》篇说:“题,头也。

凑,以头向内,所以为固也”。

由此可知,“黄肠”是指堆垒在棺椁外的柏木;“题凑”是指木头头部向内堆放的墓葬结构。

因西汉流行用柏木构筑,故称“黄肠题凑”。

柏木是中国北方特有的上等名贵木材,古人之所以选择它用于墓葬,主要取决于其材质优良、耐水湿、抗腐性强、有香味,可以保护棺木不受损坏。

然而,在“黄肠题凑”中,以成千上万根珍贵的柏木心材来堆垒成一道厚重围墙,主要是一种身份、等级和权势的象征。

自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界在北京大葆台发现第一座西汉黄肠题凑墓起,又相继在河北石家庄市北郊小沿村发现了推测为西汉初赵王张耳(死于公元前202年)墓、湖南长沙象鼻嘴文景时长沙王墓、江苏高邮天山广陵王墓等近十座西汉王侯一级的墓葬。

这一系列墓葬的发现,为研究黄肠题凑墓室结构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而双墩一号汉墓黄肠题凑的发现,使学术界对这种葬制的起源、发展与消亡,又有了进一步认识。

西汉帝王陵墓开发的SWOT分析

西汉帝王陵墓开发的SWOT分析
建 立 帝 王 陵 汉 服 园 ,将 全 国 的 汉 服 运 动 中 心 转 移 到 咸 阳 , 浅 层 次 上 只 是 展 示 汉 代 服 饰 ,深 层 次 上 是 振 兴 民 族 , 兴 文化 , 展 咸 阳旅 游 。 复 发
笔 者 认 为 可 以 运 用 汉 服 文 化 和 名 人 效 应 作 为 突 破
礼 制 建 筑 , 陵 园 、 门 、 宇 等 , 阳 塬 上 出 现 了 中 国 如 阙 庙 成
幸 , 为 皇后 , 妹 亦 进 位 昭仪 。” 立 其 她们 也 来 自于社 会 下 层 。虽 然 西 汉 中后 期 的 后 妃 出 身较 前 期 稍 高 , 武 帝 陈 如 皇后 、 帝 上 官 皇 后 、 帝 霍 皇 后 、 帝 王 皇后 , 毕 竟 昭 宣 平 但 掩 盖 不 了西 汉 一 代 后 妃 多 出微 贱 的事 实 。 合 现 在 比 结 较 流 行 平 民化 文 化 , 根 文 化 , 们 可 以把 西 汉 平 民后 草 我
应 的 历 史 遗 存 。《 中记 》 载 : … …五 陵 邑在 咸 阳塬 关 记 “
上 , 阳 塬 亦 称 五 陵 塬 ” 五 陵 塬 除 了 西 汉 九 个 帝 陵 以 咸 , 外 , 后 以 及 众 多 的 妃 嫔 宫 妾 、 臣 武 将 的 陪 葬 陵墓 , 皇 文
出身 低 贱 , 现 在 的说 法 , 是 平 民 皇后 、 妃 比较 多 。 按 就 皇
想 观 念等 。
传 咸 阳汉 文 化 , 示 传 统 文 化 , 传传 统美 德 。 展 宣 3建 立 帝 王 陵汉 服 园 。 果 说 西 安 主要 以展 示 唐 代 . 如
历 史 文 物 为 主 , 么 , 阳 的 五 陵塬 则 以 展 示 西 汉 历 史 那 咸

西汉时期墓室壁画浅析

西汉时期墓室壁画浅析

□席奇峰1 杨鑫2 王剑3西汉时期的墓室壁画继承了战国中晚期开始出现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丧葬绘画中的部分内容与图像系统,在西汉早期即开创了墓室壁画这一全新的丧葬图像艺术形式。

随着西汉各种社会条件的成熟和完善,到了西汉中晚期,以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京畿地区成批地出现墓室壁画,使这一全新的丧葬图像艺术形式在内容、布局、图像体系、艺术风格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定型,直接推动了东汉时期这一丧葬绘画形式走向成熟和繁荣。

一、西汉时期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根据笔者对考古发掘和其他相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属于西汉时期的墓室壁画共计12处,其中9处有明确的墓葬资料,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掘的。

这9座壁画墓分别是河南永城柿园壁画墓、西安交通大学壁画墓、西安曲江池1号壁画墓、西安理工大学壁画墓、西安曲江翠竹园壁画墓、洛阳卜千秋壁画墓、洛阳浅井头壁画墓、洛阳烧沟61号壁画墓、内蒙古包头召湾51号墓。

另外还有3处墓室壁画仅有较为零散的壁画资料,而无相关的墓葬资料。

这3处壁画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发现的洛阳“八里台”墓壁画、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组汉代壁画,以及近年洛阳博物馆新获的几幅汉墓壁画。

总体来看,这12处西汉墓室壁画中,除公布有相关的发掘简报和报告外,深入的个案研究也多有涉及。

对其中发现较早的洛阳地区的几座墓葬先后有不少知名学者从各个角度和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相对较晚的西安地区的几座壁画墓近十年间也有不少探讨。

但其中对西汉时期的墓室壁画进行综合研究的相关成果不多,将西汉时期墓室壁画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时期来进行总结、有针对性的考古研究更是少见,本文主要就此展开。

二、西汉墓室壁画分类、分期特点(一)西汉墓室壁画分类西汉时期的墓室壁画相对于新莽至东汉时期发现的数量少,分布的区域小。

以往的研究多一概而论,只要墓室存有壁画都整体地列入考量。

笔者认为似有不妥,其实根据图像系统的有无和实际的保存状况,可将西汉时期的墓室壁画分为三大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墓室壁画这种新的丧葬艺术形式在初步发展阶段的实际状态。

西汉皇帝陵寝

西汉皇帝陵寝

两汉帝陵的调查、发掘与研究一、西汉帝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西汉自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称帝到公元8年王莽篡汉,共历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等十一帝214年。

西汉时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思想、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形成时期,也是秦代创立的统一的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的时期。

因而西汉考古、特别是集中体现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的帝陵考古研究工作无疑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1.西汉帝陵研究历史回顾西汉帝陵的研究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记载著录期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前,我国古代和近代就有许多历史学家、金石学家对西汉帝陵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帝陵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形制规模和附近出土的铜器、玉器、瓦当、钱币等进行了记述、著录或考证【278】。

(2)踏查测量期20世纪初,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关野贞、足立喜六、水野清一,法国汉学家沙畹、谢阁兰及美国学者毕安祺等先后对包括西汉帝陵在内的西安附近的古代建筑、陵墓进行了初步的调查【279】;其中1906年1月至1910年2月应聘为“陕西高等学堂教习”的足立喜六对西汉十一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实地踏查和简略的勘测。

1933年足立喜六根据其踏查、勘测和研究结果,由东洋文库出版了《长安史跡之研究》一书。

此书第五章“汉代之陵墓”或可视为西汉十一陵考古研究的开山之作。

30年代至40年代,我国学者陆续开始对包括西汉十一陵在内的关中古代遗迹、遗物进行考古调查,其中以“西京筹委会”、“陕西考古会”、“西北史地考察团”和“教育部西京艺术文物考察团”开展工作较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80】。

严格地讲,此阶段的工作还算不上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调查。

(3)勘察试掘期此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如果说本世纪初到1949年间中外学者对西汉帝陵的考察是帝陵考古研究工作的萌芽时期,那么此阶段就是现代科学意义上西汉帝陵考古工作真正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期。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黄金的几个问题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黄金的几个问题
高的艺术价值。
发现数量与分布
在海昏侯墓中,金饰的数量较多 ,主要分布在墓主人的衣物、饰 品和随葬品中。
价值与用途
金饰作为一种高价值的饰品,主要 用于装饰贵族服饰和日常用品,同 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其他类型黄金制品
种类与特点
其他类型的黄金制品包括金箔 、金片等,这些制品经过加工 后可以用于装饰、工艺品制作
等方面。
发现数量与分布
在海昏侯墓中,其他类型的黄 金制品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 墓主人的衣物、饰品和随葬品
中。
价值与用途
其他类型的黄金制品同样具有 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 可用于制作工艺品、装饰品等

03
出土黄金的历史背景与文 化内涵
西汉时期的黄金使用政策
黄金开采和流通
西汉时期,黄金主要来源于南方的开采,同时也通过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交换 得到部分。政府对黄金的流通进行严格控制,主要用于皇家和贵族的奢侈品 制造以及外交赠送。
黄金来源与流通
出土的黄金饰品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或国家, 反映了当时黄金的流通与国际贸易的广泛存在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深入研究墓主身份
通过对出土文物、墓葬结构等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确认墓主的身份
地位,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西汉时期的社会状况。
02
黄金来源与流通路径
通过对黄金饰品的成分、工艺等特点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探讨黄金
的来源和流通路径,从而揭示当时国际贸易的复杂网络和交流情黄金饰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了
解不同地区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深化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认
识和理解。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黄金使用政策

揭开汉文帝霸陵的千古之谜

揭开汉文帝霸陵的千古之谜

揭开汉文帝霸陵的千古之谜作者:来源:《新传奇》2022年第01期霸陵地理位置的正式确认,使西汉十一帝陵的名位全部确定。

此外,霸陵平面格局上承“无为而治”,下启“独尊儒术”,是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折射出西汉国家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

近日,陕西西安白鹿原上的江村大墓被确认为西汉汉文帝帝陵——霸陵,纠正了《类编长安志》等传统史籍关于霸陵位于凤凰嘴下的千年谬误。

汉文帝霸陵遗址现身据元代学者骆天骧撰写的《类编长安志》记载:“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

”然而,考古工作者多次对凤凰嘴进行了细致勘探,并未发现陵墓类遗迹。

2002年3月,陕西警方获知,美国某拍卖行即将拍卖来自中国西安的6件裸体陶俑。

经长达1年多的交涉,美国最终将这6件裸体陶俑归还中国。

考古专家研究发现,这6件陶俑的形态、大小、结构与汉景帝(汉文帝之子)阳陵出土的着衣陶俑几乎一模一样。

随后,公安部展开了调查,最终确定陶俑出自白鹿原的江村大墓。

2006至2009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江村大墓进行了抢救性勘探。

考古人员发现,这里竟然隐藏着一座有着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

此外,一道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体现了汉代帝后合葬的特性。

此外,陵墓的总体规划是以西汉长安城为中心进行对称布局,且面向都城,属于南北向,且帝陵比后陵更靠近都城,正是“陵墓若都邑”的真实写照。

考古勘探的结果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国家文物局于2021年12月14日正式公布: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的霸陵。

由此破解了汉文帝陵墓位置的千古之谜。

节俭薄葬之谜霸陵地理位置的正式确认,使西汉十一帝陵的名位全部确定,但一些历史之谜并未完全揭开。

比如,汉文帝为何一改厚葬旧俗,力行薄葬新风?据记载,西汉初年,历经秦末战乱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极大破坏。

虽然自汉高祖刘邦起就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但到汉文帝时,社会生产力仍没有完全恢复。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第二章——秦始皇陵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第五章——汉代都城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第十二章——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秦都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

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发现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周围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发现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发现发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

宫城城址内发现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

秦咸阳宫发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

“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

汉代皇陵中的“黄肠题凑”

汉代皇陵中的“黄肠题凑”

汉代皇陵中的“黄肠题凑”汉代皇陵中的“黄肠题凑”如果你是一名考古专家或是一名盗墓贼,当你知晓某某墓为“黄肠题凑”构制,那么你第一反应就是惊叹——这座墓不简单,墓的主人更是不简单!那么这四个字的背后到底有什么魔力让你有如此反应呢?今天小编就为你答疑解惑。

历史出处“黄肠题凑”一名,文献记载最早的出现在战国时期,据书中记载,天子礼葬时,用柏木堆垒成棺椁形状,外面有便房,也用柏木堆垒成,里面放有大量陪葬品。

《汉书·霍光传》:光薨。

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

唐人颜师古给这一段做注释时,引用了汉末魏初学者苏林的解释:“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刘昭也注释过“题凑”一词:“题,头也。

凑,以头向内,所以为固。

”“黄肠”强调的是材料和颜色,也就是黄心的柏木;“题凑”强调的是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也就是木头的端头向内排列。

合起来解释,“黄肠题凑”是用黄心柏木,按向心方式致累而成的厚木墙。

这种葬制起源于何时尚有争议,但在西汉盛极一时,已是公认的事实。

由此可知,“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以外的一种木结构,它是由黄色的柏木心堆垒而成。

发展历程“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

据书中记载,天子礼葬时,用柏木堆垒成棺椁形状,外面有便房,也用柏木堆垒成,里面放有大量陪葬品。

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

《汉书·霍光传》:光薨。

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

颜师古注引苏林日;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

木头皆内向,所以为固也。

由此可知,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以外的一种木结构,它是由黄色的柏木心堆垒而成。

黄肠是堆垒在棺椁外的柏木,用柏木构筑的题凑即为黄肠题凑。

它和梓宫、便房、外藏椁等构成了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而其他的皇亲国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的特赐才可享用。

陵墓研究中期报告

陵墓研究中期报告

陵墓研究中期报告陵墓的构造1、材料(由材料分析陵墓的构造)1)木制2)砖、石制用材和结构陵墓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

因时代不同结构形式有变化。

大型木椁墓室是殷代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墓室的特点。

早期为井傒式结构,即用大木纵横交搭构成。

到西汉时又出现用大木枋密排构成的“黄肠题凑”形式,形成木构墓室的高潮,汉代一些王墓即属此制。

砖筑墓室是墓室结构的重要形式,反映出早期砖结构技术的发展水平。

砖筑墓室分为空心砖砌筑和型砖砌筑两类。

空心砖墓室始于战国末期,型砖墓室约始于西汉中期,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应用渐广。

墓室顶部结构有几种形式,方形墓室顶部为叠涩或拱券,长方形墓室顶部为筒拱等。

例如南京南唐李昪钦陵墓室的前、中二室为砖砌墓室。

石筑墓室多采用拱券结构,五代时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是由多道半圆形拱券组成。

宋陵墓室虽然是由石料构成,但顶部是由木梁承重,为木石混合结构。

明清陵墓墓室全部用高级石料砌筑的拱券,与无梁殿相似。

数室相互贯通,形成一组华丽的地下宫殿。

典型砖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竖坑,在竖坑底部横开一穴,再在此横穴中以块砌成墓室,置棺其中。

有些砖室墓筑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砖室即筑於竖穴之底部,不再开横穴由於使用砖块砌法的不同,砖室墓的墓可以发展成相当复杂的形式。

值得说明的是砖室墓的墓葬形式并非突然出现於西汉中期,其源头也许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山西、陕西地区所使用的土洞墓习俗。

土洞墓的洞穴形制其实与砖室墓的横穴概念相似,即由地面向下开掘一竖穴墓道,到底部之後,再向旁边横挖一洞穴,最初做为放置随葬品之用的龕室,後来逐渐扩大,成为放置棺木之墓室。

不过战国时期的洞穴为宽浅洞,到後来才转变为深长洞。

另外,在战国晚期河南地区还出现一种竖穴空心砖椁墓。

这种墓穴的构造基本与竖穴木椁墓相同,唯木椁的部分转由大型长方空心砖砌成的椁室所代替,砖椁内仍置木棺。

由此类墓的规模和随葬品看来,墓主的身分不可能太高,可能为低级官吏或士人。

江苏西汉墓葬二题

江苏西汉墓葬二题

江苏西汉墓葬二题
汪维寅;汪俊明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江苏地区的西汉墓葬呈现出独特的区域分布特点.出土的壶、鼎、瓿三种陶器,最能反映西汉釉陶器的演变发展规律.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汪维寅;汪俊明
【作者单位】泰州市博物馆,江苏,泰州,225300;泰州市博物馆,江苏,泰州,2253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8
【相关文献】
1.咸阳二○二所西汉墓葬出土银杯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J], 李永平
2.陕西咸阳二○二所西汉墓葬发掘简报 [J],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3.河南地区西汉中小型墓葬研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墓葬的形制差异分析 [J], 江屿
4.西安东郊西汉早期墓葬群发掘古墓葬27座 [J],
5.湖南桃源县二里岗战国西汉墓葬发掘报告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肠题凑的日常维护

黄肠题凑的日常维护

黄肠题凑的日常维护
黄肠题凑无法日常维护。

因为黄肠题凑是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古人在棺椁的顶部和底部填入木炭和白膏泥,再用土层夯实,进一步强化了墓室的密封防潮性和坚固程度。

“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中。

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

按照这个说法,“黄肠”是指用去皮后的柏木黄心累于棺外,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题凑”中的“题”指的是柏木的头,“凑”,以头向内。

由此可见,“黄肠”强调的是墓葬的材料和颜色,也就是黄心的柏木;而“题凑”强调的是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也就是木头的端头向内排列。

合起来解释,“黄肠题凑”是指用黄心柏木,按向心方式致累而成的厚木墙。

汉代墓葬制度的演变

汉代墓葬制度的演变

汉代墓葬制度的演变哎呀呀,咱来说说汉代墓葬制度的演变呀。

西汉初期的墓葬制度- 特点- 在西汉初期呀,墓葬制度很多还保留着一些先秦时期的特点。

那时候的墓葬大多比较注重实用,像一些贵族的墓葬里,会有很多实用的器具作为陪葬品。

而且墓室的结构相对来说还没有那么复杂,多是一些竖穴土坑墓,不过墓中的棺椁已经开始讲究起来了,有的会有好几层棺椁,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地位。

- 原因- 这主要是因为西汉初期刚刚经历了秦末的战乱,社会经济还在恢复当中,虽然已经建立了新的王朝,但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脱离之前的影响。

而且当时的人们对生死的观念也还在慢慢转变中,所以墓葬制度还带有一些旧时代的影子。

西汉中期的变化- 特点- 到了西汉中期可就不一样啦,这时候的墓葬那是越来越豪华了。

墓室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像横穴式的砖室墓开始出现并且流行起来。

而且陪葬品也更加丰富精美了,各种金银玉器、陶俑、丝织品等等都大量出现在墓葬中。

墓葬的规模也比以前大了很多,还会有一些专门的陪葬坑,里面放着各种东西。

- 原因- 这是因为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繁荣起来了呀,人们有钱了自然就会把墓葬弄得更气派。

而且这时候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事死如生”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大家都觉得要在死后的世界也过得和生前一样好,所以在墓葬上就特别舍得花钱花心思。

西汉晚期至东汉的发展- 特点- 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呢,墓葬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时候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开始盛行起来。

这些画像石和画像砖上刻着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有神话故事、日常生活场景、历史人物等等,那可真是艺术的瑰宝呀。

而且在墓葬的布局上也更加讲究对称和规整,有明显的中轴线,显示出一种秩序感。

- 原因-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雕刻艺术等有了很大的发展,有能力制作出这么精美的画像石和画像砖。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希望通过这些图案来表达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和向往,同时也展示墓主人的身份和文化素养等。

西汉帝王陵墓开发的SWOT分析

西汉帝王陵墓开发的SWOT分析

西汉帝王陵墓开发的SWOT分析
张娟飞
【期刊名称】《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10)1
【摘要】西汉帝王陵墓是成阳陵墓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西汉帝王陵墓只有汉阳陵和汉茂陵以博物馆形式对外开放.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西汉帝王陵墓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瓶颈问题,并深入探讨其发展出路.
【总页数】4页(P100-102,106)
【作者】张娟飞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76;F592.3
【相关文献】
1.陕西省咸阳市西汉帝王陵墓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J], 王丽
2.浅谈西汉帝王陵墓旅游资源的开发 [J], 张娟飞
3.西汉帝王陵墓汉服文化开发对策研究 [J], 张娟飞
4.浅谈西汉帝王陵墓旅游资源的开发 [J], 张娟飞
5.浅谈西汉帝王陵墓旅游资源的开发 [J], 张娟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陵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黄展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汉代陵墓,经常能见到议论汉陵昭穆制度和便房题凑葬制的文章。

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西汉帝陵的陵位是遵循昭穆制度安排的[1];所谓“便房”,是指题凑木外侧的回廊[2]。

影响所及,似乎各地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列侯、地方官吏、豪强家族墓地都是按昭穆制度安排的,也都有“便房”设置。

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所以写此短文,提出我的看法,供同仁参考。

一陵位昭穆制度问题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昭穆制度本义和西汉陵位排序持有基本一致的观点。

先说昭穆。

先秦典籍中屡见“昭穆”一词,古今经学家为之疏注的也很多。

《辞源》对“昭穆”的简要说明是:“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

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

”[3]这是本文判断昭穆制度排列法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准则。

次谈西汉陵位。

关于西汉帝陵的陵位,目前大都依从《水经注》和今本《三辅黄图》所记述的陵位定名。

20世纪80年代,经杜葆仁、刘庆柱、李毓芳等同志实地勘察,并绘图介绍[4],考古界对此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图一)。

近来有学者提出西汉后四陵名位排次新说[5],但不影响本文的讨论。

依照目前达成共识的西汉帝陵陵位排列,我看不出它们是按昭穆制度排列的[6]。

主要理由如下:第一,研究陵位昭穆,首先要确定陵向。

通过钻探得知,西汉帝陵的主墓道是朝东的,根据主墓道定墓向,渭北九陵呈东西斜行走势,左昭右穆无从谈起。

第二,以帝陵南向定昭穆也说不通。

被认为有资格当祖位的太上皇,位在九陵外东第一,武帝位在九陵西头末尾,都不能构成“左昭右穆”排列。

以高祖长陵为祖位,西有惠帝安陵,东有景帝阳陵,祖孙三代,看似“昭穆”。

可是按照昭穆定义,应是子左昭在东,孙右穆在西,而现实是子穆、孙昭,违反昭穆本义。

套用“父为昭,子为穆,孙又为昭”的变通说法,长陵、安陵、阳陵的这种“左昭右穆”的排列似乎也说得过去,但这是有意安排还是巧合?都值得商榷。

如果是按照昭穆安排,为什么武帝茂陵不在安陵西侧,昭帝平陵不在阳陵东侧?如·70·1995年扶风黄堆老堡子西周墓清理简报图一西汉帝陵分布图(参考《文物资料丛刊》第六期,第1页,图一)果高祖刘邦、文帝刘恒生前就知道陵位应按昭穆排列,刘邦可能就不会把自己的陵位(长陵)选在东邻“泾渭之会”不远处,文帝也不会在阻碍“昭”位排序处修建“五帝庙”。

武帝的自选陵位在长陵以西约60公里处,成帝在“霸陵曲亭南”重建寿陵,也可以证明西汉皇帝根本没有昭穆这个概念。

第三,西汉帝系的血缘传承关系是正常的。

一个正常的帝系,是否可以多次更换祖位?如果武帝可以另立祖位,按照安陵位于长陵西边的“昭穆模式”,平陵、延陵都应该放在茂陵西边,而现在共识的平陵、延陵却都在茂陵东边,茂陵西边空无一陵。

按“昭穆论”的说法,文帝因与惠帝同辈(同父异母兄弟),所以不能入渭北陵区。

如果史实确是这样,那么,平帝与哀帝也是同辈(同祖异父母兄弟),血缘关系尚不及文帝之于惠帝,为什么平帝可以入渭北陵区?原因据说是“王莽违背了当时礼仪”,但查无实据。

所以我认为,立论应以可靠的史料为依据。

在没有可靠史料的情况下,可以允许假设,但假设应有固定准则,有规律可循,不能随意变动。

第四,《汉书》说,西汉陵位都是皇帝在位时自行选定的。

自选陵位有广阔的空间,不受限制,也暗示毋须考虑昭穆问题。

武帝茂陵、成帝重建寿陵就是例证。

文帝、宣帝不入陵区,恐怕也是无昭穆制所造成。

第五,先秦陵墓是否按昭穆制度排列,至今无法从考古资料中得到证实。

目前能基本上排出名位的山西北赵晋侯墓地,无一例是按照昭穆制度排序的[7]。

有学者断言,考古工作已经证明,殷墟王陵已遵照“左昭右穆”埋葬,长安沣西、宝鸡斗鸡台、浚县辛村等地的西周早期墓已经存在“墓次有昭穆”[8],恐非正确。

东汉魏晋南北朝盛行聚族而葬。

考古发现的家族墓地存在着多种葬法,或按家族辈次分行排列,或者父子兄弟一行顺排,或者依堪舆来择墓地、定墓向[9]。

这种有一定规划和安排的家族墓葬,一直影响到后代,但并没有人说这是昭穆葬。

西汉以前和以后的已知陵墓排序不能称为昭穆葬,遑论西汉陵位排序。

第六,《史记》、《汉书》所说的西汉昭穆皆指宗庙。

西汉前期,“宗庙异处,昭穆不序”[10]。

到了元成哀时期,才引起贡禹、韦玄成、匡衡等儒者的议论。

帝陵排序无昭穆,也就可想而知了。

《史》、《汉》中言及陵墓昭穆的大约只有一条。

《汉书·五行志上》:“元帝初元三年四月乙未,孝武园白鹤馆灾。

……明年,白鹤馆灾。

园中五里驰逐走马之馆,不当在山陵昭穆之地。

”白鹤馆在孝武陵园内,《三辅黄图》未载。

“不当在山陵昭穆之地”,语义含糊,似为术家依托之言,不能当真。

·71··72··2005年第4期文物或以为西汉帝陵按五音宫姓昭穆贯鱼葬安排陵位,似亦可商。

五音宫姓葬法始见于北宋王洙等奉敕撰《地理新书》,属术数类堪舆相墓术,流行于宋元中原民间,说它在西汉时已出现,并被皇室所接受,实难以置信。

与其说西汉陵位排序按五音宫姓葬法安排(其实只有部分陵位形似五音宫姓葬法),倒不如说,五音宫姓葬法的产生可能是受汉唐陵位排序的启发而推演编造出来的。

二“便房”问题《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死,宣帝赐他“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

”这可能是研究汉陵文章引用频率最高的一条史料。

研究者们对梓宫、黄肠题凑、外藏椁三种葬具的看法基本一致,唯独对便房的看法存在分歧。

分歧的症结源自东汉服虔和唐人颜师古的注文。

服虔把便房注为“藏中便坐”,颜师古注为“小曲室”。

北京大葆台等一批西汉诸侯王墓被发掘后,有学者把形同曲室的回廊定为“便房”。

后又有人在《汉书·武帝纪》颜注中看到“便殿,便室,便坐,皆非正大之处……休息闲宴之处耳”的话,于是又把便房“贴”到看似休闲之地的前堂(或称前室)上。

针对这种现象,我在1993年写过一篇短文[11],发表后没有看到反驳,也罕见赞同。

近年看到“便房即回廊说”越刮越盛,甚至延伸到一般的画像石墓中,故借本文重申旧说,并增补一些材料。

我认为,便房即木制作的棺房,只用于木构题凑式的西汉帝、王墓,其他形式的帝、王墓未见这种葬具。

主要理由如下:第一,上引《霍光传》传文,可知梓宫、便房、黄肠题凑、枞木外藏椁是指四种不同材质的葬具,传文叙述层次清楚,从里到外,便房位于梓宫的外围、黄肠题凑木的里边。

第二,便房即棺房,三国魏人如淳在上引《霍光传》中已指明。

如淳曰:“《汉仪注》天子陵中明中高丈二尺四寸,周二丈,内梓宫,次螰椁,柏黄肠题凑。

”《汉仪注》又称《汉旧仪》,东汉初卫宏著,书中记载西汉礼仪制度甚详,长期以来一直深受学者重视。

如淳认为,便房即卫宏所说的螰椁,螰、便通假,意即用螰木制作的椁房。

《汉书·司马相如传》“螰豫章”句下颜注:“螰音便……即今黄螰木也。

”用螰木制作棺椁的例子还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今富者绣墙题凑,中者梓棺螰椁。

”东汉王符《潜夫论·浮侈篇》也说:“今京师贵戚……或至金镂玉匣,鏨梓螰”。

可见,便房即螰椁的看法应是可信的。

为迎合现代口语,本文改称“螰椁”、“便房”为“棺房”,目的是让时人明白易懂。

第三,根据上面的两点看法,对照我考察过的七座木构题凑墓(北京大葆台1、2号墓,高邮神居山1、2号墓,长沙咸家湖周边的陡壁山墓、象鼻嘴墓、望城坡墓),可以明白地指出:位图二北京大葆台1号墓平面图(参考《北京大葆台汉墓》第4页,图四)1995年扶风黄堆老堡子西周墓清理简报于棺材(梓宫)外围、题凑木墙里面的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的木房子就是便房。

便房门外是前堂(或称前室),为祭奠之所。

在题凑木内侧或内外侧的回廊里隔出若干房间(有的不隔,如大葆台墓),用来放置各种随葬品,是为外藏椁。

便房是一座两侧面和后面围以木板壁的房间,它有木板顶盖,正面设置两扇木门(图二、三)[12]。

便房和前堂的木板地面加铺一层木板,高出周边外藏椁的木板地面20~30厘米。

出土时,木门倒塌朽毁,考古报告大多疏漏未提。

平面图上大多误作形,读者阅读发掘报告时应加留意。

便房的功用是围护梓宫,保“幽冥之灵”。

所以,便房内没有其他陈设,也没有随葬品。

便房门外的前堂上,普遍出土漆床(榻)、案、盘、耳杯、卮、樽、壶等祭奠器具。

由此可知,前堂是供新皇帝(新诸侯王)祭奠先帝(或先王),拜谒灵柩(梓宫)举行仪式时使用的。

拜谒完毕后,便房正面才安装木门。

同时封闭暂时留出通道的题凑木豁口。

最后封闭墓门,覆盖题凑木墙的顶盖,填塞墓道、墓坑,夯筑坟丘。

第四,用四种不同材料分别制作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和外藏椁,是最完备的乘舆制度。

考古发现的实例都包括了这四部分内容,但是否要全部符合《霍光传》所说的四种不同木材,外藏椁是否都要十五具,这就不能责备求全了。

第五,办丧事是汉朝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奉常(太常)掌管。

按常理设想,出殡下葬时,陵地上应建有供治丧官员使用的房子。

新皇帝(或新诸侯王)到达陵地后,举行拜别先帝(或先王)仪式前,完全可以利用这座治丧房,或在房内另辟一室,“休息闲宴”片刻,而不会直接进入墓室中的“便房”里去“休闲”。

我们再设想一下,回廊、前室或者在墓内角落里另辟一间小房间,能不能用作“休息闲宴”的“便房”?前堂在新皇帝(或新诸侯王)未到达前就摆置祭奠器具,回廊隔出的房间(藏椁)里,早已充塞随葬品,无法“闲坐”,即使预留出一二个房间,房内阴森森,如果外藏椁已盖顶盖,房内漆黑一团(燃脂灯,光度也有限),试想新皇帝(或新诸侯王)会在进入墓室时先到这间“便房”里闲坐片刻,再上前堂拜谒祭奠吗?其他形式的汉墓,也常见回廊设备,只要认真发掘观察,其用途自明。

因在本文题外,这里就不再讨论了。

[1]西汉陵位是否存在昭穆制度的讨论文章,沈睿文《西汉帝陵陵地秩序》文中有较详细的注明,参看《文博》2001年第3期,第22页。

沈文发表后,又见到一篇,参看《文博》2002年第2期,第31页。

[2]便房回廊说始见于《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图三象鼻嘴1号墓题凑椁室复原示意图(1~12.外藏椁椁室) (参考《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第114页,图三)·73··2005年第4期文物文集(1979)》第332~337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以后从者不少,如发表于《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1期第64页的文章。

[3]《辞源》第1424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4]杜葆仁《西汉诸陵位置考》,《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

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