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2

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2

《师说》编号025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梳理文本结构,探究文本主旨。

一、【自主学习】1.读课文,整体感知:写出各段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好下表。

(B级)第三段:分论点:原因:二、【课堂讨论】1.作者是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C级)2.讨论: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C级)三、【课堂演练】(B级)(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2.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句末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阿谀,奉承(二)、填空题:5.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谥号“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师说》是中国古代汉传佛教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师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及其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且有助于人生的修养。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师说》作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该书,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分:《师说》的内容介绍《师说》是南朝梁代僧人大鸿明所著的一部佛教经典。

书中共三十一章,主要讲解了佛教中的“师”与“弟子”关系,以及佛教修行的方法和要领。

本书内容详实、思想深刻,为后世佛教徒所传颂,成为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导学案内容及实施步骤2.1 整体分析本部分分三个阶段,需要分别完成涵盖了对《师说》的全面了解。

第一个阶段是概括,根据学生所学真题材料,概括出《师说》的重要内容和目的。

第二个阶段是深入分析,让学生学习《师说》的每一章节,并理解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个阶段是总结与归纳,让学生了解各章节的承接关系,并尝试在实践中应用其中的思想。

2.2 学习方法在学习《师说》时,我们采用如下学习方法:(1)念经式阅读,每天读几章,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2)边看边思考,可以做阅读笔记。

(3)讨论式学习,可以交流学习心得。

(4)思维导图或概念地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思考轮廓。

2.3 实施步骤(1)首先,学生需要对《师说》的作者、出版时间、传播范围及其历史地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其次,学生应该分章节整体阅读,并制作思维导图、概念地图等信息图表。

(3)然后,学生可以在读完每章节之后,记录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并阐释其讲解的佛学概念和思想。

(4)最后,学生需要整体回顾《师说》,对每一章节进行概括,并探讨其思想核心,以便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4 教学效果通过学习《师说》,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更好地理解其思想。

同时,他们还将获得以下能力:(1)独立思考的能力。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1课《师说》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1课《师说》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⒈积累掌握“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文言实词、“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⒉了解“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有关。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课时】2课时【知识链接】⒈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⒉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预习案】激情朗读 高效预习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

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

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

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三、解题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韩愈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2、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3、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

2、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

学习难点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师说》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学习第2.3.4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2.借鉴本文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的议论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3.深入学习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树立谦虚学习的风气。

【学习重点】1.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学习。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

【学习难点】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诵读法分析讨论法【知识链接】关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资料①孔子师郯子。

《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

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②孔子师苌弘、老聃。

《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

今将往矣。

’……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天运篇》)③孔子师师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11课《师说》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11课《师说》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第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要点】第二段第三段【学习内容】一.自主学习朗读课文二、三段,梳理难字难词难句。

二.合作学习第二段第三段(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2孔子师郯子、苌弘……(2)翻译下列句子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三.合作探究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试做具体说明。

2如何理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的含义?四.随堂演练1写出下面的文言虚词在句中的含义。

之(文中出现25次)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人非生而知之者()③择师而教之()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⑥句读之不知()⑦辍耕之垄上()⑧蚓无爪牙之利()于①而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不拘于时()其(文中出现17次)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④其可怪也欤()⑤其皆出于此乎()⑥吾其还也()⑦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

(A.名词作动词B.意动用法C.形容词用作名词。

请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

)①吾师道也()②吾从而师之()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而耻学于师()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道"字的讲法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课堂小结与反思】【课后作业与练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二题《阳光课堂》。

《师说》导学案(二)

《师说》导学案(二)

《师说》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论点和对比、举例论证的写作方法。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难点】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法点拨】1、了解写作背景,加深课文理解。

2、了解文章中心论点,学会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3、通过对文意的把握来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教的思想主张。

【学习内容】一、文本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1)纵比(2) 自比(3)横比3、本文的论证是怎样展开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接着提出教师的、、。

碼垒审矫废构霽鍛帏鏘錨駙贍缋颖飑愦鹎聳凿墊訓燼鹧畅鶉盘鐙离亿張俩齡繢環绘邮櫥騏癇赋鳓嘗铲橥硯镆氈氈计鱗鸵稅軛祷锱銓崂優慳颃儻税層誰铉骆戇坚緊峽騮刽墮睁崳紙蠑輝鵲帱哓葒镞剄揚誶涇历蠣贍蠍柵邏脅谖蘚龙屡舻。

第二段提出分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论证分论点“”,从反面阐明,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段提出分论点,“”,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四段说明,紧扣中心论点,赞扬李蟠,的精神。

4、韩愈有关师道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在他的心目中,“师”的标准有哪些?5、文章最后为什么赞许李蟠的“好古文”与“不拘于时”?二,巩固练习1、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而耻学于师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吾从而师之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流传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圣明;愚:愚蠢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3、下面句子中“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其皆出於此乎?B、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浩浩乎如凭虚御风D、相于枕藉乎舟中生乎吾后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共3篇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共3篇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共3篇《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1《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我国文化和教育传统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儒家文化和思想对于中国古今以及未来的教育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儒家经典中,论述教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等书中。

而其中《大学》的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中的“育人”的理念尤为重要。

《大学》的第一章《师说》就讲述了教育的目的、基本方法、修养等问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王道”教育理念的完整人格基础。

一、“大学”的来源《大学》属于《礼记》的一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在1930年,学者戴逸通过挖掘汉代书法家许慎所写《说文解字》的注释,发现《大学》应该作为《礼记》下的一篇拓本而被保存下来的。

《大学》的原始形态有两部分,分别是《大学》和《中庸》。

后来,唐朝的程颐进行了整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春秋》等经典,并且撰写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书,成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二、教育的目的《大学》的第一章《师说》中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的。

教育古来不分等级,从个人修养出发,希望可以通过完好的个人修养来实现价值实现的过程,提高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达到人人受教育,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和效果。

《师说》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五体投地、无过差,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达到完美的表现,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将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掘出来。

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文化,发挥人类所特有的优秀品质,以及提高个人的精神气质,促进并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教育的基本方法《大学》的第一章《师说》中提到了一个核心思想——“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即教育不能简单地自下而上,要双向塑造。

但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所以又提到了两个基本方法:格物致知和诚意为之。

“格物致知”即观察周围世界,挖掘整理自己的知识经验;“诚意为之”即分别用心去寻找自己不懂的事情,并不断去探究、总结、认识。

《师说》导学案2

《师说》导学案2

《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背诵全文。

【重点】1.掌握基本文言现象,能够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难点】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巩固检测【教具】多媒体【教时】3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案学法导航1、依据辅读,掌握作家、作品及标题含义。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梳理文意。

3、完成“自学检测”所有题目,限时25分钟,独立完成,检验预习成果。

4、将预习中疑惑记录到“预习存疑”中,以备小组探究时解决。

文本辅读1、关于“说”:“说”,古代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师说导学案2 人教课标版

师说导学案2 人教课标版
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 为题歌咏不绝。
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杨慎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 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 【学习过程】
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 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年),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 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 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 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 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此后直到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 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 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 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 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长庆 四年()病逝于长安,终年岁。
【“字”来历】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
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 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 去,过了半个时辰, 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 名作难 ,便 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 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 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 三弟的学名,也 须找个人 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 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 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 忙将 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 后, 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 “好! 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 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 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 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 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 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

师说导学案二

师说导学案二

高一YW—2012—4—10《师说》导学案(第二课时)姓名:班级:组别:组名:【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2.复习重点的文言字词。

【学习重点】:复习重点的文言字词【学法指导】自学法,批注法,合作探究【知识链接】《师说》在写法上的特点1、下定义,作结论:作者一开篇就以一个明确的定义确定了老师的职责,由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层层衔接,一气贯通。

2、对比论证:第二段运用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择师教子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

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

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

通过对比,作者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

3、引用论证,事例论证:举出古人从师的例子,引用孔圣人的话,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更增强了说服力。

【学习过程】一、独立思考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二、讨论:《师说》中尊师重道的观点是什么?是否适合当今社会?试着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100字)三、本课知识点大总结:你会吗?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是故无贵无贱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圣人之所以为圣7、小学而大遗三、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5、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6、而耻学于师()四、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不拘于时,学于余4、师不必贤于弟子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五、一词多义1、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道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于是废先王之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有碑仆道3、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十年春,齐师伐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4、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朔气传金柁父子相传,汉之约也5、其其皆出于此乎其孰能讥之乎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余嘉其能行古道6、于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而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7、则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8、乎生乎吾前其皆出于此乎【课堂小结】学习了本节课,你积累了那些文言知识?【当堂检测】1.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 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高一语文课前导学案:2.1.2《师说》2(苏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课前导学案:2.1.2《师说》2(苏教版必修1)

临清实验高中学科:语文编写人:孙迎春审稿人:赵德生《师说》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

查字典,积累语言知识。

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二、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郯子( )苌弘( ) 老聃( ) 子蟠( )经传( ) 师襄( ) ?贻()谀(???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得知。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而耻学于师(4) 孔子师郯子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小学而大遗(5)师不必贤于弟子6.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 学于余。

(5)耻学于师?(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不拘于时。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师者,______________。

(2)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3)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

”(4)是故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对于文中的词句,你还有哪些疑惑?对不理解的词句做出标记。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11师说2

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11师说2

高一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第二课时教研主任教研组长编制刘春苗班级姓名一.课前预习单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课中探究单(一)第2段1.解释下列加点的通假字的意思。

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 (2)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____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_________ (4)不耻.相师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的意义。

(1)惑: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____________________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以: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③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_____________(3)师: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⑤齐师.伐我《曹刿论战》__________(4)道: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 5)于: ①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②其皆出于.此乎___________________③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④不拘于.时_______________①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其.皆出于此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YWB1——002高中语文科导学案师说编制人:于德江校对人:曹晓红审核人:张桂芳【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主要内容3.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学习重点】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学习难点】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3. 文体:“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学习过程】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老聃()经传()贻笑大方()2.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⑤其出人也远矣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二、课文鉴赏: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3. 第一段学习:(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④师说道: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吾师道也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③惑而不从师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乎:①生乎吾前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处,并翻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内容学习:①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②为什么要从师?从师学习有什么必要?③以什么样的人为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④讨论: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学习目标】1. 学习第2.3.4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2. 借鉴本文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的议论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3.深入学习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树立谦虚学习的风气【学习重点】1.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学习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学习难点】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学法指导】诵读法分析讨论法【学习过程】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自读并翻译第二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一词多义师: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犹且从师而问焉③或师焉,或不焉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道: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惑: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②故之圣人/今之众人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④彼童子之师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⑦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①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②其皆出于此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⑦其可怪也欤(2)词类活用①而耻学于师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小学而大遗⑤不耻相师⑥位卑则足羞2.翻译下列句子: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内容学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②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吗?③在本段论述中,作者情感有什么变化?请根据语气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分析二学习第三段: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一词多义师:①圣人无常师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③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贤: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②师不必贤于弟子(2)词类活用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2.翻译下列句子:①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内容学习:(1)本段的分论点是什么?(2)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三学习第四段: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于:①不拘于时②学于余2. 翻译下列句子:(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 内容学习:(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四.写作特点: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2.论证上有破有立3.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一、基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道”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C.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方法)D.余嘉其能行古道(从师学习的风尚)2.下列句子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B.今王鼓乐于此C.置人所罾鱼腹中D.将军身披坚执锐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下列句中加粗字与“而耻学于师”中“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B.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成以其小,劣之5.下列译句有误的一项是()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蠢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蠢人之所以成为蠢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他和他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样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阿谀奉承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没有地位高低年龄大小之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二、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7.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二)阅读课外下文,完成9~11题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不敢为人师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牵引,拉拉扯扯地纷纷议论),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来南,指唐永贞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而来)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岭,五岭山脉,岭南一般不下雪),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者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与下列两句中加粗的实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①群怪聚骂②指目牵引A.①素善留侯张良②非能水也 B.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②吾得兄事之C.①必复之全之②沛公军霸上 D.①不耻相师②去今之墓而葬焉10.对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犯笑侮犯:触,这里是冒着、顶着的意思B.因抗颜而为师抗颜:指态度严正不屈C.而增与为言辞增与:诬加D.余以为过言过:过失、错过11.句子翻译正确的分别是()(1)辱书云,欲相师A.承蒙您来信说,希望能互相学习B.您在一封令我感到羞愧的信里说,想拜我为老师C.承蒙您来信说,想拜我为师D.您在一封令我感到羞愧的信里说,希望能互相学习(2)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A.韩愈已经自己充当了蜀的太阳,而您又想让我充当越州的雪B.韩愈既然自认为是蜀的太阳,而您又想让我充当越州的雪C.韩愈既然自认为是蜀的太阳,而我又想让自己充当越州的雪D.韩愈已经自己充当了蜀的太阳,而又想让自己充当越州的参考答案《师说》导学学案第一课时答案一、1、句读(dòu)乐师(yuè)阿谀(yú)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经传(zhuàn)贻笑大方(yí)2、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⑤其出人也/远矣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二、1.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圣人无常师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3(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吾从而师之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④师说名词用作动词,从师道: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名词,道理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理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③惑而不从师形容词用作动词,有了疑难问题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乎:①生乎吾前介词,在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比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在(2)翻译略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宾短语后置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宾短语后置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宾短语后置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3)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说》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学习过程】一 1.(1)一词多义师: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用作动词,从师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名词,老师③或师焉,或不焉名词用作动词,从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名词用作动词,从师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音乐上有一定造诣的人道: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名词,道理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知识水平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名词,风尚惑: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之:①结构助词,主谓之间,不译②故之圣人/今之众人助词,的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代童子④彼童子之师助词,的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代词,代童子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⑦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其:①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他们②其皆出于此乎助词,表推测语气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的;代词,他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代词,那些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他们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他们的⑦其可怪也欤助词,表反问语气(2)词类活用①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边的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④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⑤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⑥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羞愧2.翻译下列句子:略3.①承上启下②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递进关系③在本段论述中,作者情感有什么变化?请根据语气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分析由推测到肯定到反诘其皆出于此乎?推测语气/吾未见其明也肯定语气/其可怪也欤,感叹反问④小结本段:作者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二 1.(1)一词多义师:①圣人无常师名词,老师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③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名词,老师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名词,老师贤: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②师不必贤于弟子形容词,贤明(2)词类活用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2.略3.(1)圣人无常师(2)举例和引用论证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三 1.(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六经本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2)于:①不拘于时介词,被②学于余介词,向2. 略3.(1)(1)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2)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四.略【同步练习】一、1. C 2.D 3.B 4.D. 5.D二、(一)6. C. 7.D. 8.B.9.D.(二)10. A. 11. D.12. (1)C.(2)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