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春喜-先秦两汉儒学与文学

合集下载

《先秦文学常识》课件

《先秦文学常识》课件
究古代语言文字的重要依据。
《春秋》
Hale Waihona Puke 总结词:鲁国史书详细描述:《春秋》是鲁国的一部编年史书,主要记述了鲁国在春秋时期的历史 事件。它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左传》
要点一
总结词
注释《春秋》的著作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左传》是一部注释《春秋》的著作,主要对《春秋》中 的史实、人物、事件等进行解释和补充。它不仅对《春秋 》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也是研究先秦历史和古代文学的重 要著作。
先秦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将先秦文学的优秀传统与现代文 学、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
代特色的文学新作。
跨文化交流
通过先秦文学的国际传播,促进 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
国际化发展。
创新表达方式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影视、网 络等,创新先秦文学的表达方式
和传播途径。
如何推广先秦文学文化
学术研究推广
05
先秦文学的现代意义与 传承
先秦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文化传承
先秦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
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价值
先秦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的代表,对 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表达 能力以及审美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学术研究
先秦文学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古代 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 料。
提供了重要的土壤。
详细描述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早期阶段,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 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社会政治也经历了多次变革,为先 秦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背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先秦文学逐渐形成了

探究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

探究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

探究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作者:罗高兴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7期罗高兴对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一般能够结合时代的发展从多角度进行解读。

本文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从四个层面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希望能够为研究先秦两汉文学和语言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借鉴,切实保证研究效果,凸显研究价值。

文学和语言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早在先秦时期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先人就已经开始认识到这种联系的存在,并且对文学和语言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为汉语言文学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国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经典的作品,如《尔雅》、《说文解字》、《方言》和《释名》,对我国历史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促使我国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达到新的高度。

对先秦两汉文学和语言文字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关键的切入点就是应该对文学和语言文字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读,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凸显研究的价值。

一、先秦两汉时期语言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文学文体从低级向高级的递进性发展先秦两汉时期语言文字发展过程中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促进性影响,促进文学文体之间开始从原始阶段相对低级的状态向着更高级的状态嬗变,并且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日趋成熟。

对当前我国语言文字历史中最重要的甲骨文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在甲骨文时期语法结构的雏形已经出现,但是修饰成分尚未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句子句型方面,复句的使用也不成体系。

综合分析先秦两汉时期文字词组的数量,基本上还不能达到3000个,词义也相对较为简单,一般只有一个本义。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到春秋时期,语言文字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成果,句子结构日渐成熟,并且在文献中能够看出开始尝试使用复句,单词的数量表现出急剧增多的态势,特别是带秦汉时期,语言文字发展高峰期到来,经过对《左传》和《史记》语言风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此时句子成分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成熟的发展,并且复句得到普遍使用,虚词的分工更加细化,语法规范性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开始对单音词的并列使用以及词的双音化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语言文字逐渐开始呈现出具体化和生动化良好发展态势。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学立项清单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学立项清单

数字化语境中新世纪以来的文艺审 何志钧 鲁东大学 美实践研究 词美学研究 江南文化资源研究 朱崇才 南京师范大学 刘士林 上海交通大学
山东 江苏 上海 陕西 浙江 上海 吉林 广东 江西 甘肃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陕北民歌的审美维度与文化价值研 强东红 咸阳师范学院 究 人生论美学与中国学派 金雅 浙江理工大学
民间商贸活动视域下的宋代小说研 罗陈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究 唐宋寓桂文人对桂林地域文化的影 陈曦 桂林理工大学 响与传播研究 唐宋词声律史研究 田玉琪 河北大学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编纂、刊刻与 潘明福 湖州师范学院 传播研究 思想史视野下的宋代小说观念与文 李军均 华中科技大学 体研究 《太平广记》与汉唐小说研究 熊明 辽宁大学
中国文体论的原初生成与现代嬗变 姚爱斌 北京师范大学 东亚文化交融语境中的《沧浪诗话 程小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研究 中国诗趣理论及诗趣形态研究 陈世杰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古后期佛教般若范畴与美学流变 赵建军 江南大学 研究 文学大众化:阿瑟·韦利 (ARTHURWALEY)的中国文学英译 冀爱莲 福建师范大学 研究 20世纪西方自传理论的话语模式研 王成军 江苏师范大学 究 西方造型艺术美学研究 张伟 鲁迅美术学院
科举视域中的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 彭国忠 华东师范大学 理论 唐代类书《艺文类聚》与文学批评 韩建立 吉林大学 研究 道家艺术精神与中国美学的现代建 刘绍瑾 暨南大学 构研究 宋诗的雅俗互动研究 《沧浪诗话》与宋代诗学研究 《五经正义》文学思想研究 明清小说评点的诠释学研究 比较诗律学研究 红学流派批评史论 郑苏淮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雷恩海 兰州大学 王秀臣 中国社科院 刘继保 洛阳师范学院 孙立尧 南京大学 赵建忠 天津师范大学

秦汉魏南北朝文化

秦汉魏南北朝文化
1.句式严谨多 五言、七言。 2.不入乐,只 可诵。 3.可换韵,不 五言 “古诗十九 首” 作者不可考
古 体 诗
1.五言诗:至班 固《咏史》始 成立。 2.七言诗:至曹 丕《燕歌行》
盛于两汉,发 展于魏晋,衰 退于南北朝, 复兴于唐宋
汉代历史散文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年代
《汉书》
东汉
班固
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
• 内容: 集中于写男女之情,绝 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 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 相思。
• 作者: 这些歌曲是在城市中产 生的,其作者应该主要 是歌女和中下层的文士。 具有鲜明的民歌情调, 也表现了较高的文学素 养和修辞技巧。
南朝民歌的基本点:
1、内容上:多写爱情, 富浪漫色彩。 2、情感上:哀伤之语多, 欢娱之辞少。 3、语言上:出语天然, 双关隐语,明朗巧妙。 4、形式上:以五言四句 为主。
风格
尚温雅,多言情,温柔敦厚
汉代诗歌双葩
类别 发展
起于汉武帝立 乐府官,发达 于北朝,没落 于隋唐,变调 于中唐(元稹、 白居易的“新 乐府运动”)
体制
作品
乐 府 诗
郭茂倩《乐府 诗集》分: 1.贵族所制 2.民间采撷 3.外族输入 4.其他,不入乐 徒歌
南朝 常以 “歌”“行” 宋· 郭茂倩 “引”“曲” 《乐府诗集》 为名 2.句式自由 3.入乐可歌、 可诵 4.可换韵,不 须对仗
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
小说含义: 古人所谓的小说,是指一些篇幅短小, 意旨无关宏大,带有传闻性质的记载, 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与文学中所说的小 说有关。
类 型
托名之作 神仙鬼怪 名士言行
《神异经》 《洞冥记》 《西京杂记》
干宝《搜神记》 张华《博物志》 吴均《续齐谐记》 王嘉《拾遗记》

2023年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考博题

2023年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考博题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考博题1.古代汉语2.先秦两汉文学3月22日上午古代汉语一、标点30分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報檇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嚭以行成吳子將許之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后相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於是妻之以二姚邑諸綸有田一成有衆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衆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過而越大於少康或將豐之不亦難乎句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讐於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讐後雖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蠻夷而長寇讐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弗聽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三月越及吳平吳入越不書吳不告慶越不告敗也二、翻译40分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隠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逺庖廚也三、文言文写作30分《隋书经籍志》曰: “汉时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剖析条流, 各有其部, 推寻事迹, 疑则古之制也。

”请根据对这段话的理解, 写一篇文言文, 规定观点鲜明, 层次清楚, 符合文言行文规范。

不少于300字。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3)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 《周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
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4)反映战争内容的: 《周易·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5)思恋之歌 《吕氏春秋·音初篇·候人歌》:候人兮猗。
2.上古歌谣的主要特征: (1)上古歌谣与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
5、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说 A.普列汉诺夫:“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 象,只是后来才站在审美观点来看待他们。” (《没有 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
“在原始种族中,各种各样的劳动,有它各种各样的歌, 那调子常常是极精确地适应着那一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 动作的韵律。” (《艺术论》)
五. 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发愤著书的传统 2.忧国忧民的传统 3.放言无惮的传统 4.深于取象的传统
先秦两汉文学阅读书目一览
袁珂 《山海经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余冠英 《诗经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版
马茂元 《楚辞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 1981年版
B.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 ”
(《吕氏春秋》)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淮南子·道应训》)
鲁迅:“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 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 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中国古代文学史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先秦两汉文学
主讲:易卫华
第一编 先 秦 文 学
绪论

北大中文博士生入学考试古代文学专业试题

北大中文博士生入学考试古代文学专业试题
名词: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庄子虚静、物化,苏轼?,
刘勰“因内符外”,陆机“应、和、悲、雅、艳”'
论述:刘勰比兴、王国维“天才观”
复旦考博入学试卷——文史哲综合
名词解释(*):
魔幻现实主义;类书;玄言诗;“形而上”;词汇学;
填空(*’):
[古今中外都有,难度不大,关键是范围广,不易复习,感觉只能靠平时积累选择(*1’):
史记与汉书比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五经正义及意义
章黄学派之黄季刚学术思想
还有题忘记,我只记得我选做的
文学史题目
结合诗经谈雅与郑\正与变
谈谈对"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
韩愈和古文运动
结合宋词的发展谈词的本色(也即谈对豪放和婉约的看法)
年上海师大,文献专业
试卷一:上师文学与学术题目
古典文献与古典文学的关系(分必做)
[其余不记得了!
—文史哲综合(补充)
填空有余华的,的出处,的作者,南宋定都哪里,其他忘了
论述还有选做的:语气词"吧"什么什么的
信息时代对文学的削弱什么的
忘了:
复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考试试卷<
文史哲基础卷:
名词解释:魔幻现实主义类书玄言诗形而上
填空:
个,一个一分
论述:请对儒家的几个代表人物的思想说说你的看法及其现实意义;
谈谈人文学科对于科技和经济的指导意义;
以上两题必做
试述“垮掉的一代”创作思潮的特点及其对于中国青年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卷`
。有人说:“一个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你怎么看?试用你所学过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评论这个观点;
.试述M兰昆德拉(或卡夫卡)的创作、翻译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作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限选),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历程。

课程内容主要有两条线索组织起来:其一,是按照历史线索,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理论家逐一展开阐释和讲解;其二,注重中国古代文论概念史的线索梳理。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和学习,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扎实的古典文学理论功底,增强他们的国学基础,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从理论角度认识文学,理解文学现象和作品。

2.设计思路:“中国古代文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限选),是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的课程,因此本课程内容按照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公认的阶段,分四部分展开讲解。

这四部分分别是:先秦时期、汉魏六朝时期、唐宋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每个时期再按照先综述,再分章节讲解的思路展开教学活动。

具体展开分为12章,他们分别是:第一章: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和先秦文学观念萌芽第二章:先秦儒家文学观念第三章:先秦道家文学观念第四章:两汉文论及围绕《楚辞》展开的文学批评活动第五章:魏晋文论发展第六章: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第七章:钟嵘及其《诗品》第八章:唐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教学具体目标有:1.1在知识层面,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并继承我国古代文论遗产,弘扬民族文化;1.2在技能层面,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利用古代文论知识对文学现象及作品进行分析的能力和水平;1.3在态度层面,通过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对文学的进行理论思维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能以更加专业的视角和态度对待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三、学习要求1.最低学习要求:- 1 -1.1学习好理论知识模块,对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对文论史上的重要理论家的思想,有系统的把握和了解。

大学语文教材第十一版教案

大学语文教材第十一版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2. 先秦文学3. 秦汉文学4. 魏晋南北朝文学5. 唐代文学6. 宋代文学7. 元代文学8. 明清文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代表作家及作品。

2. 教学难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理解与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代表作家及作品。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作品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古代文学概述1. 导入新课:介绍古代文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特征。

2. 讲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重点讲解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的文学特点。

3. 学生讨论:结合自身所学,谈谈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

第二课时:先秦文学1. 导入新课:介绍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2. 讲解《诗经》、《楚辞》等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学生讨论:分析《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秦汉文学1. 导入新课:介绍秦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2. 讲解《史记》、《汉书》等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学生讨论:分析《史记》中“纪传体”的写作手法。

第四课时:魏晋南北朝文学1. 导入新课:介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2. 讲解《古诗十九首》、《陶渊明集》等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学生讨论:分析《古诗十九首》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第五课时:唐代文学1. 导入新课:介绍唐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2. 讲解《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学生讨论:分析杜甫、李白等诗人的创作风格。

关于先秦儒家文论的再认识

关于先秦儒家文论的再认识

关于先秦儒家文论的再认识
袁济喜
【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6)005
【摘要】以往研究儒家文论,大多以孔孟为主体,但是作为中国古代完整的文学理论的思想体系,却是建立在荀学的基础之上的,原始意义较浓的孔孟文论与作为大一统
封建社会的荀子学派的儒家文论精神并非是一个相同的概念,因此,对于儒家文论的
真正版本与完整的理论体系,似应重新认识.
【总页数】6页(P57-62)
【作者】袁济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35.6
【相关文献】
1.荀子与儒家文论精神的再认识 [J], 袁济喜
2.对先秦儒家音乐思想的再认识 [J], 王慧君
3.先秦儒家的"大学之道"——对《大学》、《中庸》、《学记》中高等教育思想的再认识 [J], 樊继轩
4.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评《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J], 王振文
5.略论先秦两汉儒家文论中的情志关系说及其意义 [J], 王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先秦两汉时期的南北文化交流

论先秦两汉时期的南北文化交流

论先秦两汉时期的南北文化交流
王永平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00(000)002
【摘要】@@近年来,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渐受重视,取得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成果。

但是,随着这一学术热潮的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总页数】8页(P117-124)
【作者】王永平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历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专题讨论)——从对话与融合
层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特质 [J], 袁济喜
2.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云南民族文化交流途径的形成发展及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J],
李晓斌
3.先秦文献中西王母与西亚北非“兽尾”标识研究——兼谈周穆王西征及先秦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J], 李玉洁;耿彬
4.秦和两汉时期的中朝关系与文化交流 [J], 陈德安
5.商周时代南北甬钟之关系及南北文化交流之检讨 [J], 高西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汉时期:儒学新变与齐鲁文化关系试论

秦汉时期:儒学新变与齐鲁文化关系试论
14 2
殷 都 学 刊
秦 汉 时 期 : 学 新 变 与 齐 鲁 文 化 关 系试 论 儒
朱仰东 滕桂华2 ,
(. 1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 0 1 ;. 5 0 42 伊犁 师范学 院 人文学院 , 新疆 伊 宁 8 50 ) 30 0 摘要 : 先秦时期, 儒学 与齐鲁文化之 间同中有异 , 齐鲁文化 内部也各有差别 ; 汉之 时, 秦 儒学在理 论与现 实方面 发 生变化 , 表现在 现实中博士制度设 立, 理论上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开始吸收其他 学说加 以改造。结果是儒 学定
合 时俗 、 实 际 , 具 有 革 新 性 、 放 性 和 包 容 性 务 “ 开
底 , 子创 立 的 “ ——礼 ” 孔 仁 一体 结 构 的儒 学体 系
正是 在总结东 夷 文化 基 础 之 上 产 生 的 , 学 与齐 儒
鲁文化 自产 生之 日起 就具 有千 丝万 缕 的联系 。小 而论 之 , 如以齐文化 中的管仲 、 晏婴 等人 的思 想 和
俗 仁 ” “ 子 之 国” 、君 的美 称 , 汉 书 ・地 理 志 》 《 也
言 : 东夷 天性 柔 顺 , 于 三方 之 外 , 孔 子 悼 道 “ 异 故
日 :亲亲 尚恩 。 ’ ‘ ” 这也 就是说 , 文化 导 源 于“ 齐 尊 贤 尚功 ” 思想 , 的 而鲁 文化 则 以 “ 亲 尚恩 ” 则 。 亲 是 故而 , 民 “ 土 多 好 经 术 , 功 名 , 缓 阔达 而 齐 其 矜 舒 足智 。其失 夸奢 朋 党 , 与 行 缪 , 言 虚诈 不 情 , 之 急 则离散 , 之则放 纵 。 ( 汉 书 ・ 理志 下》 鲁 地 缓 ”《 地 )
为一尊 ; 儒学的新变带来 了儒 学的繁 荣, 学儒者西渐 , 扩大 了儒 学的影 响, 学的新 变同时也使得其与齐鲁 文化之关 儒

卫电本《中国古代文学》(1)错漏举隅

卫电本《中国古代文学》(1)错漏举隅

卫电本《中国古代文学》(1)错漏举隅
来发民
【期刊名称】《教学与科研(钦州)》
【年(卷),期】1993(000)001
【总页数】6页(P26-31)
【作者】来发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3
【相关文献】
1.利用古代文献,提高古籍阅读水平——兼与卫电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商榷 [J], 羊玉祥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教学研究要点举隅--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 [J], 吕海龙
3.开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的钥匙——《中国古代文学词典》略读举隅 [J], 周中仁
4.情境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案例举隅——以先秦两汉的散文教学为中心 [J], 钟志强;李娟
5.情境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案例举隅——以先秦两汉的散文教学为中心 [J], 钟志强;李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歌诗·赋诗·引诗·说诗——先秦时期《诗经》接受观念的演变

歌诗·赋诗·引诗·说诗——先秦时期《诗经》接受观念的演变

作者: 韦春喜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青海社会科学
页码: 151-15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歌诗;赋诗;引诗;说诗
摘要:西周时期的"歌诗"与礼关系密切,具有礼制性,以乐为用,极为重视《诗》的音乐性。

春秋时期的"赋诗"已不再看重《诗》背后所蕴含的礼制,可歌性已无乐义,仅是婉转言志的方式。

《诗》成为了言情表志的工具与手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功利性,表现出"诗以合意"、"断章取义"接受观念。

从本质上讲,"引诗"仍然属于用诗现象,分为言辞与著述引用,带有很强的应用性,透露出以诗为理、以诗为史等接受观念。

"说诗"标志着先秦时期《诗》的接受由实用性向学术性的转变,代表人物是孔子与孟子。

前者"说诗",是从当时《诗》的实用性出发,特别是立足于儒家学说的需要而进行学术性诠释与总结的。

后者首倡"说诗"说,提出了"说诗"理论,并通过具体的诗篇分析,自觉实践这种接受理论,为以后《诗经》的接受指明了新的发展道路。

昭明文选研究

昭明文选研究

第一节汉魏六朝著书、编集动因考在中国古典文献中,著书与编集是两种不同类别。

即使著书,也并不同于现代的概念。

先秦时期,能称著作者,指的是圣人经书。

《礼记·乐记》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颜师古《汉书·礼乐志》注此句说:“作谓有所兴造也”。

“兴造”是指作者无所依傍,创造,当然这创造是有限制的,即《礼记》所说:“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这自然非普通常人而可为,必得圣人始能制作,所以《礼记正义》说:“圣者通达物理,故作者之谓圣,则尧、舜、禹、汤是也。

”由此可知著作者本指圣王的经书,张华《博物志》称:“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

”与“作”相对的是“述”,《礼记正义》说:“明者辨说是非,故修述者之谓明,则子游、子夏是也。

”可见“述”在于明辨是非,述圣人之意,也即《汉书·礼乐志》所说:“述谓明辨其义而循行也。

”这也就是张华所说的经和传的区别。

这一观念至汉犹然,王充《论衡·对作》说:“或曰:‘圣人作,贤者述,以贤而作者非也。

《论衡》、《政务》,可谓作者。

’非曰作也,亦非述也,论也。

论者述之次也。

五经之兴,可谓作矣,太史公书、刘子政序、班叔皮传,可谓述矣。

桓君山《新论》、邹伯奇《检论》,可谓论矣。

今观《论衡》、《政务》,桓、邹之二论也,非所谓作也。

”王充这里否认有人将《论衡》称为著作,指出他的《论衡》既不是作,也不是述,而是论。

“论则考之以心,效之以事,虚浮之事,辄立证验”,《论衡》即“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辩其实虚”。

王充对著述的看法仍然同于《礼记》。

这里他又引进了“论”体,其源亦出孔子。

王充引孔子说:“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是以论也。

”这是将疾虚订伪的批评看作论,而与李充“研核名理”(《翰林论》)的说法不合。

从王充叙述的作、述、论三种图书看,分别所指的是经、史、子。

史书称述不称作,也来自史学家自己的意见。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在回答壶遂时说:“余所谓述故事,整齐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本门课程适应当前新文科建设需要,旨在加强学科融合,实现知识重构,以便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和多维度思考能力。

本门课程主要侧重于先秦两汉儒学与文学相关问题的讲解,其主要内容涉及先秦两汉文学概念的界定、先秦两汉儒学的产生与发展,先秦儒学著述《论语》《孟子》《荀子》及其文学性,先秦儒学与《诗经》《尚书》《春秋》等六经,汉代著名儒家及其著述、作品,汉代儒学与《诗》学,汉代儒学与辞赋、散文、诗歌文学等。

This course meets the current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its purpose is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reconstruction, develop students' interdisciplinary vis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 ability.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Pre-Qin and Han Confucianism and literature issues,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literary concepts,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writings such as LunYu, MengZi, XunZi in pre-qin Dynasty,Confucianism and six classics Pre-Qin Dynasties, famous confucianists and writings in the Han Dynasty, Confucianism and Book of Songs in
- 6 -
the Han Dynasty, Confucianism and CiFu, prose, poetry and literature in Han Dynasty,etc.
2.设计思路:
儒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核心,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

作为古代思想文化传统中的主导形态,它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在中国古代文学世界中处于核心位置,值得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认真讲解。

把握儒学发展并阐明它与文学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知识融合意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质性与演变,更深入地把握古代文学的发展问题,夯实古代文学知识基础与素养。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儒学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儒学由先秦原始形态转变为国家意识形态思想。

它本身重视“文学”,特别是在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更成为文学书写的思想基石,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门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立足于这种认识而进行设计的。

本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编排涉及:
(1)先秦两汉“文”“文学”概念的界定。

中国古代“文学”概念与当前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这在先秦两汉时期尤其值得注意。

要把握先秦两汉儒学与文学的关系,必须对“文学”概念有明确把握。

(2)先秦儒学的产生与发展。

儒学的产生有其历史文化原因,和周代的制礼作乐运动有密切关系。

自春秋之后,儒学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产生了孔子、孟子、荀子等大家。

(3)先秦儒家代表、学派与相关著述及其文学性。

《论语》《孟子》《荀子》不仅是古代思想史文献,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学著述,具有鲜明独特的文学特征,反映了古代诸子散文的发展趋势。

- 6 -
(4)先秦儒学与六经。

儒家推崇《诗经》《尚书》《春秋》等典籍,并以之构筑儒家知识体系,这些典籍本身也具有自身的文学性。

(5)秦汉儒学的发展与演变。

天下一统后,汉帝国为稳固皇权统治,推尊儒学,积极实施以经育人、选人的政治文化策略,确立了以儒为本的国家思想意识形态。

儒学性质也因之发生了重大转向,实现了从原始形态到政治形态的根本转变。

(6)汉代著名儒家及其著述、作品。

汉代产生一大批儒学名家,如叔孙通、公孙弘、董仲舒、刘向等对汉代儒学发展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同时他们亦有相关的著述与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7)汉代儒学发展与《诗》学。

在儒家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汉代《诗》学诠解体现出鲜明的现实政治性与礼制教化倾向,形成了美刺模式;适应国家弘扬儒学的要求,“故”、“说”、“传”等诠释体式应运而生;儒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导致了今文、古文经学盛衰,决定了注重师法家法、删减章句等《诗》学风气。

(8)汉代儒学与辞赋。

受儒学经籍训解方法、阐释方式、思维模式的影响,汉大赋形成了尽列奇难之字、名物闻见的特征,产生了同义同类相列、比物连属的全面铺陈艺术,并表现出气局弘大而细微毕陈的美学风貌。

(9)汉代儒学与散文。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汉代散文多以儒立意、引经为证,呈现出鲜明的礼制化特征与服务皇权性质;虽然各个作家的散文风格各有特色,但纡徐温雅、沉实平正的儒学气质日渐成为此时期散文的主导特征。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Ⅰ”,学生选修此课程前要对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握。

二、课程目标
(一)专业教育目标:本门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知识选修课程,
- 6 -
其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先秦两汉儒学的了解和把握,充分认识此时期儒学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
1.学生将对先秦两汉儒学的产生、发展有根本性的了解,并能立足儒学的发展,把握此时期社会思想文化问题。

2.学生将对先秦两汉儒学代表人物、著述、作品等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对儒家群体在思想、文学领域的贡献有深入认识。

3.学生能够对儒学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有深入的体察,把握先秦两汉儒学对《诗》学、辞赋、散文的影响问题,并学会基于这种学科融合思维,探讨古代儒家文化所具有的文学影响力问题。

(二)思政教育目标:立足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儒学的积极价值与意义,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三、学习要求
(1)积极围绕本课程的学习,在课前提前阅读《诗经》《春秋》《论语》《孟子》《荀子》《春秋繁露》《论衡》等经学、儒学著述以及相关儒者文士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充分了解此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在阅读中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2)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参与课堂讨论。

老师所提问的问题重在检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对儒学与文学关系问题进行思考,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

(3)课后积极围绕本课程老师所布置的问题进行思考。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础,儒学博大精深,涉及诸多问题。

为此,本课程将在每节课程结束时,布置相关问题,并把学生回答问题情况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

(4)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理念,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正确认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 6 -
四、教学进度
- 6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汤一介、李中华主编:《中国儒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姜国柱著:《中国思想通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阎步克著:《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姜光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赵明主编:《先秦大文学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

曹道衡、刘跃进著: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刘跃进著:《秦汉文学编年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刘毓庆、郭万金著:《从经学到文学——先秦两汉诗经学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D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
- 6 -
行为。

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

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 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