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教案第2章两汉经学.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一、教案概述二、第一章:先秦哲学1.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先秦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墨子、墨家的墨家思想韩非子、李斯的法家思想先秦哲学的融合与发展三、第二章:汉唐哲学2.1 教学目标掌握汉唐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佛教、道教在汉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理解汉唐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贡献2.2 教学内容汉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董仲舒、公孙龙的儒家思想魏晋玄学与道教的关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韩愈、柳宗元的儒学复兴运动汉唐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四、第三章:宋明理学3.1 教学目标掌握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与代表人物了解心学、鹅湖之会等宋明理学的重要事件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国哲学史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宋明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周敦颐、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苏轼、苏辙的豪放派理学朱熹的格致之学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宋明理学的特点与影响五、第四章:清代哲学4.1 教学目标掌握清代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清代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发展理解清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4.2 教学内容清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黄宗羲、顾炎武的儒学复兴运动戴震、钱谦益的考据学派颜元、李塨的实学思想清代道教与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清代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六、第五章:近现代哲学5.1 教学目标掌握近现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近现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5.2 教学内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谭嗣同、章太炎的民主革命思想陈独秀、鲁迅的新文化运动胡适、陈寅恪的新儒家思想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七、第六章:当代哲学6.1 教学目标掌握当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当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当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当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八、第七章: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与影响掌握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7.2 教学内容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融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哲学家的国际影响力九、第八章:中国哲学的方法与精神9.1 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理解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互动哲学在个人成长与决策中的作用10.1 教学目标加深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与研究热情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展望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对中国哲学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先秦哲学难点解析: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多元性以及各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经济》教案

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经济》教案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经济》教案1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二、教案示例1、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2、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三、教学思想: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四、教学手段:讲解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2、讲授新课:(一)、农业的新成就1、兴修水利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
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出示《关中水利图》)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
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教学目标】1、基本史实:①孔孟之道的根源,代表人物,各自观点;儒学的经学化概念、原因、代表、观点2、史能:(1)归纳整理:儒家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2)分析说明:儒家代表人物提出观点的时代性;(3)分析理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以及流程;3、史识:儒学本质上是一门注重解决人世现实问题的伦理-政治学说。
其救世方案的核心是:希望重振宗法制度下的西周礼制(即严格的身分等级制度),并扩展至平民阶层,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秩序井然的有序状态,以消弥争权夺利的混乱。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趋于瓦解,各国兼并纷争,其实践意义并未受人重视。
秦汉以来,中国进入以君主专制为特征的帝国时代,而宗法组织、宗法关系、宗法原则又长期留存,于是,儒家学说所具有的两面性——既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又对君权有所限制,使之成为各社会阶层都比较认同的理论学说。
此后,便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要点】说明:★为高考要求;◆为选学或仅限于理解层次一、孔孟之道★:1、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2、儒学的代表人物3、孔子的主要思想(春秋时期)4、孟子的主要思想(战国时期)5、荀子的主要思想◆(战国时期)二、儒学的经学化1、概念以及实质:2、原因:3、代表人物以及观点:4、汉武大帝时期将儒学奉为“至尊”的措施?【课后反思】同步训练试题一、填空:1、儒家是在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学术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创始人是_____________,他是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现状,提出的一系列救世主张,其思想核心是______2、孟子是在继承________ 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思想核心是_________,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人将其二人思想合称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稿李元光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第二节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点第二章殷周春秋哲学思想的萌芽和发展第一节殷周春秋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节《周易》的哲学思想第三节老于哲学第四节孔子哲学第五节春秋后期的《孙子兵法》第六节墨于哲学第三章战国的百家争鸣第一节战国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庄子哲学第三节孟子哲学第四节名家惠施和公孙龙第五节先秦子学总结家荀子第六节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第四章两汉经学第一节两汉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经学大师董仲舒第三节扬雄、桓谭的哲学思想第四节无神论哲学家王充第六章隋唐的儒道佛第一节隋唐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韩愈的哲学思想第三节慧能的禅宗哲学,第四节柳宗元和刘禹杨的哲学思想第七章宋明的理学和心学第一节宋明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张载的哲学思想第三节理学大师朱熹第四节陆九渊的哲学思想第五节心学家王守仁参考书目:《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冯友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肖萋父、李锦全,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中国哲学史教学背资料选辑》(上下册)中化书局,1981年第一章绪论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饱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遗产。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中国传统哲学既独特又博大,既平易又高深。
它的核心是人生观而不是宇宙观,它的侧重点是社会观而不是自然观。
它的重点研究对象是“人”。
中国哲人辈出,诸子纷立。
中国哲学典籍浩繁,是思想宝库中的珍品。
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史?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
人们对自然界的发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自然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社会历史观;人们对自身思维的产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逻辑学。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导学案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掌握两汉经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比较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在思想内涵、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异同。
4、探讨先秦儒家思想对两汉经学的传承与发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
(2)两汉经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经典阐释。
2、难点(1)先秦儒家思想向两汉经学演变的内在逻辑。
(2)如何评价两汉经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三、知识梳理(一)先秦儒家1、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仁”强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礼”则是社会秩序和规范的体现,要求人们遵守各种礼仪和制度。
孔子还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要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实行仁政。
他在教育方面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2、孟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
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
孟子还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可以保持和发扬这种本性。
3、荀子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规范来改造。
他强调“礼法并重”,既重视道德的教化,也重视法律的约束。
荀子还对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天行有常”的观点。
(二)两汉经学1、形成背景秦朝的短暂统一和严刑峻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用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加强思想统治成为当务之急,儒家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经学由此兴起。
2、发展历程(1)西汉经学西汉时期,经学主要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
今文经学注重对经典的阐释和发挥,与政治结合紧密,受到统治者的支持;古文经学则注重对经典的考据和整理,在民间流传较广。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二、严禁私学
秦始皇一开始就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便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统 治集团内部对实行分封制或郡县制,思想上并没有达到高度的统一。
李斯敏锐地感觉到,统治集团上层思想学术观点的不一致,是加强中 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的障碍。因此,他把矛头指向了传播各种学术思 想的私学。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 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 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讲学是传播学术思想的途径之一,书籍同样是知识的载体,于是李斯 同时提出了“焚书”的主张。 “焚书”的第二年,又暴发了更为残暴的“坑儒”事件。
教师头上,逼迫他们昧心述伪,弄虚作假,去做“套中人”,去
当“变色龙”。这种主体意识的阙如、道德的沦丧和双重人格的 扮演,使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制于权势者之需,从而影响了教育 自身的健康发展。(参见《中国教育发展史》,112-113页)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两汉对太学学生的称谓有“博士弟子”(或简称“弟 子”) 、“诸生” 、“太学生”等。 当时博士弟子的来源有两途:一是由太常选拔京都或 京郊内年龄在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50名,作为博士
弟子,即正式的太学生。另一种是从地方上(郡、国、 县)选择,标准是“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 里,出入不悖”,选送京都太学,“得受业如弟子”, 是一种非正式学的特别生。
制定了一些“行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新的道德习俗 。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导学案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其发展脉络。
2、掌握两汉经学的形成背景、主要流派和核心观点。
3、分析先秦儒家思想对两汉经学的影响,以及两汉经学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探讨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2)两汉经学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特点。
2、难点(1)先秦儒家思想向两汉经学转变的内在逻辑。
(2)如何评价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历史价值。
三、知识梳理(一)先秦儒家1、孔子(1)思想核心:“仁”,即关爱他人,主张以“礼”规范人的行为。
(2)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主张统治者爱惜民力,用道德感化百姓。
(3)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注重因材施教。
2、孟子(1)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2)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通过后天的修养可以保持和扩充善性。
3、荀子(1)主张“礼法并施”,强调用礼义规范人的行为,同时也重视法治的作用。
(2)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来改变。
(二)两汉经学1、形成背景(1)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统一思想。
(2)儒家思想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今文经学(1)特点:注重对经典的解释和发挥,强调微言大义,迎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2)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等思想,推动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
3、古文经学(1)特点:注重对经典的考据和训诂,力求恢复经典的原貌。
(2)代表人物:刘歆,主张将古文经立于学官,与今文经学展开了长期的争论。
(三)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关系1、继承(1)两汉经学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仁”“礼”等核心思想。
(2)在政治理念上,都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以民为本。
2、发展(1)两汉经学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等学说相结合,使其更加神秘化和神学化。
中国哲学史12-两汉经学

夏商周三代,到春秋诸子以前,中国基本 是一个宗教时代或者巫史时代。那时候的 意识形态文化系统,是混合了朴素的科学 经验、归纳性的概念、历史的记述、前人 的经验教训以及关于图腾、祖先、天地崇 拜许多内容所形成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 并不是孔子所认为那样美好幸福,但是她 却孕育着中国思想发展的一切基因。
人性论(2) 性善论
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不经过教化 还不能成为善,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 谓善也。” (《实性》)
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圣王的教育
“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sāo )而为丝,性待教而 为善。”
而担当教育者的责任的就是封建统治者,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一. 元气
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原始的物质基础。气 是和云烟 相似的物质,是没有意志的。” “天地,含气之自然 也。”
“谓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澹无欲无为 无事者也。”(
没有意志,没有偏见的东西)
“天复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 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万物是因天气
与地气上下相互交感而产生)
经学之含义
广义经学:是指中国文化史上一门以儒家 经典为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学问,它可 追溯于孔子修订六经的学术活动,至战国 初具规模,到两汉而大兴,两汉经学成为 汉代学术文化的重心, 狭义经学:指经典注疏之学的发展变化。 大致有三个阶段:汉学、宋学、新汉学。
大转变
从先秦到两汉,中国的学术和思想所发生 的巨大变化,就是子学到经学的更替。在 学术环境方面,由百家争鸣、学术自由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统一的学 术文化专制主义的转变。在思想方式上, 由崇尚个人理性到崇拜经典、权威,也就 是尚失了思想和理性的自由。 先秦子学的生动活泼荡然无存,代之以僵 化的教条。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导学案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儒家和两汉经学的发展脉络与主要代表人物。
2、掌握先秦儒家和两汉经学的核心思想及主要观点。
3、分析先秦儒家思想向两汉经学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4、探讨先秦儒家和两汉经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知识梳理(一)先秦儒家1、孔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强调关爱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主张恢复周礼,强调社会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2、孟子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仁政:主张统治者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
3、荀子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来改善。
礼法并重:强调礼和法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
(二)两汉经学1、背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为了适应统治需要,儒家经典被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阐释。
2、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等思想。
郑玄:遍注群经,对儒家经典的整理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3、经学的特点注重对经典的注释和解读,形成了众多的经学流派。
强调儒家思想的权威性和正统性,与政治紧密结合。
(三)先秦儒家思想向两汉经学转变的原因1、政治需求大一统的政治局面需要统一的思想来维护统治。
儒家思想经过改造,能够为统治者提供有效的治国理念。
2、社会发展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思想体系。
3、儒家自身的发展儒家学者不断对经典进行阐释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四)先秦儒家和两汉经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仁爱、礼义、忠信等观念深入人心。
培养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2、对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礼仪制度和等级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社会行为。
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重视教育的传统得以延续,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
4、促进了学术的繁荣经学的研究和发展带动了其他学科的进步。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教案、教学设计

-描述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分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儒家思想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请学生选择两汉经学中的某一学派或代表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一份PPT展示。展示内容包括: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儒家思想与两汉经学发展演变的认识;培养学生通过史料阅读、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通过引导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深入理解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思想内涵;结合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儒家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变化。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掌握孔孟荀等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及其历史影响;理解两汉经学的发展过程,认识经学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掌握两汉经学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开展跨学科研究,如与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探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一个与儒家思想相关的故事,如孔子的教育故事,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提出问题: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什么,它们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首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内涵,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儒家学说在先秦时期的发展演变;其次,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两汉经学的特点及其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最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一、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案例法: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第二章:儒家哲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让学生掌握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案例法:介绍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三、第三章:道家哲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让学生掌握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案例法:介绍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四、第四章:佛教哲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让学生掌握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让学生了解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4.2 教学内容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案例法:介绍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五、第五章:宋明理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宋明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两汉经学

谶纬充斥着浓重的神学迷信色彩,注定不能 谶纬充斥着浓重的神学迷信色彩, 与儒家经典长期并行, 与儒家经典长期并行,很快就从经学中被 剥离了出去。 剥离了出去。但谶纬中并非全是荒诞的东 其中还含有许多天文、历数、 西,其中还含有许多天文、历数、地理等 方面的古代自然科学知识。此外, 方面的古代自然科学知识。此外,像“君 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为两千 年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最高伦理规范, 年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最高伦理规范,其 最初的确切表达即是《白虎通义》 最初的确切表达即是《白虎通义》从礼纬 含文嘉》中引来的。 《含文嘉》中引来的。
谶纬
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主要以 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 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 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 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 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 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 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 定的决定因素。 定的决定因素。它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 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 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 尊为秘经。魏晋后日渐衰落, 尊为秘经。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 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 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谶纬之书除其中包 含的迷信成分外, 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急剧变化中成为国家的意识 形态,并取得在其他学派之上独尊的地位。 形态,并取得在其他学派之上独尊的地位。 则要建立一个拥有天然合理的终极依据, 则要建立一个拥有天然合理的终极依据, 涵盖一切的理论框架, 涵盖一切的理论框架,解释现象的知识体 以及切合实用的可以操作的策略, 系,以及切合实用的可以操作的策略,这 样一个庞大的体系, 样一个庞大的体系,以规范和清理世界的 秩序,确定和指引历史的路向。 秩序,确定和指引历史的路向。
《中国哲学史》教学课件:02董仲舒

天不,體仲人仲 會同天而舒之舒 通的根言將間舉 過態據,其有《 災度人是稱密春 害,間說作切秋 以特事人“的》 發別態事天關所 出是的活人聯記 譴國不動相,以 告家同可與這為 。失,以之種例
道會影際關, 之表響”聯認 時現到。,為
• –
• –
· •
意董
建董
,董
,仲 其舒 建提 議出 亦“ 為大 武一 帝統 所” 採, 納很 。中
了國 天出 命現 的很 觀早 念, 。至 《晚 尚在
天 人 之 際
)
•
– ·
•
– ·
•
– ·
•
神“董
觀荀
來天孟
為墨
。
天仲 ”舒 完進 全一 打步 扮發 成揮 一了 個墨 有子 意的 志理 的論 人, 格將
(天 荀行 子有
常 天, 論不 )為
堯 存 , 不 為 桀 亡 。
的子 自講 然天 。, 指則 出把 :天
行 陽焉 貨, )百
物 生 焉 , 天
獲 罪 於 天 , 無 所 禱 也 。 ( 論 語 八 佾
出一為子 :就應對
是當於 “敬天 畏畏有 天天多 命命重 ”,的 。“理 (君解 論子, 語有孔
三子 季畏一 氏”方 ),面
有 夏 多 罪 , 天 命 殛 之 。
代天 湯初” 誓年的 》已觀 指經念 出形在 :成中
是 萬 物 之 主 , 是 百 神 之 大 君 , 是 自 然
亦 人 之 曾 祖 父 也 。 ( 為 人 者 天 )
為 人 者 天 也 。 人 之 為 人 , 本 於 天 , 天
天 執 其 道 為 萬 物 பைடு நூலகம் 。 ( 天 地 之 行 )
百天 神者 猶, 無百 益神 也之 。大 (君 郊也 語。 )事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2章 董仲舒[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2章 董仲舒[视频讲解]【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21137f83b3567ec112d8a05.png)
第2章董仲舒[视频讲解]2.1 复习笔记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西汉时期著名经学家、哲学家。
董仲舒是先秦以后儒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著作很多,主要有《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一、“人副天数”说1.“天”的多重属性(1)“天”具有自然属性天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根源,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是由“天”产生的。
在这里“天”是指万物产生的总根源,而天创生万物的过程亦具体落实为阴阳、四时、五行的运行。
天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的自然作用展示其自然的属性。
(2)天是神圣的主宰,是众神中的最高神“天”具有神性,它是统摄百神的最高神,也是人间君王所最崇拜的至上神。
换言之,“天”是一切自然神灵中的最高神。
从这个意义上看,“天”所具有的神性与自然属性之间是可以相互贯通的。
(3)天还具有道德属性①董仲舒“天论”最具特色的地方是突出天的道德属性。
②董仲舒将天的道德性界定为爱、乐、严、哀等人性化的具体属性。
③董仲舒认为,爱、乐、严、哀并不是人类独有的道德情感,天同样具有这些道德感受。
爱乐严哀等情感原本并不是属于人的,而是属于天的道德属性。
2.人副天数(1)人副天数的含义人副天数是指天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人类的。
或者换一个角度说,人类乃是模仿、类比他的“曾祖父”——天——而生育长养的。
①“数”是指天与人在构成的各个部分上的数量指标。
②“副”可以解释为“符合”,即人数符合天数;也可以解释为“副本”“模本”,即人是天的副本。
(2)人对天的模仿包括形体躯干和情感意志①从形体上看人的首隆而圆,像天之圆;人的头发,像天之星辰;人的耳目,像天之明。
天以一岁为一循环,人的身体有小的骨节366块,合于一年的日数;人有大的骨节l2块,合于一年的月数;人的身躯内有五脏,合于天的五行之数;外有四肢,合于一年的四时之数。
②从道德情感上看“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概述1.1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1.2 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1.3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第二章:儒家哲学2.1 儒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2 孔子与《论语》的核心思想2.3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对比2.4 儒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三章:道家哲学3.1 道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3.2 老子的《道德经》与道家思想3.3 庄子的《庄子》与道家哲学的深度探讨3.4 道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四章:佛教哲学4.1 佛教传入中国与佛教哲学的融合4.2 佛教哲学的基本教义与思想体系4.3 禅宗与佛教哲学的特殊表现形式4.4 佛教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五章:宋明理学5.1 宋明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5.2 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对比5.3 周敦颐、程颢、程颐的思想贡献5.4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及其影响第六章:玄学与魏晋哲学6.1 玄学的起源与特点6.2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家6.3 玄学与儒道思想的交融6.4 玄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第七章:隋唐佛教哲学7.1 佛教在隋唐时期的繁荣7.2 佛教哲学的主要学派与思想7.3 玄奘与唯识学的发展7.4 佛教哲学对文化的影响第八章:宋代理学8.1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8.2 周敦颐与理学的基础8.3 程颢、程颐与理学的成熟8.4 理学对后世的教育与社会影响第九章:明代心学9.1 心学的兴起与王阳明9.2 心学的主要思想与理论9.3 王阳明的心学实践与影响9.4 心学对后世哲学的影响第十章:清代哲学10.1 清代哲学的背景与特点10.2 清代的主要哲学家与思想10.3 清代儒学的演变与发展10.4 清代哲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第十一章:近现代哲学变革11.1 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的响应11.2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哲学思想11.3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哲学11.4 近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挑战与融合第十二章:民国哲学与新文化运动12.1 民国时期的哲学发展背景12.2 西方哲学的传入与影响12.3 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思想12.4 民国哲学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贡献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哲学与毛泽东思想13.1 社会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核心内容13.3 社会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13.4 毛泽东思想对后世的政治与社会影响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哲学思考14.1 改革开放与哲学的新发展14.2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讨论14.3 儒家伦理的现代复兴与批判14.4 当代中国哲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十五章:当代中国哲学的展望15.1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哲学对话15.2 新儒家、新道家等新型哲学流派的兴起15.3 科技发展与哲学的新议题15.4 当代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哲学以及宋明理学等。
中国哲学史教案

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
墨子“非命〞、“天志〞思想的矛盾;老子为什么把本体之“道“看成〞“无〞?
如何评价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如何理解“万物皆备于我〞思。如何评价庄子对人类认识的疑心?从庄子的认识论中得到什么启发?如何评价庄子的无待逍遥?从公孙龙的思想中受到什么启发?如何理解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孟荀人性论的区别。如何评价韩非“参验〞的认识方法。
设问:
评价王弼“治众者至寡〞的方法论
王弼“得意忘形〞的认识论是不可知论吗?为什么?
评价裴頠崇有思想的局限。
郭象的“独化〞的内涵
分析比拟庄子与郭象的逍遥观
讲解要点:
1、名教自然之辨
〔1〕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
〔2〕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3〕郭象的名教等于自然
2、本末有无之辨
〔1〕王弼的贵无论
〔2〕裴頠的崇有论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汉初的黄老之治及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目的及理论自身的支撑因素。了解儒学由先秦至汉代地位的显著变化,及儒学形态的逐渐转变,把握经学内部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论争要点及各自的优劣之处。掌握汉代经学大儒董仲舒的哲学观念及东汉王充的理性哲学。
突出方法:历史演进中的分析法。如从分析历史背景着眼,追溯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源,探析由汉初的黄老之学到后来儒学独尊的原因,阐述儒学由先秦时的子学上升为经学的历史演变。分析儒学经学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学内部的纷争;以及东汉时期王充理性哲学形成的理论背景等。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教学重点: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是如中国外乡文化儒、道碰撞、融合的过程。两晋时期佛学形成的六家七宗。东晋僧人慧远的法性不灭说、神不灭论、轮回说;东晋僧人僧肇的物不迁、不真空、般假设无知,慧远的;南北朝时无神论思想范缜的神灭论。
第二章一、两汉经学

2011-122011生于汉初,直到汉武帝时,经学才 昌盛起来。
2011-122011-12-20
5
经学昌盛的主要原因
首先,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经过汉初60多 首先,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经过汉初60多 年的发展(公元前202~140年),至汉武 年的发展(公元前202~140年),至汉武 帝时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已大为巩固,封 建经济也发展起来,为巩固和发展封建大 一统的政治局面,汉武帝开始谋求政治、 思想、文化的统一。
2011-122011-12-20
6
其次,在于儒家学说的自然发展。儒家学 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法家、道家、 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思想,完成了从 原始儒学到新儒学(适应封建大一统)的 转变,这正好迎合了汉朝统治者的需要, 而恰在此时,董仲舒等人的建议就起到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1-122011-12-20
2011-122011-12-20 9
东汉经学发展
东汉时期,经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东汉统治者更加重视经学,官学的规模 更加扩大,私学亦盛。 东汉经学发展,还表现在著述的大增。 更加谶纬化,笼罩着日益浓厚的宗教迷信 色彩。
2011-122011-12-20
10
今古文经学之争与融合
22
2011-122011-12-20
23
2011-122011-12-20
24
2011-122011-12-20
25
第二章
秦汉以后 中国哲学的发展
2011-122011-12-20 1
一、两汉经学
所谓“ 所谓“经”,是指自西汉以后经过中国封 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所认可的、作为国家统 治思想和培养士人教科书的一些儒家典籍。 如《诗》、《书》、《礼》、《易》、 《春秋》等。 春秋》
第二节 两汉经学

罢黜百家与独尊儒术
汉武帝几经综合将其设计的帝国意识形态整饬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 学与先秦儒学的根本区别,正在于这一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 神学化天人观念。汉代的朝臣不断以这种带着诗意的方式去贯彻他们的主张,强调
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侯与政治混为一谈,他们因此觉得盈天地
明堂:天子的居所叫明堂,东南西北 各有一正厅和两个厢房。天子每月换 一个地方,在此吃、穿、礼仪(音乐) 祭祀、甚至政务皆为本月所特别对应; 满十二个月轮转一圈。院子中间还有
轮回为黑统。孔子看周道既衰, 一个特别的院子,据说是季夏之月所 想成立一个新统,不幸有其德 无其位,仅成一素王,故托王 住。这个制度把方向“东南中西北” 和季节“春夏秋冬”相配,让天子按
至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于壁中发现秦前文字所写成的尚书 (《古文尚书》)、礼(《逸礼》)。哀帝时,刘歆校书于秘府又得
《左传》(《春秋左氏传》)、《周礼》(《周官》)加之当时尚未
立于学官的《毛诗》,由于都是古文所写,便成了古文经的主要经典。
古今文之争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采用董仲 舒等用阴阳五行说与 《公羊传》相应合的 今文学说以后,西汉 今文学即所谓“今文 十四博士”之学,在 学术上就占有优势,
五德:齐人邹衍认为,天子得命不
来自上帝,而来自五行其中一德,
若后起者之德胜过前代(且有合法 的符应),则可取而代之。由此, 按五行顺序运转下去,历史的改朝 换代就顺理成章:黄帝(土)-大 禹(木)-商汤(金)-文王(火) -始皇(水)
三统:后兴起一种与五德大同 小异的论调,叫三统说。认为 历代帝王分配在三个统里,各 有相应的制度。夏是黑统,商 是白统,周是赤统;周以后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成儒学的新形态——经学。儒家经典被尊奉、表彰,在儒学经学化过程 中,不同学派为获得正统地位,相互论争,形成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之争。董仲舒作为西汉一大儒,他将先秦儒家天命论与阴阳术数理论相
杂糅,提出君主之道与上天意志相感通的天人感应论,使儒学经学化神
过
学化。西汉中期以后,谶纬神学流行,东汉王充对虚妄的谶纬神学给以 批判,也是对董仲舒以来的儒家经学神学化的一大折拨。
章节
二、两汉经学
课时
6
教
了解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的原因和目的,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形成的过程及起因。把握儒学在汉代地位的转变,即由
学
先秦时期与诸子平等的学术地位转变为独尊的官方学术和统治思 想。明晰随着儒学的独尊,儒家六经的被表彰,有了儒学经学化
目
的过程,由此也就产生了两汉时期的主要哲学形态——经学。清 楚经学内部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及这两种经学学派的各自
相关 教材:《中国哲学史》,第 125—170 页。 内容 参考教材:《中国古代哲学史论》,第 113—127 页。 素材 《中国哲学智慧》,第 61—73 页。
教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授课思路: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社会历史变革后,中国哲学进
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两汉时期。儒与道的相争中,儒学独尊,形
教 学 后 记
的
特点。掌握西汉今文经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及东汉时期王充的 理性哲学思想。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汉初的黄老之治及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政治目的及理论自身的支撑因素。了解儒学由先秦至汉 代地位的显著变化,及儒学形态的逐渐转变,把握经学内部今文 经学和古文经学的论争要点及各自的优劣之处。掌握汉代经学大 儒董仲舒的哲学观念及东汉王充的理性哲学。 突出方法:历史演进中的分析法。如从分析历史背景着眼,追溯 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源,探析由汉初的黄老之学到后来儒学独尊的 原因,阐述儒学由先秦时的子学上升为经学的历史演变。分析儒 学经学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学内部的纷争;以及东汉时期王 充理性哲学形成的理论背景等。
1、天人感应说 2、“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 3、“善发米,性如禾”的人性论 四、谶纬神学的流行及其批判者桓谭
1、谶纬之学 2、桓谭对谶纬之学的批判 (1)反对谶纬 (2)形神关系 五、王充的哲学思想
1、“天地,含气之自然”的自然观 2、强调“效验”的认识论 3、“相裁割”“相奉成”的辩证法思想 4、遇与不遇的自然命定论 5、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 6、无神论思想
教学难点:儒学由子学向经学的形态转变对儒学自身的影响;经 学内部形成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争论的原因;董仲舒对天人关系 的论说,即天人感应论的理解,及其“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 王充对东汉“虚妄”之说的批判。 突破方法:对比分析法。如将汉初的黄老之治与汉武帝时的儒学 独尊对比,由此挖掘儒道思想运用于政治产生的不同效果;对比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
设问:民之性”出发探讨人性论的方法论价值。 如何看待王充提出的命定论?
王充“疾虚妄”之说的含义。
王充无鬼论思想及意义。
讲解要点:
一、汉初的哲学思想
1、汉初的黄老思想 (1)黄老道家的渊源与理论实质 (2)黄老思想的盛行及其影响 二、两汉经学略论
1、两汉经学的形成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 三、董仲舒的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