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
归脾汤
明 薛己《正体类要》
组成
白术 当归 黄芪 远志 酸枣仁各一钱(3g) 木香五分(1.5g )
生姜 大枣
茯苓 龙眼肉 人参一钱 (6g) 炙甘草三分(1g)
水煎服。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心脾气血两虚证。 脾不统血证。
心悸怔忡
心 脾 气 血 两 虚 证
健忘失眠
面色萎黄
体倦食少 盗汗 舌淡 苔薄白
脉细弱
脾不统血证
便血
出
血
皮下紫癜
月经超前,量多色淡,崩漏
舌淡,脉细弱
பைடு நூலகம்解
黄芪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当归 龙眼肉 茯神 酸枣仁 远志 木香
补气健脾 补血养心安神
养 血 补 心 安 神
宁心安神
理气醒脾 调和药
生姜 大枣
配伍特点
心脾同治,重在治脾。
气血并补,重在补气。
临床应用
1、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 2、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神经衰弱等属心
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可选用本方。
返回目录
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归脾汤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由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白术、茯苓、山药等中药组成。
它的主要功效是补益脾胃,调理气血,治疗脾虚血滞所引起的功能性子宫出血。
下面将详细介绍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妇女在生理期外出现不规则的阴道出血现象。
它是由于脾虚血滞、气血失和所导致的一种疾病。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气,是气血的生化之源。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则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液积聚在子宫内,从而引起功能性子宫出血。
归脾汤的主要成分能够通过补益脾胃,调理气血,从而恢复脾胃功能和调理气血,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1. 补益脾胃:归脾汤中的熟地黄、白术等成分能够补益脾胃,调理气血。
脾胃功能强壮,能够正常运化水谷精气,有利于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通过补益脾胃,可以改善脾虚的症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从而减少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发生。
2. 调理气血:归脾汤中的当归、白芍等成分能够调理气血。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的作用,能够增加血液的生成和流动,改善血液的循环。
白芍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能够改善气血的运行,减少子宫出血的发生。
通过调理气血,可以恢复子宫内膜的正常功能,减少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症状。
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临床研究表明,使用归脾汤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能够有效地缓解子宫出血的症状,减少出血量,并且不会引起明显的副作用。
归脾汤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脾虚症状,增加体力,提高抵抗力。
归脾汤成为了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的首选中药方剂。
需要注意的是,归脾汤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剂量和疗程,避免过量或过长时间的使用,以防止不必要的药物排泄负担和药物副作用的产生。
在使用归脾汤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患者的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促进疗效的发挥。
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通过补益脾胃、调理气血、消除血滞等作用,可以有效地缓解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症状,恢复子宫的正常功能。
归脾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归脾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导读:今天学习归脾汤⽅。
⼀切补⽓之剂源于四君,⼀切补⾎之剂源于四物,然⽓⾎双补⾸推⼋珍、归脾之属。
宋·严⽤和,据“⼆阳之病发于⼼脾”理论⽽创⽴了益⽓补⾎、健脾益⼼的名⽅——归脾汤,⽤之临床,效如桴⿎。
01归脾汤的⽅名释义归脾汤出⾃宋代严⽤和《济⽣⽅·卷之四》。
严⽒据《内经》“⼆阳之病发于⼼脾”理论⽽创制。
⼼藏神⽽主⾎,脾主思⽽统⾎。
思虑过度,劳伤⼼脾,则脾失健运、⼼⾎不⾜,发为惊悸怔忡、⾷少体倦诸症。
本⽅以补养⼼脾为主,脾⽓健则⽓⾎⽣化之源充⾜,从⽽⼼⾎旺盛,则惊悸失眠诸症⾃愈。
⼜脾主统⾎,凡脾虚⽓弱,不能统⾎⽽见崩漏诸症,亦可⽤本⽅治疗,即所谓“引⾎归脾”,故严⽒命名本⽅为“归脾汤”。
02归脾汤的功效与主治归脾汤由⽩术、茯苓、黄芪、龙眼⾁、⼈参、酸枣仁、当归、远志、⽊⾹、⽢草、⽣姜、⼤枣组成。
具有益⽓补⾎、健脾养⼼之功效,其主治范围甚为⼴泛,为调补⽓⾎之要⽅。
主治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怔忡惊悸,⾃汗盗汗,吐⾎下⾎,妇⼥⽉经不调,⾚⽩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脾两虚者。
现代临床常⽤于⾎⼩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功能性⼦宫出⾎等属于⼼脾两虚者。
1.《济⽣⽅》载其“治思虑过度,劳伤⼼脾,健忘怔忡”。
2.《校注妇⼈良⽅》载其“治脾经失⾎少寐,发热盗汗;或思虑伤脾,不能摄⾎,以致妄⾏;或健忘怔忡,惊悸不寐;或⼼脾伤痛,嗜卧少⾷;或忧思伤脾,⾎虚发热;或肢体作痛,⼤便不调;或经候不准,晡热内热;或瘰疬流注,不能消散溃敛”。
3.《⼝齿类要》⽤其治疗“思虑伤脾,⾎耗唇皱;及⽓郁⽣疮,咽喉不利,发热便⾎,盗汗晡热”。
4.《正体类要》⽤其治疗“跌仆等症,⽓⾎损伤;或思虑伤脾,⾎虚⽕动,寤⽽不寐;或⼼脾作痛,怠惰嗜卧,怔忡惊悸,⾃汗,⼤便不调;或上下妄⾏”。
5.《内科摘要》载其主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致⾎妄⾏;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或⼼脾作痛,嗜卧少⾷,⼤便不调;或肢体重痛,⽉经不调,⾚⽩带下;或思虑伤脾⽽患疟痢”。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血之归脾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血之归脾汤归脾汤中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组成: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酸枣仁炒(3克)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克)。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这个方出自《正体类要》,所主治的证候是心脾两虚,具体来讲是脾气虚和心血虚。
脾气虚这是为主的,心血虚主要反映在不能涵养心神,所以心脾两虚它体现治法里边是心脾兼顾,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兼顾,这是主治的第一条。
因此在临床表现里边它会有一组基本的脾气不足的表现,比如食少,四肢无力,体倦乏力,饮食减少,面色萎黄或萎白,舌质淡,这个反映出气虚的特点。
作为心血不足,有这种心血不能涵养心神,不能涵养心体。
不能涵养心神,则可以失眠,健忘,这个方是治疗虚性失眠常用的方;作为不能涵养心体,则可以心悸怔忡,这是心脾两部分最基本的表现。
结合起来反映了一种气血两虚,心脾两虚。
至于出血证来讲,理论上各种气虚不摄血,以脾气虚为主的这类不摄血都可以使用。
但在临床上以下部出血为主,所以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这类作为脾气虚、脾不统血这个类型的,可以使用。
所以往往出血,血质比较清稀,血色比较暗淡,反复发作,虽然来势不猛,慢性病中间拖时间可以挺长,而且这个方也能用于这种皮下出血紫癜,这类也可以使用。
所以在内科、妇科方面这个血证也是经常使用的,它的机理就是通过益气为主,益气来固摄,益气摄血,脾不统血,这是归脾汤证两个主治。
这两个主治实际上核心气虚还是个比较突出的,整个方补气力量较大,相对养血力量是第二位的,它是通过益气来达到生血的,那气虚以后不固摄才出血,气虚生血不足才血不养心,关系是这样的。
归脾汤出处原文
归脾汤出处原文
摘要:
1.归脾汤的出处
2.归脾汤的组成
3.归脾汤的功效
4.归脾汤的应用
正文:
归脾汤是中医学中一种非常著名的汤剂,其出处可追溯到明朝的《景岳全书》。
这本书由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所著,其中记载了归脾汤的配方和功效。
归脾汤的组成主要由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等药材组成。
这些药材的组合,旨在通过益气健脾、养心安神的作用,达到治疗心脾两虚的目的。
归脾汤的功效主要体现在治疗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心脾两虚会导致上述症状的出现,而归脾汤正是针对这一病理机制而设。
归脾汤的应用主要针对心脾两虚的病人,这类病人通常会出现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对归脾汤进行适当的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优秀文档】归脾汤
归脾汤
归脾汤一般情况下大家可能都会觉得陌生,不过我们根据它的名称也能猜到它的效用,归脾肯定是和脾脏有关的,但是具体有什么用估计就不太清楚了吧,归脾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归脾汤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吧。
【方剂名】
归脾汤,出自《正体类要》。
【组成】
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各一钱(各3g)木香五分(1-5g) 甘草炙,三分(lg) 人参一钱(3g)。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效】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方解】
本方证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必致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脾虚统血无权,则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下血;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
归脾汤加减
归脾汤加减归脾汤加减法则:黄芪30 党参30 白术15 当归15补骨脂15 仙灵脾15 菟丝子15 枸杞子15葛根15 川芎15 丹参15 桂枝15远志15 茯神15 炒枣仁30 木香15归脾汤加减法则:黄芪30 党参30 白术15 当归15补骨脂15 仙灵脾15 菟丝子15 枸杞子15葛根15 川芎15 丹参15 桂枝15远志15 茯神15 炒枣仁30 木香15 制首乌15归脾汤加减法则:桂枝15 黄芪30 当归15 川芎15葛根15 党参30 白术15 木香15补骨脂15 仙灵脾15 菟丝子15 枸杞子15炒枣仁30 茯神15 制首乌15 核桃仁15归脾汤作用心脾气血亏虚,导致失眠,组成:四君归芪远志龙眼香,加行气的木香我在方子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加减,原则这样:这个方子治疗气血亏虚亏虚,导致的失眠失眠,气虚会导致气滞,血虚会导致血郁,这是必然的,这种情况下要考虑活血行气,所以方中加了通脉四药(任之堂用药心得,由四味药组成,葛根,丹参,川芎,当归)。
配伍原则:葛根配伍川芎清气从人体的下部提拔起来,提神醒脑可以治疗脑部血管淤堵当归配伍丹参,一方面活血化瘀,养心安神,补血养心安神要活血,活血的时候要加当归行血和血。
这四味药配伍,川芎可以配伍丹参,当归可以配伍川芎,葛根可以配伍丹参,它是连环配伍,如果再加郁金和石菖蒲就能够达到开通心窍作用。
这里的四味药主要活血作用,木香行气,补药太多会气滞,本身气虚就会气滞,一补的话气滞会更严重,补骨脂大补命门,木香配伍补骨脂,可以防止补骨脂的滋腻收涩造成的郁热。
木香在方中非常关键,一方面防止四君子汤的滋腻,另一方面防止补骨脂的温涩。
这里用远志安神化痰,枣仁养心血,茯神导痰安神,远志通化茯神利,枣仁补,一通一利一补。
丹参再配伍桂枝补心气,桂枝什么作用呢?(一般气虚血虚都会有痹症),轻重不一样。
《伤寒论》里的通痹汤用的桂枝黄芪五物汤,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总之黄芪配伍桂枝(归脾汤加减中的黄芪和桂枝有此意用来通痹)我们说痹症一般是气虚,血虚造成的气滞血瘀就会造成痹,行气导滞,疏通心脑血管的同时再加桂枝和黄芪去温通经脉,能够起到整体互相配伍的作用再用补肾(肾四味:枸杞,菟丝子,仙灵脾,补骨脂),去补肾命门火就能够达到脾肾心气血同补。
归脾汤
重要文献摘要
重要文献摘要
1、《济生方》:“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2、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 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 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症悉除矣。”
用法
用法
上㕮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பைடு நூலகம்心。
主治
主治
①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②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证治机理
证治机理
本证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日耗所致。心脾气血暗耗,神无所主,意无所藏,故见心悸怔忡,健忘 失眠。脾虚运化无力,化源不足,气血衰少,而见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阴血亏虚, 虚阳外浮,亦可见盗汗虚热;脾主统血,脾虚如不能摄血,则表现为各种出血症。治宜益气健脾与养血安神兼 施。
配伍特点
配伍特点
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 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加减化裁
加减化裁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本方原载于宋·严用和的《济生方》,但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己在《内科摘要》中补入此二药,沿用至 今。其适用范围随后世医家临证实践而不断扩充。《济生方》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之证。元·危 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下血证。明·薛己在《内科摘要》中增补治疗惊悸、盗汗、嗜 卧、食少、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至清《医宗金鉴》则又增虚劳烦热,时时恍惚……经断复来,痘色灰白陷下 等。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归脾汤(《济生方》)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归脾汤(《济生方》)一、组成白术一两(30克)、茯神去木,一两(30克)、黄芪去芦,一两(30克)、龙眼肉一两(30克)、酸枣仁炒,去壳一两(30克)、人参半两(15克)、木香不见火,半两(15克)、甘草,二钱半(8克)、当归一钱(3克)、远志蜜炙,一钱(3克)(当归、远志两味,是从校注妇人良方补入)。
二、用法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温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6克、红枣3~5枚,水煎服。
或按上述调整剂量比例放大,作蜜丸,每丸约重15克,空腹时,每次服一丸,开水送下,日服三次)。
三、歌括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四、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五、主治1.心脾两虚。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
心悸怔忡,健忘不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不统血。
症见便血,以及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带下。
六、方解本方主治心脾两虚证。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气亏虚,因而体倦、食少、虚热;心血暗耗,心失所养,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治当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方中以参、芪、术、草、姜、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甘辛温养肝而生心血;茯神、枣仁、龙眼肉甘平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有碍脾胃运化功能。
故本方为养心与益脾并进之方,亦即益气与养血相融之剂。
脾司统血摄血,若脾气虚,统摄无权,则便血;在妇女则血海不固,而崩中漏下,或经期超前,量多色淡;脾虚而不运湿,则湿浊下注而为白带。
本方能益脾气,扶脾阳,养肝血,故有上述病机所见之便血、崩漏、带下诸证可治。
现代将本方用于神经衰弱、心脏病、贫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只要证属心脾两虚,随证加减,均有显效。
归脾汤是治疗气虚和血虚的名方
归脾汤是治疗气虚和血虚的名方.和十全大补汤齐名。
其方如下:
龙眼肉15克/黄芪15克/人参15克/酸枣仁15克/ 白术15克/茯芩15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
木香5克/甘草5克/生姜5克/大枣10克。
(人参不好找时可改党参.)
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
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
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
小病……拖;
大病……扛;
病危等着见阎王!
健康投资总没钱,有也说没有;
等到病时花万千,没有也得有!
若要与人谈健康,有空也说忙;
阎王召见命归天,没空也得去!
21世纪什么最昂贵……健康最贵!
21世纪什么楼最高……医院!
21世纪什么地方住满人却还得往里挤……
医院住院部都住不进还得托关系往里挤。
21世纪什么地方消费只收现金……还是医院!您现在不养生,以后养医生!
在健康方面花钱花时间就不用担心!
因为你花的都不是你的钱,是医院的钱!
您不花,医院早晚也会收回去!
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自己不受罪,
健康是儿女不受累,
健康是少拿医药费,
健康是多得养老费!
健康与金钱的关系是什么?
健康是无形资产,
保健是银行存款,
疾病是恶性透支,
大病是倾家荡产!
辛苦奋斗几十年,
一场大病回从前,
爱妻爱子爱家庭,
不爱健康等于零!。
归脾汤概述
归脾汤
思考与训练
【功用(治法)】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归脾汤
方解
思气,气
旺血生
臣
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
茯苓、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佐
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归脾汤
思考与训练
【配伍特点】
心脾同治,重点在脾; 气血并补,重在补气 ; 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
归脾汤
思考与训练
【组成】
人参 当归 甘草
白术 黄芪 木香
茯苓 远志 生姜
酸枣仁 龙眼肉 大枣
归脾汤
【主治】 思考与训练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仲,健忘失眠,盗汗虚热, 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 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思考与训练
【药理研究】
抗缺氧 ; 提高免疫作用;
纠正贫血;
提高记忆作用。
归脾汤
思考与训练
【现代运用】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神经衰弱、失眠症、夜游症、 癔病、心脏神经官能症、记忆减退症、脑外伤后遗症等属 于心脾气血两亏及脾不统血者 。
运用
归脾汤
思考与训练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的常用方 。 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及崩 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归脾汤
思考与训练
【加减变化 】
崩漏下血偏寒者,+ 艾叶炭、炮姜炭;偏热 者,+ 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 ;
皮下出血,+ 紫草,仙鹤草,重用大枣或 + 花生衣。
归脾汤
归脾汤配方归脾汤有哪些功效
归脾汤配⽅归脾汤有哪些功效归脾汤,中医⽅剂名。
为补益剂,具有益⽓补⾎,健脾养⼼之功效。
主治⼼脾⽓⾎两虚证。
⼼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少,⾯⾊萎黄,⾆淡,苔薄⽩,脉细弱;脾不统⾎证。
便⾎,⽪下紫癜,妇⼥崩漏,⽉经超前,量多⾊淡,或淋漓不⽌,⾆淡,脉细弱。
那么归脾汤的配⽅有哪些呢?接下来就和⼩编⼀起去看看吧。
⽅解⽅中四君⼦汤补⽓健脾,使脾胃强健、则⽓⾎⾃出、⽓能统⾎为主药;当归补⾎汤补⽓⽣⾎、使⽓固⾎充,为辅药;龙眼⾁,酸枣仁,远志养⼼安神,⽊⾹理⽓醒脾,使补⽽不滞,均为佐药;⽣姜、⼤枣调和营卫,为使药。
诸药合⽤,共凑益⽓健脾、补⾎养⼼之效。
配⽅组成⽩术9克、茯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10克、酸枣仁10克、党参12克、炙⽢草5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10克。
使⽤⽅法加⽣姜6克⼤枣3枚⽔煎服。
功效和作⽤1.⼼脾两虚,⽓⾎不⾜所致的⼼悸、健忘、失眠、⾷少体倦、⾯⾊萎黄、⾆⾊淡⽩、脉弱。
2.脾虚不摄所致的⽉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下出⾎等证。
主治①⼼脾⽓⾎两虚证。
⼼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少,⾯⾊萎黄,⾆淡,苔薄⽩,脉细弱。
②脾不统⾎证。
便⾎,⽪下紫癜,妇⼥崩漏,⽉经超前,量多⾊淡,或淋漓不⽌,⾆淡,脉细弱。
配伍特点⼀是归脾汤⼼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化有源,⽅名归脾,意在于此;⼆是归脾汤⽓⾎并补,但重在补⽓,意即⽓为⾎之帅,⽓旺⾎⾃⽣,⾎⾜则⼼有所养;三是归脾汤补⽓养⾎药中佐以⽊⾹理⽓醒脾,补⽽不滞。
临床应⽤现代临床常⽤于⾎⼩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宫功能性出⾎等属于⼼脾⾎虚者。
1.归脾汤⽤于⼼脾两虚的⼼悸、失眠;对于脾虚⾎少的⾎证,可加⼊阿胶、⾸乌、⿅⾓霜等补⾎、⽌⾎药同⽤。
2.归脾汤⽉经后期,⾊淡量少,或停经再⽣,淋沥不断,以及⽉经过多,伴有头晕、⼼悸、体倦等⼼脾两虚见症,可⽤本⽅治疗。
3.归脾汤可⽤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汗、脏躁等证。
现代研究本⽅具有激活⽼龄动物脑内功能低下的胆碱能神经作⽤,能改善学习和记忆能⼒,能增强免疫,调节中枢神经功能,增进造⾎功能,有强壮作⽤。
失眠症采用归脾汤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失眠症采用归脾汤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许多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
失眠可能导致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影响个人生活和工作。
传统中医认为,失眠症主要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此采用归脾汤治疗失眠症已经成为了一种疗效明显的方法。
本文将从临床和理论两个方面分析失眠症采用归脾汤治疗的有效性。
一、归脾汤的临床应用归脾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由归木、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
这方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失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问题。
归脾汤的主治功能是健脾益气、益心安神,能够调节人体的脾胃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缓解焦虑抑郁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症的目的。
在临床上,许多患者采用归脾汤治疗失眠症的效果显著。
一方面,归脾汤不仅能够改善失眠者的睡眠质量,使其能够更快入眠、更好地睡眠;归脾汤还能够调节失眠者的情绪,减轻焦虑抑郁的症状。
有很多患者在使用归脾汤后,出现了显著的疗效,大部分患者的睡眠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缓解甚至痊愈。
二、中医理论对归脾汤治疗失眠的解释根据中医理论,失眠症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之气,是人体的生化之源,与肉食的消化吸收及营养转化有关,所以脾脏健怠着被认为与肉食的消化吸收及营养转化有关。
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精神不振,易致神志不清,甚至入睡困难。
而归脾汤主要是通过益气健脾的方法,增强人体的脾胃功能,调整人体的气血循环,从根本上改善失眠症。
归脾汤中还含有一些具有镇静、抗焦虑、抗抑郁作用的药材,如茯苓和甘草等。
这些药材能够缓解疲劳、情绪不稳定等症状,使人在情绪上更加平和、安定。
从中医理论来看,采用归脾汤治疗失眠症是合理有效的。
三、归脾汤的副作用与许多药物一样,归脾汤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一些患者在服用归脾汤后,可能会出现胃部不适、胃胀、恶心等症状。
这是因为归脾汤中的一些药材可能会刺激胃部,导致这些不适症状。
个别患者可能会对归脾汤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出现过敏反应。
归脾汤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举隅
归脾汤出自薛己《正体类要》,由白术、当归、茯苓、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人参、生姜和大枣组成,本方原载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和远志,至明代薛己补此二味,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全方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和脾不统血证。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损伤心脾。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衰血少,心无所养,不能藏神,故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心脾气血两虚证;脾气虚则统摄无权,血溢脉外,故见紫斑、便血等脾不统血证。
方中君药为黄芪和龙眼肉,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
人参、白术补气,与黄芪配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滋养营血,与龙眼肉配伍,增加养血补心之效,均为臣药。
茯苓、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皆为佐药。
甘草益气补中并调和诸药。
煎药时酌加生姜和大枣调和脾胃,以资生化。
本方主用甘温以益气,辅以养血,佐以安神理气,诸药配伍,心脾同治。
血液系统疾病是指原发或主要累及血液和造血组织及器官的疾病,临床上以贫血、出血和发热为主要表现。
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乏力,心悸气短,头晕失眠,食少等;出血症状表现为紫斑,便血,吐血等;发热症状表现为低热,高热,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等。
因此对于贫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和发热性疾病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的不同,可以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虚劳、血证和内伤发热等疾病,依据中医学异病同治原则,辨证为心脾气血两虚证或脾不统血证时,均可以应用归脾汤加减论治。
现将归脾汤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临床验案举例介绍如下。
1虚劳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1]。
对于血液系统的贫血性疾病可以从虚劳论治,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患者表现为心脾气血两虚证时均可以应用归脾汤加减论治。
归脾汤
目录
备注:
归脾汤药方。方一∶《正体类要》
。方二∶《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三∶《种痘新书》卷十二
归脾汤·补血方剂
归脾汤·药理作用备注:
归脾汤药方 。方一∶《正体类要》
。方二∶《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三∶《种痘新书理作用
展开
用法用量:
百科名片
归脾汤药物组成: 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酸枣仁(炒)1钱,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功效: 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主治: 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食,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心脾血虚者。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临床应用:
①心悸怔忡《南雅堂医案》:用心过度,阴血必受损耗,怔忡健忘,皆心血不足之故,生血者心,统血者脾,当握要以图之。归脾汤。《续名医类案》:马元仪治一人患心悸症,肢体倦怠,或以阴虚治之不效。诊其脉浮虚无力,盖得之焦劳思虑伤心也。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郁而生涎,精液不生,清阳不布,故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也。法宜大补心脾,乃与归脾汤20剂,即以此方作丸,服之痊愈。 ②心痛《南雅堂医案》:诊得脉细小,右寸涩,心下悸,痛甚喜按,得食少愈,大小便俱见清利,系虚痛之候,用归脾汤加石菖蒲治之。《脉诀汇辨》:邑宰章生公,南都应试,时8月初5日,心脾痛甚,食饮皆废。诊其两寸,涩而无力,与大剂归脾汤加人参3钱、官桂2钱,煎服之。不逾时痛减,续进1剂,痛竟止。 ③失眠《中医杂志》(1955;2:30):患者是41岁男子,曾患肺结核及肋膜炎。现因工作繁重,思虑过度以致失眠,最近日益严重,有时夜间只能睡1-2小时,身体疲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佳,经常头痛眩晕。查体格中等,稍羸瘦,颜色苍白,脉搏稍弱。投与归脾汤,重用酸枣仁4钱,连服3剂,诸症好转。《内蒙古中医药》(1984;1:44):刘某,女,51岁。平素多忧多虑,起初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反复发作,遂致彻夜不能入睡,随之月经失调,淋漓不断已2年。近日面浮,午后潮热,双下肢浮肿,面色白黄无华,舌体胖,苔白中厚,脉象双寸关大而无力,尺脉沉弱。此证系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虚血失统摄,治当健脾益气,养心宁神,归脾汤去当归,加真珠母15g,白芍12g,水煎,服6剂。服药后自觉症状稍有减轻,继用上方加味,后服归脾丸调养而愈。
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归脾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由桂枝、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
其性味辛甘,归经脾经。
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下面将从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阐述。
归脾汤的药理作用是通过补益脾胃,温通经络的方式,调整女性内分泌,改善子宫内膜的状态。
归脾汤中的桂枝有温经通络、调和营血的作用;茯苓可以益气健脾、增强体液代谢;甘草具有补气和中益阳的作用;生姜可以温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大枣有补气养血的功效。
这些药物的综合作用有助于调整失衡的内分泌,改善子宫内膜的增生和腺体分泌的异常状况。
归脾汤在临床应用中一般是作为辅助治疗使用,常与其他中药方剂或者西药结合使用。
对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归脾汤可作为调理体质和改善症状的辅助治疗药物。
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剂量和疗程,一般需要连续服用数个月或更长时间。
根据一些临床研究和医生的临床经验,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它可以有效地控制子宫出血的频率和量,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研究还表明,归脾汤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患者的反复发作。
需要注意的是,归脾汤并不适用于所有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特别是对其中的某些药物过敏的人士。
对于严重出血或其他病情复杂的患者,需要结合具体病因和病情进行综合治疗,归脾汤可能需要与其他药物或手术治疗相结合使用。
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它通过调整内分泌、改善子宫内膜状态,达到减少出血、改善症状的目的。
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遵医嘱服用,并结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归脾汤药方介绍
归脾汤药方介绍归脾汤具有改善骨髓微循环,增加骨髓造血组织,促进多能干细胞进多能增殖分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发育成熟,延长中性粒细胞寿命等作用。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归脾汤药方介绍,希望你喜欢。
归脾汤的处方白术 3克;当归 3克;白茯苓 3克;黄芪 3克;远志 3克;龙眼肉 3克;酸枣仁炒 3克;人参 6克;木香 1.5克;炙甘草 1克;归脾汤的方解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
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故张璐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
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
”(《古今名医方论》)本方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己补此二味,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
本方的适应范围,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健忘、怔忡。
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
加味归脾汤的标准配方
加味归脾汤的标准配方
归脾汤主要由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远志,以及龙眼肉、酸枣仁(炒)、人参、木香、甘草这几味中药材组成,还可加入生姜、大枣等一同煎服。
归脾汤中人参、黄芪、白术和甘草均为甘温之品,可以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血旺而血生。
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酸枣仁、远志可以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可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
搭配生姜、大枣可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此类药物共同作用可益气补血、健脾养血,常可用于健忘失眠、盗汗、面色萎黄等心脾气血两虚之证。
此外,当患者出现便血、崩漏、脉细弱等脾不统血证时,也可以使用该汤剂进行调理。
但建议日常避免盲目服用归脾汤,以免药物剂量掌握不当,危害机体健康。
应用归脾汤时应注意合理饮食,避免摄入辛辣、寒凉之物,如辣椒、冰淇淋等,以免影响药效。
归脾汤的功能主治
归脾汤的功能主治1. 功能归脾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补益脾胃•健脾消食•益气养血•疏肝理气2. 主治归脾汤主要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的治疗:2.1 脾虚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肚子胀气2.2 乏力无力•慢性乏力•健忘•精神不振2.3 缺血性心脏病•心脏供血不足•心绞痛•心肌梗塞2.4 血虚常见表现•气短乏力•心慌怔忡•面色苍白3. 归脾汤的组成和用法归脾汤由以下药材组成:•远志:补脾益气,安神定志。
•甘草:益脾和中,和小便,解毒功效。
•白术:健脾和胃,除湿利水。
•茯苓:渗湿健脾,利水渗湿。
•炙甘草:调和诸药,和中解毒。
•当归:补血养血,调经止痛。
具体的用法和用量如下:•每日一剂,分为两次服用。
•每次服用六吆。
•加入适量清水,放入药材,开始煎煮。
4. 注意事项•归脾汤具有温热补益的特性,不宜用于体内潮热、口渴、便溏、大便频繁的人群。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小孩不宜使用归脾汤。
•在使用归脾汤期间,应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少食油腻食物。
•使用归脾汤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法,不得随意增减剂量。
归脾汤具有补益脾胃、健脾消食、益气养血和疏肝理气的功能,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
它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消化不良、乏力无力、缺血性心脏病和血虚常见表现等疾病和症状。
归脾汤的主要药材包括远志、甘草、白术、茯苓、炙甘草和当归。
在使用归脾汤时,需要注意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法,并注意避免过量使用。
另外,在使用归脾汤期间,应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少食油腻食物,以帮助药物的功效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脾汤▲▲▲〖方源〗《济生方》卷四“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济生方》的作者严用和,字子礼,南宋庐山人,宝佑元年(1253年),集临证三十余年之经验,著成《济生方》十卷,刊刻于世。
咸淳三年(1267年),又撰《济生续方》八卷,亦行于世。
二书原本均佚,今有辑佚本存世。
〖组成〗白术9g 茯神去木[9g] 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各12g] 人参木香不见火,各半两[各6g] 甘草炙,二钱半[3g] 当归9g 远志各一钱[6g](后两味从《内科摘要》补入)〔《内科摘要》作者薜己,号立斋,嘉靖间入北京太医院,久仕于两京太医院,故所阅珍秘医籍甚多,治病以脾胃为本,又重视培补肾阴肾阳,《内科摘要》是其代表作。
〕〖用法〗上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方歌〗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归脾丸方子出自宋代著名医家严用和的《济生方》,是一种具有补益作用的常用中成药。
方中原有八味药,即: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
明代医家薛己为加强本方养血安神之效,补入当归、远志两味药,遂成现代归脾丸的定方格局。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
〔病机分析〕〖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5top┌ 黄芪——补脾益气君┤└ 龙眼肉——既补脾气,又养心血┌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臣┤└ 当归——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补心养血之效┌ 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佐┤└ 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 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使┤ 生姜┐│ ├ 调和脾胃,以资生化└ 大枣┘〔配伍特点〕〔适应范围〕〔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鉴别〕5top1.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不足的常用方。
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证治要点。
2.用于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若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3.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不统血者。
5top《医方集解》:“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
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
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
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证悉除矣。
”临床报道:应用归脾汤治疗缺铁性贫血19例,服药1个月后以血象检查评定疗效,其中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79%(中成药研究,1987;5∶20)。
5top本方治证是因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劳倦过度,损伤心脾。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衰血少,心无所养,不能藏神,故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脾气虚则统摄无权,故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下血等。
张璐曾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
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古今名医方论》)归脾汤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
方名归脾,意即在此。
二是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意在生血。
方中黄芪配当归,寓当归补血汤之意,使气旺则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
所以《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指出:“归脾汤方确为补益血液专剂”。
本方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己加强养血宁神之效,将此二味补入。
本方的适应范围,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之证。
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
明·薛己《内科摘要》增补了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证。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
其不同之处,归脾汤是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补益心脾,复其生血统血之职;补中益气汤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其升清降浊之能。
在主治方面,归脾汤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之少气懒言、发热及中气下陷诸证。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
〔病机分析〕〖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5top┌ 黄芪——补脾益气君┤└ 龙眼肉——既补脾气,又养心血┌ 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臣┤└ 当归——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补心养血之效┌ 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佐┤└ 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 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使┤ 生姜┐│ ├ 调和脾胃,以资生化└ 大枣┘〔配伍特点〕〔适应范围〕〔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鉴别〕5top1.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不足的常用方。
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证治要点。
2.用于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若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3.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不统血者。
5top《医方集解》:“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
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
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
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证悉除矣。
”临床报道:应用归脾汤治疗缺铁性贫血19例,服药1个月后以血象检查评定疗效,其中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79%(中成药研究,1987;5∶20)。
5top本方治证是因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劳倦过度,损伤心脾。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衰血少,心无所养,不能藏神,故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脾气虚则统摄无权,故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下血等。
张璐曾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
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古今名医方论》)归脾汤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
方名归脾,意即在此。
二是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意在生血。
方中黄芪配当归,寓当归补血汤之意,使气旺则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
所以《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指出:“归脾汤方确为补益血液专剂”。
本方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己加强养血宁神之效,将此二味补入。
本方的适应范围,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之证。
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
明·薛己《内科摘要》增补了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证。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
其不同之处,归脾汤是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补益心脾,复其生血统血之职;补中益气汤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其升清降浊之能。
在主治方面,归脾汤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之少气懒言、发热及中气下陷诸证。
药物组成: 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酸枣仁(炒)1钱,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
功效: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
主治: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食,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心脾血虚者。
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归脾丸具有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导致的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心悸及各种出血等症。
方中黄芪甘微温,补脾益气;龙眼肉甘温,既能补脾气,又能养气血;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配,增加补心血之效;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物相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
全方共凑补气养血,健脾养心之功,现代多用于治疗失眠、神经衰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脏病等疾病。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精神紧张,加之某些从业人员三餐常常无法按时进用,也极易导致脾胃功能的紊乱,影响气血的正常生化运行;作为职业的需要,文秘、律师、公务员、医生、学生等脑力工作者,难免要进行大量的思考,思虑过度则气结,进一步要影响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外,中医学认为:久卧则伤气,久视则伤血,久坐则伤肉,现代办公条件的提高,使人们面对闪烁的荧屏,每天久坐不动,必然会伤及气血。
因此,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广泛出现于现代都市人,特别是从事脑力劳动的都市人群中。
因此,归脾丸除其治疗作用外,还可用作脑力劳动者养生保健之用。
服用归脾丸时需要注意的是:服用时间应选择在饭前,而且要忌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小儿、孕妇,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还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同名方约有20首,现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治妇人诸疾方。
组成: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
上为粗末。
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加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