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物理因数检测2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检测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检测
高温
测点位置
1 测点应包括温度最高和通风最差的工作地点。
2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在流动范围内,相对固定工 作地点分别进行测定,计算时间加权WBGT指数。
3 测量高度:立姿作业为1.5m高;坐姿作业为1.1m高。 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时,应分别测量头部、腹部和踝 部,立姿作业为1.7m、1.1m和0.1m;坐姿作业为1.1m、 0.6m和0.1m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检测
噪声 噪声测量
1 传声器应放置在劳动者工作时耳部的高度,站姿为1.50m,坐姿 为1.10m。
2 传声器的指向为声源的方向。 3 测量仪器固定在三角架上,置于测点;若现场不适于放置三角 架,可手持声级计,但应保持测试者与传声器的间距>0.5m。 4 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每个测点测量3 次,取平均值。
净并且充分浸湿,注意不能添加自来水。 3 在开机的过程中, 如果显示的电池电压低,则应更
换电池或者给电池充电。 4 测定前或者加水后,需要10min的稳定时间。
注意个人防护
谢谢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检测
噪声
噪声测量
5 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根据声级变化(声级波动 ≥3dB)确定时间段,测量各时间段的等效声级,并记录 各时间段的持续时间。
6 脉冲噪声测量时,应测量脉冲噪声的峰值和工作日 内脉冲次数。
7 测量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工作场所风速超过 3m/s 时,传声器应戴风罩。应尽量避免电磁场的干扰。
区,同一声级区内声级差﹤3dB(A)。每个区域内,选择2 个测点,取平均值。
3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在流动范围内,对工作地点 分别进行测量,计算等效声级。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检测
噪声 测点选择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2007)1、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ultra high frequency radiation in the workplace◇超高频辐射:又称超短波,指频率为30MHz~300MHz或波长为10m~1m的电磁辐射,包括脉冲波和连续波。
◇工作场所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参见GBZ 2.2-2007表1内容。
◇测量方法按GBZ/T 189.1规定的方法测量。
2、高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igh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高频电磁场:频率为100kHz~30MHz,相应波长为3km~10m范围的电磁场。
◇工作场所高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参见GBZ 2.2-2007表2内容。
◇测量方法按GBZ/T 189.2规定的方法测量。
3、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in the workplace◇工频电场:频率为50Hz的极低频电场。
◇工作场所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参见GBZ 2.2-2007表3内容。
◇测量方法按GBZ/T 189.3规定的方法测量。
4、激光辐射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laser radiation in the workplace◇激光:波长为200nm~1mm之间的相干光辐射。
◇眼直视激光束的职业接触限值参见GBZ 2.2-2007表4内容。
◇激光照射皮肤的职业接触限值参见GBZ 2.2-2007表5内容。
◇测量方法按GBZ/T 189.4规定的方法测量。
5、微波辐射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microwave radiation in the workplace◇微波:频率为300MHz~300GHz、波长为1m~1mm范围内的电磁波,包括脉冲微波和连续微波。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 物理因素
ICS 13.100C52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2-2007代替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workplacePart 2:Physical agents2007-04-12发布2007-1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部分第13章、第14章和第15章为推荐性条款,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此次修订将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分为GBZ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Z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自本部分实施之日起,GBZ2-2002中相应的内容作废。
本部分与GBZ 2-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减少了高温作业分级和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卫生学评价标准。
——增加了非电离辐射的工频电场、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辐射接触限值和噪声的接触限值。
——调整了高温、手传振动的接触限值。
——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方法修订成为独立的标准版本GBZ/T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本部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营红声器材厂嘉兴分厂、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奎思特技术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生、梁友信、杨磊、吴维皑、李涛、张敏、何丽华、徐伯洪、舒国华、张绍栋、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2.2-2007-工业场所有害物质因素--物理因素
ICS 13.100C52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报批稿)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workplacePhysical agents2007-04-20发布2007-1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标准第13章、第14章和第15章为推荐性条款,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此次修订将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分为GBZ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和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本标准与GBZ 2-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减少了高温作业分级和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卫生学评价标准。
——增加了非电离辐射的工频电场、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辐射接触限值和噪声的接触限值。
——调整了高温、手传振动的接触限值。
——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方法修订成为独立的标准版本GBZ/TXXX-2006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营红声器材厂嘉兴分厂、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奎思特技术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生、梁友信、杨磊、吴维皑、李涛、张敏、何丽华、徐伯洪、舒国华、张绍栋、杜燮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本标准适用于存在或产生物理因素的各类工作场所。
适用于工作场所卫生状况、劳动条件、劳动者接触物理因素的程度、生产装置泄露、防护措施效果的监测、评价、管理、工业企业卫生设计及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等。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GBZ2.2-2007
ICS 13.100C52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2-2007代替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 workplacePart 2 :Physical agents2007-04-12发布2007-1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标准第13章、第14章和第15章为推荐性条款,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此次修订将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分为GBZ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Z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自本部分实施之日起,GBZ2-2002中相应内容作废。
本部分与GBZ 2-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减少了高温作业分级和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卫生学评价标准。
——增加了非电离辐射的工频电场、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辐射接触限值和噪声的接触限值。
——调整了高温、手传振动的接触限值。
——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方法修订成为独立的标准GBZ/T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方法》。
——第13章、第14章及第15章改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营红声器材厂嘉兴分厂、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奎思特技术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生、梁友信、杨磊、吴维皑、李涛、张敏、何丽华、徐伯洪、舒国华、张绍栋、杜燮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手传振动Measurement of hand-transmitted vibration in the workplace2007-04-20 发布2007-11-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GBZ/T 189.9-2007前言本标准是在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有关局部振动部分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修订的。
与GBZ2 有关测量方法部分相比主要修改如下:——纳入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规范了使用范围、测量方法,增加了测量记录及注意事项。
本标准为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标准之一。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奎思特技术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王生、王林、何丽华。
GBZ/T 189.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手传振动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时手传振动的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手接触受振工件时手传振动的测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修订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鼓励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使用这些文件最新版本。
GB/T 7861 声和振动分析用的1/1 和1/3 倍频程滤波器3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如下术语和定义:3.1 手传振动hand-transmitted vibration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的手臂的机械振动或冲击。
3.2 日接振时间daily exposure duration to vibration工作日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的累积接振时间,单位为h。
3.3 加速度级acceleration 1evel振动加速度与基准加速度之比的以10 为底的对数乘以20,以Lh 表示。
GBZ2.2-2007 工业场所有害物质因素 物理因素
ICS 13.100C52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报批稿)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workplacePhysical agents2007-04-20发布2007-1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标准第13章、第14章和第15章为推荐性条款,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此次修订将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分为GBZ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和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本标准与GBZ 2-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减少了高温作业分级和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卫生学评价标准。
——增加了非电离辐射的工频电场、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辐射接触限值和噪声的接触限值。
——调整了高温、手传振动的接触限值。
——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方法修订成为独立的标准版本GBZ/TXXX-2006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营红声器材厂嘉兴分厂、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奎思特技术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生、梁友信、杨磊、吴维皑、李涛、张敏、何丽华、徐伯洪、舒国华、张绍栋、杜燮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本标准适用于存在或产生物理因素的各类工作场所。
适用于工作场所卫生状况、劳动条件、劳动者接触物理因素的程度、生产装置泄露、防护措施效果的监测、评价、管理、工业企业卫生设计及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等。
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物理因素实验报告
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物理因素实验报告在公共场所中,卫生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
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来评价公共场所的卫生学状况,主要针对物理因素进行测试,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实验方法:
我们选择了一家酒店的房间进行测试。
首先使用光谱仪测试了室内的
照明光谱,结果显示,该房间的照明光谱偏暗,阳光不足,不利于人们的
视力健康和情绪。
其次,我们使用测速仪测试了室内的空气质量,结果发现室内二氧化
碳浓度过高,超标20%以上,这是因为楼层高、窗户不易开启,导致室内
空气流通不良,影响人体健康。
最后,我们测试了酒店房间的噪声水平,结果显示,室内噪声浓度高,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这会引起人体身心健康的问题。
实验结论及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
1.照明问题:建议在酒店房间内使用自然光谱,加装窗帘进行调节,
同时设置减光灯能够享受更加舒适的环境。
2.空气质量问题:建议酒店采用新风系统,提高室内空气流通性,增
加氧气的流通率,以保持空气清新。
3.噪声问题:酒店可以安装噪声隔音装置,尤其在窗户区域,采用玻璃、窗帘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居住环境的噪声标准。
总之,公共场所的卫生学评价非常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够提供更加健康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我们通过这次实验,为公共场所的评价和改善提供了有用的建议。
希望酒店业主能够明确环境保护和身心健康的关联,更好地为顾客提供优质的居住体验。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附件:《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调查表基本信息1.单位名称:2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邮箱:3. 从事职业卫生相关技术职称人数:①医师□□②主管医师□□③副主任医师□□④主任医师□□1.您单位在开展技术服务和监督执法中使用“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吗?①经常使用②偶尔使用③不使用2.您单位在开展技术服务和监督执法中使用“GBZ/T189.1”吗?①经常使用②偶尔使用③不使用(如在1、2中均选择③,则跳过该表,进行表2的调查)3.您单位对掌握“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及GBZ/T189.1”的熟悉程度。
①熟练②一般③很少④不了解4.您单位认为“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及GBZ/T189.1”应该修订的原因?(可以多选)①不适应当前技术服务及卫生监督的需要②实用性差③接触限值应更新④测量方法可操作性差⑤其他原因:5.您单位认为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确定是否合适?①过高②合适③过低6.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按时间段划分是否合理?①不应按时间划分②两个时间段合适③增加时间段7.您单位认为按时间段划分职业接触限值实用性强吗?使用频率如何?①经常使用②偶尔使用③不使用8.您单位认为超高频辐射测量仪器的选择是否明确?①应明确量程和频率②应明确量程③应明确频率9.您单位认为依据型号及防护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设备及接触人群作为测量对象是否合适?①全部设备及人员都应测量②选择有代表性的设备③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群④原选择合适10.您单位认为按不同的体位选择操作者的测量部位和测点高度是否合适?①按不同体位选择测量部位和高度②按同一高度进行测量③选择操作者某一部位④原测量高度选择合适11.你认为在5cm处测量超高频设备场强的距离是否合适?①3cm ②5cm ③10cm ④20cm12.您单位认为测量记录还应增加那些内容?①采取防护的措施②不同设备的接触人数③其他13.您单位认为测量结果的处理还应增加哪些内容?(可以多选)①增加例题的计算②增加不足4小时的计算方法③测量结果的报告方式④其他14.您单位对修订“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及测量方法”还有哪些建议?1.您单位在开展技术服务和监督执法中使用“高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吗?①经常使用②偶尔使用③不使用2.您单位在开展技术服务和监督执法中使用“GBZ/T189.2”吗?①经常使用②偶尔使用③不使用(如在1、2中均选择③,则跳过该表,进行表3的调查)3.您单位对掌握“高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及GBZ/T189.2”的熟悉程度。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2007111
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员会标准号名称发布部门实施时间版本 FZ/T 01001-1991 棉纺织产品折标准品用电计算导则纺织工业部 1992/1/1现行 FZ/T 01002-1991 印染企业综合能耗计算导则纺织工业部 1992/1/1现行 FZ/T 32002-2003 苎麻本色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2004/1/1现行 FZ/T 01045-1996 织物悬垂性试验方法中国纺织总会 1997/7/1现行 GB/T 18353-2008 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技术条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6/1现行 GB 5705-1985 纺织名词术语(棉部分)国家标准局 1986/9/1现行 FZ/T 01049-1997 纯棉产品的标志中国纺织总会 1998/1/1现行FZ/T 10008-2009 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标志与包装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FZ/T 10009-2009 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布标志与包装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FZ/T 10010-2009 棉及化纤纯纺、混纺印染布标志与包装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FZ 65006-1995 特种工业用纺织品 标志和包装中国纺织总会 1996/7/1现行 FZ/T 90001-2006 纺织机械产品包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90012-1991 材料在图样及设计文件中的标记方法纺织工业部 1992/7/1现行SN/T 0718-1997 出口服装纺织品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纺织工业部 1998/5/1现行AQ 7002-2007 纺织工业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2007/4/1现行 AQ 7003-2007 棉纺织企业安全生产规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2007/4/1现行 DB33/T 775-2009 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检测技术规范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0/1/29现行 GB 18401-2003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5/1/1现行GB/T 18885-2009 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10/1/1现行 SN/T 1649-2005 进出口纺织品安全项目检验规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6/5/1现行 SN/T 1929-2007 进出口纺织品安全项目检验术语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7/12/1现行FZ/T 01012-1991 棉花品种纺纱试验方法及对棉纤维品质和成纱品质的评价纺织工业部 1992/1/1现行FZ/T 01077-2009 织物氯损强力试验方法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6/1现行 FZ/T 01078-2009 织物吸氯泛黄试验方法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6/1现行 FZ/T 01079-2009 织物烫焦试验方法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6/1现行FZ/T 01080-2009 树脂整理织物交联程度试验方法 染色法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6/1现行FZ/T 01081-2009 热熔粘合衬热熔胶涂布量和涂布均匀性试验方法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6/1现行FZ/T 01082-2009 热熔粘合衬干热尺寸变化试验方法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6/1现行FZ/T 01083-2009 热熔粘合衬干洗后的外观及尺寸变化试验方法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6/1现行FZ/T 01084-2009 热熔粘合衬水洗后的外观及尺寸变化试验方法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6/1现行FZ/T 01085-2009 热熔粘合衬剥离强力试验方法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6/1现行 FZ/T 10001-2006 气流纱捻度的测定 退捻加捻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10002-2001 色织牛仔布布面疵点评分方法国家纺织工业局 2001/10/1现行 FZ/T 10003-1992 帆布织物试验方法纺织工业部 1993/4/1现行 FZ/T 10004-2008 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布检验规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8/7/1现行FZ/T 10006-2008 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布棉结杂质疵点格率检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8/7/1现行FZ/T 10007-2008 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检验规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8/7/1现行FZ/T 10012-1998 涤棉织物易去污性能评定中国纺织总会 1998/10/1现行 FZ/T 15001-2008 纺织常用变性淀粉浆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8/9/1现行 GB/T 13776-1992 用校准棉样校准棉纤维试验结果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3/6/1现行 GB/T 13777-2006 棉纤维成熟度试验方法 显微镜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7/5/1现行 GB/T 13779-2008 棉纤维 长度试验方法 梳片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 2008/12/1现行GB/T 13780-1992 棉纤维长度试验方法 自动光电长度仪法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3/6/1现行GB/T 13781-1992 棉纤维长度(跨距长度)和长度整齐度的测定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3/6/1现行GB/T 13784-2008 棉花颜色试验方法 测色仪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9/1现行 GB/T 13786-1992 棉花分级室的模拟昼光照明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3/6/1现行 GB/T 16258-2008 棉纤维 含糖试验方法 定量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2/1现行 GB/T 17686-2008 棉纤维 线密度试验方法 排列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9/1现行 GB/T 17759-2009 本色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12/1现行 GB/T 21977-2008 骆驼绒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0/1现行 GB/T 6097-2006 棉纤维试验取样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6/9/1现行 GB/T 6098.2-1985 棉纤维长度试验方法 光电长度仪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 1986/5/1现行 GB/T 6099-2008 棉纤维成熟系数试验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8/1现行 GB/T 6102.2-2009 原棉回潮率试验方法 电测器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9/1现行 GB/T 6103-2006 原棉疵点试验方法 手工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6/9/1现行 GB/T 6498-2008 棉纤维马克隆值试验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6/1现行GB/T 9996.1-2008 棉及化纤纯纺、混纺纱线外观质量黑板检验方法 第1部分:综合评定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2/1现行GB/T 9996.2-2008 棉及化纤纯纺、混纺纱线外观质量黑板检验方法 第2部分:分别评定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2/1现行NY/T 1426-2007 棉花纤维品质评价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7/12/1现行SN/T 1013-2001 进出口棉、涤棉机织物的线密度测定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2/6/1现行SN/T 1052-2002 进出口阻燃帆布检验规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2/6/1现行 SN/T 1462-2004 进出口棉印染弹力布检验规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 2005/4/1现行 SN/T 1512-2005 进出口棉花检验方法 HVI测量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5/7/1现行 SN/T 1531-2005 进出口棉真蜡印花布检验规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5/7/1现行 SN/T 1563-2005 进出口棉短绒检验规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5/12/1现行 FZ/T 64003-1993 喷胶棉絮片纺织工业部 1993/10/1现行 SB/T 10097-1992 梳絮棉纺织工业部 1993/6/1现行 SB/T 10098-1992 弹絮棉纺织工业部 1993/6/1现行 FZ/T 12001-2006 气流纺棉本色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12002-2006 精梳棉本色缝纫专用纱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12003-2006 粘胶纤维本色纱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12004-2006 涤粘混纺本色纱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12005-1998 普梳涤与棉混纺本色纱线国家纺织工业局 1999/7/1现行 FZ/T 12006-1998 精梳棉涤混纺本色纱线国家纺织工业局 1999/7/1现行 FZ/T 12007-2005 棉维混纺本色纱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1/1现行FZ/T 12008-2005 维纶本色纱线全国纺织品标委会棉纺. 2006/1/1现行 FZ/T 12009-1999 腈纶本色纱国家纺织工业局 2000/7/1现行 FZ/T 12010-2001 棉氨纶包芯本色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2002/7/1现行 FZ/T 12011-2005 棉腈混纺本色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1/1现行 FZ/T 12013-2005 莱赛尔纤维本色纱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1/1现行FZ/T 12013-2005/XG1-莱赛尔纤维本色纱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1/1现行2006FZ/T 12014-2006 针织用棉色纺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10/1现行 FZ/T 12015-2006 精梳天然彩色棉纱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10/1现行 FZ/T 12016-2006 涤与棉混纺色纺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10/1现行 FZ/T 12017-2006 天然彩色棉气流纺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10/1现行 FZ/T 12018-2009 精梳棉本色紧密纺纱线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12019-2009 涤纶本色纱线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12020-2009 竹浆粘胶纤维本色纱线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6/1现行 FZ/T 12021-2009 莫代尔纤维本色纱线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6/1现行 FZ/T 12022-2009 涤纶与粘纤混纺色纺纱线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6/1现行 FZ/T 22003-2006 机织雪尼尔本色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22004-2006 环锭纺及空芯锭圈圈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63001-2006 涤纶本色缝纫用纱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63007-2007 棉绣花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8/5/1现行FZ/T 71005-2006 针织用棉本色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GB/T 24116-2009 针织用筒子染色纱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2010/2/1现行 GB/T 24125-2009 不锈钢纤维与棉涤混纺本色纱线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2010/1/1现行 GB/T 24345-2009 机织用筒子染色纱线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10/2/1现行 GB/T 398-2008 棉本色纱线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2/1现行 GB/T 411-2008 棉印染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2/1现行 GB/T 5324-2009 精梳涤棉混纺本色纱线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12/1现行 QB/T 1085-1991 手工打结地毯用纯棉经纬线轻工业部 1991/12/1现行SN/T 0450-1995 出口本色棉纱线和精梳涤棉混纺纱线检验规程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993/8/1现行SN/T 1064-2002 出口涤纶本色缝纫用纱线检验规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2/6/1现行 FZ/T 13001-2001 色织牛仔布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2001/10/1现行 FZ/T 13002-2005 棉本色帆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1/1现行 FZ/T 13004-2006 粘胶纤维本色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13005-2009 大提花棉本色布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13006-2006 涤粘混纺本色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13007-2008 色织棉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8/10/1现行 FZ/T 13008-2009 棉经本色平绒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13009-1997 色织泡泡纱中国纺织总会 1998/1/1现行 FZ/T 13011-1998 色织中长涤粘混纺布国家纺织工业局 1999/1/1现行FZ/T 13012-2006 普梳涤与棉混纺本色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13013-1998 精梳棉涤混纺本色布国家纺织工业局 1999/7/1现行 FZ/T 13014-2005 棉维混纺本色布全国纺织品标委会棉纺. 2006/1/1现行 FZ/T 13015-2005 篷盖用维纶本色帆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1/1现行 FZ/T 13018-2005 坦西尔纤维本色布全国纺织品标委会棉纺. 2006/1/1现行 FZ/T 13019-2007 色织氨纶弹力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1现行 FZ/T 13020-2008 纱罗色织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8/10/1现行 FZ/T 13021-2009 棉氨纶弹力本色布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13022-2009 竹浆粘胶纤维本色布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6/1现行 FZ/T 13023-2009 莫代尔纤维本色布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6/1现行 FZ/T 14009-2005 篷盖用维纶染色防水帆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1/1现行 FZ/T 64009-2009 非织造热熔粘合衬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6/1现行 GB/T 14310-2008 棉本色灯芯绒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3/1现行 GB/T 22851-2009 色织提花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12/1现行GB/T 23326-2009 不锈钢纤维与棉涤混纺电磁波屏蔽本色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10/1/1现行GB/T 23327-2009 机织热熔粘合衬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10/1/1现行 GB/T 406-2008 棉本色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2/1现行 GB 4580-1984 无衬里消防水带国家标准局 1985/5/1现行 GB/T 5325-2009 精梳涤棉混纺本色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12/1现行SN/T 0251-1993 出口纯棉牛仔布检验规程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994/5/1现行 SN/T 0312-1994 出口本色棉灯芯绒割绒布检验规程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995/5/1现行SN/T 1077-2002 进出口无梭织造棉本色布/精梳 涤棉混纺本色布检验规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2/6/1现行FZ/T 01046-1996 兔毛产品掉毛量的测定中国纺织总会 1997/7/1现行 FZ/T 20002-1991 毛纺织品含油脂率的测定纺织工业部 1992/1/1现行 FZ/T 20004-2009 利用生物分析防虫蛀性能的方法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20005-1993 毛纺纯毛和混纺产品的标志纺织工业部 1993/10/1现行 FZ/T 20009-2006 毛织物尺寸变化的测定 静态浸水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7/1现行FZ/T 20010-1993 毛织物缩水率的测定温和式家庭洗涤法纺织工业部 1994/1/1现行FZ 20013-1996 防虫蛀毛纺织产品中国纺织总会 1997/3/1现行 FZ/T 20014-1997 毛织物干热熨烫收缩试验方法中国纺织总会 1998/1/1现行FZ/T 20015.1-1998 毛纺产品分类、命名及编号精梳毛织品中国纺织总会 1998/10/1现行FZ/T 20015.2-1998 毛纺产品分类、命名及编号粗梳毛织品中国纺织总会 1998/10/1现行FZ/T 20015.3-1998 毛纺产品分类、命名及编号驼绒中国纺织总会 1998/10/1现行 FZ/T 20015.4-1998 毛纺产品分类、命名及编号造纸毛毯中国纺织总会 1998/10/1现行 FZ/T 20015.5-1998 毛纺产品分类、命名及编号毛毡中国纺织总会 1998/10/1现行 FZ/T 20015.6-1998 毛纺产品分类、命名及编号绒线中国纺织总会 1998/10/1现行 FZ/T 20015.7-1998 毛纺产品分类、命名及编号毛毯中国纺织总会 1998/10/1现行 FZ/T 20015.8-1998 毛纺产品分类、命名及编号长毛绒中国纺织总会 1998/10/1现行FZ/T 20017-2001 毛纱试验方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2001/10/1现行FZ/T 20018-2000 毛纺织品中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质的测定国家纺织工业局 2001/4/1现行FZ/T 20019-2006 毛机织物脱缝程度试验方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GB/T 13832-2009 安哥拉兔(长毛兔)兔毛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9/1现行 GB/T 13835.1-2009 兔毛纤维试验方法 第1部分:取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9/1现行GB/T 13835.2-2009 兔毛纤维试验方法 第2部分:平均长度和短毛率 手排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9/1现行GB/T 13835.3-2009 兔毛纤维试验方法 第3部分:含杂率、粗毛率和松毛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9/1现行GB/T 13835.4-2009 兔毛纤维试验方法 第4部分:回潮率烘箱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9/1现行GB/T 13835.5-2009 兔毛纤维试验方法 第5部分:单纤维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9/1现行GB/T 13835.6-2009 兔毛纤维试验方法 第6部分:直径 投影显微镜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9/1现行GB/T 13835.7-2009 兔毛纤维试验方法 第7部分:白度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9/1现行GB/T 13835.8-2009 兔毛纤维试验方法 第8部分:乙醚萃取物含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9/1现行GB/T 13835.9-2009 兔毛纤维试验方法 第9部分:卷曲性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9/1现行GB/T 16988-1997 特种动物纤维与绵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测定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8/7/1现行GB/T 21030-2007 羊毛及其他动物纤维平均直径与分布试验方法纤维直径光学分析仪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7/9/1现行GB/T 6977-2008 洗净羊毛乙醇萃取物、灰分、植物性杂质、总碱不溶物含量试验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2/1现行FJ 302-1965 化纤(毛)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1995/11/1现行 FZ/T 20016-2006 毛条、洗净毛疵点及重量试验方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21001-2009 自梳外毛毛条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FZ/T 21002-2009 国产细羊毛及其改良毛洗净毛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21003-1998 分梳山羊绒中国纺织总会 1998/10/1现行 FZ/T 21004-2009 国产细羊毛及其改良毛毛条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21005-2009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毛条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GB/T 10685-2007 羊毛纤维直径试验方法投影显微镜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7/9/1现行 GB/T 11603-2006 羊毛纤维平均直径测定法 气流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6/12/1现行 GB/T 14269-2008 羊毛试验取样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2/1现行 GB/T 14270-2008 毛绒纤维类型含量试验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2/1现行 GB/T 14271-2008 毛绒净毛率试验方法 油压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2/1现行GB/T 14593-2008 山羊绒、绵羊毛及其混合纤维定量分析方法 扫描电镜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2/1现行GB 1523-1993 绵羊毛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3/12/1现行 GB/T 16254-2008 马海毛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 2008/12/1现行 GB/T 16255.1-2008 洗净马海毛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2/1现行 GB/T 16255.2-2008 洗净马海毛含草、杂率试验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2/1现行 GB/T 16255.3-2008 洗净马海毛纤维长度试验方法 手排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2/1现行GB/T 16257-2008 纺织纤维 短纤维长度和长度分布的测定 单纤维测量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2/1现行GB 18267-2000 山羊绒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1/1/2现行 GB/T 19722-2005 洗净绵羊毛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5/9/1现行 GB/T 24317-2009 拉伸羊毛毛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12/1现行GB/T 6500-2008 毛绒纤维回潮率试验方法 烘箱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2/1现行 GB/T 6501-2006 羊毛纤维长度试验方法 梳片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6/9/1现行 SN/T 0473-2003 进出口含脂毛检验规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3/12/1现行 SN/T 0478-2003 进出口洗净毛、碳化毛检验规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3/12/1现行 SN/T 0479-2003 进出口羊毛条检验规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3/10/1现行SN/T 1304-2003 进出口含脂毛毛丛长度和强度检验方法 ATLAS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4/2/1现行FZ/T 22001-2002 精梳机织毛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2003/1/1现行 FZ/T 22002-2002 粗梳机织毛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2003/1/1现行 FZ/T 22005-2008 半精纺毛机织纱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8/9/1现行 QB/T 3645-1999 地毯用毛纱色牢度试验方法国家轻工业局 1999/4/21现行SN/T 0462-1995 进出口尼龙、兔毛、羊毛混纺毛纱三组分含量测定方法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996/1/1现行SN/T 0754-1999 进出口针织毛纱检验规程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1999/8/1现行SN/T 0908-2000 进出口地毯毛纱、地毯化纤纱检验规程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2000/11/1现行FZ/T 24002-2006 精梳毛织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24003-2006 粗梳毛织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24004-2009 精梳低含毛混纺及纯化纤毛织品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24005-1993 座椅用毛织品纺织工业部 1993/10/1现行 FZ/T 24006-2006 弹性毛织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7/1现行 FZ/T 24007-1998 粗梳羊绒织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998/10/1现行FZ/T 24009-1999 精梳羊绒织品国家纺织工业局 1999/10/1现行 GB/T 22861-2009 精粗梳交织毛织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12/1现行 GB/T 22863-2009 半精纺毛织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12/1现行 FZ/T 25001-1992 工业用毛毡纺织工业部 1993/7/1现行FZ/T 30002-1999 温度和回潮率对苎麻纤维(精干麻、精梳麻条)断裂强度的修正方法纺织工业部 1999/2/1现行FZ/T 30003-2009 麻棉混纺产品定量分析方法 显微投影法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FZ/T 30004-2009 苎麻织物刺痒感测定方法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30005-2009 苎麻织物刺痒感评价方法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34008-2009 汽车用亚麻坐垫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GB/T 13833-2002 纤维用亚麻原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3/5/1现行 GB/T 13834-2008 纤维用亚麻雨露干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12/1现行 GB/T 16984-2008 大麻原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 2008/12/1现行 GB/T 17260-2008 亚麻纤维细度的测定 气流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9/1现行GB/T 18147.1-2008 大麻纤维试验方法 第1部分:含油率试验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9/1现行GB/T 18147.2-2008 大麻纤维试验方法 第2部分:残胶率试验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9/1现行GB/T 7699-1999 苎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1999/11/1现行 NY/T 1539-2007 剑麻纤维及制品商业公定重量的测定农业部 2008/3/1现行 NY/T 243-1995 剑麻纤维制品回潮率的测定 蒸馏法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995/8/1现行 NY/T 245-1995 剑麻纤维制品含油率的测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995/8/1现行NY/T 248-1995 剑麻织物 厚度的测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995/8/1现行NY/T 249-1995 剑麻织物 物理性能试验的取样和试样裁取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995/8/1现行NY/T 251-1995 剑麻织物 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995/8/1现行NY/T 252-1995 剑麻织物 短时间中度静负载后厚度减损的测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995/8/1现行NY/T 254-1995 剑麻织物 长时间重度静负载后厚度减损的测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995/8/1现行NY/T 256-1995 剑麻织物 在不同水和热处理下尺寸变化的测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995/8/1现行SN/T 0064-1992 出口麻塑交织袋检验规程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993/5/1现行SN/T 0756-1999 进出口麻/棉混纺产品定量分析方法显微投影仪法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1999/8/1现行FZ/T 31002-2009 苎麻球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31003-2009 精细化黄麻纤维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GB/T 12411-2006 黄、红麻纤维试验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7/5/1现行 GB/T 12945-2003 熟黄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3/9/1现行 GB/T 12946-2003 熟红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3/9/1现行 GB/T 17345-2008 亚麻打成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8/9/1现行 GB/T 18888-2002 亚麻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3/5/1现行 GB/T 20793-2006 苎麻精干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7/5/1现行 GB 5881-1986 苎麻理化性能试验取样方法国家标准局 1986/10/1现行 GB 5882-1986 苎麻束纤维断裂强度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局 1986/10/1现行 GB 5883-1986 苎麻回潮率、含水率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局 1986/10/1现行GB 5884-1986 苎麻纤维支数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局 1986/10/1现行 GB 5885-1986 苎麻纤维白度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局 1986/10/1现行 GB 5886-1986 苎麻单纤维断裂强度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局 1986/10/1现行 GB 5887-1986 苎麻纤维长度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局 1986/10/1现行 GB 5888-1986 苎麻纤维素聚合度测定方法国家标准局 1986/10/1现行 GB 5889-1986 苎麻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国家标准局 1986/10/1现行 SN/T 0615-1996 进出口黄、洋麻检验规程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997/5/1现行 SN/T 0907-2000 进出口苎麻精干麻检验规程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2000/11/1现行 SN/T 0909-2000 进出口苎麻球检验规程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2000/11/1现行SN/T 2138.1-2008 进出口纺织原料检验规程 植物纤维第1部分:亚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6/1现行FZ/T 32001-2009 亚麻纱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32003-1994 涤麻纱(亚麻)中国纺织总会 1995/4/1现行 FZ/T 32005-2006 苎麻棉混纺本色纱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32006-2003 苎麻本色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2004/1/1现行 FZ/T 32007-2000 气流纺苎麻棉混纺本色纱国家纺织工业局 2001/7/1现行 FZ/T 32008-2002 针织用亚麻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2003/1/1现行 FZ/T 32009-2006 亚麻粘胶混纺本色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10/1现行 FZ/T 32010-2009 气流纺黄麻棉混纺本色纱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32011-2009 大麻纱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FZ 66318-1995 特种工业用苎麻线中国纺织总会 1996/7/1现行 GB/T 2696-2008 黄麻纱线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6/1现行 NY/T 246-1995 剑麻纱线 线密度的测定农业部 1995/8/1现行NY/T 247-1995 剑麻纱线细度均匀度的测定 片段长度称重法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995/8/1现行NY/T 250-1995 剑麻纱线 断裂强力的测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995/8/1现行 NY/T 255-2007 剑麻纱农业部 2008/3/1现行NY/T 257-1995 剑麻纱线 捻度和捻缩的测定 直接计数法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995/8/1现行SN/T 0455-1995 出口苎麻纱、苎麻棉混纺纱检验规程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996/1/1现行 FZ/T 33001-1998 亚麻本色布国家纺织工业局 1999/7/1现行 FZ/T 33002-2003 苎麻本色布原国家纺织工业局 2004/1/1现行 FZ/T 33003-1992 地毯用黄麻、洋麻底布纺织工业部 1993/7/1现行 FZ/T 33004-2006 亚麻色织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10/1现行 FZ/T 33006-2006 苎麻棉混纺本色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33008-1999 压麻凉席国家纺织工业局 2000/7/1现行 FZ/T 33009-1999 苎麻色织布国家纺织工业局 2000/7/1现行 FZ/T 33010-1999 苎麻卷烟带国家纺织工业局 1999/7/1现行 FZ/T 33011-2006 亚麻粘胶混纺本色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10/1现行 FZ/T 33012-2009 大麻本色布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34003-2002 亚麻床上用品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2003/1/1现行FZ/T 34006-2009 黄麻印染布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34007-2009 黄麻混纺牛仔布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GB/T 731-2008 黄麻布和麻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6/1现行 LS/T 3801-1987 粮食包装 麻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1988/1/1现行 SB/T 10045-1992 黄、红麻包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1992/12/1现行 SN/T 0253-1993 出口棉麻交织布比例测试方法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994/5/1现行 SN/T 0310-1994 出口本色手工夏布检验规程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995/5/1现行 SN/T 0451-1995 出口麻棉色织布检验规程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996/1/1现行FZ/T 01030-1993 针织物和弹性机织物接缝强力和扩张度的测定顶破法纺织工业部 1994/1/1现行FZ/T 01031-1993 针织物和弹性机织物接缝强力和伸长率的测定抓样拉伸法中国人民共和国纺织工. 1994/1/1现行FZ/T 20011-2006 毛针织成衣扭斜角试验方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 70003-1992 针织 基础术语纺织工业部 1992/1/1现行 FZ 70004-1992 纺织品 针织物疵点术语纺织工业部 1992/10/1现行 FZ/T 70005-2006 毛纺织品伸长和回复性试验方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1/1现行 FZ/T 70006-2004 针织物拉伸弹性回复率试验方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4/11/1现行FZ/T 70009-1999 毛针织产品经机洗后的松弛及毡化收缩试验方法国家纺织工业局 2000/7/1现行FZ/T 70010-2006 针织物平方米干燥重量试验的测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4/1现行 GB/T 4856-1993 针棉织品包装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4/6/1现行 SN/T 0755-1999 出口针织物洗涤后歪斜程度的测定国家出人境检验检疫局 1999/8/1现行SN/T 1012-2001 出口涤纶针织立绒检验规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2/6/1现行 FZ/T 70001-2003 针织和编结绒线试验方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2004/1/1现行 FZ/T 71001-2003 精梳毛针织绒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2004/1/1现行 FZ/T 71002-2003 粗梳毛纺织绒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2004/1/1现行 FZ/T 71004-2003 精梳编结绒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2004/1/1现行 FZ/T 71006-2009 羊绒针织绒线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71007-1999 粗梳牦牛绒针织绒线国家纺织工业局 1999/10/1现行 FZ/T 71008-2008 半精纺毛针织纱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8/9/1现行 FZ/T 72001-2009 涤纶针织面料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FZ/T 72004.1-2000 针织坯布国家纺织工业局 2001/7/1现行 FZ/T 72004.2-2000 针织成品布国家纺织工业局 2001/7/1现行 GB/T 22846-2009 针织布(四分制)外观检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12/1现行 GB/T 22847-2009 针织坯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12/1现行 GB/T 22848-2009 针织成品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12/1现行 GB/T 22852-2009 针织泳装面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2009/12/1现行 SN/T 0552-1996 出口针织布检验规程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997/1/1现行 FJN 442-1980 棉针织内衣缩水率试验方法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992/7/1现行FZ/T 01102-2009 纺织品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FZ/T 01103-2009 纺织品 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4/1现行。
gbz2.2-物理因素
ICS 13.100C52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2-2007代替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workplacePart 2:Physical agents2007-04-12发布2007-1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部分第13章、第14章和第15章为推荐性条款,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此次修订将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分为GBZ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Z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自本部分实施之日起,GBZ2-2002中相应的内容作废。
本部分与GBZ 2-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减少了高温作业分级和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卫生学评价标准。
——增加了非电离辐射的工频电场、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辐射接触限值和噪声的接触限值。
——调整了高温、手传振动的接触限值。
——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方法修订成为独立的标准版本GBZ/T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本部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营红声器材厂嘉兴分厂、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奎思特技术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生、梁友信、杨磊、吴维皑、李涛、张敏、何丽华、徐伯洪、舒国华、张绍栋、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有害因素
ICS 13.100C52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2-2007代替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workplacePart 2:Physical agents2007-04-12发布 2007-1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部分第13章、第14章和第15章为推荐性条款,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此次修订将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分为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自本部分实施之日起,GBZ2-2002中相应的内容作废。
本部分及GBZ 2-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减少了高温作业分级和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卫生学评价标准。
——增加了非电离辐射的工频电场、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辐射接触限值和噪声的接触限值。
——调整了高温、手传振动的接触限值。
——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方法修订成为独立的标准版本GBZ/T 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本部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及中毒控制所、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营红声器材厂嘉兴分厂、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奎思特技术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生、梁友信、杨磊、吴维皑、李涛、张敏、何丽华、徐伯洪、舒国华、张绍栋、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噪声检测点3次检测结果分别为85.6,86.6、87.6。计算该检测点的声级。 解:方法1:L平均=(L1+L2+L3)/3=(88.5+85.6+86.6)/3=86.9dB(A)
方法2:
1 N 0.1Li 1 8.85 L平均 10 lg 10 10 lg (10 108.56 108.66 ) N i 1 3 1 10 lg *1528112019 10* 8.707 87.1dB( A) 3
噪声的测量
计权网络:A、C、Z计权。在噪声测量仪器内安装专门设计的滤
波线路,叫频率计权网络,造成对某些频率成分的衰减,这时所 测得的声级叫计权声级。 标准测量要求中常用:A、C计权。
A、C、Z计权网络——滤波器
A计权:模拟人耳对噪声在不同频率下的灵敏度而设计的
计权网络。 C计权:模拟高强度噪声的计权网络。 Z计权:对频率范围20Hz-20KHz的水平响应,±1.5dB, 不包括传声器响应。因响应时间的问题,职业卫生检测评 价中不使用。
以噪声,高温,手传振动最为 基础模型,概括整个物理因素 的讲解。
噪声的物理特性
定义:噪声是各种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波毫无规律地随机组合在
一起,波形呈不规则变化的声音。 泛指一切人们能够听到的不需要的声音。 噪声分类:稳态,非稳态,脉冲。 声压级(SPL):声音的大小,单位dB。其定义为将待测声压有 效值p(e)与参考声压p(ref)的比值取常用对数,再乘以20。即: =20Log(10)[p(e)/p(ref)] 。 空气中参考声压p(ref)一般取为2*10-5帕,这个数值是正常人耳 对频率为1000Hz的声音刚刚能觉察其存在的声压值,也就是可听 阈声压。一般讲,低于这一声压值,人耳就再也不能觉察出这个 声音的存在了。显然该可听阈声压的声压级即为0dB。 人耳对高频声音比较敏感,对低频声音迟钝。
Leq等效声级:无阈值和交换率设定的平均声级,能准确反映实
际情况。职业危害检测评价中多用Leq。
各厂家的仪器中,等效声级的符号表示略有区别。 本PPT的符号选自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标准。
噪声测量中参数的说明
噪声测量中的TWA与粉尘检测中的TWA完全一样。 TWA: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值,也就是说将一人实际工作时间内
噪声声级的计算
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按声级相近的原则把一天的工作时间
分为n个时间段,用积分声级计测量每个时间段的等效声级 LAeq,Ti ,按照公式(2)计算全天的等效声级:
L Aeq, T
1 n 0.1LAeq, Ti 10 lg( Ti10 ) T i1
式中: LAeq,T ——全天的等效声级,dB(A);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检测
黄骁辰
现行职业卫生的检测标准
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
物理因素 GBZ/T 189.1-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超高频辐射 GBZ/T 189.2-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高频电磁厂 GBZ/T 189.3-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工频电场 GBZ/T 189.4-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激光辐射 GBZ/T 189.5-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微波辐射 GBZ/T 189.6-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紫外辐射 GBZ/T 189.7-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高温 GBZ/T 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噪声 GBZ/T 189.9-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手传振动
300dB左右或以上:方: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引起介质质点振动,使空 气产生疏密变化,这种由于声波振动而对介质(空气) 产生的压力称声压。以P表示,单位为Pa或N/m2。
也就是压强。
噪声的物理特性
频率Hz: 物理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 叫做声源。物体在一秒钟之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 位是赫兹,字母表示为Hz。人的耳朵可以听到20Hz ~ 20kHz的声音。最敏感是1kHz ~ 3kHz之间的声音。
亚时 间段 1 2 3 各期间累计时间 Te 单位h 2 5 1 各测点声级或等效声级 单位dB(A) 96 90 95 93 87 92 90 84 89 87 81 86
噪声声级的计算
第一步:按照公式(1)计算各时间段该车间平均等效声级: 第1亚时间段该车间的平均等效声级为:
1 N 0.1Li 1 0.1*96 L1平均 10 lg 10 10lg (10 100.1*93 100.1*90 100.1*87 ) 92.7dB( A) N i1 4
听觉
0-20dB:很静、几乎感觉不到 20-40 dB:安静、犹如轻声絮语 40-60 dB:一般、普通室内谈话 60-70 dB:吵闹、有损神经 70-90 dB:很吵、神经细胞受到破坏 90-100 dB:吵闹加剧、听力受损 100-120 dB:难以忍受、一分钟即暂时致聋 120dB以上:极度聋或全聋
SPL(声压级):声音的大小,单位dB。 最大值:仅限于SPL(声压级)的最大值。(设定了快/慢档)。 最小值:仅限于SPL(声压级)的最小值。(设定了快/慢档)。
噪声的测量中参数的说明
峰值:不同于最大值,峰值的侦测与仪器的响应时间设定(快或
慢)无关。是麦克风侦测到的最高瞬时声音能级。
噪声声级的计算
第二步计算当天的等效声级:
各亚时间段等效声级分别为92.7dB(A)、 86.7dB(A)、 91.7dB(A),
时间分别为2h、5h、1h,代入公式2,则当天的等效声级为:
1 n 1 0.1L 10 lg( Ti10 Aeq, Ti ) 10lg (100.1*92.7 * 2 100.1*86.7 * 5 100.1*91.7 ) 89.7dB( A) T i 1 8
接触的噪声强度等效到标准工作时间8小时,借此衡量一个工作 段个人所受到的噪声污染程度。
TWA=Leq+10*Lg(实际时间/8) TWA从零开始并且不断增长。TWA在少于8小时的采样时间时低
于Leg,在8小时的采样时间时等于Leg,在多于8小时的采样时间 时高于Leg。
噪声评价依据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LAeq,Ti——时间段Ti内等效声级,dB(A); T——这些时间段的总时间,h; Ti——i时间段的时间,h; n ——总的时间段的个数。 dB:声压级的单位。 dB(A):用A计权网络测的声压级
噪声声级的计算
例题:根据调查,某车间选择4个点进行噪声检测,分3个亚
时间段测量等效声级,结果如下:
噪声的测量中参数的说明
快档:响应时间0.125秒。 也就是仪器每0.1S/0.125S采样(记录)一次 慢档:响应时间1.0秒。 噪声通常情况下不是一个常量,在没有仪器的响应时间的情
况下,是无法确定真实的声压级的。因此人为的设定一个响应的 间隔时间,方便测量。 0.125秒是接近于人耳对声音的反应速度,0.1秒对起伏的噪 声有平均的作用。
噪声测量中参数的说明
交换率(3dB、5dB):是整个时间周期内如何对声音能量进行
平均。声音能量增加一倍时,声压级(SPL)增加3dB。 3dB的交换率更加匹配人耳的反应 。交换率会影响LAVG, DOSE (计量), TWA这些积累的读数,但不会影响瞬时噪声值。
阈值:阈值影响Lavg, Leq,TWA和Dose这些测量值。所有在阈
课程的目的:熟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方法和要
求,掌握工作场所噪声测量基本程序和技术要领 课程主要内容
(1)基本概念; (2)卫生学要求; (3)测量设备与测量指标; (4)测量规范; (5)测量条件与注意事项
物理因素分类
噪声 高温 紫外辐射 微波辐射 工频电场 高频电磁厂 超高频辐射 手传振动 激光辐射
值以下的声音在计算中都被认为是不存在的噪声。例如:阈值为 80dB,在小于80dB的噪声都不被列入计算。
180dB
阈值
80dB
0
t
噪声测量中参数的说明
Lavg等效声级:整个运行时间内所测量的平均声级。必须设定阈
值和交换率,而设定了阈值便使得Lavg混乱。原因:任何在阈值 以下的声音不列入计算。声音是以分贝的对数进行计算的,因此 平均值不是算术平均值。当对分贝求平均值时,短周期的高能级 对平均能级影响非常大。例子:假定阈值设定为80dB且交换率是 3dB。考虑在一个具有在50 dB和70 dB之间的A计权声级的办公 室里进行一小时的噪声测量。如果声级在一小时周期内从未超过 80dB的阈值,那么Lavg将不会显示任何读数。如果由于仪器附近 的电话铃声而出现几秒超过80dB,那么仅仅这几秒将使所得的 Lavg大概在40 dB等级左右(明显低于环境中的实际能级) ,因 此Lavg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189.8-2007对噪声测量的要求
检测运用标准:GBZ/T 189.8-2007 仪器声学标准:IEC61252型式2(±1.0dB)
“型式0,1,2,3:连续声压级中的精确度,等同于 误差。 ± 0.4, ± 0.7, ± 1.0, ± 1.5 详见:GB/T 17181-1997” 国标对设备的要求:2型,A、C计权,快/慢档,峰值 (Peak) 取值:SPL,TWA,Leq(Lavg),峰值,MAX
物理因素的特征
职业性物理因素的特征,不同于化学性有害因素。物理
因素有比较复杂的物理参数,各种参数交叉影响其对人 体的健康危害,通常难以一个参数综合评价其危害程度。 分布不均匀、有一定方向(指向)性,随距离衰减显著。 对物理因素的检测不属于“质量”分析,多为综合参数 的测量,并且测量值常常为一个比值,是综合分析判断。 必须使用特定的检测仪器,可在工作场所直接进行测量 并获取检测结果,一般不需要实验分析。 测量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代表性的检测结果不易获 得。需要在做好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检测方 案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