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文化生活二轮复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学案3
3-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 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
( )
中所起的作用。
专题三
文化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作用。回答本题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中
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
专题三
文Hale Waihona Puke 生活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中华 文化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 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智力支持。 文化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与社 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会 ③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对中华文 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 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①中华文化能够影响人:影响人们的交往活动和 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 文化 维方式,呈现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与人 ②中华文化能够感染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 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专题三
文化生活
(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 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 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 性。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 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高三政治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学案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
专题三: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导学案一、考点扫描:(1)灿烂的中华文化(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走进文化生活(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构建体系:三、重点知识:1、中华文化的特点及特点的原因2、民族精神作用、内涵、意义、途径3、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1)特点:①丰富多彩(喜与忧)②需求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2)措施:①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②提高识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落后文化、腐朽文化)③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④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4、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根本要求:(关键)(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措施(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环节)①原因、地位、要求②荣辱观③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④如何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四、热点知识(一)网络、手机扫黄:整治传播不良信息1.【背景材料】(关注理由)(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扩大就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利支持。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体现文化生产力作用。
要着力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2)网络、手机扫黄:据调查,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7亿,手机上网用户达1.8亿,超过网民总数的一半。
与此同时,一些色情网站在手机网络中大行其道。
即使是一些未成年的孩子也可以非常轻易地登录到这些低俗网站,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为亟需彻底整治的行业问题和社会问题。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课件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新人教必修3)
3.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 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
,又具有各自的
和 。
。各族
,显示了中华民族
三、中华文化的力量
1. 原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特 有的 ,即 和 。
2. 地位: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 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 的 的 答案:二、3。共性 ,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 。 民族特性 认同感 归属感 文化底蕴 民族凝聚力
D.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征
解析:这首诗是对珠江文化形成的生动描绘,珠江文化是在长期历 史发展中,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借 鉴中形成的。A是对不同区域文化关系的错误理解。C、D没体现。 答案:B
3. 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
从而形成了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
)
②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 ③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 ④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③说法错误。
答案:C
2. 清代魏源写过一首诗来形容珠江文化形成二重奏:“濠镜羊城水气
氲,华夷估舶自成群。门前潮汐家家海,檐际榕棉寺寺云”(注:估 舶意为商船)。这说明珠江文化 ( )
A. 带着自己明显的区域特征,与其他区域文化完全不同
B.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文化交融而成的 C. 是珠江人在珠江地区创造的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人教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与民族精神》复习案导学案
1第三单元复习案复习目标:1.熟练记忆以下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2.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学会分析与归纳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文化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做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
Ⅰ.单元知识结构图【学习建议】利用知识结构图进行系统梳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利用该图自查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疑问。
Ⅱ.难点再现【学习建议】1.本部分是本单元的重难点提示,注意知识间的整合,理解熟记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将复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表示出来,以备合作探究解决。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民族性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4.5.①是什么:爱国主义②为什么: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关系Ⅲ.探究点一 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性材料: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扩大各界往来,开展文化、教育等交流,使两岸同胞联系更紧密,感情更贴近,利益更融合。
全体中华儿女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奋斗!” 问题: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说明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的原因。
探究点二 民族精神2012年9月是第九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
某校高三(1)班为了配合学校开展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題的宣传教育活动,准备开展以下活动:①举办一次展览,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丰富民族精神的具体成果。
高三政治教案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9篇
高三政治教案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9篇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课题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二周上课时间第三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
重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难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
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在人的交流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一、丰富精神世界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涵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活动。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
(2)人口迁徙。
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学案
[键入文字]
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学案
一、重、难点简析
1、重点:
(1)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但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正是这种包容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
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
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深深融汇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没有这种融合也就职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即使是对外域文化,中华民族最终亦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批判吸收。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佛)、道三者得以长期并存,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包容会通精神。
(2)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精品学案 新人教必修3
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考点要求1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二、知识综合(一)知识体系构建(二)主干知识提取1、灿烂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现在许多方面。
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也表现在许多方面。
A、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B、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 、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关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A 、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B 、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导案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导案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相关知识。
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包容性、民族性。
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的原因以及如何弘扬和培育。
2.能力目标:分析、讲解与例子相互结合,学生思考、理解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重难点】理解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包容性、民族性。
理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知识预览】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代辉煌的历程(了解即可)
2、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注意选择题)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原因和措施(知道即可)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特性(了解即可)
2、区域性(把握其原因及发展)
3、民族性(把握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三>包容性(把握其内涵及意义)
我们的民族精神
1、基本内涵:
2、弘扬和培育的原因:
3、如何弘扬和培育:
(注意):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2、对爱国主义相关内容的把握
3、明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019-2020年高三政治文化生活(5)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学案
2019-2020年高三政治文化生活(5)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学案一、考纲再现(1)灿烂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华文化是中国种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5.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6.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二、高考回顾xx年高考题组:xx~xx年高考题组:三、考点要求与分析必背知识1.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特有的包容性。
①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它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和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②包容性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1)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固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2019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文化生活部分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课件(14张)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2、混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 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
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4、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
民族文化。
关键词:弘扬中华文化 以民族文化、中外文化、地域文化或某 种具体文化形式为切入点,考查中华文化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包容 性。
文化实践活动 主题:____从“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中任选其一)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应与主题相符,可从以下地点中选择其一,也可另选其他) 备选地点:国家博物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长城、京西古道、焦庄户地 道战遗址、鲁迅故居、中国科学技术馆、青龙桥人字铁路、798艺术区。 推荐词:(结合个人体验和《文化生活》知识,阐述推荐地点的文化价值。 100字左右。
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整体结构
是什么
第 一 单 元 文 化 与 生 活
为什么
第 二 单 元 文 化 传 承 与 创 新
怎么看
第 三 单 元 中 华 文 化 与 民 族 文 化
怎么办
第 四 单 元 发 展 先 进 文 化
文化共性(普遍性)
文化个性(特殊性)—中国文化
知识体系
文化的作用贯穿于《文化生活》始终,是我们打开文化生活大 门的一把“钥匙”。以此为主线,第三单元可形成以下知识: (1)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 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 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 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5)从民族精神的作用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 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山东省诸城中学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
山东省诸城中学2015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必修三《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一、重点知识默写:
1.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
(3)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爱国主义:(新时期主题是)。
(3)民族精神具有特征,是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
①必须立足于。
②最重要的是。
③必须继承和发扬。
④必须正确对待。
⑤必须与。
⑥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②支撑
,③推动,④是。
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①面对世界范围,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
②是提高的必然要求。
③是不断增强
的要求。
④是坚持的需要。
3.中国精神就是。
1。
高考政治 二轮复习 专题15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错误。③违背了各
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排除。
2.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
传?根本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
精神脉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用
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必定坚
不可摧、巍然挺立。中国精神( )
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②古已有之,亘古不变
③可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
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用光明驱散黑暗,用 美善战胜丑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必定坚不可摧、巍然挺 立。体现了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可为中华民族强 基固本。②说法错误,中国精神不断增添时代内容;④说法错 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 神的关系。
[立意与点拨] 本题考查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 系,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论证问题 的能力,题目难度中等。
[答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 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 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是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部分 微专题强化练
第一部分 15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考向分析
3 强化训练
2 考题引路
4 易错防范
考向分析
1.结合相关史料或古文明确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运用中 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分析两岸文化交流等的意义。
2.能运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并结合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 展、文化的多样性分析实例。
高考政治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综合提升教学案高三全册政治教学案
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体系建构核心整合1.从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角度看发展文化的措施中华文化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②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生活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③要大力发展汉字,发挥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的独特作用;④要重视史书典籍的挖掘和整理,充分展现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⑤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⑥立足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⑦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华民族精神①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⑤对青年而言,人人都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原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的特征表现对外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对内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色专题专题11 分析说明、认识理解类主观题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或是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说明,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理解”“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说明某一现象”等等。
此类题可按照四部程控法:即“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说明效果”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就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XX届高考政治第二轮总复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
XX届高考政治第二轮总复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第11课时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弘扬徽文化精髓,彰显徽文化独特魅力国家旅游局将XX年确定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安徽省结合实际,提出了“徽文化、让旅游更精彩”的口号,借助主题年的契机,进一步弘扬徽文化,推动安徽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安徽省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更因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而灵动而闪光。
黄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是中华民族山水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灵感的源泉。
唐代诗仙李白游历安徽十余次,写下140多篇诗作。
宋代文豪欧阳修在滁州琅琊山写下的《醉翁亭记》,成为中国散文的典范和士大夫们的楷模。
国人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典故也都出自这里,如十面埋伏、望梅止渴、卷土重来、打草惊蛇、班门弄斧等。
江淮大地,传统戏剧、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民间舞蹈和民间美术灿若星河,许多艺术门类和成果享誉海内外。
戏剧中的黄梅戏、徽剧、泗州戏、庐剧;传统美术中的新安画派、阜阳剪纸、徽州四雕、徽派篆刻;传统手工技艺中的文房四宝、芜湖铁画、万安罗盘;传统舞蹈中的花鼓灯、傩舞等,无不特色鲜明,别具韵味。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鲜明的文化特色是旅游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为旅游强省建设构筑起重要的资源支撑。
知识链接.说明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蕴涵的中华文化特征。
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许多成语典故的出现、悠久的传统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独特的徽派文化,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各种文化精彩纷呈,成果享誉国内外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说明如何弘扬徽文化精髓,彰显徽文化独特魅力。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实现共同繁荣。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方式传播安徽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主干知识记忆
(一)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含义
重要见证:
博大精深的表现:
(1):
(2)
(3)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包容性
包容性的含义:
包容性的意义:
3、中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及意义
(二)我们的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5、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要性:(1)
(2)
(3)
重要性:(1)
(2)
(3)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1)
(2)
(3)
(4)
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三、课堂训练
1.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
这表明
A. 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2.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
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从1949年起,近60年过去了;从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以来,近30年过去了。
然而浅浅的台湾海峡,却似难以跨越的鸿沟天堑,这一切终于在2008年12月15日成为历史。
随着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三通”终于在这一天由梦想变为现实。
这对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两岸共同市场有着重大而积极地影响。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必然性。
1-3ACB
4 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大陆和台湾同族同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都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个中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而对两岸人民产生的影响深远持久,推动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海峡两岸人民了的普遍认同和升华,两岸人民热切期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必然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1-3ACB
4 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大陆和台湾同族同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岸人民
对中华文化都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个中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而对两岸人民产生的影响深远持久,推动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海峡两岸人民了的普遍认同和升华,两岸人民热切期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必然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1-3ACB
4 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大陆和台湾同族同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都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个中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而对两岸人民产生的影响深远持久,推动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海峡两岸人民了的普遍认同和升华,两岸人民热切期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必然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1-3ACB
4 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大陆和台湾同族同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都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个中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而对两岸人民产生的影响深远持久,推动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海峡两岸人民了的普遍认同和升华,两岸人民热切期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必然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1-3ACB
4 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大陆和台湾同族同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都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个中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而对两岸人民产生的影响深远持久,推动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海峡两岸人民了的普遍认同和升华,两岸人民热切期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必然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1-3ACB
4 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大陆和台湾同族同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都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个中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而对两岸人民产生的影响深远持久,推动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海峡两岸人民了的普遍认同和升华,两岸人民热切期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必然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1-3ACB
4 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大陆和台湾同族同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都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个中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而对两岸人民产生的影响深远持久,推动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海峡两岸人民了的普遍认同和升华,两岸人民热切期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必然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