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程的“三方协同”教育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策略研究
122作者简介:颜姣姣(1983— ),女,汉族,浙江杭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运筹学与控制论,高等职业教育。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也不断获得创新与改革。
在思政教育工作层面,高职院校始终坚持课程教学为主方式,在优化教学过程中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统一准则,建立二者协同育人模式。
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过程中,全面掌握建立育人模式的关键性原则,促使两者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推进,充分挖掘协同育人模式优势,进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必要性(1)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是高职院校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要要求。
高职院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陆续实施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高职院校有机结合具体思政工作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发展模式。
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需厘清“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之间内在逻辑同时,还准确掌握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极大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需要。
在此前提下,高职院校坚持“协同”理论,驱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尽快建立。
(2)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是新时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核心本质是以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切入点,破解思政课程意识形态单一性困境,极大满足大学生多元化学习需要。
其一,新时代大学生本身意识形态教育复杂。
意识形态自身具有复杂性特征,高职院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领域,课程教学是重要方式与载体。
由此,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正好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复杂化特征相匹配。
其二,协同育人模式正符合新时代大学生个人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借助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充分彰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渠道功能。
在实际教学内容层面,高职院校教师将有机融合理论与现实,通过理论知识充分反应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疑惑点与社会热点,加强大学生成就感;在教学模式上,优化思政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程吸引力。
三方协同教育机制
三方协同教育机制三方协同教育机制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通过合作,共同育人的一种教育模式。
这一机制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事务。
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合作,可以更加全面、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三方协同教育机制的要素和实施方式。
首先,学校在三方协同教育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学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学校需要提供丰富的课程和资源,组织各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发扬民主管理、关爱学生的精神,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家庭也是三方协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和落脚点,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资源。
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和社交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家长还要与学校保持紧密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再次,社会是三方协同教育中的重要参与方。
社会资源丰富,能够提供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可以向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等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社会还可以组织各种教育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启发思考的机会。
综上所述,三方协同教育机制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协同合作,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施三方协同教育机制,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和沟通渠道,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为学校、家庭和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三方协同教育的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成长保障。
中职学校“三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中职;三方联动;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38-0010-02中职学校“三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若干思考①张志栋(靖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白银730600)立德树人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被国家所重视和系列扩招等政策的落地实施加上中等职业教育在国家脱贫攻坚中教育扶贫作用的显现和“中职—高职—本科—硕士”一体化升学通道的陆续打通,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始选择就读中职,但学生生源的多样化、个性化成为中职学校的生源常态,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通过“职业学校、社区、家庭三方联动”协同育人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将成为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突破和创新的手段之一。
一、中职学校“三方联动”协同育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不论是班主任还是学生家长,在“学校+社区+家庭三方联动”协同育人方面存在认识偏差,缺乏“一盘棋”思想。
有些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就应该是教师和学校的事,对学生在家庭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或者故意隐瞒,更有甚者个别家长对学生不管不问、自由放任。
正是基于以上的思想认识偏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三方之间存在一定的误解,甚至相互抱怨和责备,三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更谈不上积极互动、联动,最终导致在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监管方面存在漏洞,造成学生不必要的伤害。
(二)工作平台不完善目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其成员大都由学生家长代表和校方相关人员组成,社区参与度极低,家长处于配角地位,主体地位还是学校,协同育人成效不显著,活动方式传统、单调,活动内容死板、老套,活动对象针对性不强,除了每学期定期组织召开的家长会之外,再无其他内容。
各学校、各班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都建立了家长微信群、QQ 群等德育网络平台,但是由于缺乏有关部门的牵头主导和资金投入,对家庭及学生干预不及时,由社区及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德育工作管理平台也不完善,学生安全应急管理及快速反应机制不符合当前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要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信仰、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教育环节。
而教师与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对于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教师与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他们通过课堂教学、讲解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而辅导员则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助手,他们通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辅导、班级管理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指导。
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工作可以互补优势、形成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容。
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容包括教师与辅导员的合作与联动、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信息共享、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教育研究与讨论等。
教师与辅导员可以通过合作与联动的方式,共同制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形成教学与辅导相结合的教育工作体系。
教师与辅导员之间应当加强信息共享,及时交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和指导。
教师与辅导员还可以开展教育研究与讨论,分享教学经验、心得和思考,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方法。
构建机制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推动,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规范。
学校可以设立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委员会或工作小组,负责机制的制定和协调工作。
学校还应加强对教师与辅导员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教学与辅导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学校还可以建立定期的交流会议和研讨会,促进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共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在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在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二者的育人作用,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势在必行。
构建机制需要明确协同育人的目标。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育人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等。
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共同明确这些目标,确保双方的教育工作能够无缝对接,相互补充。
构建机制需要明确教师与辅导员各自的职责。
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学生的主要课堂教育者,他们应该重点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的引导。
辅导员则是学生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他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辅导。
双方的职责清晰明确,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构建机制需要加强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合作。
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建立定期的会议或座谈机制,共同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问题,互相交流心得和经验,共同讨论解决方案。
教师和辅导员之间应该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对方,以便双方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
构建机制需要加强师资培训和辅导员专业发展。
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在育人工作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对于辅导员来说,学校应该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
通过以上的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同努力将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的保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在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的价值取向以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常常面临着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反应迟钝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构建起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机制势在必行。
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机制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
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负责理论教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内容进行传授,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
而辅导员则应当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两者的职责互补,形成合力,共同育人。
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双方应当定期进行交流会议,讨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育人方案等相关问题,以确保思想政治课教学和辅导工作的有机结合。
教师可以向辅导员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而辅导员也可以向教师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机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共同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实际情况,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还可以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机制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和辅导员开展创新教育实践,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也要加强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教育管理,建立健全的教育评估和激励机制,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机制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只有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发力,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够培养出积极向上、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研究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研究作者:吴兴兴黄炫畅来源:《广西教育·C版》2022年第05期【摘要】本文基于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提出构建高职院校思政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从建立健全校内育人机制、校际育人机制、校外育人机制三个层面论述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做法。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5-0044-04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
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职院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才兼备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围绕新时代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全面部署和系统规划了“三全育人”的目标、原则、内容、要求、方法和举措,为高校厘清新时代思想政治育人思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本文从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及构建四个层面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使高校增强教书育人的政治使命感,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内涵“协同”又称“协调、合作”,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部门共同完成或处理好某一件或者多件事情,经过各方的互动互助使事情的处理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机制”是一个体系在各要素之间彼此联系、彼此作用、彼此影响下形成的良性运转体例;“协同机制”是协同规则和协同程序的总和,它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协同的运作功能,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下实现系统功能最大化、效益最高化、实效最强化的特殊运转方式。
新时代高职院校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探析
348时代论坛新时代高职院校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探析潘怡玫(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南通 226001)摘 要:“思政课程”在培育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当前教育形势来看,“课程思政”对于新时代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均有积极作用,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却面临很多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需要建立起一个带有协同性质的育人机制,以此来有效的融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本论文主要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进行探析。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学术教育一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亦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的重点任务。
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需要思政课程与各学科紧密融合,从而使思想政治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能够出现同向同行的特征,进而搭建出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所以,应努力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效融合,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根本目标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涉及知识、技能、素养等多个层面,但是“德”始终居于核心地位,“立德树人”一直是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
唯有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出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战斗堡垒作用。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思想活动和心理活动密切相关,这决定了它只能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必须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和课程体系当中,方可显现思政教育在培养人才、塑造人才、完善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作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主要载体,一方面要满足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只有这样,才能让高职院校学生真正肩负起工匠精神所赋予的重要使命。
具体的说,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就是每一门课程的开展,都要围绕“育人”这一总体目标,同时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呈现方式,对这一总体目标进行合理分工与配置,建立起彼此协同、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多方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学成果。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和中高级技术人才的任务。
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强调学生道德、思想和政治素质的培养,更要与时俱进,与产业融合,强调协同创新。
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协同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顶层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统筹规划。
这涉及到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层的参与和支持。
应建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制定长期的教育发展规划。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能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注重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更需要关注师资队伍的建设。
因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
注重管理层面,建立教职工的激励机制,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工作条件。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宽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应将先进的思想和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体系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宽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使其更贴合产业需求和学生发展。
此外,要注重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开展学生素质评估,及时进行调整。
四、打造校园文化,提升思政教育品牌高职院校要积极倡导优良校园文化,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思政教育品牌。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注重学生实践教育,促进产业融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学生实践教育,促进产业融合。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因此,应该建立实践教育与校内课程的衔接机制,促进产学研教育融合。
同时,要加强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操作水平和能力。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多元协同实践育人机制构建探索——以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为例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深入、全面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不仅有技术特长,还要具备敬业精神。
因此,建设政行企校多元协同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确立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育人目标,重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对职业教育不断得到赋能与强化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有助于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思政体系,促进协作创新,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职业技能人才。
本文立足创新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机制,探索互联网+行业趋势下如何培养财经类专业复合型技能人才。
一、课程思政概述关于课程思政的定义,李慧玲、孟亚等指出课程思政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思政是指高校通过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狭义的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在大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2]。
郑佳然认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也就是说课程体系中所有课程都包含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保持一致[3]。
邱伟光指出,与大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有自身特殊的价值范畴,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的道德因素、人文素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在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研究方面,孙杰认为要“建立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打造协同育人工作主体,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提出从政策导向、制度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体落实到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上,要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施就要打造德技兼修的专业课程体系平台[5]。
高国希等认为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6]。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在顶层设计之后,具体实施的关键步骤。
教师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适合的教学方法,从细节设计,让学生学习体验,并且领悟其中的精髓,是课程思政取得效果的关键。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推进路径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推进路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本质上是“群体本位”在协同育人领域表现出来的最高形式,能够助力课程思想政治提质增效,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通过架构“三师聚力主体圈”“三元融合课程圈”“三轮驱动课堂圈”,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面对当前“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意识薄弱、能力不强、协同性差这一局面,亟需通过构建“专业协同育人主体圈—学科协同育人主体圈—学校间协同育人主体圈”,以在“课程思政”育人主体上形成育人合力。
第一,在微观层面,构建专业协同育人主体圈。
高职院校应构建以专业课教师为核心,以思想政治课教师为关键,以通识教育课教师为重点的专业协同育人主体圈。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
一方面,要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对非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带动作用,实现对非思想政治课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深入挖掘。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指导专业课教师和通识教育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深入思考如何既体现专业特色又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行动对接起来这一问题,这既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内在的努力,也需要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外在的“参谋”。
第二,在中观层面,构建学科协同育人主体圈。
应构建内围“精英圈”+外围“大众圈”相结合的学科协同育人主体圈。
首先,构建以优秀人才为主体的“精英圈”。
高职院校应联合本学科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优秀专业课教师以及优秀通识教育课教师,形成“组合型”育人“精英圈”,紧密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和话语体系,充分对本学科显性的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挖掘、组合与设计。
其次,构建融合整个学科所有教师的“大众圈”。
本学科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效用的发挥离不开每一位教师的协同与努力,因而“精英圈”的使命主要在于为“大众圈”育人水平的提高服务。
强调精英联合大众,共同商议本学科“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共建共享本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同指导并帮助学科内每一位教师成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而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全面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下面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进行探析。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需要明确目标和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任务和培养目标,确保育人工作能够紧密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推进。
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立统筹协调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加强师资培养和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
要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培养一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评,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责任感。
第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各种资源来开展,包括教材教辅、课程资源、教学设施等。
要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建立高校间教育资源共享的机制,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第五,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引领的工作,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加强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育人。
关于高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探讨
关于高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承载着培养优秀职业人才的重要使命。
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思政课程教学脱节、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认识不足。
协同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中也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无法达到更好的思政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高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高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研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教育成效,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高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进行研究和实践,对于推动高职教育深入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介绍】完。
1.2 研究意义高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化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通过研究高职思政课程的特点和协同课程思政的概念,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方向,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探讨高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意义有助于拓展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实现跨学科的思政教育目标。
构建高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路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有利于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入研究高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意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对于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高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作用和意义,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高职思政课程在协同课程中的引领作用,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和实践。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高职思政课程的特点以及协同课程思政的概念,进一步探讨构建高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路径,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分析实践案例,可以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高职思政课程的“三方协同”教育机制构建
[摘要]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具体在高职思政课程教育过程中,广大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与学生和家长开展“三方协同”教育,为我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端专业技能型人才,使他们能够利用自身的能力投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程;“三方协同”;“三全育人”;立德树人;新时代[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214-02高职思政课程的“三方协同”教育机制构建王芳(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0)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教育由高速度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
每一名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为我们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输送全面发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广大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入手,贯彻落实“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理念,紧密联系家长和学生,开展好高职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使我们的高职院校成为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
一、利用“三方协同”教育方法,对高职学生展开有效的思政教育在高职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我们重视利用学生及家长的力量,使我们的高职思政教育能够达到全员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学生、家长的“三方协同”思政教育方法,最主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以及家长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以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促使高职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在“三方协同”教育过程中,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紧盯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借助手机软件,紧密联系家长,同家长一起对学生进行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全面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协同育人机制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在育人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素养,还需要在育人理念和方法上紧密合作,才能真正发挥育人工作的效果。
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在育人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探讨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模式,研究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以及对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够全面了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中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关怀和引导,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对于教师与辅导员而言,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也能够提升他们的协同合作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事业的长期发展。
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对于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3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在育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职院校也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
然而,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质,很多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低下,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为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需要协同育人,构建有效的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全方位的发展。
首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需要形成协同育人的意识。
两者应该相互具备尊重、沟通和合作精神,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
在育人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学术、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辅导员则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通过个别谈话、心理疏导等方式,解决学生问题,指导学生规划未来,让学生更加自信和坚定。
其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需要强化互动与交流。
教师和辅导员之间应该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和育人座谈会,总结经验,互通有无,并制定育人方案和课程计划,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此外,建立微信群或在线课程论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方便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和辅导员可以互相交流心得和教学体会。
最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不能单纯以学生的成绩评判教师和辅导员的素质,应该综合考虑学生学术水平、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等各方面的成果。
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和辅导员的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也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和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我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强化合作、互动,协同育人,构建完善、科学的机制,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全方位的发展。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
一、协同育人的意义高职教育是世界各国普及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由于高职教育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因此其育人模式强调实践与能力教育。
而协同育人则更强调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协作,进行教育和引导。
高职学生通常背景各异,基础不同,对专业和就业方向的认识不同,心理需求和问题也不同。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而辅导员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解决学业、生活和心理问题。
而思想政治课教师则更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协同便显得格外必要。
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措施1.建立沟通机制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是两个不同的职业群体,这两类人员在机构设置上和工作内容上有所不同,因此难免会在教育理念和实践中存在一些分歧。
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则首先需要在教育观念上达成一致,并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2.协同备课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应当协同备课,共同商讨教育内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尤其是针对学生情感管理、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等方面共同商讨,避免“打独木桥”现象,加强课程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3.归纳比较在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也应该共同开展归纳比较的工作。
比较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心理状态,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为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4.制定计划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应根据学生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计划,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避免机械性地执行计划,具体化和智能化地实施计划。
5.建立档案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应对学生教育情况建立档案,记录学生的心理、成绩、表现等情况。
并于每个学期后进行总结回顾,总结不足和经验,制定下学期的具体目标与计划。
高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研究和实践
高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研究和实践摘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2020年5月出炉,这次教育部颁发的指导纲要中的内容可以看出,教育部想通过今后的教学实践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以及“三全育人”的新的教学理念,这对于高校未来的教育实践有重大的决策性。
在纲要中,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含义,以及它与高校的思政课程的关系,针对于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思政课程体系的建立,在本篇研究中结合高职学校中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对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改革结果进行剖析,关键字:思政协同;教学体系;研究和实践随着202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新时代的高校在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正式用“育人”代替了“教学”的教学理念,同时建立和完善了“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作为为社会培养直接人才的高职学校更加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推进课程思政协同教学体系建立和实践重要性,将“教书育人”和教学实践结合到一起,将思想政治观念和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专业课有思政协同来开展和培养的新模式,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从而积极构建深圳高职育人体系,助推“三全育人”理念在深圳落地开花,为深圳高职院校不断创新和优化育人模式,提升高职育人质量。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一)课程思政的内涵所谓的课程思政,其本质意义就是将价值观融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去,通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也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并塑造起来,从本质上来看是“立德树人”。
从教学方式上去理解的话,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在高职所有的专业课程中将思政理论知识融入进去,不仅通过思政理论来指导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并且通过专业课去将思政理论教育进行一个验证。
从“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上去理解的话,在学校教学实践中老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力量,课程教学活动则是主要的渠道和方式,所以说,课程思政是学校落实“三全育人”的主要办法和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学生们所面临的信息爆炸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创新,如何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展开探讨,探究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问题意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实现协同创新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迅速变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需求,培养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模式陈旧、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协同创新模式探讨以及具体实施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果并展望未来,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问题意义】。
2. 正文2.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存在教育资源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兴趣不高,存在学习积极性不足、思想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等情况。
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工作脱节严重,缺乏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
高职思政课和各类课程协同机制构建分析
高职思政课和各类课程协同机制构建分析摘要:思政教育的过程是端正学生思想的过程,高职思政教育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建立起协同育人机制很有必要。
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可以强化思政课程育人的效果,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但其教育主体不能局限在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学校应建立起全方位的协作机制,建立起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来。
为此,本文主要针对协同机制建立的可行性与当前思政育人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关构建策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协同机制;课程思政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高职思政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为了更好的契合教育任务与教学环境变化,学校应构建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理念,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在思政课程核心引领下,对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从而确立长效的思政教育目标,形成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联动的态势,有效推动学生价值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不断提升德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合力,更快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1构建思政课与各课程协同机制的可行性为了更好的达成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目标,应从教育教学理念、内容与资源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确保教育工作可以顺利落实下去。
在传统思政教育工作中,各项工作均居现在思政课程之中,这种情况下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需要综合体现出不同课程之间的协同性作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融合思政教育。
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教育管理工作在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学、学工协同可为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这样一来“课程思政”理念就会更为深入人心,从而将“课程思政”的思政效能与育人效果突出出来。
构建协同育人信息平台可以为思政教育模式的革新提供便利,更好的推进思政教育的创新。
2当前思政课与各类课程融合面临的问题2.1思政教育理念问题现阶段社会中存在着很多思潮,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一些学生受到这些不良思想的侵袭,在价值观念、思想仪式上出现了偏差,对于关注个人利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失去了行为底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
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具体在高职思政课程教育过程中,广大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与学生和家长开展“三方协同”教育,为我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端专业技能型人才,使他们能够利用自身的能力投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
[关
键词]高职;思政课程;“三方协同”;“三全育人”;立德树人;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214-02
高职思政课程的“三方协同”教育机制构建
王芳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教育由高速度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
每一名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为我们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输送全面发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广大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入手,贯彻落实“全员、全过程、
全课程”的“三全育人”理念,紧密联系家长和学生,开展好高职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使我们的高职院校成为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
一、利用“三方协同”教育方法,对高职学生展开有效的思政教育
在高职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我们重视利用学生及家长的力量,
使我们的高职思政教育能够达到全员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学生、家长的“三方协同”思政教育方法,最主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以及家长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以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促使高职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知识,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在“三方协同”教育过程中,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紧盯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借助手机软件,紧密联系家长,同家长一起对学生进行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建设并鼓励家长在课下利用手机社交软件多与学生交流聊天,或者推送思政教育文章,及时将掌握的学生思想动态反馈给班主任、辅导员,使家长的教育参与得以实现。
高职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有的优越性,以“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为引导,使学生能够深深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提升高职学生对思政学习的积极
性,思政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开展富有趣味性的教育教学。
广大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与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情感沟通,利用近距离的师生沟通,为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政理念,帮助学生切实提升思想政治觉悟。
例如我们可以在高职思政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搜索与图书馆查找,为学生制作紧密贴合高职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实际的、
介绍我国专业技能型人才个人发展前景的教学短片,使学生能够通过观看教学短片,认识到社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从而对自身的学习与发展产生自信。
又如我们还根据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将“孝”“明
明德”
“止于至善”“慎独”“致中和”等传统文化精髓以及我们党在继承和弘扬中国精神中涌现的无数楷模和榜样的事迹,制作成便于学生收藏和学习的校本文化学习册,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翻看学习,引导学生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同时,产生“文化自信”。
通过思政课程结合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教育,有效提升高职思政课程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使我们的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发展空间。
二、深化“三全育人”理念,有效提升高职思政教学质量秉持“三全育人”理念,将思政教育教学覆盖“全员、全过程、全课程”。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
我们力争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全员”参与。
将学生按照不同学习能力、性格特点与性别,分成了若干思政学习小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各尽所能、互相促进,每人承担部分学习任务,利用合作学习达成共同
214--
的思政学习目标。
经过实践证明,这一方法能够使全员学生都更加深入地参与到高职思政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各小组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
我们力争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始终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专业技能型人才。
在课前,为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课前预习指导;在课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点评指导等方法,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讲解,产生“获得感”;在课后,我们通过网络聊天工具为学生进行课后思政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思政教育,使我们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学习空间,能够全天候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使我们的高职思政教育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我们力争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全课程”教学。
基于现有的高职思政教材,为现有的高职思政教材的每一课都认真制作了突出专业课程特点的微课视频。
通过这些视频,学生的思政学习不再枯燥,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学生观看视频过后,根据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感想,结合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讨论相关思想政治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将教材、视频和自身既有知识体系打通,真正进行有效的消化和吸收。
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教学中
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时代,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我们需要带头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学习所得有效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从而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够紧跟时代潮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我们在高职思政教育教学中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自信”等政治理论,还要为学生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作为“零零后”的高级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具有“工匠精神”,以自身的职业技能为基础,加强自身思想觉悟,积极投身于这场巨大变化中,顺应趋势,才能成就辉煌人生。
例如我们思政教师在教学中,站在师生平等的环境下展开“四个自信”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引导。
通过讨论活动,学生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与制度体系的先进性,深入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
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精髓。
这样的讨论教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形成高度的政治自觉。
四、基于高职思政教育教学,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在高职思政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突出高级职业院校独有的优势,为高职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我们首先为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学生个人成人成才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解读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力量不可或缺。
我们通过互联网,搜集到了很多出色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劳动奉献故事,为学生播放他们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职业院校学生一样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我们还为学生根据当前就业市场动向,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优势,让学生对自身专业产生自信,从而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我们的高职院校学生表示,作为专业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有效磨炼自身专业技能,好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例如我们在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了介绍许振超事迹的视频短片,学生从许振超的成长历程认识到自己只要努力,也能成为社会栋梁。
而且我们还把相关视频资源同步共享到学生家长那里,要求家长多给学生正能量的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家长协同帮助学生牢固自身的职业理想。
总而言之,我们在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紧密贴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依托“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不断总结和完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三方协同”教育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今后的高职思政教育过程中,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结合“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高职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晓畅.论新时代高职思政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J].当代旅游(下旬刊),2018(6):211.
[2]张方刚.浅析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8(7):292.
[3]王崇峰.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信息周刊,2018(5):126.
[4]王子健.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探讨[J].教育(文摘版),2018(10):423.
◎编辑马燕萍
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