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中语文《边城》述课稿

合集下载

《边城》说课

《边城》说课

环节二:自学指导,突出重点 任务二、初步扫除阅读障碍
解题:边 城

地域上,边城是与大城市对立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
疏通
概括文 章内容
字词
解题
山岨﹙ jū﹚ 暧昧( àì mèì ) ‚中国另外一个 茶峒﹙dóng﹚ 概括文章内容 对立面,是对淳朴民风的怀念。是 黄麂(jǐ) 嗾 (sǒu)使 一篙(gāo) ①人物 俨( yǎn)然 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翠翠、外公、过渡的乡民。 嗾使:教唆。 俨然:形容很像。 ②环境 屯戍:驻防 群山、小溪、古镇之美丽。 篁竹:小水竹。 从从容容: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③情节 民风淳朴之魅力(给钱、拒钱等)
《边城》
说课构思
基本分析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基本分析:教材分析
小说的欣赏
中等职业 教育课程改革 国家规划新教 材语文(基础 模块)下册
1课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基本分析
旅游 专业一年 级学生。
学情分析 思维较 为活跃

缺少生 活积淀和 审美意识。
一、基本分析——目标设定
情感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人物描写 方法,学会分 析人物形象; 领会文章的主 旨,体味‚边 城‛的风景美 和风情美。
培养学生自 主、合作学 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审 美情趣,体会 人性之美
一、基本分析
品读文中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领会文章的三美。
教学难点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 体会人性之美。
网络教室——丰富的 数字化资源
教学策略
1、信息技术的选择
校园互动平台
•任务驱动法

职高边城教案

职高边城教案

职高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边城》中翠翠、翠翠父亲、船总顺顺等人物形象。

3.领悟小说所表现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以及人物间的情感关系。

4.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情感脉络,领悟作品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沈从文,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2.介绍作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讲述了湘西边陲小镇上的爱情故事。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边城》,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三、课堂讨论1.分析翠翠的形象:纯真、善良、坚韧、有担当。

2.分析翠翠父亲的形象:忠厚、善良、有责任心、深受传统道德观念束缚。

3.分析船总顺顺的形象:权威、包容、善良、重视家族荣誉。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翠翠、翠翠父亲、船总顺顺等人物形象。

2.提问:小说中还有哪些人物值得关注?二、课堂讨论1.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翠翠的母亲、杨马兵等。

2.探讨小说中所表现的传统道德观念,如忠诚、善良、责任等。

三、情感分析与讨论1.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情感关系,理解他们的相互依赖与扶持。

2.分析翠翠与船总顺顺之间的情感纠葛,理解他们的爱情观念。

3.探讨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命运,引发学生对人生、道德的思考。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关系。

2.提问:小说中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翠翠与翠翠父亲在江边的生活、翠翠与船总顺顺的交往等。

2.探讨这些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三、作品比较1.将《边城》与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如《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分析它们的异同。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1.1.2 使学生掌握《边城》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1.1.3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1.1.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悟人性的真善美。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背景介绍:沈从文及其创作《边城》的背景。

1.2.2 人物解析:翠翠、傩送、祖父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1.2.3 情节分析:小说开头的渡船场景、翠翠与傩送的相识、祖父的去世等关键情节。

1.2.4 艺术特色探讨:自然风光描绘、民俗风情的展现、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性格、情节意义、艺术特色等。

2.1.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体验。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2.2 图片资料:展示边城风光、民俗风情等。

2.2.3 音乐素材:播放与作品相关的音乐,增强氛围。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引入新课:介绍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3.1.2 讲解作品背景:了解边城的风土人情,为学生理解作品打下基础。

3.1.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3.1.4 情节解析:通过讲解关键情节,使学生把握作品主题。

3.1.5 艺术特色探讨:引导学生发现小说的独特之处。

3.1.6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3.2 时间安排3.2.1 课堂讲授: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4.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读书笔记的质量,了解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4.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鼓励主动发言和合作精神。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能够运用《边城》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边城》的内容和主题;(2)通过分析《边城》中的描写和对话,学习文学手法的运用;(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理解和关爱,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阅读和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欣赏《边城》中的描写和对话,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相关知识:(1)了解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了解《边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描写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边城》中的人性描写和社会背景的关系;(2)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2. 讨论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3. 阅读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培养阅读能力;4. 写作法:布置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任务,评价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4.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人性关怀的态度和价值观。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边城》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边城》的评论、分析文章、沈从文的其他作品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4.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准备相关问题。

边城教案中职版

边城教案中职版

边城教案中职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2.分析翠翠、翠翠父亲、翠翠哥哥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边城》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沈从文。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湘西风情,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帮助学生把握故事脉络。

三、课堂讨论1.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2.分析翠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分析翠翠哥哥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与翠翠之间的情感纠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边城》,提升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探讨其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2.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品味沈从文的文学魅力。

3.讨论小说中的爱情观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爱情。

三、案例分析1.选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品词析句,感受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边城》相关的短篇小说,锻炼写作能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边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探讨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讨论小说中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分析小说中的教育观念,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三、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边城》,提升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2.收集沈从文的其它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语文《边城》逐字稿教案

语文《边城》逐字稿教案

《边城》逐字稿/教案逐字稿/教案(一)【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点: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学习课文中作者对湘西边城淳朴风情的描写,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沈从文小说的风格,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点:通过导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把握小说主旨,品味小说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边城的淳朴风情和人性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也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教法】导读品析法【学法】阅读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课件、《边城》电影视频、湘西美景图片【教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初步体会翠翠的性格特点和主要人物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

(情景导入)1、播放黄磊的歌曲《等等等等》这首歌讲述了一个美丽却有着淡淡哀愁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美丽的故事。

2、湘西美景图片的播放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出示幻灯片)检查预习,剧情介绍。

1、作者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以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2、故事情节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民国初年,位于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茶峒,有位船总顺顺,颇有名望。

他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同时爱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

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因婚姻不幸而殉情身亡的复辙,对她的婚事十分关注。

端午节的夜晚,情窦初开的翠翠邂逅二佬傩送,心中萌发爱慕之情,但在二佬面前却羞于表露。

以后在顺顺家又与大佬天保相识。

边城教案及说课稿(5篇)

边城教案及说课稿(5篇)

边城教案及说课稿(5篇)第一篇:边城教案及说课稿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湘西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散文语言的精练、生动;3、体会赛龙舟活动表现出的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团结精神、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2、文章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一、导入谜语:一个白胖子,裹个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

(打一食品)粽子!我们在哪个传统节日里吃粽子呢?端午节!那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请听这样一首七绝“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 端午节是纪念谁的呀?纪念屈原的!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

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地投入汨罗江中,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相传沿江的百姓闻讯后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抢救屈原,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江里的鱼虾蛟龙咬噬屈原的尸体。

从那以后包粽子、赛龙舟便成为一种习俗沿袭至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就形成了一个节日——端午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湖南湘西地区端午节习俗的散文《端午日》。

二、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他仅仅是小学毕业,后来却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完全是自学成才。

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沈从文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描绘了湘西地区宁静的山水美景,淳朴的民俗风情。

这篇课文《端午日》就是节选自中篇小说《边城》中的民俗风情描写。

三、扫清字词障碍1、注音蘸酒(zhàn)茶峒(dînɡ)伶俐(línɡlì)擂鼓(lèi)呐喊(nà)铛铛(dānɡ)老鹳河(ɡuàn)戍军(shù)泅水(qiú)2、解词伶俐:灵活。

边城中职教案

边城中职教案

边城中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主题和情节;2.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事件;3. 能够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边城》的主题和情节,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次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品;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 导入新课内容,介绍本次课程将要讲授的内容——小说《边城》;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读过或听过哪些经典文学作品,为后面对《边城》进行分析做铺垫。

第二课时: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1. 讲解作者沈从文及其代表作品;2. 介绍《边城》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

第三课时: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情节1. 分析小说的主题——爱情、家庭、生命和人性;2. 分析小说的情节,包括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等。

第四课时:解读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荷西、桂花、丰子恺等;2. 讨论这些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所代表的意义。

第五课时: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1. 分析小说中使用了哪些文学手法,如比喻、象征等;2. 探讨沈从文在语言运用上有哪些特点,如辞藻华丽、富有音乐感等。

第六课时:阅读与欣赏1. 让学生自行阅读《边城》中某一章节,并写下自己对该章节的感受和思考;2. 学生进行演讲或交流,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第七课时:评价与总结1. 学生进行作品评价,包括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文学手法等方面的评价;2.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演讲,考察学生对小说《边城》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通过学生阅读《边城》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边城》教案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边城》教案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边城》教案第一篇:职业中专语文基础《边城》教案《边城》教案【知识目标】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二、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三、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并能辨析运用【能力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三、能运用比较鉴赏方法,写一点鉴赏文字【情感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体会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艰辛与顽强乐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解小说描绘的风情美与人性美,激发对人生、生活、社会的热情【重点、难点】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影片)【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检测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喁喁yú私语黑黝黝yǒu 痴chī情焖mèn 涎xián 莞wǎn尔2、解释下列词语。

喁喁张冠李戴:涎皮莞尔信口开河二、作者作品简介沈从文(1902~1988年),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县人。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蜜柑》、《八骏图》、《雨后及其他}、《月下小景》、《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阿丽思中国游记》、《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精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中篇小说《边城》完成于1939年,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中职课文边城说课稿教案

中职课文边城说课稿教案

中职课文边城说课稿教案教案标题:中职课文《边城》说课稿教案一、教案背景:《边城》是一篇经典的中职课文,通过描写边疆地区的生活和人物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友情、爱情等主题。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边城》这篇课文,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边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 学习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家庭、友情等主题。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边疆地区生活的理解和关注。

- 培养学生对家庭、友情、爱情等情感的体验和思考。

-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边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学习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 课文导读:介绍《边城》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 课文分析:通过分段阅读、问题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 课文鉴赏: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的主题、意义和艺术特点。

-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学方法:- 导入法:通过介绍《边城》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

- 提问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 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 介绍《边城》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分析(20分钟):- 分段阅读: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每段阅读后进行简要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节。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边城》影视欣赏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边城》影视欣赏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边城》影视欣赏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和情节发展。

3.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2.影视作品中的情节分析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1.教师导读。

2.分组讨论。

3.影视观看和分析。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一个课时导读和分组讨论,一个课时观看影视并进行分析。

六、教学准备1.影视资源。

2.教学课件。

3.分组讨论的提问。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2.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下问题:1)《边城》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地区?2)主要的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3)故事的情节发展如何?让每个小组讨论并总结自己的答案。

3.小组展示(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讲解,并与其他小组进行答辩和讨论。

4.教师点评(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补充相关的知识和解释。

第二课时:1.观看影视(30分钟)观看《边城》的影视版本,并给每个学生一些观察的问题,如人物的形象塑造、情节的安排、影片的整体效果等。

2.分析影视(15分钟)让学生交流和讨论他们对影视作品的观感和分析,包括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和影片的意义等。

3.教师点评(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并给予自己的解读和评价。

八、教学反思通过观看影视《边城》,学生不仅可以对原著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影视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和细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拓展学生的理解能力。

中职边城优秀教案

中职边城优秀教案

中职边城优秀教案教学科目:中文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文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词汇的运用和句型的组织;3. 帮助学生学会优秀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优秀中文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2. 优秀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学手法;3. 优秀作品的创作技巧和写作思路。

教学准备:1. 教材:精选一些边城优秀中文文学作品,如《边城》、《红高粱家族》等;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当天的课题和教学目标,并引入边城优秀中文文学作品的概念。

2. 分析作品(15分钟)通过阅读和分析《边城》等文学作品的片段,探讨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环境描写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语言特点和文学手法(15分钟)结合作品的具体片段,讲解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学手法,如比喻、形象描写、夸张手法等。

分析这些手法的作用和运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创作技巧和写作思路(15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对优秀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提出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技巧。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5. 作品评价(15分钟)引导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评价,讨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6. 小结与反思(5分钟)对当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体会。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建议,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教学扩展:1. 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选择一部边城中的优秀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2.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创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3.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作家进行讲座或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根据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回答,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优秀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3. 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边城》说课稿

《边城》说课稿

《边城》说课稿注:绿色部分可不写黑板上或只写关键词《边城》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这篇小说以清新灵秀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偏远湘西的爱情故事。

作品语言自然优美,充满山水绿意,展现了人性中的真诚、淳朴和善良,突出地体现了沈从文的写作风格。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和故事情节。

2.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重点)3.帮助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二.教学内容这篇课文充分体现了沈从文先生清新灵秀的写作风格,这种优美的文风和娴熟的手法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因此,我将教学内容的重点设计为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而由于这篇文章的情感表达比较含蓄深沉,因此本课的难点在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写作特色难点: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本文语言清新流畅,极富美感。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美,理解文章大体意脉,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多媒体应用:《边城》曾在80年代被改编为电影,我可以选取播放电影片段,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帮助他们理解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

3.讨论法: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在清新优美之外,也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可以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挖掘这些描写所隐含的情感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1.背景介绍:①沈从文:(生平简介)②边城:“边城”就是湖南省西部的凤凰古城。

那里山明水秀,一条沱江蜿蜒而过,两岸木制的民居,水边有浣衣的苗族和土家族姑娘。

正是在这样的地方,人们才能生发出如此单纯美好的爱情。

2. 课文分析:①故事情节(简述、划分段落)②语言特色:清新流畅、自然优美、舒缓朴实又充满灵气③写作手法:以景物描写蕴含感情、烘托意境;人物对话淳朴生动,鲜明体现人物性格。

3. 思想感情:对故乡的眷恋深情,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展现和赞美,对人生变幻的深沉感触。

4. 总结和深化:人生的美丽与哀愁。

虽然故事有个伤感的结局,但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充满人性的美,结尾的那句话又体现着变幻莫测的可能。

《边城》说课稿2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边城》说课稿2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边城》说课稿2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边城》说课稿2 教案教学设计1《边城》说课稿2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2.理解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他们的人际关系3.了解小说中所描绘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并认识到小说的现实意义和价值4.能够拓展阅读,了解小说在现代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关系5.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锤炼学生的文学品味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小说人物性格及人际关系的变化2.把握小说历史、社会背景的深刻意义3.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理解文学的能力三、教学过程1.引入给学生播放《边城》的相关阅读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提示回答有关小说的问题,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导学根据教材中的教学要求,老师首先会帮助学生了解小说《边城》的创建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和人际关系。

之后,教师将帮助学生了解小说中所描绘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并提出小说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3.讲解在学习了小说的创作背景、人物性格及人际关系、历史和社会情景之后,教师将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在课前准备好的讲解材料中,为学生提供深刻的文学理解,带领他们理解小说中最深层次的人情世故。

4.互动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细心研读小说,学生通过互动讨论、学习阅读参考材料的内容,提升思维和文学修养水平,帮助他们理解丰富、感性和象征性的文学符号和语言,从而掌握《边城》的思想精髓,既能够拓宽阅读面,也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学体验。

5.巩固在巩固阶段,老师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以学术标准为依据完成分析小说的作业,进行管理评估,评出本学期最优的分析小说作品。

6.总结小说是一种迅速提升人类思想和人类精神领域的工具,在现代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在总结阶段,我们能为完成《边城》的学习和探讨,学生们不仅在学术和美感上均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获得了阅读的乐趣和体验。

四、教学手段及材料教学形式: 以讲授为主,讨论辅之教学媒介:播放、讲义、有关视频材料、课堂讨论五、教学评价1.教师应提供及时、积极的反馈2.学生应在考试中应用所学知识3.系统评价系统主张所有形式的组织、交流和过程性的反馈结束编总之,通过本次《边城》的教学,学生们能够在人际关系、历史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思维能力。

《边城》发言稿

《边城》发言稿

《边城》发言稿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发表主题为《边城》的演讲。

《边城》是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本书。

首先,我想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边城》的背景。

这本小说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的云南边境小城——泸沽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纯朴的渔村少女——菊菊与理想主义青年——犁头的爱情故事。

小说借助这个故事,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种种弊端、人性的探讨,以及对于个人理想与命运的矛盾。

首先,我想谈谈《边城》中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在表面上似乎是一个简单的爱情,但实际上它背后蕴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菊菊与犁头两人身份的不同、家庭的矛盾,使他们的爱情成为了一种禁忌,一种力量无法抗衡的命运。

然而,正是这种禁忌和命运的抗争,使得他们的爱情更加动人,更加真实。

无论是无法言喻的甜蜜,还是无法承受的痛苦,都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在《边城》中,钱钟书先生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艰难而纯洁的爱情,使我们重新思考了爱情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边城》中还涉及到了对于个人理想与命运的矛盾的思考。

犁头作为一个理想主义青年,一直在探寻着生活的意义。

他渴望着一种更高尚的人生,追求着理想中的自由和快乐。

然而,现实却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困厄,他无法摆脱家庭的束缚,也无法逃脱社会的压力。

这种矛盾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

而菊菊则代表了更多的普通人,她虽然也有自己的梦想,但更多的是被家庭的责任和命运所束缚。

这种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常常陷入到个人理想与现实命运的矛盾中。

《边城》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同时也要承认现实的存在,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此外,《边城》还揭示了现实种种弊端和人性的问题。

小说中,封建观念、家庭暴力、社会剥削等问题被钱钟书先生深入挖掘,使得读者不仅仅在爱情故事中发现了个人困境,也对社会弊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面对这些问题,钱钟书先生并没有消极悲观,而是以积极探索的态度寻找解决之道。

职中语文《边城》述课稿

职中语文《边城》述课稿

职中语文《边城》述课稿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九课《边城》(节选)述课稿――稷山县教师进修学校吉瑞花一、述教材:1、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边城》(节选)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阅读与欣赏)中的第一篇。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欣赏。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情节刻画、和人物塑造,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中长篇小说的节选。

《边城》描绘了一幅由“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构成的乡村风俗画,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洋溢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亲情。

2、课文简析: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讲述的是一个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

小说由“题记”和21个章节构成,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一章第一节。

本文在湘西边境青山绿水的场景中揭开故事的序幕。

小说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位犹如山间清泉般纯净的船家少女,她帮爷爷划船渡人,对爷爷体贴入微。

在湘西特有的生活背景下,老人、翠翠、黄狗呈现给我们一幅充满乡土气息并洋溢着祖孙亲情的乡村风俗画。

3、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中明确提出“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

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已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强调“三突出原则”,即突出“大纲要求”,突出“课文重难点”,突出“学情特点”,依据本单元“导读提示”和本课“训练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文中语言、肖像、动作描写的作用,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主旨。

(3)品读本文诗化的语言,感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山美、水美、人美、人情美、人性美。

4、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本册前面单元学习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等阅读方法,结合本单元具体情况,我把“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三美: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定为本课的重点。

《边城》说课稿(样例5)

《边城》说课稿(样例5)

《边城》说课稿(样例5)第一篇:《边城》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边城》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

单元教学目标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欣赏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发展变化,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欣赏小说语言,要品味语言的内涵,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鉴赏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

《边城》发表于1934年,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之间的曲折爱情。

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因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因心怀愧疚离开家乡,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只剩下翠翠苦等傩送的归来……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课文节选自《边城》第13章至第15章。

教学重点是体味人物的细腻心理,感受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和人性之美。

教学难点是分析环境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的。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分析本文特点,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精彩词句,品读文中描写环境和心理的语段。

2、体会小说的语言风格,领会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技巧。

3、感受湘西边地淳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似水柔情的人性之美。

说明: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

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方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边城》说课稿(通用7篇)

《边城》说课稿(通用7篇)

《边城》说课稿《边城》说课稿(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边城》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边城》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我说的篇目是《边城(节选)》,是高二年级的教学内容,编排在必修五第一单元。

本单元学习的是小说,三篇小说题材各异,主题思想丰富多样,风格也不尽相同,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文章分析《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作者描写湘西秀丽风光、纯朴民风旨在表现“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好其分的说明”。

本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节。

第三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节第四节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

她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与翠翠的关系。

第五节第五节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竟渡时巧遇大老天宝的情景。

祖父拿天宝试探翠翠,但翠翠心念所系,全在傩送身上,以至魂不守舍。

祖父猜到了翠翠的心愿,看到了翠翠对爱情的执著。

这种情感上的执著,以及拒绝其他选择和外来诱惑,让爷爷担心会导致不幸。

第六节第六节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这四节小说,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人胜。

让学生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认识翠翠、认识爷爷,并通过他们来体会作品中的风俗美与人情美。

二、教法学法本单元训练重点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的语言。

《边城》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边城》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边城》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堂以《边城》为教学内容的说课稿。

本说课稿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世界,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意识,感悟作品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我们所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说课稿选取了必修五册第二单元的《边城》一文。

本单元主题是“探讨小说中的人性”,《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通过描写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本说课稿将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性、文化、自然等方面,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说课稿的受众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技巧,但对于小说这一体裁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们可能更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对于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性的表现则不够重视。

因此,本说课稿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风格和文化内涵,掌握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光和人文气息,体会作品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家园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边城》中的人性表现和文化内涵;2.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自然风光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家园意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互动交流法等;2.教学手段:PPT演示、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等。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湘西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湘西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九课《边城》(节选)述课稿——稷山县教师进修学校吉瑞花一、述教材:1、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边城》(节选)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阅读与欣赏)中的第一篇。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欣赏。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情节刻画、和人物塑造,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中长篇小说的节选。

《边城》描绘了一幅由“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构成的乡村风俗画,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洋溢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亲情。

2、课文简析: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讲述的是一个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

小说由“题记”和21个章节构成,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一章第一节。

本文在湘西边境青山绿水的场景中揭开故事的序幕。

小说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位犹如山间清泉般纯净的船家少女,她帮爷爷划船渡人,对爷爷体贴入微。

在湘西特有的生活背景下,老人、翠翠、黄狗呈现给我们一幅充满乡土气息并洋溢着祖孙亲情的乡村风俗画。

3、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中明确提出“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

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已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强调“三突出原则”,即突出“大纲要求”,突出“课文重难点”,突出“学情特点”,依据本单元“导读提示”和本课“训练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文中语言、肖像、动作描写的作用,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主旨。

(3)品读本文诗化的语言,感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山美、水美、人美、人情美、人性美。

4、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本册前面单元学习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等阅读方法,结合本单元具体情况,我把“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三美: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定为本课的重点。

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理解文中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品味语言之美,掌握本文的表达技巧”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5、教学课时数:这篇课文,除了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对话外,语言上并无多大障碍,且课文较短,因此不宜精讲细析,而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来品味、感悟,我计划只用一课时。

二、述教法:现代教学理论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考虑到本文在单元的位置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打算采用“自读与点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诵读熟悉的情况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三、述学法:大纲要求“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教育学叶对陶也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上,我的做法是“导读为重,理解为主,训练为辅”。

(1)速读课文,可用圈点、勾画、批注法。

(2)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把握小说的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

(3)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

四、述教学前期准备:1、检查并试用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下载好黄磊演唱的“等,等,等,等”,这首歌曲是由《边城》的故事情节改编而成的。

下载好有关湘雨风情的图片。

3、把“土豆网”上的根据沈从文小说改编的电影《边城》保存到收藏夹中,以方便播放。

4、让学生预习课文,至少认真读两遍。

并结合自已的阅读感受做好批注。

五、述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

本课的课堂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边城》吗?你们听过大陆歌手黄磊唱的《等,等,等,等》吗?(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回答)黄磊唱的《等,等,等,等》,是根据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故事情节改编而成的歌曲。

电影《边城》也是根据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改编而成的。

那么,小说《边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小说里充满了怎样的气息?洋溢着怎样的亲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小说欣赏)的第九课《边城》(节选)(板书课题)。

导语的设计不仅在于激趣,还在于激思,激情,而且应争取学生的参与,挖掘学生智力潜能,激活他们的思想,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本课的顺利进行作准备。

2、观看电影《边城》开认片断;播放歌手黄磊的《等,等,等,等》;视频欣赏有关湘西风情的图片。

这篇小说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且节奏较为缓慢,不一定符合当今中学生的欣赏口味,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此文的兴趣,使学生对小说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感性的认识,给学生充分的美感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

14岁,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惨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4、概括《边城》的主要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本文节选自《边城》第一章。

《边城》的主要情节概括如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强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着守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5、交代学法:学生此前已有有关阅读知识作铺垫,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其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勾画、批注、质疑、讨论等方法,把握课文,达成目标。

6、自读指导:(1)诵读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①解决生难字词。

②感情基调。

在读课文中,注意体味作者语言的物点,体会景物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中渗透的感情色彩。

(2)整体感知,概括要点:整体阅读是进行阅读理解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基本意图与大体走向,概括要点,语言要简明,如文中有现成语句,可借助有关词语概括;如没有,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因此,我打算采用“问导法与点拨法”并结合“自读、探究、审美同步教学法”,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①课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描绘了几幅画图?表现出怎样的美?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第3自然段):描写湘西的自然风光和醇厚善良的民风。

世外桃园图(板书)山美、水美、人美(板书)第二部分(第4——第11自然段):爷爷和翠翠生活上相依为命,感情上相濡以沫的祖孙亲情。

祖孙相依为命图(板书)人情美、人性美(板书)②细细品读全文,谈谈小说中的老人和翠翠各有怎样的品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女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美”的形象和“美”的化身。

她是在这方灵秀山水和淳朴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的,正所谓大自然的女儿:湘西的清风丽日,灵山秀水陶冶了她的情操,质朴的民情民风净化了她的心理。

她有着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

(清纯)从小在外祖父相依为命的她对外祖父有着很深切的爱与依恋。

外祖父善良、勤劳、忠于职守、坚强面对苦难人生、热爱生活、乐观。

(朴实)③本文有何表达技巧?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一是散文化的语言;二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3)辨别筛选,提取精要:这一环节,我打算采用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即让学生自由的进行阅读交流,勾画,找出相关的语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

①请在第1、2自然段中圈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②找出文中体现散文化语言特点的句子。

(4)课堂训练课堂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达成课堂目标,因此,我让学生当堂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至五题(答案略)(5)拓展延伸:《边城》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鼓励学生阅读整部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述板书设计:边城(节选)沈从文世外桃园图山美、水美、人美祖孙相依为命图人情美、人性美2010年9月2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