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
人民福祉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养老保障: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居民,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则是针对企业职工所设立的制度。
通过这两个保险制度,可以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
2. 医疗保障: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这些保险制度旨在为全国范围内的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降低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3. 失业保障:我国的失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失业保险和就业促进政策。
失业保险是为失业人员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帮助他们度过失业期间;而就业促进政策则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提高就业机会。
4. 工伤保障:我国的工伤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政策。
工伤保险为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工伤的劳动者提供医疗救治、康复
和经济补偿;而劳动保护政策则是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在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
5. 生育保障:我国的生育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生育保险和计划生育政策。
生育保险为生育的女性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障;而计划生育政策则是通过控制人口数量,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体而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涵盖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方面,旨在为全国范围内的居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促进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感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拓展。
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
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第 1 页共 10 页《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一、就业基本状况(附全文)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在,劳目录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前言 : 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一、就业基本状况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二、积极的就业政策织。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人口与劳动力四、农村劳动力就业 2003年,中国总人口达到12.92亿(不五、妇女、青年和残疾人就业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六、二十一世纪前期就业展望湾省)。
全国16岁以上人口为99889万人, 其中城镇42375万人,农村57514万人,经前言济活动人口76075万人,劳动力参与率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76.2%。
16岁以上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度占6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6.6%,技中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术工人中,初级占61.5%,中级占35%,高多的国家。
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级占3.5%。
艰巨、紧迫。
就业总量中国政府从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2003年,中国城乡从业人员达到74432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中国政府依据《中华人万人,其中城镇25639万人,占34.4%,乡民共和国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村48793万人,占65.6%。
1990―2003年,动法》等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利,共增加从业人员9683万人,平均每年新增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积极促进就业,不断满足745万人。
劳动者的就业需求。
就业结构中国政府从国情出发,通过实践探索并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1990―2003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就业政策。
目前,中国已建立起市场导向的由18.5%提高到29.3%,从业人员达到21809就业机制,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企业富余人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定在员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经济发展和经济结21.6%,从业人员达到16077万人,第一产构调整中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由60.1%下优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形式更加灵降到49.1%,从业人员为36546万人。
精修版高三历史(课标版)专题训练: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含答案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专题能力训练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选择题1.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
其中,有关科技教育的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
这次出访潮( )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B.成为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契机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通常情况下,修订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
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中共中央某文件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
不许分田单干。
……社员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附属和补充,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
”这份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 )A.1956年B.1979年C.1984年D.1992年4.下图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一家股份制公司——东方家具公司售出的一张股票。
这表明( )A.中国股票交易制度基本成熟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改革开放使家居装修业发展D.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已被打破5.1980年,邓小平曾指出,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
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
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
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C.“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体现了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D.“摸出规律”是希望搞好特区,以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6.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
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
创造 ” ,在 中国境 内注册 的外 资企 业都享 全 国设 立博 士 后科 研 流 动站 24 个 、博 士 16
后科研 工作 站 14 个 。 62 但 白皮 书也 指 出 ,中 国作 为 发展 中国
论坛 主题 为 “ 动可 持续 增长 ” 推 ,与 去 受国民待遇。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
仕 免
李伟出任广电总局副局长
日前 ,中宣部原副秘书长兼全 国宣传
月来新高。与此同时,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 1 %,达到 10%, 8 .5 月份 CP 同比涨幅再 干部学院常务 副院长、党委书记李伟调任 I 维持在 22 %,年初以来形成的居 民银行 创新高,居 民一年期定期存款实际贬值达到 国家广电 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5 存款利率为负局面进一步固化。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 l 日 1 发表谈话 。 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也将进一步巩固两
他 指 出,相 信 协议 的实 施 将 进 一 步 促进 两 岸和 平繁 荣的现 状 。
经济
居民 “ 负利率”局面固化
国家统计局 9月 1 2日公布最新数据 , 7月 份 当 CP 同 比涨 幅 达 到 33 I . % 8 月份我国 CP 同比上涨 35 I .%,创 2 个 后,城镇居 民一年期存款实际贬值首次超过 2
我 国 C I 今年 2 份达 到 27 ,超 P在 月 .%
12 % 。 .5
李伟,男,15 年生,江苏扬卅市人。 98 I 李伟 自 19 97年起担任中央文明委办公 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日前 在 “ 财商 论 坛 ” 上 ,汇 添 富 基 金 17 年 考入 南京 大学 中文系学 习 。 97
天津开幕。中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出席开 制造 ” ,其研 发的创新产 品也都是 “ 中国 年 ,全 国 科 学 家 和 工 程 师 达 19 3 人 , 5. 4万 幕式并致辞。
易错点03 收入与分配 (解析版)
易错点03 收入与分配易错题【01】实现收入分配公平1.再分配就是政府转移支付.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重要举措。
[矫正]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者实物转移的一种分配过程。
主要是政府对财政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再分配.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的内容,不属于再分配易错题【02】财政2.财政收入越多越好,适度的财政赤字目的是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
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需要提高企业税率,增加财政收入。
[矫正]政收入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财政收入的多少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适度的财政赤字,目的是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下行的情况下,需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加大财政支出。
易错题【03】税收3.税收具有固定性,税率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营改增”可以优化国家税种结构,拓宽财政收入来源;同时增值税起征点提高,有利于缩小个人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矫正]税收具有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国家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通过修改税法调整税率。
“营改增”不是增加新的税种,而是已有税种之间的替换,并没有拓宽财政收入的来源;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有利于缩小个人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01(2021·北京·高考真题)“职业培训券,1000万张在路上!”职业培训券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的电子凭证。
劳动者可以通过电子社保卡应用程序领取该券,在指定期限内到相关培训机构使用。
推行职业培训券()①着力于多种形式的收入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①可推动技能型劳动者的培养,促进更高质量就业①可扩大培训行业市场准入,实现便民与惠企的统一①可精准对接培训资源和培训需求,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信息化水平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D【详解】①:推行职业培训券,其目的是便民与惠民,助推就业,并不是收入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①排除。
奥肯定律在我国失效的原因
奥肯定律在我国失效的原因分析摘要:本文在结合奥肯定律的概念的基础上,探索奥肯定律在我国具体国情下失效的原因,本文从奥肯定律存在的条件、数据的统计、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技术进步等众多因素进行分析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的原因。
关键字:奥肯定律;失业率;原因一、奥肯定律的真实含义及其前提条件奥肯定律(Okun’s Law) 又称奥肯定理或奥肯法则, 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ur Okun)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来的。
这一定律并不是简单地指失业率与实际 GDP 增长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而是指如果实际 GDP 增长比潜在 GDP 增长快 2%, 失业率将下降1 个百分点; 如果实际 GDP 增长比潜在 GDP 增长慢 2%, 失业率则将上升 1 个百分点。
这就是奥肯定律的真实含义, 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失业率的变动= 1/2× ( 实际 GDP 增长率-潜在 GDP 增长率) ( 1)从公式( 1)看,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虽然实际 GDP 增长了, 但其增长率等于或低于潜在 GDP 增长率, 失业率就不变或上升, 即失业率与实际 GDP 增长率之间出现零相关或正相关关系。
但是, 这种零相关或正相关关系完全符合公式( 1)所表示的奥肯定律的内容本身, 因而是奥肯定律显灵的一种表现, 而不是其失灵的表现。
所以, 奥肯定律失灵并不一定表现为失业率与实际 GDP 增长率出现正相关或零相关的变动关系。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失业率与实际 GDP 增长率之间出现零相关或正相关变动关系, 且实际 GDP 增长率高于潜在 GDP 增长率, 奥肯定律是否真正失灵, 就要看导致这种零相关或正相关变动关系出现的原因是否与奥肯定律本身的前提条件相符了。
奥肯定律与需求定律不同,不仅奥肯本人而且其他经济学家都没有指出过这一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
但是, 任何定律的成立都是有前提条件的, 只不过有些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不言而喻的, 因而没有必要明确指出。
2022年秋国开一平台《社会保障学》形考任务1-5题库
形成性考核一答题版本试卷得分1001.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制度。
单选题(3分)3分A.救济B.安全福利D.保障2.下列哪项不属于社会保障的功能()单选题(3分)3分A.补偿功能B.救济功能稳定功能D.调节功能3.下列哪项不属于社会保障的利益主体(单选题(3分)3分A.政府B.企业个人D.NGO组织4.( )通常是根据最低生活需要制定一个标准,并调査个人或家庭的财源,以判断受保人是否符合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条件。
单选题(3分)3分A.雇主责任保险制度普通保障制度经济状况调查制度储蓄保险基金制度5.( )又称“人头”补助制度,即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的标准提供现金补助。
单选题(3分)3分A.雇主责任保险制度B.普通保障制度经济状况调査制度D.储蓄保险基金制度6.( )通常又称为劳工法典,即国家通过法律,要求雇主对工人实行各种事故保护。
单选题(3分)3分A.雇主责任保险制度B.普通保障制度经济状况调査制度D.储蓄保险基金制度7.()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制度。
单选题(3分)3分A.雇主责任保险制度B.普通保障制度经济状况调査制度D.储蓄保险基金制度8.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对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包括:()单选题(3分)3分A.国家保障制B.企业保障制C.乡村集体保障D.农村居民保障制9.从共性上看,()显然不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单选题(3分)3分A.社会救助B.社会制度C.社会保险D.社会福利10.1951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标志着我国建立了包括养老、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
单选题(3分)3分A.《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B.《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社会保障法》《济贫法》11.2004年9月颁布的()白皮书,标志着中国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单选题(3分)3分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B.《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D.《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状况和政策》12.现代型的社会保障,首要责任主体是:()单选题(3分)3分A.企业B.个人单位D.政府13.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不包括以下哪种方式(单选题(3分)3分A.现收现付式B.现收后付式完全累积式D.部分累积式14.( )主要阐述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以及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关系单选题(3分)3分A.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B.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C.社会保障制度理论D.福利经济制度理论15.( )主要阐述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支付,储备基金投资等资金运行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保障法学随堂练习(上)1-130题
答题: A. B. C. D.(已提交)参考答案:C
17.1994 年,我国政府向世界公开承诺:到( )年基本消除贫困,基本解决 8000 万人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A.1995 B.1999 C.2000 D.2010
答题: A. B. C. D.(已提交)
答题: A. B. C. D.(已提交)
参考答案:A
14.世界上第一部带有社会救助性质的法律是( )
A.英国 1601 《济贫法》 B.1834 年济贫法修正案
C.日本 1874 《恤救规则》 D.1911 年英国《国民保险法》
答题: A. B. C. D.(已提交)
参考答案:A
15.我国第一部规范全社会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的重要法律是( )。
答题: A. B. C. D.(已提交)
参考答案:D
46.根据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收支平衡原则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方式被称为( )。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完全积累式
答题: A. B. C. D.(已提交)
参考答案:A
47.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作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 )。A.支持国家经济建设 B.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C.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D.尽量照顾少数民族地区
答题: A. B. C. D.(已提交)
参考答案:D
37.( ),由解放军三总部联合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保险办公室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我国军人保险制度正式建立。
A.1997年3月 B.1997年8月 C.1998年3月 D.1998年8月
答题: A. B. C. D.(已提交)
第1章:社会保障概述
Social Security
5
社会保障的英文为Social Security,也有 人译为社会安全。作为一项法律概念,“社 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于1935年美国制定的 《社会保障法》(Social Security Act of 1935)中。此后,社会保障一词即被有关国 际组织及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以政 府和社会为责任主体的福利保障制度的统称。
3.保障制度规范化
4.管理服务社会化
Social Security
27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特点
1.基本保障 2.广泛覆盖
3.多个层次
4.逐步统一
Social Security
28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
(一)社会保障立法 社会保障立法就是要界定社会保障 各相关主体的社会保障关系、明确相关 主体的职责和权利,实现社会保障的各 项事务法制化。
Social Security
23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9月7日 发表《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 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 和生育保险。”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 2004白皮书.doc
Social Security
3
此定义包含三层内容: 第一:筹资手段——征税、收费、接收捐赠等 第二:方式——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 利、社会优抚等 第三:目标——防范风险并为丧失劳动能力和 暂时无收入者提高基本生活、为贫困者提高最 低生活、为军人提高特殊关照、为全体国民增 进生活福利
Social Security
《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
《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言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关系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中国政府从本国国情出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保障公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努力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解决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严重失业问题,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就业、工资和劳动保险制度,对统筹安排当时的就业、保障职工生活、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旧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978年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走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
中国政府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努力促进就业总量的增加,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致力于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改革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完善劳动标准体系,使新型劳动关系基本形成;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社会保险制度覆盖了大多数城镇从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并在城市普遍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也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建立。
中国政府根据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参加国际劳工事务。
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众多国际机构以及许多国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就业、消除贫困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积极促进就业、维护职工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是新世纪之初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主要奋斗目标。
社会保障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专业简介社会保障...
(一 )专业知识 。通过课堂学习与拓展阅读 ,系统阅读
本专业的基本 文献,了解学术前沿与热点问题,形成比较完
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二)学术研究与 创新能力。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熟
练掌握本专业研究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和一定学术创新能
力。
(三)学 术论文写作。选 题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或现实
意义,符合学术规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
三年
学习年限
二至四年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所
修学分不少于 37 学分。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所修
五、课程设置、教学 学分不少于 41 学分。
计划及学分要求
1、必修课程(计 21 分)
(1)学位公共课:4 门,计 9 学分。
(2)学位基础课:1 门,计 3 学分。
科学院出版社 2009 年版。 24、谭永生:《中国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及其治理》,中国劳动
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1 年版。 25、《中国失业预警:理论、技术和方法》,科学出版社 2011 年
版。 26、仇晓洁:《中国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问题研究》,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27、刘社建:《中国促进就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会保障制度则是以德国俾斯麦政府实行的社会保险立法为开
端。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一词最早出自美国 1935 年颁
布的《社会保障法》。目前全球的社会保障模式,一方面在资本
主义福利国家框架展开,主要包括自由主义模式,欧洲大陆的 一、学科、专业简介
保守主义模式和社会民主主义模式,另一方面在非经典意义上
(一 )在课程学分修满之后 ,硕士生应在导师 的指导下,
《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 全文
《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全文内容提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发表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
白皮书分为前言、中国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体系、履行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责、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结束语等8个部分,全文约14000字。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发表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3亿人口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
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中国政府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不懈推进的重大事业。
白皮书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解决就业问题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的政策措施,努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白皮书分为前言、中国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体系、履行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责、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结束语等8个部分,全文约14000字。
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 (201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中国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二、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体系三、履行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责四、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五、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结束语前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3亿人口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
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中国政府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不懈推进的重大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解决就业问题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的政策措施,努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劳动争议白皮书
劳动争议白皮书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劳动争议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本白皮书将介绍劳动争议的现状、原因以及解决方案。
一、劳动争议现状1. 频发的工资争议。
许多工人在工作中遭遇到工资拖欠、迟发等问题,引发工人维权行动。
2. 职业病问题。
许多工人在工作中因为环境污染或者工作条件不佳,导致患上职业病,引起工人和雇主之间的纠纷。
3. 聘用制度问题。
许多企业采用的是临时工、合同工等聘用制度,导致工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4. 职业歧视问题。
许多工人在招聘和晋升过程中遭到歧视,引发工人维权行动。
二、劳动争议原因1. 法律规定不完善。
在一些国家,劳动法律规定不完善,导致工人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2. 企业管理不规范。
许多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工人权益得不到保障。
3.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在一些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工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4. 经济压力。
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削减工人权益。
三、解决方案1. 完善法律法规。
各国政府应该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对劳动争议的管理。
2. 企业责任。
企业应该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加强对工人权益的保障,避免劳动争议的发生。
3. 社会保障制度。
各国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为工人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
4. 加强教育和宣传。
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宣传和教育,让工人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劳动争议的发生。
结论劳动争议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全面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和宣传,才能有效地避免和解决劳动争议问题。
劳动法论文劳动者权益保障
劳动法论文劳动者权益保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关系的复杂多变以及加入WTO所面临的新的形势,我国劳动立法与现实的矛盾不断凸现,亟需进一步予以完善,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论文劳动者权益保障谈我国劳动立法与劳动者权益保障摘要:自1994年以来,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陆续颁布制定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核心的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
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关系的复杂多变以及加入WTO所面临的新的形势,我国劳动立法与现实的矛盾不断凸现,亟需进一步予以完善,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劳动立法,劳动者权益,劳动关系,法律保障一、劳动立法的发展状况自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颁布后,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基本形成了以《劳动法》为核心,多层次法律规范并存的劳动立法格局。
劳动立法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劳动法律制度基本得以建立。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就业涉及到劳动者最基本的利益。
中国就业人口庞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劳动立法必须将劳动者的就业作为法律保障的重点和核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劳动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对劳动者的就业特别是妇女就业做了规定,内容包括:国家保障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机会;保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保障妇女在四期内受到特殊保护;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等。
这些规定对于劳动者的平等就业、就业保障,特别是自主择业给予了保障。
与此同时,政府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就业。
截止2001年底,全国人口总数为127627万人,城镇就业人口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2.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提供的数据,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5月9日。
2020社保白皮书
2020社保白皮书引言社保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和社会稳定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保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
本文将探讨2020年的社保情况,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社保制度的背景社保制度在国内来源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和社会保险基金。
其主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等方面的保障。
社保制度的建立旨在解决社会福利不平等的问题,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2020年的社保政策发展在2020年,社保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以下是2020年社保的主要政策发展:###1. 增加社保覆盖范围 2020年,国家扩大了社保的覆盖范围,将更多的群体纳入到社保制度中。
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享受社保的保障,提高了社会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2. 调整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在2020年,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得到了一定的调整。
根据工资收入和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个人可以享受不同比例的医疗费用报销,从而减轻了个人的医疗负担。
###3. 提高养老金待遇 2020年,国家相继提高了养老金的待遇标准,确保了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
养老金的提高,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为年轻人的未来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4. 加大失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在2020年,国家加大了对失业人员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失业保险的赔付标准。
这对于失业人员来说,既是一种经济上的安慰,也给他们再就业提供了更多的信心和支持。
社保政策对个人的影响社保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对个人有着直接的影响。
以下是社保政策对个人的主要影响:•保障个人的基本生活权益。
社保政策的完善和调整,保障了个人的基本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权益,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减轻个人的经济负担。
社保政策的调整使得个人在面临疾病和失业等困境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支持,减轻了个人的经济负担。
•提升个人的社会保障意识。
社保政策的完善和宣传,提高了个人的社会保障意识,使得更多的人守法缴纳社保费用,保障了自身的权益和享受更好的社会保障。
劳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状况分析
2002年劳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状况分析目录一、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二、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状况三、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情况四、我国劳动保障事业展望(一)2003年劳动保障事业展望(二)政策建议(1)应亟早制定《社会保障法》(2)把弥补市场缺陷、维护社会安全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3)建立反贫困的公共援助制度(4)养老保险基金运行中的权责关系应当明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
一、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2002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呈现诸多新的特点:——对社会保障内涵有了更为科学、准确的把握。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02年4月29日发表的《〈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指出:“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关系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
”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内涵的理解已经深入到公民权利这一本质属性,意味着维护“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将成为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和社会政策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基于宪法意义上的理论表述,将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制化、规范化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建设进一步发展。
在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国际劳工大会《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布,一批有关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以及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防治等行政规章颁布施行,《社会保险法》已起草完毕。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完善,将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化发展。
《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全文)
《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全文)2004-09-08新华网北京9月7日电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日发表《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
全文如下: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二○○四年九月·北京目录前言一、养老保险二、失业保险三、医疗保险四、工伤保险五、生育保险六、社会福利七、优抚安置八、社会救助九、住房保障十、农村社会保障结束语前言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
中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前提。
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长期实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最大限度地向人民提供各种社会保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一、养老保险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本世纪三十年代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
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中国政府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金筹集模式,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努力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改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政府首次发表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白皮书——《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
中国政府首次发表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白皮书——《中国的
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
佚名
【期刊名称】《住房保障》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7日发表了《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
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发表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白皮书。
全书分前言、结束语和10项专题内容。
住房保障作为第9项写入。
【总页数】1页(P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2.1
【相关文献】
1.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上) [J],
2.《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 [J], ;
3.我国首次发表社会保障白皮书 [J],
4.不懈推进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介绍《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发表的有关情况 [J],
5.不懈推进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介绍《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发表的有关情况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养老白皮书
养老白皮书
"养老白皮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编写的一份政府公开报告,旨在研究和分析中国老龄化现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养老保险体系、养老服务业发展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方向。
该报告每年出版一次,被视为研究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权威性文件。
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1.老龄化现状分析:包括老年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等情况,以及老年人口的经济、健康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分析。
2.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分析:包括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机构的分布、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分析。
3.养老保险体系分析:包括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分析。
4.养老服务业发展分析:包括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政策支持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分析。
5.政策建议: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养老服务质量监管机制、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总体来说,"养老白皮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老龄化现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养老保险体系、养老服务业发展等方面,旨在为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决策支持。
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新规定
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新规定【概念】:退休是指劳动者因年老或因工、因病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
退休年龄即职工办理退休时候的年龄。
法定退休年龄即国家相关文件规定的退休年龄。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是社保参保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前提条件。
目前中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依据的是1978年5月2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原则批准,现在仍然有效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文件所规定的退休年龄。
目录退休年龄最新规定各国退休年龄一览表退休年龄最新规定社保退休年龄新规定1、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2、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由医院证明,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3、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且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4、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政策依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革命工作人员退休年龄规定1、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满10年的;2、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满10年,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3、因工致残,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
【政策依据】:《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延迟退休相关政策1、国新办2010年9月10日发布《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2035年,我国2名纳税人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
人社部官员表示,对是否延长退休年龄还在研究,需综合考虑人口结构和就业情况。
2、2012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我国应逐步延龄退休,建议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
1、法国:法定退休年龄60岁;2、瑞典:法定退休年龄61-70岁;3、德国:法定退休年龄65岁;4、英国:法定退休年龄男65岁,女60岁;5、希腊:法定退休年龄男65岁,女60岁;6、加拿大: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7、新加坡:法定退休年龄62岁;8、意大利:法定退休年龄男65岁,女60岁;9、西班牙: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10、马来西亚:法定退休年龄55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前言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关系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中国政府从本国国情出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保障公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努力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解决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严重失业问题,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就业、工资和劳动保险制度,对统筹安排当时的就业、保障职工生活、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旧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978年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走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
中国政府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努力促进就业总量的增加,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致力于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改革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完善劳动标准体系,使新型劳动关系基本形成;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社会保险制度覆盖了大多数城镇从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并在城市普遍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也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建立。
中国政府根据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参加国际劳工事务。
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众多国际机构以及许多国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就业、消除贫困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积极促进就业、维护职工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是新世纪之初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主要奋斗目标。
一、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中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中国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将控制失业率列入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大力促进就业总量的增加,总体上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到2001年底,全国人口总数为127627万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从业人员为73025万人,劳动力参与率为77.03%;城镇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2.8%,乡村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7.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实施积极促进就业的政策中国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就业。
合理调整就业结构。
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在增加基本建设投资,积极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重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就业容量比较大的服务性企业和中小企业。
积极发展集体、私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
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中国政府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鼓励劳动者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就业岗位,支持用人单位自主决定用人的数量和质量,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形成。
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已开始发挥作用,促进了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交流,帮助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为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劳动力市场,中国政府在100个城市进行了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试点。
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探索建立劳动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工资形成和劳动力流动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提高劳动者素质。
为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中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目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年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有普通高等学校1225所,在校学生719万人;成人高等学校686所,在校生456万人;普通中等学校80400所,在校生7919万人。
国家还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技术工人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企业职工培训中心等职业培训形式,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对新生劳动力、在职职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
针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全面实行一至三年劳动预备制培训;对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进行调整和重组,建立综合性培训基地;推动“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机制的形成;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建立了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体系。
目前中国城镇80%以上的新就业人员达到高中水平以上或者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已有近3500万人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发展就业服务体系。
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立并不断完善包含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内容的就业服务体系。
通过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求职和企业用人提供指导、咨询与介绍服务,对初次求职者进行就业前训练,对失业人员进行转业训练,并提供失业保险,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岗位。
政府鼓励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的发展,推动就业服务向社区延伸,形成多层次的就业服务网络。
统筹兼顾城乡就业。
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不充分就业问题严重。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结合“城镇化”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努力探索城乡统筹就业的新途径,形成了两方面的基本政策。
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业。
充分利用农村本地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和劳动密集型农业,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扩大农村水利、交通运输、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二是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
农村改革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业富余劳动力开始从农村流向城镇,从西部内地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中国政府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合理流动,通过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和职业中介服务,开展农村劳动力输出前培训,组织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外出劳动力就业率,并建立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就业机制。
目前,已在全国100个县市建立了1000个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监测点,分析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需求状况,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就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经过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就业总量明显增加。
1978年以来,城乡从业人员共增加了32873万人,其中城镇增加了14426万人。
就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2000年,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比重分别为50%、22.5%和27.5%。
与过去相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较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国有和集体单位的从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99.8%下降到2001年的37.3%,私营企业、个体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明显增加。
在农村,农业就业虽仍以家庭为主,但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迅速发展。
到2000年底,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2819.5万人,其中,乡镇集体企业从业人员3832.8万人,乡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252.5万人,乡镇个体企业从业人员5734.2万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劳动力达8000多万人。
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长期积累的企业经营机制等矛盾日益显露,出现了企业大量富余人员下岗的情况。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多为年龄相对较大、文化素质较低和职业技能单一的人员,实现再就业比较困难。
为解决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问题,中国政府在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再就业政策并采取了多方面措施。
采取积极主动的就业服务措施。
在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职工进中心后,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每半年为他们提供一次职业指导、三次就业信息和一次免费的职业培训机会。
从1998年开始,政府实施第一期“三年千万”(三年内累计培训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000万人)再就业培训计划,通过动员社会培训力量,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有效措施,推动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
1998年至2000年的三年间,全国各地共组织了1300多万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接受培训半年后的就业率达到60%。
从2001年起,政府开始实施第二期“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
目前已在30个城市实施了“创业培训”计划,对有志于开办小企业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进行创业培训,在培训结束后帮助他们进行工商登记、获得小额贷款,通过发展小企业以吸纳更多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
完善和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通过简化工商登记、安排场地、减免税费、提供信贷等措施,帮助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举办生产自救型经济实体或劳动组织、自谋职业或组织起来就业。
把社区就业作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方向,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比较强的小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
为妥善解决下岗职工出中心后面临的实际困难,政府组织开展了“再就业援助行动”,通过各项援助措施,使下岗职工出中心后均能在基本生活保障、再就业和社会保险接续等方面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
1998年至2001年,中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有2550多万人,其中1680多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保障妇女就业权利妇女就业在中国得到特别关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对保障妇女就业权利均有专门规定。
国家保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并保障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受到特殊保护。
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拓展适合妇女就业的领域和行业,实行更加灵活的就业形式,为不同就业需求的妇女提供就业机会。
帮助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就业残疾人参加社会劳动和就业的权利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中国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和鼓励自谋职业的方针促进残疾人就业。
福利企业是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形式,政府通过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福利企业,以吸纳更多的残疾人就业。
同时,还实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政策,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比例的企业和单位要缴纳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