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说课稿
沂蒙山小调说课课件
沂蒙山小调说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七章《民族音乐欣赏》中的《沂蒙山小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沂蒙山小调》的背景介绍、歌曲结构分析、旋律特点讲解以及歌词意境解读。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韵味,感受沂蒙山区的风土人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歌曲旋律,学会演唱这首歌曲;2. 通过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3. 引导学生了解沂蒙山区的地域文化,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沂蒙山小调》的旋律、歌词、歌曲结构及演唱技巧。
难点:歌曲旋律中的特殊音程处理,以及歌曲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歌词单、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沂蒙山的民间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沂蒙山小调》。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流传地区及影响。
3. 歌曲分析:a. 旋律特点:讲解歌曲的旋律走向、特殊音程;b. 歌词意境:解读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c. 歌曲结构:分析歌曲的起承转合。
4. 演唱示范:教师演唱《沂蒙山小调》,并指导学生跟唱。
5. 课堂练习:a. 学生分组练习歌曲旋律;b. 教师指导学生处理歌曲中的特殊音程;c. 集体演唱,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沂蒙山小调》歌谱;2. 黑板右侧:歌曲结构、旋律特点、歌词意境;3. 中间部分:课堂练习提示、学生分组情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复习《沂蒙山小调》,掌握歌曲旋律及歌词。
2. 答案:课后自主练习,下节课集体演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了解其他地区的民族音乐,比较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b. 组织学生参加民族音乐活动,提高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歌曲分析;3. 课堂练习的组织与实施;4. 板书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沂蒙山小调说课稿
沂蒙山小调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我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中国民间音乐宝库,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又称沂蒙民歌、沂蒙山歌,源于中国山东省临沂市区域
内的沂山地区。
它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
术品位。
它以其淳朴、自然、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歌曲风格,被誉
为“东方民歌之乡”。
沂蒙山小调,是民间音乐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形式,具有很强的
地域特色和文化意蕴。
这种音乐是基于当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经验,表达
他们的感情、思想、生活和文化特色的产物。
在沂蒙山小调的传承过程中,开始是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逐渐形成了若干代表性的曲目,这些曲目被
广泛传唱,并且经过了不断的演变和提炼,优秀的曲目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可看到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所在。
这种地方文化的传承不仅丰富着中国民间音乐的内容,也在广大群众
中传递并弘扬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和文化特质。
沂蒙山小调所体现的中
国传统文化,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所具有的珍贵价值。
在学习沂蒙山小调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认识到,高举爱国主义、民族
团结、人民至上、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旗帜,才能不断壮大中国民族文
化和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开创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让我们共同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吧!
谢谢大家!。
2024年沂蒙山小调说课课件
2024年沂蒙山小调说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七章《民族音乐》,详细内容为“沂蒙山小调”的学习。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沂蒙山小调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及演唱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及演唱技巧。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集体演唱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沂蒙山小调的演唱技巧,如颤音、滑音等。
教学重点: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钢琴、谱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沂蒙山风光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沂蒙山的自然景观和民间音乐。
2. 讲解(15分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讲解演唱技巧。
3. 示范(5分钟)教师示范演唱沂蒙山小调,学生跟随学唱。
4. 互动(10分钟)分组练习,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沂蒙山小调作品,讲解其音乐结构和演唱技巧。
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练习演唱沂蒙山小调,教师个别指导。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六、板书设计1. 沂蒙山小调历史背景音乐特点演唱技巧2. 演唱技巧:颤音、滑音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一首沂蒙山小调,并录制视频。
2. 答案:视频作业提交至班级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民族音乐的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沂蒙山小调的演唱技巧2. 教学过程: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3. 作业设计:学唱一首沂蒙山小调,并录制视频一、教学难点:沂蒙山小调的演唱技巧沂蒙山小调的演唱技巧主要包括颤音、滑音等。
初中沂蒙山小调说课稿
初中沂蒙山小调说课稿初中沂蒙山小调说课稿初中沂蒙山小调说课稿一一、该课题阐述;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沂蒙山小调》。
二、关于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为一段体,3/4与3/4的变换拍子,含变宫的六声徵调式,具有严谨的旋律进行逻辑和方正性的区体结构形态:四个乐句,每句两小节。
歌曲采用了汉族小调民歌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四句体的结构,各句基本上是前半句明显是跳进、后半句曲折级进,旋律既有开朗、挺拔的性格,又有细致委婉的抒情咏叹。
每句都已结束音为中心做回返的拖腔,各拖腔分别结束于“2 1 6 5”四个音,增强了音乐的延伸流动。
其中,前三乐句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鱼咬尾”创作手法,即前乐句的落音与后乐句的起音相同的旋律进行方式,在音高上有衔接递进的关系,给人一种连续不断的感觉。
另外,它虽然标为“小调”,结构也确实是较典型的小调体,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颇有一点山歌风格,这样,它的体裁属性也有了两重性,人们也因此将它视为山东民歌风格的代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自然、舒展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2、过程与方法经过欣赏、学唱、表演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情绪,参与歌曲演唱和歌词、旋律创编活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黄土高坡》、《青藏高原》、《美丽草原》,结合演唱《沂蒙山小调》,体会陕西汉族、青藏高原藏族、内蒙古蒙古族、山东汉族的不同音乐风格、感情。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歌曲风格,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了解歌曲中那些表现手法和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歌词、旋律创编活动教学方法:示范法、体验法、练习法、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说教法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心理特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我校学生在入校之前在声乐方面是零基础,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起源、历史和文化意义。
2. 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介绍。
2. 歌曲的旋律分析,包括音阶、节奏、和声等方面。
3. 歌曲的歌词解释,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4. 教授歌曲的演唱技巧,包括发音、呼吸、音准等方面。
5. 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沂蒙山小调》,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巧。
2. 难点:理解歌曲的艺术特色,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和主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和音乐特点。
2. 示范法:通过演唱和示范,使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表达。
3. 练习法:通过分组练习和合唱,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沂蒙山小调》乐谱、歌词和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设备:音响设备、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沂蒙山小调》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起源、历史和文化意义。
3. 旋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特点,分析音阶、节奏、和声等方面。
4. 歌词解释:解读歌曲的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5. 演唱技巧教学:教授歌曲的演唱技巧,包括发音、呼吸、音准等方面。
七、课堂练习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歌曲的练习,相互交流和指导。
2. 合唱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 演唱展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沂蒙山小调》教案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歌曲的背景、结构、旋律等。
2. 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沂蒙山区人民的生活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背景:《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沂蒙山区的传统民歌,它反映了沂蒙山区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风貌。
2. 歌曲结构:《沂蒙山小调》的结构简单,旋律优美,富有沂蒙山区的特色。
3. 歌曲旋律: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使学生能够掌握歌曲的旋律,学会演唱这首歌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歌曲知识和演唱技巧。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旋律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歌曲背景、结构和旋律特点。
2. 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行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反复演唱,直到熟练掌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歌曲背景和特点。
2. 讲解歌曲结构,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组成部分。
3. 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
4. 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交流。
5. 课堂展示,让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演唱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互动交流等。
2. 评价学生对《沂蒙山小调》歌曲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歌曲背景、结构、旋律等。
3. 评价学生的演唱技巧,包括音准、节奏、音色等。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其他沂蒙山区的民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沂蒙山区的文化考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沂蒙山区的历史文化。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沂蒙山小调》歌曲教材。
2. 音响设备:播放《沂蒙山小调》歌曲的音响设备。
3. 网络资源:查询沂蒙山区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沂蒙山小调说课稿课件ppt
《沂蒙山小调》是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歌曲, 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山东民歌,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为一 段体分节歌形式,曲调优美、抒情,朗朗上口,每个乐句 都有以结束音为中心的回返的拖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充分体现了山东人民憨厚朴实的性格,抒发了人们对家乡 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除使用拖腔外,还使用了衬词,体现 了小调的特征,并且突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同时对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歌曲还运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教学过程
第二阶段是欣赏歌曲《沂蒙山小调》,思考问题:大 家都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我会告诉学生,这首民歌 非常简单,只有四句,但在短短的四个乐句中,却藏有许 多音乐奥妙,让我们一起来探一探,里边究竟藏了 什么 奥妙呢?接着我给学生示范演唱歌曲,在演唱中我会强调 歌曲的特点“拖腔”和“衬词”,让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 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与前 面文学创作中的“顶真”相似的地方,告诉学生音乐创作 中的“顶真”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叫“鱼咬尾”,学生 总结什么叫“鱼咬尾”。接着是音乐创编活动,我先写出 一个乐句,学生用“鱼咬尾”的手法接着创编一到两个乐 句。五分钟后,找学生书写到黑板上进行展示、评价。
教学过程
第三阶段是学习歌曲阶段,此阶段分为三个部分,一 是歌曲旋律的学习,我仍然采用做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先 唱音阶do re mi fa sol fa mi re do 连续唱三遍,再由 学生分小组按顺序交替演唱此音阶,学生记住自己所唱的 音及音高,我再随机抽个别小组按我的指挥唱出自己唱过 的音,这时学生唱出的旋律,其实就是《沂蒙山小调》的 旋律,此游戏的目的有三个:第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 学会了歌曲的旋律。二是演唱歌曲,演唱过程中我用做示 范的方法,指导学生歌唱的方法及“衬词”、“拖腔”和 山东民歌质朴、淳厚的特点。第三是完整演唱歌曲,对学 生的演唱做出评价。
接力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1
接力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民歌,曲调优美,旋律悠扬。
歌曲以沂蒙山为背景,描绘了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歌曲节奏明快,充满了活力,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了解山东民歌的特点,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能够识谱。
他们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山东民歌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加深对山东民歌的了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曲调和旋律。
2.培养学生对山东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3.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歌曲的曲调和旋律。
2.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实践、探究音乐。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曲谱、歌词、图片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伴奏。
3.教学乐器:吉他、钢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课件介绍沂蒙山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山东的地方特色。
然后播放《沂蒙山小调》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呈现(10分钟)展示歌曲曲谱,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歌曲的结构和旋律。
教师示范演唱歌曲,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唱歌曲,教师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然后进行小组比赛,评选出最佳演唱小组。
5.拓展(10分钟)介绍其他山东民歌,让学生对比欣赏,加深对山东民歌特点的认识。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首喜欢的山东民歌进行学习。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沂蒙山小调》的特点和意义。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多唱山东民歌,传承家乡文化。
《沂蒙山小调》1
《沂蒙山小调》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学习《沂蒙山小调》来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它与人类一切生活实践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那些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民歌却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
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兴所至地发挥,有所创新,有所变化。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欣赏与学习,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汇的热情。
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
2、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中国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小调”等民歌体裁。
3、探究《沂蒙山小调》的创作手法:“前呼后应”“起、承、转、合”等。
三,教学重点:1、认真细致地聆听《沂蒙山小调》,感受、体验、理解这首民歌的内容、感情、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2、了解民歌体裁“山东小调”。
四,教学难点:1、感受、体验《沂蒙山小调》的风格特征。
2、探究《沂蒙山小调》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五,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高二段的学生,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判断了,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教学重点。
在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我会尽量的结合作品,通过运用图画、听音乐等让学生听,看,等形式来实现我教学的目的。
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讲授.两节课我会充分做好跟学生的互动,在第一课时的导入中,我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讨论,最后总结,从而达成与学生的互动.总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也能从乐趣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六,教学过程:《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
沂蒙山小调 说课稿
沂蒙山小调说课稿
沂蒙山小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简单的多调的音乐,以沂蒙山脉为中心流播传承开来。
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
沂蒙山小调,最初是沂蒙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人们把它当作一种宗教祈祷方式来抒发
情怀,它有着多重、丰富的乐器搭配,唱腔很灵动、曲调很婉转,略带忧伤的气质更是令
人难忘。
沂蒙山小调,属于广州、桂林、贵港等地的民间传统出土古音,它特别强调它处于民
族音乐四大派别中的山歌的属性,它的节奏抑扬顿挫,律动起伏,节拍优美、柔和。
沂蒙山小调虽然表于简短,但其传承却非常悠久,舞曲、歌曲、曲艺等表演形式组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民族文化画卷,这让它在当地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地位,它也为世界文
化添加了独特的色彩。
沂蒙山小调的表演以戏曲、相声曲艺和舞蹈形式来表演,以古典舞蹈形式也很受欢迎,古典舞蹈节奏很强,但不失柔和,节奏律动错落有致。
此外,它还涉及到音乐和舞蹈节奏、旋律、和音等多种形式,使得乐曲更加生动,也使它独具一格,有深远影响力。
沂蒙山小调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中醉人的节奏,它表达的不仅仅是民族文化,更
体现出一种特有的东方文化精髓。
它的地域风情尽显,浓郁的乡土气息使得它不仅仅是一
种歌曲形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语言。
初中音乐人音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小调集萃沂蒙山小调说课稿
沂蒙山小调说课稿一、说教材《沂蒙山小调》是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歌曲,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山东民歌,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为一段体分节歌形式,曲调优美、抒情,朗朗上口,每个乐句都有以结束音为中心的回返的拖腔,具有浓郁的乡气息,充分体现了山东人民憨厚朴实的性格,抒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除使用拖腔外,还用了衬词,体现了小调的特征,并且突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对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歌曲还运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使旋律流畅自然、节奏舒展。
二、说学法具备•定的音乐素养,他们不再满足于音乐的好听与否,渴望更深层次地了解音乐的内涵。
这•时期的他们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所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能坚持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完整演唱歌曲.并从中享受民歌演唱的乐趣和美感。
学习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中优美抒情、纯朴清秀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沂蒙山小调》的演唱,感受歌曲中沂蒙山风光的美好,从而逐步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出歌曲热情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甩腔韵味。
【难点】学习鱼咬尾的写作手法和一字多音的演唱。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说起山东,不知道大家对它有多少了解,请大家交流一下,把你知道的山东介绍给大家。
(山东有高粱、红枣。
山东有泰山)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走进美丽的山东,走进美丽的沂蒙山。
欣赏沂蒙山风景图(背景音乐为沂蒙山小调伴奏)。
(二)新课教学L (课件出示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是孕育了五彩斑斓的音乐文化,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歌曲《沂蒙山小调》就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的白石屋村。
初中沂蒙山小调唱歌课教案
初中沂蒙山小调唱歌课教案课程名称:音乐课课程内容:《沂蒙山小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使学生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掌握基本的唱歌技巧,能够独立演唱歌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学唱、表演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情绪,参与歌曲演唱和艺术创编活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音乐之美,让学生在讲情画意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教学难点:歌曲创作鱼咬尾”手法,艺术创编活动教学方法:情景法、体验法、示范法、练习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沂蒙山小调》,引导学生猜测歌曲来源及地域特色。
2. 教师简要介绍沂蒙山地域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歌教学(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沂蒙山小调》,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唱歌姿势和呼吸方法。
2. 分析歌曲结构,讲解鱼咬尾”手法在歌曲中的运用。
3. 针对歌曲中的变拍子,引导学生感受小调的结构特点。
4.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练习。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艺术创编(10分钟)1. 教师提出艺术创编要求,如:加入方言、衬词等。
2. 学生分组进行艺术创编,教师巡回指导。
3. 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表演唱展示,给予评价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及地域特色。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民歌的喜爱。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演唱技巧,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培养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情感。
同时,学生在艺术创编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说课稿 人教版 音乐 初中 《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说课稿开场白:各位评委老师大家XX好,我是来应聘初中音乐老师的00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沂蒙山小调》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首学唱歌曲。
这首歌是一首A大调4/4拍一段体的山东民歌,短小精悍。
全曲为四句四段。
采用了“鱼咬尾”的结构。
每句的最后一个音和接下来一句的第一个音相同。
这首歌描述了山东的美好风景,表达了山东人民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热爱。
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对于歌曲的分析能力。
和对党的热爱之情。
分析学情:本节课是初中二年级的课程,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基本的节奏型并且可以自行唱谱。
所以教师的重点要放在对于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或者掌握的不足的知识讲解上。
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已经有了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教师应该多采取实践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多练,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从而可以让学生保持对于音乐的兴趣,并且可以增加课堂的表现形式。
三维目标:针对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对于党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而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对于这首歌曲的学习,学会如何分析简单歌曲的结构。
最后,知识与技能目标,希望学生在学习完整首歌曲之后理解“鱼咬尾”的简单旋律特点。
重难点:《沂蒙山小调》是一首简单抒情,短小精悍的歌曲。
所以,学生可以学会演唱整首歌曲并达到背唱的效果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而沂蒙山小调是山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并且具有不同的演唱方式方法。
让学生正确掌握这首歌的特征并了解不同的演唱形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活动评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会及时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注重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
针对我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学生做出及时反馈,我会给予及时的评价。
并且通过评价的方式衔接下面的课程。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
比如“同学们知道沂蒙山在哪里吗?”“你对山东了解多少呢?”从而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
沂蒙小调初中教案
沂蒙小调初中教案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采用欣赏、学唱、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演唱《沂蒙山小调》,了解歌曲的背景及特点。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衬词及节奏处理,以及对于鱼咬尾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沂蒙山小调》歌曲,引导学生猜测歌曲的名称及地域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歌曲欣赏: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沂蒙山小调》,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旋律及情感表达,体会民歌的魅力。
3. 歌曲解析:教师讲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歌词含义及音乐特点,使学生了解歌曲的历史文化价值。
4. 学唱歌曲:教师教唱《沂蒙山小调》,重点讲解歌曲中的衬词、节奏处理等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唱。
5. 表演展示:学生分组进行歌曲表演,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6. 创编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鱼咬尾手法进行歌曲创编,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沂蒙山小调》,理解歌曲的背景及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鱼咬尾手法进行歌曲创编,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3. 学生对民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热爱和自豪感。
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含歌曲《沂蒙山小调》的音频、视频资料,图片,文字等。
2. 教学乐器:吉他、钢琴等。
沂蒙山小调-说课稿
沂蒙山小调-说课稿《沂蒙山小调》说课稿一、说教材: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音乐第五单元第二节唱歌教学《沂蒙山小调》。
本单元通过学唱歌曲学会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不同风格特点,用质朴率直的歌声来表现朴实高亢的风格特点。
2.歌曲为四四拍,速度中等,节奏舒展,深情雄伟的赞颂情绪相贴切。
3.小调: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通常在劳动休息时、日常生活中或娱乐风俗节庆等场合演唱,曲调优美、流畅。
流传在山东的《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新民歌,以优扬的曲调,朴实的语言,歌颂了家乡的美丽与富饶,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党,对伟大领袖的爱戴。
4.全曲分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工整、自然,加上衬词和感叹词的运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说教法:1、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沂蒙山美好的风光,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2、通过听范唱,体会歌曲感情,学会用民歌的演唱方法学习本首歌曲。
3、通过多种形式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4、引导学生学习简谱,带领学生唱简谱,要有尊重原创的意识,准确的唱好全曲。
在歌唱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听、奏、模仿、节奏特点的剖析,引导学生基本有感情的唱好歌6.学习歌曲的节奏,并复习学过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特点.7. 附点音符的作用打破的节奏的均衡,使之音乐富有动感,使歌唱者和观众都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设计意图:用简单明了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新知识,这能更容易接受和学会!8.歌曲分析:一段体结构,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工整,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同时运用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9接下来根据简谱和歌词结合歌曲的分析,再次欣赏演唱歌曲,并在欣赏中想一想什么是“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10.看乐谱欣赏歌曲,并小声跟着哼唱。
11.鱼咬尾: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是下一句旋律的开始音。
校园——园林——林子——子弹(看谱子)12.欣赏过后请回答几个问题: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热情喜悦的、赞美的、婉转悠歌词中的“那个”有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只是民歌中的衬歌词中有哪些“儿化音”?草低儿、谷子歌曲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演唱有什么特点?一字多音——拖腔12.如今这首沂蒙山小调依然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
《沂蒙山小调》三次教学设计
《沂蒙山小调》三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了解此曲的艺术特点以及对沂蒙山人民的思念之情,并能熟练演奏该曲。
教学重点:1.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分析该曲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3.学习演奏该曲的技巧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沂蒙山小调》的情感表达。
2.熟练掌握该曲的演奏技巧。
一、知识准备1.提前准备好《沂蒙山小调》的乐谱和CD音频。
2.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
二、情境导入1.导入: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如该曲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达了对沂蒙山人民的思念之情。
2.展示一段沂蒙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体味沂蒙山的壮丽和深情。
3.播放《沂蒙山小调》的CD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理解分析1.含义解读:对《沂蒙山小调》的曲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小调”的意义,即悲伤、忧愁、思念等情感。
2.通过导入问题的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沂蒙山小调》中的情感表达手法。
3.细读乐谱,分析音乐特点:如旋律中夹杂着大量的跳音,快速的音符运动等,以及曲调的变化、高潮部分等。
四、声音练习1.有目标地进行声音练习,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敏感度和技巧。
2.练习跳音的唱法,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曲中的跳音位置和音程。
3.练习节奏感:将《沂蒙山小调》的节奏分解开,进行逐节奏的练习。
五、技巧训练1.教学演奏技巧:如音程的变化、连续快速演奏的技巧等。
2.划定乐谱中难度较大的段落,重点进行技巧训练。
3.练习曲目前半段,巩固学生的演奏技巧。
六、整体练习1.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奏,通过互相协作的方式,更好地体会《沂蒙山小调》的合奏效果。
2.展示学生成果,给予学生合适的评价和指导。
七、反思总结1.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演奏者、演唱者,并观看演示视频,让学生理解曲目的原汁原味演绎。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出个人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沂蒙山小调说课稿
沂蒙山小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沂蒙山小调》。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是一首经典的山东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舒展流畅,歌词富有诗意,描绘了沂蒙山的秀丽风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对音乐有着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是,他们对于民歌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民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沂蒙山小调》,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了解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如旋律的跳进、节奏的舒展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模仿、演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歌曲的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沂蒙山的美丽风光和人民的淳朴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表现出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掌握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
2、教学难点歌曲中装饰音和滑音的演唱处理。
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并用恰当的情感表现出来。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
接力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接力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四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描绘了沂蒙山的美丽风光,展现了沂蒙山人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这首歌曲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和感知能力。
但在演唱、音乐表现等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熟练演唱。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音乐素养。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集体演唱效果。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准、节奏问题。
2.民族音乐特色的把握。
3.合唱部分的协调性。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学生模仿。
2.讲解法:讲解歌曲背景、民族特色等。
3.练习法:分组练习、集体演唱。
4.评价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旋律、歌词、图片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伴奏。
3.乐器:钢琴、吉他等。
4.合唱架:方便学生分组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沂蒙山小调》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随后,展示课件,介绍歌曲的背景、民族特色等,引导学生对歌曲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哼唱。
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准、节奏,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4.巩固(10分钟)学生集体演唱,教师适时提示注意事项,如音准、节奏、表情等。
演唱结束后,进行简要的小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歌曲中的民族特色,如旋律、节奏、歌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音乐《沂蒙山小调》说课稿
执教人:李俊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七年级音乐第五单元第二节唱歌教学《沂蒙山小调》。
本单元的选材以祖国大地锦绣山川的“山”为中心,通过学唱歌曲学会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不同风格特点,用质朴率直的歌声来表现朴实高亢的风格特点。
歌曲为四四拍,速度中等,节奏舒展,与颂歌深情雄伟的赞颂情绪相贴切。
小调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通常在劳动休息时、日常生活中或娱乐风俗节庆等场合演唱,曲调优美、流畅。
流传在山东的《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新民歌,以优扬的曲调,朴实的语言,歌颂了家乡的美丽与富饶,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党,对伟大领袖的爱戴。
全曲分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工整、自然,加上衬词和感叹词的运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说教法:
1、激趣导入法: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沂蒙山美好的风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听唱教学法:通过听范唱,体会歌曲感情,学会用民歌的演唱方法学习本首歌曲。
3、形象引导法:通过多种形式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4、试唱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简谱,带领学生唱简谱,要有尊重原创的意识,准确的唱好全曲。
在学生不会唱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积极的学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在歌唱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听、奏、模仿、节奏特点的剖析,引导学生基本有感情的唱好歌曲。
5、感受创造法:以音响实践为基础,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多种形式的感受、表达歌曲艺术特色为教学过程,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说学法:
1、通过对沂蒙山风光的欣赏及对歌曲创作背景的了解,进一步较深对本首歌曲的理解。
2、讲究学科综合,联系语文知识,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3、设计适合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
复习民歌的分类。
给学生乐句感的渗透:我们唱歌要有乐句的意识,每到一个乐句唤气,保持语义的完整。
在学生演唱过程中,给与吸气记号的辅导,给学生正确的吸气唱歌的标准。
4、学生在学唱歌去的过程中,大胆创新,即兴创作有关家乡的风土人情给歌曲填词。
四、教学流程:
图片导入----歌曲欣赏----范读歌词体会大意-----新歌教学-----即兴创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