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2017年秋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8份) 沪科版4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机械能1.1 引言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与机械能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对机械能的兴趣。
提问:什么是机械能?为什么物体的机械能会有变化?1.2 动能讲解动能的概念,公式以及影响动能的因素。
举例说明动能的变化情况,如物体速度的变化对动能的影响。
1.3 势能讲解势能的概念,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解释势能的变化情况,如物体高度的变化对重力势能的影响。
1.4 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机械能会守恒,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第二章:光现象2.1 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光传播现象,如日食、镜子等。
2.2 光的折射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包括折射定律和全反射。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
2.3 光的干涉和衍射讲解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解释干涉条纹和衍射图样的形成原理。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应用。
2.4 光谱和颜色讲解光谱的组成,包括可见光谱和紫外线光谱等。
解释颜色的形成原理,如光的混合和光的分解。
第三章:电与磁3.1 静电现象讲解静电的产生,包括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
解释静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除尘和静电喷涂。
3.2 电流和磁场讲解电流的产生和电流的磁场效应。
解释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3 电磁感应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如发电机。
3.4 电磁波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等。
解释电磁波的应用,如无线通信和微波炉。
第四章:力学4.1 牛顿运动定律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包括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如物体的运动和受力分析。
4.2 动量和能量讲解动量和能量的概念,包括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动量和能量的应用,如碰撞和抛体运动。
4.3 刚体和流体讲解刚体和流体的性质,包括刚体的转动和流体的流动。
【初中物理】2017年秋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8份) 沪科版31
第四节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电流的大小,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关心生活中有关用电器工作的电流值.2.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并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3.能认识电流表的量程,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4.通过探究式实验,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法类比“水流”来研究电流强弱,提高学生用科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电流表的读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准确读数的技能;3.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4.通过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3.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其他同学的协作精神.【教学重点】1.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2.在实验中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教学难点】1.会在电路中接入电流表,能够读出电流表的示数.2.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教具准备】电池、开关、小灯泡、导线、电流表、电路示教板、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5课时【巩固复习】老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水流有大小有方向,电流是否也有大小?串、并联电路电流有怎样的规律?要想知道答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节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预习指导】阅读课本P73-79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概念、规律、规定以及电流表的使用规则等,用红色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探究点1 电流学生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回答下列问题:师用什么物理量表述电流的强弱?它的单位有哪些呢?单位之间的换算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交流讨论后积极发言,教师进行点评、总结,(1)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2)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常用的单位还有毫安(mA)、微安(μA).(3)电流的单位换位换算关系是:1A=1000mA,1mA=1000μA,即电流单位之间都是1000进率关系.师列举你知道的生产生活中一些电流的数据?生:计算器约130mA,电风扇约320mA,电冰箱1.1-1.7A,空调4A左右等.【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探究点2 电流表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桌上的电流表,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师生互动总结:1.电流表的作用:测量电流的大小.2.电流表在电路中的符号:.3.电流表的使用规则(说明)(用多媒体展示):(1)电流表要与被测用电器串联,不允许将电流表与用电器并联.(2)电流表接进电路时,应当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3)注意观察电流表的量程,待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4)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二、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回答课本P74-75问题(1)-(5):(1)安培(A);(2)上面一排的数值是下面一排的5倍,这个电流表有2个量程;(3)0-0.6A量程的分度值是0.02A,0-3A量程的分度值是0.1A;(4)(a)0-3A 1A 0.1A 2.5A(b)0-0.6A 0.2A 0.02A 0.5A(5)图14-31显示电流表的三种错误接法:(a)中“+”“-”接线柱接反了,(b)中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了,(c)中将电流表与用电器并联了,(5)电流表在电路中的正确接法应是: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串联,使电流从其“+”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课堂训练】老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探究点3 探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有什么关系.(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图14-33进行猜想与假设.生1:我猜想电流是由大到小的,电流每经过一个小灯泡,就消耗一部分电能,回到负极时就最小了.生2:我认为灯泡一样亮,电路中各点的电流应该相同.生3: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电流有时大有时小.如大灯泡比较亮,它需要的电流大,小灯泡暗,需要的电流就小,好像与用电器有关.生4:我的想法是导线粗的地方电流大;导线细的地方电流小.像粗水管中的水流大,细水管中的水流小一样.(二)教师引导学生按4种猜想设计制订实验计划(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完成一种猜想实验计划的设计)甲组:我们用电源、导线、开关和3个小灯泡组成了如图甲所示的串联电路,然后在甲图中取A、B、C、D四点分别串联电流表就可得出结论.乙组:我们组用电源、导线、开关和2个灯泡组成了串联电路(如图乙),然后在A、B、C三点分别串联接入电流表,并测出该点的相应电流值.丙组:我们组用电源、导线、开关、大灯泡、小灯泡、电铃组成一个串联电路(如图丙),然后在A、B、C、D四点分别串联接入电流表.丁组:我们组的设计和乙组大体相同,电路图如丁图,只是将A、B、C三点间换成了不同粗细的导线进行了实验.(三)进行实验教师点评学生设计的实验计划,并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实验中由于电源、开关、导线的质量问题,接触不良问题,学生会有许多实验难关,教师要耐心指导)教师提醒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①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②电流表应串联在被测电路中.③应从电源正极(或负极)起按电路图将元件逐个首尾顺次连接起来.④接通电路前必须先用电流表的大量程试触,若发现电流表指针反偏,则应调换正、负接线柱;若超过量程,则要更换更大量程的电流表;若偏转角度过小,则应改用小量程.⑤读数时要客观、精确,视线与刻度线垂直,读数完毕,断开开关,切断电源,整理好仪器.⑥为了公正客观,电路中可以测3次,最好是再多选几点多测几次.(四)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后,针对各组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交流讨论,总结出实验结论.【师生互动归纳总结】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即I=I1=I2= (I)2.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有什么关系(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生1: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的总和.生2: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和各支路中的电流都相等.(二)教师对学生猜想点评后,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并画出设计的实验探究电路图.(三)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课本图14-36、图14-37测出L1所在支路、L2所在支路、干路中的电流,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中.(四)各小组针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实验结论.【师生互动归纳总结】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的总和即I=I1+I2+……In.【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79-80作业.1234 2.请同学们完成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后作业答案】1.D2.提示:指针画在2大格5小格处3.B4.(1)b (2)0.34 (3)0.141.电流是摸不着,看不清的,教学中将水流与电流进行类比,让学生变抽象为具体.2.电流表是电学的一个基本仪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安全、准确地将电流表接入电路.读出电表的读数,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3.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自主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根据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编写,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九年级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究物理现象和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和运动1.1 力的概念和作用1.2 运动和静止1.3 牛顿运动定律2. 第二章机械能2.1 动能和势能2.2 机械能守恒定律2.3 能量转化和守恒3. 第三章声音和光3.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2 光的现象和性质3.3 眼睛和视觉4. 第四章温度和热量4.1 温度的概念和测量4.2 热量和热传递4.3 保温、隔热和热机5. 第五章电与磁5.1 电荷和静电现象5.2 电流和电路5.3 磁场和电磁感应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增强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
3.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 创设情境,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讨论等环节的表现。
3. 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和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物理素养。
六、第四章温度和热量(续)4.4 热量的测量4.4.1 热量计的概念和原理4.4.2 热量计的使用和维护4.5 热力学定律4.5.1 热力学第一定律4.5.2 热力学第二定律七、第五章电与磁(续)5.4 磁场的性质和测量5.4.1 磁场的概念和表示5.4.2 磁感应强度的测量5.5 电磁感应5.5.1 电磁感应现象5.5.2 发电机和变压器八、第六章现代通信技术6.1 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6.1.1 信号的传输和接收6.1.2 调制和解调6.2 无线通信技术6.2.1 无线电波的传播6.2.2 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九、第七章能源与环保7.1 能源的分类和利用7.1.1 化石能源7.1.2 renewable energy 7.2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7.2.1 能源需求的预测与规划7.2.2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7.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7.3.1 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危害7.3.2 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政策十、第八章物理学实验8.1 实验基本技能8.1.1 实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8.1.2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8.2 经典物理实验8.2.1 重力实验8.2.2 摩擦力实验8.3 现代物理实验8.3.1 光的折射实验8.3.2 电磁感应实验8.4.1 实验报告的结构和要求8.4.2 实验报告的示例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概念和作用补充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大小用牛顿(N)表示。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一、教案内容:第1课时单位与测量【学习目标】1. 理解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能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与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难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质量、时间的感觉。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讲解:讲解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4. 练习:让学生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与计算。
二、教案内容:第2课时运动与静止【学习目标】1. 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2. 掌握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3. 能运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难点: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3. 讲解:讲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及其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第3课时力与运动【学习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3. 能运用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力的例子。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4. 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案内容:第4课时重力与摩擦力【学习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
2.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
3. 能运用重力与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
难点: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重力和摩擦力的例子。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3. 讲解:讲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1磁体和磁极1.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吸铁性)。
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磁极:磁体上磁性的部分叫磁极。
①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②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磁场和磁感线5.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6.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7.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8.磁感线:①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
②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
③磁感线越密的地方磁场越强。
④磁感线不相交。
9.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
(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这是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电与磁1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13.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14.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15.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16.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讲解惯性的概念,分析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1.2 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目标: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1.3 力的合成和分解学习目标: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学习如何计算合成和分解后的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能量的定义和种类学习目标:了解能量的定义和不同种类的能量。
教学内容:讲解能量的概念,介绍机械能、热能、电能等不同种类的能量。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和讨论,让学生理解能量的概念和不同种类的能量。
2.2 功的计算学习目标: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教学内容: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习如何计算力对物体的功。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功的计算方法。
2.3 能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分析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的情况。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能量守恒定律。
第三章:压力和浮力3.1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学习目标:了解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压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学习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压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压力的计算方法。
3.2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学习目标:掌握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浮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学习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浮力的计算方法。
3.3 气压和气压计学习目标:了解气压的概念和气压计的原理。
教学内容:讲解气压的定义和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惯性的概念。
教学内容:介绍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的概念,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观察物体运动的实验,讨论实验结果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
1.2 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目标: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了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解释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讨论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进行力的实验,测量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3 摩擦力学习目标: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学习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解释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摩擦力实验,测量物体的摩擦力,练习摩擦力的计算。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能量的概念学习目标:了解能量的概念,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内容:介绍能量的概念,解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能量转化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讨论能量守恒的原理。
2.2 功的概念学习目标:学习功的计算方法,理解功与力和位移的关系。
教学内容:解释功的概念,介绍功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功的实验,测量力、位移和功的关系,练习功的计算。
2.3 机械能学习目标:了解机械能的概念,学习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内容:介绍机械能的概念,解释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机械能转化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讨论机械能守恒的原理。
第三章:声现象3.1 声音的产生学习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学习声音的传播和接收。
教学内容: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介绍声音的传播和接收,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观察声源的振动,讨论声音的传播和接收过程。
3.2 声音的特性学习目标:学习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内容:介绍声音的特性,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和记录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篇一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
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
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
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
【初中物理】2017年秋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8份) 沪科版16
第十五章探究电路本章内容概述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建设都离不开电,这已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了,前面又已经学过了电路、电流和电压,学生有了一定的电学基础.本章教学内容从电阻出发,探究决定电阻的大小因素,学习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探究欧姆定律,了解家庭用电.教材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让学生懂得物理有用.其中,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电学的重点内容.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按照课标的要求,教材将此内容的学习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本章共分5节:1.第1节“电阻和变阻器”,本节教学可分为三部分,①初步认识电阻的概念;②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③变阻器.2.第2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本节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先通过实验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欧姆定律公式I=UR,要求学生能应用欧姆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3.第3节“‘伏安法’测电阻”,本节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学生在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本节主要考查了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来测出小灯泡(或未知电阻)的电阻值.4.第4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本节主要是关于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综合,要求学生在掌握串、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特点的基础上,灵活利用欧姆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R总=R1+R2,并联电路的总电阻1R总=1R1+1R2.5.第5节“家庭用电”,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有家庭电路的组成,三孔插座及三脚插头、测电笔的结构及原理,以及注意用电安全等知识.本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初步学习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其单位换算关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利用实验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掌握变阻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②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有电压和电阻,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掌握并运用欧姆定律公式I=UR进行简单计算.③知道“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导体的电阻.④知道串联或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和各部分电阻之间的关系.⑤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三孔插座、三脚插头、测电笔的结构及原理,知道用电安全等知识.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①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等探究环节.②通过制定研究方案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这一重要的研究方法.③通过分析与论证过程提高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④通过利用欧姆定律推导串、并联电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①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通过探究,揭示隐藏的物理规律,激发学生探索的乐趣.③在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加强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能力.本章课时安排【课时建议】本章共有5节,建议7课时.第一节电阻和变阻器…………………………………………………2课时第1课时电阻第2课时变阻器第二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1.5课时第三节“伏安法”测电阻……………………………………………1.5课时*第四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1课时第五节家庭用电………………………………………………………1课时第一节电阻和变阻器第1课时电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习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二、过程与方法1.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2.学习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动手进行实验.2.利用信息窗的信息收集,激发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兴趣和意识.【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教学难点】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具准备】接线板、电流表、干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小灯泡、长短粗细相同的镍铬合金丝及铜丝各一段、酒精灯、日光灯钨丝、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用电池、灯泡、开关、导线组成一个简单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泡亮度;换一个规格不同的灯泡接入电路,再次观察灯泡的亮度,发现灯泡变暗了.(以实验导入课题)师为什么电压一样,这个灯泡却变暗了呢?看来同样是灯丝,有的灯丝容易导电,有的却不容易导电,今天我们就研究导体的这种差异,学习第十五章探究电路的第一节“电阻和变阻器”.【预习指导】阅读课本P91-93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概念、规律、规定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用红色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探究点1 电阻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教师点评订正.师什么是电阻?其物理量符号、单位及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何?生: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电阻用字母R表示,其国际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常用的有千欧(KΩ)、兆欧(MΩ),1KΩ=103Ω,1MΩ=106Ω.师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收音机、电视机等用电器电路中的各种电阻器,启发学生思考电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并画出电阻器(电阻)在电路图中的符号.生:电阻器用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师信息窗中家庭常见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有什么特点?生:用电器的功率越大电阻越小.【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探究点2 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师信息窗中不同家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不相同,你能猜测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吗?生:进行猜想: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有关.设计实验:应该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当电源电压一定,用电流的大小(即电流表的示数)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实验1:长度、横截面积一定,探究电阻R与材料ρ的关系;实验2: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探究电阻R与长度l的关系;实验3:材料、长度一定时,探究电阻R与横截面积S的关系;实验4: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一定时,探究电阻R与温度t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猜想、实验方案点评后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可将学生分成四个探究小组,每个小组完成1个实验探究,组长做好分工,注意实验操作规范,观察实验现象及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归纳实验结论,并对实验进行评估.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分组从实验1至实验4,报告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生1:给电路接入两根镍铬合金丝,使它们的粗细相同、长度不同,实验观察到通过短导线的电流大,通过长导线的电流小.结论: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有关,导体越长,电阻越大.生2:将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接入电路中,实验观察到通过粗导线的电流大,通过细导线的电流小.结论:导体的电阻跟它的横截面积有关系,导体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生3:将长短和粗细都相同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同一电路中,实验观察到通过铜导线的电流大,通过镍铬合金丝的电流小.结论:铜丝和镍铬合金丝是用不同材料制成的,虽然它们的长短、粗细相同,但是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这说明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材料有关.生4:给电路接入一个日光灯钨丝,如图所示,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的偏转,再用酒精灯加热钨丝,观察比较电流表的偏转.实验观察到加热后电流表的示数变小.结论:导体的电阻跟它的温度有关,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师生互动归纳总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电阻与材料有关、与温度有关.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其本身的因素有关,不随其两端电压、通过电流的变化而变化.【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95-96作业第3题.2.请同学们完成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后作业答案】3.导体的材料 G A、D1.这节课主要讲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另外这节的实验也有很多物理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比较法)渗透其中,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其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让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2.关于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的论断学生不好理解,有的还怀疑,这个问题现在提出来,待到得出欧姆定律后,再解释就会透彻了.。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28人,从上学年考试成绩来看,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较差,物理成绩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
二是物理计算能力不强。
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期工作的重点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突破,如果能突破这两个问题,那么学生的物理成绩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1)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
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
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3)教材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从测算家庭电费说率;测量电功率起四、教育教学方法与措施1、科学地布置作业,尽量减少重复作业,提高作业的效益。
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采用书面作业与实践操作作业相接合的方式,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3、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4、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拥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师教案5篇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师教案5篇沪科版初三物理教案1一 .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阻是导体本身阻碍电流的一种性质,采用讨论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二.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 探究方法由猜想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有关,那么如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呢?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两个课题:(1)前面学过的哪些实验课题与该实验课题类似?举例说明.(2)你所列举的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探究方法是什么?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保持电阻不变"的思想,那么,设计实验电路的时候应考虑:(!)怎样测定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 和定值电阻中的电流呢?(2)怎样保持导体的电阻R不变呢?(3)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呢?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以确定出实验的方案,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课本上的电路图。
利用串联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I。
3.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保持电压不变"的思想.那么实验探究时应考虑:(1)怎样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2)怎样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呢?三。
学生分组实验与收集数据1.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按电流图连接实物图,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录所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一中: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更换电阻值,利用滑动变阻器保持定值电阻的电压不变,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二中: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四. 欧姆定律我们可以把上述两个探究课题所得出的结论综合到一起:一段电路中的电流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的欧姆定律.用公式表达为:I=U/R注意:欧姆定律中的电流(I),电压(U),电阻(R)应该指的是同一段导体在同一时刻的值。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3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3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篇一学问目标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
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精确值和估量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分误差和错误。
力量目标1、培育观看力量:对图形和图像观看,了解通过视觉推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看刻度尺,熟悉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育思维力量: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养成仔细、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屡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看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熟悉到人的感觉并非牢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展实际测量的重要性。
列举了学生熟识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根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忙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意观看的环节。
对于“长度的单位”供应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
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分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关于测量局部,由于学生缺乏定量讨论自然现象的阅历,对测量的重要性熟悉缺乏,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熟悉到利用感觉器官做推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牢靠的,需要进展测量”的结论。
教师可以在此根底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准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详细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现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留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看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教学流程图设计内容设计意图活动层面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 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想想议议学物理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所做的功所用时间A 1000J 5SB 1000J 10SC 4000J 1minD 6000J 1min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初中物理】2017年秋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8份) 沪科版19
第三节测量电功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3.通过实验、比较,进一步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4.能利用家用电能表测算家用电器的电功率.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依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2.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会利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2.对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理解.【教学难点】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教具准备】电源(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带灯座)、开关、导线若干、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5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前面几节课我们讨论了电功率的有关问题,那么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1)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什么是额定电压?什么是额定功率?(3)用电器工作时的电功率一定等于额定功率吗?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总结:从以上讨论可知,只有当用电器两端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此时用电器的工作才是正常的.师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有时需要知道用电器的电功率,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你能测出用电器的电功率吗?如果不能的话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测量电功率”.【预习指导】阅读课本P25-127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用红1色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探究点1怎样测量电功率(一)利用课件导学1.实验目的: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师一般情况下,实验室里并没有直接测定小灯泡功率的仪器,同学们能不能从刚才回答的问题中找到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方法呢?生: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伏安法”,我们可以利用“伏安法”来测电功率.2.实验原理:P=UI师根据这一原理,只要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与之对应的电流就能知道小灯泡的电功率.那么,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下列填空题,引导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并积极举手发言.填空题:(1)既然要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当然要有 .(2)要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可用 .(3)要测小灯泡的电流可用 .(4)要让小灯泡能工作必须有 .(5)电源电压不一定等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了能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还需要 .(6)控制电路的通断还要有 .(7)连接电路需要 .答案:(1)小灯泡(2)电压表(3)电流表(4)电流(5)滑动变阻器(6)开关(7)导线3.实验器材:待测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若干.4.实验电路:(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并展示)5.注意事项:(教师用多媒体展示)①选用的电源其电压应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而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要大于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最大阻值也应与小灯泡的电阻差不多,这样就能使滑动变阻器的调压效果明显.②电压表的量程应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电流表的量程也要大于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③在实验前,开关要断开,防止由于电路连接错误而发生短路,损坏电流表.④连接实物电路的过程中,要将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值调到最大,以防止电路中电流过大.⑤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要有一定的规律(使灯泡两端的电压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大),记录的电压值和电流值要一一对应.⑥调节小灯泡两端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时要注意,实际电压不能超过额定电压的1.2倍,同时实验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容易烧坏小灯泡.6.测量要求:(用多媒体展示)分别测量以下三种情况下的实际功率.(1)使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发光;(2)使小灯泡两端电压是额定电压的1.2倍,并观察小灯泡亮度;(3)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并观察小灯泡亮度.(二)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巡查指导(三)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查指导(四)分析实验,总结交流1.由公式P=IU计算小灯泡的功率.(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2.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电功率中的常见故障,并积极举手发言.师通过此次实验,请大家谈谈,在设计实验及实验过程中有什么新的感想,发现了什么问题?生1:我们组认为实验中最容易出错的就是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一错,滑动变阻器阻值就从你想的最大成为实际的最小.合上开关就容易使电表偏转过激.生2:电流表、电压表的接线也很重要,如果接反了,表针“反打”也会损坏电表的.生3:实际接线前可以先将实物按电路图中的位置摆放好,然后再连接,这样接起来不容易连接错,检查也容易.生4:实验过程中,滑动变阻器开始在阻值最大的位置,调节的时候阻值从大到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会从小变到大.测量时为什么不先测低于额定电压时的功率,依次测量等于额定电压和高于额定电压的功率,以免变阻器阻值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还容易错.(五)师生互动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1)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功率不同.实际电压越大,小灯泡功率越大.(2)小灯泡的亮度由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实际功率越大,小灯泡越亮.(3)小灯泡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4)“伏安法”测电功率的故障分析【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探究点2 用电能表测算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用电能表测算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的方法,教师指导点拨,并引导学生展示,归纳总结(用多媒体展示).用电能表测用电器的实际功率的方法①只让被测的用电器工作,关掉其他用电器②记下电能表每kW·h的转数N(或闪烁次数)③用停表测出一段时间t内转盘转过的圈数n(或指示灯闪烁次数)④计算:W=n·1NkW·h,WPt.【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127-128.2.请同学们完成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 【课后作业答案】1.20大于2.①电流表的量程选择大了.②滑动变阻器连接错误,没有“一上一下”连接.③电压表的“+”、“-”接线柱接反了.3.(1)断开(2)如图所示(3)2.5 0.32 0.81.这是电学里又一个重要的实验,所用仪器最多,而且要注意器材的规格是否符合实验的需要,操作复杂,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很多学生的实验失误出现在电表的使用上,包括电表的连接、量程的选取、数值的读出等,所以练习对电表的使用,仍是实验的关键.对电路故障的排除,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只提供可能的位置和方法,让学生会根据现象排除故障,进一步加深对电路方面通路、短路和开路的体会.2.物理实验的器材、方案的设计不需要死记,一切从实验目的、原理出发,本节教学设计就是从这个思路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的.3.灯泡的额定功率是指灯泡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而不是三次测量的功率求取平均值,这样的结果没有什么物理意义的.这里测量三次的目的,是探究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情况.。
【初中物理】2017年秋九年级物理上册全一册教案(27套) 教科版24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2、能根据实验事实归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特征,领悟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演示和学生设计实验,培植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对现象的概括归纳能力. 领会合作的乐趣.3、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理学中对称美、简洁美的介绍赏析,培养学生欣赏物理学中美的情怀。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的内涵以及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教学难点:教师对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操控及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磁通量的变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一套,自制辅助教学课件,一张讲桌。
演示实验:灵敏电流计,蹄形磁铁,自制线框一只,长导体棒一根,干电池一节,可拆卸变压器一个,导线若干.学生分组实验:灵敏电流计,滑动变阻器,条形磁铁,原副线圈一套,干电池一节,开关一只,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课题教师朗诵《早发白帝城》,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峡风景,师:如今,诗人笔下的三峡,不仅风景秀丽依然,更在为祖国的建设做着巨大的贡献,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厂———三峡电厂共投入使用26台巨型发电机,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发电厂中的发电设备是如何获得强大的电能的?接下来我们再做一个小游戏,需要3三位勇敢的同学参加,我这里有绕在一个铁心上的两个线圈,其中一个线圈通过电建接在一节1.5v的干电池两端,而参加游戏的同学手拉手与另外一个线圈构成回路。
把电键断开,问参加游戏的同学的感受。
沪科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8篇
沪科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8篇沪科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1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用符号c 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2)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4、比热容(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
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
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
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
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
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5、说明(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而改变。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随之改变。
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6、热量的计算:q=cmΔt。
式中,Δt叫做温度的变化量。
它等于热传递过程中末温度与初温度之差。
注意:①物体温度升高到(或降低到)与温度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义是不相同的。
比如:水温度从lo℃升高到30℃,温度的变化量是Δt==30℃-lo℃=2o℃,物体温度升高了20℃,温度的变化量Δt=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内能的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生活事例.
4.知道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和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和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对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
【教学重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热量的概念,做功和热传递的比较.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压缩空气引火仪、铁架台、酒精灯、带软木塞的试管、水、硝化棉等.
学生:铁丝、铁锤、砂纸、火柴、保温水瓶(盛有热水)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上一课时我们认识了内能,知道了内能与温度的变化关系,知道了内能的影响因素,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两个实验,想想老师是通过什么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实验1:把一根粗铁丝在酒精灯上加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实验2:教师引导两名同学上讲台,演示两手互搓实验,发现手互搓后变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学生观看实验后,对改变内能的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第2课时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预习指导】
阅读课本P35-37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概念、规律、规定、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以及做功、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用红色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
【交流展示】
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
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
【拓展探究】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一、教师演示课本图13-3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实验结论.
生:现象:迅速压下活塞,硝化棉燃烧.
结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二、学生分组实验:按课本图13-4实验,指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生:铁丝弯折处烫手,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三、教师按下列装置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结论.
生:现象:软木塞被冲出后,试管口出现白雾.
结论:水蒸气膨胀时对软木塞做功,水蒸气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白气”(小水滴).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
例题1(多媒体展示)下列所描述的场景中,不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冬天人们搓手取暖
B.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感受到热
C.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得多年的积雪融化了
D.古代的人钻木取火
解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及做功和热传递.加剧的温室效应是气候变暖,多年的积雪由于吸热而融化,这是热传递使雪内能增加的结果,而其他三项都是摩擦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C
【课堂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
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师课本图13-5、13-6、13-7共同说明了什么?
生: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图中铁锅、房间空气、棉被吸热,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师热传递有哪几种方式?图13-5、13-6、13-7各属于什么方式?
生:热传递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课本图13-5、图13-6、图13-7的热传递方式分别是传导、对流、辐射.
师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有什么区别?试举例说明.
生:热传导时,物体内各部分的物质不发生移动,如夏天路边沙烫脚,沙子和脚发生热传导。
但它们的物质没有发生移动;对流时,物体内各部分物质之间会流动,对流主要发生在气体或液体中,如烧开水,沸腾前,壶下部的水温度高,密度小,上升,周围密度大的冷气流过来填补,水这样循环流动,使整壶水变热,同样的道理,暖气装置一般安装在窗户下方,便于使整个房间的空气循环流动来传热;热辐射不需要介质,如晒太阳,烧火取暖都靠热辐射传热的.
师发生热传递的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它们的内能和温度会有怎样的变化?
生:高温物体(或高温部分),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或低温部分)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师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终止的条件是什么?
生:发生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终止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温度相同.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1.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两个物体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2.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是做功和热传递,一个物体的内能改变了,可能是发生了热传递,也可能是做了功.
例题2(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冬天向手哈气取暖是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B.一个物体的内能增加了,一定是发生了热传递
C.热传递传递的是温度
D.烈日下自行车爆胎是热辐射使车胎的内能增加了
解析:冬天哈气取暖是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A错误;一个物体的内能增加了,可能是对它做了功,也可能是发生了热传递,B错误;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而不是温度,C错误;烈日下自行车与太阳之间是通过热传递方式中热辐射使车胎内能增加的,故D 正确.
答案:D
【课堂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
热量
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解答下列问题,教师点拨:
师什么是热量?其物理量符号、单位及符号是什么?
生: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称为热量,用字母“Q”表示,单位是焦耳,符号为“J”.
师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
生: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热量;来解释开水温度降低过程中内能的变化.
生:开水温度降低,放出热量,内能减少;而冷水、冰块周围的气体、冰箱中的气
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热量、温度、内能的关系
(1)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状态量).
(2)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状态量),我们可以说某种物体具有多少焦耳内能.
(3)热量是描述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多少的物理量(过程量),没有内能的转移就不能谈热量.我们不能说某个物体具有或含有多少热量,更不能比较两个物体热量的大小,只有发生了热传递时,有了内能的转移,才能讨论热量问题.
(4)热量的多少与物体内能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它的内能将发生改变,但它的温度不一定改变,如:晶体熔化、凝固.
例题3(多媒体展示)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B.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
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D.物体内能增加时,温度一定升高
解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它们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对物体做了功,也可能是吸收了热量,所以A选项错误;当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分别吸收和放出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所以B、D选项错误;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动能增加,所以内能一定增加,因此C选项正确.
答案:C
【课堂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做课本P38作业2 3 4.
2.请同学们完成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
【课后作业答案】
2.D
3.B
4.钻木取火和用火柴点都是克服摩擦对物体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达到物质燃点使物质燃烧而取火的.
1.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小组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及合作精神,本节课力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及小组讨论来完成本节重要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深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感情,师生共同走进这一神奇的物理殿堂.
2.构建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在理解改变内能的方法时,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取暖的做法,体会改变内能的方法.这种事例贴近学生生活,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师生互动参与教学.
3.在帮助学生理解热量的概念时,可以把热量、温度、内能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使学生达到较深入的的理解热量概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