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_阅读教学:教什么与怎么教(有新增内容)
“感悟式教学”的备课策略
起码5岁了。”
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
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就在这 时候,有一位名叫普罗米修斯的天神来到了人间,看 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 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
有一天,当阿波罗驾着太阳车从天空中驰过的时
候,他跑到太阳车那里,从喷射着火焰的车轮上,拿
“感悟式教学”的备课策略
天津市南开实验学校 李卫东 2010.8
今天的话题
·感悟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操作步骤 ·感悟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操作步骤
课堂教学的步骤:感知整体—感受情境—感 悟内涵—会通全文—感悟创造。
课文《慈母情深》节选自当代作家梁晓声的小说 《母亲》。一般来说,教学的方法大致是先了解全 文内容,再找到体现母爱的段落,说说母爱是如何 表现的,最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感悟式教学 是这样设计教学步骤的:
篇的教学 重点与难点:理解全篇意思、结构(即段 与段之间的关系)、主旨,读懂篇的方法 (鸟瞰、解剖、会通)。 《白鹅》《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彩色的非洲》等。
·互动交流
我的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天津市南开实验学校(300384) 电子邮箱:yxliweidong@ 新浪博客:天津李卫东
感悟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操作步骤
感知整体——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想买书—找母亲—要钱—买罐头—买 到书,把握脉络的内在联系。
感受情境——进入情境,二读全文。这一遍读,没有提问、讲解、思考、 讨论,而是像走进电影里一样,随着作者思绪进入那个贫困年代,感受每 一个情景、每一个瞬间,体验作者的母亲是怎样抚养和疼爱自己的孩子的。 感悟内涵——在“母亲”的动作、身影、眼神和话语里,体味、领悟那殷 殷的慈母情。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我也随着学生的理解把阅读引向深入。
【中语第二期】李卫东老师讲座PPT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杜甫对国家的“守望” 激发学生对诗圣的“仰望”
壹 导入
贰 分别赏析《望岳》《春望》
教学 过程
详见教案
叁 对比品析《望岳》《春望》 肆 升华探究 伍 作业二选一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二、赏析 《望岳》
三、设疑 过渡
(一)整体感知 1、齐读。
赏景“无处下手”
浅 六、升华 1、开放式讨论 所谓“窥一斑可见全豹”,请结合《春望》的诗句,思考为
入 探究
什么后世称杜甫为“诗圣”? 2、升华提问
深
七、作业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实现了么? 1、结合我们对杜甫诗歌的学习以及对杜甫的了解,请谈谈
选一
二 你对“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 ’”的看法,并写在练笔本
1、请写出你对杜甫的了解。
2、请写出你尚不能掌握的字词。
3、请写出这两首诗中你最喜欢的诗 句并简要说明原因。
4、试着推测编者将这两首诗以这样 的顺序编在同一课中的意图。
5、请写出你最需要老师帮助和提供 的是什么。
(三)学情调查分析
1、请写出备你课对杜思甫的考了解。
多停留在文
学常识层面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
文本解读、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李卫东
一、我备《故乡》
(一)直面文本:对教材的“语文学”解读 从语文学的角度来解读教材,首要的是裸读。 其次,参照名家解读教材文本的相关资料,
帮助我们进行甄选、确立教学内容。 王富仁的《精神“故乡”的失落》,钱理群
的《故乡:心灵的诗》等等。
比如钱理群的《故乡:心灵的诗》,开篇 第一段写道: “故乡里分明有两个故事:他人的故事— —闰土的故事,与“我”自己的故事,两 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了一个复调,以 往的阅读偏于注重闰土的命运及其意义, 其实作者的着力点反倒是在对“我”的精 神历程的审视。对闰土的关照是包蕴其内 的,故乡更是一首心灵的诗。”
长丰县杜集中学全校教职工大会记录
长丰县杜集中学全校教职工大会记录时间: 20011年9月10日16:30地点:室广场主持人:杜春光记录人:胡维燕会议内容:1、学校新教师介绍2、通报暑期工作3、开学工作要求出席:全校教职工杜春光:1、介绍新教师教师:隆兴中学过来的教师(并校) 2、通报暑期工作。
(1)德育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有成效。
(2)高一招生分班工作严格程序重规范。
(3)新老高三工作,紧张有序保质量。
(4)学习研讨交流,齐心协力谋发展。
(5)艺术体育特色,学有特长展风采。
(6)家访慰问师生,关心了解多沟通。
(7)基础建设工作,抓紧时间不放松。
(8)国际文化交流,开阔眼界多学习。
3、开学工作要求办公室的调整——互相体谅、互相帮助。
各项工作会议——保证出席、保证质量。
学校班级环境——干净整洁、温馨和谐。
开学典礼准备——精心组织、落实有效。
初态模拟测试——控制难度,针对有效。
教师备课工作——充分准备,精心设计。
充分准备迎开学,到岗到位严要求,紧张有序保质量,主动工作创示范。
同心同德发展大境,实干实验创建示范。
全校教职工大会记录(二)时间: 2012年5月7日15:40地点:校广场主持人:陈晓东记录人:胡维燕会议内容:展现教师风采,弘扬高尚师德—庆祝第23届教师节大会出席:全校教职工全校教职工大会记录(三)时间: 2012年9月10日15:40地点:报告厅主持人:李道忠记录人:胡维燕会议内容:《创实验示范之举走特色发展之路》出席:全校教职工李道忠:《创实验示范之举走特色发展之路》。
我国的教育正处在数量发展到质量提高的转折点。
深入思考“办什么样的教育?”“如何办好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科学命题。
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
认真分析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提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
“十一五”我国教育发展思路: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以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和“如何教”(于志强)-推荐下载
1
面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积累、技能训 练、过程感悟、人文熏陶乃至语文素 养提升。
下面仅就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什么”和“如何教”,结合本 次教学展示会上的课例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阅读教学“教什么”(教学内容) 无论是作为研究者,还是作为听课教师,我们审视、评价一节 阅读课,首要的关注点应该是教师“教什么”(教学内容)是否明确、 具体、合宜。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过于关注教 师“怎么教”,也就是过于关注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对于教师 “教什么”,也就是更加关键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建设,却一直 处于茫然、模糊的状态,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阅读教学“少、 慢、差、费”的现象。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 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具体情境 中的一个班乃至一组、一个学生,为使学生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 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 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 “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将课文内容等 同于教学内容,将自己读懂的内容等同于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同 时,很多阅读教学还处在阅读理解(即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的层次,很少对于每篇课文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 我认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教学内容)大致包括三 个方面: (一)写了什么 这里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阅读教学中在课文 内容、主旨方面完成五个任务:1.理解课文的内容;2.习得课文介 绍的相关知识;3.感悟课文表达的主旨;4.体悟课文蕴含的感情;5.受 到审美的熏陶感染。 (二)怎么写的 如果说“写了什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怎么写的”就 是从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也就是完成张志公先生所说的“走
李卫东教学设计
听李卫东老师讲座有感十一月一日听了李卫东老师《把握学段教学重点,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讲座,犹如一道精神的美宴,给予了我营养,也指明了我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
报告中,李老师分析了各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指明了教学重点。
听了报告,我明白了句如何教,段如何教,篇如何教。
我知道了低年段重点是句子的教学,理解词意、句意,想想画面,知道从这个句子学习什么,进行写话练习;中年段重点是段的教学,理解全段的意思、结构,学会读懂段的方法,练习写一段话;高年段的重点是篇的教学,理解全篇的意思、结构、主旨,学会读懂篇的方法(鸟瞰、解剖、会通),练习写作整篇文章。
如果按此步骤扎扎实实地教学,我们带出来的孩子阅读、写作水平能不高吗?厦门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学院管理学院系(所)企业管理系专业篇三:《清贫》教学设计公主岭市二十家子中学教学设计评选参选作品《清贫》教学设计教师苏婷婷2012年5月2日《清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用对话、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感受人格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体会清贫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显示如下材料:王守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前副司令员。
2006年63岁时因贪污一亿六千万元人民币,在接到举报信后被中央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他是解放军目前为止公布贪污赃款数额最高且职务最高的军官。
在他作案的五年里有四年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干部”,还立过二次三等功.文强,四川省巴县人,前一级警监,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
阅读教学教什么与怎么教
阅读教学教什么与怎么教一、教什么——关于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的思考(一)关于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传递、教学组织、学习内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内容)(二)语文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即教什么问题的复杂性(模糊不清、丰富多彩)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学首先遇到的问题,而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学习比其他学科又要复杂得多。
其复杂的原因有:语言文章。
初中:文章、文学、文字。
高中:文学、文章、文字。
2.语文教材的“文选性”。
优势就在于综合性和全息性。
举例《花钟》,除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更多的是语言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3.语文教师素养的片面性。
文本细读在当前很流行,对当前的文本细读的批判思考。
细读某种程度要求新、求异、求高。
“诗言志,词言情。
”古时的送别、盼归诗词中往往没有一个情一个盼字,但通过画面给人那种牵肠挂肚的思念却是那样的刻骨铭心。
我们总是看到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却看不到文章的形式带给我们的美感,看不到作品独特的语言形式美。
4.学科的原因——语文没有相应的知识系统。
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是成熟的学科,教材是改变已经成熟的学科知识系统。
而语文没有。
语文不是学术性的学科。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叶圣陶)(三)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语文教学的三个层级:A、语言文字、文章文本的解读能力和表达能力;B、通过语言文字文章文本来了解理解人情世事;C、通过语文学习养成文化品行健全人格。
语文教学既以A为起点,亦以A为旨归。
B、C是由多学科来共同完成的,不是语文之专责;同时,B、C目标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又服务于A的目标。
可以说,A是语文教学的直接目标、核心目标,B、C是语文教学间接目标和长远目标。
但是,我们在这一问题上认识并不到位,或者说教学上存在误区。
(四)如何确定“教什么”1.由教材来导引并确定根据课程标准、根据学段、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但是,目前两个问题相当突出:(1)教材的人文组元,强化了人文教育,淡化了知识与能力教学;人文到底怎么教?靠“感悟感悟再感悟”可以吗?情感是不能拔高的,拔高情感这个很危险!如人教版四年级“给,永远比拿快乐”,高尔基的快乐是儿子给的,而儿子自身并没有说过“给,永远比拿快乐”,何来结论“给,永远比拿快乐”?文本本身是有问题的。
小学教学中读写结合心得体会(共8篇)
小学教学中读写结合心得体会(共8篇)第1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心得体会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有关感悟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
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
而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
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而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
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练习活动。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
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万卷山积,一篇吟成。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
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
教师怎么教好阅读教学设计
教师怎么教好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阅读是一项基础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教好阅读,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设计。
二、了解学生在开始阅读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
通过诊断性评估和个别对话,教师能够获得关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学习需求的信息。
这有助于教师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设计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并且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例如,教师可以设定目标为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和评价一篇短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阅读的目的和期望结果。
四、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是教师设计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以及阅读水平,选择合适的文章、故事和文本。
优秀的阅读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供足够的挑战,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
五、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教学活动示例:1. 阅读前预测: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标题、插图或关键词来预测故事情节或主题。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活他们的背景知识。
2. 制定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和讨论文章。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理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4. 绘画或写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读文章的内容进行绘画或写作。
这有助于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六、提供及时的反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课外阅读指导“四课”的内容与做法
课外阅读指导“四课”的内容与做法作者:林其冬来源:《新教师》2014年第02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阅读作为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和活动,不同的学生读同一本书,效果会截然不同;花同样的时间去读书,效果也会相差甚远,区别就在于会读与不会读。
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把书读好,读出效率,读有收获。
一、上好读物选择指导课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弱,选择读物时往往有盲目性、随意性、从众性。
怎样让小学生在林林总总的书海中找到与自己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相符,思想健康、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选择读物。
1. 选择课标列出的书。
教学生选择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所列出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2. 选择和学科相关的读物。
教学生选择和各学科内容相关且有利于拓展课堂学习的读物。
如教《匆匆》可让学生选择阅读朱自清其他作品,像《荷塘月色》《春》《梅雨潭的绿》等;教科普类文章《蟋蟀的住宅》,可让学生看法布尔的《昆虫记》。
3. 选择儿童文学系列名著。
目前流行的儿童文学名著丛书系列有杨红缨系列、郑渊洁系列、曹文轩系列、沈石溪系列等十几个系列,这些作品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反映了孩子们的快乐、悲伤、梦想,通过一个个故事昭示了世间的真善美、假丑恶。
这样的作品无须过多的说教,足以打动孩子们的心,很受孩子们的青睐。
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他们科学合理地选择。
4.选择杰出人物事迹图书。
引导学生选择那些讲述鼓舞过多少代人的杰出人物事迹图书,如海伦·凯勒、毛泽东、居里夫人等人物传记、生平故事。
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从而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是指导读引领、文本感知和文本认知三个关键步骤。
首先通过导读引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背景和主题,然后进行文本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最后进行文本认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
这三部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深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三部曲的实施,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思考文本,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导读引领,文本感知,文本认知,重要性,总结1. 引言1.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阅读分为导读引领、文本感知和文本认知三个阶段,通过有序的步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这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三部曲”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教学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老师首先进行导读引领,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主题和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接着进行文本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最后进行文本认知,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通过“三部曲”教学法,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也有助于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部曲”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2. 正文2.1 三部曲的概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三部曲”是指通过导读引领、文本感知和文本认知三个步骤来进行教学。
这一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听李卫东讲课心得体会
听李卫东讲课心得体会听李卫东讲课心得体会1今天中午,在徐州铁路文化宫礼堂听取了李卫东的两节作文课,下午听取了他题为《与学生一起读写评》讲座。
两节作文课讲的内容分别是些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第一课,他准备了几个“话题”:手,财富等,让学生学会把话题的范围缩小。
第二节课讲的内容是短信的写法,其实就是语言的“陌生化”,他讲的什么“美感=熟悉+陌生”的百分比我没有听懂,但是我觉得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的陌生化,使语言生动形象这个办法还是很有用的。
晚上,有几个老师因为有其他事情,所以不能去了,我就联系了陈爱荣、渠艳美和张莉去。
刚开始,我准备不让张莉去的,考虑到她的家务事繁多,好不容易一个周末,再利用恐怕不好。
但是后来想,这样一个机会也不容易,而且正好讲初一的内容,对我们的老师肯定有好处。
所以就决定去照应一声,即便不去,也有个说法。
没有想到,她很慷慨,而且说,好机会,不想错过。
真的让人感动。
我们学校对教师的培养还是很慷慨的。
我真心的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为最优秀的老师,对学校,对个人的发展都是极好的。
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互为依托的。
学校为教师个人的发展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教师个人的发展,也很难真正的成为名校。
明天,我们还是6:00左右去徐州,学校包车,全校去了20多人。
今天和实验中学的郭辉一起回来时,他听说我们学校来了20多人,很惊讶,说还是你们学校有钱。
我说,不是我们学校有钱,而是我们学校的领导们一致认为,像这样的学校机会实在难得,让我们的教师走出去,真正的走出去,就要多学校。
现在就在我们不远的地方,所以要抓住机会。
10月份,就派出42人的庞大学习队伍到洋思和东庐中学学习,现在又是如此。
我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老师绝对是一流的老师!我们的学校有了这样优秀的老师,自然会成为最优秀的学校!听李卫东讲课心得体会2我有幸远赴河南参加了宣州区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李卫东:阅读写作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高中语文】
阅读写作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卫东一、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学科大观念随着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时期的“大单元学习”与之前的单元教学相比,更加强调基于单元的课程开发,更加注重学习方案的设计。
崔允漷老师认为:这里所说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
现有教科书中的单元,譬如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通常是一个主题下的几篇课文,如果这几篇课文没有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没能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那它就不是我们所讲的单元概念。
确切地说,那只是内容单位,而不是学习单位。
”基于新课程标准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大单元设计,凸显课程视角和学习维度,是以语文学科大观念为统领的、核心素养为取向的单元整体教学。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论述的针对性”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概念,但不是“大观念”,“论述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概括性,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揭示了跨越时间、地点和情境的概念性关系,就是“概念性理解”,是学科大观念(big idea)。
为什么需要大观念?无论是威金斯还是埃里克森,都强调“大观念”作为“透镜”“聚合器”的功能,即把离散的事实和技能聚合起来,形成意义。
更重要的是,大观念有很强的迁移价值,能运用到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大单元,没有大观念的“透视”,一篇篇课文就可能只是浅显的关联,不能深度组织起来,教学的是碎片化的知识,不能深度迁移和运用。
一、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学科大观念学科大观念有不同层级,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最为核心的大观念是围绕“内容和形式”的概念性关系和“语言和思维”的概念性关系的理解,这是指向语文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的本体性的大观念。
而具有教学操作性的是“学习任务群”层面的、学习单元层面的大观念。
这两个单元指向的区块大观念呢,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合的啊,是一致的,这种情况应该说在教学当中也会出现啊,更多的学习单元呢,可能在学科大观念上与学习任务群层面的学科大观念会有所不同,在具体的呈现上有所不同一、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学科大观念试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六单元为例做些分析。
读写平衡点的选择策略例析
读写平衡点的选择策略例析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究竟该教阅读还是教写作呢?细细品读特级教师李卫东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我们就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在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实践中寻找读与写的平衡点,既可以解决内容上的理解,又可以获得表达上的领悟,也就是把读与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一、概括内容与布局谋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概括课文内容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深入学习课文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这一环节的学习无疑会归入内容理解的范畴之中。
李卫东是这样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的: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三处描写德国人养花的语段,比较前两处描写有什么不同,第三处描写强调了什么。
经过交流,学生得出结论:“前两处是从相反的角度来描写的,第三处强调德国人养花的习惯几十年都没有改变。
”接着,李卫东让学生把课文中赞美德国人的句子找出来,讨论课文中对德国人养花的三处描写和两次赞美之间的关系。
经过交流,学生得出结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赞美的是哥廷根小镇的居民,是从前两处描写引发的。
奇特的民族,赞美的是德意志民族,是从第三处描写引发的。
两处赞美是递进的关系。
”最后,在李卫东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只有这三处描写和两处赞美不能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还需要一些过渡性的句子。
积累的文章结构样式多了,写文章的时候就能轻松地布局谋篇了。
在教学中,李卫东没有让教学停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上,而是让学生从写花出发进一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进而总结出“三处描写”“两处赞美”。
值得称道的是,李卫东在引导学生理解“三处描写”“两处赞美”时,又细细地辨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如“这些描写有什么不同呢?先比较一下前两处。
”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前两处是从相反的角度去描写的,都是第一次去哥廷根看到的,而第三次是35年后再去德国看到的;再如“全文一共有三处描写,有两处赞美。
这些描写与赞美之间有直接的关系。
先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赞美的是谁?又是从哪两处描写引发的?”这样的教学起到了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效果,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看得一清二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时,教师打出一张幻灯片:赏析一幅画面。1、 结合描写对象的特点,谈谈你感受到的意境。2、 这儿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哦,先前 让学生撒开欢的读,尽情的读,看似粗糙简单,实 际是在让学生先自行扑入文字的怀抱,浸入体验和 感觉,为进一步的玩味赏析做准备呀。于是,学生 默读,小组讨论,师生对话,对话的话题当然是 “你喜欢哪幅画面,有何特点,感受到怎样的意境、 情感?”,老师很从容,也很善于等待,在倾听、 等待中不断追问,一问一答显得有板有眼。
“故都的秋” 在小院破壁腰上的蓝朵里, 在秋槐树下层层的落蕊中,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里,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也在都市闲人悠长的互答中。 像一枚凄美的黄叶, 从你我的心头飘过…… 我心头一震,浑身的毛孔顿时张开,可惜, 下课了。
•课间休息,我走到走廊,手往口袋摸,想抽烟,糟糕! 香烟落在房间了。旁边一位老师刚点着一支烟,看到我 一幅模样,急忙递给我一根,我们俩便边抽烟边闲聊起 来。他来自重庆的郊区县,他说起这节课给他的启发很 大,特别是老师的“追问”,启发学生不停地说,师生 互动得好。“不过”,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我在想, 更多的学生是在‘听’,不停地‘听’他人讲,会不会 疲惫?要是控制不住自己,‘听’走了神怎么办?”说 完,他盯着我看,我说我赞同他的意见,要是多一点手 段和方式又该多好啊。一袋烟甫毕,会议又开始了,我 重新坐到位子上,拿起听课本,在上面写下四个字:变 式训练。
• 陈隆升书中的案例:《故都的秋》课前调查,学生困惑: • 学情调查:简洁的文字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你对 这篇文章最感兴趣的内容;疑问和困惑。分条陈述。 • 情感把握性较好,可以放过去。 • 为何作者喜欢悲凉?悲凉的东西怎么会成为赞美的对象?(47%), 应作为重点来讲解。 • 学情把握的方法:积淀,预估,问卷调查,平时访谈;课堂提问;课 堂评估、作业批改等。不能漠视、无视学生的学情。 • 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3.《苏州园林》 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是什么文? 为什么这篇文章没有一个抒情的结尾? 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 本文是一片写景散文吗? 文章为什么不以总结性的话语结尾?这样的话是不是会 给人以没说完之感? 《苏州园林》虽为写景散文,但文章主旨是什么? 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游记还是说明文? 这篇文章是情景交融吗? 叶圣陶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作者为什么边描写苏州园林的景象,边从游客的角度品 味景点?
“变式训练”在数学教学中比较多的提 及。所谓变式训练,就是指将原命题中 的条件(或结论,形式,内容,图形等) 作适当变换,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变式, 探知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 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 进而培养数学创新思维的能力。不妨举 个数学的例子,有一份小学数学《梯形 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其中第三、 四部分的内容是:
阅读教学:教什么与怎么教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卫东
北京市与朝阳区“阅读”分领域各部分得分率对比图
在专业发展方面,您从各类培训中得到收获最大的一种形式是 ①自主学习②听讲座③现场讨论④网络研讨⑤完成作业
您在备课时最经常出现的一种困难是 ①针对学生的不同确定分层目标 ②选择教学方式 ③设计适当的问题④针对不同学生预测(设)不同的 问题答案 ⑤其他
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对教材编者的尊重;对教 材的再度加工。
•领会教材的编写思想 •把握教材的编写体系
•用好教材的助读系统 单元导语 课文导语 课文注释 研讨练习 有关资料
•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
•教学资源包的开发 •学案的编制(问题、情境与知识方法背 景资料的结合)
教学内容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学情是预估的, 更是流动的。课堂上的学情在千变万化,教学内容也就在变化、 流动的学情中随时调整。
吸纳学术界,包括语言学界、阅读学界、文 艺学界、写作学界等领域成熟的学术成果,尤其 是专家学者解读某篇教材的成果。
围绕《背影》的“专业阅读”
一、《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1、超保护的合作原则 2、简单化定势:将“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为 父子关系一贯其乐融融,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 情一厢情愿地“提纯”、“净化”。 3、正是在结尾——文章的收穴处,隐藏着《背影》 文学经典性的最——适宜拓展
《林黛玉进贾府》
别听走了调——把控体式
《咬文嚼字》1.doc
教者如何从教育的视角了解学情,基于学情, 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作出教材内容的甄选。—— 学情分析
• 小学数学案例:3+3=8? • 小学语文案例:“爷”字下边的一竖写成了弯钩。 总结,老师要及时追问为什么,发现学生思维的模型,即时加以纠正。 学情能力迁移:正、负迁移,别漠视、遮蔽学情。 课堂教学的实际价值观——一老师上《济南的冬天》倒着上,问原因:为了上 课的方便。不对。如果是为了学生理解学习的方便提高课堂效率效果则何以 ,这就叫做“倒吃甘蔗”。90年代,上海就有人提起过。 • 李卫东在甘肃定西市上《背影》,学生已经上了三遍了,学生还是初三学生 。临时改变成中考作文课。最关心的是什么?中考。课文没法改了,拿这篇 课文来说说中考作文/阅读。统一意见,说中考作文。“我是一位国文老师 ”,朱自清的文章烙上了中学语文老师的影子,甚至有“下水文”的味道, 当做中考作文、下水文。给这篇文写一个边批和总批。全班交流:选材新颖 ,角度独特。围绕这一点进行深入研讨。那个时代,写父亲这样的文章不多 。提醒学生写自己的父母“这一个”的特征——不要类型化,妈妈的唠叨, 奶奶的两句口头禅等。再研讨、练习。教师的阅读积淀很重要:《“做”与 “不做”之间——朱自清先生的中学语文教师情节》——钱理群
您所在的备课组开展单元集体备课时,做得最多的一项内容是 ①按课时备课,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②确定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 ③确定教学方式 ④梳理本单元各个课时内容之间的关系 ⑤梳理本单元内容与其他单元、其他册教材知识点间的纵向联系
教者如何以一个成熟阅读者的角度直面文本, 发现有价值的“语文”内容。——文本解读
几份学情调查
1.《孔乙己》 文章很有趣,孔乙己说话幽默。 对孔乙己有一种惋惜,又气他不上进。 开朗、幽默,给人带来欢笑。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说什么呢? 孔乙己为什么没有真实姓名? 孔乙己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2.新闻 学生获取新闻的最主要途径是电视,而非 报纸 绝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都是社会新闻。其 次是文化、时政、体育 像写日记,和日记没啥区别,都是记录身 边的新事情 与作文不同,不使用修辞方法 新闻的内容没有感情或看法,只是对一件 事情的介绍和叙述。
二、《背影》:被“死亡”照亮的世界 1、《背影》不是事实的历史记载,而是叙述的文本, 它是以追忆构筑的文本世界。不是1917年感动,而 是1925年忏悔和歉疚的深情。在与记忆相关的叙述 里,始终贯穿着今天的立场。回忆是朱自清的一种 自我救赎的方式,作者从回忆中用泪水进行了忏悔, 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获取了某种心灵慰藉。 三、修辞论美学视野中的《背影》 1、重复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人们常常可以通过 分析这种语言手段去认识文本的意义。 2、文中透露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两种文化夹击下的矛 盾和痛苦,是一代知识分子内心焦虑的凝缩模式。
四、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1、找梯形 创设问题情景,设计数学问题:从梯子上你能找出几个梯形? 怎样才能知道这架梯子最高能达到的高度? 2、拼图形 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种你最熟悉的图形。 3、摆图案 利用多种平面图形,摆出一副你最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1、创设问题情境,沟通数形联系,深化思维层 次,突出体现数学学习的本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2、在 拼摆中渗透转化思想,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作铺垫,构建 新知学习的立体框架。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 美情趣,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三、变式训练,深化新知 1、位置变换,突破思维定势: 指出下列梯形的各部分名称并作高。 2、图形转换,沟通知识联系: 操作一:利用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任选其一,沿 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操作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操作三:利用一条类似于长方形纸条,沿直线剪一刀,变成 一个梯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通过两种变式训练,引导主体参与, 启迪学生思维,强化发现能力。教学中,没有刻意区分梯形 与各种图形的本质差异,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创设 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性动态学习进程。充分体现 由共性到个性、由表象感知到创造新知的渐进性原则。】
基于专业阅读的吸纳与转化
老照片 ——读《背影》
斑驳的铁道,月台 青黑,黑 没有面容 佝偻的背,鲜红的橘 叠加,漫漶
他踱步走出 正如那个夜晚的荷塘 画外音: “肩住黑暗的闸门……” “树欲静而风不止……” 刹那,泪眼朦胧 他走了,留下一个背影 我们裹了进去 影子很长,很长……
推荐几本书
• 《名作细读》 • 《名作重读》 • 《名作导读》 • 《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 • 《中学语文名篇的时代解读》
•把那个连听课者都为之一振的“故都的 秋,在……”提前使用,改造成另一种形 式的教学活动:“故都的秋,在小院破 壁腰上的蓝朵里,在……”,请根据文章 内容,再续写几句话。再收束成一首诗。 这是以写促读。 •课堂收束阶段,再引入一个“活动”: 假如让你来写“秋”,你会写哪里的秋? 以“( )的秋,在 ,在……”说 (写)几句话。
一份听课笔记
• 在一个阴雾绸缪的南国的秋日,我听了一节《故 都的秋》。执教教师是一位典型的北国男士,长 相敦厚朴实,年轻而稳重。 • 简洁的课堂导入后,几个学生“接龙”似的朗读 全文,接下来,舒缓的音乐声起,是学生各自朗 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我暗自一惊:音乐声起,不 是惯常预料的精英学生的“美读”,也不是教师 本人提气带劲的“范读”,而是直接扑入了人声 鼎沸的杂读,而且是反复读,此举竟和执教者的 长相一般朴直。
• 约莫有两三轮“问答”后,课堂讨论的内容基本停留在第
一幅画面,幻灯片上展现出这段文字:看碧绿的天色、听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漏下的日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疏疏落落的秋草;破屋、破壁腰…… 又经过教师轮番和五 六个学生捉对厮杀,我看了看手表,时间在问答的“对搏” 中过去了28分钟,课堂依然停留在“细数”“静对”上, 停留在“闲适”“淡泊”上。再刻意观察一下学生,除了 正在与老师“对搏”的一位之外,有的在做“倾听状”, 有的在直直地盯着课本,有的把头俯在课桌上,有的在摆 弄着手中的文具……听课的我焦躁不安起来……蓦地,幻灯 片终于换了,接着是教师浑厚的男中音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