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类大专院校系所发展目标与师资培育的配合
浅谈高职艺术设计类师资队伍培养方案探讨与实践
浅谈高职艺术设计类师资队伍培养方案探讨与实践一、探讨1.师资队伍现状分析2.师资队伍培养目标针对现状,高职艺术设计类师资队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3.师资队伍培养策略(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校应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培养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序推进。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引进、培养、选拔等途径,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增加专业教师数量。
(3)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4)增强教师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实践经验。
二、实践1.制定师资培养方案(1)明确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发展需求,明确师资队伍培养目标,包括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
(2)制定培养计划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包括培训课程、实践活动、考核评价等。
(3)实施培养方案按照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实践活动,确保培养方案的实施。
2.建立师资培养体系(1)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操作课程等,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需求。
(2)实践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平台。
(3)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教师成长。
3.加强师资培养保障(1)政策保障制定相关政策,为师资培养提供支持,如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等。
(2)经费保障加大投入,为师资培养提供经费支持,确保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3)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师资培养组织机构,加强对师资培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高职艺术设计类师资队伍培养方案探讨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文化艺术需求的增加,音乐表演艺术专业成为了越来越多学生选择的专业之一。
在高职院校中,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高水平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成为了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析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一、培养目标的体系化建构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构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包括专业素养、音乐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
培养目标要以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明确人才的定位和定向。
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确定培养目标的差异化和个性化。
要确立培养目标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建构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
在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中,专业素养应该是首要的目标。
音乐表演艺术专业是一门艺术专业,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艺术修养。
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和高雅的艺术情操。
在培养目标的体系中,专业素养应该是首要的目标,学生应该通过系统的音乐理论学习和实践,培养出对音乐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音乐技能的培养也是重要的目标之一。
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要求不仅要有高水平的音乐理论素养,还需要具备过硬的音乐技能。
在培养目标的体系中,应该包括系统的音乐技能培养,如声乐、器乐、舞蹈等方面的训练和实践。
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掌握音乐表演的基本技能,使其成为具备专业水平的音乐表演者。
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目标。
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不仅是要具备专业素养和音乐技能,还需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在培养目标的体系中,应该涵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艺术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目标的实施策略针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以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全面地发展和成长。
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建设策略
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建设策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舞蹈表演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的建设策略。
一、培养目标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舞蹈基础和优秀的艺术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技巧、艺术创造力、审美素养和舞蹈艺术的批判性思维。
此外,学生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师资队伍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的师资队伍应该由经验丰富、具备高水平舞蹈表演技巧和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组成。
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并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此外,他们还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关注舞蹈表演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够将其融入到教学中。
三、课程设置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合理科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除了舞蹈基本功训练之外,还应该开设相关的舞蹈理论、舞台表演技巧、编导与创作等课程。
此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开设音乐、美术、戏剧等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践教学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加强与艺术院团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舞台表演机会。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演出和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的表演技巧和舞蹈艺术水平。
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将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的建设还应该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可以与国内外知名舞蹈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访和学术交流,增进学生对国际舞蹈表演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性的舞蹈比赛和演出,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的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基本功和艺术实践能力,充实师资队伍,合理设置课程,并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摘要】本文围绕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展开探析,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详细阐述了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概述、设定原则、具体内容、实现措施和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结论部分强调了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讨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和方法,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高等教育、培养原则、培养内容、措施方法、评价体系、重要性、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音乐表演艺术行业逐渐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门领域。
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不仅仅能够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的优秀艺术人才,还能够为社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持。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系统的音乐表演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具备适应时代需求和市场需求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高水平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艺术基础和优秀的表演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音乐表演领域中取得更加出色的成就。
深入探究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及实现路径,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音乐表演艺术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音乐表演人才。
通过研究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求,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提供指导。
研究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完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音乐表演艺术行业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音乐表演艺术专业,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中等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探析,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
1. 培养具有扎实音乐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人才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表演需求。
高职院校应当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和表演水平。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才能在未来的音乐表演艺术工作中游刃有余,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华。
2. 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人才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外,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音乐表演艺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表演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追求。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创新,培养学生在表演中的个性化和独特性,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 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音乐表演艺术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行业,艺术家需要在团队中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精彩的表演。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团队合作工作,熟练掌握团队合作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1.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从课程建设入手,通过设计合理的专业课程,打下学生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
这些课程包括音乐历史、音乐理论、合唱指挥、声乐演唱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演奏技能。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表演艺术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更是一个融合了艺术创作、表演、经营和管理等多方面要素的综合性专业。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表演艺术类专业更是具有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校企合作模式。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色进行研究探讨。
一、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1. 专业设置日益细化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表演艺术类专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高职院校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逐渐将表演艺术类专业进行了细化设置,包括舞蹈、音乐、话剧、影视等多个方向。
这种细化设置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有利于培养更加专业化、多元化的表演艺术人才。
2.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表演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实践教学,毕竟表演艺术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和实践的专业。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通常会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演出、比赛以及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艺和创作能力。
3. 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完善随着社会对表演艺术类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高职院校纷纷与文化产业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以期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市场信息。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色1. 融入实际表演艺术项目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往往是一些真实的表演艺术项目,比如话剧、歌剧、音乐会等。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人员来指导学生进行实际项目的制作和表演,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表演艺术行业的运作流程和要求。
2. 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的共同培养校企合作模式还具有一个特点,就是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专业人员进行共同培养。
在项目中,学校教师可以和企业专业人员合作,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最新的表演艺术技巧和行业需求。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随着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表演艺术行业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作为培养相关人才的重要平台之一,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促进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是面向社会的,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而表演艺术行业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式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实践教学。
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感受到表演艺术的魅力,并且能够真正掌握表演技巧。
二、产教融合带来的实践机会在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专业为例,学院与省内知名文化企业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
学生可以在企业的影视剧、综艺等项目中参与录制和后期制作,也可以参加企业组织的演出活动。
这样的实践机会,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表演艺术行业的真实情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表演能力。
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校企合作带来的职业机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实践经验,还可以获得更多的职业机会。
企业通常会录用在其项目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和融入表演艺术行业,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
同时,该学院表演艺术专业还与国内一流媒体、影视机构认证颁发了“精英学员计划”证书,学生获得证书后,就可以优先享有企业提供的各种选拔和参与机会。
如果能够在企业中表现出色,未来的职业选择将更加宽广。
四、总结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机会,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前景。
未来,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应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和职业机会。
同时,为了保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该专业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音乐表演艺术专业是高职院校中的一门重要艺术专业,其培养旨在培养适应现代音乐表演和艺术创作需要的高素质表演艺术人才。
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探析。
首先,音乐表演艺术专业的基本要求是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必须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理论、音乐史、音乐分析以及乐器演奏技能等专业基本素质。
同时还需要具备优秀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承受长时间、高强度的表演和排练,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重要的是需要有较强的口才和表演能力,能够与观众沟通和互动。
其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出既具有艺术可以性又能够适应现代文化需求的表演艺术人才。
这需要学生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了解和掌握世界各地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音乐表演艺术,同时又要充分理解国内音乐表演市场的需求。
学生应不断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音乐结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兼具表演技巧和创新能力,重视现代流行音乐和当代音乐的表现形式,创造出多姿多彩的音乐表演形式,满足现代审美需要。
最后,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应该在日常学习中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例如钢琴演奏、声乐、管弦乐演奏等,注重各种类型演出的策划、组织与实施,掌握音乐节目的策划、主持、制作、演出等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例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批判性思维、感性思考等能力,这些是表演艺术人才必备的素质,提高这些素质能够为学生未来的音乐事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表演艺术人才又能够适应现代文化需求的人才,并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
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掌握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表演技巧,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从而能够在未来的音乐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
随着音乐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音乐表演艺术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
越重要。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非常关键,直接影响着培养出来的人
才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进行探析。
首先,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立足于新时代,具备适应市场
需求的能力。
专业人才在学习期间应该接受全面系统的音乐表演艺术知识训练,不仅仅是
声乐、器乐、舞蹈等方面的技术训练,还需要注重相关学科的教育,如文化、历史、心理
学等。
这样的综合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出更全面的素质,减轻学生在职场中不适应的情况,
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其次,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
力培养。
学生需要有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能力,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还需
要注重音乐表演艺术自身的个性化、独特化、创新性等方面的培养,培养出具有领导才能、组织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人才。
最后,在高职院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也需要注重传承和发展的平衡。
传承是指学生对音乐表演艺术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了解和研究,发展则是指学生需要紧跟
音乐表演艺术发展的历程,关注音乐表演艺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培养出具有现代艺术思想、现代音乐表演艺术技能、现代应用文化能力的人才。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表演艺术行业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开始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本文以某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为例,分析了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色和效果,并探讨了在校企合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引言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色1.专业定位与需求分析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需要明确专业定位和市场需求。
通过与行业协会、专业团体和企业的合作,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教育与行业的紧密衔接性。
2.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需要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
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基地和实践基地,实现校企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环境和机会。
3.师资队伍与企业导师的合作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需要与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合作,担任学生的导师和指导。
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邀请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参与教学和实践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1.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实践环境,参与真实的演出和创作项目,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2.就业竞争力的增强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拓宽就业渠道,增强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与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有更多的接触,建立起更广泛的人际关系网,增加就业机会。
3.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学校能够充分利用校企资源,拓宽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企业导师能够为学校提供行业内最新的动态和实践经验,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支持。
四、校企合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合作机制不完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合作机制不完善的情况。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一、体现行业需求表演艺术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内容都应以当前行业需求为依据。
高职院校应与行业企业合作,确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据行业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保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注重实践环节表演艺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校企合作举办的实习活动,学生可以在实习中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和实战经验。
校企合作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参演校企合作的剧目、校企合作的演出等。
通过实践环节的不断拓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开展艺术创作表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创作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提供更多的创作机会和平台,例如参与校企合作的演出创作、参演校企合作的剧目创作等。
更重要的是,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创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创造精神。
四、加强实用技能培养五、加强行业导向培养表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行业敏感度和市场意识。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行业导向培训机会,如校企合作的行业讲座、校企合作的就业指导等。
学生可以在校企合作中了解到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市场的需求,提高自己的行业敏感度和市场意识,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体现行业需求、注重实践环节、开展艺术创作、加强实用技能培养和加强行业导向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特色。
通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专业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进一步促进表演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表演艺术是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学习表演艺术,投身于这个行业,希望能够有所发展。
然而,单纯的文化艺术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满足社会对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正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模式,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可以满足社会对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通过建立产学合作关系,实现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实践能力、职业认知等方面的提升。
这种合作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演出活动,参与到真实的演出中,从而更好地掌握表演艺术的技能。
同时,这种合作也可以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发现优秀的人才,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
一、实践性教学高职院校更加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表演艺术类专业中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
校企合作可以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演出活动,参与到演出中,从而更好地锤炼自己的技能。
二、产业植入校企合作可以将表演艺术与产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表演艺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企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表演艺术产业的发展趋势,适应行业的需求。
三、组织能力培养表演艺术类专业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在校企合作中,学生需要参与到演出组织中,通过学生自主组织,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四、综合能力提升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的课程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但这种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实际的工作中了解到行业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一、专业特色明确:表演艺术类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之一,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表演基本功和综合素质的表演艺术人才。
校企合作中应围绕专业特色明确并紧密对接行业需求,通过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和就业保障。
二、校企资源共享: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演出场地、排练室和设备等资源,提供实践教学环境;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提高企业的艺术水平和竞争力。
三、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采用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行业需求结合起来。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确定实践项目,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通过参与实际演出、实地考察、企业实习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行业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提高实践能力。
四、校企合作的培养机制: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校企合作具有完善的培养机制。
学校与企业联合组建教学团队,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还与企业建立就业对接机制,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推荐服务,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校企合作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成果应进行转化和推广。
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教学资源和实践项目,应根据需求进行改进和优化,并在其他高职院校推广应用,以促进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教育发展。
六、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校企合作不仅仅是教育与产业的对接,更是深度融合。
学校应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的活动,开展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不断推动表演艺术行业的发展。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明确的专业特色、资源共享、教学模式灵活、培养机制完善、成果转化推广和教育产业深度融合的特点,为培养高素质的表演艺术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表演艺术成为了国家发展重要的文化产业。
为了适应市场以及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开始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培养对市场需求精准把握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把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毕业实践与社会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这就是产教融合。
在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对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实现双赢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高职院校通过数次期末演出等形式将企业专家、校内老师、本专业学生、企业员工进行整体设计构建演出内容,不仅实现了课程、机构、职业等层面的差异化整合,而且在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商业拓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也得到了实际效果。
二、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与戏剧公司、演艺公司、电视台、节目制作公司、广告公司等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互助、交流等模式,来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对接。
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结合校企合作,加强对市场需求的研究,针对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和实践环节,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得到全面提升。
例如,高职院校与演艺公司开展合作,通过实践教学、毕业实践和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方式,将培养专业人才与提升企业竞争力紧密结合,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专业技术和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提供更完善、更专业的服务。
三、校企合作的实施路线1、高职院校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2、高职院校组建合作平台,建立合作关系。
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他们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具备扎实的基础,更需要将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思想贯穿于日常教学与实践,做到教学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秀特质,最终创造出一支优秀的表演艺术类人才队伍。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表演艺术行业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表演艺术人才的主要场所,对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重视与实践也日益加强。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色与研究,以期为表演艺术类专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与意义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表演艺术行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于具备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而高职院校是培养这一类人才的主要场所之一。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优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表演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需求;学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践,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并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1. 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融合2. 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的密切联系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另一个特色,是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的密切联系。
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参与真实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3.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1.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路径之一,是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学校可以通过与优质的表演艺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制定合作计划,开展联合实践项目,以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融合。
2. 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路径之二,是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增加,表演艺术逐渐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
为满足社会对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表演艺术类专业。
针对这些专业的需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的现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校企合作的模式、校企合作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一、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现状随着全民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表演艺术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表演艺术类专业。
这些专业涵盖演出文化、舞蹈编导、戏剧表演、音乐表演等方面,课程设置也十分丰富。
例如,在一些高职院校的表演艺术专业中,舞蹈编导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基本功、舞蹈理论、编导理论、编导实践等;戏剧表演专业主要课程则包括舞台表演技巧、表演理论、戏剧导演实践等。
这些课程均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丰富的表演经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状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开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具体来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包括产学研合作、实习、毕业设计、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
通过这种方式,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校企合作模式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企业赞助。
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聘请优秀专家教师等方式支持学校,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2.实习就业。
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习,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3.科研合作。
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通过科研成果实现产教融合,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四、校企合作的优势1.提高教育质量。
由于校企合作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对于人才培养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演藝術類大專院校系所發展目標與師資培育的配合The integration between Development goals and Teacher’s Cultivation in the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of Performing Arts論文摘要本文針對九年一貫教改課程之藝術與人文領域中表演藝術師資培育暨課程發展目標提出重點論述與看法。
首先闡述表演藝術與音樂、視覺藝術相容性的統整特質、戲劇的多元形態及其人文內涵與教育意義。
其次說明運用戲劇扮演於教學上之教育戲劇和教育劇場的定義與教學方法。
繼而以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的課程為例,介紹目前大專院校培養表演藝術師資的目標與課程,並兼談該校戲劇系為因應教改之師資培訓市場需求,於91年寒暑假所舉辦之表演藝術教學教法研習營的課程內容與成果經驗,最後暢談未來培訓表演藝術師資的專業核心課程之規劃理念與課目內容,並為今後國家培育表演藝術的師資人才提出幾點建言。
關鍵字扮演、想像、教育戲劇、教育劇場、過程戲劇、統整性、綜合藝術、協同教學、本文藝術與人文領域表演藝術的統整特性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範圍包括三項學科;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以往只有單科的音樂和美術的課程與老師,新課程增加了表演藝術使得三項學科的人文內涵更易聯結互通,設計課程時以某種主題來統整三項藝術類科,使之在藝術的各個層次上有全面性的認知與了解,不啻是一種創新的嘗試。
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目標是希望透過藝術活動的學習與認知,學生能体認藝術創作的樂趣,發掘個人的藝術潛能,培養學子對藝術美的愛好與鑑賞品味,建立審美與思辨的能力,增進其美學與人文素養,拓展藝術文化國際觀的視野,陶冶國民溫文知禮的內涵,進而提昇全民的心靈品質,達到生活藝術化的境界,這樣的教學目標必頇透過設計完善的課程和勝任優秀的師資才能達成,故而九年一貫教育新課程的師資是教改的尖兵,尤其是表演藝術的老師需要帶領學生做一些有趣的扮演遊戲,老師就像是導演或教練以靈活的手法指導、帶動學生做活動,相信課堂上將是充滿輕鬆活潑的笑聲,同時師生之間的距離也更近,感情更融洽。
表演藝術實則又包括音樂、舞蹈、戲劇三門學科,其中戲劇是一門最具統整性的綜合藝術,它是涵括了文學、語言、詩歌、美術、音樂、舞蹈、建築、雕塑等多元藝術因素,在劇場演出時,利用上面諸種元素並配合運用燈光、音響、雲霧效果等科技表現出劇場的魅力,以融合在一起演出一個故事。
在從事演出排練時,戲劇也可以將各種藝術元素(如配音樂、繪佈景、練合唱)分解執行之,排練製作完畢後再加以組合、統整成為一体演出。
因此戲劇可以成為表演藝術的代表,它具有吸納、融合其他藝術的特質,戲劇的本質即具備統整的意涵,不傴統整了各種藝術元素,同時在人文方面更統整了人類的知識、經驗、社會各要素。
表演藝術和戲劇的涵意與形式表演藝術是以發展自我的藝術潛能為本位,借助藝術技巧為表現手法的人類心靈活動,在表演活動裡展露了作者內心的文化意識,而其創作必有內在的情感動機與本能反應,常於潛意識中反映在作品中。
表演藝術的形式因人類智慧的多面性而呈現多種風貌,以戲劇形態表現的有默劇、啞劇、歌劇、舞劇、偶劇、話劇、歌舞劇、假面劇、戲曲、地方小戲、皮影戲,此外,廣泛一點也可涵蓋說唱藝術中的相聲、數來寶、雙簧、口技、大鼓、快書、脫口秀、以及歌唱、舞蹈、音樂演奏等等以人為主体,在觀眾面前表演的藝術。
戲劇的定義是什麼? 簡單的說就是:由人來表演故事,演員在虛構的情境裡假想自已是劇中人,演出一段故事,故而「扮演」和「想像」是戲劇活動中的兩個主要要素,如果捨棄劇場中幫助表演的各種舞台技術的種種,回歸至最原始的表演形態,只有演員和觀眾面對面直接的交流的關係,那麼戲劇可以就是表演者即興地將某個理念用他的動作、聲音、想像力表現出來、創作出來。
在表演時他必定先得理解人物,然後運用自已的情感經驗,再以他的身体、動作、語言表現出這個想像的角色,表演者可以在扮演中体會許多人與人,人與社會互動的處世道理。
戲劇活動既是以人的扮演為主体的表演,人類的精神、情感和一個社會的人文思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戲劇的本質無非是表現人類的感情與各種思想活動、人與人際、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種種相互關係,它具有展現人文思維的價值,例如莎翁的「李爾王」悲劇中表現出兩個家族中親子間的人倫故事,本劇描寫了不孝子女的忤逆,忘恩、奸臣的叛變犯上,對照了孝順三女兒的善良、天真,與忠臣的誠實剛正,李爾王性格上的弱點:剛愎、驕傲、昏庸、老眼昏花使他失去了寶座和權勢,淪為壞女兒眼中的廢物,老人的可憐、愚眛、衝動,與得勢者的傲慢、忘恩、負義形成明顯的對映,結局是良善者雖死猶生,令人嘆息,叛逆者最後難逃死罪的懲罰,悲劇的沈疼帶給觀眾憐憫和恐懼,感人的劇情令人流下眼淚,淨化了人們的情感,洗滌了人們的心靈,此乃淨化作用。
此故事反映了人生賢肖智愚不同的人性優劣德性,亦展現社會的人情冷暖與現實殘酷。
三公主考地利亞雖然兵敗被殺,但她高貴的情操、孝順的美德和賢淑的形象永遠活在世人心中,隨著此劇的永存而精神不朽。
當兒童觀賞此劇後得到的是故事的精神內涵與人文思想,無形中領悟了孝順行為標準與道德的典範,不啻學習上了一課人生的教育,欣賞或扮演此劇對於兒童人格的養成教育必然具有正面導向的。
故而戲劇是整合了諸多藝術元素表現人類的原始情慾及想像力,以各種表演形式抒發人們內心的思維與創造力,尤其在國小階段,戲劇活動可以透過角色扮演及演出故事來訓練兒童的語言、肢体的表達力、想像力、組織力、情感敏感度、以及合作樂群的團隊精神。
在創作的過程中兒童會主動地發現某個新問題,思考一些觀念,關心某些議題、並尋求如何解決問題,當深入某種情境時,他們將會探索事物的細節與原因,在他們扮演角色時亦得設身處地的挖掘人物內心的思想和行為的動機,創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傴學到藝術表現的技巧,更激發學子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演完戲之後所体驗的人生哲理比起書本上的知識,父母的說教都更具有立竿見影的實質效用。
戲劇是一門活的、立体的生活藝術,它是一種寓教育於娛樂,潛移默化、移風轉俗、陶冶人心的藝術,它用於教育上是最活潑、有趣、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兒童在「做中學」「學中想」、「想中做」,培養一個身、心、靈健全的兒童。
青少年透過藝術與人文裡包含的音樂、美術、工藝、戲劇、舞蹈等藝術教育,親身參與各種欣賞、創作、練習等教學活動,能夠認識各國藝術文化的歷史、人文,社會,感受各類藝術作品的審美經驗,体驗發展潛力,自我創作的快樂,進而理解藝術作品的文化意涵,社會背景、使之具備了欣賞批評能力,培養良好的觀察力、同理心、溝通力、並能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係,進而培養出深厚的人文素養。
故而表演藝術與音樂、視覺藝術在美學上是有密切的共通性,融合性,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共生体。
教育戲劇與教育劇場之不同近年來有許多兒童劇團如九歌、魔奇、鞋子、如果、紫風車、一元布偶等劇團,都得到政府經費補助巡演各個國小校園,這種由大人演戲給小朋友觀賞的兒童劇,多半是具有教育意義,但仍以娛樂兒童為主要目的。
它不能算是戲劇教育而是兒童劇場,對於九年一貫教改政策的推行確有推波助瀾的鼓勵與示範作用。
美國早在1925 年,西北大學任教的溫妮佛列德.瓦德女士(Winifred Ward)已將戲劇教學法施行於伊利諾州.伊溫斯頓公立小學,1930年左右出了一系列的創作性戲劇相關書籍,推動戲劇教育於校學課程,影響頗巨,至到了50年代美國已有九十二所大專院校提供創作性戲劇術的教學課程。
1瓦德女士所倡導的戲劇教學稱為創作性戲劇(Creative Dramatics),顧名思義是以誘導兒童身心發展、發揮創作力為目的戲劇表演,這種教學方法具有戲劇與劇場兩方面,兒童在教師的引導之下,以戲劇的扮演模式,即興式的對話或動作表演某種理念或故事,當創作性戲劇發展成熟、製作成一齣戲,配上道具、佈景、穿上戲服正式演出時,就成為教育劇場,它是以促進兒童的人格成長為目標而非以娛樂為目的,一般來說應該是一種示範的性質。
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 )是運用戲劇的扮演與模仿特性做即興表演的一種教學方法,以實現某種教學上之目的,主要是用來鼓勵學生學習與創作,其過程遠比結果更為重要,故又稱之「過程戲劇」。
美國兒童戲劇教育家吉瑞汀.西克斯(Geraldine Brain Siks)教授說:「過程,是一種兒童置身於所創作的戲劇裡表現自已的自然方式,如想像、扮演、即興的表演與說話。
用此方法,這種自然的過程是具体化的並且擴及包含了創作時運用理解、形式、溝通、與評量的各種程序。
2」澳洲戲劇教育學者Jennifer Simons 珍妮佛.西蒙說:「戲劇教育的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能自覺自已的思考模式與感受過程,能與同學老師合作,發展對特定議題的全面性認知。
3」教育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則是注重戲劇與劇場結合的演出性,當然劇場的形式也包含戶外劇場, 常是由老師或專業人士帶領學生組成,選擇某一個主題以劇場的形式演出。
英國戲劇教授John William Somers 約翰.威廉.撒姆說:「典型的教育劇場,通常會有一群專業的工作者,巡迴到各學校,與學生共同完成一項具教育性的計劃,計劃的元素之一就是演出。
4」演出並不是傴為了娛樂的目的,而是將教育性的議題或媒材運用在演出的場景中,而把學生帶入到戲中的情境中,使之暫時產生幻覺,不知不覺接受了計劃中的意涵。
教育劇場在英國的起源早在1950 年,第一個教育劇場是在卡溫翠(Coventvy)的貝爾格勒(Belgrade)劇場誕生. 5。
其實在歐洲最早提出將教育融入戲劇的是德國的布萊希特,1930 年他編寫製作的「措施」、1931 年的「馬哈哥尼」,及廣播劇「林登堡飛行記」,皆被稱之為教育劇,他把劇本身視為一種教育,主張通過藝術達到教育目的,這些劇採用一種史詩的、敘述、辯証的演出形式,有時加入合唱隊、幻燈片、影片、標語等媒材輔助說明,他主張戲要與觀眾產生疏離的心理距離,以使觀眾在看戲時保持清明的理性來思考劇中的種種問題,在他的影響下,以後的劇作家和作曲家更企圖強調教育性,而不惜減弱娛樂性,他的理念影響了日後教育劇場的興起。
當前台灣大學院校戲劇系的發展目標與課程內容目前台灣設有戲劇系的大專院校計有:台灣大學、台灣藝術大學、台北藝術大學、文化大學四所大學,此外台灣大學與文化大學還有戲劇研究所,台灣藝大也有表演藝術研究所,每年的培養的戲劇畢業生將近有兩百位可投入職場,而累積過去十數年來所培養的戲劇專業人士數量也著實可觀,據了解各校校友們的就業情形不一,有一部份人投身於影視傳播業,少數者活躍於專業劇場,投入高職影視學校當老師的也是不少,但是進入國中小教育界的卻是微乎其微,主因以往國中小沒有相關的科目需聘用戲劇系學生,畢業生亦未修教育學程不具備任教資格,無法進入國中小,還有不少人找不到合適專業工作只得轉行而流失了,所以應有不少人才是隱藏在社會的角落裡從事非本科行業,在當前急需國中小表演藝術類教師的情況下,這些人是可以呼召加入國民教育的行列,以應國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