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归纳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归纳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归纳高中物理板块模型归纳是指将高中物理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和归纳,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这种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详细介绍高中物理板块模型。

一、力学1. 运动学(1)描述运动的数学工具: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周期等。

(2)直线运动规律: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3)曲线运动规律:平抛运动、斜抛运动、圆周运动。

2. 动力学(1)牛顿运动定律:惯性定律、动力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2)动量定理:动量的守恒、动量的变化。

(3)能量守恒定律:动能、势能、机械能、内能。

3.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1)简谐振动:正弦、余弦、螺旋线。

(2)非简谐振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

(3)机械波:横波、纵波、波的干涉、波的衍射、波的传播。

二、热学1. 分子动理论(1)分子运动的基本规律:布朗运动、分子碰撞、分子速率分布。

(2)气体的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范德瓦尔斯方程。

2. 热力学(1)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热量、功。

(2)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

3. 物态变化(1)相变: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相变规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三、电学1. 电磁学(1)静电学:库仑定律、电场、电势、电势差、电容、电感。

(2)稳恒电流:欧姆定律、电阻、电流、电功率、电解质。

(3)磁场:毕奥-萨伐尔定律、安培环路定律、洛伦兹力、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介质。

2. 电路与电器(1)电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混联电路、电路图。

(2)电器: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管、运算放大器。

3. 电磁波(1)电磁波的产生:麦克斯韦方程组、赫兹实验。

(2)电磁波的传播:波动方程、折射、反射、衍射。

四、光学1. 几何光学(1)光线、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速度。

(2)透镜:凸透镜、凹透镜、眼镜、相机、投影仪。

常见的物理模型

常见的物理模型

图4
练习:肇庆二模35题、深圳二模36题
二、传送带模型
传送带问题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题型。它牵
涉到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和能量动量等知 识,由于物块在传送带上滑动,既有对地位 移,又有相对传送带运动,形成了学习的难 点。
常用方法 1、受力和运动分析:受力分析中关键是注意摩擦 力突变(大小、方向)——发生在V物与V带相同的 时刻;运动分析中关键是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与方 向的变化——物体和传送带对地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比较。 2、二是功能分析:注意功能关系: WF=△EK+△EP+Q,式中WF为传送带做的功: WF=F· S带 (F由传送带受力情况求得),△EK、 △EP为传送带上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的变化,Q 是由于摩擦产生的内能: Q=f· S相对。
常见的物理模型
轻弹簧模型
(一)特点:
1、质量不计,既能承受拉力也能承受压力;
2、内部弹力处处相等; 3、当弹簧与物体相连接时,弹簧的形变和由
形变产生的弹力不会发生突变。
1、连体问题几个特殊状态
①压缩至最短:弹性势能最大;动能最小;弹力
最大。 ②恢复至原长:弹性势能为0;动能最大;弹力 为0 ③拉伸至最长:弹性势能最大;动能最小;弹力 最大。
C:对木块和子弹分别利用动能定理。
1 2 1 1 1 2 2 2 fx子 (嵌入 ) mv - mv 0 ; (穿出) mv1 mv 0 2 2 2 2 1 1 2 fx木 Mv 2 - 0; Mv 2 -0 则s 相对 x子 x木 2 2
如图 V0 V x木 X

二、倾斜放置运行的传送带
处理这类问题,同样是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
析,再判断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这类问题 特别要注意:若传送带匀速运行,则不管物 体的运动状态如何,物体与传送带间的摩擦 力不会消失.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Fm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24个解题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方面。

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模型一:超重和失重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 =m (g +a ); 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 =m (g -a )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铁木球的运动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模型二:斜面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μ=tg 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μ> tg θ物体静止于斜面 μ< tg 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 θ一μcos θ)aθ模型三:连接体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记住:N=211212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12m m m N+=讨论:①F 1≠0;F 2=0122F=(m +m )a N=m aN=212m F m m +② F 1≠0;F 2≠0 N= 211212m F m m m F ++(20F =是上面的情况) F=211221m m g)(m m g)(m m ++F=122112m (m )m (m gsin )m mg θ++F=A B B 12m (m )m Fm m g ++F 1>F 2 m 1>m 2 N 1<N 2例如:N 5对6=F Mm (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N 12对13=Fnm12)m -(nm 2 m 1 Fm 1 m 2╰ α模型四:轻绳、轻杆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物理模型考点总结归纳高中

物理模型考点总结归纳高中

物理模型考点总结归纳高中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以及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和工程领域。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们需要掌握各种物理模型,这些模型用于解释复杂的现象和问题。

本文将总结和归纳高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些重要考点和物理模型。

一、力学模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将保持恒定,直到遇到外力。

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

2. 牛顿第二定律(力学基本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

即 F=ma,其中 F 为物体所受力的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使两个物体之间有作用力,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4. 弹簧弹力模型弹簧的弹力模型是描述弹簧受力的一种常见模型。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或压缩程度成正比。

二、电磁模型1. 静电力模型静电力模型用于描述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库仑定律,两个电荷之间的静电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电场模型电场模型用于描述静电力的传递方式。

电场是由电荷产生的,电场中的电荷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3. 磁场模型磁场模型用于描述磁力的传递。

根据洛伦兹力,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到的磁力与粒子的速度和磁场的强度成正比。

4. 电磁感应模型电磁感应模型用于描述电磁感应现象。

当导体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三、光学模型1. 光的射线模型光的射线模型用于描述光在直线传播时的特性。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线在一直线传播过程中可以发生折射、反射等现象。

2. 光的波动模型光的波动模型用于描述光的波动性质。

根据光的波动理论,光具有波长、频率等特性,并符合波的干涉、衍射、偏振等规律。

3. 光的粒子模型(光量子模型)光的粒子模型用于描述光的粒子性质。

根据光量子理论,光以光子的形式传播,光子具有能量和动量。

高中物理常见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模型

Fx 2 FN sin Fsin sin
Fx1与Fx 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M 对水平地面的摩擦力依然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④悬挂有小球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所示) a、向下的加速度a=gsinθ时,
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
b、向下的加速度a>gsinθ时,悬绳
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
c、向下的加速度a<gsinθ时,悬绳将偏离
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现就这几类模型进行归纳
总结,传送带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也较大,
而且解题思路独特,本专题也加以论述.
⑴斜面问题
遇到斜面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
①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匀
②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所示): a、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对 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 b、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 向右; c、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 向左. ③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匀速下滑时, 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再在m上加上任何 方向的作用力,在 m 停止前 , 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
对于弹簧,从受力角度看,弹簧上的弹
力是变力;从能量角度看,弹簧是个储能元
件。因此,弹簧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
分析能力,故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题目类型有: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动力
学中的弹簧问题,与动量和能量有关的弹簧问
题。
①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
a、胡克定律:F=kx,ΔF=k·Δx.
②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
,设 F 与斜面方向夹角为 =tan 【解析】滑块在斜面上匀速下滑,
m对M的压力增加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高考必备】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高考必备】

Fm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24个解题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方面。

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模型一:超重和失重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 =m (g +a ); 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 =m (g -a )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铁木球的运动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模型二:斜面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tg 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 tg 物体静止于斜面 < tg 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 一cos )μθμθμθθμθaθ模型三:连接体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记住:N=(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讨论:①F 1≠0;F 2=0N=② F 1≠0;F 2≠0 N=(是上面的情况) F=F=F=F 1>F 2 m 1>m 2 N 1<N 2例如:N 5对6=(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N 12对13=211212m F m F m m ++⇒F 212m m m N+=122F=(m +m )a N=m a212m F m m +211212m F m m m F ++20F =211221m m g)(m m g)(m m ++122112m (m )m (m gsin )m mg θ++A B B 12m (m )m Fm m g ++F Mm Fnm 12)m -(n m 2 m 1 Fm 1 m 2╰ α模型四:轻绳、轻杆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完整版)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完整版)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高考常用 24 个物理模型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 24 个解题 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 方面。

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模型一:超重和失重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 向上超重 (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 )F=m(g+a); 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 )F=m(g-a)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或此方向的分量 a y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模型二:斜面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tg 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 tg 物体静止于斜面 < tg 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 a=g(sin 一 cos ) 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铁木球的运动 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模型三:连接体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 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 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 :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 ,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 对整体用 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 :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 (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 的摩擦力等 )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 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 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单个球 机械能不守恒 )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 (μ 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m 1m2F 1>F 2 m 1>m 2 N 1<N 2例如: N 5对6=mF(m 为第 6 个以后的质量 ) 第 12对 13的作用力 MN 12对 13=(n -12)mFnm记住: N= m 2F 1m 1F2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 ),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 m 1F 2 和 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讨论: ①F 1≠0 F 2=0F=(m 1+m 2)aN=m 2aN= m2Fm 1 m 2② F 1≠0; F 2≠ 0 m 2F1 m 1F2 m1 m2 0是上面的情 N=( F2况)Fm 1 m 2m 1 m 2F= m 1 (m 2 g) m 2(m 1gsin ) m 1 m 2m2 m 1m 2FF= m 1 (m 2g) m 2 (m 1g)m 1 m 2F=m A (m B g) m B F模型四:轻绳、轻杆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经典模型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经典模型

1、"皮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2、"斜面"模型:运动规律.三大定律.数理问题.3、"运动关联"模型:一物体运动的同时性.独立性.等效性.多物体参与的独立性和时空联系.4、"人船"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数理问题.5、"子弹打木块"模型:三大定律.摩擦生热.临界问题.数理问题.6、"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7、"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8.电磁场中的"双电源"模型:顺接与反接.力学中的三大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9.交流电有效值相关模型:图像法.焦耳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量问题.10、"平抛"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11、"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半径.临界问题.12、"全过程"模型:匀变速运动的整体性.保守力与耗散力.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全过程整体法.13、"质心"模型:质心多种体育运动.集中典型运动规律.力能角度.14、"绳件.弹簧.杆件"三件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15、"挂件"模型:平衡问题.死结与活结问题;采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角形法则和极值法.16、"追碰"模型:运动规律.碰撞规律.临界问题.数学法函数极值法.图像法等和物理方法参照物变换法.守恒法等.17."能级"模型:能级图.跃迁规律.光电效应等光的本质综合问题.18.远距离输电升压降压的变压器模型.19、"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实际应用.20、"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方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21、"磁流发电机"模型:平衡与偏转.力和能问题.22、"回旋加速器"模型:加速模型力能规律.回旋模型圆周运动.数理问题.23、"对称"模型:简谐运动波动.电场.磁场.光学问题中的对称性.多解性.对称性.24、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组合.平面导轨.竖直导轨等;处理角度为力电角度.电学角度.力能角度.。

2022高三物理二轮专题复习: 高中常见6种物理模型

2022高三物理二轮专题复习: 高中常见6种物理模型

知识十一 高中常见6种物理模型
(4)若滑块处于静止或匀速下滑状态,可用整体法求出地面对 斜面的支持力为(M+m)g,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为 0;若滑块 规律 处于匀变速运动状态,可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地面对斜面 或方 的支持力为(M+m)g-masin θ,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为 macos 法 θ;不论滑块处于什么状态,均可隔离滑块,利用滑块的运动 状态求斜面对滑块的弹力、摩擦力及作用力 (5)μ=0,滑块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 a=gsin θ
知识十一 高中常见6种物理模型
4.水平面内圆周运动模型
图示或释义
规律或方法
由于细线对物体只有拉力且细线会弯曲,所以解答此类问
线模型 题的突破口是要抓住“细线刚好伸直”的临界条件:此时
细线的拉力为零。在此基础上,再考虑细线伸直之前的情
况(一般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细线与转轴之间的夹角
都会发生变化)和伸直之后的情况(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半径
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或功能关系列式,同时注意以下两
点:①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弹簧的规格和形变程度有关,对同
一根弹簧而言,无论是处于伸长状态还是压缩状态,只要形
变量相同,则其储存的弹性势能就相同;②弹性势能公式 Ep =12kx2 在高考中不作要求(除非题中给出该公式),与弹簧相关
的功能问题一般利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定律求解
图示或释义
规律方法
最高点受力:重力、轻绳弹力(方向向下或等于 0)
向心力来源:mg+F 弹=mvR2(最高点)
F 弹-mg=mvR2(最低点)
最高点无支撑“轻绳
最高点临界条件:F 弹=0,
模型”
mg=mvR2,v= gR
知识十一 高中常见6种物理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十种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十种模型

a2=g(sin θ-μcos θ)=2 m/s2, x2=L-x1=5.25 m,
(2 分) (1 分)
x2=v0t2+12a2t22,
(2 分)
得 t2=0.5 s,(2 分) 则煤块从 A 到 B 的时间为 t=t1+t2=1.5 s.(1 分)


(2)第一过程痕迹长 Δx1=v0t1-12a1t21=5 m,(2 分)
物理模型——传送带模型中的动力学问题 1.模型特征 一个物体以速度v0(v0≥0)在另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上开始运动 的力学系统可看做“传送带”模型,如图甲、乙、丙所示.
2.建模指导 传送带模型问题包括水平传送带问题和倾斜传送带问题. (1)水平传送带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对物体所受的摩擦力进 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根据物体与传送带的相对速度方向判断 摩擦力方向.两者速度相等是摩擦力突变的临界条件. (2)倾斜传送带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认真分析物体与传送带 的相对运动情况,从而确定其是否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如 果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应进一步确定其大小和方向,然后根 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当物体速度与传送 带速度相等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有可能发生突变.
物理模型——两种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例 一、小船渡河模型 1.模型特点 两个分运动和合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其中一个分运动的 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另一分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研究 其速度方向不同时对合运动的影响.这样的运动系统可看做 小船渡河模型.
2.模型分析 (1)船的实际运动是水流的运动和船相对静水的运动的合运动. (2)三种速度:v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2(水流速度)、v(船的实际 速度). (3)两个极值
[审题点睛] (1)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发生滑动,要比较两者之 间的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的关系,若f<fm,则不滑动,反 之则发生滑动. (2)两者发生相对滑动时,两者运动的位移都是对地的,注意 找位移与板长的关系.

高中物理模型总结

高中物理模型总结

高中物理模型总结高中物理是一门重要且广泛应用的学科,它通过建立各种物理模型,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运动规律和物理原理。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中常见的模型进行总结,并介绍其应用。

1.匀速直线运动模型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形式之一。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是相等的。

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位移 = 速度 × 时间这个模型可以应用于行驶匀速的汽车、火车等物体的运动分析。

2.自由落体模型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其他力的情况下,只受到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这个模型的特点是物体下落的加速度恒定为重力加速度 g,约等于 9.8 m/s²。

自由落体模型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下落距离 = 1/2 × g × 时间²自由落体模型可以应用于分析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和距离等问题。

3.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加速度 = 净力 / 质量这个模型可以应用于分析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

4.牛顿万有引力模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万有引力模型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引力 = G × (质量1 × 质量2) / 距离²这个模型可以应用于分析天体运动、行星轨道等问题。

5.电路模型电路模型用于描述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规律。

电路模型包括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欧姆定律描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电流 = 电压 / 电阻这个模型可以应用于分析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模型总结,这些模型帮助我们理解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物理原理。

通过运用这些模型,我们可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应用。

高中物理模型专题—板块、斜面、传送型和导轨

高中物理模型专题—板块、斜面、传送型和导轨
12
把 m 和 M 看成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向右 的弹簧弹力和向左的推力,当移动 40 cm 时,两物块 间开始相对滑动,根据胡克定律得 F=kx=100 N,对 整体研究,根据动能定理得 WF+W 弹=ΔEk=0,弹簧 弹力做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变化,WF=-W 弹=ΔEp, 所以推力做的功等于弹簧增加的弹性势能,C 正确, D 错误。
26
A.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零 B.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 4.9 N,方向沿斜面向 上 C.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 4.9 3 N,方向竖直向 上 D.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 4.9 N,方向垂直斜面 向上
27
解析:选 A 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和 细绳的拉力作用,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mgsin θ=4.9 N,其沿斜面方向所受的合力为 零,所以物体没有沿斜面运动的趋势,摩擦 力大小为零,A 正确,B 错误;斜面对物体 的支持力大小 mgcos θ=4.9 3 N,方向垂 直斜面向上,C、D 错误。
解答本类问题的思路是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功能关 系分析。
3
[例1] (2014·贵州六校联考)如图所示,质量 m=1 kg 的 小滑块放在质量 M=1 kg 的长木板左端,木板放在光滑的水 平面上,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1,木板长 L=75 cm,开始时两者都处在静止状态。现用水平向右的恒力 F 拉 小滑块向木板的右端运动,为了在 0.5 s 末使滑块从木板右端 滑出,拉力 F 应多大?此过程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4
[解析] 分析 m,水平方向受拉力 F 和滑动摩 擦力 F1 作用,设其加速度为 a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F1=ma1 分析 M,水平方向受滑动摩擦力 F1 作用,设 其加速度为 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1=Ma2

高中物理四大经典力学模型完全解析

高中物理四大经典力学模型完全解析

四大经典力学模型完全解析一、斜面问题模型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下图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θ.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上图所示):(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下图所示)匀速下滑时,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停止前)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

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下图所示):(1)向下的加速度a=g sin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2)向下的加速度a>g sin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3)向下的加速度a<g sin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0平抛一小球(如下图所示):(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2v0tanθg;(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α=2tanθ,与初速度无关;6.如下图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g tanθ时,m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

例1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存在着两个磁感应强度大小相同的匀强磁场,其方向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上,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下(如下图所示),它们的宽度均为L.一个质量为m、边长也为L的正方形线框以速度v进入上部磁场时,恰好做匀速运动。

(1)当ab边刚越过边界ff′时,线框的加速度为多大,方向如何?(2)当ab边到达gg′与ff′的正中间位置时,线框又恰好做匀速运动,则线框从开始进入上部磁场到ab边到达gg′与ff′的正中间位置的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为多少?(线框的ab边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磁场边界平行,不计摩擦阻力)【点评】导线在恒力作用下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是高中物理中一类常见题型,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情况下求平衡速度的方法。

高中物理常见的24个解题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的24个解题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的24个解题模型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高中物理解题模型有哪些,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高中物理常见解题模型有哪些1、皮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

2、斜面模型:运动规律,三大定律,数理问题。

3、运动关联模型:一物体运动的同时性,独立性,等效性,多物体参与的独立性和时空联系。

4、人船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数理问题。

5、子弹打木块模型:三大定律,摩擦生热,临界问题,数理问题。

6、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7、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

8、电磁场中的双电源模型:顺接与反接,力学中的三大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

9、交流电有效值相关模型:图像法,焦耳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量问题。

10、平抛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

11、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半径、临界问题)。

12、全过程模型:匀变速运动的整体性,保守力与耗散力,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全过程整体法。

高中物理模型归纳整理总结

高中物理模型归纳整理总结

高中物理模型归纳整理总结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通过建立模型来描述和解释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规律。

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物理模型,这些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的物理模型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1. 质点模型质点模型是最基本的物理模型之一,用来描述物体的简单运动。

在质点模型中,物体被视为一个质点,忽略了物体的体积和形状。

质点模型常用于描述运动学问题,例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弹簧模型弹簧模型用来描述弹性体的性质和变形规律。

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而弹簧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定量地描述物体的形变和恢复力。

弹簧模型在弹簧振动、弹性碰撞等问题中有广泛应用。

3. 运动学模型运动学模型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不考虑物体受到的力的作用。

运动学模型通过建立运动方程,可以精确描述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

常见的运动学模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4. 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考虑物体受到的力的作用。

动力学模型通过牛顿定律和其它运动定律,可以分析物体受力情况下的运动情况。

常见的动力学模型包括斜面运动、摩擦力、弹力等。

5. 光学模型光学模型用来描述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等现象。

光学模型根据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可以通过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建立不同的模型。

常见的光学模型包括平面镜成像、球面镜成像、光的干涉和衍射等。

6. 电路模型电路模型用来描述电流、电压和电阻等电学量之间的关系。

电路模型通过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等,可以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分布、电压分布和电阻等。

常见的电路模型包括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阻网络等。

7. 磁学模型磁学模型用来描述磁场和磁力的作用规律。

磁学模型通过安培定律和洛伦兹力等,可以分析磁场中导体受到的力和磁力线的分布。

常见的磁学模型包括电磁感应、电磁铁、电动机等。

8. 热学模型热学模型用来描述物体的温度和热能的传递规律。

高中物理68个解题模型

高中物理68个解题模型

高中物理68个解题模型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解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本文将介绍高中物理中常见的68个解题模型。

一、力学部分1. 牛顿第一定律模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模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重力模型: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5. 弹簧模型: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

6. 摩擦力模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物体受到的压力成正比。

7. 斜面模型: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

8. 动量守恒模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9. 能量守恒模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热学部分10. 热传导模型: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11. 热膨胀模型:物体受热后会膨胀,受冷后会收缩。

12. 热平衡模型:两个物体处于热平衡时,它们的温度相等。

13. 热容模型:物体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变化成正比。

1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模型:PV = nRT,描述了理想气体的状态。

15. 热力学第一定律模型:热量的增加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与对外做功的总和。

三、光学部分16. 光的直线传播模型: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17. 光的反射模型:光线与平面镜或曲面镜相交时,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

18. 光的折射模型: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遵循折射定律。

19. 光的色散模型:光在经过棱镜等介质时,会发生色散现象。

20. 光的干涉模型:两束相干光叠加时,会出现干涉现象。

21. 光的衍射模型:光通过狭缝或物体边缘时,会发生衍射现象。

22. 光的偏振模型:光的振动方向只在一个平面上。

四、电学部分23. 电流模型:电流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1专题:高中物理力学常见物理模型高考中常出现的物理模型:斜面模型、叠加体模型(包含滑块、子弹射入)、〔弹簧、轻绳、轻杆〕连接体模型、传送带模型、人船模型、碰撞模型等。

一、斜面模型每年各地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

以下结论有助于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方法.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右图)匀速下滑时,m 与M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 θ.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右图所示):(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 (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右图所示)匀速下滑时,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 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 停止前)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右图所示):(1)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2)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 (3)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 0平抛一小球(如右 图所示):(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 =2v 0tan θg;(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 α=2tan θ,与初速度无关;(3)经过t c =v 0tan θg 小球距斜面最远,最大距离d =(v 0sin θ)22g cos θ.6.如下图,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 =g tan θ时,m 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7.在如以下图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光滑时,ab 棒所能到达的稳定速度v m =mgR sin θB 2L 2.8.如以下图所示,当各接触面均光滑时,在小球从斜面顶端滑下的过程中,斜面后退的位移s =mm +ML .2v v tt二、叠加体模型叠加体模型〔包括滑块、子弹打木块、滑环直杆、传送带等模型,传送带另详述〕在高考中频现,常需求解摩擦力、相对滑动路程、摩擦生热、多次作用后的速度等。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各种物理现象。

下面列举了一些高中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

1. 质点模型质点模型是物理学中最简单的模型之一,假设物体可以看作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点。

这种模型适用于研究物体的运动,特别是在分析宏观物体的受力和加速度时,可以将它们视为单个质点。

2. 线性模型线性模型用于描述与物体运动相关的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外力成正比。

这种模型适用于直线运动、平衡力和简单机械的分析。

3. 摩擦模型摩擦模型用于研究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在实际情况中,摩擦力通常会对物体的运动产生影响。

根据摩擦力的不同性质,摩擦可以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其中静摩擦力的大小会根据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摩擦系数来决定。

4. 弹簧模型弹簧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弹簧受力、弹簧振动和弹簧势能等问题。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伸长或压缩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

这种模型适用于弹性力学的研究。

5. 牛顿环模型牛顿环模型用于研究薄膜的干涉现象。

当平行光线垂直照射在两个透明介质之间的薄膜上时,会产生干涉条纹。

利用牛顿环模型可以解释干涉现象并计算薄膜的厚度。

6. 光的几何模型光的几何模型用于描述光线在直线传播和折射时的行为。

根据光的几何模型可以解释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并分析光的传播路径和成像问题。

7. 热传导模型热传导模型用于研究物体之间的热传导过程。

根据热传导模型可以解释热量的传递和热导率等问题。

这种模型适用于研究物质的热学性质和热平衡问题。

8. 电路模型电路模型用于描述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和电势差的变化。

根据电路模型可以解释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并计算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大小。

以上是高中物理常见的一些物理模型。

这些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各种物理现象,为理论的研究和实验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了解和掌握这些模型对于学好物理学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中认真应用这些模型,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

高中物理常见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模型1、"皮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2、"斜面"模型:运动规律,三大定律,数理问题.3、"运动关联"模型:一物体运动的同时性,独立性,等效性,多物体参与的独立性和时空联系.4、"人船"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数理问题.5、"子弹打木块"模型:三大定律,摩擦生热,临界问题,数理问题.6、"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7、"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8.电磁场中的"双电源"模型:顺接与反接,力学中的三大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9.交流电有效值相关模型:图像法,焦耳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量问题.10、"平抛"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11、"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半径.临界问题).12、"全过程"模型:匀变速运动的整体性,保守力与耗散力,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全过程整体法.13、"质心"模型:质心(多种体育运动),集中典型运动规律,力能角度.14、"绳件.弹簧.杆件"三件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15、"挂件"模型:平衡问题,死结与活结问题,采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角形法则和极值法.16、"追碰"模型:运动规律,碰撞规律,临界问题,数学法(函数极值法.图像法等)和物理方法(参照物变换法.守恒法)等.17."能级"模型:能级图,跃迁规律,光电效应等光的本质综合问题.18.远距离输电升压降压的变压器模型.19、"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实际应用.20、"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方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21、"磁流发电机"模型:平衡与偏转,力和能问题22、"回旋加速器"模型:加速模型(力能规律),回旋模型(圆周运动),数理问题.23、"对称"模型:简谐运动(波动),电场,磁场,光学问题中的对称性,多解性,对称性.24、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组合,平面导轨,竖直导轨等,处理角度为力电角度,电学角度,力能角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方法概述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的高中物理学习思想.每年各地的高考题为了避免雷同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但又总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粗略地总结如下:(1)选择题中一般都包含3~4道关于振动与波、原子物理、光学、热学的试题.(2)实验题以考查电路、电学测量为主,两道实验小题中出一道较新颖的设计性实验题的可能性较大.(3)试卷中下列常见的物理模型出现的概率较大: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包含子弹射入)、带电粒子的加速与偏转、天体问题(圆周运动)、轻绳(轻杆)连接体模型、传送带问题、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高考中常出现的物理模型中,有些问题在高考中变化较大,或者在前面专题中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论述和例举.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等在高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本专题就这几类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和强化训练;传送带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也较大,而且解题思路独特,本专题也略加论述.热点、重点、难点一、斜面问题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如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5题、北京理综卷第18题、天津理综卷第1题、上海物理卷第22题等,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14题、全国理综卷Ⅱ第16题、北京理综卷第20题、江苏物理卷第7题和第15题等.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 θ.图9-1甲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乙所示)匀速下滑时,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停止前)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见一轮书中的方法概述).图9-1乙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9-2所示):图9-2(1)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2)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3)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 0平抛一小球(如图9-3所示):图9-3 (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 =2v 0tan θg; (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 α=2tan θ,与初速度无关;(3)经过t c =v 0tan θg 小球距斜面最远,最大距离d =(v 0sin θ)22g cos θ. 6.如图9-4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 =g tan θ时,m 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图9-48.如图9-6所示,当各接触面均光滑时,在小球从斜面顶端滑下的过程中,斜面后退的位移s =m m +M L .图9-6●例 1 有一些问题你可能不会求解,但是你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解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判断.例如从解的物理量单位,解随某些已知量变化的趋势,解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实验结论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解的合理性或正确性.举例如下:如图9-7甲所示,质量为M 、倾角为θ的滑块A 放于水平地面上.把质量为m 的滑块B 放在A 的斜面上.忽略一切摩擦,有人求得B 相对地面的加速度a =M +m M +m sin 2 θg sin θ,式中g 为重力加速度.图9-7甲对于上述解,某同学首先分析了等号右侧的量的单位,没发现问题.他进一步利用特殊条件对该解做了如下四项分析和判断,所得结论都是“解可能是对的”.但是,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指出该项[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 A .当θ=0°时,该解给出a =0,这符合常识,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B .当θ=90°时,该解给出a =g ,这符合实验结论,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C .当M ≫m 时,该解给出a ≈g sin θ,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D .当m ≫M 时,该解给出a ≈g sin θ,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解析】当A 固定时,很容易得出a =g sin θ;当A 置于光滑的水平面时,B 加速下滑的同时A 向左加速运动,B 不会沿斜面方向下滑,难以求出运动的加速度.图9-7乙设滑块A 的底边长为L ,当B 滑下时A 向左移动的距离为x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x t =m L -x t解得:x =mL M +m当m ≫M 时,x ≈L ,即B 水平方向的位移趋于零,B 趋于自由落体运动且加速度a ≈g .选项D 中,当m ≫M 时,a ≈g sin θ>g 显然不可能. [答案] D【点评】本例中,若m 、M 、θ、L 有具体数值,可假设B 下滑至底端时速度v 1的水平、竖直分量分别为v 1x 、v 1y ,则有:v 1y v 1x =h L -x =(M +m )h ML12m v 1x 2+12m v 1y 2+12M v 22=mgh m v 1x =M v 2解方程组即可得v 1x 、v 1y 、v 1以及v 1的方向和m 下滑过程中相对地面的加速度.三、含弹簧的物理模型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弹簧有关的物理试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考命题者常以弹簧为载体设计出各类试题,这类试题涉及静力学问题、动力学问题、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问题、振动问题、功能问题等,几乎贯穿了整个力学的知识体系.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这类试题的分析方法,现将有关弹簧问题分类进行剖析.对于弹簧,从受力角度看,弹簧上的弹力是变力;从能量角度看,弹簧是个储能元件.因此,弹簧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故备受高考命题老师的青睐.如2009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第21题、山东理综卷第22题、重庆理综卷第24题,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第22题、山东理综卷第16题和第22题、四川延考区理综卷第14题等.题目类型有: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与动量和能量有关的弹簧问题.1.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1)胡克定律:F =kx ,ΔF =k ·Δx .(2)对弹簧秤的两端施加(沿轴线方向)大小不同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一定等于挂钩上的拉力.●例4 如图9-12甲所示,两木块A 、B 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两弹簧分别连接A 、B ,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木块A ,直到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在此过程中A 和B 的重力势能共增加了( )图9-12甲A .(m 1+m 2)2g 2k 1+k 2B .(m 1+m 2)2g 22(k 1+k 2)C .(m 1+m 2)2g 2(k 1+k 2k 1k 2) D .(m 1+m 2)2g 2k 2+m 1(m 1+m 2)g 2k 1【解析】取A 、B 以及它们之间的弹簧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则当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力为零时,向上提A 的力F 恰好为:F =(m 1+m 2)g设这一过程中上面和下面的弹簧分别伸长x 1、x 2,如图9-12乙所示,由胡克定律得:图9-12乙x 1=(m 1+m 2)g k 1,x 2=(m 1+m 2)g k 2故A 、B 增加的重力势能共为:ΔE p =m 1g (x 1+x 2)+m 2gx 2=(m 1+m 2)2g 2k 2+m 1(m 1+m 2)g 2k 1. [答案] D【点评】①计算上面弹簧的伸长量时,较多同学会先计算原来的压缩量,然后计算后来的伸长量,再将两者相加,但不如上面解析中直接运用Δx =ΔF k进行计算更快捷方便. ②通过比较可知,重力势能的增加并不等于向上提的力所做的功W =F ·x 总=(m 1+m 2)2g 22k 22+(m 1+m 2)2g 22k 1k 2. 2.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1)瞬时加速度问题(与轻绳、轻杆不同):一端固定、另一端接有物体的弹簧,形变不会发生突变,弹力也不会发生突变.(2)如图9-13所示,将A 、B 下压后撤去外力,弹簧在恢复原长时刻B 与A 开始分离.图9-13●例5 一弹簧秤秤盘的质量m 1=1.5 kg ,盘内放一质量m 2=10.5 kg 的物体P ,弹簧的质量不计,其劲度系数k =800 N/m ,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如图9-14 所示.图9-14现给P 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 ,使P 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在最初0.2 s 内F 是变化的,在0.2 s 后是恒定的,求F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取g =10 m/s 2)【解析】初始时刻弹簧的压缩量为:x 0=(m 1+m 2)g k=0.15 m 设秤盘上升高度x 时P 与秤盘分离,分离时刻有:k (x 0-x )-m 1g m 1=a 又由题意知,对于0~0.2 s 时间内P 的运动有:12at 2=x 解得:x =0.12 m ,a =6 m/s 2故在平衡位置处,拉力有最小值F min =(m 1+m 2)a =72 N分离时刻拉力达到最大值F max =m 2g +m 2a =168 N .[答案] 72 N 168 N【点评】对于本例所述的物理过程,要特别注意的是:分离时刻m 1与m 2之间的弹力恰好减为零,下一时刻弹簧的弹力与秤盘的重力使秤盘产生的加速度将小于a ,故秤盘与重物分离.3.与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与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繁,而且常以计算题出现,在解析过程中以下两点结论的应用非常重要:(1)弹簧压缩和伸长的形变相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相等;(2)弹簧连接两个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弹簧处于原长时两物体的相对速度最大,弹簧的形变最大时两物体的速度相等.●例6 如图9-15所示,用轻弹簧将质量均为m =1 kg 的物块A 和B 连接起来,将它们固定在空中,弹簧处于原长状态,A 距地面的高度h 1=0.90 m .同时释放两物块,A 与地面碰撞后速度立即变为零,由于B 压缩弹簧后被反弹,使A 刚好能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B 物块换为质量为2m 的物块C (图中未画出),仍将它与A 固定在空中且弹簧处于原长,从A 距地面的高度为h 2处同时释放,C 压缩弹簧被反弹后,A 也刚好能离开地面.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k =100 N/m ,求h 2的大小.图9-15【解析】设A 物块落地时,B 物块的速度为v 1,则有:12m v 12=mgh 1 设A 刚好离地时,弹簧的形变量为x ,对A 物块有:mg =kx从A 落地后到A 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对于A 、B 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12m v 12=mgx +ΔE p 换成C 后,设A 落地时,C 的速度为v 2,则有:12·2m v 22=2mgh 2 从A 落地后到A 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A 、C 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12·2m v 22=2mgx +ΔE p 联立解得:h 2=0.5 m .[答案] 0.5 m【点评】由于高中物理对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作要求,所以在高考中几次考查弹簧问题时都要用到上述结论“①”.如2005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5题、1997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等.●例8 探究某种笔的弹跳问题时,把笔分为轻质弹簧、内芯和外壳三部分,其中内芯和外壳质量分别为m 和4m .笔的弹跳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图9-17①把笔竖直倒立于水平硬桌面,下压外壳使其下端接触桌面(如图9-17甲所示);②由静止释放,外壳竖直上升到下端距桌面高度为h 1时,与静止的内芯碰撞(如图9-17乙所示);③碰后,内芯与外壳以共同的速度一起上升到外壳下端距桌面最大高度为h 2处(如图9-17丙所示).设内芯与外壳的撞击力远大于笔所受重力,不计摩擦与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求:(1)外壳与内芯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2)从外壳离开桌面到碰撞前瞬间,弹簧做的功.(3)从外壳下端离开桌面到上升至h 2处,笔损失的机械能.[2009年高考·重庆理综卷]【解析】设外壳上升到h 1时速度的大小为v 1,外壳与内芯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为v 2.(1)对外壳和内芯,从撞后达到共同速度到上升至h 2处,由动能定理得:(4m +m )g (h 2-h 1)=12(4m +m )v 22-0 解得:v 2=2g (h 2-h 1).(2)外壳与内芯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即:4m v 1=(4m +m )v 2将v 2代入得:v 1=542g (h 2-h 1) 设弹簧做的功为W ,对外壳应用动能定理有:W -4mgh 1=12×4m v 21 将v 1代入得:W =14mg (25h 2-9h 1). (3)由于外壳和内芯达到共同速度后上升至高度h 2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只有在外壳和内芯的碰撞中有能量损失,损失的能量E 损=12×4m v 21-12(4m +m )v 22 将v 1、v 2代入得:E 损=54mg (h 2-h 1). [答案] (1)2g (h 2-h 1) (2)14mg (25h 2-9h 1) (3)54mg (h 2-h 1) 由以上例题可以看出,弹簧类试题的确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反映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优秀试题.弹簧与相连物体构成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状态的变化,为学生充分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巧妙解决物理问题、施展自身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当然也是区分学生能力强弱、拉大差距、选拔人才的一种常规题型.因此,弹簧试题也就成为高考物理题中的一类重要的、独具特色的考题.四、传送带问题从1990年以后出版的各种版本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均有皮带传输机的插图.皮带传送类问题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类问题中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运动性质都具有变化性,涉及力、相对运动、能量转化等各方面的知识,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物理过程及应用物理规律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如2003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第34题、2005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4题等.对于滑块静止放在匀速传动的传送带上的模型,以下结论要清楚地理解并熟记:(1)滑块加速过程的位移等于滑块与传送带相对滑动的距离;(2)对于水平传送带,滑块加速过程中传送带对其做的功等于这一过程由摩擦产生的热量,即传送装置在这一过程需额外(相对空载)做的功W =m v 2=2E k =2Q 摩.●例9 如图9-18甲所示,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 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后落到地面上的Q 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使传送带随之运动),物块仍从P 点自由滑下,则( )图9-18甲 A .物块有可能不落到地面上B .物块仍将落在Q 点C .物块将会落在Q 点的左边D .物块将会落在Q 点的右边【解析】如图9-18乙所示,设物块滑上水平传送带上的初速度为v 0,物块与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图9-18乙物块在皮带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μmg m=μg 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的速度为:v =v 02-2μgs 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这一过程的时间可由方程s =v 0t -12μgt 2解得. 当皮带向左匀速传送时,滑块在皮带上的摩擦力也为:f =μmg物块在皮带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1′=μmg m=μg 则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的速度v ′=v 02-2μgs =v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这一过程的时间同样可由方程s =v 0t -12μgt 2 解得. 由以上分析可知物块仍将落在Q 点,选项B 正确.[答案] B【点评】对于本例应深刻理解好以下两点:①滑动摩擦力f =μF N ,与相对滑动的速度或接触面积均无关;②两次滑行的初速度(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相等,加速度相等,故运动过程完全相同. 我们延伸开来思考,物块在皮带上的运动可理解为初速度为v 0的物块受到反方向的大小为μmg 的力F 的作用,与该力的施力物体做什么运动没有关系.能力演练4.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叠放着质量均为M 的A 、B 两块木板,在木板A 的上面放着一个质量为m 的物块C ,木板和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A 、B 、C 之间以及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若用水平恒力F 向右拉动木板A ,使之从C 、B 之间抽出来,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则拉力F 的大小应该满足的条件是(已知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 )A .F >μ(2m +M )gB .F >μ(m +2M )gC .F >2μ(m +M )gD .F >2μmg【解析】无论F 多大,摩擦力都不能使B 向右滑动,而滑动摩擦力能使C 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μg ,故F -μmg -μ(m +M )g M>μg 时,即F >2μ(m +M )g 时A 可从B 、C 之间抽出. [答案] C6.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v =2 m/s 的速度匀速前进,上方漏斗中以每秒50 kg 的速度把煤粉竖直抖落到传送带上,然后一起随传送带运动.如果要使传送带保持原来的速度匀速前进,则传送带的电动机应增加的功率为( )A .100 WB .200 WC .500 WD .无法确定【解析】漏斗均匀持续将煤粉抖落在传送带上,每秒钟有50 kg 的煤粉被加速至2 m/s ,故每秒钟传送带的电动机应多做的功为:ΔW =ΔE k +Q =12m v 2+f ·Δs =m v 2=200 J 故传送带的电动机应增加的功率ΔP =ΔW t=200 W . [答案] B7.如图所示,一根用绝缘材料制成的轻弹簧,劲度系数为k ,一端固定,另一端与质量为m 、带电荷量为+q 的小球相连,静止在光滑绝缘水平面上.当施加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E 后,小球开始做简谐运动,下列关于小球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球的速度为零时,弹簧的伸长量为qE kB .小球的速度为零时,弹簧的伸长量为2qE kC .运动过程中,小球和弹簧系统的机械能守恒D .运动过程中,小球动能变化量、弹性势能变化量以及电势能的变化量之和保持为零【解析】由题意知,小球位于平衡位置时弹簧的伸长量x 0=qE k,小球速度为零时弹簧处于原长或伸长了2x 0=2qE k,选项A 错误、B 正确. 小球做简谐运动的过程中弹簧弹力和电场力都做功,机械能不守恒,动能、弹性势能、电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选项D 正确.[答案] BD8.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 的滑块放在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滑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滑块与斜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 ,则[2009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A .将滑块由静止释放,如果μ>tan θ,滑块将下滑B .给滑块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如果μ<tan θ,滑块将减速下滑C .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拉滑块向上匀速滑动,如果μ=tan θ,则拉力大小应是2mg sin θD .用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拉滑块向下匀速滑动,如果μ=tan θ,则拉力大小应是mg sin θ【解析】对于静止置于斜面上的滑块,可沿斜面下滑的条件为mg sin θ>μmg cos θ;同理,当mg sin θ<μmg cos θ时,具有初速度下滑的滑块将做减速运动,选项A 、B 错误;当μ=tan θ 时,滑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力f =mg sin θ,由平衡条件知,使滑块匀速上滑的拉力F =2mg sin θ,选项C 正确、D 错误.[答案] C10.如图甲所示,质量为2m 的长木板静止地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另一质量为m 的小铅块(可视为质点)以水平速度v 0滑上木板的左端,恰能滑至木板的右端且与木板保持相对静止,铅块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摩擦力始终不变.若将木板分成长度与质量均相等(即m 1=m 2=m )的两段1、2后,将它们紧挨着放在同一水平面上,让小铅块以相同的初速度v 0由木板1的左端开始运动,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铅块滑到木板2的右端前就与之保持相对静止B .小铅块滑到木板2的右端后与之保持相对静止C .甲、乙两图所示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相等D .图甲所示的过程产生的热量大于图乙所示的过程产生的热量【解析】长木板分两段前,铅块和木板的最终速度为:v t =m v 03m =13v 0且有Q =fL =12m v 02-12×3m (v 03)2=13m v 02 长木板分两段后,可定量计算出木板1、2和铅块的最终速度,从而可比较摩擦生热和相对滑动的距离;也可用图象法定性分析(如图丙所示)比较得到小铅块到达右端之前已与木板2保持相对静止,故图甲所示的过程产生的热量大于图乙所示的过程产生的热量.丙[答案] AD二、非选择题(共60分)12.(10分)如图所示,光滑水平轨道与光滑圆弧轨道相切,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水平轨道的左端,OP 是可绕O 点转动的轻杆,且摆到某处就能停在该处;另有一小钢球.现在利用这些器材测定弹簧被压缩时的弹性势能.(1)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2)以上测量实际上是把对弹性势能的测量转化为对________能的测量,需要直接测量________和________.(3)为了研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间的关系,除以上器材外,还准备了几个轻弹簧,所有弹簧的劲度系数均不相同.试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答案] (1)天平 刻度尺 (每空1分)(2)重力势 质量 上升高度 (每空1分)(3)设计表格如下 (5分)13.(10分)m =12 kg 的物体A 、B ,A 、B 和轻弹簧静止竖立在水平地面上.现加一竖直向上的力F 在上面的物体A 上,使物体A 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经0.4 s 物体B 刚要离开地面,设整个过程中弹簧都处于弹性限度内,取g =10 m/s 2.求:(1)此过程中所加外力F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2)此过程中外力F 所做的功.【解析】(1)A 原来静止时有:kx 1=mg (1分)当物体A 刚开始做匀加速运动时,拉力F 最小,设为F 1.对物体A 有:F 1+kx 1-mg =ma (1分)当物体B 刚要离开地面时,拉力F 最大,设为F 2.对物体A 有:F 2-kx 2-mg =ma (1分)对物体B 有:kx 2=mg (1分)对物体A 有:x 1+x 2=12at 2 (1分) 解得:a =3.75 m/s 2联立解得:F 1=45 N (1分),F 2=285 N . (1分)(2)在力F 作用的0.4 s 内,初末状态的弹性势能相等 (1分)由功能关系得:W F =mg (x 1+x 2)+12m (at )2=49.5 J . (2分)[答案] (1)285 N 45 N (2)49.5 J 16.(15分)如图甲所示,质量m 1=2.0 kg 的物块A 随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传送带的速度大小v 带=3.0 m/s ,方向如图所示;在A 的右侧L =2.5 m 处将质量m 2=3.0 kg 的物块B 无初速度放上传送带.已知在A 、B 碰后瞬间B 相对传送带的速度大小为1.0 m/s ,之后当其中某一物块相对传送带的速度为零时,传送带立即以大小为2.0 m/s 2的加速度制动,最后停止运动.传送带的运动情况不受物块A 、B 的影响,且A 、B 碰撞的时间极短.设两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10.求:甲(1)物块B 刚开始滑动时的加速度. (2)碰撞后两物块的速度. (3)两物块间的最大距离.【解析】(1)物块B 刚开始滑动时,加速度为: a =μm 2g m 2=μg =1 m/s 2,方向向右. (2分)(2)设经t 1时间,A 、B 两物块相碰,有: 12at 21+L =v 带t 1 解得:t 1=1 s ,t 1′=5 s(由上述分析可知,t 1′不合题意,舍去) 碰前B 的速度v 2=at 1=1 m/s (2分)由题意可知:碰后B 的速度v 2′=2 m/s 或v 2″=4 m/s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1v 带+m 2v 2=m 1v 1′+m 2v 2′ m 1v 带+m 2v 2=m 1v 1″+m 2v 2″解得:碰后A 的速度v 1′=1.5 m/s 或v 1″=-1.5 m/s检验:由于12m 1v 2带+12m 2v 22<12m 1v 1′2+12m 2v 2″2故v 1″=-1.5 m/s 、v 2″=4 m/s 这组数据舍去所以碰后A 的速度v 1′=1.5 m/s ,方向向右;B 的速度v 2′=2 m/s ,方向向右. (3分) (3)因碰后两物块均做加速度运动,加速度都为a =1 m/s 2,所以B 的速度先达到与传送带相同速度,设B 达到与传送带速度相同的时间为t 2.乙有:v 带=v 2′+at 2,t 2=1 s此时A 的速度v 3=v 1′+at 2=2.5 m/s <v 带故从t 2之后A 继续加速运动,B 和传送带开始减速运动,直到A 和传送达到某个共同速度v 4后,A 所受的摩擦力换向,才开始减速运动.设A 继续加速度的时间为t 3,则:v 4=v 3+at 3=v 带-a 带t 3,t 3=16 sA 的速度v 4=v 3+at 3=83m/s (2分)此时B 的速度v 5=v 带-at 3=176m/s ,之后A 、B 均做减速运动,因为在整个过程中B 的速度始终大于A 的速度,所以当A 、B 都静止时两物块间的距离最大. (1分)B 碰后运动的总位移s 2=v 2带-v 2′22a +0-v 2带2×(-a )=7 m或s 2=v 2′+v 带2t 2+v 带2×v 带a=7 m (2分)A 碰后运动的总位移s 1=v 24-v 1′22×a +0-v 242×(-a )≈6 m (2分)两物块间的最大距离s m =s 2-s 1=1 m . (1分) [答案] (1)1 m/s 2,方向向左(2)A 的速度为1.5 m/s ,方向向右;B 的速度为2 m/s ,方向向右 (3)1 m●例6(18分)风能将成为21世纪大规模开发的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机是将风能(气流的功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主要部件包括风轮机、齿轮箱、发电机等.如图10-5所示.图10-5(1)利用总电阻R =10 Ω 的线路向外输送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能.输送功率P 0=300 kW ,输电电压U =10 kV ,求导线上损失的功率与输送功率的比值.(2)风轮机叶片旋转所扫过的面积为风力发电机可接受风能的面积.设空气密度为ρ,气流速度为v ,风轮机叶片的长度为r .求单位时间内流向风轮机的最大风能P m .在风速和叶片数确定的情况下,要提高风轮机单位时间接受的风能,简述可采取的措施. (3)已知风力发电机的输出电功率P 与P m 成正比.某风力发电机的风速v 1=9 m/s 时能够输出电功率P 1=540 kW .我国某地区风速不低于v 2=6 m/s 的时间每年约为5000 h ,试估算这台风力发电机在该地区的最小年发电量.[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解析】(1)导线上损失的功率P =I 2R =(P 0U)2R (2分)可解得:P =(300×10310×103)2×10 W =9 kW (2分)损失的功率与输送功率的比值为:P P 0=9×103300×103=0.03. (2分) (2)风垂直流向风轮机时,提供的风能功率最大单位时间内垂直流向叶片旋转面积的气体的质量为: m 0=ρv S =πρv r 2 (2分) 风能的最大功率可表示为:P m =12m 0v 2=12πρr 2v 3 (2分)采取的合理措施有:增加风轮机叶片的长度,安装调向装置保持风轮机正面迎风等. (3分)(3)按题意,风力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为:P 2=(v 2v 1)3·P 1=(69)3×540 kW =160 kW (3分)最小年发电量约为: W =P 2t =160×5000 kW·h =8×105 kW·h . (2分)[答案] (1)0.03 (2)12πρr 2v 3 措施略(3)8×105kW·h【点评】由本例可看出,这类题型叙述较长,但将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后,解析过程并不复杂.所以审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题意,建立物理模型.4.如图所示,水平面B 点以左是光滑的、B 点以右是粗糙的,相距为L 的质量为M 和m 的两个小物块,在B 点以左的光滑水平面上以相同的速度向右运动.它们先后进入表面粗糙的水平面,最后停止运动.它们与粗糙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静止后两物块之间的距离为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