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思考

合集下载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引言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背景下,收入分配问题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探讨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收入差距加大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逐渐加大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的收入大幅增长,而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另一方面,由于个人资本积累和资源配置不均等因素,一些地区和行业的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对策一:加强税收政策调控加强税收政策调控是缩小收入差距的一项重要对策。

首先,可以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并增加高收入群体应缴纳的税款,以实现收入再分配。

其次,可以通过财产税和遗产税等方式,减少财富集中,促进收入的均衡分配。

对策二:推进劳动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劳动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一项重要对策。

加强劳动法律的执行,保护劳动者的权益,防止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待遇水平,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

问题二:城乡收入差距大我国存在着明显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城市收入相对较高,而农村收入相对较低。

这种差距不仅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影响着城乡发展的均衡性。

对策一: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对策。

通过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对策二: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也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一项重要对策。

取消户籍制度限制,促进人口自由流动,使农民工享有和城市居民相同的权益和待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问题三:高失业率和低收入群体的存在在我国,高失业率和低收入群体的问题依然存在。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一、概述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国家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和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改革的思考进行探讨。

回顾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

这一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分配格局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强调了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四阶段是近年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对分配结果的监管,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成果。

分析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劳动力供需不平衡、行业垄断、个人禀赋差异、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思考。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强化税收调节等。

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研究背景与意义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性: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基尼系数长期处于国际警戒线以上,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探索

分配制度即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制度的总称。

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这一制度经历了由“以公有制为基础”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转变,由注重集体利益向既关注集体利益又重视个人利益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入手,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要性措施收入分配制度是一项利益分配与再分配的制度,涉及到不同的群体,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不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新时期,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缺陷,对未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1.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其中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考虑不同群体利益,做到公平、公正,拉开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的同时,避免收入差距的扩大。

当前要针对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进行改革,缩小差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处在经济发展的机遇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体化的,其中稳定是发展的基础,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稳定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发展。

只有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提高人们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公平、诚信、安定的要求,解决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看是稳定的,但还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3.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扩大内需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是投资、消费、出口。

中国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深层原因及对策思考

中国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深层原因及对策思考

中国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深层原因及对策思考中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不公是社会问题之一,在保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落实“共享发展”的理念,打破收入不均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人民共同的任务。

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深层原因有哪些?如何制定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呢?一、分配制度不完善在中国,目前立法关于个人收入分配的只是一些基本规定,比如最低工资标准等,对于普通员工工资的具体数额等并没有非常详细的规定,甚至有些都还处于模糊状态。

这使得特权阶层得以继续利用其权力巩固自身地位,挤占了普通劳动者的利益。

政府应加快完善分配制度,消除市场经济中的不公平因素,推进科学的收入分配制度。

通过彻底调整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鼓励创新和创造,增加劳动报酬和财富积累,以消弭贫富差距和不公平现象。

二、教育体系教育是个人收入差异的关键因素,很多人因为教育水平有限,而难以进入高薪行业。

在中国,公立学校的资源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普遍匮乏,且私立或民办学校纷纷涌现,这种现象容易造成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从而导致地区经济收入的不均衡。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的投资,建立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实行一对一的辅导制度,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愿望。

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必须落实免费教育政策和义务教育,提高普及率和教育质量,这是重中之重,也是克服贫富差距的关键。

三、劳动力市场中国的广阔市场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就业状况。

但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雇主为其贡献的劳动价值未得到恰当的补偿,而雇主的职责已限于遵守法规和获得利润。

此外,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着行业内不同的技能水平收入不平衡的现象。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透明度和信息化水平,引导企业加强员工培训和提高技能,不再盲目追求长期效益,同时也要加强监管,确保企业员工权益合法得到维护。

四、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税收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使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收入的调节效果不明显,为居民提供了很大的避税空间,直接导致整个社会的财富分布更加不均衡。

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致 社会矛盾加 剧和需求结构 失衡 . 集
营资本 、 外资 的介 入 。从改革初 期的
粮 食 副食 品供应 到前 些年 的 电信领 域 的改革 中. 民得到 了实惠 。最近 人 对 垄断 国企 的负 面报道较 多 打破垄
断 的社 会 呼 声 很 高 .但 阻 力 也 不 小
中体 现在 劳动 所得在 国民收入 中 的 比例不断下滑 . 资本所得 比重上升过 快, 国家 、 企业 和个人 的收入 分配 比
角度 上来 讲 . 在缴 纳 了遗 产税 之 后 .
革 委 、 力资 源和社 会保 障部 、 政 人 财
部、 国资 委等 。 当然 , 知易 行难 。 革 改
不 易 .任 何 一 项 改 革 都 要 有 执 政 者
党领 导 人 民经 过浴 血奋 斗 . 推 翻 了三座 大 山 . 建立 了新 中 国 . 要让 全体 人 民过上 幸福 美满 的生 活 而 收 入分配 不 公 . 贫富 差距 的扩大 . 侵 蚀着 人 民群众 对 党的信 任 .破坏 党
进行 了试点 。 在全 国范 围内推开 。 应
本 人也 很危 险 中国 的传统 也是 “ 不
唯贫 . 只唯不 公 ” 垄 断企业凭借 国家这棵 大树 . 凭
垄 断企 业凭 借 国家 给予 的垄断
地位 .在 1 3亿最终股 东身上揩油产 生 高额 利润 . 不思 回报 股东 . 是 自 而 已内部享受 和消化 . 样的 国有企业 这 垄断必须打破 可采用拆分 的办法将 1 个大 国企拆分 成若 干个小 国企 . 展 开 国企 之间的业务竞争 可放 开民 也
( 主要来 自既得利 益集 团的反对 ) 。 ( ) 整 高收入 二 调

是 大幅 度提 高个人 收入 所得

关于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

关于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


为除了劳动 , 谁都不能提供其他 任何 东西。同时 , 在社会主义社会 , 旧的 社会 分工还 没有完全消失 , 力劳动 与体 力劳动 、 单劳动 与复杂劳动 脑 简 的差别仍然存在 。 各个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 还存在着差别 。这就要求社会在分 配个人消费 品时 , 必须 承认这种客观 存在着 的差别 。只有实行按 劳分配 , 能使 劳动者 所分得 的消费品同他 才 们为社会提供 的劳动量相适应 , 才能调 动他 们的劳动积极性 。 其次 , 实行 按劳分配 , 有利于巩 固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 同志 明确指 出:按 劳分配 “ 的性质是社会主义 的, 不是资本 主义 的” 我们一定要坚持 按劳分配的 。“ 社会主义原则” 。贯彻按劳分配 , 实行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 . 从根 本上否
劳动数量 和质量进行科学 的计算 和统 计。为此 , 企业就必须有严格 的定
收入 分配改革是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 要内容 ,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 是 的重要体 现 , 是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 建设的重要保 障。 中央 、 党 国务 院高度 重视改善民生 , 采取 一系列政 策措施 , 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 加大 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 加快推进 收入 分配制 度改革 , 在增 加城乡居民收入 、 改善人民生活和促 进社会 和谐 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社会生产力 我 快 速增长 , 民群众普遍得到 了实 惠。 人 但是 , 收入分 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不 容忽视的问题 , 城乡之 间 、 地区之问 、 业之间 的收入差距不 断拉 大 , 行 一 些行业 收入过高 。 国民收入 分配格局还 不尽合理 , 济发展成果 还未均 经 等地 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 收入分配制 度不完 善所造 成的分配差距拉大 的 趋势尚未转变 。今 后, 仍需不 断改革 收入分 配制 度 ,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会 。 我 国各分配方式确立 的意 义 我 国收入分配格局 的演变是随着我 国收入分配制度 的变革 , 伴随经 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的, 其演变 自 14 年 以来 大致经历 了两个时期 : 99 一 是从 14 年新 中国成立 到 1 7 年 中共 十一届三 中全会前的 2 年 , 99 98 9 这 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 资料 占有 的平 均化 ; 二是 17 年 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至 2 0 年 中共十七 大的 2 , 个 98 07 9年 这 时期制度演 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 所有制多样 化和生 活资料 占有 的多元 化 和收入差距的扩大 。 从传 统体制下的单一的分配形式到转型期的多元 并存 , 这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影响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 的因素有 很多 ,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制度变迁 的最终决定 因素 。 产权因素 、 所有制 结构的变动是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基础。 有什么样 的所有制结构和要 素 产权制度 , 就会 有什 么样的分配制 度 ; 市场化 改革是 收入分配制度变 迁 的动力。 3 年经 济体 制改革 的过程 , 传统 的计划经济体 制向市场 近 O 是从 经济体制转轨 的过 程 , 也是经济市 场化程度不 断提高 的过程 , 同时也 是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的过程。与此相适应 , 我国 的分 配制 度也明显地呈现市场化的特征。 1 . 按劳分配方式 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居民收入水平显著上升。个人 消 费品必须实行 按劳分配 ,是由社会 主义社会 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 的, 是 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首先 , 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 主义经 济制度决定 了分配的性 质。在我 国公有制经济条件下 , 由于生产资料为 全民或集体所有 , 个人消费品必然要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劳动者共 同 占有生产资料 , 行联 合劳动, 同占有产品 , 进 共 因而谁都不 可能凭借生产 资料来剥削别 人的劳动,只有劳动 才能 成为个人 消费的分配的尺度 , 因

关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关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入 的 分 配 格局 主 要 是 向重 工 业倾 斜 、财 富 向城 市集 中 。 同时 ,城
度 改革 和 调 整 取 得积 极 成 效 。但 是 ,近 些 年 中 国居 民 收入 的基 尼 系数 居 高不 下 ,收入 差 距扩 大 的 问题依 然存 在 。 党 的十 八大 将 收入分 配作 为重 要 问题 提 出 ,它 指 出 : “ 千 方百 计 增加 居 民 收入 。实现 发 展成 果 由人 民共 享 ,必须 深化 收 入分 配制 度 改 革 ,努 力实 现居 民收 入增 长和 经济 发 展 同步 、劳动 报 酬增 长和 劳动 生产 率 提高 同步 ,提 高居 民收入 在 国民 收入分 配 中 的比重 ,提 高劳 动报 酬在 初 次分 配 中的 比重 。初 次分 配和 再分 配都 要 兼顾 效率 和公 平 ,再 分配 更加 注重 公平 。完善 劳动 、 资本 、技 术 、管理 等要 素 按 贡 献 参 与 分 配 的 初 次 分 配 机 制 , 加 快 健 全 以税 收 、 社 会 保 障 、 转移 支 付为 主要 手段 的 再分 配调 节机 制 。深化 企 业和 机关 事 业单 位 工 资制度 改 革 ,推行 企业 工 资集 体协 商制 度 ,保 护 劳动所 得 。多渠 道增 加 居 民财产 性 收入 。规 范收 入分 配秩 序 ,保 护合 法 收入 ,增 加 低 收入 者收 入 ,调节 过 高收 入 ,取 缔非 法 收入 。 ” 我 国居 民收 入 分配 差距 的 现状 ( 一 )全 国 居 民 整 体 收 入 差 距 2 01 3 年1 月l 8日在 国 务 院 新 闻 办 新 闻 发 布 厅 举 行 的 新 闻 发 布
国家 规 定 的 最低 标 准 ,而 在 城 市 ,有 些 学 校 投 入 上 亿甚 至数 亿 来

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我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122字)一、目前我国分配制度改革仍面临较多问题,从这些年的经济危机中看得更加清楚。

改革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仅是刺激内需的一项关键政策,而且是确保社会公平从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制度。

我认为,分配制度改革要过三大坎:一是少数人垄断高薪,有悖法理;二是多数人收入偏低,不敢消费;三是收入贫富悬殊,差距过大。

二、1、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在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上海28838元,居民收入最低城市新疆可支配收入却只有12120元,之间相差2.38倍。

而收入最高的上海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324元,收入最低的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700元左右,相差4.56倍。

2、行业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我国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1978年收入最大的是电力、煤气、供水,年平均工资为850元,收入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年平均工资为470元,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1.81倍;1985年收入最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年平均工资为1275元,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年平均工资为878元,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1.45倍。

行业差距有所缩小,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巨人成功,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收入水平。

但1985年以后,最高行业的收入水平比最低行业的收入水平远不止3.75倍,而且这种扩大的趋势正逐步合法化。

3、个人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是世界公认衡量个人贫富差距是合适度的基准。

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说明收入差距比较合理,数值达到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数值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悬殊过人,0.6则被定为两极分化的警戒线。

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但是它的消极影响更不容忽视,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扩大内需,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关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研究

关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研究

战 。 为 社 会 和 谐 的 核 心 本 质 是 社 会 公 平 而 社 会 公 因
平 的 关 键 是 要 解 决 各 方 面 利 益 的 公 平 分 配 问 题 我 们 提 倡 的 “ 同 富裕 ” 不 是新 时期 的平 均 主义 . 共 既 也 不 是 劫 富 济 贫 式 的 削 高 就 低 .而 是 把 公 平 与 效 率 统


收 入 分 配 差 距 的 扩 大 是 促 进 和 谐 、 改 善 民
保 、 民“ 农 合 ” , 次交 替 不 同程 度 地 推 开 。 农 新 等 依 国 务 院 已 率 先 决 定 中 央 财 政 拿 出 4 9亿 元 . 在 两 年 内 2 将 关 闭 破 产 国 企 退 休 人 员 全 部 纳 入 当 地 城 镇 职 工 基 本 医 保 推 动 事 业 单 位 实 施 绩 效 工 资 研 究 开 征 物 业 税 和 环 境 税 等 。 此 看 来 。 次 收 入 分 配 改 革 若 能 由 本
安 徽 警 官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h i oc t n l l g f l e o ier o ra o An u V a i a l e o i fc s o Co e Po c
关于我 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的研究
胡 文 静
( 徽 省 直 工委 党 校 , 徽 安 安
【 图分 类号 104 中 F 1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 6 一 1 12 1 )5 0 7 一 5 文 1 7l 5 O (0 0 0 — 0 7 O
的 小 平 同 志 晚 年 的 反 思 至 少 说 明 : 期 的 “白 猫 黑 早
收入分 配制 度 的改革 . 接关 系 到我 国 3 直 0年 改 革 开 放 的 成 果 能 否 为 人 民 共 享 . 关 系 到 整 个 社 会 的

我国收入分配的问题与改革思路2012.09.10

我国收入分配的问题与改革思路2012.09.10

差距过大。

东中西部已有的 收入差距,由于 倾斜式发展战略 而被进一步扩大, 不同地区收入相 差大,没有体现 同工同酬。
2011年各省(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序(元)
2011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和农 村)分别是河南的2倍、2.4倍,是甘肃的 2.42倍和4倍。 中国富豪高度集中于北京和东部沿海地区。 2011胡润财富报告:北京富豪最多,分别 有17万个千万富豪和1万个亿万富豪;广 东第二,千万富豪15.5万,亿万富豪有 9000人;上海第三,千万富豪有13.2万个, 亿万富豪7800个。北京、广东、上海千万 富豪人数占全国总数的一半。

第二,经济发展不平衡
政策因素:地区优惠政策;非公有制优 惠政策;行业优惠政策。 市场化因素的“马太效应”

第三,再分配调节力度弱
首先,对高收入的调节不力主要体现为 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不够。 其次,对低收入者的保障力度不够。

其三,收入分配政策缺位,分配管
理能力建设滞后。

第三,要实现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
分配结果公平,就是使全体社会成
员都能公平地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强化税收调节”。 ——“扩大转移支付”。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 会保障体系”。 ——搞好社会第三次分配即慈善事 业。
“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
“提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这是基础性工作。 “扩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调高”——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打非”——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保困”——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重视发展慈善事业。
首先,收入有适
度合理差距是必 须的,但差距不 能过大。
收入差距过大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中存在问题及思考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中存在问题及思考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 近年来,收入分配问题备受关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分配公平,成为落实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显露。

一、国有企业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1.薪酬结构不合理一是薪酬结构单一,驱动力不足。

多数国有企业薪酬由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构成,薪酬结构上缺少促进员工发展的薪酬单元,不利于企业员工队伍建设。

并且这种薪酬分配方式,相同岗位薪酬水平相当,横向缺少晋升空间,分配单元缺少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

假如一个企业在薪酬分配上,岗位相同的员工,薪酬为同一标准,而不考虑知识结构、技术等级、能力水平高低等因素对薪酬水平的影响,员工就缺乏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积极性,直接导致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二是固定薪酬所占比例较高,薪酬激励性缺失。

根据对中铁系统内部分企业薪酬制度的调研,发现多数企业固浮比保持在7:3或8:2的范围。

固定薪酬比例太高,造成薪酬的保障性较强,激励作用不足,容易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是同一岗位薪酬档别较少,缺乏正常的晋升空间。

一些国有企业在设计薪酬结构时,过于追求薪酬的简单性,同一岗位只设一个档别或增设一个浮动档,没有兼顾员工正常的岗位晋升因素。

引起的结果是:员工只要岗位没有调整,工资水平就没有上升的空间,很容易造成优秀员工的流失。

四是薪酬制度宽泛,缺少针对性。

对于国有企业,营销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员工工作性质差距很大。

营销人员薪酬应该以业绩导向为主,贯彻多劳多得的思想。

如果以保障型的薪酬制度进行薪酬分配,不利于激励营销人员实现营销目标。

2.激励机制中,绩效考核不科学受传统绩效考核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国有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仅仅以迟到、早退,或者“德、能、勤、绩、廉”、“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等作为衡量员工业绩的标准。

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模糊认识 ,就是把效率和公 平 相对立 。事实上 ,收入分配领域 的公平和效率直接相
互对 立 的情况 十分 少见 。必 须牺牲 效率 才能 维护 公
但影 响到个人禀赋差异本身 ,而且使个人 禀赋差异在
收入分配 中发挥十分重要 的作用 。由于市场 化进 程 由 点及 面 、由浅人深 ,市场化时 间先后 、程度 深浅不 同 的地 区、行业 和企 业及相 应 的人群 会产生 收入分化 , 出现收入差距 。这种 收人差距扩大是合理 的。 产生 收入 分 配差 距 问题 的第 二大 原 因是 财富 差 异 。城乡居 民无论是传统职业性 的收入来源 ,还是 新
用 。收入分配越来越考虑个人禀赋差异 ,劳动报酬 与 个人贡 献挂钩越来越 紧密 ,收入分配差 异开始显现 。
大趋势 ,我们应该正视 这一 问题 。1 9 9 2 年 以来 ,反应
居民收入 分配状况 的城 乡居 民收入 比例 、基 尼系数 等 主要 指标都说 明了这一点 。基尼系数指标 由于数据抽
禀赋 差异产生的收入分 配差距具有较 高的认可度和容忍度 ,其 次是 由财 富差异产生的收入 分配差距 ,社会最 不能容忍 、影响最坏 的是 由腐败 等产生的非法收入、行政性 垄断等产 生的 不合理收入 引起 的收入 分配差距。
解 决 我 国收 入 分 配 问题 根 本 出路 不 是 通 过 完善 个 人 所 得 税 制 度 和 社 会 保 障 制度 ,提 高 穷人 所得 等 常规 手段 ,
T H E O R E T I C A L H O R I Z O N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研 究
、 、
关 于 收 入 分 配制 度 改 革 的 若 干 思 考
■ 胡书东

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评析与思考

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评析与思考

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
度, 指出“ 非劳动收人只要是合法的, 就应当允许”社会主义 ; 的分配政策是“ 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 人先富起来, 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又要防止贫富悬殊, 坚持共 同富裕的方向, 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
( 按劳分配制度 二)
5.3 , 23 降低到 20 年的3.8 , 06 99 相对差距扩大了 1.5 23
元, 在四大区域中位居首位, 而西部地区仅为 521 不到 7. 元, 东北的一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91 东部地区人 19 年,
均 G P 22. 元 , D 为 507 东北地区为 26. 元 , 495 东部地 区开始 超过东北地区 ; 9 年 , 1 2 邓小平“ 9 南方谈话” 中国东部地 区 后,
问题上, 突破了以前的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一次提出了“ 效率
优先 , 兼顾公平” 的原则。
(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 四)
十六大将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分配体制改革推向一个新 的高度, 确立劳动、 资本、 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
分配的原则,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 配制度。既肯定了劳动在创造财富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 满 媛媛
( 中共 上 海 市松 江 区委 党 校 , 上 海 210) 0 6 0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党和
政府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收入分配政策也 在不断的完善和充实。 () - 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从 14 年到 17 年的2 年间, 99 98 9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演变

我国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扩大已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

如果收入分配的不合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调节和控制,势必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全面分析这些问题及不利影响,探讨深化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公平分配的思路和措施,实行公平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分配不合理不利影响实现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极大改善,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因素,其不仅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积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无论从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发展后劲着眼,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和谐发展角度考虑,都需要分析这些问题和负面影响,探讨深化改革分配及其相关制度的思路和措施,这对实行公平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是有必要的。

一、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的表现(一)总体分配格局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企业和个人利益分配关系明显失衡,国民收入过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

1996-2019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从66.83%下降到54.12%,与此同时,企业部门的收入占比从17.8%上升到24.13%,政府部门的收入占比从15.36%上升到21.75%。

可见,近20多年来,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总体上是不平衡的,居民部门没有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二)居民部门内部收入差距扩大无论是城乡之间、城乡内部,还是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较大。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0年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之后呈不断扩大的趋势,2019年达到0.47。

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方法论思考——学习《反杜林论》笔记

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方法论思考——学习《反杜林论》笔记
决 定 了产 品分配 的最终结 果 。
2 . 马 克 思 的价 值 论
部 分消 失 、 不 能 满 足 人们 的 分 配 时 , 人 们 就 会 呼 吁 分 配制 度改 革 。
( 二) 对“ 价值论 ” 的 批 判
马克 思主 义政 治经 济学 认 为 , 商 品 的价值 取决
于生产 商 品所 耗 费 的 社会 必 要 劳 动 时 间 。恩格 斯
杜 林 认 为 等 量 劳动 相 交 换 是 社会 主 义社 会 的 分 配原 则 , 对此 恩 格 斯 进 行 了批 判 , 认 为 每个 社 会
指出, 劳动 决定 价值 , 有简单劳动( 具体劳动) 和 复
杂劳 动 ( 抽 象 劳动 ) 之分 。具 体 劳动创 造使 用 价值 ,
成 员都 领 取 他 全 部 的 劳 动 价 值 , 即 按 劳 分 配 。 同 时, 恩 格斯 还 对价 值 和货 币进行 了论述 。商 品具有
第1 6卷 第 2期
2 0 1 7年 4月
淮 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HUAI B EI VOCATI ONAL AND TECHNI CAL COL LEGE
Vo 1 . 1 6 No . 2
A pr .2 O1 7
我 国收 入 分 配改 革 的 方 法 论 思考
近年 来 收入分 配制 度 改 革 成 为 我 国经 济 体 制
改革 的重 点 , 党 的十八 大首 次 明确提 出居 民收入倍
价 值则 全部 被 被 资本 家 无偿 占有 , 转化为地租、 利 润 等形 式 。 因此 , 资本 主义 社会 的分配 实质 就是 榨 取 工人 的剩余 价值 。
实导 致这 一 改革被 延期 。由此 , 可 以看 出改 革发 展

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现状及思考

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现状及思考

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现状及思考摘要:在当今的国情与政策下,中国的经济正在迅速繁荣发展,但是区域、城乡、城镇之间也因发展的不平衡而存在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

文章首先陈述了主要的三种地域间的收入差距,再从教育与收入的关系、收入再分配政策等方面呈现了影响收入分配公平的因素与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差距;收入再分配虽然中国正在向阳的大国之路上行走,但收入分配问题仍然是内部隐隐作痛的一个患处。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但在追求社会产出最大化的同时,社会却面临着人与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当一线城市的居民们在用闲钱投资炒房、聚会酬宾时,在陕北乡村的炕头外,农民们还过着刀耕火种、“土里刨食”的生活。

一、地域的收入差距(一)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虽然大多数农村因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已经大大改善了其经济情况和社会面貌,但在总体水平上,农村与城市人口的贫富收入差距仍然悬殊,这种司空见惯的情况在历史上一直持续至今,而城乡收入分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三方面。

1.城镇化带动城市工业化快速发展,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各种资源向城市集聚会使城市工业迅速发展,而传统农业没有向现代农业转型,还存在劳动力劳动率剩余的情况,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其反映就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2.城镇化过程中政府政策偏向城市为了保障工业化进程,公共财政向城市与农村的投入是不均等的,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险、教育投资,以及户籍政策、市场政策等,都是城市明显优越于农村,这种城市偏向现象使得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地扩大。

3.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资源向城市的流动(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中国的领土广阔,但资源分布很不均衡,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鼓励一部分居民先富起来”,为东南沿海地区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扶持政策,在政策的支持下,加之便利的地理位置,东部地区在与国际的经济往来上享有绝对的优势,而西部经济发展相较于东部地区就比较滞后,东西部区域的居民收入两极分化很严重,当东边太阳已经升起的时候,西边的黑夜里人们还茫然不知所措。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几点思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在这些矛盾和问题中,收入分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近些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甚至成为某些人在“反思改革”名义下质疑乃至否定市场化改革取向的依据。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可以说是新时期坚持改革不动摇的一个切入点,厘清和梳理当前关于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症结,有助于重新培育对当前改革的共识,增强坚持改革的信心。

一、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大致在0.18~0.20之间,而2005年已经超过0.47,接近差距合理区域的上限。

1978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两者差距绝对额为209.8元,差距比为1∶2.57。

2005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兩者差距绝对额为7238元,差距比为1∶3.22。

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97年~2003年的7年间,平均每年只增长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保持在8%~9%。

2005年,占城市居民10%的财富多的人,拥有全部城市财富的45%;而同样占城市居民10%的财富少的人,则只拥有全部城市财富的1.4%。

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城镇居民约有1200万人处于贫困之中,城市贫困户人均收入为1059元,比全国平均收入水平低54.7%;农村按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25元计算,贫困人口有近7000万人。

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也明显,据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机关人均年工资收入约1.6万元,事业单位人均年工资收入约1.5万元,企业人均年工资收入约1.4万元~1.5万元,而大企业人均年工资收入超过6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经营职位和一般职位间的收入差距普遍在20倍以上。

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导致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化改革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对我国当前收入分配格局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当前收入分配格局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当前收入分配格局问题的思考摘要: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变了过去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

但也出现了秩序混乱,分配不公等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合理调整分配格局,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收入分配领域的焦点问题。

关键词:收入分配;格局;政策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全社会的收入差距很小,收入分配格局像一个“矩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收入分配格局进行了调整,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渐拉开了收入差距,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是,近几年收入差距幅度扩大,收入分配格局就像一个“金字塔”。

这样的分配格局对保持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极为不利。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

也事关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一、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第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从1997—2005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之间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扩大,而且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一些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那么差距就更大。

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936元,相差达3.2倍多。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6)》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近三年一直保持在3.2倍左右。

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21∶1,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更高。

第二,行业收入差距在扩大。

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前,中国各级政府曾在大约30个产业分别设置了程度不等的进入限制,部分企业由此获得了大量垄断性暴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从而排斥任何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依据是按照各类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进行分配,其基本原则是根据各类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分配。

这样,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导致的承认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取得相应收入和产品的权利,以及承认资本或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剩余产品的权利,就同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发生了矛盾。

不仅如此,按劳分配所强调的劳动权利,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认可的非劳动要素权利之间也会互相造成冲击。

另外,按劳分配中所规定的劳动收入量同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动收入量之间也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

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者的劳动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以后,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劳动者取得的产品量绝不以必要产品为限度,并且有权取得剩余产品的一部分。

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实际上把劳动者置于只能取得劳动力价值的劳动力所有者的地位,否定了其在公有制条件下具有的公有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和获取剩余产品的权利。

(注:傅桂林、张燕英:《收入分配双重原则之间的矛盾及协调》[J],《光明日报》2002年9月24日。

)此外,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还体现着两种不同的平等观,并会导致两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按劳分配的实施会由于人们能力和抚养人口的不同而造成不同劳动者之间富裕程度的差别;按要素分配的实施则会由于人们拥有要素的质和量以及市场条件的不同而导致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的扩大。

这样,按生产要素分配往往导致比按劳分配更大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收入分配中也存在这两种不同的平等原则,即按劳分配下的劳动平等、报酬平等同按要素分配下的按要素所有权取得相应收入的平等。

两种不同的平等规则有不同的内涵、性质和要求,但在现阶段又都有其存在的基础、依据和必要性。

我们不应只承认其中一种平等规则,而否定另一种平等规则。

目前有一种倾向,就是只承认按要素分配的平等,而忽视了按劳分配的平等,结果导致了非劳动要素同劳动要素之间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

应当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按要素分配的性质,它要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约。

社会主义各要素所有者之间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质,他们在本质上都属于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范畴。

在收入分配过程中,这两种分配原则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者之间的平等关系。

这应当是现阶段两种不同的平等规则统一和结合的出发点和基础。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在分配制度上的反映。

所以,解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深化改革,探寻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形式,进而才能找到解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矛盾的可行途径。

二、按劳分配的实现条件及其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本途径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的,也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关系内部劳动者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一种原则,其逻辑前提是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亡,个人的劳动已具有直接的社会性,因而社会在再生产过程已能够直接计量和直接分配社会的总劳动,而不需要借助于迂回的“价值”形式来实现。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一个集体的、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的”。

(注: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页。

)于是,在个人消费品分配上,才有可能根据每个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量,以劳动券的方式来使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显然,经典形式的按劳分配只有在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亡这一前提下才能实现,如果个人的劳动还不具有直接的社会性,社会还不能以劳动时间的简单标准直接测量出社会总劳动和每一种产品生产上的社会必要劳动,那么真正的按劳分配就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传统体制尽管在理论原则上坚持按劳分配,但由于作为分配主体的国家既排斥市场的作用,又不可能从时间上直接测量出社会劳动,因此完全缺乏按劳分配的必要条件和形式,结果就将按劳分配演变成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显然,当前的社会主义实践在许多方面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预言和设想,商品货币关系不但没有消亡还将长期存在下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来使劳动报酬准确地反映劳动力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和它的实际贡献,从而按劳动力要素的价值进行分配,就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劳动者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在形式上是一样的,所取得的报酬在数量上也是一致的,即二者都是劳动力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V)。

否则,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就会流向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所得报酬比按劳分配高的部门。

尽管二者在形式上是一样的,二者的性质和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不同的。

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作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而存在的,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主要是归劳动者共同占有或分享,不存在剥削关系。

(注:余甫功:《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的再思考》[J],《理论前沿》2002年第16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按劳分配是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实现形式存在,而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技的发展,劳动具有新的特点,劳动创造价值出现新的情况,从而按劳分配也应具有新的特点。

传统观点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只有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从而参与分配。

现在看来这种观点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与认识。

不能把生产劳动简单地等同于物质生产,生产劳动与其他经济范畴一样,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目的相联系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直接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除了物质生产部门以外,商业流通部门、文教体艺等精神产品生产部门和金融、邮电、咨询等服务生产部门以及进行经济管理、调控与决策的政府部门,都存在着生产性劳动。

不过同一部门既有生产性劳动,也有非生产性劳动。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0页。

)在经济建设实践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智力劳动为内容的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类劳动者所从事的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但其结果的不确定性也比较大;于是,他们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比较大,其工作的效益弹性就比较大。

由此,根据劳动力要素的价值或贡献进行分配就具有新的形式和特点。

对这种以智力为特征的高端劳动力单纯依靠市场直接定价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应采取市场直接定价与间接定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年薪制、股票期权制、技术股权制、专利权制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虽然根据劳动价值论的要求,价值的创造是一元的,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决定价值的因素却是多元的。

在价值分配过程中,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基本依据的是产权,而不是仅仅依据价值来源;相应地,价值分配就应当能够反映各种要素对价值形成的贡献。

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现实源泉之一,而且是生产价值的必要条件,这些要素具有稀缺性,从而其属于一定的所有者或一定的经济主体对其拥有产权。

这些要素的所有者可以按市场经济规律,凭产权根据要素贡献大小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是以市场为基础优化配置资源的客观要求。

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必要性。

三、完善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现实对策目前,我国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社会环境还未形成,其实现仍有赖于市场经济机制的成熟和法制环境的优化。

在这种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应该与我国现阶段国情相适应,应该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发展和完善。

为此,可以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进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应进一步明晰各种生产要素的产权,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财富(使用价值)由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由劳动创造,分配由生产关系决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注: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页。

)“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牛产关系的反面。

”(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93页。

)因此,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依据在于生产关系,在法律上则表现为产权关系;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是要素所有权或产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体现所有制关系或产权关系的利益关系所必须具有的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所以,财产权利是收入分配的前提条件和经济依据,合理和合法界定产权就成为收入分配有序、公正进行的基本保障。

(注:沈卫平:《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辨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目前,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生产要素的产权界定问题还存在许多模糊不清之处,例如,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要素”具体应包括哪些内容、有何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等,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澄清和明确。

因此,进一步明晰各种生产要素的产权,应成为下一步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只有合理、清晰地界定了各种生产要素的产权范围及其内容,才能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真正把按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分配作为按要素分配的主要突破口既然承认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是重要的生产要素,那么对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分配就应该有别于普通的按劳分配。

目前,这一人群的收入状况总体上有所改善,但尚未能按其价值获得应有的报酬。

为此,一是要按照投入数量、质量以及所做贡献,拉大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者与一般劳动者之间,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并要强调使用价值优先的原则,破除只重视价值而忽略使用价值的片面倾向,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