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法第一章 绪论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法考前辅导

劳动经济法考前辅导

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

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选项)二、填空题(共10题)三、名词解释(共5题。

要求对给出的概念或者进行规范简洁的解释)四、简答题(共5题。

答题要逐条进行,有层次和序号,用1234分别标出各要点,按要点进行评分)五、论述题(共2题。

开放性题目,每题一般包括几个小问题,答题时不能仅列出要点,还需要对每个要点进行有详尽的解释)第一章导论1. P2:劳动的定义劳动就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服务,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从经济学角度看,劳动就是劳动过程中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本身这三个要素结合、作用的过程。

2. P3:劳动的特征目的性:人们通过思维确定目标,用意识控制和调节自己或集体的行动,来实现这一目标;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应能形成物质的或精神的劳动成果;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应该是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效劳动;能动性:劳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性: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人们很难不依靠仸何其他群体的合作去独立的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多样性:劳动的多样性源于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

生产力的发展使劳动的多样性成为可能。

3.P4:劳动的分类劳动的复杂程度划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劳动力支出的特性划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为社会服务的方式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劳动成果与劳动者的关系划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4. P7:经济学的起源重商主义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被认为是经济学的开端。

重商主义开始初步涉及劳动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例如国家通过立法保护本国的工人、培训本国居民以成为熟练技工等方面。

5. P7: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威廉·配第:第一个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他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名言,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卡尔·马克思称其为“英国政治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和商品价值的尺度、社会财富依赖于资本积累和因劳动分工产生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劳动法第一章总论

劳动法第一章总论

第二节 外国劳动立法简况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立法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劳动法有了一定的发展,表现为工厂立法的适用 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充实,逐步在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初期 的工厂立法的范畴。 1.进一步缩短了劳动时间并扩大了适用范围。 2.增加了改善劳动条件的一些规定。 3.出现了工资保障法律。 4.有了承认工会组织合法地位的法律。 5.出现了社会保险法。 6.出现了解决劳资纠纷的法律。 但是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而且很不平衡,也不稳定,不但劳动法的效 力范围有限,而且对劳动法的贯彻实施还缺少必要的保障。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立法 此时期最大的特征是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 大量工人失业,工人运动高涨。垄断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劳 动立法的特征是: 1.颁布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如美国的《国家劳动关系 法》。 2.颁布综合性的《劳动基准法》,如美国、日本等国。 3.颁布就业和职业平等法。主要表现在同工同酬,就业与训 练,限制歧视等。 4.社会保障立法大量出现。 5.强化劳资争议处理机制。 6.劳动立法呈现全球化。
(二)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1.按劳分配是我国《宪法》所确认的个人消 费品的分配原则。 2.按劳分配是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价值观念 在劳动法的体现。 3.按劳分配是不歧视待遇的法律保障。 4.公平救助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一种有效补 充。
(三)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 的原则 1.劳动者平等竞争是劳动权的体现。就业平等、 择业自主是劳动权的核心内容。 2.平等竞争要求不得以制度性、社会性原因而给 予劳动者歧视待遇。 3.平等竞争与统一分配相对立,体现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 4.作为一种对平等竞争原则的补充,对因自身、 历史或社会的原因,而不能参与平等竞争的劳动 者给予特殊的保护。从而体现社会制度的公平。

劳动经济法

劳动经济法
劳动经济法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
形式
对策
需求不足 性失业
1. 增长差距性失业 2. 周期性失业
1. 依靠市场自身的 力量无法实现充 分就业的国民收 入均衡。
2. 刺激总需求及扩 大有效供给是解 决需求不足性失 业的根本方向。
劳动经济法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 1、反映失业的指标: • 失业率
•失业持续期
(2)设定假设条件。
(3)提出理论假说。
(4)验证。
劳动经济法
(二)规范研究方法
定义: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 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目的:提出一定的标准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并以该标 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以及研究如何使经济现象 的运行符合或实现这些标准。
劳动经济法
规范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
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 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 具有消极意义。 2. 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 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劳动经济法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 劳动力: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
• 1、需求无弹性,即Ed=0。 • 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 •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 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 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劳动经济法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 (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
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 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

劳动经济学课件全第一章劳动经济学概论

劳动经济学课件全第一章劳动经济学概论

劳动经济学
9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人力资源
家庭主妇、MBA全日制学生、童工、
5万
1万
0.5万
返聘教授、“海带”、服兵役的成年人
0.5万
2万
1万
在业人数 10万
总人口数 25万
劳动经济学
10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劳动经济学
完整的劳动科学体系 形成独立学科 多学科理论基础
劳动经济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16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的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三、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
(一)劳动力需求: 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供给的量:家庭的劳动力供给、社会劳动力供给
2、劳动力供给的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在职培训、 劳动力流动
(三)劳动力的价格: 工资与薪酬
劳务的人。 (2)劳动力资源,即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总和。 (3)全体人口,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蕴藏的劳动能
力的总和。(现实 + 潜在)
劳动经济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6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人力资源
家庭主妇、MBA全日制学生、童工、 返聘教授、“海带”、服兵役的成年人
劳动经济学
7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一、劳 动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劳动者织好的布 ➢劳动者利用织好的布进行服装的制作
➢木匠做衣柜 ➢版权专利 ➢发明设计 ➢蒙牛工厂工人生产盒装牛奶
劳动经济学
5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法第一章+绪论

经济法第一章+绪论

❖ 3)企业内部组织和有关人员。
❖ 4)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和公民。此类为个人主体,他们 在通常情况下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但当他们参与经济法律关 系,同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发生经济权利和义务关 系时,就成为了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如农民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发生承包关系、公民向税务机关纳税等。
权利和承担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甲乙双方签订一份建造商品
房合同而形成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行为。即该法律关系的客体
并不是承建的商品房,而是承建商品房的行为。因此选项B表述
正确,选项A表述错误。选项C是法律关系的主体。选项D是法律
关系的内容。
15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 经济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一种,指的是当事人之间在经济 活动中根据经济法律、法规的规定所形成的经济权利和经济 义务关系。
D.战争 ❖ 【答案】AC ❖ 【解析】 ❖ 根据规定,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经济行为和非物质
财富。选项A属于经济行为;选项C属于非物质财富。选项 B和选项D属于经济法律事实中的事件。
25
❖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主体依法享有的经济权利和
应当承担的经济义务。在不同的经济法律关系中,主体的权 利义务各不相同。
22
❖ 2.经济行为 ❖ 经济法主体为达到一定目的所进行的经济活动。 ❖ 1)经济管理行为 ❖ 这主要是指经济法主体行使经济职权的行为,这种行为的范围是
与国际机关所担负的经济职能相适应的,如计划行为、审计行为、 物价管理行为、金融管理行为、税收征管行为等。 ❖ 2)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 ❖ 这是经济法主体的一方利用自己的资金和技术设备为对方完成一 定的工作任务,而对方根据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支付一定报酬 的行为,如勘察设计行为、建筑安装行为、加工承揽行为等。 ❖ 3)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 ❖ 这是指为对方提供一定劳务或服务以满足对方的需求,而由对方 支付一定酬金的行为,如提供货物运输行为、仓储保管服务等。23

劳动法第一章上课讲义

劳动法第一章上课讲义

二、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劳动者:作为主体资格的劳动者与 作为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的劳动者
区 分 意 义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为主体资格的劳动者: 需具备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评 价 要 素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为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的劳动者 含义
特点
特别 提示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用人单位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其他主体
工会 雇主组织
就业服务 职业培训 劳动保护 社会保险 其他服务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劳动者在个别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 者在 个别 劳动 法律 关系 中的 权利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劳动 者在 个别 劳动 法律 关系 中的 权利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劳动 者在 个别 劳动 法律 关系 中的 义务
本章导语
本章与其他各章的联系:本章是劳动法的基本原理部分,对 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适用范围、基本原则、体系内容、法 律关系以及历史演变进行介绍和讨论,是劳动法的总论部分, 是学习劳动法具体制度的前提。
本章考核要求: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劳动的特点、调整对 象、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及其关系、劳动法的体系内容、劳 动法律关系的原理、主体和内容,我国劳动立法、外国劳动 立法和国际劳动立法的关键性内容。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劳方”在集体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工会 代表 劳动 者相 对于 资方 的权 利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劳

动三

权”





高等教育出版社
会员 相对 于工 会的 权利

最新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导论(精)PPT课件

最新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导论(精)PPT课件
3、《牛津经济学词典》将劳动经济学表达为:它 是关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问题。
4、我国学者认为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效用 最大化的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
劳动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
总体而言: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 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 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 研究。简单来说:就是对劳动力市场及其 影响因素的研究。
布卢姆《劳动经济学》(1925)是第一本正式命名的 教科书,系统地涉及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工资、劳 资关系、劳工运动等内容。
“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对就业问题在一国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高度重视。 凯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对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 经济萧条进行了解释,并进一步提出通过国家的干预 的方式,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的理论开启了国 家干预经济,推动充分就业目标实现的大幕。
中国劳动经济科学的建立过程
初始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增量开始,
逐渐扩大到存量。20世纪90年代以前,计划劳动经济体制占主导地 位。
形成阶段:我国城镇非国有企业的劳动队伍的不断壮大。
迫切需求以需求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及与其 相适应的“契约合同”的劳动力市场体制。
产品市场 资本市场 劳动力市场
经济学及其后劳动经济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直接的 基础。 斯图亚特·穆勒定型的工资基金学说促进了劳动经济学 的成熟。
“制度学派”
埃利·里查德《美国劳工运动》(1886),考察了工会 运动的发展,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力市场、劳动条件的 决定方面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开创了系统地对劳动 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
西欧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以行会制度为代表,劳动 经济思想主要是男女平等、集体福利、对某些专业匠 师人数以及取得匠师身份所需的公民资格、财产状况、 投资水平作出种种规定。

经济法概论名词解释

经济法概论名词解释

经济法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经济法学:是以经济法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

第二章《经济法本体论》经济法:是调整在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进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单地说,经济法就是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的经济性:经济法的调整具有降低社会本钱,增加整体收益,而使主体行为和结构更为’经济’的特性。

经济法的规制性:是指调整的目标和手腕方面,经济法具有的把经济的鼓励、增进与消极取得限制、禁止相结合的特性。

调制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宏观调控关系,一个是市场规制关系,别离简称为调控关系和规制关系,合称为“调制关系”。

经济法的地位:指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有无自己位置、和具体位阶如何的问题。

经济法体系:指各类经济法规范所组成的和谐统一的整体。

经济法体系:一般是指各类经济法规范所组成的和谐统一的整体。

第三章《经济法价值论》内在客观功用价值:简称内在价值,是经济法内含的,在客观上具有的功用。

外在主观评判价值:简称外在价值,是外部主体在对经济法公用的预期、认知、反馈、交流中说形成的主观评判和价值追求。

1.经济法宗旨:是经济法的调整所欲实现的目标,是经济法调整应当遵循的整体上的、根本性的意旨。

2.经济法的大体原则:指贯穿于经济法制建设各个环节的大体准则,是各类具体的经济法规则的本原性规则。

3.调制法定原则:调制的实体内容和程序规范都要由法律来加以规定。

调制适度原则:调制行为必需符合规律、符合客观实际、还要兼顾调控和规制的需要和可能,保障各类主体的大体权利。

第四章《经济法规范论》4.经济法主体:指依据经济法而享有权利或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组织体或个体。

5.权义结构:指各类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的分派与组合。

它是各类法律研究中都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

6.经济法主体职权:是经济法主体中的调制主体依经济法所享有的调控或规制的权利,是必需依法行使且不可放弃的。

7.经济法主体权利:是经济法主体中的调制受体依经济法的规定而可以为或不为必然行为,或要求其他主体为或不为必然行为的可能性,这种权利是可以放弃的。

经济法第一章 经济法绪论

经济法第一章  经济法绪论
第一章 经济法绪论
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一、经济法的定义
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 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 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和。
▪ 我国法学界对经济法的概念问题主要有以下观点: ▪ 1)国家干预论,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
洛阳李慧娟种子案
▪ 法院领导反思观点:

“法官在遇到法律冲突时,一是可以直接适用上位
法,对法律冲突予以适当回避;二是可以逐级请示,提请
最高法院和全国人大予以确认和指示。问题并不难解决。
只是采取后一种方式时间较长,不利于案件审判。”
“法官在判决书中宣布地方法规无效,我们也认为是 不妥的。对于地方法规的合法性问题,依法应由全国人大 常委会进行审查”,
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 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2)新经济行政法论,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从整 体利益出发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管理的法律,就其性 质而言,是公法,也就是经济行政法。 ▪ 3)经济协调关系论,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 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4)国家经济管理关系论,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是调整 国家经济管理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社会经济,促进其协 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以
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这种关
系是在法律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法律关系
主体
享有权利、承担义 务的人
内容 权利和义务
客体
权利义务所共同 指向的对象
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自考《经济法概论(法律类)》复习必读知识点

自考《经济法概论(法律类)》复习必读知识点

自考《经济法概论(法律类)》复习必读知识点自考《经济法概论(法律类)》专题笔记汇总第一章绪论一、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1、经济法学的概念:以经济法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规律的新兴法学学科。

经济法是一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基础。

2、关于经济法的产生:(1)属于早期经济法的有:a.美国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b.德国1896年《反不正当竞争法》c.德国1919年《煤炭经济法》(2)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是由德国学者提出和归纳的经济法。

(也正因为如此,经济法学较为全面的发端,是以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的研究为标志。

并且,德国成为经济法学的发祥地)二、经济法学的发展历程:1、产生: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市场失灵等问题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法律规范来解决新问题,从而促使经济法的产生,学术界对其开始重视。

2、发展:(1)在不同法系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不平衡。

大陆法系(如德、日):对经济法研究较多,并取得了巨大成果。

英美法系:在总体上虽没有经济法之名,但却有经济法之实,即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经济法规范”(2)经济法学不仅在市场经济国家存在,在计划经济国家也曾经存在(3)经济法学在中国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经济法学的基本框架:1、经济法总论:(1)本体论(2)价值论(3)规范论(4)运行论(5)发生论(6)范畴论2、经济法分论:(1)宏观调控制度:a.财政法律制度b.税收法律制度c.金融法律制度d,计划法律制度(2)市场规制制度:a.反垄断法律制度 b.反不正当竞争制度 c.消费者保护制度 d.特殊市场法律制度四、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方法:(1)主、客观相统一的方法(2)矛盾分析法:a.一分为二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3)因果关系分析法2、科学方法:(1)一般科学方法(比哲学方法低一个层次):a.逻辑方法b.经验方法c.横断学科方法(2)专门科学方法:a.经济分析方法 b.政策分析方法 c.社会分析方法 d.历史分析方法 e.语义分析方法五、经济法学的学习方法:同样也要用到哲学方法、一般和具体科学方法。

劳动法 第一章 绪论

劳动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编
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习《劳动法学》课程的目的 第二节 学习《劳动法学》课程的方法 第三节 《劳动法学》课程的进度安排 第四节 作业、复习、考试 第五节 主要参考资料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学习《劳动法学》课程的目的
第一节 学习《劳动法学》课程的目的
一、劳动问题是当今社会最普遍、最
突出的问题 二、有利于依法处理劳动关系、维护
自身权益
一、劳动问题是当今社会最普 遍、最突出的问题
(一)双层劳动力市场成为普遍现象 (二)劳动者收入状况不断恶化 (三)劳动者权利不断被剥夺 (四)劳动问题引发严重社会冲突
二、有利于依法处理劳动关系、维护 自身权益
第五节
主要参考资料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
3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主讲 杨先进) 杨先进) 1.1.2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大到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相联系的劳工问题日益突出,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相联系的劳工问题日益突出,劳动经济 和管理活动日趋独立化作为独立的经济学科,劳动经济学就形成了。 和管理活动日趋独立化作为独立的经济学科,劳动经济学就形成了。 劳动经济学中的学术、派别几乎和经济学一样没有多大的区别 古典学派: ①古典学派: 以亚当·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为主要代表。亚当·斯密从劳动 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主要代表 以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为主要代表。亚当 斯密从劳动 分工对劳动生产力增长的影响、工资性质及工资差别的因素、 分工对劳动生产力增长的影响、工资性质及工资差别的因素、劳动 力供给与需求和工资率变动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力供给与需求和工资率变动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系统地奠 定了劳动经济理论框架。此后的大卫·李嘉图通过对工资性质和工 定了劳动经济理论框架。此后的大卫 李嘉图通过对工资性质和工 资决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工资理论, 资决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工资理论,成为劳动经济学关于 工资运动的规律以及 劳动供给决定工资观 点直接基础。 点直接基础。 拉萨布达拉宫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主讲 杨先进) 杨先进)
第一节
1.1劳动经济学的起源 1·1.1劳动经济学的起源: 1.1劳动经济学的起源:
劳动经济学的产生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在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 独立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经济学密不可分。但是, 独立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经济学密不可分。但是,在市 场经济成为社会主导经济体制以前劳动经济学也就无从谈 起!

劳动经济法第一章 绪论

劳动经济法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资源在即定目标下的有效利用的学科,它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即劳动力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

确世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者与经营者对于工资、价格、利润以及劳动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研究的焦点在于群体而非个人的行为动机,其任务有三:一、是揭示劳动要素在一组局限条件下的投入---产出机理及其经济效益;二、是用既定的价值观和目标所确定的某种标准对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及决定这种经济效益的制度和政策前提进行评价;三、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分析,揭示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

熟悉----劳动要素的投入-产出机理1、劳动投入生产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2、劳动投入成本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

3、劳动投入收益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产品收益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熟悉----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一、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可以概括为: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和人力资本占用的费用之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由三方面因素决定。

首先是劳动生产率,它是产品产量与劳动投入量之比,即投入单位劳动生产的产品量,用Y/L来表示。

其次是产品收益率;用R/Y表示,第三是劳动投入费用本身。

二、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所使用的标准有:1、经济效益理论。

其判断标准有以下几条:1、消费最优化条件2、生产最优化条件3、产品组成最优化条件以上3个条件被劳动经济学认为是3个从劳动需求方面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

此外,还有一个从劳动供给方面考察的条件,被称为要素使用强度最优条件。

2、“平等”和“效率”交替理论。

3、外在化效应理论。

外在化效应是指某种制度或政策所产生的,使某些个人或某些单位在本身没有进行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便获得某种利益或招致某种损失的效应。

4、补偿理论。

熟悉----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在典型的产品经济体制下,劳资双方是依附行政体制的一种分配和被分配的关系;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劳资双方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建立的一种契约关系。

人大劳动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人大劳动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人大劳动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目录
• 劳动经济学概述 • 劳动力市场供需理论 • 工资与就业理论 • 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 • 劳动力市场政策与实践 •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劳动经济学概述
劳动经济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 行规律的经济学分支,主要探讨劳动 力供求、工资决定、就业与失业、人 力资本投资、劳动力流动等问题。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失衡
01
劳动力市场均衡
在特定工资率下,劳动力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此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02
劳动力市场失衡
当工资率不能使劳动力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市场处于失衡状态,可
能出现劳动力短缺或过剩现象。
03
劳动力市场失衡的调节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工资率、改善就业环境、提供培训和教育等措
施来调节劳动力市场的失衡状态。同时,劳动力自身的流动和迁移也是
全球化推动劳动力市场变革
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对劳动力市场产 生深远影响,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发 生变革。
劳动力流动与配置优化
全球化促进了劳动力的跨国流动,使得劳动力资源在全球 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灵活性。
就业机会与挑战并存
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使得一些传统行业 和岗位面临挑战。劳动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 以适应全球化带来的就业市场变化。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策略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劳动者需要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政府和企业也需要 加强合作,推动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完善。
应对技术进步挑战的策略
面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劳动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政府和企业也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 技能提升计划,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经济法劳动法课件

经济法劳动法课件
D、立即解除的情形:
(1)强迫劳动;(2)违章指挥、强令作业危及人身安全。
只有A、B两种情况用人单位不需要支付补偿 经济法劳动法
第二节 劳动合同
6.劳动合同的解除 ❖法定解除: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A、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 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 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 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 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
仍然有效
▪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
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经济法劳动法
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
3.调整对象
《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
(1)中国境内的企业; (2)个体经济组织; (3)与劳动者建立劳动 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组 织、社会团体。
(1)中国境内的企业; (2)个体经济组织; (3)民办非企业单位; (4)与劳动者建立劳动 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 位、社会团体。
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 明情况,依第一款解除劳动合同的还应支付经济补偿
经济法劳动法
第二节 劳动合同
6.劳动合同的解除 ❖不得解除合同的情形: 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 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 丧失劳动能力的 3)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 年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劳动经济法

劳动经济法

劳动经济法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单选)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得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单选)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3、(多选)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有以下属性:(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与社会和个人的无线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4、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5、利润最大化的含义:如果差额(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总费用)是正值,则越大越好;如果是负值,则越小越好6、(单选)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7、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8、(排序单选)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2)设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说(4)验证9、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10、(多选)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1)规范研究方法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现象本身是好是坏,对深灰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2)规范研究方法经济现象的目的: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多选)主要障碍:①. 信息障碍:由于信息缺陷、信息偏误、信息不对称,使市场主体不能进行互惠交换②. 体制障碍:交换本身是互惠的,但实际存在的某种惯例、政策及体制安排,阻碍互惠交换的实现③. 市场缺陷:潜在的交换是互惠的,但忧郁市场自身的缺陷,或者交换参与的主体由于观念或习惯的干扰无法进行交换11、劳动参与率: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12、含义: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13、公式: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14、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15、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16、(单选)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1)供给无弹性:此时,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的供给量固定不变(2)供给有无限弹性: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3)单位供给弹性:此时,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4)供给富有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5)供给缺乏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17、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悲观性劳动力假说18、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以下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要增加---分析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19、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1)需求无弹性: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

劳动法第一章总则剖析讲解

劳动法第一章总则剖析讲解

第四条
•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 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 劳动义务。
第五条
•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 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 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 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国家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的措施
一、促进劳动就业 二、发展职业教育 三、制定劳动标准 四、调节社会收入 五、完善社会保险 六、协调劳动关系
装修队领导的说法是否有依据? 朱某的损失应由谁赔偿?
装修队领导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朱某虽然在贸 易公司发生了工伤事故,但他与该公司没有直接 的法律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由于装修队与贸 易公司这两个平等主体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作为 装修队职工的朱某是由于装修队需要,才在贸易 公司提供劳动。因此,朱某与贸易公司之间只是 劳务关系,他与装修队之间才是一种劳动关系, 受劳动法的调整。朱某发生了工伤事故,应由其 所在单位,即装修队,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进 行妥善处理。朱某有权从装修队获得工伤保险待 遇。
•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 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 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 第七条 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 工会。 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 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某贸易公司请一家乡镇建筑装修队承包装 修公司办公楼。
装修队的一名工人朱某在进行作业时不慎 受伤,经鉴定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在处 理该事故的过程中,装修队领导认为朱某 是在为贸易公司进行服务的过程中受到的 伤害,因此,贸易公司也应当承担部分责 任,而贸易公司拒绝承担责任。
劳动者享有七个方面的权利
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3.“休息休假的权利” 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资源在即定目标下的有效利用的学科,它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即劳动力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

确世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者与经营者对于工资、价格、利润以及劳动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研究的焦点在于群体而非个人的行为动机,其任务有三:一、是揭示劳动要素在一组局限条件下的投入---产出机理及其经济效益;二、是用既定的价值观和目标所确定的某种标准对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及决定这种经济效益的制度和政策前提进行评价;三、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分析,揭示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

熟悉----劳动要素的投入-产出机理1、劳动投入生产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2、劳动投入成本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

3、劳动投入收益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产品收益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熟悉----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一、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可以概括为: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和人力资本占用的费用之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由三方面因素决定。

首先是劳动生产率,它是产品产量与劳动投入量之比,即投入单位劳动生产的产品量,用Y/L来表示。

其次是产品收益率;用R/Y表示,第三是劳动投入费用本身。

二、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所使用的标准有:1、经济效益理论。

其判断标准有以下几条:1、消费最优化条件2、生产最优化条件3、产品组成最优化条件以上3个条件被劳动经济学认为是3个从劳动需求方面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

此外,还有一个从劳动供给方面考察的条件,被称为要素使用强度最优条件。

2、“平等”和“效率”交替理论。

3、外在化效应理论。

外在化效应是指某种制度或政策所产生的,使某些个人或某些单位在本身没有进行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便获得某种利益或招致某种损失的效应。

4、补偿理论。

熟悉----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在典型的产品经济体制下,劳资双方是依附行政体制的一种分配和被分配的关系;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劳资双方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建立的一种契约关系。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本书主要涉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工资与就业机会的相互关系;工资、收入和个人工作选择的相互作用;一般的市场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方式;工资与职业特征的关系;教育和培训投资的刺激因素和效果;分析社会政策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前提假设了解----传统的计划产品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1、人具有很高的悟性2、计划中心具有完全信息3、生产力较为发达,物质财富较为丰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以承认个人理性为前提假设的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经济理论体系的前提假设1、承认、引导、利用个人理性对人的经济行为的激励机制,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增进全社会福利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须变革产权的单一国家所有,形成多元产权3、“资源”的前提假设4、信息的前提假设掌握----西方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1、人是合乎理性的人或经济人;2、人是具有完全信息的人;3、关于“资源”的假设;西方经济理论认为,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

4、产权界定明晰的前提假设。

第三节劳动经济学的性质和方法了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现代西方经济学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

了解----劳动经济理论在经济理论中的作用1、从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定者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可窥视其一斑。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主要涉及四种市场,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国际市场,劳动力市场正是劳动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论题之一。

2、劳动、劳动力、劳动价值论构成了马克思《资本论》的基石。

3、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遇到的难点如企业冗员过多,那么精简下来的人员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劳动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分析方法---回答的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将是什么的问题。

二、规范分析方法---就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回答经济行为人的选择“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首先使用“互惠“基准来解决这一问题。

“互惠”是交易中参与交易各方都受惠的意思。

交易结果符合以下3种情况之一,被认为就是互惠的:1、所有人都受益,即所有人都觉得效用提高了;2、部分人受益(效用提高),但也没有人受损(效用降低);3、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但总的来讲受益者所受之益可以并且足够补偿受损者之损。

“互惠障碍”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信息障碍2、交易障碍3、交易费用无法解决4、“市场”缺位三、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瓦尔拉斯制作出整个市场体系在一个价格体系下,同时达到供求平衡模型,叫一般均衡模型,用这种模型去分析经济行为人的方法,被称为一般均衡方法,或瓦尔拉斯均衡方法。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两者的区别静态分析不涉及时间因素,它的特征是不考察经济变量的时间关系,即它所考察的变量都是属于同一时点的。

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经济状态随时间变化的演变。

所以说,静态分析是状态分析,动态分析是过程分析。

第二章劳动力市场第一节劳动力的一般理论熟悉----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界定1、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2、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内的人的总和。

是全部社会行为的主体。

3、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我国把16岁规定为劳动年龄的下限。

4、工资率:指单位时间的工资报酬。

工资是工作时间数量乘以工资率。

熟悉----劳动力的生产与人力投资一、劳动力的生产过程:是一个生理上的自然成长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生产劳动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一类是生产劳动力的劳动。

二、劳动力的生产部门主要有:教育部门、医疗卫生部门和家庭。

三、劳动力的生产费用:是指从母亲怀孕起到把子女培养成为劳动力止,需要支出的全部费用。

这种生产费用可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种。

直接费用:1、生产费用2、教育费用3、医疗费用4、社会公共支出间接费用:1、工时损失费用2、受教育的机会成本凡是用于增加生产资料数量和提高生产资料质量的投资,叫物力投资。

凡是用于增加劳动力数量和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投资,叫人力投资。

掌握----劳动力的概念界定马克思阐述: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在生产使用价值的活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3、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理论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劳动力市场由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供求双方的交换三方面构成。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1、国家调节市场2、市场引导企业3、国家与企业4、国家与个人5、个人与企业熟悉----劳动力市场的功能1、实现劳动力趋优配置;2、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3、激发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4、有利于微观搞活;掌握----劳动力市场的概念最广义的劳动力市场,除了具有交换场所、交换关系的含义外,还反映了一种机制。

这种机制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

掌握----劳动力市场的特点1、劳动力只能被租借或使用,劳动者本人不能被出卖和购买。

2、劳动力所有者在市场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劳动力市场价格一般由买方决定而不是由卖方决定。

3、劳动力的价格不只是当时提供的劳动的报酬,也包括人力投资应获得的报酬。

4、企业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地点、企业福利、企业地位、企业文化以及职务的有限性、挑战性等因素,对吸引就业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5、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各种歧视。

6、劳动力市场的活动不仅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决定,而且受到政府、工会、舆论等社会力量的影响。

掌握----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体系(一)劳动力价值规律:劳动能力不能用时间这个自然尺度去衡量。

(二)劳动力竞争规律: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的具体作用有三个方面:1、竞争机制是调节劳动力再生产和择业行为的基本手段。

2、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竞争,可以激励劳动者端正劳动态度、恪尽职守。

3、竞争还能促进企业不断优化自己。

(三)劳动力供求规律劳动力价格形成规律、竞争规律等作用的发挥,只有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中才能实现。

劳动力供求量呈“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横----新的平衡”的动态运动形式。

在劳动力供求矛盾的运动中,必然使一部分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沉淀下来,形成失业。

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时必然出现的现象。

失业是就业过程中竞争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的作用得以发挥的条件,是从根本上完善企业竞争环境的条件,是产业结构得以进行调整的条件,是保证劳动者具有择业自主权的条件。

但是,在我们认识失业的客观必然性的同时,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失业的严重危害性。

第三节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体制熟悉----典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特征在这种体制下,掌握着定量资源的单个生产者和消费者自主地进行生产、投资、消费,彼此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等价交换,以满足各自的需要。

1、典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权利结构是一种产权结构。

典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分配方式只能是“投入---报酬”方式。

2、惟产权的权利结构决定了典型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所有经济行为人都以价值为尺度,在有限预算的约束下,追求最大的效用,或以价值为尺度,用最小的成本去取得等量的效用。

因此,在这种体制中,厂商的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劳动者的目标是时间效用最大化。

3、典型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是惟市场机制,由市场供求均衡决定的价格信号,刺激对方购买自己的产品的手段提高对方的效用或改变对方的偏好。

熟悉----相应的劳动经济体制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决定的工资率,就是交易双方进行决策时依据的唯一信号。

熟悉----典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通变通的途径无非是参与交换的当事人自行调整和政府干预两种。

1、当事人自行调整的方式又有两种,一是双方当事人共同创造市场,二是双方当事人互相妥协。

2、政府干预势必改变权利结构。

所谓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就是研究同时运行着的两类劳动力市场之间差别的理论。

这两类劳动力市场,一类称“优等劳动力市场”,或“一等劳动力市场”;一类称“次等劳动力市场”,或“二等劳动力市场”优等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职业稳定,工资水平高且稳定,劳动条件好。

次等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劳动力流动灵活、频繁,职业不稳定,工资随行就是,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

第三章劳动力供给第一节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掌握----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一、劳动力:是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的一种能力,它不能离开劳动者而单独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