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六章病性辨证.
病性辩证
02.证候表现
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倦怠嗜睡,或伴无 汗发热,或肢体关节、肌肉酸痛,或为局 部渗漏湿液或皮肤湿疹、瘙痒;胸闷腕痞, 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腹胀腹痛,大便稀 溏,小便混浊;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 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
03.证候分析
04. 辩证要点
多因气候潮湿,淋雨涉水、冒受 雾露等感受外界湿邪所致。湿淫 证又称外淫证。湿为阴邪,具有 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粘滞缠绵、 重浊趋下等致病特点。
肃 表
肺失宣降
寒邪袭表
头痛身痛 咳嗽鼻塞 脉浮紧苔白薄
பைடு நூலகம்
中 脏腑气 寒中于里损及 寒邪客于不同脏腑可有不同临床表现
寒血
脏腑
寒 经络 痹
寒邪侵袭经络, 四肢关节疼痛,拘挛、屈伸不利、遇寒加剧 气血凝塞
暑淫证
六淫证
01.暑邪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 暑多挟湿
02.证候表现
发热恶热,心烦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 疲,肢体困倦,小便黄短,舌红,苔白或 黄,脉虚数;或发热,胸闷腕痞,腹痛, 呕恶,无汗,苔黄腻,脉濡数;或发热, 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急,甚至昏迷, 抽搐,舌绛干燥,脉细数等。
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大量出血、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 而成。 辨证要点:汗出如油、身热烦渴、唇焦面赤、脉数疾为主要表现。
汗液 寒热 四肢 面色 气息 口渴 唇舌象 脉象
亡阳证
稀冷如 水味淡
身冷 畏寒
厥冷
苍白
微弱
不渴或 欲饮热
唇舌淡 白苔白
润
脉微欲 绝
亡阴证
粘热如 油味咸
身热 恶热
温热
面赤 息粗 颧红
03.证候分析
多因淋雨、涉水、着衣单薄、露 宿、在冰雪严寒处停留、食生饮 冷等感受阴寒之邪所致。寒为阴 邪,具有凝滞、收引、易伤阳气 的特点。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2.寒淫证3.暑淫证4.湿淫证5.燥淫证6.火淫证1.暑淫证候的表现是A.头昏沉,嗜睡,胸脘痞闷B.口渴饮水,口唇、鼻、咽干燥C.发热恶热,汗出,气短,神疲D.突发皮肤瘙痒、丘疹E.肠鸣腹泻、脘腹拘急冷痛【正确答案】C2.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脘痞苔腻,肢体困重,属A.热证B.暑证C.燥证D.湿证E.寒证【正确答案】D细目二、阴阳虚损辨证1.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
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2.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3.亡阳证: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所致。
4.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大量出血、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
亡阴亡阳鉴别细目三、辨气血类证候一、气虚类证1.气虚证临床表现: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意义:机体元气生成不足,消耗太过。
2.气陷证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意义: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般指脾(中)气的下陷。
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临床表现: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辨别病变性质
通过气血津液辨证,可以判断病变的性质, 如虚实、寒热、阴阳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分析病情轻重
气血津液失调的程度不同,病情轻重也不同 ,通过辨证可以分析病情的严重程度。
预测疾病转归
气血津液失调的改善或恶化,往往预示着疾 病的转归,通过辨证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 势。
调理气血津液在改善病性中意义
调理气血津液是改善病性的重要手段
01
针对气血津液失调的不同状况,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可以改
善脏腑功能,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调理气血津液需结合具体病情
02
调理气血津液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个
性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调理气血津液需注重整体观念
03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调理气血津液时需注重整体观念,兼
虫积辨证
指寄生虫感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的辨证。根据患者生活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判断寄生虫种类及感染程度 。
痰饮辨证
指水液代谢障碍导致痰饮内生的辨证。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四诊信息,分析痰饮产生原因及影响脏腑功能状况 。同时,还需关注痰饮的流动性、黏稠度等特性,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07
病案分析与讨论
改进建议
为提高病性辨证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建议加强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临床医生的辨证能力 和治疗水平。同时,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详细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增强患者的信任度和依从 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辨证目的
明确疾病的本质,为治疗提供依据,指导临床用药和针灸等治疗手段的选择。
辨证历史与发展
古代辨证
古代中医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 渐形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等基本辨证方法。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完结)
第六章八纲辨证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运用八纲分析综合病位深浅——表里各种辨证的总纲领,四诊所获的病情病理性质——寒热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邪正盛衰——虚实辨别归类病证类别——阴阳执简驭繁第二节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一)何谓表里:表——皮毛、肌腠、经络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二)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1.辨别病位表证——病较轻浅外内浅深里证——病较深重2.辨别病势的进退——外感病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1.定义:六淫疫毒所表现出表证证候的概括,2.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气喘。
3.病机要点: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外邪客于皮毛肌腠 ,经气郁滞不畅,不用则痛——头身疼痛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脉浮卫气内通于肺—肺失宣发 肺气失宣—咳嗽,气喘。
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苔薄。
4.表证特点:(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
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A11、忧思证的主要表现是A、精神萎靡,头晕健忘B、心悸失眠,疲乏少力C、忧愁不乐、失眠多梦D、烦躁易怒,面红目赤E、胸闷胁胀,心悸失眠2、下列不属于悲恐证的临床表现是A、精神萎靡B、胆怯易惊C、心悸失眠D、疲乏少力E、头晕健忘3、怒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A、烦躁易怒B、胸胁胀闷C、面红目赤D、舌红苔黄E、以上都是4、以烦躁多怒、胸胁胀闷、面赤头痛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是A、喜证B、怒证C、悲恐证D、忧思证E、以上都不是5、喜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的是A、精神涣散B、语无伦次C、举止失常D、烦躁易怒E、心神不安6、下列属于津液亏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皮肤干燥B、眼球深陷C、口渴欲饮D、脉细数无力E、以上均是7、阳水的水肿特点是A、足胫先肿B、下肢先肿C、腰部先肿D、腹部先肿E、眼睑、颜面先肿8、下列各项中,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腹部痞胀,舌淡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属于A、痰证B、饮证C、水停证D、津液亏虚证E、以上都不是9、支饮饮停于心包的临床表现是A、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B、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C、肢体沉重、酸痛,或浮肿,小便不利D、泛吐清水,房腹痞胀,腹部水声漉漉E、以上都不是10、饮邪停留于胃肠,可见泛吐清水,脱腹痞胀,腹部水声漉漉者属于A、痰饮B、支饮C、溢饮D、悬饮E、以上都不是11、痰饮的饮停部位为A、胃肠B、胸胁C、心包D、四肢E、肝胆12、悬饮的饮停部位为A、胃肠B、胸胁C、心包D、四肢E、肝胆13、以胸胁胀满疼痛,乳房胀痛,情志抑郁,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为主要证候的是A、气滞血瘀证B、气血两虚证C、气随血脱证D、气不摄血证E、气虚血瘀证14、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淡,脉微欲绝者。
辨证属于A、气血两虚证B、气虚血瘀证C、气不摄血证D、气随血脱证E、气滞血瘀证15、下列各项中,以吐血,便血,皮下瘀斑,鼻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脉弱为主要表现的是A、气血两虚证B、气虚血瘀证C、气不摄血证D、气随血脱证E、气滞血瘀证16、下列属于气虚血瘀证临床表现的是A、头晕目眩B、心悸失眠C、形体消瘦D、面色晦滞E、脉细弱17、气血两虚证临床表现不包括的是A、头晕目眩B、面色晦滞C、少气懒言D、神疲乏力E、心悸失眠18、血热证的表现特点为A、身热夜甚B、心烦失眠C、燥扰不宁D、口渴面赤E、以上都是19、血瘀证的疼痛特点为A、胀痛B、重痛C、刺痛D、空痛E、虚痛20、以咳嗽喘促、呃逆、呕吐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属于A、气逆证B、气闭证C、气滞证D、血瘀证E、血虚证21、引起气滞证的病因为A、情志不舒B、气机郁结C、痰饮、瘀血D、宿食、蛔虫E、以上都是22、下列各项中,以面色苍白、心悸、脉微或益为主要表现的是A、气虚证B、气脱证C、血脱证D、血虚证E、气不固证23、血虚证的临床表现是A、面色苍白B、四肢厥冷C、心悸气短D、舌色枯白E、两目干涩24、以自汗,大便、小便、经血、精液、胎元等不固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属于A、气陷证B、气虚证C、气脱证D、血虚证E、气不固证25、以下哪项不是气脱证的临床表现A、呼吸微弱B、汗出不止C、少气乏力D、面色苍白E、舌淡脉微26、症见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舌质淡嫩,脉虚,此属于A、气虚证B、气陷证C、气脱证D、阳虚证E、气滞证27、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脱腹坠胀感,形体消瘦并见脱肛,此表现为A、气虚证B、气陷证C、气脱证D、气滞证E、气逆证28、亡阳证与亡阴证的鉴别是A、身凉或身灼B、四肢厥逆或温和C、面白或面赤D、汗质的稀冷如水或黏热如油E、以上都是29、亡阳证的表现不包括A、冷汗淋漓B、身灼肢温C、呼吸气弱D、面色苍白E、神情淡漠30、亡阴之汗的特点是A、汗热而黏如油B、汗热味淡不黏C、汗冷味淡不黏D、汗冷味淡而黏E、以上都不是31、下列属于阴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口淡不渴B、五心烦热C、大便稀薄D、脉沉迟无力E、畏冷肢凉32、临床上常见的阳虚证不包括A、脾阳虚证B、胃阳虚证C、肾阳虚证D、肝阳虚证E、心阳虚证33、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为A、畏冷肢凉B、五心烦热C、两额潮红D、大便干结E、舌红脉细数34、发热恶热,口渴喜饮,便秘,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此属A、风淫证B、燥淫证C、火热证D、暑淫证E、湿淫证35、以下哪项不是湿淫证的证候表现A、头重如裹B、气短神疲C、胸脱痞闷D、纳呆恶心E、口腻不渴36、新起恶寒,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舌苔白,脉浮紧,证属A、内寒证B、里寒证C、伤寒证D、中寒证E、虚寒证37、具有严格季节性的证候是A、风淫证B、寒淫证C、湿淫证D、暑淫证E、燥淫证38、湿淫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为A、身体困重B、胸闷脱痞C、口腻不渴D、脉濡缓E、以上都是39、暑淫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的是A、口渴喜饮B、肢体困倦C、汗出不止D、舌红苔黄E、脉浮紧40、下列属于寒淫证临床表现的是A、头身疼痛B、脱腹疼痛C、肠鸣腹泻D、发热无汗E、以上都是41、中寒证又称为A、内寒证B、表寒证C、寒邪束表证D、太阳表实证E、太阳伤寒证42、下列不属于寒邪特性的是A、凝滞B、收引C、属于阴邪D、易伤阳气E、善行而数变43、寒淫证的脉象表现为A、脉浮紧B、脉浮缓C、脉沉迟D、脉沉数E、脉浮数44、风淫证的脉象表现为A、脉浮紧B、脉浮缓C、脉沉迟D、脉沉数E、脉浮数45、风淫证临床表现可见A、汗出微热B、头身疼痛C、肢体厥冷D、肠鸣腹泻E、脉浮紧二、B1、A.胃肠B.胸胁C.心包D.四肢E.肝胆<1>、支饮的饮停部位是ABCDE<2>、溢饮的饮停部位是ABCDE2、A.恶寒发热,无汗头痛B.发热恶风,头痛汗出C.发热汗出,口渴乏力D.胸院痞闷,口腻不渴E.干咳少痰,口渴饮水<1>、燥淫证的特点是ABCDE<2>、湿淫证的特点是ABCDE3、A.气虚证B.气陷证C.气不固证D.气脱证E.气闭证<1>、头晕眼花,气短疲乏,屈腹坠胀感属于ABCDE<2>、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伴小便失禁或余沥不尽属于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忧思证指由于思虑过度,或过分忧愁,导致心、脾等脏腑气机紊乱,以忧愁不乐、失眠多梦等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1. 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患者的问询、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作出概况性判断诊法:是中医诊察、采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等,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医生问询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月俞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有关部位的异常征兆,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
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一、全身望诊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辨证
气血津液 辨 证
(一) 气虚类证(续)
三 气不固
气虚,固摄失职——或自汗,易感冒;或见各种出血; 或二便失禁,遗精,滑胎。均兼见气虚,功能活动减 退表现。 辨证依据:形体虚弱,以乏力、气短、脉虚及自汗,二 便、精、血、津等不固为主要表现。
四 气脱证
元气欲脱,功能衰竭——气息微弱欲绝,昏迷或昏仆, 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目合口开,手撒身软,二便失 禁,舌淡苔白润,脉微欲绝。 辨证依据: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欲 绝等为主要表现。
1 表实寒证(伤寒)
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腠理闭塞,经脉不利——恶寒重,发热轻,头身 骨节疼痛,无汗,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或见咳喘,鼻塞,清涕等。
2 里实寒证(中寒)
寒邪直中,阴寒内盛,寒水不化——怕冷喜热,肢冷,无汗,口不渴, 面白或青,排泄物分泌物清稀;苔白润滑,脉沉紧或沉弦或沉迟有力。 或兼咳喘咯痰清稀色白,为寒邪客肺;或兼脘腹冷痛喜温,腹泻清稀, 呕恶,为寒滞肠胃;或兼少腹冷痛,阴部坠胀,巅顶冷痛,为寒滞肝 脉;或兼心悸怔忡,心痛,痛引肩背,为寒滞心脉;或兼少腹冷痛, 月经后期,经色紫暗,为寒凝胞宫。 寒痹:寒客肌肉关节,见关节肌肉冷痛、剧烈、固定,关节拘急不利, 脉弦紧等。
阴阳虚损
阴虚证
概念: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阴不制阳,滋养濡润等作 用减退而表现的虚热证候。(属虚属热) 病因:热病后期,久病耗损,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 服温燥。 病机及临床表现: 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五心烦热,潮热, 阴液 盗汗,两颧潮红,舌红,脉数; 不足 失于滋养濡润——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小 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瘦少津,少苔, 脉细。 辨证要点:阴虚失濡及虚热证候。
阴阳虚损
亡阴
概念:阴液严重亏乏耗损欲竭之危重证。 病因:阴虚,热盛,汗吐下太过。 病机:阴液亡失枯竭,虚阳无制或兼火热。 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粘,如油如珠,身灼肢温;虚 烦躁扰,恶热,面赤;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 便极少,唇干舌燥,脉细数疾,或虚大无力。 亡阴主要涉及心肝肾。阴阳互根,阳随阴脱。 辨证依据:阴液严重耗损,以身热烦渴、唇焦面赤、 汗出如油、脉象数疾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四诊所获的病情病理性质——寒热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 邪正盛衰——虚实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执简驭繁二、八纲辨证源流《内经》无“八纲”之名,但已见散在内容,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 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八纲”名称,解放后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使八纲得到普及。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表——皮毛,肌腠,经络(二)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1.辨别病位 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 里证——病较深重2.辨别病势的进退——外感病 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1.定义: 六淫 疫毒2.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
3.病机要点: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外邪客于 皮毛肌腠 邪阻经络,气血不行——头身疼痛正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脉浮卫气内通于肺—肺失宣发 肺气上逆—咳嗽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 4.表证特点:(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
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四诊所获的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 邪正盛衰——虚实 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 执简驭繁二、八纲辨证源流《内经》无“八纲”之名,但已见散在内容,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八纲”名称,解放后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使八纲得到普及。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表——皮毛,肌腠,经络(二)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1.辨别病位 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 里证——病较深重2.辨别病势的进退——外感病 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1.定义: 六淫疫毒2.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
3.病机要点: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外邪客于 皮毛肌腠 邪阻经络,气血不行——头身疼痛正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脉浮卫气内通于肺—肺失宣发 肺气上逆—咳嗽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 4.表证特点:(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
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中医诊断学 病性辨证
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淫证
候。
六淫辩证:
(1)淫和非淫
(2)感邪往往有内虚
(3)邪气随体质而转化
(4) 内外可以互相影响(内生五邪)
一、风淫证
【概念】
指外感风邪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外风证”。具有发
病急、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风邪袭表证:恶风、微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腠
或苔少, 脉细数
“热、干、红、数、消瘦、盗汗、脉细”
【概念】
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外脱,以冷汗、肢厥
、面白、 脉微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阳气由虚而衰,
寒邪极盛,暴伤阳气。
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失精等阴
血消亡而阳随阴脱。
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
致使阳气暴脱。
----- → 阳气极度衰微外脱
便稀溏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
妇女可见带下量多。
【辨证要点】
1.感受外湿
2.困重,胀闷,痠楚,腻浊,脉濡缓或细。
“重、浊、闷、腻、缓”
五、燥淫证
【概念】
指外感燥邪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外燥证。有凉燥和
温燥之分。发于初秋气温者为温燥,发于深秋气凉
者为凉燥。
五、燥淫证
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
苔白或黄,脉虚数----暑伤气津
肢体困倦,苔白或黄----夹有湿邪
或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气喘等--暑闭
神机
或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
搐---暑热动风
中暑(暑闭气机、心包、暑热动风)vs 伤暑(暑湿袭表)
病性辨证
气血津液辨 证
(一) 气虚类证
一 气虚证
元气亏虚,功能活动(推动、防御、固摄、气化等)减 退——少气懒言,气短声低,神疲乏力,头晕目眩, 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嫩,脉虚。 辨证依据:病体虚弱,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等为 主要表现。
二 气陷证
气虚升举无力,清阳下陷,脏腑下垂——眩晕耳鸣,乏 力倦怠,气短,或久泻久利自觉气坠,或内脏下垂, 或脱肛,或阴挺。 辨证依据:形体消瘦,以气短、气坠、内脏下垂为主要 表现。
阴阳虚损
病案分析示例(二)
病案:患者素体虚弱,面色晃白,畏寒特甚,手足常凉,稍 活动便气短汗出,近因事外出,深夜始归,次日晨起便感 头痛、鼻塞、怕冷更甚,体温38o C, 舌质淡,苔薄白,脉 微细。 提示:根据阴虚阳虚证辨证要点进行辨证分析。 分析: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功能减退,温煦失职则畏 寒肢冷,面白舌淡;功能活动减退,则气短汗出活动后加 重,脉微细无力。阳虚者更易感受寒邪,故为阳虚感寒证。
阴阳虚损
亡阳
概念:阳气极度衰微欲脱之危重证。 病因:阳虚,寒盛,大汗,失精,大失血,其他如剧毒, 外伤,痰瘀交阻等亦可致阳脱。 病机:阳气亡失虚脱,温煦固摄推动失职。 临床表现:冷汗淋漓,味淡清稀,肌肤不温,手足厥冷; 神情淡漠,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润,脉微欲绝。 亡阳主要涉及心肾;阴阳互根,阳亡阴亦亡。 辨证依据:有导致亡阳的原因,以四肢厥冷、面色苍白、 冷汗淋 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
辨六淫证候
六 火热证
概念:外感火热邪毒,阳热内盛,临床以发热、口 渴、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 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 表实热证 邪热犯表上扰,肌腠开泄伤津,或内犯于肺——发热, 微恶风寒,头痛,汗出,口干微渴,咽痛,或咳喘, 鼻塞浊涕,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 里实热证 邪热内盛,燔灼急迫,伤津耗阴,内及脏腑——壮热, 恶热,口渴,面赤,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 力。 辨证要点: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 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数等 为主要表现。
中医诊断学55,56讲病性辨证概述辨六淫证候,辨阴阳虚损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完结)演示教学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完结)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表里辨证: (一) 何谓表里:表一一皮毛、肌腠、经络》表里具有相对 里一一脏腑、骨髓、气血阴阳 表里具有相对(二) 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1.辨别病位 广表证——病较轻浅(四)表证: 1.定义:六淫| 皮毛 ■正气 L侵入机 疫毒了 等邪气口鼻侵入机(卫抗邪于肤表浅层所表现出表证证候的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 觉发热),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四诊所获的病情 资料,以辨别「病位深浅一一表里 病理性质——寒热 邪正盛衰——虚实 病证类别一一阴阳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辨别归类 执简驭繁外内浅深 2.辨别病势的进退里证 ---- 病较深重病邪由表入里 病邪由里出表- -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势减轻,为势退。
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气喘。
3.病机要点:■卫气受遏,不得宣发一一恶寒卜卫气郁而化热外邪客于 *正气奋起抗邪发热皮毛肌騰J * 外邪束表,经气郁滞不畅,不用则痛一一头身疼痛\ *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一一脉浮> 卫气内通于肺一肺失宣发肺气失宣一咳嗽,气喘。
肺窍不利一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苔薄。
4.表证特点:(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
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中医诊断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三)以常衡变 (四)因发知受
(一)整体审察 (二)四诊合参
(三)病证结合 (四)动静统一
(二)注重中医临 床思维的培养
(一)注意中医诊 断基础理论的学习
(三)强化临床实 践与技能训练
上篇
第一章 望诊 第二章 闻诊
第三章 问诊 第四章 切诊
第六章 病性辨证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第七章 病位辨证
1
第三节 气血辨证 第四节 津液辨证
1
第一节 脏腑辨 证
2
第二节 六经辨 证
3
第三节 卫气营 血辨证
4
第四节 三焦辨 证
5
第五节 经络辨 证
下篇
第八章 中医诊 断思维与应用
第九章 中医医 案与病历书写
第一节 中医诊 断思维方法
第二节 中医诊 断思维的应用
第一节 中医医 案
第二节 中医病 历书写
主要参考书目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 中 医 诊 断 学 全 国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中医药行业高等教 育 十四五 规划教 材》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内容
脉象
中医
原理
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证
意义
胸胁
病
阴虚证
气 注意事项
肾
方法
小儿 思维 肺
情况 血 气血
目录
01 《中医诊断学》编委 会
03 编审专家组
《中医诊断学》融合
02 出版数字化资源编创 委员...
04 编写说明
05 绪论
07 下篇
目录
06 上篇 08 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从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基本方法构建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知识框架,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 医诊断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八纲、病性、病位辨证的基本知识 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和方法,熟悉医案与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辨证:二、八纲辨证源流《内经》无“八纲” 《伤寒杂病论》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王执中《伤寒正脉》1以八纲为审证治病之法, 张三锡《医学六要》J明代为诸多医家重视接受,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二纲六变” ,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八纲”名称,解放后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使八纲得到普 及。
、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二)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四)表证:八纲:表、里、寒、 热、虚、实、阴、阳。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四诊所获的病情 病位深浅一一表里 病理性质一一寒热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邪正盛衰一一虚实 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一一阴阳执简驭繁之名,但已见散在内容, 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第二节八纲基本证候表一一皮毛,肌腠,经络里一一脏腑、骨髓、气血阴阳・表里具有相对性1.辨别病位 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里证一一病较深重2.辨别病势的进退一一外感病 { 病邪由表入里一一病渐深重,为势进;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正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一一脉浮>卫气内通于肺一肺失宣发 「肺气上逆一咳嗽'病未入里一一苔薄白4. 表证特点: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病多属实,较易治愈。
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 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 常见证型:(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二者有区别是: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六淫、七情、饮食、 劳倦、外伤),重在论述原始致病因素 (发病条件)的致病作用。
辨证学所确定的病因(内风、气滞), 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
如感受寒邪常见寒证,但亦可出现热证 的结果。也就是说,原始病因可出现不同 的结果。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 之间的关系。此为本节学习的难点。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主要成因】:
先 天 不 足 或 后 天 饮 食 失 调 , 来源不足。
劳累、久病,消耗太过。 年老体衰,精气自亏。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常见证型】: 气虚证 气陷证 气虚不固证 气脱证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1(、1气)概虚念证:(指基元本气不证足型,)其推动、温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二、寒淫证 (外寒证)
1、基本特点:
(1)寒为阴邪,凝闭收引,清冷下 趋。
(2)显症拘紧,沉静,清稀,暗淡
(3)传变比较单纯,易动水饮,易 伤阳气,多在气分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2.寒淫证实寒之伤寒、中寒、虚寒的鉴别:
(1)概念不同
伤寒证——指寒邪外袭肌表,阻遏卫阳所表 现的实寒证。
热闭心神、热极动风: 神昏谵语、抽搐;
热迫血妄行: 斑疹、吐衄等各种出血;
局部血热壅聚、血败肉腐:痈肿、溃烂,酿 成脓液。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附】外感疫疠辨证
有瘟疫、麻疹、霍乱、 天花等,是由疫疠之邪 所引发的疾病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
(具体内容略)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一、风淫证
1、基本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升散、善行数 变,而为百病(外感病)之长
(2)显症来去迅速、游连不定、动 摇多变,而以外扰上达为主
(3)传变多易卒感即发,内外相引, 错杂相兼。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2.概念:感受外界风邪(及风毒)所 出现的符合 “风”性特征的证候。
1、基本特点: 湿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之阳气。 脾喜燥而恶湿,湿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脾阳。 湿邪易阻碍气机运行,其性重浊,粘滞不爽,
病多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病多见下部症状。 湿性弥漫,致病范围广泛,且易与它邪合病,
如暑湿,寒湿,风湿等。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2.临床表现: 面色晦暗——湿浊上泛面部; 头重如裹——湿邪在头,清阳被困; 胸闷脘痞、纳呆、恶心呕吐——湿在胸脘; 大便稀溏——湿邪困脾,脾失健运; 小便混浊、妇女带下量多——湿浊下注膀胱、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六、火热证 (外感)
1、基本特点
火与热为同类,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 渐。火证可分外感、内伤两大类,凡直 接感受火邪或其他六淫从阳化火的火证 均属外感。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耗气伤津,
且易生风动血,故临床以高热、烦渴、
汗出、神昏谵狂、四肢抽搐、吐血衄血
为常见症状。
(2)病因:气虚发展而致。(或为气虚 的一种特殊表现)。
(3)临床表现:内脏下垂(胃、肾、胞 宫、肝)、脱肛等,兼气虚表现。
(4)辨证要点:内脏下垂是其主要特征。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气陷证一般是指中焦脾胃下 陷,故临床往往称中气下陷证、 脾虚气陷证。但亦有肺气(大 气)下陷者。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寒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证候, 只有分清其类型以及各类之异同, 才能把握其不同的治法,再者, 应注意分清中寒与虚寒,因其性 质相同,然而其程度不同,前者 急而后者缓,前者宜“寒者热 之”,后者则“阴病治阳”。尤 其是阳虚之结果即是亡阳证。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三、暑淫证 (暑证)
1、基本特点:
血行无权所致。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4、气脱证
(1)概念:指元气亏虚已极欲脱时所表 现的危重证候。
(2)病因:气虚发展至极欲脱或气不固 之发展或大失血。
(3)临床表现:息微脱汗、口开、目合、 二便失禁,面白脉微等。
(4)辨证要点:常与亡阳主同见是其主
要特征。(或曰气息微弱欲绝是其主 要特征)
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 脏腑组织的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2)病因:久病、重病、劳累、先天不 足、后天失调、年老体衰。
(3)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头晕目眩,动则汗出,舌淡脉弱等。
(4)辨证要点:全身性机能活动低下, 动则诸症加剧。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强弱与 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 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减退”。 所以气虚者,常以全身性机能活 动的低下为辨证依据。其常见的 气虚证候有心气虚证、肺气虚证、 脾气虚证、肾气虚证、肝胆气虚 证、胃气虚证等。气虚亦可导致 多种病理变化。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基本概念是,以气血津液 为纲,对病症进行证候分类的 方法。基本意义是,突出病机 诊断 显示了内伤杂病虚实变 化的基本内容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类证
【概念】
因元气不足,以致推动、温 煦、固摄、气化、防御功能减退 所致病症。具体反映为多种脏腑 组织机能活动的衰退现象 。
第六章 病性辨证
病性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 导下,对各种症状体征进行辨 识,并对所患病、证性质作出 概括判断的辨证方法。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病性是病理改变的性质,即 病变的本质属性;是导致疾病当 前证候本质性原因,因而有时也 称为“病因” ,即“审症求因”
和病性辨证;但和发病学的原
始因素的“病因” ,概念不同, 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
(2)病因: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 外伤闪挫;病理物质阻塞;阳虚或寒凝。
(3)临床表现:胀闷窜痛,时轻时重,嗳气、 肠鸣、矢气而轻,因情绪变化而增减,脉弦, 舌不变。
(4)辨证要点:胀闷、疼痛是其主要特征。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引起气滞证的原因之多,因而在辨 证时,必须根据辨证求因的原则,首 先辨别病因,如食积胃肠,而致胃气 郁滞;瘀阻经脉,可使脉道之气阻滞 等。其次要联系病位,如胸痛以心肺 病变居多;胁痛以肝胆病变常见。因 此,对气滞的诊断,除掌握胀闷、疼 痛的特点外,还须辨明病因,确定病 位,才有实际意义。
3.病因:六淫之“风”(包括某些生 物性致病因素,即风毒。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4.临床表现: 汗出恶风、脉浮(太阳中风); 皮肤瘙痒、丘疹(风毒袭表); 口眼歪斜,麻木不仁(风中经络); 肢体抽搐,关节游走作痛(风痹)等
5. 常见证名:风邪袭表证、风客肌肤证、风邪 犯肺证、风水相搏证、风邪中络证、风毒窜 络证等。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气脱 亡阳
临床重证 相兼出现
气微欲绝为特征 以肢厥身凉为必有症状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总之,气陷、气不固、气脱三证 是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均有 气虚发展所致,因此,既要注意相 一致的,又要区分其各自的特点, 如是方能正确地治疗。
此外,还应注意气之兼证,如气 血两虚、气阴亏虚、阳气亏虚、津 气亏虚、气虚血瘀、气虚水停等。
1、基本特点:
燥邪为秋令之气,发病多在秋 季,肺与秋令相应,且喜润恶燥, 故燥邪每多伤肺。
燥甚则干,临床多以津枯液少 为特征。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2.临床表现: 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
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象浮;
温燥——身热有汗,口渴,咽干、咳逆 胸痛,甚者痰中带血,以及上气鼻干, 舌干苔黄,脉象浮数。
6.掌握血虚证、血热证、血瘀证、血寒证的概念、临床 表现及证候分析。
7.掌握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 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8.掌握津液不足证、水肿、痰证、饮证的概念、临床表 现及证候分析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辨六淫证候是根据病人所 表现的症状、体征对照六淫的 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 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 淫证候。
暑为阳邪、其性火热,最易耗气伤津。 心主火,暑邪亦属火,极易内传,伤及心 营。 暑必夹湿,常与湿邪相合为病。
2.临床表现:
暑热耗气伤津:恶热,汗出,口渴、疲乏、 尿黄、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暑闭气机:胸闷腹痛,呕恶,无汗;
暑闭心神:神昏、惊厥。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四、湿淫证(外湿证、内湿证)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辨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熟悉七情辨证、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临床表现。
3.了解六淫、疫疠各证的常见证名以及各证间的关系。
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病因分析。
5.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 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胞宫; 苔滑腻,脉濡缓——湿证之舌脉; 关节肿痛、沉重,屈伸不利——湿注关节。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湿邪所致的病证较多,且 病情复杂,部位广泛,缠绵 难愈。其重要病机是气机被 遏,阳气受损,其主要治法 是利其小便,所谓“治湿不 利小便,非其治也”。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五、燥淫证 (外燥证)
6/26/2019
中医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