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性辨证
病性辨证习题
病性辨证习题一、选择题【A1型题】1.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的目的是A.辨别病因B.辨别邪正盛衰C.辨别病位D.辨别性质E.辨别病因与病性2.下列哪项不是风邪的基本表现A.恶风汗出B.咳嗽咽痒C.皮肤瘙痒D.筋脉挛急E.口渴喜饮3.伤寒证是指A.太阳表实证B.里寒证C.内寒证D.虚寒证E.寒邪客肺证4.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胸痞口腻,肢体困重属A.火热证B.暑证C.燥证D.湿证E.寒证5.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寒证A.寒滞胃肠证B.寒邪束表证C.寒滞肝脉证D.寒滞心脉证E.寒凝胞宫证6.下列除哪项外,均是食积证的主要表现A.脘腹痞胀疼痛B.纳呆厌食C.大便腐臭D.脉滑有力E.脘腹隐痛7.下列何种病证无内外之分A.风证B.湿证C.暑证D.寒证E.燥证8.下列哪项不是湿邪为病的主要表现A.困重B.闷胀C.痠楚D.无汗E.舌苔腻浊9.内燥与外燥致病的共同点是A.气候干燥少雨B.燥邪外袭C.干燥不润(证已删除)D.血虚不润E.多见于秋季10.暑邪最易与下列哪种病邪合而致病A.风B.寒C.湿D.燥E.火11.证见发热,恶风,汗出,咳嗽,喉痒,鼻塞,脉浮缓,应辨为A.风寒B.风湿C.风水D.风热E.伤风12.下列哪项不是虫积证的特有表现A.吐蛔便蛔B.多食易饥C.蛴周腹痛D.嗳腐吞酸E.腹部虫团13.除哪项外,均是火邪致病的基本表现A.壮热B.便秘C.颧红D.口渴E.尿黄14.七情伤人的主要病位是A.伤人上部B.伤人下部C.直伤气机D.伤人脏腑E.伤人气血15.下列何症是诊断阴虚证的主症A.头痛B.目赤C.咽干D.眩晕E.盗汗16.下列何症是诊断内寒证的主症A.面色不华B.四肢乏力C.少气懒言D.脉虚缓E.畏寒肢冷17.下列何症主要与暑邪相关A.头眩短气B.身热恶热C.咽干口燥D.脉滑有力E.但头汗出18.下列何症不属湿邪致病的辩证要点A.困重B.酸楚C.痞闷D.腻浊E.食少19.下列何症不是燥淫证的特征症A.口鼻干燥B.皮肢干燥C.舌苔干燥D.大便干燥E.尿黄尿短20.下列何症不是火淫证的特征症A.壮热恶热B.面赤口渴C.烦燥出血D.舌质红绛E.多食易饥21.下列何项主要与气下相关A.惊恐B.郁闷C.思虑D.悲伤E.苦闷22.下列何项主要与气结相关A.忧郁B.思虑C.暴躁D.懊恼E.惊惶23.下列何项主要与气缓相关A.思考B.大喜C.忧愤D.怒吼E.悲壮【A2型题】24.若见干咳少痰,痰粘难咯,咽喉、鼻孔干燥,舌苔干燥,口渴,溲黄,大便燥结应诊断为A.风淫证B.暑淫证C.寒淫证D.燥淫证E.湿淫证25.若见畏寒,咳嗽,哮喘,咯白痰,无汗,口不渴.苔白,脉沉迟,诊断为A.风淫证B.寒淫证C.暑淫证D.燥淫证E.湿淫证26.若见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困倦乏力,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虚数,应诊断为A.风淫证B.寒淫证C.火淫证D.暑淫证E.燥淫证27.若见脘腹痞胀,恶心呕吐,大便稀溏,四肢不温,舌苔滑腻,脉濡缓等症,应诊断为A.风淫证B.寒淫证C.暑淫证D.火淫证E.湿淫证28.患者三天来,微恶风寒,肢痠身重,皮肤湿痒,应辨为A.风淫证 B中寒证C.湿淫证D.暑热证E.伤寒证29.某女,22岁,因淋雨后而致鼻塞流涕,怕冷发热,头痛,自服退热药而头痛不解,三日后去医院看病,表现为发热,不怕冷,口渴喜饮,尿黄,舌红,苔黄,脉数,应诊为A.表里同病B.表证入里C.里邪出表D.表寒里热E.表热里寒【B型题】A.恶寒发热,无汗头痛B.发热恶风,汗出隐疹C.恶热汗出,口渴乏力尿黄D.肢体灼热,烦渴汗多,神疲气短E.发热口渴,谵妄吐衄30.风邪致病的特点是31.火邪致病的特点是32.暑邪致病的特点是A.恶寒发热,无汗头痛B.身热不扬, 头身重痛C.身热无汗,口渴尿黄D.寒热往来,口苦不食E.微恶风寒,皮肤孔窍干燥33.湿邪致病的特点是34.寒邪致病的特点是35.燥邪致病的特点是【X型题】36.下列哪些状况属于风淫证A.起病急骤B.病位不定C.病程缠绵D.此起彼伏E.动摇不定37.火热证常导致下列哪些病理表现A.寒湿内生B.伤津耗液C.动风动血D.形成肿疡E.扰闭心神38.下列哪些属于燥淫证的临床表现A.窍道失润B.津枯便秘C.肌肤甲错D.咳嗽少痰E.体虚乏力39.下列哪些属于湿邪致病的特点A.损伤阳气B.阻碍气机C.病程缠绵D.水液混浊E.遇寒加重(原40题已删除)二、名词解释1.病因辩证2.外感病3.内伤七情辩证4.劳伤辩证5.外伤三、填空题1.暑证辨证要点抓住二点:①当令,气候炎热;②两伤并重。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2.寒淫证3.暑淫证4.湿淫证5.燥淫证6.火淫证1.暑淫证候的表现是A.头昏沉,嗜睡,胸脘痞闷B.口渴饮水,口唇、鼻、咽干燥C.发热恶热,汗出,气短,神疲D.突发皮肤瘙痒、丘疹E.肠鸣腹泻、脘腹拘急冷痛【正确答案】C2.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脘痞苔腻,肢体困重,属A.热证B.暑证C.燥证D.湿证E.寒证【正确答案】D细目二、阴阳虚损辨证1.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
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2.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3.亡阳证: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所致。
4.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大量出血、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
亡阴亡阳鉴别细目三、辨气血类证候一、气虚类证1.气虚证临床表现: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意义:机体元气生成不足,消耗太过。
2.气陷证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意义: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般指脾(中)气的下陷。
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临床表现: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辨别病变性质
通过气血津液辨证,可以判断病变的性质, 如虚实、寒热、阴阳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分析病情轻重
气血津液失调的程度不同,病情轻重也不同 ,通过辨证可以分析病情的严重程度。
预测疾病转归
气血津液失调的改善或恶化,往往预示着疾 病的转归,通过辨证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 势。
调理气血津液在改善病性中意义
调理气血津液是改善病性的重要手段
01
针对气血津液失调的不同状况,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可以改
善脏腑功能,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调理气血津液需结合具体病情
02
调理气血津液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个
性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调理气血津液需注重整体观念
03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调理气血津液时需注重整体观念,兼
虫积辨证
指寄生虫感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的辨证。根据患者生活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判断寄生虫种类及感染程度 。
痰饮辨证
指水液代谢障碍导致痰饮内生的辨证。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四诊信息,分析痰饮产生原因及影响脏腑功能状况 。同时,还需关注痰饮的流动性、黏稠度等特性,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07
病案分析与讨论
改进建议
为提高病性辨证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建议加强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临床医生的辨证能力 和治疗水平。同时,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详细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增强患者的信任度和依从 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辨证目的
明确疾病的本质,为治疗提供依据,指导临床用药和针灸等治疗手段的选择。
辨证历史与发展
古代辨证
古代中医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 渐形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等基本辨证方法。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肢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湿淫证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暑淫证热、气虚、湿、神昏发热恶热,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猝然昏倒、胸闷,呕恶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湿淫证困重、混浊、分泌物量多、苔腻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渗漏湿液;皮肤湿疹、瘙痒;妇女带下量多,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中医诊断之什么是中医诊断中的症、证、病、辨证
什么是中医诊断中的症、证、病、辨证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
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
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
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什么是中医诊断中的症、证、病、辨证。
症即症状,是病人感到的自身异常变化及医生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征象。
症是分析与判断病证的原始依据,主要包括症状(如头痛、咳嗽、胸闷)和体征(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
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
或
可认为证是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划分。
病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
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
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临床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证候为论治提供依据的思维过程,即确定属于何证的过程。
它是一种
将周围环境、正气强弱与疾病特点加以综合考虑的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A11、忧思证的主要表现是A、精神萎靡,头晕健忘B、心悸失眠,疲乏少力C、忧愁不乐、失眠多梦D、烦躁易怒,面红目赤E、胸闷胁胀,心悸失眠2、下列不属于悲恐证的临床表现是A、精神萎靡B、胆怯易惊C、心悸失眠D、疲乏少力E、头晕健忘3、怒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A、烦躁易怒B、胸胁胀闷C、面红目赤D、舌红苔黄E、以上都是4、以烦躁多怒、胸胁胀闷、面赤头痛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是A、喜证B、怒证C、悲恐证D、忧思证E、以上都不是5、喜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的是A、精神涣散B、语无伦次C、举止失常D、烦躁易怒E、心神不安6、下列属于津液亏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皮肤干燥B、眼球深陷C、口渴欲饮D、脉细数无力E、以上均是7、阳水的水肿特点是A、足胫先肿B、下肢先肿C、腰部先肿D、腹部先肿E、眼睑、颜面先肿8、下列各项中,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腹部痞胀,舌淡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属于A、痰证B、饮证C、水停证D、津液亏虚证E、以上都不是9、支饮饮停于心包的临床表现是A、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B、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C、肢体沉重、酸痛,或浮肿,小便不利D、泛吐清水,房腹痞胀,腹部水声漉漉E、以上都不是10、饮邪停留于胃肠,可见泛吐清水,脱腹痞胀,腹部水声漉漉者属于A、痰饮B、支饮C、溢饮D、悬饮E、以上都不是11、痰饮的饮停部位为A、胃肠B、胸胁C、心包D、四肢E、肝胆12、悬饮的饮停部位为A、胃肠B、胸胁C、心包D、四肢E、肝胆13、以胸胁胀满疼痛,乳房胀痛,情志抑郁,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为主要证候的是A、气滞血瘀证B、气血两虚证C、气随血脱证D、气不摄血证E、气虚血瘀证14、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淡,脉微欲绝者。
辨证属于A、气血两虚证B、气虚血瘀证C、气不摄血证D、气随血脱证E、气滞血瘀证15、下列各项中,以吐血,便血,皮下瘀斑,鼻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脉弱为主要表现的是A、气血两虚证B、气虚血瘀证C、气不摄血证D、气随血脱证E、气滞血瘀证16、下列属于气虚血瘀证临床表现的是A、头晕目眩B、心悸失眠C、形体消瘦D、面色晦滞E、脉细弱17、气血两虚证临床表现不包括的是A、头晕目眩B、面色晦滞C、少气懒言D、神疲乏力E、心悸失眠18、血热证的表现特点为A、身热夜甚B、心烦失眠C、燥扰不宁D、口渴面赤E、以上都是19、血瘀证的疼痛特点为A、胀痛B、重痛C、刺痛D、空痛E、虚痛20、以咳嗽喘促、呃逆、呕吐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属于A、气逆证B、气闭证C、气滞证D、血瘀证E、血虚证21、引起气滞证的病因为A、情志不舒B、气机郁结C、痰饮、瘀血D、宿食、蛔虫E、以上都是22、下列各项中,以面色苍白、心悸、脉微或益为主要表现的是A、气虚证B、气脱证C、血脱证D、血虚证E、气不固证23、血虚证的临床表现是A、面色苍白B、四肢厥冷C、心悸气短D、舌色枯白E、两目干涩24、以自汗,大便、小便、经血、精液、胎元等不固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属于A、气陷证B、气虚证C、气脱证D、血虚证E、气不固证25、以下哪项不是气脱证的临床表现A、呼吸微弱B、汗出不止C、少气乏力D、面色苍白E、舌淡脉微26、症见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舌质淡嫩,脉虚,此属于A、气虚证B、气陷证C、气脱证D、阳虚证E、气滞证27、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脱腹坠胀感,形体消瘦并见脱肛,此表现为A、气虚证B、气陷证C、气脱证D、气滞证E、气逆证28、亡阳证与亡阴证的鉴别是A、身凉或身灼B、四肢厥逆或温和C、面白或面赤D、汗质的稀冷如水或黏热如油E、以上都是29、亡阳证的表现不包括A、冷汗淋漓B、身灼肢温C、呼吸气弱D、面色苍白E、神情淡漠30、亡阴之汗的特点是A、汗热而黏如油B、汗热味淡不黏C、汗冷味淡不黏D、汗冷味淡而黏E、以上都不是31、下列属于阴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口淡不渴B、五心烦热C、大便稀薄D、脉沉迟无力E、畏冷肢凉32、临床上常见的阳虚证不包括A、脾阳虚证B、胃阳虚证C、肾阳虚证D、肝阳虚证E、心阳虚证33、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为A、畏冷肢凉B、五心烦热C、两额潮红D、大便干结E、舌红脉细数34、发热恶热,口渴喜饮,便秘,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此属A、风淫证B、燥淫证C、火热证D、暑淫证E、湿淫证35、以下哪项不是湿淫证的证候表现A、头重如裹B、气短神疲C、胸脱痞闷D、纳呆恶心E、口腻不渴36、新起恶寒,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舌苔白,脉浮紧,证属A、内寒证B、里寒证C、伤寒证D、中寒证E、虚寒证37、具有严格季节性的证候是A、风淫证B、寒淫证C、湿淫证D、暑淫证E、燥淫证38、湿淫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为A、身体困重B、胸闷脱痞C、口腻不渴D、脉濡缓E、以上都是39、暑淫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的是A、口渴喜饮B、肢体困倦C、汗出不止D、舌红苔黄E、脉浮紧40、下列属于寒淫证临床表现的是A、头身疼痛B、脱腹疼痛C、肠鸣腹泻D、发热无汗E、以上都是41、中寒证又称为A、内寒证B、表寒证C、寒邪束表证D、太阳表实证E、太阳伤寒证42、下列不属于寒邪特性的是A、凝滞B、收引C、属于阴邪D、易伤阳气E、善行而数变43、寒淫证的脉象表现为A、脉浮紧B、脉浮缓C、脉沉迟D、脉沉数E、脉浮数44、风淫证的脉象表现为A、脉浮紧B、脉浮缓C、脉沉迟D、脉沉数E、脉浮数45、风淫证临床表现可见A、汗出微热B、头身疼痛C、肢体厥冷D、肠鸣腹泻E、脉浮紧二、B1、A.胃肠B.胸胁C.心包D.四肢E.肝胆<1>、支饮的饮停部位是ABCDE<2>、溢饮的饮停部位是ABCDE2、A.恶寒发热,无汗头痛B.发热恶风,头痛汗出C.发热汗出,口渴乏力D.胸院痞闷,口腻不渴E.干咳少痰,口渴饮水<1>、燥淫证的特点是ABCDE<2>、湿淫证的特点是ABCDE3、A.气虚证B.气陷证C.气不固证D.气脱证E.气闭证<1>、头晕眼花,气短疲乏,屈腹坠胀感属于ABCDE<2>、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伴小便失禁或余沥不尽属于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忧思证指由于思虑过度,或过分忧愁,导致心、脾等脏腑气机紊乱,以忧愁不乐、失眠多梦等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
病性辨证试题及答案
病性辨证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病性辨证是指()A. 根据病人的体质进行辨证B. 根据疾病的病因进行辨证C. 根据疾病的性质进行辨证D. 根据疾病的病位进行辨证答案:C2. 寒证和热证的辨证依据是()A. 病位B. 病因C. 病性D. 病机答案:C3. 以下哪项不是病性辨证的内容()A. 虚实B. 寒热C. 气血D. 脏腑答案:D二、填空题4. 在中医理论中,病性辨证的“虚实”指的是____和____的相对盛衰。
答案:正气,邪气5. 病性辨证中的“寒热”是指____和____的相对盛衰。
答案:阴邪,阳邪三、判断题6. 病性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答案:正确7. 病性辨证只能用于诊断内科疾病。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8. 简述病性辨证中“虚实”的概念。
答案:在中医理论中,“虚实”是指正气和邪气的相对盛衰。
“实”是指邪气盛,正气相对不足;“虚”则是指正气不足,邪气相对盛。
9. 描述病性辨证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答案:病性辨证在临床诊断中应用广泛,通过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等性质,可以为治疗提供方向,如寒证需温阳散寒,热证需清热泻火,实证需泻实,虚证需补虚。
五、论述题10. 论述病性辨证与病因辨证的区别。
答案:病性辨证主要关注的是疾病的性质,如寒热、虚实等,而病因辨证则侧重于疾病的起因,如外感风邪、内伤饮食等。
病性辨证是判断疾病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关键,病因辨证则是确定疾病来源和发病机制的依据。
两者在诊断过程中相辅相成,共同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学第六章病性辨证
(4)病机不同
伤寒证者,卫阳被郁,肌肤失温;
中寒证者,阳气受损,气机被遏; 虚寒证者,阳虚失温所致。
2016/7/28 中医诊断学
寒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证候, 只有分清其类型以及各类之异同, 才能把握其不同的治法,再者, 应注意分清中寒与虚寒,因其性 质相同,然而其程度不同,前者 急而后者缓,前者宜“寒者热 之”,后者则“阴病治阳”。尤 其是阳虚之结果即是亡阳证。
2016/7/28 中医诊断学
2.寒淫证实寒之伤寒、中寒、虚寒的鉴别:
(1)概念不同
伤寒证——指寒邪外袭肌表,阻遏卫阳所表
现的实寒证。 中寒证——指寒邪直中脏腑、气血,损伤阳 气,阻遏气机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虚寒证(内)——指机体阳气不足,温煦无 力所表现的里虚寒证。
2016/7/28
2016/7/28 中医诊断学
湿邪所致的病证较多,且 病情复杂,部位广泛,缠绵 难愈。其重要病机是气机被 遏,阳气受损,其主要治法 是利其小便,所谓“治湿不 利小便,非其治也”。
2016/7/28
中医诊断学
五、燥淫证 (外燥证)
1、基本特点: 燥邪为秋令之气,发病多在秋 季,肺与秋令相应,且喜润恶燥, 故燥邪每多伤肺。 燥甚则干,临床多以津枯液少 为特征。
第六章
病性辨证
病性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 导下,对各种症状体征进行辨 识,并对所患病、证性质作出 概括判断的辨证方法。
2016/7/28 中医诊断学
病性是病理改变的性质,即 病变的本质属性;是导致疾病当 前证候本质性原因,因而有时也 称为“病因” ,即“审症求因” 和病性辨证;但和发病学的原 始因素的“病因” ,概念不同, 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
2016/7/28 中医诊断学
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肢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4.湿淫证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发热恶热,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猝然昏倒、胸闷,呕恶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湿淫证困重、混浊、分泌物量多、苔腻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渗漏湿液;皮肤湿疹、瘙痒;妇女带下量多,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病性辩证
辨证依据
• 病久体弱,以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白、舌淡等 为主要表现。
二、阴虚证
• 指体内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 减退,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脉细数等为主 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 成因:(1)热病后期。 (2)情志过极。 (3)房事不节。 (4)过服温燥。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颧红,潮热,盗汗,小便黄短,大便干结。 舌象:舌红少苔少津。 脉象:细数。 (2)证候分析: 机体失却濡润、滋养:形体消瘦,口燥咽干 ,小便短黄,大便干结。 虚热内生: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舌 红少苔,脉细数。
四、亡阴证
• 指体内阴液严重耗损而欲竭,以身灼烦渴、唇焦面 赤、脉数疾、汗出如油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 成因:(1)久病阴亏进一步发展而成。 (2)大热、大吐、大泻、大汗,严重烧伤 ,阴液暴失。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 温,恶热,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面 赤颧红,呼吸急促,小便极少。 舌象:舌红干燥。 脉象:细数疾。
辨证依据
• 起病较缓而缠绵,以困重、酸楚、痞闷、腻浊等 为证候特点。
五、燥淫证
• 指外界气候干燥,耗伤津液,以皮肤、口鼻、咽 喉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 成因:感受外界燥邪。
燥邪性质及其致病特征
1、干涩伤津:以口、鼻、咽、唇等官窍干燥,皮肤 干涩,毛发不荣为特征。 2、易伤肺:干咳痰少或无痰,或痰黏难咯等。
三、病性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区别
• 八纲辨证——辨的是一种纲领证,不是具体的证。
• 病性辨证——辨的是具体的证,能直接指导治疗。
四、辨病性的意义
• 病性是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是对疾病一定阶段整 体反应状况的概括,是对邪正相互关系的综合认识, 具有整体、动态的特点。
中医诊断学 病性辨证
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淫证
候。
六淫辩证:
(1)淫和非淫
(2)感邪往往有内虚
(3)邪气随体质而转化
(4) 内外可以互相影响(内生五邪)
一、风淫证
【概念】
指外感风邪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外风证”。具有发
病急、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风邪袭表证:恶风、微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腠
或苔少, 脉细数
“热、干、红、数、消瘦、盗汗、脉细”
【概念】
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外脱,以冷汗、肢厥
、面白、 脉微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阳气由虚而衰,
寒邪极盛,暴伤阳气。
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失精等阴
血消亡而阳随阴脱。
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
致使阳气暴脱。
----- → 阳气极度衰微外脱
便稀溏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
妇女可见带下量多。
【辨证要点】
1.感受外湿
2.困重,胀闷,痠楚,腻浊,脉濡缓或细。
“重、浊、闷、腻、缓”
五、燥淫证
【概念】
指外感燥邪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外燥证。有凉燥和
温燥之分。发于初秋气温者为温燥,发于深秋气凉
者为凉燥。
五、燥淫证
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
苔白或黄,脉虚数----暑伤气津
肢体困倦,苔白或黄----夹有湿邪
或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气喘等--暑闭
神机
或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
搐---暑热动风
中暑(暑闭气机、心包、暑热动风)vs 伤暑(暑湿袭表)
中医诊断学55,56讲病性辨证概述辨六淫证候,辨阴阳虚损
病性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三) 气滞类证
二 气逆证 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或咳嗽喘息等,为肺气 或咳嗽喘息等, 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 或咳嗽喘息等 上逆;或呃逆嗳气呕吐恶心,为胃气上逆; 上逆;或呃逆嗳气呕吐恶心,为胃气上逆;或头痛 眩晕,气从少腹上冲咽喉,或晕厥吐血, 眩晕,气从少腹上冲咽喉,或晕厥吐血,为肝气上 升发太过。 逆,升发太过。 辨证依据:以咳喘、呕吐、呃逆等为主要表现。 辨证依据:以咳喘、呕吐、呃逆等为主要表现。 三 气闭证 气机闭塞——神昏,晕厥,肢厥,或绞痛,二便闭, 神昏, 气机闭塞 神昏 晕厥,肢厥,或绞痛,二便闭, 脉实等。 脉实等。 辨证依据:以突发神昏或绞痛、二便闭塞、息粗、 辨证依据:以突发神昏或绞痛、二便闭塞、息粗、脉 实为主要表现。 实为主要表现。
气血津液辨证
(二) 血虚类证
一 血虚证
血液亏虚,脏腑经络组织失濡 血液亏虚,脏腑经络组织失濡——面、唇、睑、舌、爪 面 甲等淡白无华,或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多梦, 甲等淡白无华,或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多梦,健 忘;手足麻木,皮肤干涩,妇女经少色淡,月经衍期, 手足麻木,皮肤干涩,妇女经少色淡,月经衍期, 闭经,脉细无力。 闭经,脉细无力。 辨证依据:病体虚弱,以肌肤粘膜淡白无华, 辨证依据:病体虚弱,以肌肤粘膜淡白无华,脉细为主 要表现。 要表现。
气血津液辨证
(一) 气虚类证
一 气虚证
元气亏虚,功能活动(推动、防御、固摄、气化等)减 退——少气懒言,气短声低,神疲乏力,头晕目眩, 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嫩,脉虚。 辨证依据:病体虚弱,以神疲、乏力、气短、 辨证依据:病体虚弱,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等为 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
二 气陷证
阴阳虚损
阴虚证
中诊学病性辨证
三焦辨证
上焦病证
温热之邪侵袭肺卫或逆传心包所致的病症。表现为发热、 微恶风寒、咳嗽等症状或高热、神昏谵语等症状。
中焦病证
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所致的病症。表现为身热、面红、 目赤、腹满等症状。
下焦病证
温热之邪犯及下焦,劫夺肝肾之阴所致的病症。表现为手 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倦、耳聋等症状或手足蠕动、神倦 脉虚等症状。
心脉痹阻证
表现为心悸、胸闷、心痛、气短等症状,多因瘀 血、痰浊、气滞等痹阻心脉所致。
肝病辨证
肝气郁结证
表现为情志抑郁、胸胁或 少腹胀满窜痛、善太息等 症状。
肝火炽盛证
表现为头晕胀痛、面红目 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 等症状。
肝阴不足证
表现为头晕目眩、视力减 退、两目干涩、胁肋隐隐 灼痛等症状。
脾病辨证
病性辨证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全面分析
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病 史等进行全面分析,避免 片面性。
辨别真假
对症状进行辨别,区分真 假、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
审证求因
在辨证过程中,要审明证 候的因果关系,找出疾病 发生的原因。
病性辨证的注意事项
四诊合参
01
在辨证过程中,要将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
血热证
外感热邪侵入血脉,或情志郁结化火导致血分热盛,以出血和实热症 状为主要表现。
津液病辨证
津液不足证
津液亏少,脏腑、组织、官窍失却滋润、濡养和充盈,以口、鼻、唇、舌、皮肤 、大便等干燥为主要表现。
水液停聚证
多由肺、脾、肾和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谢发生障碍,导致水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在体内某些部位停聚,出现水肿、泄泻、痰饮等症状。其中,水湿停聚 以水肿、泄泻为主症;痰饮停聚则以胸闷、呕吐、痰涎量多等为主症。
病性辨证汇合医学PPT
⑥湿性粘滞,阻滞气机,故湿邪为病,多具有 起病缓,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等特点。
辨证要点
确定本证,应抓住以下要点
一、以局部或全身重困、痞闷、分泌排泄物增多而秽 浊、舌苔厚腻为特征性表现
二、起病缓慢,病情迁延难愈,其症状的发生或加重 常与潮湿环境、阴雨气候有关。其中,表湿证以湿滞 肌表、关节的表现为主,里湿证则以湿阻中焦、运化 不行的症状为重点。
分析:
①火热为阳邪,燔灼急迫,火热为病,多起病急、 变化快、病势较剧,常见发热恶热,面红目赤,舌 红绛,脉数等全身或局部显著热象。
②火性炎热,易伤津液,故见口渴饮冷,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苔黄干等症。
③火热内炽,迫血妄行,则常见吐血、衄血等出血 症
④热甚动风,故甚而可四肢抽搐、颈项强 直、角弓反张等风象表现。
深秋已近寒冬,既燥亦凉,此时感受其邪, 则多为凉燥,除其证候主要表现外,还常 兼见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脉浮紧等 风寒表证表现
【辨证要点】Biblioteka 外燥证多见于秋季,以口鼻、咽喉、肌肤干燥,干咳 无痰或痰少而粘、难于咯出,以及轻微表证为辨证要 点。
内燥证则无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热证的后期,以全 身脏腑津液亏虚的表现,如消瘦、尿少便干、口渴喜 饮、毛发干枯、爪甲脆折及其它阴虚内热证为鉴别要 点。
① 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故出现少气懒言、 疲倦乏力;气虚不能上荣,则头晕目眩。
② 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肌表,故为自汗。劳则 气耗,所以活动劳累时诸症加重。
③ 营气虚不能上承于舌,故舌淡嫩。
④ 气虚鼓动血行之力不足,故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
以神疲乏力、气短息弱、声低懒言、动则加重为辨证 要点。
二、气陷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燥或灰黑——火热耗伤津液 或见神昏、谵语——火热闭扰心神 或见惊厥、抽搐——热极动风 吐血、衄血——火热迫血妄行 痈肿疮疡——热毒内盛,气血壅滞,血肉腐败成脓
【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壮热,渴喜冷饮,便秘,尿黄; 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 出血,局部红肿热痛; 舌红或绛、苔黄干、脉数有力等实热症
淫证、燥淫证、火热证。 2、阴阳虚损辨证:阳虚证、阴虚证、亡阴证、
亡阳证。 3、气血辨证: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
气脱证、血虚证、血脱证、气滞证、气逆证、 气闭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气血同病类 证。 。 4、辨津液证候: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 亏虚证。
病因与病性的概念不完全相同
一般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始因素,如 外感六淫、七情刺激、外伤、劳倦等,属于 病因学、发病学的范畴,
缓; 突起丘疹,皮肤瘙痒; 肢体关节游走疼痛
【风淫证与内风证鉴别】
内风证: 又称肝风内动证,是指由 于热盛、阳亢、血虚、阴虚等病理 变化,出现眩晕欲扑、肢体麻木、 振颤、抽搐等类似风性动摇特点为 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参见教材 P126。
二、寒淫证 【概念】
指外感寒邪所表现的证候,又 称实寒。
【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口鼻咽干燥,唇裂,皮肤干燥,口干渴欲 饮,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苔干燥—— 燥邪伤津,清窍、皮肤失润
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燥邪犯肺伤津 恶寒微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紧——凉
燥表寒
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咽喉疼痛,舌干苔薄 黄,脉浮数——温燥表热
【辨证要点】
秋季或处气候干燥的环境, 干咳,口、鼻、咽、唇、 皮肤干燥不润
【成因及分类】
1成因:秋季气候干燥2分类:
有凉燥和温燥之分。发于初秋气温 者为温燥,发于深秋气凉者为凉燥。
常见证型:燥邪犯表证、燥邪犯肺 证、燥干清窍证等。各自症状虽可有
所偏重,但由于肌表、肺系和清窍常同 时受累,以至三证的症状常相兼出现。
——寒邪束表,郁闭肌腠,阳气失 于温煦
2中寒证(又称内寒证、里寒 证等)
局部拘急冷痛——感受寒邪,经脉拘急 肢体厥冷,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
舌苔白,脉紧或沉迟有力——阴寒内盛,阳气 不能温煦 或咳嗽、哮喘、咯稀白痰——寒邪客肺,肺失 宣降。(寒邪犯肺证) 或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寒滞胃肠, 使胃肠气机失常,运化不利(寒滞胃肠证)
寒湿证应注意区分寒与湿的孰轻孰重;湿热 证是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抑或湿热俱盛。
常见证型:寒湿凝滞筋骨证、寒湿困脾证、 湿热蕴脾证、大肠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膀 胱湿热证、湿热下注证、湿邪犯头证等。
【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微恶风寒发热——湿犯肌表,阻滞气机,困遏清阳 头重而痛,身困重,肢体倦怠,关节酸痛重着,屈
病性是当前证候的性质,如气虚、血瘀、湿 热、痰饮等,属于诊断学、辨证学的范畴。
由于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主要是从症 状而推求原因,因而病因学研究的病因与辨 证学探求的病性往往又是一致的,即前者是 由因析果,后者是由果析因。
三、病性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在八纲辨证中,寒与热既是辨别病因的纲领,又是 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虚与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 领,也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虚证、实证,寒证、 热证,阴证、阳证,标证、本证等,都属于较为笼 统的病性概念,或称为“纲领证”。
湿证有外湿、内湿之分,但常内外合邪、相 因为病。
外湿证:外感湿邪所致,病位偏于肌表、经 络、肌肉、筋骨,以肢体困重、痠痛为主, 或兼恶寒微热等表证。
内湿证:过食肥甘酒醪、饮冷,脾失健运, 湿浊内生,病位偏于内脏,湿困脾胃,运纳 升降失调,以脘腹痞胀、恶心呕吐、纳呆、 便溏等为主。
五、燥淫证
【概念】 指外感燥邪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外燥证。
心烦——暑扰心神 或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
昏迷、惊厥、抽搐——暑闭心神,引动肝风 或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
气喘等——暑闭气机(教材缺此,补充)
【辨证要点】
夏月感受暑热之邪 发热,汗多,口渴心烦, 气短疲乏、尿黄等
【暑淫证与火热证的区别】
暑的性质虽与火热同类, 但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 性,其病机、证候也与一 般火热证有一定的差别。
由于病性是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的属性,是对疾病 一定阶段整体反应状态的概括,是对邪正相互关系 的综合认识,具有整体、动态的特点,因此,在进 行病性辨证时,一般须对全身症状、体征以及体质、 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方可使辨证结果准确。
四、病性辨证的重要意义
病因病性是对疾病一定阶段整体反应状 况的概括,是对邪正相互关系的综合认 识.
因此,正确理解每一个病因病性的概念, 掌握其各自的基本证候表现,了解其相 互间及其与脏腑等病位之间的一般组合 关系等,对于准确地进行辨证,具有极 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六淫辨证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 种病邪的统称。
六淫辨证,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 状、体征等,依据六淫病邪的致病 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 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与六淫病邪致 病相关的证候。
概
说
一、概念
“病性”,指病理改变的性质,也就是病理 变化的本质属性。
由于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 因而也有称病性为“病因”者,即“审症求 因”。
病性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 人所表现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从而 确定疾病当前证候的性质的辨证方法。
二、病性辨证的内容
主要包括: 1、六淫辨证: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风邪袭表证:恶风、微热、汗出,苔薄白,脉浮 缓——风邪袭表,腠理开合失调
2风邪犯肺证:咳嗽、咽喉痒或痛、鼻塞或喷嚏 等——风邪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
3风客肌肤证:皮肤瘙痒,或见丘疹——风邪客于 肤腠,营卫气血不和。
4 风邪中络证:肌肤麻木不仁、口眼歪斜——风邪 侵袭经络,经气阻滞,脉络麻痹。
伸不利——寒湿凝滞经络、肌肉、筋骨,气血不畅 胸闷,面色晦垢,困倦嗜睡——湿阻气机,困遏清
阳 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欲呕,大便稀溏——
湿困脾胃,纳运升降湿司 小便浑浊,妇女带下量多——湿邪下趋 苔白厚腻,脉濡缓或细——湿浊内盛
【辨证要点】
感受外湿 困重,胀闷,痠楚,腻 浊,脉濡缓或细
【外湿证与内湿证的鉴别】
寒淫证:指外感寒邪所致的实寒 证。属于“阴盛则寒”。
虚寒证:又称阳虚证,是指机体 阳气亏虚,温煦、推动、气化无 力,以畏寒肢冷为主要表现的虚 寒证候。属于“阳虚则寒”。参 见教材P103。
三、暑淫证 【概念】
指夏季感受暑邪所表现的 暑热证候。其发病一般只 见于炎热夏季。
【成因及分类】 1成因:
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受 寒邪的病史。
【成因及分类】 1成因:
外感阴寒之邪,如淋雨、下水、衣 单、露宿、在冰雪严寒处停留、食 生、饮冷等,阳气未能御制寒邪而 致病。
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 易伤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2分类:
有伤寒证和中寒证之分。 “伤寒证”是指寒邪外袭于肤表,阻
【成因及分类】 1成因:
主要是感受了外界的风邪,其中 也可能包含着某些生物性致病因 素。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善行而数变,常兼夹其他邪气为 患。故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 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2分类:
风淫证根据其所反映病位与证候的不 同,而有不同的证名。
有风邪袭表证、风邪犯肺证、风客肌 肤证、风邪中络证、风毒窜络证、风 胜行痹证、风水相搏证等。
按八纲归类,火热证有表热、里实热之分。 热邪外袭,卫气抗邪于外为表热证; 邪热传里,或火热之邪直接内侵,以热在脏
腑、营血等为主要表现者,为里实热证。
【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发热微恶寒,头痛,咽喉疼痛,鼻塞流浊涕,舌边 尖红,脉浮数——热邪犯表,肺卫失宣
壮热,恶热喜凉,脉数有力——火热炽盛,充斥内 外
六淫病证与“内生五邪”所表现 的证候临床意义不同
六淫病证是由于外邪入侵所致。 “内生五邪”是指因脏腑功能失调所产
生的病理反应。 “内生五邪”所表现的证候虽与六淫病
证的临床表现相似,但临床意义不同。
一、风淫证 【概念】
指外感风邪所表现的证候。又 称“外风证”。
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游走不 定的特点。
夏月炎暑,感受暑热之邪。 暑为阳邪,具有暑性炎热升散,
耗气伤津,易夹湿邪等致病特 点。
2分类:
临床常见的暑证有暑湿袭 表证、暑伤津气证、暑闭 气机证、暑闭心神证、暑 热动风证等。
【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尿短黄,—— 暑性炎热升散,耗伤津液
气短神疲,肢体困倦,舌红,苔白或黄,脉 虚数——暑热耗气
燥淫证、火热证。 3、阴阳虚损辨证:阳虚证、阴虚证、亡阴证、亡
阳证。 4、气血辨证: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
证、血虚证、血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 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气血同病类证。 5、津液辨证: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
【教学方法与课时】
课堂讲授为主,组织病例 讨论分析。6学时。
遏卫阳,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 寒证; “中寒证”是指寒邪直接内侵脏腑、 气血,遏制及损伤阳气,阻滞脏腑气 机和血液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1伤寒证
(又称外寒证、表寒证、寒邪束表 证、太阳表实证、太阳伤寒证等)
新起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 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苔白,脉 浮紧
四、湿淫证
【概念】 指外感湿邪所表现的证候,亦称
外湿证。 具有病势缠绵,病程迁延、难愈
的特点。
【成因及分类】 1成因:
因外湿侵袭,如气候潮湿,淋 雨下水、居处卑湿、冒受雾露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