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病与辩证

合集下载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1. 引言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和指导。

它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辨析,确定病因病机,并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相应的治疗。

本文将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和原则。

2. 中医辨证依据中医辨证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2.1 病史询问病史询问是中医辨证的第一步,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可以了解到疾病的发展过程、症状表现、疾病的起因等信息,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2 望诊中医辨证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阴阳盛衰以及病程等,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3 闻诊闻诊是中医辨证的另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可以了解到患者的声音音质、呼吸特点等信息,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4 问诊问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饮食等情况,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5 切诊切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3.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3.1 辨证准确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一要义是准确地辨证。

通过全面收集和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并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判断,确定患者的证候,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3.2 辨证论治合理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二要义是合理地论治。

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并结合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治疗,既要符合中医理论,又要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3 辨证论治细致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三要义是细致地论治。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注重细节处理,确保治疗的精确性和规范性。

4. 结论中医辨证论治依据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

通过病史询问、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法,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辨病、辨证、辨位在膝骨性关节炎诊疗过程中的意义

辨病、辨证、辨位在膝骨性关节炎诊疗过程中的意义

辨位论治
• 大多是症状表现在远离疾病或组织伤害的部 位, 而疾病或组织伤害的原发部位却无显性症 状。 • 所以, 医师在诊治躯体痛症的疾患中, 要按照 疾病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程序, 从点到面地 探究躯体痛症的产生机制, 准确定位疾病或组 织伤害的部位。
辨病诊疗
• 辨病治疗即为借助现代手法确定疾病的性质, 如膝关节疾病的性质与程度。 • 目前对于膝关节痛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 现和X线摄片。尤其是X 线诊断因其简单明了、 价格低廉等原因, 仍是作为膝关节痛病动态观 察的一个常规检查技术。
骨关节炎病因-原发性骨关节炎
• 指关节无明显病因,而逐渐发生的退行性 变,发病可能与年龄、遗传、体质、代谢 等因素有关。 • 是一种慢性,渐进的病理过程,至今病因 尚不清楚,可能是全身或局部的综合因素 所致。
骨性关节炎病因-继发性骨关节炎
• 是在局部原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病理变化。因 此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仅少数关节受累。 • 常见病因:
• 我们提倡辨病、辩证及辨位相结合的治疗模式
辨证论治
•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被认为是 中医学的精华所在。 • 证,即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 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和概括,反映出疾病过程 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 证候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医证 候研究是目前中医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证候 的准确和全面与否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效果。 • 症状、体征等病理信息完整、规范,是准确辨证 的基础。 。
辨病、辨证、辨位在膝骨性关 节炎诊疗过程中的意义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袁普卫
膝骨性关节炎概况
膝关节OA 病变主要累及关节软骨、骨质和关节滑膜,临 床以关节疼痛、变形和活动受限为特点。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OA 发病率渐增,其发病率占全部 风湿性疾病的3/4。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 年OA 将 成为第四大致残性疾病。 临床工作中见到,因骨关节炎致关节痛的患者就诊率较高, 膝关节疼痛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行动,是影响老年人生活 质量最主要的疾病之一。 膝关节疼痛因而成为多数患者就诊的首要原因 。

中医诊断学中的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研究

中医诊断学中的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研究

PART 03
辩证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 的应用
REPORTING
辩证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辩证思维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 思维之一,强调从整体、动态 、联系的角度看待疾病。
辩证思维具有全面性、灵活性 、深刻性等特点,能够揭示疾 病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思维强调阴阳五行等中医 基础理论的运用,以指导临床 实践。
辩证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性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讨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为 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中医学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和分析中医诊断 学中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论文结构安排
01
02
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历史渊源、基本理论和临床实 践现状,阐明其在中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辩证与辨病的概念及关系
阐述辩证与辨病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内涵、特点及 其相互关系,强调二者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互补 性和协同作用。
双向思维的研究价值
分析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研究 价值,探讨其对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推动中 医学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实践案例
例如,在治疗感冒时,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辩证分析,确定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 等类型;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明确感冒的病因和病理过程,从而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 种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感冒的治疗效果。
PART 06
结论与展望
REPORTING
研究结论总结
辨病思维具有整体性、动态性、个性化等特点,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 规律。
辨病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性

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优劣

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优劣

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优劣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是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辨病论治,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的过程,即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势,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然后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在临床治疗时具有良好效果,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

除了治愈疾病之外,它的长处还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目前有很多疾病人们未能正确认识,只能以综合征加以命名,缺少治疗办法,或虽有认识,但在治疗上尚无良策,如艾滋病等,辨证论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机体生理功能,改善症状并提高生存质量。

第二,诸如身体某部分不适但实验室指标无改变的第三状态,辨证论治也能起到恢复健康的作用。

但是由于证具有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的本质,但又不能完全反映病的本质,具体到临床上则表现为有“病”而无“证”可辨的情况。

如乙型肝炎在无症状期,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而确诊,但由于缺乏临床症状而无法辨证,此时我们不能因为无证可辨而放弃治疗,相反我们可根据其病来进行论治,方不至于延误病情。

所以,我们必须既讲辨证论治,又要重视辨病论治。

辨病论治是指针对某一疾病采用专方专药的治疗。

所以我觉得辨病论治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中医治疗疾病时除了辨证论治外,也注重辨病论治。

如古人治疗肠痈用大黄牡丹汤,治疗脏躁用甘麦大枣汤,常山治疟,鸦胆止痢,都表明专方,专药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一定的情况下无需辨证论治。

但是,辨病论治只是针对性的矫正了某“病”的一般的基本的病理改变,而事实上由于引起病时或“病”的演变过程中,机体内外环境的种种特殊性,在具体到当时情况下的某个病人时,必然存在着特殊的病理变化——证候的不同;再者,辨病论治主要着眼于病变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理变化,而辨证论治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着眼于机体的整体病理反应。

浅谈“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一则

浅谈“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一则

浅谈“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一则【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75-01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我国医学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岐伯问?黄帝答。

主要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诊断及治疗和预防;养生等各方面的理论;历代医学皆遵循以法,或奉以为法。

中医讲的“辨证论治”。

——中医有“辨证论治”,西医也有“辨病论治”。

中西医都有各自的辩证体系,根据各种疾病的特点,对患者作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相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症状,相同的症状有不同的疾病。

所谓前者所言:“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己病。

”两者是如何“辩证论治”呢?在这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由于近代中医强调的是“辩病”面对“辩证”方面尤其是对“症”字理解还不完全一致,因而对“辩证论治”以及如何“辨证论治”认识也就不统一。

‘症’字在某些方面做“症候”或“症状”来理解,比如两人关系发生矛盾则这个‘症’字我认为必须做证据来理解。

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如何懂得“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用”《内经》。

后作者,渐侵淫,红紫色,郑卫音。

前日,我去某卫生院中医馆,碰见一患者年龄30岁左右男子,我在旁边坐了下来,看看这位副主任中医师大夫如何“辩证论治”。

‘四诊’(望、闻、问、切)半分钟未到;问患者哪痛哪痒?那男子说腹泻、腰痛等。

伸舌一看、糊里糊涂地十七、八味药的大复方一张,一取三剂;服后再来叮嘱患者。

真是头疼医头,足痛医足,医者自知脉理精微,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为何如此草率呢?不知‘辩证’何来‘论治’;如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这些主任医师是诊断医者,何谈“辨证论治”?此类医师举不胜举。

中医辨证如《金匮要略》,《内经》,《伤寒论》,《难经》,《温病》等等这些资料,他们真的是‘走马观花’而到此‘殊途’吗?岂知《白衣天使》之神圣使命!那些资质(文凭证件)如何得手?有人说中医要发展,西医‘辨病’和中医‘辩证’结合起来,必然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中医诊断 辩病与辩证

中医诊断 辩病与辩证

中医诊断辩病与辩证
中医诊断辩病与辩证
中医诊断:辩病与辩证
证和病二者存有紧密的关系。

但严格说来,证和病的概念相同,证是证候,就是指疾
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及鬼神正斗争高低等方面情况的病理归纳。

而病则就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原体因素引发的一种以生死争斗为基本形式的病理过程。

一个病可以存有相同的证,同样相同的证一般会载于相同的病中,所以存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观点。

例如哮喘病,其具结风寒证和风热证的相同,须用相同的辨证;再例如头痛与晕眩虽属于两病但均可发生血虚证祗。

因此,既必须实事求是,又必须
辨病。

辨证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全面而又具体地判断疾病在
一定阶段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

而辨病则是按照辨证所得,与多种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
别比较,同时进一步指导辨证,最后把那些类似的疾病一一排除,得出疾病的结论。

在得
出结论之后,对该病今后病机演变已有一个梗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辨证,便能预料其
顺逆吉凶,而更重要的是经过辨病之后,使辨证与辨病所有的治疗原则与方药结合得更加
紧密,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少走弯路的目的,总之,“病”是从辨证而得的,一种病有
一种病的变化规律,这个“病”的规律,又反过来指导辨证。

辨证——辨病——辨证,是
一个诊断疾病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们无法只以方剂为满足用户,必须既方剂,又辨病,由辨病再进一步方剂,二者不
可偏废。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1-4(1)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1-4(1)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与嗅两方面,一是以听觉来 辨别患者的声音,如语言、呼吸、呕吐、 呃逆等;二是以嗅觉来辨别患者分泌物的 气味,如脓液、痰涕等。
(一)听声音
1、语言:病人谵语狂言,多是疮疡热毒走黄或内陷的 证候之一;呻吟呼号,多是疮疡毒势鸱张或溃烂时出现 剧烈疼痛的表现。常见于指疔、有头疽等酿脓期、岩症 晚期、脱疽后期等。
三、问诊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了解患者的家属,以得知疾病 的发生经过和症状。这是诊断疾病最为首先的方法之一。 因为问诊可以全面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发病因素、 诊治经过及既往健康状况等全过程,从所得的资料中可 以进一步选择其他检查,作出明确的诊断。
问诊的顺序包括现病史,如主要明显的痛苦感觉,发 病日期,发病时的初起症状和病情演变情况,发病的可 能原因和诱因、发病后的治疗经过(包括药物、手术、X 线摄片、病理切片、其他各项检验等)。还要追询与现 在有关的旧病情况(既往史),家庭中有无遗传性或传 染性疾病,以及其他个人史如月经、胎产、职业、嗜好 等。
2、呼吸:病人气粗喘急,是走黄或内陷,毒邪传肺的 危重证候之一;气息低促,是正气不足的虚脱现象,多 见于久病之人,如岩症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脾肾阳虚 型等。若急性病患者,由气粗转为气息低促,为正气已 伤,病情更为危重。
3、呕吐、呃逆:由于病邪犯胃,胃气不降,浊气上干, 而致胃功能失职。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见到呕吐、呃逆, 其发生原因也截然不同,如疮疡初起见之,多为热毒炽 盛;溃疡后期见之,多为阴伤胃虚;若大面积烧伤、岩 症晚期见呃逆,为胃气已绝,预后多不良。
(二)问汗液
如痈证见汗出热退是邪随汗泄,有消散的可 能,如汗出热不退,是邪盛难消,为酿脓的表现。 如暑湿流注,汗出热不退,除有酿脓之变外,还 应考虑有续发的可能。如流痰、瘰疬等出现潮热、 盗汗或自汗,多是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的现象。

皮肤病的辨病与辩证

皮肤病的辨病与辩证

皮肤病的辨病与辩证中医治疗皮肤病的辨病与辩证现代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中医学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因此须内外合治,遵循整体观,以达到阴平阳秘。

中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归纳、辨识人体状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1] 1辨证施治 1.1 局部辩证局部辨证指观察皮损形态特点,从中获得病理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探讨治疗思路的辨证方式。

局部辨证主要辨析皮损类型、皮损形态、皮损分布特点、皮损部位、皮损色泽等等的临床意义:如水疱多湿、结节多为痰瘀、脓疱多为热毒;边界规则多为风湿热邪、边界不规则多属虫淫、皮损隆起正气充盛、皮损平塌正气不足;对称分布当从脏腑考虑、单侧分布多从经络考虑;皮损密集主毒热盛、皮损稀疏主正气虚;经络循行、十二皮部、脏腑各有所主部位、上部多风火、中部多气郁、下部多湿邪、偏于肢体伸侧属阳多热、偏于肢体屈侧属阴多湿;局限于一处多为湿、毒、痰、瘀;泛发于周身多为风、火、热邪。

皮损青黄赤白黑紫、深浅、明暗意义各不相同:红斑鲜艳、压之不褪色为血热,斑色紫暗为血瘀[2]等等。

1.2 整体辩证整体辨证的对象则是皮肤病发生的内外环境背景,即除去皮肤异常,其他系统异常状况的总和。

具体而言又包括以下内容: 1.2.1 八纲辩证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其中阴阳二纲又可以总括其它六纲,即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

八纲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总纲,能够概括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共性,掌握八纲辨证,就能将繁杂的临床表现,如疾病类别、深浅、性质以及邪正的盛衰,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指导临床。

(1)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如表证、热证、实证可概属于阳证的范畴。

临床上急性泛发全身,变化快和自觉痒痛明显的皮肤病,同时伴有发热、面红、烦躁、口干渴、大便干、小便黄;脉象浮、滑数者,如急性泛发性湿疹、接触性皮炎、银屑病进行期、药疹、急性荨麻疹等。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外科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外科在辨病和辨证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辨病和辨证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医外科的特点和应用。

一、辨病辨病是指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中医外科的辨病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仔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表现、病程以及相关检查结果等,以了解个体差异和疾病演变的特点。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问诊和望闻切诊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综合体格检查,包括形态、生理和病理反应等方面的观察,从而了解疾病的具体情况。

3. 辅助检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以获取更全面的病情信息。

4. 望闻问切:中医外科特别注重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和询问。

望病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情况来识别病情。

闻病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言语声音、呼吸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病则是询问患者的具体症状、感受、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切病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病灶进行触诊或切开,以判断病情和疾病的发展程度。

通过以上辨病的方法,中医外科可以准确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辨证辨证是指根据病情和辨病结果,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整体辨证判断。

中医外科的辨证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因辨证:即通过辨别病因,如外伤、感染等,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原因,从而指导治疗。

2. 病位辨证:通过辨别疾病的发生部位,如肺部、心脏等,以及病灶的大小、形态等特征,来确定病情的轻重和治疗的方向。

3. 病势辨证:通过辨别疾病的病程、进展速度等特点,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以及调整治疗方案。

4. 机体辨证:辨别患者的体质、体力、免疫功能等机体差异,以及其对治疗的反应情况,从而指导个体化的治疗。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外科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辨病为先,辨证为次”

“辨病为先,辨证为次”

“辨病为先,辨证为次”是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_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经历了形成、发展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也是人们对疾病、证候、治疗等认识深化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随着西医学对传统中医学的不断渗透和结合,传统中医学的临床思维模式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近几十年来,中医学者在临床实践中从开始辨证论治为主,向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诊疗模式转变。

但不同学者对辨证、辨病的先后主次仍存在不同看法。

一些人认为,看病只管辨证,不辨病,更不看西医理化检查结果。

作为现代中医,个人认为辨病为先,辨证为次才是现代中医应具备的临床思维模式。

1 辨病的首要地位传统中医学非常重视病的理解,疾病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脏腑功能失衡,人与环境不相适应,人体由健康状态变为疾病状态,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由发生到发展到康复或死亡的一个过程。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的诊断。

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辨病着眼于疾病整个过程的病理演变,有助于从整体、宏观水平认识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势、邪正关系及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1.1 历代医家辨病为先中医学在对疾病认识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辨病的或多或少的思考。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编写体例充分说明张仲景已认识到辨病的首要地位,重视辨病为先,基本确立了辨病为先的原则,奠定了在辨病的前提下进行辨证论治的思想。

《伤寒论》以六经病分类,先列总纲,再按具体病名分类,最后才详细地论述脉证、传变、预后等,并提出具体的治疗原则、方药等,完全在辨病前提下进行辨证论治。

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太阳病定义,即辨病为先。

太阳病下又分中风、伤寒及温病三种不同的疾病。

在辨太阳病的基础上再论述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不同证型的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同样创立了以病为纲,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的病证结合诊疗体系。

原书各篇名都以病名分篇的编写体例编写,在明确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再以脏腑经络辨证作为辨证方法,确立了病名诊断在内科杂病中的纲领地位,如“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摘要:辨证与辨病都是中医学中的诊疗方法,在明确二者概念的基础上,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并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诊疗疾病,相互为用,从而建立完整的中医治疗思维。

关键词:病;证;辨病;辨证;临床诊疗辨病与辨证,是医学中的两种诊治方法,二者既存在不同,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为用。

相比之下,中医学较注重辨证论治,而西医学则更重视辨病治疗。

本文通过对辩证与辨病的对比以及对列举疾病的分析,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1、辨病与辨证的概念辨病与辨证是医学中两个不同的名词,要明确二者关系,首先要确定其医学概念。

1.1辨证“证”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及现代文献中,对于“证”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统一,有以症状为证,如“厥证”“痛症”;或称病为证,如“痹症”“淋证”。

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解释为: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做出的反应状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结论。

而“辨证”则是我们常说的辨证论治,是指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也就是说,辨证需要结合地方水土,季节气候以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来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各种理论和方法,制定出全面的治疗方针,对病人整体施治。

1.2辨病所谓“病”,是指包括一群症状,具有一定特点,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包含各种不同阶段的不同证的不健康状况而言。

“病”反映疾病的基本矛盾,辨病、定位、定量是西医学的特点,这种方法为人类纵向认识自身开辟了前进道路,但仍然是偏重局部观察整体,用静态观点观察运动着的疾病过程,根据致病因子的特点和原发病灶特异损害部位进行辨证治疗,是西医学的特点。

[1]中医学中也有对辨病的解释,即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一)

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一)

社会 是一 整体 。 人是 大 自然 的产物 。 生命 的诞 生 和不 断进 化都 受着 自然 界运动 变化 的影 响 ,都是 自然运 动 变化 的结果 。因此在 辨证 论治 过程 中就 必须 充分 考 虑 自然 、 社会 对 每个人 的影 响 。 所 以世界 卫 生组织 提 出“ 从 对病 源 的对 抗治 疗 向整体 治疗 发展 , 从 对病 灶 的改善 向重 视生 态环境 的改善发 展 ” 。 这 一 整体观 念 和生 态 环境 理 念 与 中 医的 天人 相 应 , 整 体 观念 相 符 。为 什么 目前儿 童 近视 以及干 眼症 等 日趋增 加恐 怕 与 自然 、 社会 变 迁密不 可 分 。 故临 证之 时必 须 以此 思辨, 亦 是 中医眼科 优 势所 在 。 ( 3 ) 去伪 存 真 : 早在《 内经 》 中就 提 到 : “ 勿实实 、 勿 虚虚 ” 后 世 医家 引 申为 : “ 大 实 有赢 状 , 误补益疾 ;
1 . 2 为什 么要 辨
仲 景《 伤 寒论 》 的六 经病 每篇 标题 的第 一个 字就
是辨 , 如“ 辨 太 阳病 脉证 并 治 ” 张 仲 景 为什 么 将 “ 辨” 字 置 于病 脉 证治 之 上 , 就 是 要把 病 人 所表 现 的病理
体密 不可 分 , 故《 内经》 云“ 五 脏六腑 之精 气 皆上 注于
作者单位 : 1 北 京 市 中医 药 大 学 东 方 医 院 北京 1 0 0 0 7 8 2中 国 中 医科 学 院 眼 科 医 院 通 讯 作者 : 祁宝玉 . E — ma i l : z y o p h t h a l @1 6 3 . c o n r
仲景 《 伤寒论》 第1 1 条 中提 到寒热真假 的鉴别 , 日“ 病

中医八大辩证方法

中医八大辩证方法

中医八大辩证方法中医八大辩证方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包括辨证、辨病、辨证、辨治、辨病机、辨证侯、辨治机、辨证论治等八个方面。

这些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手段,对于正确判断疾病的病机和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八大辩证方法。

首先是辨证。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资料,结合中医基本理论,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确定疾病的证候。

在中医诊断中,辨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治疗方案。

其次是辨病。

辨病是指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等,判断疾病的种类和性质。

通过辨病,可以初步确定疾病的范畴,为后续的辨证论治提供基础。

接着是辨证。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资料,结合中医基本理论,判断疾病的证候。

在中医诊断中,辨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治疗方案。

然后是辨治。

辨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因此在辨治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是辨病机。

辨病机是指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

通过辨病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本质,为辨证论治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

然后是辨证侯。

辨证侯是指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和病情变化,确定治疗的时机。

在中医治疗中,时机把握非常重要,因此辨证侯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接着是辨治机。

辨治机是指根据治疗的方法和药物的特点,确定治疗的方式和剂量。

在中医治疗中,辨治机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最后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治疗的方案和具体方法。

在中医治疗中,辨证论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总之,中医八大辩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医诊疗的理论体系。

只有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徐小丽LittleLily2021-03-05 19:28:00新朋友点击关注↑↑↑,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学习《伤寒论》书,首先要学习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这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思维起到决定性作用。

看书中'辨XXX病脉证并治',虽然了了六个字,却把在临床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都说了出来,仲景虽然没有专篇论述,但把深层的含义包含在普通的言语之中。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分为三部分,大致为:辨病----辩证---辨治三个方面,但是有的条文也没有按照这个规律,那是针对一些简单的容易辨别的疾病,或在主证的基础上的一个兼证,采取的另外一个治疗方法。

现在针对大致的条文来做一简述。

一。

辨病辨病是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首先辨别出这个病的病证是在哪个范围,来确定当前这些症状中属于什么病。

张仲景根据自然规律与人体的结合,分析出人体的六种不同位置与功能,完全合乎自然规律,结合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形成了六病学说,分别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至于病位另外专篇论述,在此大致说说,以便理解。

太阳病是病位在全身的皮表,由心肺的气血来供养,而达到抵御外邪的作用。

阳明病为人体的内通道--胃肠道,其从口到肛门均属于阳明的范围。

与皮表正相反,因而分为表里。

太阳对外,阳明对内。

少阳病的病位可涉及全身,为元气运行的道路,由阴而生,上达于阳,类似于人体的静脉神经(动脉神经为卫气的循行)。

在人体局部为肝胆的调节。

太阴病的病位在胃肠道,但是他的作用为吸收与运化水谷精微。

也就说胃肠道虽为阳明,但是阳明只是储存水谷,而吸收与运化属于太阴的范围。

少阴病的病位在腹部,局部为在肾与膀胱,但是结合功能是在全身的血脉中的包含者,如同地球的吸引力,虽在土中,但是却表现在地球的外部各个方面。

厥阴病主脉,其病位有两个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上面的通阳,下面的起阴,交通阴阳,相互交接。

中医四大基本准则

中医四大基本准则

中医四大基本准则一、辨证辨证是指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脉搏、舌苔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确定病症的性质、病位,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

辨证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对患者症状的辨别和归纳的过程。

中医辨证的主要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声音变化以及病人的自述来判断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进行交谈了解病情的变化和发展。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脏腑经络的变化和病情。

二、辩证中医辩证的重点是辨别病因和病机,包括内外因素、寒热湿燥等对身体的影响,以及机体的失衡和功能紊乱。

通过辩证能够明确病因,找出病机,进而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用药的合理性。

三、辩证中医的辨证是指通过对疾病特点的判断和评估,明确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病程的发展趋势。

辨证不同于辩证,它更关注疾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

中医辨证的主要方法包括从脉搏的变化、舌苔的变化、疾病的发展过程等方面来对病情进行辨别和判断。

通过辨证能够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和预测疾病的预后。

四、辨病辨病是指通过辨证来明确疾病名称和范围,以及与其他相似疾病的区别。

辨病是诊断的基本过程,也是中医学的核心工作之一中医辨病的主要方法包括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分析和判断,来确定疾病的名称、范围和归类。

通过辨病能够准确诊断出患者的疾病类型,为治疗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中医四大基本准则包括辨证、辩证、辨证、辨病,它们相互关联、影响和补充。

在中医学中,这四大基本准则是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病(Disease Diagnosing)与辨证(Syndrome Identifying),都是认识疾病的过程。

辨病即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的原因、性质和病位为目的,从而根据证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

辨病与辨证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诊疾病,一为确立证候。

中医学是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强调“证”的辨析和确立,然后根据“证”处方遣药,施以治疗。

但中医学临床上从来就少不了“辨病论治”的方法。

特别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初,证的概念尚未从病中分化出来,当时就是以“病”作为辨析目的的,治疗也就依据病来进行。

如《内经》十三方基本上是以病作为治疗靶点的。

其后,《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以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金元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以病为辨治目的的“专病”性著作,如刘完素的《三消论》、熊笏的《中风论》等。

即便在近代,中医学在注重“辨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运用“辨病”思维。

如中医学对肺痨、肺痈、肠痈、湿疹、疟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虫病等病的防治,也是基于辨病的思维。

因此,中医学的辨病思维与辨证思维是同时存在的,交织在一起的。

但由于中医学对病的认识仍停留的宏观水平上,缺乏对其的细微机制的研究,没有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的病理机制,也不可能从细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去认识其相应机能的失常,因而在西医学东渐之后,中医学的辨病思维受到很大的冲击,以原来的与辨证思维同时应用,并驾齐驱,变成基本上被淘汰的地位,而辨证思维因是中医学所特有的,反映了中医学的诊治疾病的特色,故得以迅猛的发展,成为中医学诊治疾病思维方法的主流。

一般认为,中医学的辨证思维起于张机的《伤寒杂病论》(即现在所见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其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并以六经辨证辨析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辨析内伤杂病,构筑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但张机所说的“证”,是与“脉”相对而言的。

“证”即是“证据”,与“脉”都是疾病的临床表现,都是辨证或辨病的材料和依据,而非现在《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上所说的辨证结果的“证候”。

自张机之后,辨证之“证”基本上都是指“症”而言,中医学所说的“症”,包括症状和体征。

我们现在所用的《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五版教材和规划教材)中的“证”,是指“证候”而言,即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一组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所组成的“证”。

但在中医临床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中,“证”仍然是指“症状”和“体征”而言,辨证论治仍然是辨析症状,随证加减也仍然是根据“症状”权衡药物的应用。

“证”由“症状”转为“证候”,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改变,这实际上是近几十年的事,可能得益于一些医学家,主要是一些西学中的专家,进行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现代研究之需要。

为了研究某个病的中医学的辨证治疗,研究某种病的不同证的内涵,或多种病的相同证的内涵,就必须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作一客观认定,从形态和机能两方面的改变作出评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因而证作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本质的概念便产生了。

毫无疑问,证的这一概念的应用,对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疾病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学证的现代研究,可能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

辨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诊断疾病的过程。

虽然中医学也讲辨病,但由于中医学对疾病的病理机制和确切病变部位的认识没有现代医学深入和细致,现在诊断疾病一般不再用中医学的宏观辨证思维,而用现代医学的微观分析方法。

也就是通过望、触、叩、听来采集有关病
变的资料,并作相应的物理和生化方面的检查,然后分析综合所有的有关疾病的材料,依据病人的典型症状,参以各种检查,最后作出有关疾病的诊断。

如果就收集的资料还作不出确切的诊断,就要再作进一步的检查,乃至运用治疗性诊断等方法,以确定诊断为诊病之目的。

疾病的诊断确定后,就要根据“病”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适合用药治疗的则用药,适合手术治疗的则用手术治疗,适合支持疗法的则采用支持疗法。

某些病也可以用有特异性治疗作用的中药单方或复方治疗,如疟疾则可用常山治之,痢疾一般可用黄连、三颗针等治之,急性阑尾炎(肠痈)一般可用大黄牡丹汤治之等。

以一方一药治疗一种疾病,虽然中医学在用,但不是中医学治病方法的主流,因其不能反映中医学治病的特色——辨证论治。

需要指出,张机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确立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但这两书中所说的“辨××病脉证并治”中的“病”,有的不是指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或只是指某种疾病的症状,如咳嗽、上气等,或只是指一类疾病的某一阶段,如太阳病、阳明病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反映了中医学在诊治疾病方面区别于其他医学的特色。

辨证的过程也是认识疾病的过程,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材料,包括病人的届时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归纳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思维过程。

论治的过程是处理疾病的思维过程,即根据辨出的证,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技术,并进一步确定相应的药物方剂或穴位配伍。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先决条件,论治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若病人经相应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说明辨出的证基本上正确的;若病人治疗后病情不但未见好转,而且或有加重,则说明辨出的证可能存在着问题,就必须将辨出的证进行修正。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证的辨析和修正的过程。

由于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具有时空性,故一种病可能有多种证,一种证也可能存在于多种疾病中。

因此,中医学的辨证思维中,非常强调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所谓同病异治,是说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不同,或所在的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如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不同的证,因病人的体质不同也有不同的证;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证。

证不同,治疗自然有异。

故治疗麻疹病有初起解表透疹,中期清肺热,后期养肺阴胃阴等不同的治法;感冒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

所谓异病同治,是说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如胃下垂、肾下垂、阴挺、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或称“脾气下陷”的病理机制,大致相同的证,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方用补中益气汤有效。

需要说明的是,证是一个变量,影响它的因素也比较多,因而完全相同的证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在临床上也是见不到的。

中医学所说的“异病同治”,实际上是说不同的病出现了大致相同的证。

在中医学的辨证思维过程中,以证作为目标点是对的,但只考虑证的异同,即只考虑疾病的阶段性和类型性,不考虑病的全过程,确实是有失偏颇的,在临床操作中也是较难施行的。

原因很清楚。

疾病的整个过程,包括发病原因、病变规律、转归预后等都没有搞清楚,对疾病还没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要想认识疾病的每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必定是困难的,辨证的确切率也必定不会高。

要发扬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诊治特色,提高中医的临床诊治水平,提高辨证的确切率,
必须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思路。

通过辨病思维来确诊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通过辨证思维,根据该病的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辨析该病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当时该病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方遣药。

即通常所说的“先辨病,再辨证”,“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

近些年来,有人提出了“微观辨证”的思路。

所谓微观辨证,就是将以现代仪器设备检测到的有关疾病的微观数据,融入中医学辨证的材料之中,目的是使得辨证更加细致、深入、准确。

也就是说,在辨病后的辨证过程中,在辨析疾病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以确定证候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在辨病过程中所检测到微观数据,包括各种化验结果,X线、B超、CT检查结果,以及病理检查结果等。

实际上,这些检测结果,有的对辨证有帮助,有的对辨证则无什么意义。

因为中医学是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而不是以各种化验检测结果,来辨析和确立证候的。

这是由中医学自身理论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思维方法的不同。

将各种化验检测结果作为症状和体征的延伸融入中医学的辨证材料之中,使其能够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或某一类型的本质,即证候的实质,仍是目前中医学辨证思维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