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1-4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疾病辩证

中医外科学疾病辩证

常见疾病:
头面部疖、痈、疔诸疮; 皮肤病如油风、黄水疮等; 颈项多见痈、有头疽等; 上肢多见外伤染毒,如疖、 疔等。
2.中部辨证
人体中部包括胸、腹、 腰、背,是五脏六腑所 居之处,也是十二经所 过部位,是人体气机升 降出人的枢纽,也是气 血化生、运行、转化的 部位。发于中部的外科 疾病,绝大多数与脏腑 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二、辨肿块、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 ( (
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
二一 ))
肿物,如腹腔内肿物
结肿 节块
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
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
之为结节,主要见于
皮肤或皮下组织。
(一)肿块
1.大小 5.位置 2.形态 6.界限 3.质地 7.疼痛 4.活动度 8.内容物
1.大小
一般以公分为测量单位,测量其大小可 作为记录肿块变化,观察治疗效果的客 观依据。B超测量可准确提示其有意义 的数值。
常见症状:
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 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 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 胁胀痛,腹胀痞满,纳食不化, 大便秘结或硬而不爽,腹痛肠 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常见疾病:
乳房肿物、腋疽、胁疽、 背疽、急腹症、缠腰火丹 以及积聚等。
3.下部辨证
病因特点:
人体下部指臀、 发病特点: 前后阴、腿、 常见症状: 胫、足,其位 常见疾病: 居下,阴偏盛, 阳偏弱,阴邪 常袭。
病因特点:
风邪易袭,温热多侵。风邪 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 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
上部疾病的发生一般来势迅 猛。因风邪侵袭常发于突然 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 患则较少。
常见症状:
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 目赤,口干咽痛,舌尖红而 苔薄黄,脉浮而数。局部红 肿宜浮,忽起忽消,根脚收 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 溃疡则脓稠而黄。

外科总论(4)辨证

外科总论(4)辨证
1.局限性 2.弥漫性 3.全身性
(二) 辨肿的成因
1.热肿 2.寒肿 3.风肿 4.湿肿 5.痰肿
6.气肿 7.瘀血肿 8.脓肿 9.实肿 10.虚肿
(三)辨肿的部位与形色
(四)辨肿块与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
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而较小 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 织。
1.位置2.形态3.大小4.质地 5.界限6.活动度7.疼痛8.内容物
二、辨脓
(一)辨脓的方法 1.按触法 2.透光法 3.点压法 4.穿刺法 5.B超
(二)辨脓的内容 1.辨脓的有无 2.辨脓的部位深浅 3.辨脓的形质、色 泽、气味
(三)辨脓的注意事项
三、辨溃疡
(一)辨溃疡形态 1.阳证溃疡 2.阴证溃疡 3.化脓性溃疡 4.结核性溃疡 5.静脉性溃疡 6.癌性溃疡 7.压迫性溃疡
等脏腑。
3.下部辨证 发病部位:臀、前后阴、腿、胫、足。 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 发病特点:起病慢,常见疾病:臁疮、脱疽、股肿、子痈、子
痰、水疝等. 证型特点:一般初起多表现为阴证,后期虚证 为主,多兼夹余邪,病变涉及脾、肾等脏
二、辨经络 (一)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二)十二经络气血与外科疾病 (三)循经用药

溃后渐消。
• 舌苔脉象 舌红苔黄脉有余
舌淡苔少脉不足
• 预后顺逆 易消、易溃、易敛 多顺 难消、难溃、难敛 多逆
第四节辨肿、脓、溃疡、皮疹、出血
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 一般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 主要包括红肿热痛
成脓麻木 溃疡结节 肿块瘙痒 功能障碍 皮肤各种损害
一、辨肿 (一)辨肿的外形
第三节 阴阳辨证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重点笔记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略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1.殷商期间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录,周朝《周礼天官》中所记录“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期间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一样部位的痈疽17 种,《素问 .生气通天论》记录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始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浑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服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 .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识诊疗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 140 个,最早记录用局部有无“颠簸感”辨脓,并开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录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适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机密》载方600 余首,许多为外科方子。

10. 宋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录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 .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纳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开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 烧伤——重要治疗法,润湿裸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混淆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派别正宗派——明朝.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录手术方法14 种全生派——清朝.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办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例;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例,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注重脾胃,强 调“外之证必 根于内”。
手术在继承前 人的基础上进 一步发展。
其著作体现了 明以前外科的 主要成就。
“全生派”
“心得派 ”
王维德
高锦庭
《外科全生集》 《疡科心得集》
治疗主张“以消 用三焦辨证揭示
为贵,以托为 了外科 病因与发
畏”,以“温通” 病部位的联系,
为治疗大法。 确立“审部求因”
东晋刘涓子编著 《鬼遗方》,经南齐龚庆 宣重新编次定名为《刘涓子鬼遗方》。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隋代巢元方等集体编写。 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
《晋书》中记载兔唇修补术。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载有海藻治疗 瘿病,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 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 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 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著作《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等。
首创用动物的脏器或组织,治疗人体相应部位的疾病, 入食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
在外治方面,发背初期用冷熨法,瘘管初期用纸捻引 流等。特别是葱管导尿的使用记载,比法国的橡胶管 导尿造1200年。
外用剂型得到极大的丰富。
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是外科方药的重要 参考文献。
夏商时代,《山海经》记载了我国外科最早用于排脓 的手术器械——砭针。甲骨文中已记载有外科病症名 及单列专科,有疾目、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 分,是外科疾病的最早记载。
周代,医事分工中有了专职的外科医师-疡医。外科 已成为独立的专科。《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的划分。
《周礼·天官篇》“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
为中医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药物学 理论基础。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细目一辨病(一)辨病的概念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例如均为疔疮,疫疔、手足疔疮、颜面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

(二)辨病的方法要准确地进行辨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详细、全面、认真地诊察,同时要虚心学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临床辨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①详询病史;②全面体检;③注重局部:重点诊察局部特征是辨病的关键;④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査;⑤综合分析。

全面分析、准确辨病是一种能力,只有刻苦锻炼,才能最终提高辨病水平。

细目二阴阳辨证(一)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二)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1.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虽然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为主,但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了解、分析、判断。

以乳疽为例,由于病位深在,初期时表现多似阴证,实属阳证。

2.辨别真假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住病的实质,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如流注,初期多为局部色白、漫肿、隐痛,到了化脓时才微红微热,容易误作阴证。

其实流注病灶深在肌肉,红热虽不显露,但化脓很快,脓质稠厚,溃后也易收口,同时伴有急性热病的全身症状。

3.消长与转化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和阳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是由于阴阳与病位之深浅、邪毒之盛衰有关,或是疾病的自身转化,或是治疗后的转化。

如本属阳证,若临床上给服大量苦寒泄火之剂,外敷清凉消肿解毒之药(或者使用大量抗菌药物后),红热疼痛等急性症状消失,炎症局限,逐渐形成一个稍红微热隐痛的木硬肿块,消之不散,亦不作脓,这是阳转为半阴半阳证的表现。

细目三部位辨证(一)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多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一般来势迅猛。

常见症状有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

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二)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多为气郁、火郁。

中医培训课件-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培训课件-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辨病辨病的概念辨病的方法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阴阳辩证应注意的问题部位辨证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经络辨证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引经药局部辨证辨肿辨肿块结节辨痛辨痒辨脓辨溃疡辨出血辨病考点辨病的概念考点辨病的方法望、闻、问、切阴阳辨证考点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应注意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辨别真假及消长与转化。

续表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阳证阴证病程长短病程较短病程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光)白、神疲自汗、盗汗,溃后尤甚。

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部位辨证考点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考点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考点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经络辨证考点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手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足太阳、厥阴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足少阳、少阴、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

※考点引经药手太阳经: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羌活;手阳明经:升麻、石膏、葛根;(手阳明大肠,止泻)足阳明经:升麻、石膏、白芷;(足阳明胃,消肿排脓)手少阳经:柴胡、青皮(中)、连翘、地骨皮(上)、附子(下);足少阳经:柴胡、青皮;手太阴经:升麻、桂枝、白芷、葱白;足太阴经: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柴胡、丹皮;足厥阴经: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独活、细辛、知母。

局部辨证※考点辨肿考点辨肿块结节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

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肿块结节时应注意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有无疼痛及其内容物。

考点辨痛热痛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见于阳证疮疡。

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见于脱疽、寒痹等。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PPT课件

脱疽早期患肢麻木且冷—气血不运, 脉络阻塞
2020/6/25
.
29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2020/6/25
.
30
辨善恶顺逆
五善 七恶 顺证 逆证
2020/6/25
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五恶 + 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红肿热痛、顶高根束 易脓易腐、易脱易敛
不痛不热、顶平根散 难脓难腐、难脱难敛
总纲类 疮疡类 皮肤病类 肛门病类 肿瘤类 其他类
2020/6/25
.
8
中医外科疾病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疡 — 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 — 外科
疡医 — 外科医生
疮疡 — 广义是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 — 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 — 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2020/6/25
.
9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辨阴证阳证 辨肿痛痒脓麻木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辨善恶顺逆
2020/6/25
.
10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先辨病,后辨证。 其中辨病在外科领域尤为重要。
.
31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致病因素
外感六淫邪毒(热毒、火毒最常见) 感受特殊之毒(虫、蛇、疯犬、药、食物、疫毒) 外来伤害(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冻伤) 情志内伤 饮食不节 房室损伤(早婚、房事过多、生育过多)
2020/6/25
.
32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学》课件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中医外科学》课件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中医外科学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李先强
细目一 辨病
一、概念
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二、辨病的重要条件
■扎实的理论知识 ■详细、全面、认真的诊察 ■积累临床经验 ■具备西医学及相关检查知识
三、辨病程序
■详询病史 ■全面体检 ■注重局部 ■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综合分析
细目二 阴阳辨证
二、归经
头顶:正中属督脉、两旁属足太阳经 面部:足阳明胃经 乳部: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
肝,乳房属胃 耳部前后: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足心部:手心-手厥阴心包经;足心-足少 阴肾经。
背部:阳经:督脉、太阳膀胱经 臀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腹部:阴经 其他:目-肝经;耳-肾经;鼻内-肺经;
阳证 软硬适度
疼痛剧烈、 拒按
阴证
坚硬如石或柔软 如绵
疼痛和缓、隐痛、 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 脓液质量 溃疡形色
皮肤、肌肉 脓质稠厚
肉芽红活润 泽
血脉、筋骨 脓质稀薄 肉芽苍白或紫暗
病程长短 全身症状
舌苔脉象 预后顺逆
阳证
阴证
病程比较短 病程比较长
初期常伴形寒 初期无明显症 发热、口渴、 状,或伴虚寒 纳呆、大便秘 症状,酿脓时 结,小便短赤,有虚热症状, 溃后渐消 溃后虚象更甚
■疼痛性质: 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 灼痛- 痛而烧灼,病变多在肌肤 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 钝痛- 疼痛滞缓,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
酸痛- 痛而酸楚,病变多在关节间 胀痛- 痛而紧张,胀满不适 绞痛- 痛如刀割,发病急骤,多在脏腑 啄痛- 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痛,多在肌肉 抽掣痛- 痛时扩散,除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

中医外科罕有病辨病辩证留意:临床中医诊病要临证察机,以下仅供参考切莫生搬硬套!一.阑尾炎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转移性右下腹痛xx小时”入院,伴发烧.恶心吐逆,纳呆,口渴欲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滑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肠痈”领域,病位在大肠.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毁伤脾胃,导致肠道功效掉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证属湿热证.湿热之邪蕴于肠道,热盛肉腐蚀而为痈故见腹痛;高热口渴.舌红苔黄腻均为湿热蕴结之象.本病可与石淋(有输尿管结石)相辨别:石淋发生发火时腰腹绞痛,痛引前阴,可见小便涩痛频急,或伴随排尿中止.尿血.中医诊断:肠痈,湿热证治法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12克牡丹皮3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芒硝9克二.胆囊炎.胆囊结石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重复右上腹痛xx再发xx”入院,胁肋胀痛,触痛显著而拒按,或牵引肩背,伴发烧或不发烧.恶心吐逆,纳呆,口干口苦,身目微黄,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滑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胁痛”领域,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病性属实.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外邪入侵,故见发烧恶寒,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掉和,胆不疏泄故胁痛而口苦,;湿热中阻,乃至胸闷纳呆,恶心吐逆;肝开窍于目,怒气上炎故目赤;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目黄身黄;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舌苔黄腻脉玄滑数均为肝胆湿热之征.本病可与胃脘痛相辨别:胁痛胃脘痛均有肝郁的病机.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闹热热烈繁华等胃掉和降症状.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随口苦.目眩等少阳经的症状.中医诊断:胁痛,肝胆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理气通络.方用龙胆泻肝汤汤加减,龙胆草9克黄芩15克泽泻9克川木通9克当归15 生地黄15克柴胡12克甘草6克车前子15克金钱草15克郁金15克三.疝气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发明xx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xx”入院,伴乏力.动则汗出,小便短涩不畅,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狐疝”领域,本病责之于中气衰弱.患者年迈体衰,或劳顿过度,劳则气耗,故气虚下陷而见腹股沟或阴囊肿胀偏痛;气虚不克不及统御,遇劳气虚更甚,肿块偏有大小,卧则入腹中,立则凸显于体表,重复发生发火;少腹手下坠感,小便短涩不畅,舌淡边有齿痕,买弱无力均为气虚之象.本病可与腹痛相辨别:腹痛的部位是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常伴随意秘.泄泻等肠道症状,病变规模较广,以此为鉴.中医诊断:狐疝,中气下陷证治法方药:益气举陷.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克人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四.急性胰腺炎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中断性上腹痛xx小时”入院,伴发烧.腹胀.恶心吐逆,纳呆,口干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脾肉痛”领域,病位在脾.胃.肝.胆,涉及心.肺.肾.脑.肠.患者感触感染外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辛辣厚味,湿热食滞交阻,结聚于里,气机和气,腑气不通.临床症见腹部胀痛而拒按,胃脘部痞塞不通,恶心吐逆,口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玄数均为湿热蕴结之象.本病可与胸痹相辨别: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类病症,临床上以胸闷.胸痛.气短为三大主症与脾肉痛不难辨别.中医诊断:脾肉痛,胃肠热结证治法方药:清热化湿,通里攻下.方用清胰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柴胡10g,枳壳10g,黄芩12g,黄连6g,白芍12g,木喷鼻6g,银花30g,玄胡12g,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冲服)10g,厚朴12g.五.肠梗阻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腹胀.腹痛.停滞自肛门排气排便xx小时”入院,伴恶心吐逆,纳呆,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舌暗红苔黄腻,脉玄数涩,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肠结”领域,病位在肠.患者系高龄,平昔少动,脾胃功效欠佳,导致肠道功效掉调,水谷难以运化,糟粕积滞,久留肠胃,积结肠道而腑气不通,证属气滞血瘀.糟粕积于肠道不通则痛,故尔腹痛,舌暗红脉见玄数涩为血瘀之象.本病可与胃脘痛相辨别:两者均可有胃脘痛苦悲伤,胃脘痛常伴随嗳气.吞酸,腹泻等表示;而肠结重要为腹胀痛,不克不及纳食,无排气排大便.据此两者克显著辨别.中医诊断:肠结,气滞血瘀证治法方药:理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大承气汤加减,芒硝50克厚朴15克大黄30克桃仁15克地丁20克败酱草30克甘遂3克六.甲状腺肿瘤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发明颈部肿块xx”入院,舌红苔腻,脉玄或玄细,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瘿瘤”领域,病位在颈前.患者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或两侧均较大,肿块可随吞咽动作高低脉玄或玄细证属痰结血瘀证.本病可与瘰疬相辨别:瘰疬亦会在颈部消失肿块,瘿病的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部两侧,肿块较小,如胡豆大小,个数若干不等.中医诊断:瘿瘤,痰结血瘀证治法方药: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消瘿散结.海藻玉壶汤加减,昆布10克海带10克海藻10克青皮9克陈皮9克法半夏9克浙贝母12克连翘6克当归9克川芎9克七.乳房肿瘤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发明乳肿块xx时光”入院,伴胸闷.胁胀痛,纳呆,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玄滑,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乳岩”领域,病位在乳房.患者平昔情志不畅,浮躁易怒,气机运行不畅,致使经络.脏腑.气血.阴阳掉调,气滞血瘀,痰凝集瘕,蕴毒成瘤证属肝郁气滞证.本病可与乳癖相辨别:乳癖为单侧或双侧乳房痛苦悲伤并消失肿块,质地不硬运动度好;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更亲密相干.中医诊断:乳岩,肝郁气滞证治法方药: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加减,柴胡10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郁金12克枳壳10克喷鼻附10克瓜蒌皮15克浙贝母10克赤芍10克炮山甲10克山慈菇10克八.食管癌.贲门癌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进行性吞咽艰苦xx”入院,伴胸膈痞闷,胃脘不适,纳呆,舌淡红,苔薄腻,脉玄滑,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噎嗝”领域,病位在食管,病性为本虚标实,证属痰气交阻证.痰气交阻,闭塞胸膈,食道晦气,则吞咽梗阻,胸膈满闷或痛苦悲伤;胃气上逆则嗳气;饮食少进,无以生化精微,肌肉不得濡养,则形体日渐瘦削;舌淡红,苔薄腻,脉玄滑,为气郁痰阻,兼肝郁化火,津液受灼之象.本病可与吐逆相辨别:吐逆无吞咽艰苦和梗阻症状;噎嗝表示为饮食难下,食管.胃口有噎塞梗阻感,并呈进行性加重.中医诊断:噎嗝,痰气交阻证治法方药: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丹参15克砂仁6克北沙参15克浙贝母9克茯苓20克荷叶9克半枝莲9克白花蛇舌草24克九.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不全性肠梗阻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x腹部胀痛不适xx”入院,伴瘦削,倦怠乏力,纳呆,大便干结,舌苔薄白,脉玄,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积累”领域,病位在肝脾,属气滞血瘀证.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饮食不节,毁伤脾胃,导致肠道功效掉调,气.血.痰.毒凝集肠道,故见腹痛;脾胃运化掉职.肠道传化掉常则引起腹泻或便秘,或两者瓜代而作;日久水谷精微不充,气血生化乏源,则倦怠乏力.面色少华,日渐瘦削.本病可痞满相辨别:痞全是以患者自发脘腹痞塞不通.满闷不舒为重要症状,在检讨时,腹部无气聚胀急之形,更不克不及扪及坚积包块.中医诊断:积累,气滞血瘀证治法方药: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掉笑散加减,柴胡6克喷鼻附6克陈皮6克枳壳6克白芍12克延胡索6克蒲黄包煎6克桃仁9克炙鳖甲先煎15克十.肝癌.肝硬化腹水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右上腹部胀痛xx小时”入院,伴瘦削.神疲惫力,纳呆,渴不欲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鼓胀”领域,病位在肝.脾.肾,证属湿热蕴结.湿热互结,水浊停聚,故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痛,拒按;湿热迫胆气上逆故烦热口渴;湿热内结阳明,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湿热下行,气机晦气股小便短少;苔黄腻,舌边尖红,脉玄数,乃湿热壅盛之证.本病可与水肿相辨别:鼓胀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浮肿不甚显著;水肿重要为肺脾肾功效掉调,水湿泛溢肌肤,浮肿多从眼睑开端继则头面和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会晤色晄白.腰酸倦怠等.中医诊断:鼓胀,湿热蕴结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汤加减,茵陈后下15克栀子9克大黄9克黄芩15克黄连6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厚朴12克枳壳9克半夏6克陈皮6克白茅根15克通草12克十一.肺癌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咳嗽.胸闷气短xx”入院,伴疲惫,纳呆腹胀,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淡红有齿痕,脉沉细,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肺积”领域,病位在肺,属气阴两虚证.患者神疲惫力.纳差.腹胀,为肺性格虚之征;口干喜饮,大便干结,咳嗽痰少 ,或咳血痰,则属肺阴虚有内热表示,舌象及脉象表示亦为气阴两虚之象.本病可与咳嗽相辨别:咳嗽是多种肺系疾病的罕有症状,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临床辨证精确多可获愈,肺癌也可表示为咳嗽,渐次加重,难以治愈.中医诊断:肺积,气阴两虚证治法方药:养阴化痰,清热解毒抗癌.桔梗杏仁煎加减,沙参2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川贝母15克百合30克白及15克夏枯草15克半枝莲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黄芪30克鱼腥草30克十二.前列腺增生症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进行性排尿艰苦xx”入院,伴小腹胀满.口苦.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舌红苔根黄腻,脉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癃闭”领域,病位在肾与膀胱,证属膀胱湿热.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湿热内生,壅积于膀胱,故小便晦气而热赤,甚则闭而不通;湿热互结膀胱气化晦气,故小腹胀满;湿热内生,故口苦口干,津液不布故但口渴不欲饮水.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均为下焦湿热所致.本病可与淋证相辨别:淋证尿频且痛苦悲伤,一日排出小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排尿刺痛,一日小便总量小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中医诊断:癃闭,膀胱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加减,萹蓄30克瞿麦15克炒栀子9克通草3克大黄后下6克车前子包煎30克蒲公英15克红藤15克滑石30克甘草5克十三.尿路沾染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尿频.尿急.尿痛xx”入院,伴小腹拘急痛苦悲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淋证”之“热淋”领域,病位在肾与膀胱,证属膀胱湿热.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湿热毒邪客于膀胱,气化掉司,水道晦气,是热淋的重要病机.盖火性急切,故溲频而急;湿热壅遏,气机掉宜,故尿出难涩,炽热刺痛;湿热熏蒸,故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均系湿热为病之象.本病可与癃闭相辨别:淋证尿频且痛苦悲伤,一日排出小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排尿刺痛,一日小便总量小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中医诊断:热淋,膀胱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加减,萹蓄15克瞿麦15克栀子9克通草3克大黄后下6克车前子包煎30克红藤15克滑石30克甘草3克灯心草12克十四.泌尿系结石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x侧腰腹部酸痛xx”入院,伴小腹拘急痛苦悲伤.小便黄赤,拮据难出,舌红,苔薄黄,脉玄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淋证”之“石淋”领域,病位在肾与膀胱,证属膀胱湿热.湿热下注,化火灼阴,煎熬尿液,结为砂石,淤积水道而为石淋.积于下则膀胱气化掉司,尿出晦气,拮据难熬痛苦,痛引少腹.积留于上则影响肾脏司小便之职,郁结不得下泄,气血滞涩,不通则痛,由肾而涉及膀胱.阴部.砂石伤络则为尿血.舌质红,苔薄黄,脉玄数,均系湿热为病之象.本病可与癃闭相辨别:淋证尿频且痛苦悲伤,一日排出小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排尿刺痛,一日小便总量小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中医诊断:石淋,膀胱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加减,石韦15克冬葵子15克瞿麦15克小蓟15海金沙包煎30克金钱草30克白芍15克炙甘草3克藕节30克鸡内金6克十五.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下肢静脉呈蚯蚓状愚昧xx”入院,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涩,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筋瘤”领域,病位在脉证属气滞血瘀证.患者平昔工作原因长期站立,血壅于下,气行则血行,气机不畅则血脉瘀滞,筋挛血瘀故见下肢青筋垒垒;淤血闭滞血脉,不通则痛,故下肢沉重.隐痛.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本病可与脱疽相辨别:脱疽是产生于四肢末尾,轻微时趾(指)节坏疽的慢性四周血管疾病,别名脱骨疽.与本病不难辨别.中医诊断:筋瘤,气滞血瘀证治法方药:活血化瘀,和营消肿.活血散瘀汤加减,苏木10克,赤白芍12克,草红花9克,桃仁9克,鬼箭羽12克,三棱6克,莪术6克,木喷鼻3克,陈皮9克.十六.尿血待查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发明肉眼血尿 xx小时”入院,伴发烧,纳呆,口渴喜饮,小便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尿血”领域,病位在肾与膀胱.患者感触感染外邪,邪正相争故而恶寒身热;热灼阴液,故口渴欲饮;邪热由表及里结于下焦,迫及膀胱,因而少腹做胀;热结膀胱,迫血下行,因而小便出血赤色鲜红.高热口渴.舌红苔黄均为湿热蕴结之象.本病可与血淋相辨别:两者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尿出纯血等症状.其辨别要点是血淋有尿痛;尿血多无尿痛之感,虽亦见有稍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痛苦悲伤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中医诊断:尿血,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生地黄24克.小蓟15克.滑石15克.木通6克.淡竹叶6克.炒蒲黄9克.藕节9克.当归6克.栀子9克.炙甘草6克.。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依据: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辨证分析。

2. 辨证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四诊合参等方法。

- 望诊:观察患者的外貌、肤色、舌质、舌苔、脉象等,以了
解患者的气血盛衰、阴阳虚实等情况。

-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心跳等,了解其声音特点
和身体器官的情况。

- 问诊:与患者进行详细的交谈,询问病情、症状、病史等,
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 切诊:触摸患者的脉搏,以获取脉象的信息,如脉搏的形态、频率、力度等。

3. 辨证要点:根据辨证所得,分析病因、病机等,判断疾病的性质、病程、预后等。

- 辨病位:确定疾病的发生部位,如皮肤、肌肉、骨骼等。

- 辨病因:找出病因,如外感风寒、湿热、创伤等。

- 辨病机:了解病变的机理,如气血郁滞、湿热内蕴、脓毒瘀
阻等。

- 辨虚实:判断疾病的虚实属性,如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实热、实寒等。

- 辨寒热:区分寒热的性质,如寒邪、热邪。

4. 特殊辨证:根据不同病证的特点,进行特殊的辨证。

- 神诊:针对神经系统疾病,观察神志、面色、语言表达等。

- 穴位辨证:根据患者的穴位的感觉变化,判断疾病的性质。

- 脏腑辨证:通过观察患者脏腑的功能状况,进行辨证。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诊法来获取患者的相关信息,根据辨证所得进行分析判断病因、病机、虚实等,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同时,还需针对不同的病证进行特殊辨证,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ppt医学课件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ppt医学课件
第五节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目的要求:了解溃疡常见的形色,掌握这
些形色的辨证意义。
一、辨溃疡的色泽
? 一般阳证疮疡的溃疡,色泽红活鲜润,疮面脓液 稠厚黄白,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收,知 觉正常。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 或时流血水,腐肉不易脱落,或虽脱而新肉不生, 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如疮顶突然陷黑 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多为疔疮走黄 之象。如疮面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新肉不生, 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为虚陷之证。上述这些说 明了辨溃疡色泽的临床意义。
? 头顶 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 ? 面部、乳部 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属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
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 ? 耳部前后 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 手、足心部 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 ? 背部 总属阳经(因背为阳,中行为督脉之所主,两旁为足
太阳膀胱经)。 ? 臀部 外侧属手三阳经,内侧属手三阴经。 ? 腿部 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手三阴经。 ? 腹部 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任脉之所主)。 ? 目部 肝经所主 ? 耳内 肾经所主 ? 鼻内 肺经所主 ? 舌部 为心经所主 ? 口唇 脾经所主
第六节 辨经络部位
?目的要求:了解外科辨经络的目的及意义, 熟悉外科筋、 骨、脉等,具有运行气血,勾通内外, 联系人体各个器官的作用。经络阻塞是 外科疾病发病的病理基础,所以,外科 疾病的经络部位与脏腑和气血之间的关 系,对于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 重要的意义。
二、辨溃疡形态
?不同溃疡形态,对外科疾病的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 花或岩穴状,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 疮周色泽暗红,内有紫黑色坏死组织,渗流血水, 溃疡始终不能愈合。瘰疬的溃疡,疮口有空腔或 伴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稀薄,并夹有败絮 状物,疮口愈合较为缓慢。附骨疽、流痰的溃疡 疮口呈凹陷形,四周皮肤乌黑,伴有漏管形成, 前者有死骨从疮孔中排出,后者脓液中夹有败絮 状物,收口均十分缓慢。

第三章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1-4

第三章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1-4

(二)问汗液 如痈证见汗出热退是邪随汗泄,有消散的可 能,如汗出热不退,是邪盛难消,为酿脓的表现。 如暑湿流注,汗出热不退,除有酿脓之变外,还 应考虑有续发的可能。如流痰、瘰疬等出现潮热、 盗汗或自汗,多是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的现象。 (三)问饮食 渴喜冷饮,多为热重;渴不多饮,多为湿重。 纳食有味,为脾胃运化功能正常,病情较轻;纳 食不思,为脾胃已衰,病情较重或疮疡病势进展。 瘾疹常与食海鱼、虾、蟹等有关。
第二节
四诊在外科辨病、 辨证中的应用
[目的要求]掌握四诊在中医外
科临床上运用的方法和特点。
一、望诊
望诊是通过医者的视觉,观察患者的局部 和全身情况,主要有望局部病变、望精神、 望形态、望舌苔等几个方面。
㈠局部病变
外科疾病首先表现在体表,并伴有局部病变,注意辨别。 某些疾病有其好发部位,如疔疮多发于面部手足,冻疮好 发于暴露部位或四肢末端,蛇串疮常发于胁肋部,白庀好 发于头皮、四肢伸侧。疮疡在未溃时称“肿疡”,已溃者 称“溃疡”。凡肿疡红者多为热证;白者多为寒证;青紫 色多为血瘀;黑色者为死肌。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或 如岩穴,有的溃疡底部有珍珠样结节,疮周色泽暗红,内 有紫黑腐坏组织,渗流血水。臁疮溃疡边缘起有缸口,周 围皮肤乌黑。瘰疬的疮口呈有空腔,疮面肉色不鲜,脓水 稀薄,并夹有败絮状物质。如阳证溃疡未脓而突然疮陷色 暗,是走黄、内陷的征象;阴证溃疡疮色紫暗,则为难愈、 难敛的现象。
(二)嗅气味
主要是嗅辨脓液。如果溃疡脓液无异样气 味者,容易痊愈。如果脓液腥臭难闻,病 在深里则较难愈。如胸腹部溃疡闻到臭气, 一般是透膜的见证,常见于脐漏等病。如 肛门直肠周围痈疽溃脓臭秽,则易成瘘管。 儿童头部糜烂结有黄痂,伴有鼠尿臭者是 头癣。小腿部糜烂坏死,有浅棕色混浊稀 薄脓液,并有恶臭气味者,可能是烂疔。 其他如损骨之指疔、脂瘤等其脓液及分泌 物亦是带有臭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与嗅两方面,一是以听觉来 辨别患者的声音,如语言、呼吸、呕吐、 呃逆等;二是以嗅觉来辨别患者分泌物的 气味,如脓液、痰涕等。
(一)听声音
1、语言:病人谵语狂言,多是疮疡热毒走黄或内陷的 证候之一;呻吟呼号,多是疮疡毒势鸱张或溃烂时出现 剧烈疼痛的表现。常见于指疔、有头疽等酿脓期、岩症 晚期、脱疽后期等。 2、呼吸:病人气粗喘急,是走黄或内陷,毒邪传肺的 危重证候之一;气息低促,是正气不足的虚脱现象,多 见于久病之人,如岩症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脾肾阳虚 型等。若急性病患者,由气粗转为气息低促,为正气已 伤,病情更为危重。 3、呕吐、呃逆:由于病邪犯胃,胃气不降,浊气上干, 而致胃功能失职。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见到呕吐、呃逆, 其发生原因也截然不同,如疮疡初起见之,多为热毒炽 盛;溃疡后期见之,多为阴伤胃虚;若大面积烧伤、岩 症晚期见呃逆,为胃气已绝,预后多不良。
㈡望神
《素问· 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 亡”,说明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的盛衰,外 科疾病的轻重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凡病人精神振 作、形容如常、目光有神、呼吸均匀,这是正气 未衰,无论新久疾病,均属佳兆;若精神萎顿、 形容憔悴、目陷睛暗、呼吸急促或不均匀,这是 正气已衰,不论急、慢性疾病,均属凶险;若神 识昏糊不清、烦躁不安,为邪入营分、毒传心胞 的表现,多见于疔疮走黄、有头疽内陷。
第二节
四诊在外科辨病、 辨证中的应用
[目的要求]掌握四诊在中医外
科临床上运用的方法和特点。
一、望诊
望诊是通过医者的视觉,观察患者的局部 和全身情况,主要有望局部病变、望精神、 望形态、望舌苔等几个方面。
㈠局部病变
外科疾病首先表现在体表,并伴有局部病变,注意辨别。 某些疾病有其好发部位,如疔疮多发于面部手足,冻疮好 发于暴露部位或四肢末端,蛇串疮常发于胁肋部,白庀好 发于头皮、四肢伸侧。疮疡在未溃时称“肿疡”,已溃者 称“溃疡”。凡肿疡红者多为热证;白者多为寒证;青紫 色多为血瘀;黑色者为死肌。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或 如岩穴,有的溃疡底部有珍珠样结节,疮周色泽暗红,内 有紫黑腐坏组织,渗流血水。臁疮溃疡边缘起有缸口,周 围皮肤乌黑。瘰疬的疮口呈有空腔,疮面肉色不鲜,脓水 稀薄,并夹有败絮状物质。如阳证溃疡未脓而突然疮陷色 暗,是走黄、内陷的征象;阴证溃疡疮色紫暗,则为难愈、 难敛的现象。

㈢望形态 即观察病人的形体状态,包括观察体质与体 位两个方面。不同的体质不仅反应机体正气盛 衰,而且还能说明疾病的某些属性。如肥胖者 多湿痰,瘦者多火。再则不同的疾病,能表现 出不同的姿态和体位。若患者行路脚跷者,多 为下肢筋骨关节有病;驼背者多为脊椎有病。 若颈项强硬不能转侧者,提示颈项部有病变, 如有头疽、颈痈。若患者以手托下颌,而呈颈 缩俯形之态,多为颈椎流痰。妇女手托乳房缓 慢而行者,多为乳痈。其他如脸若狮面,眉毛 脱落者是麻风。

6.涩脉:肿疡脉涩,为实邪窒塞、气血 凝滞;溃疡脉涩,为阴血不足之象。 7.大脉:肿疡脉大,为邪盛正实;溃疡 脉大,为邪盛病进、其毒难化。 8.小脉:肿疡脉见细小,为正不胜邪; 溃疡脉细而小,大都属气血两虚。 这些脉象可以单见,也可兼见,如浮数 互见属表病,沉迟互见属里病。并以浮数 滑大为阳脉,多属热、属实、属阳;沉迟 涩小为阴脉,多属寒、属虚、属阴。一般 热实阳证易愈,寒虚阴证难治。
(一)问寒热
形寒发热是人体与疾病抗争的反应,外科疾病一有寒热, 标志着病邪鸱盛。发热通常可分三期,即上升期、持续期、 下降期,这与疮疡病程演变的初、中、后期基本相一致。 如疮疡阳证,初起体温逐渐上升,常在37.5-38℃之间, 多因为毒内发、外感风邪所致。如寒多热少,为风寒表证, 如热多寒少,为风温表证。中期发热持续不退,常在38- 39℃之间,兼之疮疡肿势渐渐增大,这是酿脓的现象。后 期,脓毒已泄,发热逐渐下降,是一般正常的演变规律。 若脓泄而发热依然不退,是为毒邪未清,正不胜邪。若疮 疡中、后期,出现寒战、高热,多为毒邪走黄或内陷。疮 疡阴证一般不发热,中期可有低热,后期则往来潮热。
以上所述的八种临床上常见的脉象,在运用时, 还须辨明有力与无力、有余与不足,方可得出 正确的诊断。 不足之脉 (无力) 肿疡 溃疡 毒气盛、正气衰 正气虚、毒亦去
有余之脉 (有力)
肿疡
溃疡
毒气盛、正不虚
正未伤、毒未去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般来说,外科疾病在未溃之前,正是邪盛 的时候,应该见有余之脉;已溃之后为邪去正 衰之际,应该见不足之脉,这是正常的现象。 若未溃时见不足之脉,如虚、弱、细、缓等脉, 则为气血衰弱、毒深邪盛;已溃之后见有余之 脉,如实、洪、弦、紧等脉,则为邪盛气滞难 化。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 如果外科疾病在未溃(肿疡)或已溃(溃疡) 之时,见到结代之脉,均属气血衰弱、或寒痰 瘀血凝滞,是更为不良现象。若在痛极之时, 亦可偶尔出现结、代之脉,这并不一定都为坏 现象。不论肿疡与溃疡而见散、促之脉,均为 气血衰竭、脏腑之气将绝、且病邪尚在进展, 预后多不良。
青紫舌:多属瘀血征象,常见于瘀血流注。 白苔:见于外科疾病兼有表证,或属寒证,或属 脾胃有湿。 黄苔:多为邪热蕴结,疮疡在化脓阶段多见此苔。 腻苔:多为湿重的征象,白腻为寒湿,黄腻为湿 热。如黄腻不化,舌绛起刺,体温升高,疮疡兼 见疮陷色暗,则为病情恶化或并发内陷、走黄之 象。 黑苔:有寒热之分,热者是苔黑乌燥,为热极似 火,火过炭黑所致。寒者是苔黑而薄湿润,为阳 虚极寒,命门火衰,黑色上泛所致。
㈣舌苔
注意观察舌质、舌苔和舌的形态,舌为心 之苗,苔为胃气的反应,因此,脏腑气血 的虚实,病邪的深浅,津液的盈亏,均能 在舌质和舌苔上表现出来。

舌质红:外科急性病见之多属热证,慢性疾病
见之多属阴虚。红而起刺者属热极;红而干燥者 属热盛而津液不足。 舌绛:为邪热入于营分,多见于疔疮走黄、有 头疽内陷。 舌质淡白:多为气血两虚,如淡白而胖,多属 阳虚,多见于疮疡溃后,脓出过多的患者,或为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流痰。 舌胖嫩而舌边有齿痕:多属气虚、阳虚,系统 性红蝴蝶疮后期或应用大剂量激素之后,常能见 到这种舌质形态。 舌光如镜,舌质红绛伴口糜:为病久阴伤胃虚 或应用大剂量抗生素之后。
2.沉脉:肿疡脉沉,是邪气深闭、病在 深部,为寒凝络阻、气血壅滞;溃疡脉沉, 是遗毒在内、气血凝滞未解。

3.迟脉:肿疡多是寒邪内蕴,气血衰少; 溃疡脉迟,多是脓毒已泄、邪去正衰。 4.数脉:肿疡脉数,为热邪蕴结,其热 正盛,或为酿脓;溃疡脉数,为热邪未净、 毒邪未化、正气已衰。 5.滑脉:肿疡脉滑而数,为热盛、为有 痰、或为酿脓;溃疡脉滑而大,为热邪未 退、或痰多及气虚。
(八)问妇女月经 外科内服药物,一般多用破瘀活血、行气通络之品, 有碍胎气和影响月经,若不加询问而草率使用,可能造 成堕胎和崩漏的危险。冲任不调型乳癖常伴有月经不调, 且在经前出现乳房胀痛、肿块增大,经后胀痛消失或减 轻,肿块缩小。有些瘾疹常在月经前数天开始出现风团, 并随月经的干净而消失,常伴有痛经或月经不调。 (九)家庭史 如麻风、疥疮、头癣等,可由家人相互传染而引起。 患乳癖如有乳癌家族史者容易癌变。白庀部分患者有家 庭遗传史。 (十)问不洁性交 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可有不洁性交引起。
第三章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辩证
第一节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是辨病与辨证 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每一疾病都有 各自的病名,如有头疽、红丝疔、蛇串疮 等。所以在就诊时,应先明确诊断,然后 再根据疾病的发展阶段、个体差异和其他 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治疗。
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任何疾病都有一定 的临床特点,其发生发展和转归、预后也有一 定的规律。辨病的目的在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 的规律、与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如局部红肿 热痛是阳证疮疡的共同特征,而痈是局部光软 无头,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易脓、易溃、 易敛,一般不会造成陷证。有头疽初起即在肿 块上有粟米状脓头,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 范围常超过9cm,难脓、难溃,常可合并内陷。 肉瘿与石瘿均为瘿,但前者是良性肿瘤,后者 是恶性肿瘤,其转归预后绝然不同,必须及早 区分开来,因此,在外科中,辨病尤为重要。
例如:流痰发病缓慢,局部不红不热,化脓也 迟,溃后脓稀薄如痰,不易收口,以阳证阴证 来辨属阴证。但结合全身症状来辨,病的后期, 如日渐消瘦,精神萎顿,面色无华,形体畏寒, 心悸,失眠,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 虚大者,属气血两亏;如午后潮热,夜间盗汗, 口燥咽干,食欲减退,或咳嗽痰血,舌红少苔, 脉细数者,属阴虚火旺。又如脱疽,根据其发 展和临床表现,常分为寒湿阻络、血脉瘀阻、 湿热毒盛、热毒伤阴、气血两虚。
辨证是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运用正 确的思维方法和“四诊”来收集与疾病 有关的临床资料,然后依据八纲辨证、 藏象学说、病邪学说、经络学说等进行 综合分析与归纳,进而对其病变的病因 病位、病变机理、功能状态及演变趋势 等作出综合性分析和归纳,从而得出一 个证的概念。外科疾病多有局部症状及 体征,因此,辨证不仅要辨全身症状, 还要辨局部症状。
(六)问旧病 如肛漏、瘰疬、流痰病人曾经患过肺痨病, 一般治疗比较困难。痈、有头疽、疔疮、疖等 病人,以往有过消渴证,一般比较顽固难愈。 肝肾宿疾而近期功能不佳者,对砒剂的外用、 内服,以及黄药子的内服均属禁忌。 (七)问职业 有许多皮肤病,常与个人劳动职业有关, 如染匠、渔民、机器制造工人,常发生皲裂疮。
(二)问汗液 如痈证见汗出热退是邪随汗泄,有消散的可 能,如汗出热不退,是邪盛难消,为酿脓的表现。 如暑湿流注,汗出热不退,除有酿脓之变外,还 应考虑有续发的可能。如流痰、瘰疬等出现潮热、 盗汗或自汗,多是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的现象。 (三)问饮食 渴喜冷饮,多为热重;渴不多饮,多为湿重。 纳食有味,为脾胃运化功能正常,病情较轻;纳 食不思,为脾胃已衰,病情较重或疮疡病势进展。 瘾疹常与食海鱼、虾、蟹等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