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学辨证论治总结(全)
中医外科学辨证论治总结(全)
第一单元疮疡
一. 疮疡
暑疖
1.内治: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味
2.外治:
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
2)珠疖:清黛散
3)成脓:切开排脓
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
5)并发湿疮:清黛散
疖病
1.内治: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
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
二. 疔疮
颜面疔
1.内治: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外治:
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
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
红丝疔
1.外治:
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
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三. 痈
颈痈
1.内治: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银翘散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
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
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四. 丹毒
1.内治: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1)头面者:─普济消毒饮
2)胸腹腰胯者:─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
3)下肢者:─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
4)新生儿丹毒.毒邪内攻者:─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五. 发
锁喉痈
1.内治:
1)初起:.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
2)溃后:清养胃阴─益胃汤
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
有头疽
1.内治:
1)初期.溃脓期:和营托毒.清热利湿─仙方活命饮
2)阴虚火毒炽甚:─竹叶黄芪汤
3)气血两虚不能透毒外出者:─托里消毒散
4)收口期: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
2.外治:
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
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
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
六. 无头疽
附骨疽
1.内治:
1)初起:清热化湿.行瘀通络─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通过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证候,为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准确的 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指导临床实践
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可以为中医外科疾病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疾病的转 归和预后。
05
CATALOGUE
讨论与总结
讨论与总结
• 请输入您的内容
中医外科常见疾病的辨病要点
痈疽
根据痈疽的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发 展情况等信息,判断其是否患有痈疽 ,以及其证型和分期。
疔疮
根据疔疮的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发 展情况等信息,判断其是否患有疔疮 ,以及其证型和分期。
丹毒
根据丹毒的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发 展情况等信息,判断其是否患有丹毒 ,以及其证型和分期。
观察体征
全面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疼 痛部位、病程长短等信息,以便对病情做 出准确的判断。
分析病因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体温、 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以及皮肤、淋巴 结等部位的异常变化。
确定证型
根据患者的发病原因、感染途径、病情发 展等因素,分析其可能的病因,为治疗提 供参考。
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发病部位、症状表 现、脉象舌象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其 证型,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疔疮
疔疮多由火热毒邪所致,初期宜清热解毒,消散疔毒;中期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后期 宜调理气血,补益肝肾。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2.预后顺逆 多顺,良好
多逆,不良
第三节 部位辨证
一、上部辨证
发病部位:头面、颈项、上肢
病因特点: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起病急
常见症状:全身-风邪犯表
局部-宣浮,速变,多属阳
常见疾病:上部疮疡性疾病;皮肤病之 粉刺、油风、酒渣鼻等
二、中部辨证 发病部位:胸、腹、胁、肋、腰、背 病因特点:气郁、火郁 发病特点:常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志有关 常见症状:常伴消化系统病变表现 常见疾病:中部疮疡性疾病;乳房疾病;
(一)疼痛原因(共性加个性)
热、寒、风、气、湿、痰、化脓、瘀血
(二)疼痛发作情况(规范的医学术语)
卒痛、阵发痛、持续痛
(三)疼痛性质
刺痛、灼痛、裂痛、钝痛、酸痛、胀 痛、绞痛、啄痛、抽掣痛
(四)痛肿结合辨
先肿后痛、先痛后肿、肿痛并起、肿 蔓痛定、肿痛皆蔓
四、辨痒
西医认为痒的机理不清,但与痛有密切 关系
应指 对深部脓肿无效 指、趾部甲下的辨脓(原理) 指、趾部,脓液较少时(可操作性差) 有助于准确判断 深部脓肿或内脏脓肿(准确定位)
(三)辨脓的部位深浅
1、浅部脓疡 2、深部脓疡
(四)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1、形质 反映气血之盛衰,宜稠不宜清 2、色泽 反映邪气的情况,宜明净不宜污浊 3、气味 反映顺逆的情况,正常应略带腥味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外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1.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结构、功能及相邻组织的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所致的一
系列综合症状。中医认为颈椎病多因外感风寒、肝肾不足、痰浊内蕴等引起。在治疗上可
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方法,通过调理体内阴阳平衡、肝肾功能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2.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组织的退行性变所引起的椎间盘坏死、突出或脱出,压迫邻近神
经根、脊髓或椎动脉的病变。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拔罐、推拿、中药熏洗等,通过改善患者体内的气血循环和调整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能够
缓解疼痛、改善病情。
3.骨折
骨折是指骨骼在受到暴力作用时,发生了整体或局部的破坏,造成断裂的一种创伤。中医
治疗骨折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熏洗、推拿按摩、针灸等,通过促进骨折愈合、加快软组织
修复、缓解患者疼痛和恢复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关节疾病
关节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关节软骨、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或病变所引
起的一系列疾病。中医治疗关节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拔罐、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能够缓解炎症、减
轻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5.疝气
疝气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自然或人工腹壁缺损处脱出而形成的疾病。中医治疗疝气的方法
主要包括针灸、拔罐、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温肾壮阳来达到治
疗的目的,并且能够改善腹肌张力、促使疝气复位。
6.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是指因外伤、手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组织破坏后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异常增生性纤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外科疾病指的是以外伤、烧伤、创伤、手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医外科通过中医理论和治疗手段,综合运用
针灸、推拿、刮痧、拔罐、草药等治疗方法,对外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以下是中医外
科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外科病证与辨证施治
1. 外科病证的特点
外科病证是指外伤、烧伤、创伤、手术等因素引起的疾病。外科病证的特点是病情变化快,病情严重,易引起并发症,需要及时明确病因、诊断和治疗。
2. 典型的外科病证
典型的外科病证包括骨折、脱位、挫伤、切割伤、烧伤、交通事故伤、刀伤、枪伤、手术
后并发症等。
3.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辨证施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为寒热虚实、气血阴阳、肝肾脾胃经络等进
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推拿、刮痧、拔罐、外敷和内服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
二、外伤的处理和治疗
1. 外伤的解剖生理特点
外伤是机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引起的组织损伤,包括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等,外伤的主要解剖
生理特点包括组织损伤、出血、炎症反应、组织修复等。
2. 外伤的处理原则
外伤的处理原则包括急救、止血、消肿、抗炎、止痛、促进组织修复等,针对不同类型的
外伤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针灸治疗外伤
外伤后可采取针灸治疗,包括针刺、拔罐、刮痧等手段,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畅通,加快
组织修复,缓解疼痛。
4. 推拿按摩治疗外伤
推拿按摩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外伤的方法,可通过推、拿、拉、摩等手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散瘀血,改善组织营养,促进愈合。
5. 中药外敷治疗外伤
中药外敷可以通过药物的局部作用,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促进修复。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细目一辨病
(一)辨病的概念
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例如均为疔疮,疫疔、手足疔疮、颜面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
(二)辨病的方法
要准确地进行辨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详细、全面、认真地诊察,同时要虚心学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临床辨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①详询病史;②全面体检;③注重局部:重点诊察局部特征是辨病的关键;④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査;⑤综合分析。
全面分析、准确辨病是一种能力,只有刻苦锻炼,才能最终提高辨病水平。
细目二阴阳辨证
(一)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
(二)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
1.局部和全身相结合
虽然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为主,但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了解、分析、判断。以乳疽为例,由于病位深在,初期时表现多似阴证,实属阳证。
2.辨别真假
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住病的实质,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如流注,初期多为局部色白、漫肿、隐痛,到了化脓时才微红微热,容易误作阴证。其实流注病灶深在肌肉,红热虽不显露,但化脓很快,脓质稠厚,溃后也易收口,同时伴有急性热病的全身症状。
3.消长与转化
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和阳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是由于阴阳与病位之深浅、邪毒之盛衰有关,或是疾病的自身转化,或是治疗后的转化。如本属阳证,若临床上给服大量苦寒泄火之剂,外敷清凉消肿解毒之药(或者使用大量抗菌药物后),红热疼痛等急性症状消失,炎症局限,逐渐形成一个稍红微热隐痛的木硬肿块,消之不散,亦不作脓,这是阳转为半阴半阳证的表现。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课件PPT课件
四、切诊
1、脉诊:浮数滑大为阳脉,多属阳、
实、热;沉迟涩小为阴脉,多属阴、虚、
寒
有余之脉 肿疡 正盛邪实
正常,顺
溃疡 正已伤,邪未去 反常,逆
不足之脉 肿疡 正虚邪盛
反常,逆
溃疡 正虚邪去
正常,顺
2、触诊:利用手的感觉触摸病变局部 进行诊断
第二节 阴阳辨证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二、十二经脉气血之多少
手阳明大肠经
多气多血 足阳明胃经 注重行气活血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多气少血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注重行气、滋养
多血少气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注重破血、补托
多血多气唯阳明,少气太阳厥阴经, 二少太阴常少血,血亏行气补其营, 少阳厥阴多相火,若发痈疽最难平。 三、引经药 结合经络部位选择引经药,使药力直达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1-4(1)
(四)问二便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黄浊,为火毒湿热内盛的现象; 如大便溏薄,小便清长,为寒湿内蕴的表现。大便长期 秘结,带血色鲜,便时疼痛,多为内痔、肛裂的表现。 大便形状变细,次数增多,有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 粪便内带有血、脓、粘液,并有特殊臭味,为肛管直肠 癌之症状。
(五)问病因或诱因
如见乳房结块,经久不散,因情志所伤引起的,每 易成为乳房肿瘤。如因感受疫畜之毒,每易发生疫疔; 因受针尖、竹木或鱼骨刺伤,易发生手足疔疮。如因接 触漆器,而禀性不耐者,每易发生漆疮。因服用某些药 物,而禀性不耐者,可发生药毒(药物性皮炎)。
第二节 四诊在外科辨病、 辨证中的应用
[目的要求]掌握四诊在中医外 科临床上运用的方法和特点。
一、望诊
望诊是通过医者的视觉,观察患者的局部
和全身情况,主要有望局部病变、望精神、 望形态、望舌苔等几个方面。
㈠局部病变
外科疾病首先表现在体表,并伴有局部病变,注意辨别。 某些疾病有其好发部位,如疔疮多发于面部手足,冻疮好 发于暴露部位或四肢末端,蛇串疮常发于胁肋部,白庀好 发于头皮、四肢伸侧。疮疡在未溃时称“肿疡”,已溃者 称“溃疡”。凡肿疡红者多为热证;白者多为寒证;青紫 色多为血瘀;黑色者为死肌。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或 如岩穴,有的溃疡底部有珍珠样结节,疮周色泽暗红,内 有紫黑腐坏组织,渗流血水。臁疮溃疡边缘起有缸口,周 围皮肤乌黑。瘰疬的疮口呈有空腔,疮面肉色不鲜,脓水 稀薄,并夹有败絮状物质。如阳证溃疡未脓而突然疮陷色 暗,是走黄、内陷的征象;阴证溃疡疮色紫暗,则为难愈、 难敛的现象。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外科病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外科在辨病和辨证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将从辨
病和辨证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医外科的特点和应用。
一、辨病
辨病是指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中医外科的辨病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史:仔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表现、病程以及相关检查
结果等,以了解个体差异和疾病演变的特点。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问诊和望闻切诊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综
合体格检查,包括形态、生理和病理反应等方面的观察,从而了解疾
病的具体情况。
3. 辅助检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以获取更全面的病情
信息。
4. 望闻问切:中医外科特别注重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进行细致观察和询问。望病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情况
来识别病情。闻病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言语声音、呼吸声等来获取病情
信息。问病则是询问患者的具体症状、感受、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判断。切病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病灶进行触诊或切开,以判断病情和
疾病的发展程度。
通过以上辨病的方法,中医外科可以准确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辨证
辨证是指根据病情和辨病结果,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整体辨证判断。中医外科的辨证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因辨证:即通过辨别病因,如外伤、感染等,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原因,从而指导治疗。
2. 病位辨证:通过辨别疾病的发生部位,如肺部、心脏等,以及病灶的大小、形态等特征,来确定病情的轻重和治疗的方向。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一、辨病
(一)辨病的概念
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例如均为疔疮,疫疔、手足部疔疮、颜面部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
(二)辨病的方法
辨病时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取得临床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的完整、全面、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辨病的准确性。
二、阴阳辨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阴阳变证续表:
外科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辨别真假及消长与转化。
凡不属典型阴证或阳证,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为半阴半阳证。
四、经络辨证
引经药:
五、局部辨证
(一)辨肿
辨肿续表:
(二)辨肿块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
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
(三)辨痛
1.以疼痛病因辨证
热痛: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等。
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
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可凹性水肿或糜烂流滋。见于臁疮、股肿等。
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
化脓痛:痛势急胀,如同鸡啄,按之应指。多见于疮疡成脓期。
瘀血痛: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四)辨痒:
>>肿疡作痒:
>>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之际。
>>溃疡作痒: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依据: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辨证分析。
2. 辨证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四诊合参等方法。
- 望诊:观察患者的外貌、肤色、舌质、舌苔、脉象等,以了
解患者的气血盛衰、阴阳虚实等情况。
-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心跳等,了解其声音特点
和身体器官的情况。
- 问诊:与患者进行详细的交谈,询问病情、症状、病史等,
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 切诊:触摸患者的脉搏,以获取脉象的信息,如脉搏的形态、频率、力度等。
3. 辨证要点:根据辨证所得,分析病因、病机等,判断疾病的性质、病程、预后等。
- 辨病位:确定疾病的发生部位,如皮肤、肌肉、骨骼等。
- 辨病因:找出病因,如外感风寒、湿热、创伤等。
- 辨病机:了解病变的机理,如气血郁滞、湿热内蕴、脓毒瘀
阻等。
- 辨虚实:判断疾病的虚实属性,如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实热、实寒等。
- 辨寒热:区分寒热的性质,如寒邪、热邪。
4. 特殊辨证:根据不同病证的特点,进行特殊的辨证。
- 神诊:针对神经系统疾病,观察神志、面色、语言表达等。
- 穴位辨证:根据患者的穴位的感觉变化,判断疾病的性质。
- 脏腑辨证:通过观察患者脏腑的功能状况,进行辨证。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诊法来获取患者的相关信息,根据辨证所得进行分析判断病因、病机、虚实等,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同时,还需针对不同的病证进行特殊辨证,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中医外科学疾病的辩证
1:阴阳是外 科疾病辨证
掌握外科疾病阴 证阳证的辩证方 法。
的总纲
2.辨阴证阳 证
《疡医大全·论阴阳法》则曰 :“凡诊视痈疽,施治,必 需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 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 ,曰阴阳而已。”
阴证阳证对照 阴阳辨证要注意以下几点:
发病缓急 皮肤颜色 皮肤温度 肿胀范围 肿块硬度 病位深浅 脓液质量 溃疡颜色 病程长短 全身症状
病因特点: 发病特点: 常见症状: 常见疾病:
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 性趋下,故下部疾病者多 夹湿邪。
起病缓慢,缠绵难愈,反复 发作。
患部沉重不爽,二便 不利,或肿胀如绵,或 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 、腐肉不脱、新肉不生 。
膝疮、脱疽、股肿、 子痈、子痰、水疝 等
。
一是探求局部病变与脏腑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 了解疾病传变规律。体表病变在多数情况下是脏腑 病变的反映,可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如肝病见 少腹痛,胃火见牙痛等。据此,通过经络辨证,从 体表局部症状测知脏腑功能盛衰。
病因特点: 发病特点: 常见症状: 常见疾病:
风邪易袭,温热多侵。风邪 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 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上部疾病的发生一般来势迅 猛。因风邪侵袭常发于突然 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 患则较少。
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 目赤,口干咽痛,舌尖红而 苔薄黄,脉浮而数。局部红 肿宜浮,忽起忽消,根脚收 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 溃疡则脓稠而黄。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外科疾病的最大特点是局部症状与体征
*阴阳辨证
阳证阴证
发病
缓急
急性发作慢性发作
皮肤
颜色
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
温度
焮热凉或不热
肿胀
形势
高肿突起平塌下陷
肿胀
范围
根盘收束根盘散漫
肿块
硬度
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疼痛
感觉
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或不痛或酸麻
病位
深浅
皮肤、肌肉血脉、筋骨
脓液
质量
脓质稠厚脓质稀薄
溃疡
形色
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
病程
长短
病程较短病程较长
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
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
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
虚热症状,溃后虚相更甚。
舌苔
脉象
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
预后
顺逆
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
*局部辨证
一、辨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的体表症状。
(一)辨肿的外形
1.局限性:红肿高突,根围收束,不甚平坦,多为实证、阳证。
2.弥漫性: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阳证见之,为邪甚毒势不聚;阴证见之,为气血不充。
3.全身性:疮疡溃后而见头面、手足虚浮,为脓出过多,病久气血大耗,脾阳不振所致。(二)辨肿的成因
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肿势急剧。
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5.痰肿:肿势或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6.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
中医外科罕有病辨病辩证
留意:临床中医诊病要临证察机,以下仅供参考切莫生搬硬套!
一.阑尾炎
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转移性右下腹痛XX小时”入院伴发烧.恶心吐逆, 纳呆,口渴欲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滑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肠痈” 领域,病位在大肠.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毁伤脾胃,导致肠道功效掉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 积结肠道而成痈,证属湿热证.湿热之邪蕴于肠道,热盛肉腐蚀而为痈故见腹痛;高热口渴.舌红苔黄腻均为湿热蕴结之象.本病可与石淋(有输尿管结石)相辨别:石淋发生发火时腰腹绞痛,痛引前阴,可见小便涩痛频急,或伴随排尿中止.尿血.
中医诊断:肠痈,湿热证
治法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12克牡丹皮3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芒硝9克
二.胆囊炎.胆囊结石
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重复右上腹痛XX再发乂乂"入院,胁肋胀痛,触痛显著而拒按,或牵引肩背,伴发烧或不发烧.恶心吐逆,纳呆,口干口苦,身目微黄,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滑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胁痛”领域,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病性属实.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外邪入侵,故见发烧恶寒,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掉和,胆不疏泄故胁痛而口苦,
;湿热中阻,乃至胸闷纳呆,恶心吐逆;肝开窍于目,怒气上炎故目赤;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目黄身黄;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舌苔黄腻脉玄滑数均为肝胆湿热之征.本病可与胃脘痛相辨别:胁痛胃脘痛均有肝郁的病机.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闹热热烈繁华等胃掉和降症状.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随口苦.目眩等少阳经的症状.
中医外科辨证3、4课件
四、切诊
❖ 切诊包括切脉和触诊两大类。
(一)脉诊
❖ 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全身脏腑气血等有着密切 的关系,它虽有局部症状可以进行辨证,但 如不切脉,就无法详细辨识病情的变化。
❖ 《疡医选粹》说:“痈疽固有形之病,目可 得而识也。其真元之虚实,治法泻补,不脉 何以知之?”扼要地说明脉诊对外科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均有指导意义。
❖ 切脉时还须辨明有力与无力,方可得出正确的诊断。 ❖ 一般来说,外科疾病在未溃之时,正是邪盛的时候,
应该见有余之脉;已溃之后,邪去正衰,应该见不 足之脉,这是正常的现象。 ❖ 若未溃时见不足之脉,如虚、弱、细、缓等脉,则 为气血衰弱,毒深邪盛;已溃之后见有余之脉,如 实、洪、弦、紧等脉,则为邪盛气滞难化,均为不 正常的现象。 ❖ 若外科疾病在肿疡或溃疡之时,见到结、代之脉, 属气血衰弱,寒痰瘀血凝滞,为不良现象; ❖ 若在痛极之时,也可偶而出现结、代之脉,但不一 定是坏象。 ❖ 不论肿疡、溃疡,若见散、促之脉,为气血衰竭, 脏腑之气将绝,且病邪尚在进展,预后多不良。
❖ 总之,形态异常能提示病变的所在,有助于诊断。
(四)望舌象
❖ 包括观察舌质、舌苔和舌的形态三方面的变 化。
❖ 舌为心之苗,苔为胃气的反映,因此脏腑气 血的虚实、病邪的深浅、津液的盈亏,均可 在舌质和舌苔上表现出来。
❖ 如舌质红,在外科急性病见之多属热证,慢性疾病 见之则多属阴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辨出血 中医外科疾病以便血、尿血最为常
见 应从出血的颜色、伴发症状等来辨
别出血的部位、原因,以便及时诊断、 进行合理治疗
30
病所,增强疗效
15
第五节 局部辨证
一、辨肿 (一)以肿的性质来辨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热、寒、风、湿、痰、气、瘀血、 脓肿、实肿、虚肿的临床特点
16
(二)以肿的病位和形色来辨 1、发病部位的局部组织有疏松和致密
的不同,肿的情况有差异
肿势明显,大多在体表,多为阳、实 肿势不明显,大多位置深,多为阴、虚
4.皮肤温度 5.肿形高度 6.肿胀范围 7.肿块硬度 8.疼痛性质 9.脓液稀稠
灼热
不热或微热,甚至发凉
高肿突起
平塌下陷
肿胀局限,根盘收束 肿胀范围不局限,根盘散漫
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比较剧烈,拒按 不痛、隐痛、痠痛或抽痛
溃后脓液稠厚
稀薄或纯血水
10.病程长短 短 11.全身症状 初起……溃后…… 12.预后顺逆 多顺,良好
血气乘之,则多脓血” 《医学入门》“盖热,非湿不能腐化肌
肉为脓” 意义:1、病理产物
2、正气载毒外出 3、脓之稀稠、多少、气味、色泽从 一个侧面反映出邪正盛衰和预后的好坏
24
(一)辨成脓的特点(主要是浅部疮疡明显)
1 、疼痛 鸡啄样,持续
2 、肿胀 3 、温度 4 、硬度
皮薄光亮 局部温度增高 肿块已软,按之应指
2、一般浅表的疮肿以赤色为多,而患 在深部的则以皮色不变者居多,及至脓 熟仅透红一点
颜面部、皮毛肌肉之间、手指部、手 掌足底、筋骨关节、皮肉深部、大腿部肿的 不同表现
17
二、辨肿块、结节
(一)肿块
(二)结节
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 置、界限、疼痛及生长速度等
18
三、辨痛 很多外科疾病都会出现,是一种自觉症
13
二、十二经脉气血之多少
手阳明大肠经
多气多血 足阳明胃经 注重行气活血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多气少血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注重行气、滋养
多血少气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注重破血、补托
14
多血多气唯阳明,少气太阳厥阴经, 二少太阴常少血,血亏行气补其营, 少阳厥阴多相火,若发痈疽最难平。 三、引经药 结合经络部位选择引经药,使药力直达
(二)以病变过程来辨 1、肿疡作痒 2、溃疡作痒
22
五、辨麻木
麻木是由于气血失调或毒邪炽盛,
以致经脉阻塞,气血不达而成。
致病原因不同
别
临床表现差
疔疮、有头疽-常是毒邪炽盛(类 似于肿疡作痒,注意前后联系)
麻风、脱疽等-多为气血不足
23
六、辨脓
回顾 《内经》正气载毒外出 《诸病源候论》“风多则痒,热多则痛,
长
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逐渐加重
多逆,不良
9
第三节 部位辨证
一、上部辨证
发病部位:头面、颈项、上肢
病因特点: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起病急
常见症状:全身-风邪犯表
局部-宣浮,速变,多属阳
常见疾病:上部疮疡性疾病;皮肤病之 粉刺、油风、酒渣鼻等
10
二、中部辨证 发病部位:胸、腹、胁、肋、腰、背 病因特点:气郁、火郁 发病特点:常与情志有关 常见症状:常伴消化系统病变表现 常见疾病:中部疮疡性疾病;乳房疾病;
病变部位反映疾病主要特征(乳痈、麻风) 4、舌苔:舌苔的进退反映疾病转机
3
二、闻诊 1、听声音 (1)语言:可反映病情轻重,但也可不
一致 (2)呼吸 (3)呕吐、呃逆 2、嗅气味:主要是嗅辨脓液 若溃疡脓无特殊气味者,易痊愈;若腥
臭难闻,则病在深里,较难愈(脱疽、黄 癣)
4
三、问诊 1、发病时间(关系到疾病所处阶段、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第一节 辨病
先辨病以明确诊断,后辨证以明确治疗 详询病史 全面体检 注重局部 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综合分析
2
四诊的运用
一、望诊 1、局部:红(阳热)、白(阴寒)、
紫(瘀血)、黑(死肌) 2、精神:患者的精神状态与疾病状况
成正比或反比 3、形态:观察患者的外形、体态
6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
7
第二节 阴阳辨证
欲使外科疾病的辨证正确,首先必须辨 清其阴阳属性
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辨证注意:(1)局部和全身相结合
(2)辨别真假 (3)消长与转化
8
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阴
1.发病缓急 2.病位深浅 3.皮肤颜色
急性发作 发于皮肉 红活焮赤
慢性发作 发于筋骨 苍白、紫暗或皮色不变
中部之皮肤病等
11
三、下部辨证 发病部位:臀、前后阴、腿、胫、足 病因特点:湿热、寒湿 发病特点:起病多缓,病情缠绵,易反
复 常见症状:常伴湿邪侵袭表现 常见疾病:下部疮疡性疾病;泌尿男性
疾病;下部之皮肤病等
12
第四节 经络辨证
一、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头顶 面部、乳部 耳部前后 手、足心部 腹、背 臀、腿 其他:耳、目、鼻、舌、口唇
治疗原则) 2、治疗经过(以资借鉴) 3、目前主症(主诉)
5
四、切诊 1、脉诊:浮数滑大为阳脉,多属阳、
实、热;沉迟涩小为阴脉,多属阴、虚、 寒
有余之脉 肿疡正盛邪实 正常,顺 溃疡 正已伤,邪未去 反常,逆
不足之脉 肿疡正虚邪盛 反常,逆 溃疡正虚邪去 正常,顺
2、触诊:利用手的感觉触摸病变局部 进行诊断
1、浅部脓疡 2、深部脓疡
27
(四)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1、形质 反映气血之盛衰,宜稠不宜清 2、色泽 反映邪气的情况,宜明净不宜污浊 3、气味 反映顺逆的情况,正常应略带腥味
28
七、辨溃疡 脓苔:溃疡表面附着的薄薄一层黄白色
薄膜状物 中医认为其是生肌长肉的佳象 西医则不然
29
(四)痛肿结合辨
先肿后痛、先痛后肿、肿痛并起、肿 蔓痛定、肿痛皆蔓
20
四、辨痒 西医认为痒的机理不清,但与痛有密切
关系 实:风、湿、热、虫-客于皮肤肌表-
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 “热微则痒”
虚:血虚风燥-内生虚热-肌肤失养
21
(一)以原因来辨(单纯的少,临床上常风、 湿、热合并致病) 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状 病因:气血凝滞,阻塞不通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意义:疾病的信号;病势进展和消退的
标志 (一)疼痛原因(共性加个性)
热、寒、风、气、湿、痰、化脓、瘀血
(二)疼痛发作情况(规范的医学术语)
卒痛、阵发痛、持续痛
19
(三)疼痛性质
刺痛、灼痛、裂痛、钝痛、酸痛、胀 痛、绞痛、啄痛、抽掣痛
5、脉象 数脉(也可能不变,仅供参考)
6、穿刺 有脓
25
(二)确认成脓的方法(掌握适应证)
1、按触法
2、透光法 3、点压法 4、穿刺法 5、B超
应指 对深部脓肿无效 指、趾部甲下的辨脓(原理) 指、趾部,脓液较少时(可操作性差) 有助于准确判断 深部脓肿或内脏脓肿(准确定位)
26
(三)辨脓的部位深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