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名词解释
语文素养的名词解释语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它是指一个人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以及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
首先,语文素养包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意图和表达,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来进行有效的交流。
他们能够理解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用法和语义表达,从而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此外,他们还能够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表现力。
其次,语文素养还包括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一个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能够理解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等,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他们能够理解文化符号和象征,领悟其中的深层含义,并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
此外,语文素养还包括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听力是语言交流的基础,一个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应该具备良好的听力能力,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语言表达。
口语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一个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应该具备清晰、准确、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
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一个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应该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各种类型的文本,并从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写作是表达思想和观点的重要方式,一个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应该具备清晰、连贯、准确的写作能力,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总之,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它包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意图和表达,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来进行有效的交流。
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等,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语文素养是什么
语文素养是什么什么是语文素养?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语文素养的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语文素养的含义语文素质是指经过教师的培养和训练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循环往复的吸收和表达的实践中而长指经过教师的培养和训练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循环往复的吸收和表达的实践中而长期形成的听说读写能力期形成的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素质的内容1、语文素质是指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素质。
2、语文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后天所形成的语文素养它主要包括语言素养、文学素养、文化素养三个方面。
语文素质的高低主要表现为知识与能力的高低。
3、语文素质是指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平时语文学习中所积淀下来的人文素养而形成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对社会和人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等。
4、所谓语文素质主要是指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点、品质及能力的总和。
5、语文素质就是指一个人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接受语文教育而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水平是指一个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言语层面上的整体投影与辐射。
6、语文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真赋为基础在后天的语文环境和语文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较为稳定的、持久的影响人的语文活动的特征。
语文素质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是指在先天的生理、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的影响获得的后天的良好的相对稳定的属性.而语文素质则是指学生个体和群体在语文学习上的内在品质。
语文素质的教育在蓬勃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及阅读能力的提高实在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就语文学科而言,其主要教学目标应该指向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语文素养的百科知识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雷实(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华中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雷实认为,“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学习和使用语文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通过教育的方式,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具备用语言交流、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口语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用口语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能够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书面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用文字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见。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二、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理解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理解他人的语言表达,并能够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意图。
语言理解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部分,它包括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两个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能够熟练地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并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意思。
三、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正确、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它包括语法、词汇和语用能力等。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他们掌握正确的语言使用技巧,使自己的语言更加地准确、清晰。
四、语言思维能力语言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利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它包括分析、归纳、推理和创造等多种思维方式。
语言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方面。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深刻。
同时,这也能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语文学科自身的核心素养,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素养。
在学习和使用语文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孩子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这不仅对于孩子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更是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的。
语文素养名词解释
语文素养名词解释一、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是综合的、整体的。
主要包括: (1)听说能力; (2)认读能力;(3)分析、理解能力;(4)综合、应用能力;(5)书写能力。
(1)阅读能力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把握内容要点,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它是听、说、写等其他能力的基础。
(2)识字写字能力指借助字典和语文工具书识字、写字,运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使用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主要是写好钢笔字)。
(3)听说能力指听话的敏捷性、准确性,说话的连贯性、完整性,口语表达的条理性和生动性。
它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
(4)思维能力指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归纳、演绎、推断、概括等加工,并进行初步的判断、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主张,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听说能力还包括两方面,一是思维的灵活性,二是思维的深刻性,因为它受制于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即“换位”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把握。
思维的灵活性,是从别人已有的经验中得到启发,而获得新知识的途径;思维的深刻性,是从事物之间相似性中找到区别,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规律。
听说能力还包括两方面,一是思维的灵活性,二是思维的深刻性,因为它受制于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即“换位”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把握。
思维的灵活性,是从别人已有的经验中得到启发,而获得新知识的途径;思维的深刻性,是从事物之间相似性中找到区别,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规律。
但无论如何,以下四种思维能力是语文教育所特别强调的,因为这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
这些思维能力是在大量的语言积累中形成的。
听说能力还包括两方面,一是思维的灵活性,二是思维的深刻性,因为它受制于思维的深刻性。
1语文素养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冬至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4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7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8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它可以理解为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的一切课程资源三简答题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4新课程要求老师角色怎么转变?答: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到位得体,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轻松自如地开展教学的保证教学互动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实现,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年龄身份,保持年轻的心态如上课前或上课之初与学生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对话,消除学生的距离感,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着亲和力,形成沟通,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为主,不去挑剔,也不冷漠对话师生互相交流对话,互助性强当然课堂教学贯彻多元评价人文关怀,教师文化积淀丰富,能深刻全面地把握新课程,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5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有哪些要求?答: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难度降低了,时间减少了,但是汉语拼音的能力并没有削弱6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答:(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 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10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1 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2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3 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4 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11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途径,不是目的. 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13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答: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14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答: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15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19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答: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1)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3)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1)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2)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导(3)课内的拓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20什么是课程资源?答: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21课程资源有哪些种类?答: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的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与网络化资源三大类22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答: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学习的挑战,也是依次革命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23什么是探究学习?请举例说明答: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如:教学捞铁牛一文第二段,这一段包括四五六自然段,讲的是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只铁牛可以这样处理这一部分的:(1)课前用小木板木条制作了类似教材插图中的大船,还准备了绳子石块铁牛(用大石快代替)玻璃缸(2)然后让学生分组操作,演示怀丙捞铁牛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说说他们在捞铁牛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3)最后再读第四自然段,去验证观察的结果又如:教学白杨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探究,可以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24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答: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活动安排不充分,学生能做的事没让学生做;第二,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第三,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不该分工的分了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四观点论述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2试述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3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探究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的,但不能拒此否定接受学习,因为接受学习包括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如果是主动接受还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比如某些生字的读写,某些词的意思就需要接受性学习4你认为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1)优化教学环境,教师要注意随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换教室内的拼音乐园(如板报墙报拼音角等)内容(2)借助游戏活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把游戏引入教学实践,寓教于乐,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借助图画等媒体,汉语拼音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形象富有童趣,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弄明白字母的音和形(4)在动手实践中巩固,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设计动手摆一摆,捏一捏等实践活动(5)开放教学时空,汉语拼音教学应拓展教学时空,针对本地方言的特点,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在儿童言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有计划的进行正面教育7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少指导是必然的,不指导是不可能的. 课标提倡学生自由表达,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但并不是不指导作为教师,既要上顾课标,下思学情,利用教材,开发资源,沟通生活,激发想象,鼓励创新,给学生的习作创设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把习作引向其他学科的学习,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生活,引向广袤的想象空间,鼓励童话化个性化习作,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自由习作,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8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与能力不重要了请问你是怎么看待的?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9你认为生命课堂有哪些具体表现?答:课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因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影响着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全迸发出一些充满生命灵动的想法在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之间产生冲突时,教师应及时判断生成信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的价值,适时调整预设,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我认为生命课堂有下列具体表现: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10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事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多元感悟,许多课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称之为有创意,结果引起了学生的误解于是学生绞尽脑汁说出一些标新立异的答案,以博得老师的赞赏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学生有我敬佩白骨精的个性化解读,这其实已经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稍一点拨,学生就会发现白骨精的出发点是残害别人,越会动脑筋想办法,害人就越深,所以不值得我们敬佩学习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16有人说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是了,何况我们基层(农村)也没什么语文课程资源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其实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误区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语文教材学校图书室实践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资源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17城市学校中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一定比农村学校多这样书对吗?为什么?答:这种说法不对</P< p> 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二是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三是动态语文课程资源从中可以知道: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它并没有城市与农村之分并不是说农村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网络设备,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就一定比城市学校少我们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语文课程资源也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具备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观,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深入的挖掘能力和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并投入到这充满热情与创新的工作中,一定能收获与城市老师同样多的语文课程资源18有人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语文书上的内容就能把语文学好,教师不必花时间与精力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答:不赞同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正因为这样而显得特别重要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提高素质实现创造性的跨越平台作为第一线的课堂实施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和所有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样,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成只要我们是有心人,只要愿意不懈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不断收获精彩19有观点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这就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知识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你怎么认为?答: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中的要素就包括语文知识新课标中是这样表述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仍然要学习语言知识,但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接受程度,要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随文学习,而不是概念的演绎;二是不求系统和完整,也就是不要把大学生中文系要学的汉语的系统知识全都下放到中小学,而是要根据需要适当教学;三是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小学语文学习是以语言运用主的,而不是以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为主的,因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必须重视语言环境新课程改革也好,传统教学也好,从来没有否定过语文知识的教学,淡化语文知识的教学,只不过是从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不再像过去那样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而不是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教学是可有可无的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常用标点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20你认为目前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答: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学习态度情感与学习兴趣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课程推进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 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观然而目前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为体现自主而放任自流,教师对于学生的感知或是听之任之,或是蜻蜓点水,或都予以肯定,缺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和在感情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有时自主学习又华而不实,我们看到的自主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虚假的自主,学生在活动中没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没有更多的时间实践,每次只是匆匆而过,活动效果大打折扣二合作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了信息的多向交流,拓展了获取知识能力情感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还创设了自由平等活动的空间,解放了学生的个性,树立了进取精神但目前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合作中优生唱独角戏,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合作;合作时间没有保证,学生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结束了教师对采用合作学习过于随便;合作学习没有明确分工,不能提高学生合作技能等三探究学习带领学生走上了新的学习旅程但许多教师对探究学习是雾里看花,教学中安排的探究环节教学设计>设计往往脱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甚至离开教材与学生进行空对空的交流有时的探究活动是教师信手拈来,不能引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过于随意,或是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交流中产生各自为阵的局面,这些都不能实现应有的探究效果四体验学习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实施建议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可是在我们看到的体验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因注重学生的个性张扬,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视了文本内容中有价值的东西(仅供参考)21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写教学纪律就可以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是一种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观当然,自主并不是指那些无节制地沉湎与学业以外的活动,。
简述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1.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3.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4.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那什么是核心素养呢?现今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培养孩子哪些关键性的素养,让孩子们能够健康的发展幸福的生活,成功的融入未来社会。
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关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素养是指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核心素养是培养能自我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与世界公民的基础。
素养是知识、技能、能力,在相关工作领域与个体特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学习经验的整合,并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出来。
核心的素养就是重要的、最为基础的、不可欠缺的、共同的素养。
语文的素养名词解释
语文的素养名词解释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是每个人在学校教育中都会接触到的。
而语文的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和素质。
它与语文学科的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语文素养中的几个关键名词进行解释,来探讨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一、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人们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人可以准确地、清晰地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对方能够理解并接受。
而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就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灵活的思维和丰富的词汇积累。
我们可以通过多读书、多听优秀演讲和写作训练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文学艺术修养文学艺术修养是指一个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它包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感受到作品中的美感和情感。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模仿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
文学艺术修养可以培养我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三、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素养还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作为一门文科学科,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理解。
我们应该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
通过学习经典著作、传统节日和古代典故,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化,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四、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文本、观点和论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它要求我们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不仅要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还要主动思考并质疑其中的逻辑关系和论据合理性。
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对信息进行鉴别,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有系统的训练和实践,我们可以通过参与讨论、写作批评性文章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语文的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学艺术修养、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及批判性思维等方面。
什么是语文素养(精选.)
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它是一个核心的概念。
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其中包含了语文知识、语言能力、学习语言的方法和习惯,还包括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其内涵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语文课程要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下功夫。
语文素养不仅是语文课程需重点培养的目标,还是学生学好其它各科课程的基础,也是让学生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爱国品质,以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注重“趣”字,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阅读教学中亦是如此。
如何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每位教师的首要目标和任务。
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动力,也就无从谈起学好语文或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了。
没有兴趣,学生对学习语文势必会感到乏味,甚至感到厌倦,对今后继续学习语文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而有所趣,学而有所乐。
如,教学《聪明的猴子》一课后,我让学生尝试排演这个课本剧。
学生学习课文后,弄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人物的性格品质也有了一定的把握,于是,我组织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布置了简单的舞台,便指导他们把这个历史故事演一演,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剧中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
这样,通过表演小话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乐趣。
二、凸现“读”字,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生把书读好,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把课文读通,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素养、文学鉴赏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等。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个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流利、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表达和思维活动的能力。
这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和核心,也是语文学科其他能力的基础。
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
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作文,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语速和节奏。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使自己的语言更加流畅自然。
2.正确运用汉字、词汇和语法知识,写出符合语言规范和逻辑的文章。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语法和词汇的正确使用,使文章符合语言规范和逻辑关系,表达清晰明了。
3.能够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使文章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4.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各种语言形式,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在学习不同的语言形式时,学生应该注意其特点和表达方式,在写作过程中也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二、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和欣赏语言背后的文化价值和传统。
文化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如诗词、传统文化、当代文学作品等。
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学生应该了解其历史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内涵和价值。
2.能够理解和欣赏语言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如语言的历史演变、方言的特点等。
在学习语言知识时,学生应该了解其发展历史和地域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作用和价值。
3.能够通过语文学科学习,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从而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什么是语文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这一学科理念的定位是语文改革进入到深层次的标志。
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化积淀。
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语文素养这一时代性概念的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既然要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将成为广大语文老师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到来之际,如何结合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一个极具时代性的理念,它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即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段话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三个维度提出来的。
它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也就是说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还包括: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方法习惯、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个性人格、品德修养等,它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小学时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小学时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如何提高:1、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
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2、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
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
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
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
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理解,轻视识记背诵。
我们的改革并非要改掉传统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3、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
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又称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是指一个人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素养,涵盖了语言表达、文学欣赏、文化理解、思维能力、学科知识等多个层面。
语文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
学生需要能够准确、流利、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意见。
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社交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
2.文学欣赏能力:文学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体验文学的美、感悟生活的深刻、培养审美情趣和情感认知能力。
3.文化理解能力:语文学科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语文,了解和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现象。
文化理解能力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深化对文化传承和变迁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思维能力:语文学科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学科,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
学生需要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培养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学科知识: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语言文字、文学、修辞、修辞、写作等多个知识领域。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和运用技巧,了解不同文学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方法,掌握修辞和修辞手段的运用,掌握写作技能和写作方法,形成扎实的语文知识体系。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语文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
名词解释语文素养
名词解释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汉语及其相关文化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的能力和水平。
语文素养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包括听、说、读、写、语法、词汇、修辞、文化等方面。
其目的是培养一个人的汉语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汉语,以及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及其相关的文化。
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应用。
学习语文素养可以通过阅读、写作、口语表达、交流等方式来实现。
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可以通过自学、阅读、交流、实践等方式来提高语文素养。
拓展:
1. 语文素养与汉语学习
语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汉语及其相关文化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的能力和水平。
汉语学习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汉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语法、词汇、修辞、文化等方面。
通过汉语学习,人们可以学习汉语的语音、语调、语法规则、词汇和修辞手法等,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
2. 语文素养与中国文化
语文素养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包括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礼仪等多个方面。
通过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及其相关的文化。
同时,中国文化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语文素养与教育
语文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教育中,语文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
要的。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语文课上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开设汉语文化课程、推广汉语阅读和写作等。
语文素养是什么
语文素养是什么语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和素质,包括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一个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应该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理解他人的意图和观点,欣赏各种文学作品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也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首先,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文字则是语言的符号化表达。
一个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应该能够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别人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感受到他所要表达的意义。
同时,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通过文章、诗歌或散文等形式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真实地表达出来。
其次,语文素养还包括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不同的词语、语句和段落之间都存在着丰富的内在联系和含义,需要通过理性思维和感性体验来进行解读和理解。
一个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应该能够深入理解他人的言辞、作品和观点,不仅要理解表面文字的意义,还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寓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用意和作品的精神。
再次,语文素养还包括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和精神交流的载体,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和情感的高度表达。
一个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应该能够欣赏并理解各种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词、现代小说、外国文学等,从中感受到人文精神和情感共鸣,提升自己的人文品味和审美情趣。
最后,语文素养还包括语言文字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语言文字既可以传递知识和信息,也可以呈现思想和观点,因此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来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个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应该能够独立思考、辩证思维,对文字表达的观点和立场进行辨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能够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待不同的言论和观点。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语言文字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体现,是一个人进行思想交流和精神交流的基础和保障。
什么是语文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概念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应该有一个重大的转变,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本文试就在小学校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语文素质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们的思想认识、知识水平、审美倾向及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们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质、认识事物有关。
因此,小语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
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
所以,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在教科书中、场所局限在课堂里。
应在大量的听、说、读、写和课外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形成能力。
二、充分挖掘课本中的审判因素,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及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对人的修养起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适时渗透审美教育。
欲使教材变成活的形象、美的化身,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能否“循路识斯真”、“语语悟其神”,以美的眼光去发现极为丰富的审美材料,激发学生对美、对知识的追求。
语文核心素养
《课标》中的“语文素养”素养不同于素质。
按一般的理解,“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
此次课程改革,许多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采用了“素养”一词。
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至于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可能是因为“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
语文核心素养概念
语文核心素养概念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和发展的基本素养。
它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准确、流利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同时,还包括学生对于语言的规范运用、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能力。
二、文化理解能力
语文是一门涉及文化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语文学习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文化理解能力是指学生对于文化现象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和表达的能力。
三、批判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是指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评价和创新的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批判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阅读能力、批判性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辨析和评价文本的能力,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
四、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指学生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和欣赏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情趣是培养学生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赏析和感受能力,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情感、意义和艺术价值。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言文化素质,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其具备充分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思考,并欣赏和理解文学艺术作品。
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体现在什么之中哎,语文课程目标比语文课程教
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体现在什么之中哎,语文课程目标比语文课程教什么是语文素养1、概念: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
2、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简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3、语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之间的区别:语文素养泛指一切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包容性大,外延广。
4、关系: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居于首位,它和其它层面是各自独立、相互依存。
内涵的具体阐释1、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2语文学习的素养很关键语言的构建运用最明显的就是选择题的字音字词、成语搭配题,和后边的作文,思维的发展就在阅读理解和大作业中有突出的体现,审美的鉴赏,一听这个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是古诗词鉴赏、包括作文,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体现在文言文、古诗词等很多方面。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更加是文化的学习和运用。
从近几年的高考卷上,我们可以看到,考题题量合理,难度每年以鉴赏类(古诗词、文言文)和应用类(现代文阅读理解、大作文)为主要的难点和丢分点。
考题的形式更加灵活,不再是刻板的考察,加入了许多新题型和社会热点的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教育理应提升什么样的语文素养?
所谓素养,这是介于素质和修养二者之间的一个概念。
修养指的是理论、思想、艺术、知识、水平等方面的一定的水平。
素质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
素质仅仅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
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能够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水准的补偿。
能够说,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教育训练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某一方面的一定的水平。
语文素养则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与训练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一定的水平。
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它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水平为主干,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水平、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志与个性等五个基本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
提升语文素养就是要使五个要素实现辩证统一,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水平、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陶冶人格的和谐共振,构成了提升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学习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基础。
无知即无能,无知即无智。
没有知识也就谈不上素养。
语文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在内的各类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学得越丰富,记得越牢固,语文的功底也就越厚,语文素养也就体现得越高。
训练语文水平。
语文水平是语文素养的核心。
水平好比素养的窗口。
透过水平这个窗口能够看到一个人的素养。
语文水平的强弱能够显示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
能说会道,谈吐不凡,写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往往被人看作是颇具语文素养的标志。
所以,语文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水平训练,引导学生训练好阅读、写作、聆听和述说等各种水平。
开发智力。
智力即认知水平,包括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和思考力。
开发智力既是教育的各个层面共同承担的任务,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应负的责任,而且这种智力的开发本身就渗透在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水平训练的过程之中。
积累社会文化。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除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水平这“双基”以外,课内课外,学生还要学习很多社会文化知识,受到很多文化熏陶。
举凡文史哲经、数理化生、工农财贸、体育卫生、科技教育、地理天文之类相邻相关知识,课内语文学习中就可涉猎;至于婚丧喜庆、迎宾送客、礼仪习俗、人情世故之类社会文化常识,课外读写视听中也可得到。
接受和积累这些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充实头脑,受到熏陶,提升语文素养。
社会文化熏陶的有无和大小,能够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下。
陶冶情意人格。
这是指除认知水平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的陶冶。
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人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未来一代优秀人格的塑造具有怎么估计都不过度的重要作用。
上述五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这种语文素养的结构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