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1)第四单元课件: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

合集下载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精典课件(81张)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精典课件(81张)
主要是记公元 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 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 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 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 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 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 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 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字词注音
氾南 佚之狐 缒而出 共其乏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阙秦 秦伯说 逢孙
fán yì zhuì
gōng
zhāo quē yuè páng
词语解释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贰: 从属二主
军: 驻扎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 推辞 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 假如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 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连环画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 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 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 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 贰:从属二主 • 军:驻扎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 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 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 若:假如
烛之武退秦师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许多凭一人之力二力挽狂澜的英 雄人物,象张飞、项羽等。(详细讲解张飞只身 喝退曹军的故事“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 一死战”形象生动的声音,夸张的动作,激起学 生的兴趣)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战 之上策”,前面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凭着勇猛之力 而达到了这样的目的,而今天我们所要接触的烛 之武先生又是靠着什么样的本来而退敌兵的呢?

语文:4.7《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课件(1)(鲁人版必修1)

语文:4.7《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课件(1)(鲁人版必修1)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第二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君之薄也” , 说明 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烛之武指出, 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烛之武指出, 郑相隔遥远,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秦、郑相隔遥远,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 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 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 薄也” 鉴于秦、晋目前尚是盟国, 薄也”。鉴于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 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而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 而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既符合 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 不让秦伯动心, 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 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 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之力不及此。 .. 古义: 那人。 古义: 那人。 今义:尊称男人的妻子。 今义:尊称男人的妻子。 ⑤ 亦去之 。 . 古义: 离开。 古义: 离开。 今义: 前往某地。 今义: 前往某地。 今老矣, .. 为也已。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古义: 不能。 古义: 不能。 今义: 没有能力。 今义: 没有能力。
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
第 7 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 1 课时
目标定位 1.知识与技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并尝试翻译 .知识与技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 全文。 全文。 2.过程与方法:体会烛之武临危受命,智说秦君的外 .过程与方法:体会烛之武临危受命, 交辞令;积累文言词句。 交辞令;积累文言词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 处为国家安危着想的爱国精神。 处为国家安危着想的爱国精神。

2017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一)教学课件: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共66张PPT)

2017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一)教学课件: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共66张PPT)

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 到积累本上)。 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 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 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 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 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 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 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 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 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 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 强阅读能力。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 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 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晋 军 秦 军
国危矣
秦晋围郑形势图
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1、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 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2、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 成功分化伏笔。
曰:“臣之壮也,犹不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公曰:“吾不 为:做(什么) 已:同“矣” 用:重用 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而:表转折,却 是:这
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犹:尚且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过:过错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
诵读提示
读课文1—2自然段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第三课时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勇 敢 无 畏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既:已经 曰 : “ 秦 晋 围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鄙:把…当作边邑。 [名意动]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用:介,表原因 以:而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陪:增加 厚:变雄厚 形→动

语文:4.7《烛之武退秦师》课件(1)(鲁人版必修1)

语文:4.7《烛之武退秦师》课件(1)(鲁人版必修1)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能够 动词
说 1. 陈说 动词
2. 杂说 名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3. 通“悦”
秦伯说
不辞劳苦 停数日,辞去。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 1 .推脱 动词
2. 告别 动词 3. 推辞 动词
鄙 1 边远的地方 名词
2. 边境 名词
8. 焉用亡郑而陪邻 倍=增加
古今异义
1. 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
2. 舍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 路上的主人
一词多义
1.若
如果 连词
你 代词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余悲之,且曰:若彷佛若有光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知 3. 能
知道
明智
才能 名词
失其所与,不知
今老矣,无能为也。
烛之武退秦师

晋 郑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军:驻军(名作动)
人物赏析
我最欣赏的: 我最喜爱的: 我最敬佩的: 我最讨厌的: 我最希望自己成为的:
示例

我敬佩的:烛之武 烛之武先生,你以古稀之身,临危受命, 大军压城之际,夜黑风高之时,你“缒” 而出;面对野心家秦穆公,你以退为进, 寥寥百余字,悦秦伯,退秦师,盟秦郑, 此胆此识,试问世上几人有? 烛之武先生,我敬佩你,你是大勇者, 大智者!
驻军
损害
名—动
形---动
从属二主 数---动 以…….为边界 在夜里,连夜 名词作状语
6. 与郑人盟
结盟
名—动
句式
1. 何厌之有? 译:有什么满足呢?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鲁人版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72张)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鲁人版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72张)

十 三 经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的相关内容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①:“臣 闻天之所启② ,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 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公子,姬出③也,而至于今,一也。离④外之患, 而天不靖⑤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⑥足以 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⑦,其过子弟 固⑧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无能为也已。
文言文中语气词连用 也已:“已”,同 “矣”。 是为了加强语气, 起主要作用的是最 后一个。
是寡人之过也。
是: 比较项目
词性
意义 古代 现代
指示代词 这
判断动词 表判断
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许之。
思考
但解
课本中认为“之”代“这件事”,
释为“他”(代“郑伯”)可以吗?
课文分析
• 第一段: • 交待事件背景及战争形势 • 原因: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 伏笔一:秦、郑无利害冲突 • 形势:秦军函陵,晋军氾南 说明秦、晋两军来势凶猛 • 伏笔二:秦晋两军分地驻守为烛 之武又说秦国提供了机会
重点: 1、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意义。 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 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左--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 传--解释,解说,阐发。
《左传》、《公羊传》、《谷梁 传》被称为“《春秋》三传”。
导入新课
•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 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 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 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 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 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 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 《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3)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3)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战国的苏秦、张仪口若 悬河,舌如利刃;渑池之会,蔺相如一辩 退百万雄师,;三国诸葛亮,以一当十, 舌战群儒,折杀江东英豪……今天,就让 我们走近另一位依靠辩才扭转局面的历史 人物-----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 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 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 十七年)。
(四)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 晋献公卒,晋国陷入
唯君图之。考虑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结果: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悦” 名词→动词,结盟
之,乃还。
于是,就
Hale Waihona Puke 辩士晋文公冷静、理智地退兵,为殽之战伏笔。
子犯请击之,公曰:
秦军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
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依靠 却 损害 结交、亲附 没有那人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动词→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智”
殽之战:秦表面上代 郑设防,一方面控制 郑国,一方面对付晋 国。两年后,秦穆公 发兵袭郑,未料郑已 设防,秦军失败,晋 乘机在殽山追击秦军, 秦军大败,三帅被俘。
还也。”亦去之。
还是 离开
积累成语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今泛指两家联姻。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胜之不武:以不正当的方式获胜,赢了也不光彩。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 明自己的态度。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鲁人版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鲁人版
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
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
第7课 烛之武退秦师
古文品韵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边关将士豪情壮 志的边塞诗。前两句是对整个西北边陲鸟 瞰式的概括。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 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 凉悲壮的情调,使诗歌画面色彩顿显,突 出了边塞将士对边防的关注和强烈的责任 心、自豪感;同时也暗含着孤寂思乡的情 绪。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介__词__,__把___
9.而① ②今 夜急 缒而 而. .求 出子__连__连__词__词__,__,__表__才__修__,__饰__表____顺___承___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__气___词__,__表__陈__述__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_疑__问__副__词__,__为__什___么__
10.焉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疑__问__代__词__,__哪__里__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_代__词__,__之___
⑤永之人争奔走焉._兼__词__,___于__此__
11.之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__词__,__用__于_主__谓__之_间__取__消__句__子_独__立__性_ ②是寡人之.过也__助__词__,_的____ ③何厌之.有__宾_语__前__置__标__志____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前__一__个_是__助_词__,_的__;__后_一__个__是_代__词_,__指_代__秦_君___
③不知天上宫阙._名__词__,__宫__殿__
4.能① ②今 吾老 不能 矣.早 ,用 无能 子.为 _助_也_动_已_词_名____,_词___能__,__够__才____能__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课件-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课件-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1

作者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 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 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 认为它是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终于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 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 影响。《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
拓展阅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孟子
敌 进 我 退 , 敌 退 我 追 , 敌 驻 我 扰 , 敌 疲 我 打。 ——毛泽东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 也。 ——春秋·孙武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 下。 —— 三国·诸葛亮
《左传》与《春秋》的区别
实词:
辞:推辞。
若:假如。
犹:尚且,还。
虚词:
已:同“矣”。 而:却。
一词多义

①如,像: 例“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②如果: 例“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③人称代词“你”: 例“若毒之乎”。
实词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 鄙:以……为边邑。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陪:增加。
烛之武巧妙利用秦、晋两国 之间的矛盾,侃侃而谈,不卑不 亢,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 着想。说的秦伯是心悦诚服,最 后答应撤军。
一.秦晋围郑 二.临危受命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坦言亡郑 ——以退为进 亡郑有害 ——先示其害 三.游说秦君 舍郑有益 ——诱之以利 援引历史 ——晋不可信 推测未来 ——晋无所厌 四.晋师撤离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 7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鲁人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 7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鲁人版必修1

子亦有不利焉

(6)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与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 (6)语气词,表示陈述 疑问代词,什么 疑问代词,哪里 (7)介词, 和、跟 动词,结交,亲附
以其无礼于晋
(8)以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 ,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 刻,作为国君能接受规谏,勇于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 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 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课前预习
一、资料卡片 1.走近作者 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 为左丘明。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关鲁国 以及其他诸侯各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 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 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
(7)夫晋,何厌之有(
)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9)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10)辞曰:“臣之壮也……”(
)
答案:(1)判断句 (2)判断句 (3)介词结构后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5) 介词结构后置句 (6)介词结构后置句 (7)宾语前置句 (8)省略句 (9)省略 句 (10)省略句
(4)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
!
(5)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

1.7烛之武退秦师课件(07鲁人版必修一)

1.7烛之武退秦师课件(07鲁人版必修一)

2019/3/30
17
• • • • • •
4、阙 ①què ②què ③què ④quē ⑤jué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城楼 皇宫,引申为朝廷 通“缺”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2019/3/30
18
• • • • •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 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 何善。”) •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 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 吾谁与归?”)
(才,连词,表 (表修饰,连词) (表顺承,连词) (表转折,连词)
2019/3/30
22
• 3、焉 •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 么)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2019/3/30 3
三、背景材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 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 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 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 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 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 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 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 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 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2019/3/30 23
(3)词类活用
• • • • (一)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军,驻军) ②秦伯说,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 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利,对…… 有利) •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指 向东方、向西方)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战争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战争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
答案
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_驻__扎___ 与郑人盟:_结__盟___ ②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__在__夜__晚___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向__东__ 朝济而夕设版焉:_在__早__上__;__在__晚__上___ ③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_把__…__…__当__做__边__邑____
每一条河流都要拐这样那样的弯,没有一条河流是直的——这是所有
的鱼都懂得的一个最浅显也最伟大的道理。可是,我们身边的某些人却不
是这样,总以为人生的道路笔直平坦,受到一点挫折,就彷徨,失意,忧
郁,自卑,甚至自暴自弃,更有要死要活的……
大智若鱼,首先要做的第一条就是像鱼那样,承认所有的河流都是 弯的,承认平静的同时也承认激流,承认清澈的同时也承认浑浊,承认 夏日洪水的一泻千里,也承认冬日寒风的冰封三尺。另外,每一条鱼都 明白,再大的河流,也是由一滴一滴的水汇成,没有哪一滴水能够脱离 河流这个集体而与大海成功私奔。
答案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译文:假__如__没__有__那__人__(_秦__伯__)_的__力__量__,__我__是__不__会__到__这__个__地__步__的__。__依__靠__别___ 人__的__力__量__而__又__反__过__来__损__害__他__,__这__是__不__仁__义__的__;__失__掉__自__己__的__同__盟__者__,__这____ _是_不__明__智__的__;__用__散__乱__(_的__局__面__)_代__替__整__齐__(的__局__面__)_,__这__是__不__符__合__武__德__的__。___ _我_们__还__是__回__去__吧__!___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4.1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4.1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1
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
7 烛之武退秦师
【国学撷粹】 定公
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 何?”孔子对曰:“君使臣 以礼,臣事君以忠。”(《论 语·八佾》)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 主使唤臣下,臣子侍奉君 主,各自应该怎么做?”孔 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 照礼的规定去使唤臣子, 臣子应该忠心地侍奉君 主。”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六、特殊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 (3)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 (5)敢以烦执事(省略句)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 (7)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七、名句积累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以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顺承) 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吾其还也(表示祈使语气,还是) 君知其难也(代词,那) 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揣度语气,恐怕)
【任务一】 把握文章中心,理清结构思路 1.文章为什么要提及“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提示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且贰于楚”都直接关系 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 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提示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 险情形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郑伯劝说烛之武见秦君,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提示先是烛之武对郑伯过去不重用自己流露满腹的委屈和牢骚, 使故事有了波折。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用“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 情真意切,再用“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晓之以理,使烛之武最终答 应去见秦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 全文内容。
烛之武( )退秦师
请你讲讲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连环画
事 件
郑危
晋国扩张 过河拆桥 舍郑有益 亡郑陪邻 飞地难治 郑知亡 说秦 秦退
晋攻
烛辞
夜缒
郑伯请人 郑伯自责 佚之狐举荐
飞地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 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 的土地。通俗的讲,如果某一行政主体 拥有一块飞地,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 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他 行政主体的属地,才能到达自己的飞地 。一般把本国境内包含的外国领土称为 内飞地(enclave),外国境内的本国领土 称为外飞地(exclave)。飞地的概念产生 于中世纪,飞地的术语第一次出现于 1526年签定的马德里条约的文件上。
2、理解句式:是寡人之过也。
3、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气、感情 。
转烛之武
烛之武、佚之狐:“之”为介 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 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
若:如果。使:派
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之:代词,他。
师:军队。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 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 伯同意了。
晋退
情节发展
请用简洁的语言(或一副对联)概括各段内容。
围郑
秦晋围郑
受命
退秦
撤围
迫晋撤围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么? 主要人物:烛之武 主要事件:退秦师
《左传》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某种角度看,人类 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军事外交的 发展史,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 的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 明才智,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 中国历史写下一篇篇瑰丽诗章。烛 之武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左传》介绍
《左传》简介
《左传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 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 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 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 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越:跨过。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相当于“而”。
焉:哪里,怎么。 以:相当于“而”, 连词,表目的, “来”。陪:增加。
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 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 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 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 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 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 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 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 战争。
6、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 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 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 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 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 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 场”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 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 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 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 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 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 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 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 说退秦师的成功。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不译。
辞:推辞
子:古代对 人的尊称。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 什么了。为:做(什 么)已,同“矣”
犹:
尚且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 而: 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 才 亦有不利焉!”许之。
然:然而。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 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第2层:亡郑利晋。(语气平稳、严正。) 第3层:存郑利秦。(语气高亢、诚恳。) 第4层:回顾过去,晋不讲信用。 (语气慷慨激烈。) 第5层:展望未来 ,晋必将攻秦。(语气慷慨激烈。)
思考:1、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说辞可以分为几层?
2、你认为哪一句说辞最能打动秦王? 3、简单品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转语言艺术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 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 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 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 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 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 ——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 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 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 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 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 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分析
读课文1——2自然段 1. 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2. 郑国君臣为什么一开始就把劝说目标 锁定在“秦军”而不是“晋军”?你能 从文中找到根据吗?
转第一自然段
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秦晋围郑示意图
诵读提示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晋 秦
公元前630年
崤山
晋 军
氾南
新郑


晋 军 新郑 秦 军
公元前630年

课文朗读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五、字词注音
秦军氾( fán)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共( gōng )其乏困 若不阙( quē)秦 夜缒( zhuì )而出 使杞( qǐ)子、逢( páng )孙戍之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1 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唐尧 虞舜 夏 商 周姬姚姜 2 以国别地名为姓-- 国别:齐 鲁 韩 赵 魏 秦 楚 宋 卫 地名:东郭 南宫 西门 欧阳 3 以官职或职务为姓-- 官职:司马 司徒 帅 尉 职务:巫 乐 陶 屠 卜 施 商 4 以动植物为姓--牛 马 龙 熊 杨 柳 5 以数字为姓--伍 陆 万 6 少数民族的姓--金 翦 萨 慕容 呼延 独孤
释“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 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 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 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 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 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 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 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 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 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 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转第三段

诵读提示 3、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 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 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第1 层:郑既知亡。(语气沉着真挚。)
熟 读 课 文 , 整 体 感 知
学法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 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之 自悟。”
——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
——诵读、思考、积累(圈点批注)
转示范背诵
解题
晋 公 子 重 耳 流 亡 路 线 图
前632年
故事背景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 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 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 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 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 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 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 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 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简介
《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 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
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
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春秋》、《左传》、《资治 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介绍背景—— 晋秦围郑。开篇 为下文的情节发 展埋下伏笔,试 分析。
诵读提示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