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清贫(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清贫》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清贫》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特别是对于“清贫”一词的深入理解和体会。
- 体会作者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革命者的清贫精神。
-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感受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革命者的清贫精神。
- 难点: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感受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音频、生字新词解释、相关图片和视频等。
- 课文背景资料,包括方志敏的生平简介和创作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清贫》的朗读音频,营造课堂氛围。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清贫”是什么意思吗?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清贫”呢?3. 揭示课题:《清贫》,并介绍作者方志敏的生平简介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 教师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纠正发音和解释词义。
3.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吗?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不同角色的语气和语调。
2. 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句子或段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 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革命者的清贫精神。
- 引导学生关注方志敏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他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
-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两个国民党士兵的贪婪和腐败,反衬出共产党员的矜持不苟和舍己为公的美德。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 提问: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中,“清贫”的精神还有价值吗?为什么?2.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清贫”的精神,做一个有道德、有追求的人。
实验学校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清贫》教案
实验学校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清贫》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清贫》这篇课文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悟贫困的不易以及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解读课文。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隐含含义和情感。
2.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并能够用文字表达清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请学生们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清贫》这篇课文。
2. 学习课文1.朗读课文,让学生听一遍。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每一个段落的含义。
3.请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再让他们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每个小组讨论完后,让代表小组的学生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 语文练习1.给学生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
2.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5. 总结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贫困情况,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这些问题。
四、课后作业1.写一份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清贫》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阅读相关补充资料,拓展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发言、思考、表达等方面的评价。
2.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读后感,是否能够理解和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清贫》这篇课文展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还需要更多地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12《清贫》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12《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围绕清贫主题展开,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生活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清贫的含义和价值。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贫困与幸福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清贫也可以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清贫的含义。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能够描述主人公的生活情景。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准确表达对“清贫”主题的理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珍惜现有的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理解并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清贫主题。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心情变化。
难点1.对清贫这种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同。
2.运用所学知识描述清贫对主人公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呈现法:通过朗读、角色表演等方式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形式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3.命题法: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解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学习过程安排第一课时1.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
2.分组讨论,学生就清贫的含义展开讨论。
3.完成课文后的理解题。
第二课时1.学生小组进行课文解读分享,展示对主人公的理解。
2.教师进行总结,梳理清贫的价值观念。
3.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就“我的理解”写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1.学生互相交流、互评彼此的写作。
2.教师点评学生的写作,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清贫的含义。
3.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反思清贫的道德意义。
六、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结合五年级下册教材的特点,通过清贫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贫困与幸福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品质和人生观。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提升,情感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中的贫富差距,用心感悟清贫之美。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案【优秀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案【优秀5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5篇《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案篇一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班有学生30名,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强,具有良好的书写和预习习惯。
对字词掌握情况较好,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但也有部分同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很不稳定。
本班的优生有5名同学,.他们在平时作业、测查中审题细心答题认真、能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答案准确。
中间生25名,这部分学生学生男同学较多,其实一个个也挺聪明,就是懒惰、浮躁,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肯用心地去记忆,所在该背的该积累的知识掌握不好,而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部分学生拿到题之后不认真审题,不知道怎么去解答,遇到课死记硬背的知识能应答,遇到独立阅读方面的知识,和拓展练习的题无从下手,。
好多独立阅读的答案本来是要在短文中寻找,但他们就会答非所问,想怎么答就怎么答。
学困生生有5人。
这些学生主要是智力相对较差,学习习惯差,十分粗心,记不住前边学后面忘,有时写一段文字,就出现好几个错别字。
但我还是有信心,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复习内容1、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掌握拼写规则。
(2)熟练掌握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和句子。
(3)掌握汉语拼音中声调及其变化。
2、字。
(1)掌握本册要求学会的160个生字,会认的7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精读课文中的132个词语,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正确区分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并能组成词语。
(3)按要求写多音字;(4)选字填空;(5)改正错别字;(6)选择带点字的正确字义;(7)按要求查字典等。
3、词语。
(1)正确地读出写出学过的词,并注意积累词语。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清贫》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清贫》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清贫》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2.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思及用法;3.能够通过课文理解弘扬孝道、友爱等正面价值观念。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珍惜家庭生活、感恩父母的情感;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清贫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掌握课文中的语言运用,包括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3.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清贫的生活,懂得珍惜拥有。
难点1.理解课文《清贫》的寓意及深层次的思考;2.运用课文中的成语、俏皮话等较难理解的语言表达。
三、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一课时: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农村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了解清贫生活的具体表现;2.导入《清贫》这个课文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1.逐段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2.解析生字词的意思,让学生熟练掌握;3.分组讨论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等内容,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与讨论1.布置阅读理解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2.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课文中的启示和故事背后的寓意;3.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清贫生活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珍惜拥有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课文表演与评析1.让学生分组进行《清贫》课文的角色扮演,展示课文情节;2.全班进行课文表演的评析,分享各组的演绎方式和理解深度;3.点评学生表现,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四、教学手段与学习资源1.PowerPoint课件:用于课文导入和重点内容的讲解;2.课文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清贫》;3.生字词表:包括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及其释义;4.视频或图片资源:辅助学生理解清贫生活场景。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优质课 教案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廉洁自律的故事。
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在贫困和诱惑面前,坚守清贫,保持高尚品质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到主人公的廉洁品质。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
此外,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廉洁问题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主人公的廉洁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课文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品质,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主人公的廉洁品质。
2.难点:分析课文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廉洁品质。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主人公品质的同时,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随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在贫困和诱惑面前的表现。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操练(15分钟)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3.学生讨论:课文中主人公为什么能保持清贫?他具备哪些品质?巩固(10分钟)1.教师提问:课文给我们传达了什么道理?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主人公的廉洁品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清贫》优秀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清贫》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矛盾的散文作品,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的一次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儿童的摧残,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正义的渴望。
课文以第一人称叙述,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艰辛生活,使读者深感震撼。
课文中的主人公清贫,是一个善良、勤劳、坚韧的孩子,他的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散文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社会贫困人民的深切同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正义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难点: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了解主要内容。
3.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5.拓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贫困人民的认识和感受。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优质课 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清贫》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能够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表达课文内容。
4.能够展示对生活中重要价值观的思考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清贫》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词汇与短语的掌握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清贫》主题的深度理解和情感表达。
2.学生对课文中生词和短语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准备1.备课教材: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清贫》部分。
2.教学辅助资料:课文PPT、教具。
3.学习工具: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内容和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或给出引导性故事,引出课文主题。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2.学生跟读课文,感受情感色彩。
3.解释生词和短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步:理解课文(20分钟)1.分组讨论《清贫》中的主要情节和角色。
2.学生自由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步:词汇和短语练习(15分钟)1.带领学生分组练习生词和短语的拼写和造句。
2.进行小组竞赛,增加学习氛围。
第五步:课文朗读(15分钟)1.学生分角色组织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教师指导学生表现出课文中的感情。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课文情感表达和词汇短语的学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课文理解方面,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可以增加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帮助他们更好地思考和表达。
七、延伸学习1.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清贫》的理解和感悟。
2.设计续写活动,让学生想象故事的发展。
3.安排小组演绎《清贫》故事剧,锻炼学生的表演和团队合作能力。
八、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清贫》的部分段落。
2.完成《清贫》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3.写一篇《清贫》相关话题的作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以上为《清贫》优质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清贫》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清贫》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清贫》这篇课文的大意,把握其中的主要内容。
2.掌握本文的生字词汇,并能正确使用。
3.掌握本文的语言运用技巧,如描写人物、环境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提高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反思贫困和富裕的含义。
情感目标1.通过《清贫》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困与富裕,培养学生珍惜现有的生活环境和家庭关系。
2.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清贫》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中心思想等。
2.多角度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例如老头、小男孩等。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寓意和人物内心变化。
2.正确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谈论贫困与富裕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清贫》这篇课文的主题有所了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清贫》这篇课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 课文分析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清贫》这篇课文,从不同角度理解人物形象。
4. 语言运用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语句进行修改或补充,练习语言运用的能力。
5. 课后讨论让学生就文中的贫困与富裕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要传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贫困与富裕的含义,并通过《清贫》这篇课文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帮助他们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
清贫 教学设计
《清贫》教学设计(一课时)摘要:《清贫》是典型的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作品,全文叙议结合,并大量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凸显人物品质。
教师应根据五年级下册学生思维特点、第三学段目标和单元语文要素,精准定位教学目标,通过情境演读、绘制思维导图、合作探究等形式理解文本中难理解的句子和主要内容,深切感受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促进学生言语和精神生命共同成长。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材分析】《清贫》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
课文记述了方志敏被俘时遭两个国民党士兵搜身而一无所获后,坦荡地表白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美德,指出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是革命者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清贫”,语出唐姚崇之《五诫篇》:“与其浊富,宁比清贫”,意指清白、贫穷,廉洁奉公。
全文叙议结合,结构严谨,有理有据: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主旨:清贫是共产党员的美德;接着举国民党士兵搜身而一无所获、家中财产少得不能再少两个事例,进一步验证观点;最后一段简明扼要,阐明“清贫”的伟大意义:“清贫”即不追求物质享受;“洁白”是心地纯洁;“朴素”指生活节俭——三个词语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揭示了共产党员美德的内涵。
根据单元篇章页,确定“根据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为本课的学习重点之一。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而且又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感悟,在合作探究中深刻体会表达特点,并尝试迁移运用。
课文内容情感强烈,故事引人入胜,尤其是对比手法的大量运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文本中蕴含的克己奉公、清贫洁白等精神,尤其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家国情怀,又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
因此“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应立足儿童立场,适度拓展背景资料,做到既聚焦革命传统主题,体会无产阶级革命家“清而不贫”的精神品质,又精准定位读写目标,帮助学生构建开放多元的学习体验和经验。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4课《清贫》教案(共1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4课《清贫》教案(共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清贫》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掌握关键词汇的词义和用法;3.学习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课文提高语感;2.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3.进行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感恩与珍惜的意识;2.引导学生珍爱现有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主旨,掌握关键词汇的词义。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情感。
三、教学过程1. 温故知新(1)复习前一课时内容,由学生朗读前文。
2.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文《清贫》标题,请学生猜测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让学生有所预期。
3. 阅读课文(1)听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
(2)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4. 深入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中的情感。
(2)学生表演课文中的片段,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与处境。
5. 情感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情感交流,分享自己感悟到的感情。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所拥有的幸福,培养珍惜之心。
四、作业布置•完成《清贫》课后练习册部分的习题;•写一篇感悟文章,谈谈自己对课文中清贫与幸福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清贫》•人生何须富贵,人生何须多情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清贫》这一课文展开,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课文表演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文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感悟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恩与珍惜。
待下次教学,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2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清贫的含义。
2.能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课文情感。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思考和讨论。
二、教学重点1.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清贫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进行讨论和思考,启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1.课文《12清贫》。
2.课文讲解的PPT或课件。
3.提问题和引导讨论的教学大纲。
4.学生课堂教学用书。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清贫的图片或相关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清贫的含义,并谈谈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第二步:课文学习1.教师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感受课文情感。
2.解释课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清贫却是一种美德?如何看待贫穷与幸福的关系?第三步:活动设计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贫困对人的影响和应对贫困的方法。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体验贫困生活的感受。
3.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清贫”或“如何帮助贫困的人”的作文,展示对清贫的思考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第四步: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贫困与幸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五、课后作业1.完成作文《我眼中的清贫》或《如何帮助贫困的人》。
2.继续思考贫困与幸福的关系,写下自己的感想。
3.针对课文中的问题,思考如何改变现状,作出解决方案。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清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贫困和幸福有了新的认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对社会问题有更广阔的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12清贫(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基于任务群理念的《清贫》课文教学一、设计意图《清贫》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编排的是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本课是单元中最后一篇课文,是略读课文。
本文是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文字,是他的遗嘱,文章用自述的方式描写了自己被俘搜身的经过,内容真实,语言生动,通过反映刻画两位贪婪猥琐,可恶又可笑的国方兵士,衬托出自己大义凛然、一身正气的高大形象,彰显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
因此这篇文章极具文学艺术性,是一篇值得学生用心品味,细细感受的好文章,所以将他归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文中描写方志敏和国民党兵士举止神态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方志敏内心的真实想法,加深对课文、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这一阅读方法是学生在四下第七单元习得的“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能力基础上的巩固和提升,使学生的阅读感受更细腻,更丰富。
我尝试通过鉴赏促使学生深入感知人物形象,使伟人的形象更加伟岸。
鉴赏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阅读分为消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和批评性阅读,对小学生而言,我们将鉴赏定格为欣赏性阅读。
欣赏性阅读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符号的解读,来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分为感知、体味和领悟三个阶段。
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受到艺术感染,潜移默化体会其中思想,形成了完整的思维和逻辑判断。
在本课教学中,我尝试用“五最”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五最”预学单。
“五最”预学单是,“你最喜欢或关注的一个人物、词语、句子、段落和最想提的问题,并说说理由。
”因为只能挑选出一个,所以学生必定经历了比较、甄别、选择,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我还设计了辩论的环节,让学生结合现在的时代背景讨论“清贫”的真正内涵,并且学会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在课后作业中,我给学生留下了将故事讲给家人听这个作业,让学生学会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并在课后反思方志敏“清”而不“贫”的这个观点,让他们能够进一步领悟英雄的革命精神。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2.清贫(教案+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2* 清贫[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
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精彩人生。
二、交流资料,了解作者1.课前我们搜集了许多关于方志敏的资料及小故事。
谁来把你搜集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从中你体会到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2.方志敏是一个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人,1935年被捕入狱后,在狱中写下了《清贫》《狱中纪实》《可爱的中国》等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贫》。
(板书课题)谁来谈一谈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想象读完文章后,大家会对“清贫”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本课生字,掌握词语。
2.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接龙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品读课文,交流思想(一)出示中心问题: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结合具体的字词句以及手中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要求:1.边读边画,品读词句,并在旁边做批注。
2.读完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句子一: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
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作为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方志敏“十余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难能可贵,值得敬仰。
而且他“经手的款项,数百万元”,他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的一生写照,他的清贫关键在清。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
12.清贫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崇高精神。
3.通过分角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4.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方志敏是个怎样的人?5.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6.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教学重点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作者资料)了解作者。
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阳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先后领导赣东北、闽浙赣苏区反“围剿”作战,并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
1934年11月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区遭国民党军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
面对严刑和诱降,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
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2.解释课题:“清贫”,字典里是“清寒贫苦”的意思,在古代多用来形容读书人,本文主要指方志敏以及像方志敏一样的革命烈士。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2.指名学生读生字。
3.快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找出本文哪些自然段是叙事部分,概括主要内容。
(作者被俘,但是在他身上却搜不出一分钱,作者戏称自己的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是“传世宝”。
)三、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第2~8自然段,找出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明确:动作、神态、语言。
(1)动作①作者对国民党士兵的动作描写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第2自然段)摸、捏、拿、拉、盯、吼(第6自然段)捏(第8自然段)搜寻、塞、抢夺、望、说作者运用这些动词详细地将国民党兵士用尽一切办法掠人钱财的贪婪、丑恶嘴脸描绘得淋漓尽致。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2.清贫【创新教案】
《清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用对话、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2.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一、导入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清贫》,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方志敏,感受他清贫的一生。
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体现方志敏清贫的句子,并想一想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二、精读课文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些地方体现了方志敏的清贫?并抓住具体的词句说说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生:第9段旧汗褂裤和线袜;“唯一”是什么意思?除了这两件东西之外他还有别的东西吗?“传世宝”什么是“传世宝”?什么样的东西通常被称为传世宝?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加双引号?方志敏将这两件东西奉为“传世宝”别人怎么看?“齿冷三天”什么意思?富翁们可能怎么笑话他?这样笑话他,方志敏还将这两件东西做为传世宝,我们体会到方志敏怎样?在乎这些笑话吗?(清贫,而且甘于清贫,清贫并没有使他感到羞耻,反而让他感觉是个宝。
)读出这种感觉来!(感受到乐观,甘于清贫)师:读到这里让我们感觉到了方志敏生活的“贫”,方志敏的“贫”是因为什么?生:第1段“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
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生1:作为共产党的一个高级将领,方志敏“十余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难能可贵,值得敬仰。
生2:而且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数百万元在今天看来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他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清贫关键在清。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清贫》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清贫》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被误会为偷窃的经历,以及父亲为了维护他的清白,不惜与权贵对抗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课文传达了坚守诚信、维护尊严的主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但对于文中一些较为深刻的内涵,如父爱、诚信等,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太了解,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深刻理解课文主题,体会父爱如山,诚信为本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父爱的伟大中,理解诚信的重要性。
3.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清贫》。
提问:“你们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课文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老师巡回指导。
朗读结束后,老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然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情感。
老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后,老师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主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清贫》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清贫》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遭遇,通过讲述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贫的故事,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在文本解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贫困和清贫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文本解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关爱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教学难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学生对清贫精神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感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讲述一个贫困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故事,引出本课课题《清贫》。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
如:“课文中的作者是如何面对困境的?他给我们传递了什么价值观?”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12清贫人教部编版
12.清贫【知识与技能】1.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崇高精神。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圈画等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方志敏是个怎样的人?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重点: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
难点: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于方志敏的故事。
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
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
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
二、作者介绍方志敏(1899-1935),无产阶级革命家。
1934年红军长征前,奉命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遭国民党军重兵围困,在突围时,因被叛徒出卖,于1935年1月被捕。
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1935年8月于南昌就义。
三、检查预习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2.指名学生读生字。
四、读课文,思考问题1.方志敏为何将文中之事称为“趣事”?(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自己所献身事业的自豪。
)2.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特点。
)圈画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心理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角度来体会:(1)体现国方兵士贪婪的;(2)体现国方兵士凶狠的;(3)体现方志敏从容镇定的;(4)体现方志敏清廉为公的;(5)体现方志敏对敌人蔑视的。
3.作者在结尾处为何特意补叙了“传世宝”一事?(对艰苦生活的乐观,使作者的“清贫”真实可信,使文中观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4.本文题目“清贫”是什么意思?方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五、精读课文,感悟作者伟大的人格1.分角色朗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12 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12 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围绕着“清贫”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讲述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学生了解贫穷与富贵并非唯一标准,贫富并不一定与人的道德水平相对应,启发学生审视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感恩之心,懂得珍惜拥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的主题。
2.通过课文了解“清贫”的内涵。
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中的寓意,理解“清贫”的真正意义。
2.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让学生观看相关图片,引入“清贫”这一主题。
2.提问学生,清贫与富贵有什么不同,究竟增添了什么,在人的品格方面有何反响?学习课文1.逐段解读课文,解释生词和难句。
2.配合课文内容讲解生词的意思。
3.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课文内容,思考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活动1.小组讨论:以“清贫”的主题为中心,展开小组讨论。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主题发言。
第二课时复习课文1.学生互相交流,回顾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学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清贫”带来的感受。
2.学生自由表达对“清贫”的感受和认识。
课外阅读1.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故事了解更多关于“清贫”的内容。
第三课时总结与检测1.与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讨论内容。
2.检测学生对于“清贫”这一主题的理解程度,开展小测验。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课外阅读内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理解中的错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清贫”这一主题展开教学,通过谈论贫富、敦促学生珍惜拥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2 《清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9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吓”。
2.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能正确理解“清贫”的含义,学习革命战士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能正确理解“清贫”的含义,学习革命战士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方志敏是早期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人之一。
这篇短小的文章就是叙述他被捕那一天发生的事情。
2.走近作者: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阳人。
我国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建人之一。
1935年1月,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的出卖,方志敏同志被捕,他坚贞不屈,拒不投降。
在敌人的监狱里,方志敏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纸笔,在极端的艰苦条件下,写下传世之作《清贫》《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9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吓”。
2.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重点)3.能正确理解“清贫”的含义,学习革命战士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本文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俘后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情景。
四、品读释疑1.阅读全文,说说你如何理解清贫的含义呢?2.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这句话是自我表白。
“一向”“从没有”强调了革命多年一向过着清贫的生活。
3.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的。
这句话表现了方志敏面对金钱,毫无私心,数百万的款项一点一滴都用于革命事业,体现了方志敏甘于贫穷的伟大人格。
4.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开篇点题,说明矜持不苟,舍己为人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美德。
5.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1)过渡句,承上启下。
(2)“趣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联系全文,这件趣事指的是自己被俘后被国民党兵搜身的事,作者把它当作趣事来谈,可以看出他被捕时毫不畏惧,表现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清贫廉政的高尚情操,恰恰也是对敌人强烈的讽刺和蔑视。
6.第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不同的人对清贫分别有什么看法呢?第一段运用对比手法,从正反两方面谈不同的人对清贫有不同的看法。
国民党反动派认为获得钱财是人的本性,经手巨额款项而不贪心,简直是不可思议;共产党员则相反,从事革命不为发财,必须把有限资金用在革命事业上,突出共产党员的矜持不苟,舍己为公。
7.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摸”“捏”“搜”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国民党士兵贪婪丑恶的嘴脸。
“一只时表”“一支自来水笔”表现了方志敏的清廉,仅有的两样东西都是革命工作所需,可见方志敏所想所虑的都是革命事业。
8.“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形象表现了国民党兵士为了从方志敏身上获得钱财竟然不择手段,表现国民党兵士的凶恶、贪婪、野蛮的嘴脸,侧面衬托出方志敏同志忠于革命的高尚品德。
9.“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 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哼”表现了方志敏的临危不惧,“微笑着,淡淡地说”表现了方志敏的从容镇定以及对国民党兵士的蔑视。
10.“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老出门”是指有经验,见多识广。
赤裸裸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国民党兵士老奸巨猾、贪婪无耻的本性。
11.“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 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1)“个个都有钱”,指出聚敛民财、盘剥百姓在国民党中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人人如此。
国民党军队上到下都是以发财为目的。
“一个铜板也没有”,强调“清贫”。
“不是为着发财”,阐明革命者的宗旨,不为个人谋利益,要为天下谋幸福,有力赞美了共产党员的美德。
(2)“个个都有钱”和“一个铜板也没有”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这是方志敏回答国民党士兵的话,字字有力,落地有声,赞扬了共产党员恪守清贫的美德。
这句话把国民党官员与共产党干部加以对比,讽刺了国民党贪污腐化、聚敛民财、盘剥百姓的丑行,赞美共产党员清贫廉洁的美德。
12.国民党兵士在搜找钱财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来体会一下吧!热望——激怒——企望——失望——怀疑而惊异这种情绪变化表明了国民党兵士贪婪和爱财的本性。
同时从侧面印证了方志敏清贫的人生信念和矜持不苟的革命情操。
国民党兵士之所以产生这种变化是因为他们认为共产党高官和国民党高官一样,都很有钱。
而事实上,共产党高官都是清贫守节,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的人。
13.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
设问开头,引出下文。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的幽默风趣。
14.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
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这句话运用反问,进一步说明共产党员是清贫的。
家里一贫如洗,就这几件破旧的衣服,还当“传家宝”。
讽刺了国民党士兵无耻的企图,也对国民党富豪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
15.作者为什么要补叙第9自然段的内容呢?这一段交代方志敏的全部家当只有“汗褂裤”和“缝上底的线袜”,而且还被秘密地保藏着,被方志敏称作“传家宝”,进一步说明方志敏的清贫,表现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讽刺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无耻。
16.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1)总结全文,写清贫、洁白朴素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原因,赞美了共产党员清贫廉洁的美德。
(2)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的含义?“清贫”,是不追求物质享受;“洁白”,是心地纯洁,一心为公;“朴素”,是生活节俭。
这句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共产党员追求清贫的品格的宣言。
这句话指出清贫这一品格的意义在于它是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关键。
恪守清贫、洁白、朴素,才能不沾染贪污腐化,才能获得人民的敬爱与支持。
17.探究:本文主人公是方志敏,为什么详写国民党士兵,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文中通过对国民党士兵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不仅刻画了他们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更重要地是侧面衬托了方志敏同志清贫廉洁、舍己为公的美德。
18.主题延伸:作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不愁吃穿,生活富足,你认为还有必要保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吗?“清贫”不仅是指物质生活贫困,更是指淡泊名利的精神。
只有保持“清贫”的生活态度,才能不为物质利益所诱惑,清正廉洁,坚守节操。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我们没有必要去过贫穷的生活,但这种不以物欲为尚的清贫精神却不能摒弃。
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本文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俘后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的革命情操。
3.写作方法:运用对比突出人物特点(1)本文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全文从头到尾,都在对比。
一开篇便对比,如,革命久远,身居高官,却不奢侈;经手巨款,却不贪占;对清贫,有人不信,有人坚持。
例举中更是巧用对比,如,两士兵认为方志敏应该有钱,但却搜不出钱。
再如,用国民党高官的品质与共产党高官的品质相对比。
写家中有“传家宝”,却仅是旧褂裤与线袜;自己认为是“宝”,富人却“齿冷”三天。
巧用对比突出了共产党人的高尚美德。
(2)举例:上课了,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他们跟着老师一起走进神秘的童话王国。
可小强却望着窗外发呆,心早已飞回家,好像看到了香喷喷的蛋糕。
(3)练一练:公交车上,两个小朋友都看到刚上车的老奶奶,却有不同的表现。
请你运用对比手法,写一写他们的动作、语言、突出人物特点。
4.课堂小结本课用“清贫”这个词作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方志敏将清贫作为自己最大财富的高尚革命气节。
这种革命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同样需要它。
六、课堂拓展推荐阅读:《关天培血战虎门》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