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绍兴温病学家诊疗特色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立项背景
• 继而又批评吴瑭:“厥后吴鞠通著温病条 辨,遂专主三焦,废六经而不论。殊不知 人身经络有内外浅深之别,而不欲使上下 之截然不通也……况伤寒温热,为病不同, 而六经之见证则同;用药不同,而六经之 立法则同。治温病者,乌可舍六经而不讲 者哉”!柳氏主张伏温先辩六经,认为伏 邪的部位主要在少阴肾,曰:“寒邪之内 伏者,必因肾气之虚而人,故其伏也每在 少阴”,发展了伏气温病学说。
(二)研究意义
• 对其中所创制的新方、及制方用药的规律 研究,既能丰富绍派中医的学术内容,又 有助于更全面、深刻、系统的理解绍兴中 医学术流派。对绍兴温病学家的著作、论 文的研究,将丰富绍兴中医药文化,促进 绍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传承绍兴中医经 验,为当今临床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 是绍兴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 一Baidu Nhomakorabea重要契机与载体。
明清时期绍兴温病学家 诊疗特色研究
目录
• 一、立项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 • 五、技术路线 • 六、预期结果 • 七、项目创新之处
一、立项背景
• 温病学说,发源于《内经》、《伤寒论》, 产生于金元,成熟于明清。
• 自明清以来,绍兴形成了温补学派、绍派 伤寒、温病学派、医经学派、中西医汇通 派等诸多医派。其中以温补学派、绍派伤 寒的研究着墨最为居多。
一、立项背景
• 章楠撰有《医门棒喝》4卷,《伤寒论本旨》 (又名《医门棒喝二集》)9卷,以及《六气 阴阳论》、《人体阴阳体用论》、《伤寒 传经论》等著作20余部;
• 其中最能体现章氏对于温病学方面的主张 的著作当属《医门棒喝》。
一、立项背景
一、立项背景
• 章楠在《医门棒喝》中言“六气为病,源流不同, 辨别未清,治难尽善。仲景之论,后人编辑,将 伤寒温病,搀混莫辨,自古皆然” ;
• 关于柳氏诊疗特色的研究,当着重于《温 热逢源》一书。
一、立项背景
一、立项背景
• 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中言:“就温病言,亦有 两证:有随时感受之温邪,如叶香岩、吴鞠通所 论是也;有伏气内发之温邪,即内经所论者是 也”,“近人专宗叶氏,将伏气发温之病,置而 不讲。每遇温邪,无论暴感、伏气,概用叶氏辛 凉轻浅之法,银翘、桑菊,随手立方;医家病家, 取其简便,无不乐从。设有以伏气之说进者,彼 且视为异说,茫然不知伏气为何病。嗟乎! 伏温 是外感中常有之病,南方尤多,非怪证也。其病 载在《内经》、《难经》、《伤寒论》诸书,非 异说也。临证者,竟至茫然莫辨,门径全无,医 事尚堪问哉”!
一、立项背景
• 对于绍兴温病学派医家的研究较少; • 绍派伤寒的寒温一统特性,其实与温
病学派是密不可分的。所言温病即是 绍派,所言绍派即是温病;
• 纵览绍派医家,柳宝诒、章楠、赵晴 初三位医家是温病学派的突出代表人 物。
一、立项背景
• 柳宝诒一生医着颇丰,著有《素问说意》、 《温热逢源》、《柳选四家医案》、《惜 余医案》、《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 《惜余医话》、《疟痢逢源》等医籍。其 中《温热逢源》、《柳选四家医案》广为 流传,其余各书,少见于市;
一、立项背景
• “湿温者,湿中有热也。症见热蒸汗多, 头胀身痛,尿涩不饮,面黄色滞,脉来洪 缓。湿家多汗,虽汗不解,若投发汗,汗 之变痉。当使湿载气自和耳,用芳香通神, 淡渗宣窍”;
• 详细论述了七种温热类病症各自的特点以 及治疗方药。
一、立项背景
• 以往的研究,注重俞根初、何廉臣等人对 绍派伤寒学理的阐发与整理,而对柳宝诒、 章楠、赵晴初于温病学方面的贡献则鲜有 研究。本次研究,将致力于柳宝诒、章楠、 赵晴初三位医家对温病学,尤其是诊疗特 色的研究与整理。
一、立项背景
• 赵晴初著有《存存斋医话稿》2卷,《药性 辨微》1卷,《医学杂志》1卷,另有《汤 头新诀》、《本草撷华》、《医案》、 《教子学医法》等10余种;
• 赵公著述虽多,然执意不愿在身前刊行, 现流于市面的著作仅有《存存斋医话稿》2 卷,被收录于《珍本医书集成》中。
一、立项背景
一、立项背景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赵晴初的《存存斋医稿》分论风温、湿温、 温热、暑、湿、霍乱、瘟疫七种温热类病 症。
• “风温者,风为天之阳气,温乃化热之邪。 两阳薰灼,先伤上焦,必头胀、汗出、身 热、咳嗽四症俱然并现。当与辛凉清解, 大忌辛温劫散。”
一、立项背景
• “天之暑热一动,地中湿浊自腾,人在蒸 淫热迫之中,则邪从口鼻吸入,阻障气分 上焦,清肃不行,输化之机失度,而水谷 精微亦蕴结为湿,故暑必挟湿,即此义耳。 当遵河间三焦立法,须认明暑热湿何者为 重,再究气分血分何者为病也”。
一、立项背景
• 温补学派 • 代表人物:张景岳 • 阴阳互根;命门水火;“阳非有余,阴亦
不足”; • 擅用温补,反对以苦寒为滋阴; • 左归丸,右归丸。
一、立项背景
• 绍派伤寒 • 代表人物:俞根初 • “六经矜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
疫 证,为变通之捷诀”; • 寒温融合思想; • 注重祛邪,强调透达; • “伤寒证治,全藉阳明”。
• 又评吴又可的《瘟疫论》“虽能自力主见,独开 生面,多有发明。而不体究经旨,不辨伏气为病 之理,直辟经文,混指一切温病为瘟疫。遂使浅 学将风温暑温等尽作瘟疫而治,病轻药重,为害 甚多”。
一、立项背景
• “近时淮阴吴鞠通先生,欲明六气为病之 理,著《温病条辨》。虽多发明之处,又 将风温瘟疫并为一类,不分邪之轻重,病 之浅深。反谓吴又可之论为善,而不自知 牵混之误。其冬伤寒、春病温之伏气一证, 亦不分析论列。更将《素问》秋伤于湿之 “湿”字,臆解穿凿,大乖义理。”
(二)研究意义
• 绍兴於越文化对绍派伤寒的形成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绍派伤寒中温病学家的学术思 想也是绍兴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本课题通过对明清时期绍兴中医学术 流派中绍派伤寒的系统研究,将全面总结 明清时期绍兴温病学家的诊疗特色,尤其 是柳宝诒、章楠、赵晴初三位绍派医家在 温病方面的诊疗特色。挖掘绍兴温病学家 的学术建树与价值,深化对绍兴温病学家 的学术思想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