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桃花源记》,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题思想,品味优美语句。
2. 教学难点:文言字词的积累与运用,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关于世外桃源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意。
(2)圈画出文中生僻字词,尝试解释其含义。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成果,互相解答疑惑。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中重点字词,分析文章结构。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情感。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二篇)四、课堂拓展与深化1. 情境体验(1)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位渔人,发现桃花源后的心情和所见所闻。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用现代语言复述故事,增强对文本的理解。
2. 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探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异,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2)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主题为:“《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是否具有现实意义?”3. 艺术鉴赏(1)展示《桃花源记》相关的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形式对同一文本的诠释。
(2)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艺术作品,并说明理由。
五、课后作业与评价1.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
2. 评价方式(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
中学课文《桃花源记》教案【优秀9篇】
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桃花源记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是唐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人们安然生活的故事。
这篇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反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思想,而且描写了人们理想中的神仙世界。
它叙述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之一。
它极富浪漫气息,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能够将这篇经典作品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让它更好地作用于我们的课堂呢?一、思维导图展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教学初期,我们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桃花源记》进行展示,使学生了解到这篇作品的来历,作者的背景以及主要思想和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和感知这篇作品,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问答交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问答中可以采用启发性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究这篇作品。
三、课堂讲授(深入解读思想内涵)在学生的思维导图展示和问答交流基础上,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讲授,对《桃花源记》的思想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解读,包括这篇作品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艺术特点等方面。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这篇作品,并从中得到知识的启示和启迪。
四、实践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在历经了资料展示、交流讨论及讲授等过程之后,学生对《桃花源记》这篇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创新和创作提供了机会。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手写这篇作品的书法作品;或是让学生根据桃花源、理想社会等主题进行图画创作。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掌握这篇作品的精髓,而且还能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理解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培养学生对于课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的理解能力。
3.通过课文中的练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桃花源2.理解文中的主题和寓意3.重要词汇和句子的理解三、教学准备:1.《桃花源记》课文2.课文练习题和讨论题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展示一些图片来引起学生对桃花源的兴趣。
比如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桃花源,他们对桃花源有什么了解。
然后把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
2.讲解课文(10分钟)教师可以利用PPT或者黑板来给学生讲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重点强调桃花源在文章中的地位和意义。
介绍桃花源充满了和谐、宁静和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里面的居民生活丰富多彩。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题和寓意。
3.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阅读整个课文。
可以让他们默读一遍,然后再让他们读出来。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标记他们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4.词汇和句子的讲解(15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标记和提问,解释他们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例句来帮助他们理解。
同时,可以通过一个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帮助理解困难词汇和句子。
5.个人或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个人或者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桃花源的主题和寓意。
6.课文练习(15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检验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问题可以包括对于词汇、句子和整个文章的理解。
7.概念总结(5分钟)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总结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主题,并与学生一起复习。
8.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桃花源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文章或者做一个展板。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于桃花源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课文、讨论和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和寓意。
《桃花源记-陶渊明作业设计方案》
《桃花源记-陶渊明》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时代背景;2. 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和寓意;3.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二、教学内容:1. 陶渊明及其时代背景的介绍;2. 《桃花源记》的故事梗概和主题分析;3. 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4. 文学批评与鉴赏。
三、教学重点:1. 《桃花源记》的主题和寓意;2. 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分析;3. 文学批评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桃花源记》;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3. 教室演讲: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见解;4.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文献和资料供学生拓展阅读。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陶渊明及其时代背景1. 通过讲解和PPT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宁文学成就;2. 引导学生了解汉代社会背景,了解《桃花源记》创作的历史背景。
第二课:《桃花源记》的故事梗概和主题分析1. 讲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2.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干系。
第三课: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1.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2. 分析《桃花源记》的情节发展和结构。
第四课:文学批评与鉴赏1.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批评,探讨《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六、教学评估:1. 教室表现:学生的积极性、思维深度和表达能力;2. 作业成绩:安置相关作业,包括读后感、写作业等;3. 考试评测: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桃花源记》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桃花源记》原文及相关资料;2. PPT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设备;3. 相关文献和书籍。
八、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2.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3. 不息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宁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效劳。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人民领袖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二、教学内容1. 文章阅读:通过教学讲解方法、互动式阅读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章。
2. 文化教育:通过探讨文章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1. 学生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掌握《桃花源记》这篇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帮助学生理解人民领袖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背景、人物、情节等。
2. 互动式阅读:通过学生合作阅读、互相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难点内容。
3. 情境教学:通过让学生在文化地图上探索桃花源的位置、线路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学过程1. 教学前(1)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准备好教材、PPT等资料。
(2)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独立思考《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意义。
2. 教学中(1)导入:通过“桃花源是什么?桃花源存在吗?”等问题,激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
(2)阅读与讲解:通过学生阅读和老师讲解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教师可以配合PPT等工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记忆。
(3)情境教学:通过让学生在文化地图上探索桃花源的位置、线路等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4)讨论与分析:通过分组、课堂上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探讨文章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3. 教学后(1)导出:通过“桃花源代表了什么?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等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将其应用于真实生活。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6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6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一、复习导入名家名篇大家谈。
(回顾七年级学过哪些文言文,接触了哪些作家作品。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渊明,并且来学习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记》。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检查预习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
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识记生字词:豁(hu)然开朗俨(yǎn)然阡(qiān)陌垂髫(tiáo)诣(yì)太守刘子骥(jì)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
)朗读的设计如下:一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语)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
并请其他同学思考:这篇__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整理的《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情景动画,并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
大家知道是哪儿吗?那位诗人又是谁呢?你去过没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二、诵读和复述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读,从而熟悉字词读音、朗读节奏。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
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三、疏通词句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
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找优秀同学作答。
以《桃花源记》为蓝本,创作我的童话故事-教案
以《桃花源记》为蓝本,创作我的童话故事-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描述《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时代背景。
1.1.2分析《桃花源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1.3阐述将《桃花源记》作为童话故事创作蓝本的创意和意义。
1.1.4介绍本教案的目的,即通过《桃花源记》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教学目标1.2.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1.2.2引导学生运用创意思维,将古典故事改编为现代童话。
1.2.3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学表达能力。
1.2.4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1.3教学准备1.3.1准备《桃花源记》原文及现代译文。
1.3.2准备与《桃花源记》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1.3.3准备用于创作童话故事的素材和参考书籍。
1.3.4准备写作和分享的活动安排。
二、知识点讲解2.1《桃花源记》内容解析2.1.1详细讲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1.2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1.3探讨《桃花源记》中的社会理想和现实批判。
2.1.4讨论陶渊明的生活哲学和文学风格。
2.2童话故事创作技巧2.2.1介绍童话故事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2.2.2讲解如何将《桃花源记》的元素融入童话故事。
2.2.3分析经典童话故事的创作手法和特点。
2.2.4提供童话故事创作的灵感和思路。
2.3写作方法与表达2.3.1讲解写作童话故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3.2分析如何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写作。
2.3.3介绍如何运用文学手法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2.3.4提供写作练习和指导。
三、教学内容3.1故事背景设定3.1.1引导学生思考并设定自己童话故事的背景。
3.1.2讨论如何将《桃花源记》的背景与现代元素结合。
3.1.3分析不同背景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影响。
3.1.4提供背景设定的示例和参考。
3.2人物角色创造3.2.1讨论如何创造具有个性和深度的故事角色。
3.2.2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人物特点及其在童话中的运用。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首先,我说说教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由不同体裁的文言文组成,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寄托了作者的情怀,使人深思。
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和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要求,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
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背诵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现在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此,我将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课堂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为了尽可能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激情导入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展示以前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能够积累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积累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有关桃花源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 自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
3. 精读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小结5. 课后延伸(1)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桃花源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6.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美好生活的向往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本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对象本文面向的是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学生,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说课稿1说教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新课标注重学生阅读浅显文言的能力,这篇课文正是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为今后的文言学习大有帮助。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学生应在文章的学习中,体会到文言注释的重要性。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熟读成诵;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整理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桃花源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培养想象力、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桃花源”的美,而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并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更深入地去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说教法:为了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我将适时采用点拨、提问、评价的教学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同学与老师对话,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分组讨论来关注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的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说课稿1说教材1、《大纲》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设想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
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为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桃花源记》教案
有关《桃花源记》教案3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技能目标:学会根据语境理解词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切身体验桃花源的自然美、风俗美。
教学重点掌握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语境理解词语。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重视对注释的识记。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一、课前检测:5分钟三、分步品味课文1.想像桃源之“美”。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桃花源记景观设计理念
桃花源记景观设计理念《桃花源记》是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提到这个,我脑海里就浮现出那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想象一下,一个世外桃源,溪水潺潺,桃花盛开,简直让人心驰神往啊。
这里的景观设计理念,真的是让人流连忘返,恨不得立刻扎进去,过上那种逍遥自在的生活。
桃花源的环境可不是随随便便设计出来的,必须得有点儿底蕴。
那种轻松悠闲的气氛,真是让人一到这里就感觉像是脱离了尘世的烦恼,心情立刻变得明朗。
就像小朋友见到糖果一样,幸福感满满的。
在桃花源,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一片片的桃花,粉嫩嫩的花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简直像是大自然为我们准备的生日蛋糕,眼花缭乱。
再加上那清澈的溪水,水面上波光粼粼,映着蓝天白云,仿佛随时都能映出我们的心情。
这样的场景,简直就是给人一种“置身于仙境”的感觉,谁能不爱呢?走在小路上,四周都是绿色的植被,偶尔还有鸟儿在枝头欢快地唱歌,那种惬意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连心情都变得柔和起来,烦恼仿佛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再来说说那小溪,水流潺潺,流经的地方就像是为大地涂上了清新的色彩。
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时不时跃出水面,像是在和我们打招呼。
你看这水,清得像是能照见人,真是太舒服了,走到水边,伸手去捧一把,水凉凉的,瞬间让人心旷神怡。
这里的设计,真的是把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简直就像是老天爷精心雕琢出来的作品。
想象一下,坐在溪边,捧着一杯茶,看看书,或者和朋友聊聊天,时间在这一刻仿佛都静止了。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小鸟在树上歌唱,蝴蝶在花间飞舞,仿佛在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要享受这些细微的美好。
想想现在的快节奏生活,忙忙碌碌,真的有点儿让人窒息。
在桃花源,真的是能让我们放慢脚步,体会生活的乐趣。
这种设计理念,就是要把人们的心灵和自然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宁静。
桃花源的设计也离不开那悠久的文化底蕴。
说到这里,忍不住想起了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桃花源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发现自然与诗意之美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发现自然与诗意之美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掌握《桃花源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发现自然与诗意之美,培养学生的美感与审美能力;3.通过模拟考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课前准备1.备课教师要阅读《桃花源记》原文,理解其情节和主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2.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三、教学过程及示范1.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想去年春天那美丽的风景,例如春天的百花盛开、河水潺潺、鸟语花香等。
介绍《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情节,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个故事。
2.阅读与朗读(10-15分钟)每位学生独立阅读《桃花源记》,向全班朗读自己所阅读的段落。
跟随教师模仿其中的诗意表达,让学生感受文学之美。
3.讲解主要内容(15-20分钟)讲解《桃花源记》的情节和主要内容,此处的讲解要简洁、明了。
一定要时刻提醒学生关注到自然中隐含的诗意之美。
4.组织讨论(20-25分钟)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及感受。
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进行讨论:(1)诗意表达:有哪些诗意表达使你感到震撼?(2)自然美:你从中发现了哪些自然之美?(3)人性美:有哪些人性之美让你感到感动?(4)未来展望:故事中的桃花源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为什么?5.诗意写作(20-25分钟)鼓励学生从诗人视角出发,用诗歌的形式再现《桃花源记》中的自然之美。
教师可以放一些与自然相关的音乐或配上美丽的自然图片,以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6.模拟考试(20-25分钟)通过模拟考试,来检验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创作能力,让学生养成应试的习惯,以便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四、作业布置布置学生思维导图或其他形式的作品,要求考虑自然与诗意之美。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自然之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分享,讨论和写作,展示了学生独特的思考和创造才能。
信息和文化传达在互动合作中实现的同时,为学生的花开成为过程、声音变成诗意、想法发展成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了契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
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
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二、检查预习晋太元中(jìn)缘溪行(yuán)便舍船(shě)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yǎn)阡陌(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 )遂与外人间隔(su ì)(jiàn)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刘子骥(jì)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无人问津不足为外人道3.通假字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无人问津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味道)新鲜今义:指运输事业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今义:连词,不管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今义:不充足,不满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4.一词多义舍:舍弃乃:于是,就具:都房子竟然详细地志:作标记遂:终于寻:寻找所作的标记于是,就随即,不久5.同义词具、悉、咸、皆:都云、道:说乃、遂:于是缘、扶:沿着6.课文翻译7.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四、熟读课文,质疑探究★★线索--渔人行踪。
★★第一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故事的开端)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灵。
B、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
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
推断:A、有人。
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第二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对比只有父子之分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自劳自食、和睦相处你争我夺、尔虞我诈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第三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
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提示:A、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晋时期,战乱年代。
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B、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C、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
(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渔人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
从而可以推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
)5.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故事的发展)★★第四节: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结局和尾声)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
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文章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课堂小结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
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2.拓展:欣赏一篇幽默诙谐的《桃花源后记》陶渊明先生的一篇《桃花源记》令五陵桃源名声大噪。
我甚神往之,遂前去探访。
至五陵,见渔人,说因由。
渔人便撑船载我同往。
得一山,山有黑漆大门,上有金铜扣环,门上一匾,上书“桃花娱乐园”五个金字。
吾甚异之:此乃桃花源乎?忽闻一声“哈喽!”大惊,回头视之,原是一桃花源人。
西装革履,油头粉面,手提黑提包,执大茶杯。
见渔人,大喜:“哇噻!是你耶!好久不见了耶!”渔人细审,认出乃上回款待渔人者。
那人遂掏出名片与我,上书——桃花娱乐园副园长桃花节副主席地址:人面桃花街1号手机:1357924680 网址:http://www.wc于是,便随桃源人参观,桃源中人,个个打扮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