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方剂学分类总结

合集下载

《方剂总结》

《方剂总结》
《方剂学》目录
第一章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扶正解表剂
第二章泻下剂
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逐水剂、攻补兼施剂
第三章 和解剂
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寒热剂
第四章 清热剂
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气血两清剂、清热解毒剂、清脏腑热剂、清虚热剂
第五章祛暑剂
祛暑解表剂、祛暑利湿剂、祛暑益气剂
第六章 温里剂
第十一章 开窍剂
凉开剂、温开剂
第十二章 理气剂
行气剂、降气剂
第十三章 理血剂
活血祛瘀剂、止血剂
第十四章 治风剂
疏散外风剂、平息内风剂
第十五章 治燥剂
轻宣外燥剂、滋润内燥剂
第十六章 祛湿剂
化湿和胃剂、清热祛湿剂、利水渗湿剂、温化寒湿剂、祛湿化浊剂、祛风胜湿剂
第十七章 祛痰剂
燥湿化痰剂、清热化痰剂、润燥化痰剂、温化寒痰剂、治风化痰剂
温中祛寒剂剂、回阳救逆剂、温经散寒剂
第七章 表里双解剂
解表清里剂、解表温里剂、解表攻里剂
第八章 补益剂
补气剂、补血剂、气血双补剂、补阴剂、补阳剂、阴阳并补剂、气血阴阳 并补剂
第九章固涩剂
固表止汗剂、敛肺止咳剂、涩肠固脱剂、涩精止遗剂、固崩止带剂
12 中甲:刘启鸿
1
第十章 安神剂
重镇安神剂、补养安神剂
第十八章 消食剂
消食化滞剂、健脾消食剂
第十九章 驱虫剂 第二十章 涌吐剂
12 中甲:刘启鸿பைடு நூலகம்
2

中医综合 方剂学 分类总结

中医综合 方剂学  分类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乌梅丸(脾肾虚寒蕴热,蛔虫内扰)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治痰饮——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饮停心下)真武汤(肾阳不足,水泛为饮)治带下——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下注)治咳嗽痰血——咳血方(木火刑金)百合固金汤(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制性存用』(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桃核承气汤(配桃仁)――逐瘀泄热(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方剂学最新总结

方剂学最新总结

2. 葛根 黄芩黄 连汤 P 《伤寒 论》 4.清热剂
协热下利 证
身热,下利,胸 葛根、炙甘草、黄芩、 葛根芩连草,,清里 脘烦热, 口干作 黄连 又觪表。 渴,喘而汗出, 葛根芩连草,,清里 舌红苔黄, 脉数 又觪表。 或促
4.1 清气分热 1. 白虎 汤★ 《伤寒 论》 2. 竹叶 石膏汤 P 《伤寒 论》 1. 清营 汤★ 阳明气分 热盛证 清热生津 身大热,汗大 出,口大渴,脉 洪大 石膏、知母、甘草、 粳米 (白虎)粳石母甘, (好残酷)。 (白虎 )精食母肝, (好残酷)。 竹甘夏石人麦米。 竹竿下十人卖米。
仙方活 命饮 P 《校注 妇人良 方》 普济消 毒饮 P 《东垣 试 效 方》 清瘟败 毒饮 ★(无 配伍) 《疫疹 一得》 3. 导赤 散Z 《小儿 药证直 诀》 1. 龙胆 泻肝汤 P 《医方 集解》
痈疡肿毒 初起
大头瘟
清热解毒, 恶寒发热, 咽喉 疏风散邪 不利,舌燥口 渴,头面红肿 痛,目不能开, 舌红苔黃, 脉浮 数有力 清热解毒, 瘟疫热毒, 气血 凉血泻火 两燔证
(淸营 )娇皇帝住西 单卖银元。
2. 犀角 地黄汤 ★(无 配伍) 2. 黃连 解毒汤 ★(无 配伍) 1. 凉膈 散P
犀地牡丹芍,(清热 凉血好)。 西地牡丹少,(清热 凉血好)。 黄连芩栀柏。 黄连请侄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3 清热解毒
上中二焦 火热证
泻火通便, 身热口渴, 胸膈 连翘、川大黄、朴硝、 (凉腷)竹甘栀连, 黄 清上泄下 烦 热 , 面 赤 唇 甘草、山栀子仁、薄 朴蜜薄芩。 焦,口舌生疮, 荷、黄芩、竹叶、蜜 (凉腷)竹竿支帘, 皇 咽痛,吐衄,便 甫谧拨琴。 秘溲赤 清热解毒, 红肿焮痛, 身热 消肿潰堅, 凛寒, 苔薄白或 活血止痛 黃,脉数有力 金银花、白芷、贝母、 防风、赤芍、当归尾、 甘草、皂角刺、制穿 山甲、天花粉、乳香、 没药、陈皮 黄芩、黄连、陈皮、 生甘草、玄参、柴胡、 桔梗、连翘、板蓝根、 马勃、牛蒡子、薄荷、 僵蚕、升麻 生石膏、水犀角、川 连、栀子、桔梗、黄 芩、知母、赤芍、玄 参、连翘、甘草、丹 皮、鲜竹叶 银风芷药贝草天, 当甲没乳角陈酒(仙 方) 迎风只要背朝天, 当甲没乳叫陈酒(仙 方) (普济)荷(坤)参芩翘 马,蓝胡陈梗连甘 蚕牛。 (普济)和(坤)生擒俏 马,兰狐陈更连赶 残牛。 清瘟栀丹膏地桔竹 草,参知翘犀芩连 芍 清瘟智丹高地截竹 草,深知桥西芩连 少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
虚寒呕吐证
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
大建中汤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虚寒腹痛
蜀椒、干姜、人参、胶饴
5.2回阳救逆
四逆汤
回阳救逆
少阴病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
熟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五味子、半夏、麝香、生姜
5.3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易黄汤
固肾止带,清热祛湿
湿热带下
炒山药炒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
8.安神剂
8.1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重心安神,清热养血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
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当归
8.2滋养安神
酸枣仁汤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虚烦不眠证
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天王补心丹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生地、人参、丹参、元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朱砂
至宝丹
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痰热内闭心包证
生乌犀角、麝香、朱砂、雄黄、生玳瑁屑、琥珀、龙脑、金箔、银箔、牛黄、安息香
9.2温开
苏合香丸
芳香开窍,行气温中
寒闭证
苏合香、麝香、冰片、安息香末(无灰酒熬膏)、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诃黎勒、檀香、沉香、丁香、荜茇、乳香
10.理气剂
10.1行气
越鞠丸
行气解郁
4.2清营涼血
清营汤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热入营分证
犀角(水牛角代)、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剂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方剂的基本概念一、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理论的具体应用,是将一定数量的药物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为医治疾病而配制成的药物剂型。

方剂是中医临床药物治疗的基本手段之一。

二、方剂的分类1. 按煎煮方法分类:有煎剂、汤剂、蒸馏剂、熏洗剂等。

2. 按疾病分类:有外感病、内伤病、虚证、实证、寒证、热证等。

3. 按用药部位分类:有输液剂、外用剂、内用剂等。

三、方剂的组成1. 主药:具有明显疗效的药物,一般1~2味。

2. 相药:增减主药功效或调剂主药疗效的药物,一般3~5味。

3. 助药:增加主、相药疗效的药物,一般3~5味。

4. 调味剂:味道芳香或提高疗效的物质,例如蜂蜜、蜂蜡等。

5. 调和剂: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增进疗效的药物。

四、方剂的起源方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神话积累和生活经验。

最早的中药方剂记载见于殷商刻文《甲骨文》。

第二节方剂的应用特点一、系列方剂的特点系列方剂是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不同病情和体质选用多种相似或相近的方剂,以达到相同的疗效。

例如《伤寒论》中的“桔梗汤系”、《金匮要略》中的“逍遥散系”等。

二、通用方剂的特点通用方剂是治疗某一疾病常用的方剂,具有广谱、疗效确切、用法简便、应用广泛等特点。

例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附子汤等。

三、特效方剂的特点特效方剂是针对某一病证而选择的特效方剂,具有疗效确切、用法严格、适应证明确的特点。

四、调和方剂的特点调和方剂是将多味药物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使用,以达到药物间相互调和、增进疗效的目的。

调和方剂的特点是药性相生相克,适应病情需要。

第三节方剂的临床应用一、方剂的服用方法方剂服用方法包括煎服、水煎口服、水煎外用、煎煮浸泡、熏洗、药泥敷贴等。

二、方剂的孕妇、儿童和老人服用1. 对于孕妇,应根据孕妇的体质、药物的药性和毒性、配伍的禁忌等,合理选方,适量用药。

2. 对于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和疾病特点,选用适量的方剂,并注意避免使用禁忌药物。

中医综合方剂学总结

中医综合方剂学总结

中医综合方剂学总结编辑/中国中医考研以下为《方剂学》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第七版182首正方: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甘麻桂杏(义:干嘛贵姓)(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2.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姜:生姜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张元素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方歌)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4.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附、苏叶、炙甘草、陈皮香苏草皮(义:香酥草皮)香:香附子苏:苏叶5.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半夏、五味子(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姜:干姜桂:桂枝6.止嗽散《医学心语》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甘草、陈皮陈梗嗽止芥前去百草菀(义:陈庚瘦子借钱去百草园)芥:荆芥梗:桔梗7.正柴胡饮《景岳全书》柴胡、防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陈生防柴草芍(义:陈生防柴草烧)8.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荷梗连根叶似伞,豆花芥穗甘如牛(义:荷梗连根叶似伞,豆花芥穗杆如牛)荷:薄荷梗:桔梗连:连翘豆:豆豉花:银花叶:竹叶牛:牛蒡子9.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根杏上仁甘荷,翘桔梗菊桑(义:跟心上人干活,巧姐更沮丧)根:苇根或芦根10.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麻黄、石膏、杏仁、炙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11.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石膏(药引:生姜大枣)姜大葛石柴草,芩桔羌白芍(义:姜大哥拾柴草,琴姐抢白芍)姜:生姜石:石膏白:白芷12.升麻葛根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草芍药。

(完整word版)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乌梅丸(脾肾虚寒蕴热,蛔虫内扰)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治痰饮——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饮停心下)真武汤(肾阳不足,水泛为饮)治带下——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下注)治咳嗽痰血——咳血方(木火刑金)百合固金汤(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制性存用』(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桃核承气汤(配桃仁)――逐瘀泄热(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方剂的组方、配伍和应用。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中医护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从方剂的分类、方剂的方义学、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应用等各个角度对方剂学进行。

方剂的分类方剂是根据临床需求,根据证候特点、药物属性、方剂的应用方式等条件,按照一定的原则,将药物配伍起来制成的中药剂型。

方剂种类繁多,能够分为方剂、散剂、丸剂、煎剂、炮制剂等几种类型。

其中,丸剂是将药粉用药材作为基材制成的药物,煎剂是在中药煎煮器中煮煎制成的药物。

炮制剂是将药物进行加工、炮制等工艺制成的药物。

另外,还有根据剂型、功效、用药方式等要素对方剂进行分分类。

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口服方剂、外用方剂、注射剂等类型。

根据功效不同,方剂可分为解表汗剂、清热剂、补气益肺剂、化痰止咳剂、润肠通便剂、止血剂等多种类型。

根据使用药物类型不同,可分为单味药方剂、复方药方剂等类型。

方剂的方义学方义学是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方剂中各种药物的功效、方剂的适应证、治疗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

方剂的成方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运用多方面知识和经验,对药物进行组配制成的中药剂型。

方剂的成方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证候配伍方剂应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组配,达到治疗作用。

如解表剂用于感冒、风热、伤寒等表证,清热剂用于热毒、热病等证候。

根据药性配伍方剂应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属性等特性进行配伍,而不是随意组配。

如阴阳药物、寒热药物等不应随意搭配,需进行药物调和。

根据用药数量配伍方剂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用药量的调整。

根据用药时间配伍方剂的用药时间要根据证候的轻重、疾病进展情况等进行调整。

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配伍原则主要是指在组成方剂过程中,如何合理搭配药物,达到方剂的有效组合。

方剂的配伍不仅是药物性质配伍,而且还涉及药物制法、用量、用法等。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功效与应用。

方剂学知识点涉及方剂的分类、组方原则、药物配伍禁忌、方剂的制备与应用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方剂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以下几种:1.按用途分类:分为治疗疾病的方剂、保健养生的方剂和预防疾病的方剂等。

2.按制剂形式分类:分为汤剂、丸剂、散剂、片剂、膏剂等。

3.按病机分类:分为表里虚实方、寒热方、气血津液方、痰湿方等。

4.按组方原则分类:分为单味药方、复方、方剂等。

二、组方原则组方原则是方剂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指导着方剂的合理搭配和配伍。

以下是常见的组方原则:1.同治同药:指同种病证可用相同的方剂治疗。

2.异治异药:指不同的病证需要用不同的方剂治疗。

3.攻补兼施:指在方剂中既有攻的成分,又有补的成分,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4.辩证施用: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5.药物配伍禁忌:指一些药物之间不宜同时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相互影响疗效。

三、方剂的制备与应用方剂的制备过程包括药材的采集、加工、炮制和煎煮等。

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药材的质量、比例和炮制方法等。

方剂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应用方剂时,需要了解方剂的功效、适应症、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

四、方剂学的研究意义方剂学的研究对于提高中药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方剂的组方原则和药物配伍禁忌,可以合理搭配方剂,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方剂学的研究还可以为新方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剂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方剂的制备过程和药物配伍规律,可以揭示中药的药物活性成分和药效物质的变化规律,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总结: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研究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功效与应用。

方剂的分类、组方原则、药物配伍禁忌、制备与应用等是方剂学的核心知识点。

中医综合方剂学分类总结

中医综合方剂学分类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几本具有代表的着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乌梅丸(脾肾虚寒蕴热,蛔虫内扰)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治痰饮——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饮停心下)真武汤(肾阳不足,水泛为饮)治带下——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下注)治咳嗽痰血——咳血方(木火刑金)百合固金汤(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 •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一一荡涤肠胃热结(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温脾汤(配附子)一一攻下积滞『制性存用』(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桃核承气汤(配桃仁)——逐瘀泄热(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方剂学归纳整理完整版.

方剂学归纳整理完整版.

方剂学归纳整理完整版.
方剂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以方剂为研究对象,探究各种药物组方、炮制方法、服用时间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础。

方剂学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药物学
药物学是方剂学的基础,它主要探究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剂量特点、炮制方
法等方面的知识。

在中药应用方剂时,要根据病情不同、患者体质不同等因素,进行科学
合理的选择和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处方学
三、方剂学史
方剂学史是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探讨中国古代医家关于方剂的研究
成果、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通过对方剂学史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医家运用方剂治病的
方法和思路,为今后的方剂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四、方剂配伍
方剂配伍是方剂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探究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关系,制订出科学合
理的配伍原则。

在制定配伍原则时,需考虑药物性味、功能作用、剂量等因素,不同的药
物配伍能够产生不同的作用,运用得当则能够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

五、方剂炮制
方剂炮制是方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探究药材的炮制方法和技巧。

在制定方剂时,不同的药材需要进行不同的炮制处理,合理的炮制方法可以提高药材的药效和耐受
性。

总之,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旨在通过对方剂的研究提高中医的临床
治疗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方剂学方剂名总结归类

方剂学方剂名总结归类

方剂学方剂名总结归类方剂1.解表剂1.1.辛温解表1.1.1.麻黄汤1.1.2.桂枝汤1.1.3.小青龙汤1.1.4.止嗽散1.2.辛凉解表1.2.1.银翘散1.2.2.桑菊饮1.2.3.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1.2.4.败毒攻2.泻下剂2.1.寒下剂2.1.1.大承气汤2.1.2.大黄牡丹汤2.2.温下剂2.2.1.温脾汤2.3.润下剂2.3.1.麻子仁丸2.3.2.济川煎2.4.逐水剂2.4.1.十枣汤3.和解剂3.1.和解少阳剂3.1.1.小柴胡汤3.1.2.大柴胡汤3.1.3.蒿芩清胆汤3.2.调和肝脾剂3.2.1.逍遥散3.2.2.痛泻要方3.3.调和肠胃剂3.3.1.半夏泻心汤4.清热剂4.1.清气分热4.1.1.白虎汤4.1.2.竹叶石膏汤4.2.清营凉血剂4.2.1.清营汤4.3.清热解毒剂4.3.1.黄连解毒汤4.3.2.清瘟败毒饮4.3.3.普济消毒饮4.3.4.仙方活命饮4.4.清脏腑热剂4.4.1.导赤散4.4.2.龙胆泻肝汤4.4.3.泻白散4.4.4.清胃散4.4.5.玉女煎4.4.6.葛根黄苓黄连汤4.4.7.芍药汤4.4.8.白头翁汤4.5.清虚热剂4.5.1.青蒿鳖甲汤4.5.2.当归六黄汤5.祛暑剂5.1.祛暑解表剂5.1.1.香薷散5.1.2.新加香薷饮5.2.祛暑利湿剂5.2.1.六一散5.3.清暑益气5.3.1.清暑益气汤6.温里剂6.1.温中祛寒剂6.1.1.理中丸6.1.2.吴茱萸汤6.1.3.小建中汤6.2.回阳救逆剂6.2.1.四逆汤6.3.温经散寒剂6.3.1.当归四逆汤6.3.2.黄芪桂枝五物汤6.3.3.阳和汤7.补益剂7.1.补气剂7.1.1.四君子汤7.1.2.参苓白术散7.1.3.补中益气汤7.1.4.生脉散7.1.5.玉屏风散7.1.6.完带汤7.2.补血剂7.2.1.四物汤7.2.2.当归补血汤7.2.3.归脾汤7.3.气血双补剂7.3.1.灸甘草汤7.4.补阴剂7.4.1.六味地黄丸7.4.2.一贯煎7.5.补阳剂7.5.1.肾气丸7.6.阴阳双补剂7.6.1.地黄饮子8.固涩剂8.1.固表止汗剂8.1.1.牡蛎散8.2.涩肠固脱剂8.2.1.真人养脏汤8.2.2.四神丸8.3.涩精止遗剂8.3.1.桑螵蛸散8.4.固崩止带剂8.4.1.固冲汤9.安神剂9.1.重镇安神剂9.1.1.朱砂安神丸9.2.滋养安神剂9.2.1.天五补心丹9.2.2.酸枣仁汤10.开窍剂10.1.凉开剂10.1.1.安宫牛黄丸10.1.2.紫雪10.1.3.至宝丹10.2.温开剂10.2.1.苏合香丸11.理气剂11.1.行气剂11.1.1.越鞠丸11.1.2.枳实薤白桂枝汤11.1.3.半夏厚朴汤11.1.4.天台乌药散11.1.5.暧肝煎11.2.降气剂11.2.1.苏子降气汤11.2.2.旋覆代赭汤12.理血剂12.1.活血祛瘀剂12.1.1.桃核承气汤12.1.2.血府逐瘀汤12.1.3.补阳还五汤12.1.4.复元活血汤12.1.5.温经汤12.1.6.生化汤12.2.止血剂12.2.1.十灰散12.2.2.咳血方12.2.3.小蓟饮子12.2.4.槐花散12.2.5.黄土汤13.治风剂13.1.疏散外风剂13.1.1.川芎茶调散13.2.平肝息风剂13.2.1.羚角钩藤汤13.2.2.镇肝息风汤13.2.3.天麻钩藤饮13.2.4.大定风珠14.治燥剂14.1.轻宣外燥剂14.1.1.杏苏散14.1.2.桑杏汤14.1.3.清燥救肠汤14.2.滋阴润燥剂14.2.1.增液汤14.2.2.麦门冬汤14.2.3.养阴清肺汤14.2.4.百合固金汤15.祛湿剂15.1.燥湿和胃剂15.1.1.平胃散15.1.2.藿香正气散15.2.清热祛湿剂15.2.1.茵陈蒿汤15.2.2.八正散15.2.3.三仁汤15.2.4.甘露消毒丹15.3.利水渗湿剂15.3.1.五苓散15.3.2.猪苓汤15.3.3.防已黄芪汤15.4.湿化寒湿剂15.4.1.苓桂术甘汤15.4.2.真武汤15.4.3.实脾散15.5.祛风胜湿剂15.5.1.独活寄生汤16.祛痰剂16.1.燥湿化痰剂16.1.1.二陈汤16.1.2.湿胆汤16.2.清热化痰剂16.2.1.清气化痰丸16.3.润燥化痰剂16.3.1.贝母瓜蒌散16.4.化痰息风剂16.4.1.半夏白术天麻汤17.消食剂17.1.消食化滞剂17.1.1.保和丸17.1.2.枳实导滞丸17.1.3.木香槟榔丸17.2.健脾消食剂17.2.1.健脾丸18.驱虫剂18.1.乌梅丸。

中医综合方剂学分类总结

中医综合方剂学分类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乌梅丸(脾肾虚寒蕴热,蛔虫内扰)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治痰饮——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饮停心下)真武汤(肾阳不足,水泛为饮)治带下——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下注)治咳嗽痰血——咳血方(木火刑金)百合固金汤(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制性存用』(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桃核承气汤(配桃仁)――逐瘀泄热(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总结.

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乌梅丸(脾肾虚寒蕴热,蛔虫内扰)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治痰饮——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饮停心下)真武汤(肾阳不足,水泛为饮)治带下——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下注)治咳嗽痰血——咳血方(木火刑金)百合固金汤(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制性存用』(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桃核承气汤(配桃仁)――逐瘀泄热(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总结概括

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总结概括

方剂分类总结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乌梅丸(脾肾虚寒蕴热,蛔虫内扰)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治痰饮——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饮停心下)真武汤(肾阳不足,水泛为饮)治带下——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下注)治咳嗽痰血——咳血方(木火刑金)百合固金汤(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制性存用』(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桃核承气汤(配桃仁)――逐瘀泄热(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分类总结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乌梅丸(脾肾虚寒蕴热,蛔虫内扰)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治痰饮——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饮停心下)真武汤(肾阳不足,水泛为饮)治带下——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下注)治咳嗽痰血——咳血方(木火刑金)百合固金汤(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制性存用』(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桃核承气汤(配桃仁)――逐瘀泄热(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大黄牡丹汤(配桃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其泻下攻积通导大便之功实有以泻代清之用)八正散――清热泻火(不是为大便秘结而设)茵陈蒿汤――降泻瘀热芍药汤――泄热祛积,活血化瘀(通因通用)2.桂枝------桂枝汤(配白芍)散寒解肌发表,温助卫阳(相配①解肌发表,且散中有收,使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②调和营卫)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内和气血)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桂枝夹炙甘草=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增强温心阳,益心气,利血脉之功)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麻桂相须为用,加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小建中汤――温阳散寒(辛甘化阳,以补阳气)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桂枝得大黄而不走表而走里,不在解表而在活血;大黄得桂枝则不直走大肠而入血脉以祛瘀,共奏活血祛瘀之功)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配茯苓一利一温,颇具温化渗利,(温阳渗湿以治饮)之效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化气解表3.黄芪-------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黄芪-------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归脾汤――益气健脾,补气生血,补气摄血固冲汤――补气摄血、生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防已黄芪汤――补气利水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祛饮降浊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健脾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健脾燥湿完带汤――补脾祛湿以止带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湿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生脉散――敛阴止汗四神丸――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膏、母相配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9.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敛阴养血,治下痢腹痛桂枝汤――滋养营阴,敛固外泄之营阴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利小便,缓急止痛,敛阴舒筋止筋惕肉目闰,防附子过于燥热镇肝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滋阴养血,潜阳熄风四物汤――补血10.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柴芩相配,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蒿、芩相配,透邪泄热,引邪外出,和解少阳)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以止泻11.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清暑益气汤――清热泻火除烦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12.柴胡------龙胆泻肝汤――疏肝清热,引药入肝胆经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疏畅枢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引药上行。

败毒散――解肌发表逍遥散――疏肝解郁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13.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麻子仁丸――宣降肺气,润肠通便桑杏汤――宣利肺气,润燥止咳麻黄汤——宣降肺气,止咳平喘14.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独活寄生汤――益肝肾,强筋骨,玉女煎――引热下行,补肝肾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15.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而熄风桑菊饮――疏散风热而止咳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达肝气银翘散――辛凉解表,利咽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干地黄】滋阴补肾炙甘草汤――滋阴养血一贯煎――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增液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连翘----银翘散――(金银花)a清热解毒,芳香辟秽b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姜——理中丸——温中祛寒,与人参相配,补气健脾。

在四逆汤——温阳散寒,与附子相须为用,回阳救逆。

特殊的治法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抉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小建中汤(饴糖+桂枝)、桂枝汤、苓桂术甘汤、炙甘草汤酸甘化阴:是指营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

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

临床常用于阴不济阳之风。

――桂枝汤(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小建中汤(芍+饴糖)桂枝汤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

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

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大承气汤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桂枝汤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

――一贯煎治疗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

滋阴镇肝潜阳法:指用滋阴的药物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

――镇肝熄风汤补气止血法:治法之一,又称益气摄血。

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

――归脾汤、补中益气汤补气活血法: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

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

――补阳还五汤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消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治法――补中益气汤透热转气法: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

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

治疗上除清营解毒外,尚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

――清营汤养阴透热:【透热养阴?】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化痰熄风法: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一种治法。

风痰上扰证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症,其由脾湿生痰,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扰清空所致,。

治疗上应采用化痰熄风药,以祛除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凉肝熄风法:羚角钩藤汤逆流挽舟法;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败毒散通因通用法;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种治法。

――芍药汤、大承气汤补火生土法;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成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四神丸辛开苦降法: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温阳止血法:指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以达制止出血的治法,用治脾阳虚寒所致的出血证――黄土汤,理中丸凉血止血法;十灰散凉血散瘀法:凉血兼散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