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练习4语文与生活|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课本教案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课本教案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控正确的方法,没有具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六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课本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六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课本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显现的生词,知道课文内容。
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诵知道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通过知道课文,体会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寻求。
培养学生酷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知道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实物)风筝一只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好像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__理想的风筝)。
为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诵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3、交换所得。
三、品读、探究。
1、环绕自己感爱好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换,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形。
3、班上汇报。
(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判,师作适当点拨)(1)为何“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情不自禁地想到?(由于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的回想。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六班级语文教学中六班级语文老师应以满腔热情的乐观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
每一篇六班级语文教案都是六班级语文老师的心血,你不妨与我们分享你的六班级语文教案。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苏教版六班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你喜欢。
苏教版六班级上册语文教案1【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领悟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勇于面对失败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的,能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带着问题,通过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并悟出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乐观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受到启迪,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1、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
请同学们沟通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仔细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一是默读课文,想想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设计意图】了解,明确学习目的。
二、默读思考,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1、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3~7)(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沟通。
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4》教案
《练习4》教案教材分析:本次练习共安排了五项内容,有“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
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究每个词语不同的意思,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戏曲有所了解,可结合教材中的插图,细致观察,积累感情认识,加强记忆。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的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收集俗语。
2.熟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曲有关的词语。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写毛笔字。
5.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的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收集俗语。
难点:能在被别人误会时冷静、诚恳地解释。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的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收集俗语。
2.熟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曲有关的词语。
重点难点:重点:收集俗语及与中国传统戏曲有关的词语。
难点:懂得具体的俗语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俗语。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俗语。
教学过程:一、教学“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
问: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游览过五岳的人,就不要欣赏别的山色了,因为没有哪座山的景色能够超过它们。
而看过黄山景色的人,连五岳都不要看了。
这句俗语说出了黄山景色的无与伦比,独一无二)(2)教师指导: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平时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使用这句俗语。
(3)学生汇报,教师视具体情况,指导评议。
2.教学第二部分。
(1)指名学生读五句俗语。
(2)提问:这些俗语分布很广,你们听说过吗?(3)讨论理解,指名汇报。
3.教学第三部分。
(1)由上一部分的教学导入俗语的地域性。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平日生活中的俗语。
辽宁省沈阳市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安排了《姥姥的剪纸》。
《牛郎织女》和《安塞腰鼓》3篇课文,一个习作训练和一个练习。
3篇课文选取了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民间色彩的技艺和故事,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让我们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侧面,了解中国民间普通老百姓丰富的想象以及高超的技艺,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姥姥的剪纸》以一个女孩的口吻,描绘了庄稼人的生活,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手艺以及“我”和姥姥之间深厚的感情,塑造了姥姥这样一个亲切。
和蔼。
慈祥的普通农村妇女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姥姥。
对剪纸.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穷苦的庄稼人牛郎,通过老牛的指点遇到偷偷下凡游玩的织女并相爱,结合在一起.王母娘娘发现了织女下嫁,强行将织女抓回天庭.牛郎披上老牛的牛皮,带着两个儿女飞上天庭追赶织女。
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天河,将牛郎织女分隔,只有每年七月初七两人才能鹊桥相会。
故事想象丰富,曲折动人,感人至深,是民间神话故事中的精品。
《安塞腰鼓》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场黄土高原上颇具声势的安塞腰鼓表演。
通过对腰鼓的动作。
声音.气势.击打腰鼓的人的绘声绘色的描写,展现了力与美,展示了黄土高原华夏子民的气势,表现了民族高扬的生命力和活力,以及蓬勃向上的精神。
用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表演形式,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这个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示中华民族所保留的丰富的精神文化和磅礴的民族气概。
一个习作训练是写一篇描绘剪纸作品的习作。
引导学生任选一幅剪纸作品,仔细观察,并加以想象,然后写成一篇习作。
《练习4》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五项练习,其中语文与生活。
诵读与积累是本次训练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安排了《姥姥的剪纸》。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练习4》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练习4》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生活知识类文章的主旨,并做到独立完成相关思考题。
2.能够准确辨认语言中的节奏、韵律、声调,尝试加入适当的语音节奏和韵律的演绎中。
教学内容《练习4》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植物为生物圈提供的各种重要作用,内容涉及到了生物学、生态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相关细节。
2.辨认语言中的节奏、韵律和声调。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生物学、生态学和自然科学等复杂概念的含义。
2.演绎语言中的节奏、韵律和声调,使文章更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1.导入:给学生呈现一些有关植物的图片,让学生感知身边的绿色植物对于自然和人类的作用,然后带领学生共同讨论。
2.阅读:让学生阅读《练习4》文章,并重点关注生物学、生态学和自然科学等概念。
3.分析:根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程度,进行深度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4.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思考题的练习和讨论。
例如:植物有什么种类?植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什么角色?种植植物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5.发挥:在课堂上进行合唱、演讲和类似活动,以展示语言韵律和节奏的演绎模式。
教学建议1.在给学生复杂概念解释时,可以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2.在演绎语言节奏和韵律时,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进行,如音乐、朗诵等。
总结《练习4》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一篇理论性比较强的生活知识类文章,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演讲能力,是我们教师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如果通过引导和辅导可以在学生们身上取得一定的成效,就可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其他难点知识,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练习4_苏教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练习4》第1课时导学案教学目标:1.认识、了解俗语,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鄙谚。
2.朗读和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成语。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活动一:进入情境,了解鄙谚。
1.自读语文与生活1的内容,考虑舅舅的话是甚么意思?2.小组交流。
3.班级交流。
活动二:众说纷纭,理解鄙谚。
1.轻声读语文与生活2的内容,考虑:①它们分别讲的是哪一方面的鄙谚?②我还知道的鄙谚有。
活动一:进入情境,了解鄙谚。
(1)先生读题,问:这句俗话是甚么意思?(2)先生根据本人在日常生活获得的知识来回答?(3)教师发问: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多不多?活动二:众说纷纭,理解鄙谚。
(1)先生读五个鄙谚,看看各自是讲甚么的。
《练习4》第2课时导学案教学目标:1.用钢笔字描红一段话,留意全体布局。
2.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解的时分,冷静、诚恳地解释。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活动一:描红字帖。
1.读一读,看一看整段文字,观察领会行款布局的美观与重要。
2.组内交流观察所得,各自进行钢笔描红。
3.展现评议。
活动二:学习解释。
1.读读学会解释的1、2自然段,考虑:如果你碰到下方这类情况,你会怎样办?①单小英早上乘车去学校,正赶上北大桥堵车,挤得风雨不透。
她绕道赶到学校,迟到了五分钟,老师批评她不恪守学校的制度。
活动一:描红字帖。
(1)先生仔细观察着两个笔画比较简单的字在米字格中的地位。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方法(3)先生初练,教师及时指点。
活动二:学习解释。
1、师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被别人误解。
这时分你可以适当做解释。
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阐明原委。
碰到下方几种情况,该当怎样做解2.组内交流归纳:当被别人误解,解释时要留意甚么?①②③3.班级交流活动三:演练情境。
1.根据以下两个情境,想一想怎样解释?②陈文彬很喜欢读课外书,爸爸看见了总是说:“你就是不好好学习功课,看起闲书来倒挺起劲儿。
”③李东方放学回家,路上看到一个小妹妹跌倒了,便跑过去把她扶起来。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课本教案(4篇)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课本教案(4篇)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课文,了解笔下的上海的弄堂的生活的特点。
2、体会蕴涵在文章细致的描写之中的对于弄堂的情感,尝试感悟上海人的处世态度、生活理念和精神特征。
3、引导学生培育细致观看生活写作的力量,学习课文细腻的描绘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细致的品读课文,使学生感受文中洋溢出的上海弄堂的生活气息,培育学生感悟生活中蕴涵的真实美感。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多媒体出示一些上海的弄堂的照片,赐予学生直观感受,引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描写的弄堂有怎样的生活特点?(课堂活动:学生默读全文,进展概括。
)三、品读课文,感悟细节1、又是通过怎样的细节描写来表达出这种弄堂的特点的?2、在弄堂里生活的人们有什么特点?哪些语句反映出的这种特点?3、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懂更多的东西?(课堂活动:品读的过程中赐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的圈划,发表感想,并将这个过程和朗读结合起来,通过朗读感悟文章那种自然、真实的语言风格。
)四、力量迁移,习作练习提问:假如你是一名导演,来拍摄有上海特色的记录片,会选取什么场景?为什么?(课堂活动:学生发言,提出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观看生活)五、作业布置以“上海的”为题,重写你的片段,表达你对于上海的喜爱之情。
六年级苏教版上册语文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藏戏来历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及补充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进展复述。
3、情感与态度:了解并认同各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敬重多元文化,汲取民族文化才智。
课前预备1、教师预备:各地方戏的经典片段视频。
2、学生预备:收集自己家乡的地方戏剧状况,甚至可以学唱几句。
教学过程一、观赏导入1、播放地方戏经典片段。
2、板书课题《藏戏》,解题,走进藏族的传统戏剧文化,激趣阅读。
二、初读知意1、翻开课本,自由地轻声读课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练习4教案
奇妙的幻想,并能勇敢流畅的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5、写好毛笔字:学写毛笔字“医”“匪”,注意字。
重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
难点
课 时
3 课时
教学准备
预习习题,并能联系 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 的意思。
教法 与学法
合作、探究、练习
个性化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从小学二年级就学会了查字典,
定有过许多大胆的猜测和奇妙的幻想。愿意把你 们的奇思妙想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二、指导: 1、教师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步骤:先小组讨 论,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讲,其余学生评议。 2、学生分组,在小组里讲自己的奇思妙想。 3、每组派代表上台讲。 4、全班同学评议:谁想得奇妙,讲得精彩。 三、反馈: 1、教师对学生讲的奇思妙 想进行评议。 2、鼓励学生课后给同学、朋友讲一讲自己的奇 思妙想。 3、并发出号召,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 后,通过努力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向这位无声的老师请教,对于科闻的一些词语我
们甚至可以不查字典,直接联系课文内容就可以
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在这节课中,我们将更好
的学习和运用。
教学
二、语文与生活
环节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为“鉴往知来”中 的“鉴”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引导学生通读这段文字,整体感知这段文
字的意思。
②品读“学习历史的意思是什么?一言以蔽
板书
口语交际:漫话奇思妙想
设计
插上想象的翅膀
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款款、徐、拂、隅、鲜。
①要求学生先默读这几句话,遇到不认识的
生字,查字典标出音节,再读一读加以理解。
②讨论对这句话,这几个字词的理解,并能 结合字典中对这个字的多种解释,联系上下文加 以选择。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练习4》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练习4》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读、理解并默写课文。
2.掌握课文语言特点,向同学介绍学习体会。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掌握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将语言特点运用到写作中。
教学准备:课文P43,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黑板、彩笔、课件,PPT等。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5分钟)1.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询问学生今天是否完成预习。
2.展示全课的学习目标及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什么、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达成学生“知道学什么,学以致用”的效果;3.通过心理疏导引导学生们的心境放松,调整情感状态,建立快乐学习的氛围。
二、新课学习(40分钟)Step1:预读课文请学生自读,白话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主题。
引导学生读懂或默写课文,并感受其中的情感。
帮助学生了解阅读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身的诉求、理解自己的题意。
Step2:合作探究1. 阅读课文 P43,有学生模仿明月睡着了吗?2. 如何模仿?为什么这样模仿可以快速地入眠?3.理解课文语言,并找出语言特点。
Step3:语言点剖析1.简析重点语句结构,并逐句解析语言特点。
2.让学生总结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如“反复”,“对照”,以及使用复数第一人称等。
Step4:写作练习1.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导学生运用语言特点,写一篇白话文体的心情日记。
2.检查核对,让部分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三、作业布置(5分钟)将作文抄写三遍。
教学反思:通过上节课的“知识结构图的阅读,机智应答”演讲比赛的形式,将学生们的英语阅读、语言思维和公众演讲能力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平和竞争、和谐竞赛中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P43练习是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抛开繁琐、枯燥的压力,把时间、思想、精力都投入到课文学习中,从而掌握课文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练习4》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练习4》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练习4》一课进行教学。
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阅读文章《蟋蟀的故事》来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和文化意义,并通过写作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篇文章的难度在于学生需要理解蟋蟀的习性以及将其内涵与生活联系起来,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对词汇和文化的理解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蟋蟀的习性和文化意义。
2.能够运用学过的词汇和语言知识,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3.能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学习蟋蟀的生活习性和文化意义,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借代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对蟋蟀的文化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也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教师用图像工具展示一些蟋蟀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蟋蟀的形态、习性等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本(40分钟)教师将文章展示在课件上,让学生自读一遍,并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讲述了什么?2.蟋蟀在故事中隐喻了什么?3.阅读感受。
然后由教师点名让学生口头回答问题,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给予肯定和指导。
3. 语言实践(40分钟)教师提供几个写作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自行完成一篇文章。
如:1.《蟋蟀的故事》中,蟋蟀隐喻了人生,你对这一点有什么感受?2.如果你是一只蟋蟀,请你用你的视角来描述你的生活。
教师可以选择其中几个学生上来分享他们写的文章,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4. 课堂总结(15分钟)教师与学生讨论文章的文化意义和隐喻,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验,并鼓励学生在平时多加阅读,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复述《蟋蟀的故事》中的隐喻和借代现象,每种现象至少用三句话说明。
苏教六年级上册语文 练习4 公开课教案
·教育集团智慧课堂六年级语文教案备课时间:2018.10.23 主备教师:课时编号: 19 上课时间:复备教师:课题:《练习四》教学目标:1.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的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收集俗语。
2.熟读积累12个和中国传统戏曲有关的词语。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写毛笔字。
5.学会再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的解释。
教学重点: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的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收集俗语。
教学难点:再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的解释。
教具和学具准备:PPT、挂图教学过程:学生预习并展示教师点拨复备栏第一课时展示单元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多不多?展示单元二:读五个俗语,看看各自是讲的什么?展示单元三: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展示单元四: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平日生活中的俗语。
展示单元五:你家乡的俗语你知道多少?展示单元六:说诵读与积累中每条词语的大概意思,讲一讲你所知道的词语的故事。
第二课时展示单元一:写好钢笔字,字与字之间随便点之间的距离已经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展示单元二:描红的时候要一气呵成,注意布局。
展示单元三:你遇到过被误会的情形吗?说说你当时是怎么解释的。
展示单元四:读口语交际题目中的三种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样解释?展示单元五:学习写毛笔字。
总结反馈:读懂这些俗语,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使用这些俗语,可以丰富语言。
第一课时导入:走进俗语,俗字的理解,字典里查一查。
通俗,民间流传,口头常说。
展示单元一:五岳,我国的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看过黄山景色的人,连五岳也不看了。
展示单元二:有的讲自然风光,有的讲土特产,有的讲民族风俗。
展示单元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众人拾柴火焰高。
良言一句暖三冬。
展示单元四:引导学生分类学习这些成语,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和中国传统戏曲有关的。
第二课时展示单元一:强调爽的写法。
山东省烟台市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安排了《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和《安塞腰鼓》3篇课文,一个习作训练和一个练习。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5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能背诵《姥姥的剪纸》中的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安塞腰鼓》中第12至第16自然段,复述课文《牛郎织女》。
《安塞腰鼓》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场黄土高原上颇具声势的安塞腰鼓表演。通过对腰鼓的动作。声音.气势.击打腰鼓的人的绘声绘色的描写,展现了力与美,展示了黄土高原华夏子民的气势,表现了民族高扬的生命力和活力,以及蓬勃向上的精神。用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表演形式,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这个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示中华民族所保留的丰富的精神文化和磅礴的民族气概。
一个习作训练是写一篇描绘剪纸作品的习作。引导学生任选一幅剪纸作品,仔细观察,并加以想象,然后写成一篇习作。
《练习4》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五项练习,其中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是本次训练的重点。
3.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体会人物之间的情感.感悟民间表演技艺的气势.体会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能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揣摩“反复”这种写法的作用。
4.通过语文与生活了解中国许多关于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的俗语,理解一些俗语的意思。
5.能通过观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剪纸这一民间艺术。
(3)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抓住“整宿整宿”“翻来覆去”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4》教案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4》教案练习四一、教材分析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项目,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毛字。
教学的重点是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
二、学情分析: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说明原委。
三、教学要求: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学习写毛笔字。
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四、教学重难点: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1)学生读题,问: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获得的知识来回答?(3)教师提问: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多不多?2、教学第二部分(1)学生读五个俗语,看看各自是讲什么的。
(2)师提问:这些俗语分布很广,你们听说过吗?(3)试着说出他们的意思。
3、教学第三部分(1)教师由上一部分的教学到导入俗语的地域性。
(2)要求学生当堂回忆生活中的俗语。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
学习写毛笔字1.学写毛笔字2.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3.指导(1)学生细心观察着两个笔画比较简单的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方法(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4.练习5.反馈(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教学后记俗语的积累主要是在平时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一些同学积累俗语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第三课时说话:学会做解释(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1、师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被别人误会。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教案设计(精品)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教案设计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7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第一课时教学目的:语文与生活: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教学过程: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7教案教学设计精品一、学习第一部分1、指名读题。
2、你能体会出老师这么讲的意思吗?读书贵疑,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并努力解决疑问,就能够获得真知。
3、齐读老师的话,深入理解老师话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部分1、指名读题2、书怎么可以煮呢?你对煮书是怎么理解的?(交流)3、是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煮?你觉得哪些书要煮?哪些书不要煮呢4、你觉得该怎么煮书呢?(分享曾经“煮熟”的收获)三、学习第三部分1、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他针对读书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读书方法,让我们一读一读,看看从中你有什么收获?2、自由读读四则名言,交流从中得到的收获。
3、齐读四由名言。
4、抄写四则名言。
四、补充一些名言分组进行研读,并交流收获。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五、作业课外记熟这四则名言,找来鲁迅的名著读读。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与积累,提高阅读量,激发学生多渠道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阅读经验,陶冶学生的情操。
2、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一、诵读与积累1、审题。
2、自读《今古贤文》,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交流对《今古贤文》的理解。
4、练习诵读,准备表演。
5、配乐表演。
6、背诵形式:小组比赛背诵;集体背诵;接力背诵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这句话出自《学与问》,让我们一起认真读这两句话,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含义。
3、指导书写。
(1)观察作品,整体感知,从大小、布局、形状上去观察、揣摩。
(2)练习,书写时注意用笔的轻重,讲求提、按、顿、挫。
(3)反馈。
(4)面批,并进行指导4、小结。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4》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练习4》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训练,学生能在被别人误会的时候保持冷静,态度诚恳、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委向对方说清楚,学会解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学生通过观看录像片断或亲身体验,掌握解释的技巧。
3、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和评议,强化训练效果。
4、继续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学会解释的技巧,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1)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被人误会的事例。
(2)写毛笔字的工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单小英迟到了,直接闯入课堂,当老师问起迟到的事,她还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想迟到呀!那没办法,路上堵车了,能怪我吗?”说着还生气地把书包往桌上一扔。
同学们说说单小英的这种解释怎么样?2、学生交流讨论。
3、设疑导入: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解释才好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解释。
设计意图: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谈起引出话题,亲切自然,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产生说的欲望。
二、明确目标,落实要求。
1、学生读题,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内容:学会解释要求:当自己被别人误会时,态度要冷静、诚恳,要心平气和地说明原因。
2、导说:同学们都知道了单小英的这种解释不好,那么我们一起来帮助她,看看怎样解释才能让老师接受呢?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解释原因时应注意的事项。
课件出示:让学生懂得在遇到被别人误会而进行解释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向谁解释,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
(2)解释什么,这是说话的主体部分,要针对误会说明原委。
(3)怎样解释,也就是解释要注意方式方法,寻找适当时机。
(4)体态端正大方,注意口头语言与面部表情的结合,必要时辅以动作。
4、课件出示情境:(1)陈文彬很喜欢读课外书,爸爸看见了总是说:“你就是不好好学习功课,看起闲书来倒挺起劲儿。
”如果你是陈文彬,你该怎样向爸爸解释呢?(2)李东方放学回家,路上看到一个小妹妹跌倒了,便跑过去把她扶起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4教案
明确学习要求。
二、学生自练
1、指名读题,明确训练要求。
2、学生自练,第三、四题可以在书上作尝试填空,教师作巡视指导。
学生自练,第三、四题可以在书上作尝试填空
提高学生做题的能力。
三、交流检查
1、第一题
⑴齐读这段文字。
⑵观察整幅字的行款与布局,找出难写的字,集体分析。
⑶练习描红,提出要求。
7、根据话题要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8、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句子,初步感知语气词“啊”的读音变化。
对对子练习,进一步增强对对子的能力,领略文字使用的技巧。成语积累。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学习行楷的运笔方法与技巧。
2、朗读句子,初步感知语气词“啊”的读音变化。
3、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背诵两句名人名言。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具准备
毛笔,墨汁。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教学第六题
1、复习导入。
齐背练习3的读读背背。
2、读准字音。
⑴让学生自读两句名言,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⑵指名试读、正音。
3、读懂句意。
⑴学生自由读后小组讨论两句名言的含义。
⑵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4、反馈。
⑴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目击报告要求真实、具体,不要展开想像。
⑵扩展到最近看到的事情,把自己目击到的一件事情讲给同学听。
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仔细观察,看懂图意。
组织讨论。
继续讨论。
⑴自由练说。⑵指名试说。⑶同小组学生根据不同的角色互相练说。⑷每组派代表到台上当众讲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习作四语文与生活
一、设计理念
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的,新的课程设计在设计时注意了这种关系,将“生活世界”引进教材,让孩子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学到更多,学会更多。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2、俗语包括谚语、格言、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努力追寻大语文观的理念,让学生领悟“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思想。
3、构建知识,创编与整合教材,让学生感知中华民间语言的魅力,具有丰富多彩与意义深远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2、感知民间语言的魅力,领悟语言具有丰富多彩与意义深远的语言特色。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
六、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教师指导点拨。
七、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
”
当你走进民间生活中,你会真正地发现中国民间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短小、风趣、形象、深刻,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
2、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了解并背诵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2)感知民间语言的魅力,学以致用,领悟具有丰富多彩与意义深远的语言特色。
二、知识再现,学习新知。
1、认识俗语、童谣。
出示1:(俗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童谣)小河流水哗拉拉,我和姐姐去偷瓜,姐姐偷仨我偷俩,姐姐逃跑我被抓。
姐姐在家吃西瓜,我在学校写检查,姐姐在家壳瓜子,我在监狱挨枪子。
2、走进“俗语”“童谣”。
(1)俗语:是指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是一种形式简练、意义精辟、内容丰富而材料特殊的语言。
俗语包括谚语、格言、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2)童谣:指在儿童中间广泛传唱的、深受儿童喜爱的类似儿歌的一种文学样式。
特点是语言口语化、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适于儿童游戏时边做边唱。
3、进一步感知童谣。
出示2: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
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
分红柿,切蛋黄,赏罢月亮入梦乡。
乘火箭,逛月宫,看看嫦娥和吴刚。
毛娃哭,住瓦屋。
毛娃笑,坐花轿。
毛娃醒,吃油饼。
毛娃睡,盖花被。
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三、知识梳理,拓展延伸。
1、理解俗语。
出示3:华山自古一条道。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学会积累。
生活中的俗语你知道多少呢?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无事不登三宝殿。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多一事不如
少一事。
磨刀不误砍柴工。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3、拓展延伸。
(1)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出示4: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老鼠娶妻遇老猫—又喜又悲、悲喜交加。
老鼠进棺材—咬死人。
(2)这种语言现象在中国非常盛行,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许多人都能随口来上几句。
这种语言现象,老百姓一般唤作“顺口溜”。
出示5: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个够;感情铁,喝出血。
出示6:安徽合肥的“顺口溜”:从肥东到肥西,买了一只老母鸡,拿到河里洗一洗,除了骨头就是皮。
(3)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是在某个或大或小的地区通行的交际工具。
方言是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体。
出示7:安徽合肥的“方言”:从肥东到肥西,买了一只老么子,拿到湖尼洗一洗,除了谷头就是皮[斜音]。
(4)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
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后来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
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出示8:自编版《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
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
”如何评价?对于几千年文化(如古诗)我们要传承发扬,不要轻易改动,显得庸俗,有失大雅。
四、重温再现,归纳总结。
一节课时间过得真快,真可谓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本节
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处处留心,语文皆生活,生活皆语文。
五、巩固练习,当堂达标。
选择并将序号写在()里。
①磨刀不误砍柴。
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③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④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1)这虽是一间小小的屋子,可里面的各项设施一应俱全,这真是(“”)呀!
(2)俗话说得好(“。
”)我们不可以小看身边的每一个人。
(3)老师对小蒙说:“听说你学习很刻苦,每天都学习到深夜。
其实,你应该早点睡,睡得好,精神状态就好,听课效率才高,(“嘛!”)(4)每当遇到困难,父亲就用(“”)这句话来鼓励我。
六、走进自然,领略人生。
作业布置:“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出示图片,激发学生走进自然,参与实践,结合自身,写一段情景作文,字数不限。
七、板书
语文与生活
俗语
(预设与生成)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