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课堂中的案例分析初中数学典型题解析
数学课堂中的案例分析初中数学典型题解析案例一:两根绳子与一个木桩题目描述:小明和小红在做实验,他们准备把一个木桩固定在地面上。
他们有两根绳子,每根绳子的一端系在木桩上,另一端分别由小明和小红拉着。
他们想知道,如果两个人分别用力拉绳子,哪一根绳子上的张力更大。
解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概念——张力和重力。
在这个问题中,木桩受到的作用力有两个,分别是小明和小红拉绳子的力以及地面对木桩的支持力。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这些力必须平衡。
在绳子上,作用力有两个:张力和重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由于两根绳子的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可以认为在绳子上施加的力只有重力。
假设小明和小红拉绳子的力分别为F1和F2,木桩的质量为m,则地面对木桩的支持力应为F1 + F2 + mg = 0,即F1 + F2 = -mg,其中g 为重力加速度。
因此,两个人分别用力拉绳子时,绳子上的张力相等且为-mg/2。
这意味着无论是小明还是小红拉的绳子,绳子上的张力都是相等且都为-mg/2。
结论:在这个案例中,两根绳子上的张力是相等的,都为-mg/2。
无论小明还是小红拉的绳子,绳子上的张力都是相同的。
案例二:消失的几何图形题目描述:小明在数学课上学习了几何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等变换操作。
他画了一个正方形,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变换操作。
奇怪的是,经过一系列的变换,正方形消失了。
小明希望你能帮忙解释一下这个现象。
解析:在数学中,几何图形的变换操作可以分为平移、旋转和翻转三种。
平移是指将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
旋转是指将图形绕着某个点旋转一定的角度。
翻转是指将图形沿某个轴线翻转。
正方形是一个具有4个相等边和4个直角的几何图形。
无论进行何种变换操作,正方形的性质都会保持不变。
因此,正方形不会消失。
然而,在小明的描述中,正方形却消失了。
这个现象可能是由于小明在描述过程中存在误解或者对于图形变换的理解出现了错误。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性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性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性案例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启发性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通过对一系列教学案例的深入剖析,旨在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案例分析1.案例一:勾股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在教授勾股定理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步骤,自主发现勾股定理;(2)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多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3)教师总结各种证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4)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本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数学素养。
2.案例二:几何图形的分类与归纳在教授几何图形分类时,一位教师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观察它们的特征;(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总结几何图形的分类标准;(3)教师给出几何图形的分类体系,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4)组织学生进行几何图形创意设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本案例中,教师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环节,学生不仅掌握了几何图形的分类知识,而且提高了观察、思考、创新能力。
3.案例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在教授函数图像与性质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1)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绘制函数图像,观察函数的增减性、对称性等性质;(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探讨函数图像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教师总结函数图像与性质的规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丽;(4)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实用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实用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实用案例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用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系列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一: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以三角形面积计算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相关知识点。
假设一个农民要计算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已知底边长度为10米,高为8米,学生需要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 S = 1/2 × base × height,计算出这块土地的面积。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巩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能够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二:统计图表的制作在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讲解如何制作条形图。
假设一个学生要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条形图来表示不同身高段的同学数量。
学生需要收集数据、计算各身高段的人数,并制作相应的条形图。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掌握条形图的制作方法,并理解其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案例三:线性方程的应用在教授线性方程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实际问题情境。
假设一个商店进行打折活动,原价为100元,打八折后的价格是多少?学生需要列出相应的线性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理解线性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并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四:概率论的实践应用在概率论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讲解概率的计算方法。
假设一个袋子里有5个红球和7个蓝球,学生需要计算随机取出一个球,取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理解概率的计算方法,并掌握如何运用概率论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实际案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6篇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6篇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6篇好的教学课件是很重要的。
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普通事物发现不寻常的“美”,并能根据对事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菱形的判定.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二、教法设计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七、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引入新课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答:定义法.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讲解新课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生答:两个.师问:哪两个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由学生口述证实)证实时让学生注重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注重:(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总结、扩展1.小结:(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求证:四边形为菱形.八、布置作业教材P159中9、10、11、13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篇2】教学目标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教学工具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五,课堂小结(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教学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在教育领域,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数学不仅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更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能力。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教学上的启示。
案例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促使他们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在教授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解释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原理、探讨物体运动的轨迹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二: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难度,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研究;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自信。
例如,在教授代数知识时,教师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收获成就感。
案例三: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的解法。
例如,在教授概率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调查生活中的概率现象,并共同分析、总结。
案例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授几何证明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证明一些基本的几何定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五: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中。
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等资源,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立体图形,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几何形状,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引言初中数学是中学数学学科的一部分,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案例分析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初中数学案例,探讨案例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案例一:平行线的性质案例介绍在初中数学中,平行线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了解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利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提供了一条水平线和一条倾斜线,要求学生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并解释自己的判断依据。
分析与讨论这个案例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判断线段是否平行。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巩固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这个案例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提问学生的判断依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通过判断线段的斜率或角度是否相等等方法,判断线段是否平行。
案例二:均分的应用案例介绍在初中数学中,均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的数值计算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某商品原价100元,现进行打折促销,打折后的价格是原价的一半,学生需要计算打折后的价格,并判断是否合理。
分析与讨论这个案例通过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值计算和推理。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巩固百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这个案例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值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问学生如何计算打折后的价格,以及如何判断是否合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通过计算百分数、进行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案例三:图形的变换案例介绍在初中数学中,图形的变换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等变换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一: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案例描述:小明购买了若干部手机,每部手机的售价为x元。
总共花费了450元。
他注意到,如果手机的售价再便宜20元,他就能多买一部手机。
请问,每部手机的售价是多少?解答过程:1. 设每部手机的售价为x元;2. 根据题意,得到方程:x * n + (x - 20) = 450,其中n为手机的数量;3. 将方程化简为一元一次方程:x * n + x - 20 = 450;4. 将方程进一步化简,得到:(n + 1) * x = 470;5. 除以(n + 1)后,得到x = 470 / (n + 1);6. 根据选项可得n + 1 = 10,因此n = 9;7. 将n = 9代入方程,解得x = 470 / 10 = 47。
教学评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推导出方程,然后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求解,并且将解代入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求解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二:几何图形的构造教学目标:通过几何图形的构造案例,帮助学生巩固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构造方法。
案例描述:已知一个三角形ABC,已知AB = 5 cm,BC = 6 cm,AC = 7 cm。
请你用尺规作图的方法,构造这个三角形。
解答过程:1. 画一条线段AB,长度为5 cm;2. 以点A为圆心,以5 cm为半径画一个圆,与线段AB交于点C 和点D;3. 以点B为圆心,以6 cm为半径画一个圆,与线段BC交于点E;4. 连接线段AE,AE即为所求的线段AC;5. 连接线段CE,CE即为所求的线段BC。
教学评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能够巩固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还能够通过尺规作图的方法进行几何图形的构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分析问题,运用几何知识进行构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准教学课堂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精准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
精准教学旨在通过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以某中学八年级数学课堂为例,探讨精准教学的实践案例。
二、案例概述本案例以某中学八年级数学课堂为例,针对学生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知识点时存在的个体差异,运用精准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三、案例实施过程1. 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学生在“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知识点上存在以下差异:(1)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性质等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而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较为模糊。
(2)解题能力差异:部分学生在解决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部分学生则表现出解题能力不足。
(3)学习兴趣差异: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部分学生则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2. 制定精准教学方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制定了以下精准教学方案:(1)针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策略。
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适当提高教学难度,引导他们进行拓展性学习;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则通过复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帮助他们逐步提高。
(2)针对解题能力差异,教师采用“以学定教”策略。
针对解题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提高解题速度;针对解题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掌握解题技巧。
(3)针对学习兴趣差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游戏化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实施精准教学(1)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策略,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性质等知识点进行讲解。
初中数学教学的案例分析【十二篇】
初中数学教学的案例分析【十二篇】【篇一】初中数学教学的案例分析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1、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3、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对称性: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二、矩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2、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3、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3)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4、对称性: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三、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菱形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4)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2、s菱=争6(n、6分别为对角线长)3、判定:(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4、对称性: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篇二】初中数学教学的案例分析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4、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5、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6、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篇
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篇数学教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本人要与大家分享的: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供大家参考!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一一.指导思想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
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第十一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
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
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二章数据的描述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据的作用,更好地理解数据表达的信息,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较大的数据信息,本单元首先安排了有关大数的感受与表示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对大数进行估计,对于所收集的数据,还要清晰、有效的进行展示,以尽可能的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材安排了扇形统计图、条形图、折线图、直方图等的认识与制作,不同的统计图表的选择等内容。
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
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1. 教学背景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初中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本文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为例,对一个具体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
2.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理解并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2.学会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4. 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新课,如“如何测量一个未知角度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4.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通过阅读教材、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4.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解、示范,重点阐述锐角三角函数的内涵和外延。
4.4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5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6 总结评价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5. 教学评价5.1 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以提高自身学习效果。
5.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了解教学效果。
5.3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6.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评价和反思,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
2.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3.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4.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7. 结语本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一:解方程教学目标:通过解方程的实例,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解方程的经验和方法,激发学生对解方程的兴趣和思考。
2. 提出问题:给学生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有若干本数学书,小红借走其中的3本,现在小明手里还剩下7本,请问小明原来有多少本数学书?”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尝试解答。
3. 引入解方程的概念: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和解法。
4. 讲解解方程的步骤:介绍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例如整理方程,移项,消元等。
5. 指导解题过程:与学生一起解答提出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解方程的过程,解释每一步的思路和方法。
6. 规范解答格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标准的解答格式,包括列式,计算过程和最终答案的展示。
解方程的能力。
8.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解方程的要点和方法,强调解题思路和解法的多样性。
教学案例二:平面图形的计算教学目标: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掌握计算平面图形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等相关内容。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平面图形计算的兴趣。
2. 提问:给学生展示一个图形,如长方形,提问其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引入相关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定义,解释其计算方法和公式。
4. 讲解计算方法:通过讲解不同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和计算公式。
5. 解答实例问题: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如求植物园中花坛的面积,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并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计算图形的能力。
7.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平面图形计算的要点和方法,强调计算过程中的准确性和规范化。
教学案例三:概率统计教学目标:通过实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教学内容: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30篇初中
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30篇初中第一篇: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报告一、教学目标和要求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复合函数的概念和求导规则,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求导规则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过程和思路本次课堂教学采用了导入引入法,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讲解,并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进行巩固。
三、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复合函数的概念理解不深,难以理解求导规则的运用。
针对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图示法和具体例子说明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合函数的意义和求导规则的应用方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经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对复合函数和求导规则的掌握有了明显提高。
课后练习题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解答,并且运用得当,表现出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报告一、教学目标和要求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古文接续结构和修辞手法,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古文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准确理解句意。
二、教学过程和思路本次课堂教学采用了分析古文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方法,引导学生研究句子的构成和修辞特点,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句子的修辞手法,促使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较弱,难以理解句子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针对这个问题,我采用了课外阅读和讲解经典古文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价经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对古文句子的构成和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分析句子的修辞特点,并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后练习中,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古文句子,并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三篇: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报告一、教学目标和要求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过去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的用法,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两个时态进行句子的构造和理解。
二、教学过程和思路本次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引入法,设计了一些具体场景的对话,引导学生运用过去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进行句子的构造和表达。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篇一:使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比如,购买商品时遇到打折活动,我们就需要用比例来计算实际支付金额。
在本案例中,我们将以购物打折为例展示使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假设小明在一家商店看中了一双原价为200元的鞋子,商店正在进行8折优惠活动,求小明购买该双鞋子需要支付的实际金额。
解题思路: - 首先,计算8折优惠后的价格:200元 * 0.8 = 160元 - 因此,小明购买该鞋子实际需要支付160元。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比例的知识来简洁高效地完成计算。
篇二:解方程求解问题解方程是数学中的一项基础技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解方程来解决问题。
例如,小红和小亮两人相约在一个地点见面,但由于出发时间和速度不同,两人之间需要解方程确定见面时间和地点。
假设小红和小亮分别从A地点和B地点出发,小红出发时间为8:00,速度为5km/h,小亮出发时间为9:00,速度为6km/h,从而定位小红和小亮何时何地见面。
解题思路:- 设小红和小亮见面的时间为t小时,则小红经过的距离为5t km,小亮经过的距离为6(t-1) km - 由于他们在见面时所在位置相同,因此可以列出方程:5t = 6(t-1) - 解以上方程可得:t = 6,即小红和小亮在8:00+6=14:00时在相遇。
通过这一案例,我们体会到了解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篇三:利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几何知识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工具。
例如,在建筑施工中,经常需要准确测量和确定建筑物的高度、角度等信息,此时几何知识就派上用场。
假设一座大楼的高度为100米,一根30米的测量杆在大楼的阴影下投下一个70米的阴影,求大楼的高度。
解题思路: - 该问题可转化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测量杆本身和其在地面上及大楼的阴影所形成的三角形与大楼本身和其在地面上及阴影所形成的三角形相似。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析一、引言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教育的重点科目之一,在学生学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的数学教学案例,评析其中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效果,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二、案例一:解一元一次方程本案例选取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解题过程、分析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析教学情况。
1. 教学策略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一个生活化的例子引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采用了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2. 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进行知识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情境,理解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通过示例演示具体的解题步骤和思路。
接着,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最后,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和归纳,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 学习效果作中,主动思考问题并提出解题思路。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正确地列出方程并解决问题。
但在个别学生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迷惑,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辅导。
综上所述,本案例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较为合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但仍需要注意对个别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引导。
三、案例二:图形的相似与全等本案例选取图形的相似与全等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评析教学效果。
1. 教学策略教师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策略,通过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图形相似与全等的性质和判断条件。
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案例分析和归纳总结。
2. 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图形的特征和规律,然后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和实际测量来发现相似和全等的判断条件。
接着,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具体的判断步骤和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新的课程标准也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具体的教学中。
然而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不断的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案例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和阐述,而且还会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叙,能够充分的反应和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
接下来,笔者就对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如下详细的分析。
一、教学案例1.教学案例的涵义。
所谓的教学案例就是指对实际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描述,包括具体的情境、问题、矛盾等。
它是一个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的一系列事件。
2.教学案例的特点。
首先,教学案例与论文相比,在文体和表述上论文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的,而案例则是以记录和叙述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议论和说明。
也就是说,案例是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以此来阐述和说明一定的道理。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写作思路和方法上,两者的区别也是非常大的。
其次,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比,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在课前就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一种反映。
前者是在教学活动之前,后者是在教学过程之后,两者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除此之外,教学案例比较适合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教学设计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最后,与教学实录相比,虽然这两者比较相似,都是对教学情境进行具体的描述,但是教学实例是有针对的对教学情境进行记录,必须是作者经过反复的思考的结果。
综上所述,教学案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本身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浓缩性和启发性,这也是教学案例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3.教学案例的构成要素。
根据初中数学的特点,教学案例的设计一般需要包括如下几种基本要素:首先,在背景上应该把事件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都向读者交代清楚。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范文_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范文_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初中数学是组成初中教学内容的重要课程,同时,初中数学也是初中所学内容中的难点内容。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中数学案例分析范文,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初中数学案例分析范文篇1——《八年级上册7.5.2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主题式团队赛课有感【案例背景】1、英国学者贺斯曾说:“对学科本质的认识一切教学法的基础”。
所以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更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 !而数学本质是什么呢?众说纷纭,比较被大家认可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奠宙教授的提法:本质一、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本质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本质三、对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感悟;本质四、对数学美的鉴赏;本质五、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和探究精神)的追求。
基于此,我们就开始反思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行为:过于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淡化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待揭示的数学本质没有得到凸显,过程没有得到合理的证明,结论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
现在,在追“新”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和深入地思考课堂中暴露的一些问题,逐步走向成熟,使数学课堂得到了理性地回归,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泛化回归实效、教学活动的外化回归内化、教学层次的低下回归高效,充分展现了数学课堂的魅力,学生学得扎实,获得真正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实验中学教育共同体在本次赛课研讨时所达成的共识。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凸显数学本质呢?我们殚精竭虑,反复思考、争吵,最后在新课程标准里找到了答案。
(1)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知道知识本源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教材的编排蕴含了知识的本源和思想方法。
(2)在实践中怎样以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教学设计。
总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
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上升为智慧。
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学科,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这样做本身就是使数学课回归数学味,找回数学教学的灵魂!3、《7.5.2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是教学中的疑难课时,教材处理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英国学者贺斯曾说:“对学科本质的认识一切教学法的基础”。
所以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更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 !第一文档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新的课程标准也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具体的教学中。
然而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不断的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案例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和阐述,而且还会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叙,能够充分的反应和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
接下来,笔者就对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如下详细的分析。
一、教学案例1.教学案例的涵义。
所谓的教学案例就是指对实际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描述,包括具体的情境、问题、矛盾等。
它是一个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的一系列事件。
2.教学案例的特点。
首先,教学案例与论文相比,在文体和表述上论文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的,而案例则是以记录和叙述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议论和说明。
也就是说,案例是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以此来阐述和说明一定的道理。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写作思路和方法上,两者的区别也是非常大的。
其次,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比,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在课前就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一种反映。
前者是在教学活动之前,后者是在教学过程之后,两者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除此之外,教学案例比较适合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教学设计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最后,与教学实录相比,虽然这两者比较相似,都是对教学情境进行具体的描述,但是教学实例是有针对的对教学情境进行记录,必须是作者经过反复的思考的结果。
综上所述,教学案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本身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浓缩性和启发性,这也是教学案例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六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比较引言本次数学案例分析报告将就六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比较进行分析。
六边形是一种常见的多边形,计算其面积有多种方法。
本次报告将选取三种不同的方法,并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找出最准确、最简便的计算六边形面积的方法。
方法一:分割法分割法是最常见的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之一。
其基本思想是将复杂的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简单的三角形或梯形,并分别计算其面积,然后将各个部分的面积相加得到总面积。
以六边形为例,我们可以将其分割为两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矩形。
具体做法如下: 1. 连接六边形的两对相邻顶点,得到两条对角线。
2. 将两条对角线分别延长至与六边形的边相交,得到四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
3. 计算四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的面积,并将其相加,得到六边形的总面积。
方法二:公式法公式法是通过使用特定的公式直接计算六边形的面积。
对于规则六边形,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其面积: $S=\\frac{\\sqrt{3}}{4}a^2$ ,其中a为规则六边形的边长。
当六边形不是规则六边形时,我们可以先将其分割为若干个规则六边形,然后计算每个规则六边形的面积,并将其相加得到总面积。
方法三:边长法边长法是一种简便的计算六边形面积的方法,适用于不规则六边形。
具体步骤如下: 1. 测量六边形的各条边的长度,分别记为a1,a2,a3,a4,a5,a6。
2. 计算六边形的半周长,即$s=\\frac{a_1+a_2+a_3+a_4+a_5+a_6}{2}$。
3. 利用海伦公式计算六边形的面积,即$S=\\sqrt{s(s-a_1)(s-a_2)(s-a_3)(s-a_4)(s-a_5)(s-a_6)}$。
结果与讨论我们分别使用三种方法计算了一组六边形的面积,并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对于规则六边形,公式法是最简便的计算方法,而边长法稍显繁琐。
对于不规则六边形,分割法和边长法相对来说更准确,但分割法需要画辅助线,并且计算过程较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1. 习旧引新
⑴在⊙O 上, 任到三个点A 、B 、C, 然后顺次连接, 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这个图形与⊙O 有什么关系?
⑵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 类比)?
2. 概念学习
⑴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⑵如图1, 说明四边形ABCD 与⊙O 的关系。
3. 探讨性质
⑴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 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⑵打开《几何画板》, 让学生动手任意画⊙O 和⊙O 的内接四边形ABCD 。
( 教师适当指导)
⑶量出可试题的所有值( 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 内角, 对角线, 周长, 面积), 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⑷改变圆的半径大小, 这些量有无变化? 由(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⑸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 这些量有无变化? 由(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 移动三个顶点呢?
⑹如何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呢?( 让学生回答)
4. 性质的证明及巩固练习
⑴证明猜想
已知: 如图1, 四边形ABCD 内接于⊙O 。
求证:∠BAD+∠BCD=180°,∠ABC+∠ADC=180°。
⑵完善性质
①若将线段BC 延长到E( 如图2), 那么,∠DCE 与∠BAD 又有什么关系呢?
②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⑶练习
①已知: 在圆内接四边形ABCD 中, 已知∠A=50°,∠D-∠B=40°, 求∠B,∠C,∠D 的度数。
②已知: 如图3, 以等腰△ABC 的底边BC 为直径的⊙O 分别交两腰AB,AC 于点E,D, 连结DE,
求证:DE∥BC 。
( 演示作业本)
5. 例题讲解
引例已知: 如图4,AD 是△ABC 中∠BAC 的平分线, 它与△ABC 的外接圆交于点D 。
求证:DB=DC 。
( 引例由学生证明并板演)
教师先评价学生的板演情况, 然后提出, 若将已知中的“ AD 是△ABC 中的∠BAC 的平分线” 改为“ AD
是△ABC 的外角∠EAC 的平分线”, 又该如何证明? 引出例题。
例已知: 如图5,AD 是△ABC 的外角∠EAC 的平分线, 与△ABC 的外接圆交于点D,
求证:DB=DC 。
6. 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组成小组, 从概念, 性质, 方法, 特殊性进行讨论, 然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
⑴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圆内接四边形的和要性质, 要求同学们理解圆内接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外接圆的概念, 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并初步应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命题的证明和计算。
⑵我们结合《几何画板》的使用导出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在这一过程中用到了许多数学方法( 实验, 观察, 类比, 分析, 归纳, 猜想等), 同学们要逐步学会用并关于应用这些方法去探讨有关的数学问题, 提高我们的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7. 作业
⑴如图6, 在等腰直角△ABC 中,∠C=90°, 以AC 为弦的⊙O 分别交BC,AB 于D,E, 连结DE 。
求证:△B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⑵已知:⊙O 和⊙O '相交于A,B 两点, 经过A,B 两点分别作直线CD 和EF,CD 交⊙O,⊙O '于C,D,EF 交⊙O,⊙O '于E,F, 连结CE,AB,DF 。
问: 当CD 和EF 满足怎样的条件时, 四边形CEDF 是怎样的特殊四边形? 并证明所得的结论。
( 选做)
二、对教学案例的分析
这一教学案例当然不能被看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范例, 其中许多环节还需要进
一步改进完善。
但其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情况, 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是值得肯定的。
1. 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关于圆的内接四边形性质的引出, 在本教学案例上没有像教材那样直接给出定理, 然后证明; 而是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量一量的方式, 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 自己去发现结论, 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
关于圆内接四边形性质的证明, 没有采用教师给学生演示定理证明, 而是引导学生证明猜想, 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 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的辩证观点。
一方面, 使数学不再是一门单调枯燥, 缺乏直观印象的高度抽象的学科, 通过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演示, 让学生多角度, 快节奏地去认识教学内容, 达到事半功
倍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 计算机所特有的, 对数学活动过程的展示, 对数学细节问题的处理可以使学生体验到
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的思想,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总是代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2. 引进了计算机《几何画板》技术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得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时, 通过使用《几何画板》, 从而实现了改变圆的半径, 移动四边形的顶点等, 从而使初中平面几何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那就是让图形出来说话, 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
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比过去的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几何。
当然, 本教学
案例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初步的, 设想今后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 初中平面几何课能够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 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学习几何, 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 引入了数学开放题
本教学案例在增大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性, 计算机技术进入数学课堂的同时, 在学生作业中还增加了开放题( 作业2), 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对此应大力提倡。
目前, 世界各国在数学教育改革中都十分强调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些高层次思维能力包括了推理, 交流, 概括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要提高学生这种高层次的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开放性问题是十分有益的。
我国的数学题一直是化归型的, 即将结论化归为条件, 所求的对象化归为已知的结果。
这种只考查逻辑连接的能力固然重要, 并且永远是主要部分, 但是, 它不能是惟一的。
单一的题型已经严惩阻碍了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将一些常规性题目发行为开放题。
如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平面几何题“证明: 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 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这是一个常规性题目, 我们可以把它发行为“画一个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 并加以证明。
” 我们还可用计算机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 让学生观察它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 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 我们进而可提出如下问题:” 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 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 通过这些改造, 常规题便具有了“开放题” 的形式, 例题的功能也可更充分地发挥。
在此, 我们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 不应仅仅把开放题作为一种习题形式, 而应作为一咱教学思想。
这种教学思想反映了数学教学观的转变, 这主要反映在开放性问题强调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数学教学的思维性, 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性, 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于以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等。
4. 学生学习方式被确定为“发现学习”
在学习理论上, 按不同的学习方式, 可分为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 和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 。
所谓接受学习, 是指学习者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的时候, 所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的传授, 不需要自己任何方式的独立发现; 发现学习则是由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
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则主要是指发现学习。
尽管发现学习效率比接受学习的效率低, 但却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新的意识, 鉴于初中学生的身心与教学内容特点, 发现学习应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本教学案例中学生的学被确定为发现学习, 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就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
即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 只给他们一些事实和问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独立探索, 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规则。
对此本教学案例中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概念、性质等均没有直接给学生, 而是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发现而获得。
但不足的是本案例似乎在这方面还不够典型,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与调动亦没有充分反映出来。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