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愿进城落户的远虑和近忧
农民进城的根源及所应采取的措施
农民进城的根源及应采取的措施我们民族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国人的观念大都是生于斯,死于斯,尤其是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的农民,然而迫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得不被迫到城市去寻求生活的希望,然而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在他们的背后是一个个分裂的家庭和无奈的背影,是一个个滴血和流泪的故事。
我国的农民人数巨大,为此必须对这一现状进行必要的了解。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所执行的是城乡二元体系,这种体系造成了城市和乡村的分化,具体表现在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服务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保障体系的不同等很多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体系越来越严重的凸显出弊端。
在未来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进城必然是长期趋势,如果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不能融入其工作的城市,必然在城市形成“新二元结构”,威胁城市的和谐发展。
农民进城的根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经济不发达,经济收入低,但物价水平却上涨很厉害,随着耕种方式的改变,农村自身无法自身吸纳剩余劳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人数众多,在农村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我国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
人均耕地水平少、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道路阻塞等都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限制,极大的限制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农民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如不出去务工其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农业收入,但是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大、投入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是相反的是农产品的价格却较低,农民的收入提高很缓慢。
面对日益上涨的物价,单纯的依靠农业收入是远远不能满足生活消费支出的,高昂的房价、昂贵的医药费用、上学支出,这些都给农民朋友带来交大的压力。
此外农业生产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较大的风险性,近年来由于环境受到破坏,导致极端天气频发,而农田水利设施水平低或没有,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农业收入也大大降低。
由于机械化耕种、化肥和农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人力的投入大大降低,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而农村又没有能力吸纳这么多的人,再加上城市的机会和岗位较多,待遇优于农村,因此会出现如此多的人进入城市谋生活。
关于农民工进城的原因及建议
关于农民工进城的原因及建议一、实践目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和动机具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众多因素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土地被征用或征收,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近一半是城郊附近的农民,因为城市的扩展,郊区的城市化,从而使原有土地被征用,这部分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农民进城务工自然成为维系其基本生活的必然选择。
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政府征用农民的土地存在着一些欠缺理性思考的地方:(一)政府给农民的补偿金与被征土地实际价值空间悬殊,我国的土地制度为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制,根据我国宪法第13条第3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应该是政府征收征用土地的法律依据。
但是政府征地、转让土地的行为过程中谋取暴利的行为以及利益(或收益)的分配却是不尽合理的。
(二)政府的一次性或者分次的“折价补偿”制度有其弊端,也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们知道,对农民而言,土地是其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资料,“与土地有关的财产权是其经济自由的基础……土地作为最重要的不动产,是一种缺乏供给弹性的非常特殊的稀缺资源”,而农民基于其智识、技能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土地历史地成为其生活稳定的保障,甚至是唯一的保障。
(三)只有农民生活稳定了,农村社会才会有稳定;农村社会稳定了,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稳定环境才有保障。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底线和保障,其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而发挥其作用的媒介,或者说起到核心作用的正是农民。
但是我们的折价补偿制度,却事实上破坏了这样一种稳定平衡的局面。
我认为,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比金钱更有实际意义,而给他一个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比一次性给他较多的金钱会更有具有价值。
而目前,针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保障机制存在欠缺。
二、实践内容对于大多数农民,他们没有技术,知识、信息相对匮乏,很难去找到固定的工作岗位,所以只有两条路摆在眼前,要么进城务工,要么坐吃山空。
农业发展的农村移民问题
农业发展的农村移民问题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移民问题逐渐浮现。
这个问题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移民问题,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农村移民的原因农村移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现代化所带来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机会改变。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农业生产具备了一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替代了大量的人工劳动力。
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创造了机会。
城市的工商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力越来越强,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
二、农村移民带来的挑战农村移民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民的务农意愿和能力显著下降,农田面积逐渐减少。
而减少的农田面积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其次,农村移民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大量的劳动力外流使得老人和儿童成为农村的主要人口,致使农村社会的支持和发展体系失衡,加剧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
三、农村移民对农业发展的机遇农村移民也带来了一些机遇。
首先,大量的农民务工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将务工收入带回村庄,为农村经济带来资金流动和人才回流。
其次,农村空出来的土地资源可以用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
四、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对农村移民问题,应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首先,可以发展农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吸引农村人口回流,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鼓励农民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要确保农村居民在流动中得到合法权益的保障,必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政府应加强农村养老金、医疗保障、教育等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为农村移民提供稳定的社会保障。
六、推进农村教育公平农村移民中的大部分是年轻的劳动力,他们的下一代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
农转非为何遇冷农业流动人口为何不愿户口进城
农转非为何遇冷农业流动人口为何不愿户口进城调查显示,70%的农业流动人口不愿放弃农村户籍他们为何不愿户口进城(民生三问)对话人: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司长王谦【新闻背景】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论坛上,记者采访了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司长王谦。
他说,调查表明,七成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愿意在城市长期居住,但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在城市落户。
曾被万千农民梦寐以求的“农转非”,如今为何遇冷?【核心观点】观点一:农业流动人口不愿“农转非”,针对的只是中小城镇的户口,而非大城市。
观点二:新生代流动人口追求的不是户口转变的“形”,而是公共服务的“实”。
观点三:重点任务是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间的差距。
一问为何不愿放弃农村户口大城市难落户,想保留土地记者:流动人口不愿放弃农村户口是不是担心出现“两不落”的情况,既享受不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又失去了土地和宅基地的基本保障?王谦:农业流动人口不愿“农转非”,针对的只是中小城镇的户口,而非大城市。
调查显示,有意愿落户城市者中,70%的人口希望落户大城市。
影响人口流向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状况。
进入21世纪,人口流入重心由珠三角北移到长三角。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流入人口规模增长最快的城市是上海、北京、天津和苏州。
人口大量涌入给大城市的管理带来难题。
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政府一直希望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
制定相应落户政策的原则是,优先落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逐步放开大城市落户条件,不断完善特大城市落户政策。
大城市落户难,没有城市户籍,流动人口难以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利。
全国第三次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揭示,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享有程度,远低于同龄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
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参与程度,也远不及城市和农村居民。
更为严重的是,超过2000万的流动儿童在流入地还不能得到平等接受教育和升学的权利。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摘要】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着就业困难、社会保障缺失、城市生活成本高等现实困境,急需化解。
政府应当引导和支持农民工有序转移,建立健全的城乡统筹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推动农业转移人口顺利融入城市生活。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庞大,市民化问题日益凸显。
农民工在城市遭遇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完善,生活成本高昂等困境。
应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困境,提出政府引导和支持、建立健全的城乡统筹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化解之道。
只有通过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顺利过渡,促进城乡发展和社会和谐。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实困境、就业困难、社会保障、城市生活成本、政府引导、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市民化过程中,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和隔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就业困难、社会保障缺失和城市生活成本高等困境,如何有效化解这些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挑战。
问题意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许多农民在城市生活中遭遇种种困境和挑战。
他们往往缺乏城市就业技能,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同时也面临着城市生活成本高昂、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
这些困境不仅影响着农民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我们亟需思考如何化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为他们走向城市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1.2 问题意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希望在城市中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一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业困难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问题之一。
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话题:改善农民进城落户现状
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话题:改善农民进城落户现状中公事业单位为各位考生提供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话题《改善农民进城落户现状》,帮助考生丰富热点话题知识,剖析答题技巧。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背景资料】2017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6》显示,2014年到2016年年底,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累计分别提高了5.5个和3.62个百分点,分别达到57.35%和41.2%。
如此推算,近3年农村进城落户累计约3000万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对照国家2014年提出的到2020年完成新增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目标,当前城镇化进程有待加速。
有媒体援引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的观点称,“目前农民实际进城落户进程不及社会预期”。
【标准表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进度之所以不如社会预期,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中央近年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强农和惠农政策,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分置”等重大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民对自身拥有的各种资产资源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普遍增强了获得感。
另一方面,当前城镇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的各种条件和保障,与完全市民化待遇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部分地区将承包经营地、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权等农民现有权益的剥离作为进城落户的前提条件,加之农民进城后就业预期的不确定,也增加了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机会成本。
况且,国家一些激励政策,尤其是户籍改革、“人钱”挂钩、“人地”挂钩等政策在地方的落实情况,尚未达到中央与基层群众应有的满意度。
【具体措施】第一,加快“人地”挂钩、“人钱”挂钩等核心政策的贯彻实施,为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生产生活,享受均等的就业和公共服务提供必要的建设空间和财力保障及支撑。
第二,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拓宽落户通道,切实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门槛。
农民工城市落户的障碍与对策
农民工城市落户的障碍与对策作者:高文书来源:《领导之友》2010年第03期目前,中国进城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1.5亿人。
但是,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二元社会体制安排,进城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等方面,至今仍未能获得与城市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这种歧视性制度安排,不仅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更制约了已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的稳定就业和安家落户,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为此,中央要求,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这无疑将大大推进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发展。
但由于户籍制度改革牵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仍面临诸多的难点和挑战,我们必须创新思路,有的放矢地破解户籍制度改革难题。
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回顾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小城镇户口开始全面放开。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出台。
该方案规定,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2001年5月,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了小城镇户口。
此后,一些大中城市为了吸引人才,先后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允许有一定职称、学历和级别的人才,以夫妻投靠、投资或其他方式落户大中城市。
近几年来,大多数省、市、区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一个具有共性的改革,是尝试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到2007年,全国已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统一了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称为居民户口。
另外,在原来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很多城市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包括放宽夫妻投靠、老年人投靠子女和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的落户条件,放宽投资、兴办实业和购房人员的落户条件等,以准入条件取代以往城市落户人口控制指标。
总体上看,经过30多年的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流动到城市就业已经没有明显障碍,到小城镇落户也已经没有障碍,但农民工在大中城市的稳定就业和安家落户,仍受到很大制约和限制。
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促进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是中央提出“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城镇化”本质的主要体现,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既具有重要意义和一定的现实基础,也面临诸如产业基础薄弱、就业岗位不足、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资金缺口巨大和城乡二元体制阻滞严重、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等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
必须通过产业发展机制、成本分担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社会治理体制等相关体制机制的创新,逐步形成一套有效的城乡一体化促进机制,化解当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加快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进程。
标签: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促进机制促进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是中央提出“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城镇化”本质的主要体现,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关乎城镇化质量和亿万农民能否真正分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城镇化只是市民化的载体,市民化才是城镇化的核心。
只有通过扎实推进就近市民化,才能确实使中西部农业转移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福利水平得到提升。
推进就近城镇化,必须紧扣“人的城镇化”的核心即农业人口就近市民化。
一、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虽然当前中西部地区整体经济较为落后,大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城镇化率特别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未来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
1.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意义重大第一,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是当前社会代价最小和最受农民拥护的市民化方式。
首先,就近市民化可以缓解“城市病”。
就近市民化主要以县城和城镇为载体,可以避开以往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镇化模式所导致的诸如人口拥挤、交通拥堵、房价飙升、资源超载、雾霾污染等严重的“城市病”,极大缓解大城市的人口、交通和住房等压力,避免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
农民进城与户籍管理工作的思考
农民进城与户籍管理工作的思考一.农民进城户籍管理现状我县共有10个乡镇,123个行政村,总人口31.7 万。
其中,县城镇区居住农村人口近5万人;在城区、各企业以及乡镇街道经商、务工农民工6840人,其中本地农民工5895人;在公安机关登记的暂住人口2340人。
截止2013年3月,全县共有 24824人办理了进城居住手续,286人咨询申请办理进城落户手续,11户18人已将“双退出”进城落户资料备齐,很快将退地退房进城落户。
目前公安机关对进城农民的户籍管理办法是:1.对于自愿进城居住的农村居民,公安局各派出所依据推进办的审核意见,在其户口本本人身份那一页加盖“宝鸡市公安局进城居住专用章”,在公安户籍管理上即视为其已具有城镇居民身份。
2.对于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依据户籍管理有关规定,一是在城镇购买住房的,其本人及家庭成员户口可以一并迁入房屋所在地城镇;二是在城镇有稳定职业、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务工合同满两年的,其本人户口可以迁入城镇;三是按照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工作有关政策,派出所依据推进办出具的农民进城审核表,为在城镇有生活、居住条件的农村居民可以办理进城落户手续。
3.对于不具备进城居住和进城落户条件但在城镇短期打工、居住的农村居民,派出所可以为其办理暂住证,也可以证明其在城镇居住的身份。
二.农民进城与户籍管理的误区2009年,为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省公安厅结合全省工作实际,制定了《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凡在我省行政区域内居住的常住户口居民,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
至此全省户口打破二元结构实施一元化管理步入正轨。
近年来,我县积极贯彻执行这一政策。
在形式上看,全县群众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均使用统一的居民户口簿,不再有非农户口和农业户口之分,视乎在户籍管理上做到了全民的公平、一致、一元化。
但从实际来看,户口簿上的农村居住的居民和城镇居住的居民在上学、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是否应该废除户口迁移限制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户口迁移限制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户口迁移限制。
首先,户口迁移限制造成了人口流动的不便和不公平。
在中国,户口制度严重限制了人们的流动权利,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很多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多年,却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和公共服务,这是不公平的现象。
因此,废除户口迁移限制可以促进人口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其次,户口迁移限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由于户口迁移限制,很多农民工无法在城市落户,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流动成本和资源浪费。
如果废除户口迁移限制,可以让更多的人流动到经济发达地区,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再者,废除户口迁移限制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
户口迁移限制导致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引发了社会不满情绪。
如果废除户口迁移限制,可以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户口迁移限制。
首先,户口迁移限制是为了控制人口流动,保障城市的社会秩序和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如果废除户口迁移限制,可能会导致城市人口过多,加剧城市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其次,废除户口迁移限制可能会造成城乡资源的过度倾斜。
如果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可能会导致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不足,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农村地区可能因为人口外流而面临更加严重的资源匮乏和发展困境。
再者,废除户口迁移限制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城市的大量人口流动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对社会秩序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废除户口迁移限制虽然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因此,应该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前提下,逐步改革户口制度,寻求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人口流动管理方式。
名人名句,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表明了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有痛苦和困难,但只有经历了这些困难,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革和发展。
让农民进城难点在于“安居”
2 0 1 6 -  ̄ f - 2 月 , 国务 院 发 布 《国 务 院 关 于 深 入 推 进 新 型 城 镇 化 建 设 的 若 干 意 见 》 , 意见 指 出 ,要 围 绕 加 快 提 高 户 籍 人 口 城 镇 化 率 , 深 化 户 籍 制 度 改
让农 民进城 ,难点在于 “ 安居”
0 南都
国 务 院 办 公 厅 日前 印发 了 推动 1 亿 非 户 籍 人
口在 城 市 落 户 方 案》 。 《方案 》 指 出 , 到2 0 2 0 年, 全 国户 籍 人 口城 镇 化 率提 高 到 4 5 % ,各 地 区户 籍 人
让 农 民 进 城 没 有 后 顾 之 忧 也 刻 不 容 缓 。 方 案
化建设 的意见 ,关键 是要尽可能拔掉 农民进城 的障
碍 ,消 除 农 民的 后顾 之 忧 。 从 上 述 角度 审视 ,方 案 亮 点颇 多 。 “ 除 极
少数超 大城 市 外 ,全面放 宽农 业转 移人 口落户 条 件 “ 大中城 市均不得采取购 买房屋、投 资纳税 等
方式设置 落户限制 。城 区常住人 1 23 0 0 万 以 下 的 城
中提 出, “ 建立进城 落户农 民土地承 包权 、宅基地
使 用权 和 集体 收 益 分 配 权 的 维 护 和 自愿 有 偿 退 出机
口城 镇 化 率 与 常住 人 1 2城 镇 化 率 差 距  ̄ L 2 0 1 3 g - 缩小
两 个 百 分 点 以上 。
制 ,这意味着是否退 出 “ 三权”并 不是农民进城
落 户 的 前 提 条 件 , 此前 国务 院 关 于推 进 户 籍 制 度 改
进城落户难以了断的五条根脉
2020中国发展观察专栏进城落户:难以了断的五条根脉刘奇所谓城市化,就是把农民化入城市的过程。
由于制度设计、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历史沿袭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很大不同。
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农民城市化后彻底斩断了和乡村的联系,而中国农民进入城市之后,根脉仍与乡村紧密相连。
一是难以分割的集体利益。
在西方私有制国家,农民进城后,将土地一卖了之,与土地的关系就此割断,物质上也不再有任何联系。
我国是公有制国家,农民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土地是集体所有,农民只拥有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没有自由买卖土地的权利,要进城落户可以退出承包地,但退出后村集体要给予合理的补偿。
集体经济强、土地价值高的地方,集体组织有能力补偿,但农民不愿意退出,还想从集体获得更多收益;集体经济弱、土地价值低的地方,农民愿意退出,但集体组织又无力补偿。
在我国58万多个行政村中,绝大多数是集体经济发展较弱的村,因此,从物质层面看,我国农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彻底割断与土地和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
二是与生俱来的乡土观念。
西方国家大多是移民社会,历史上一直以动态扩张为理念,到处攻城垦地,掠物殖民,缺乏故乡观念,更没有留恋故土的情结。
北欧海盗自公元8世纪到11世纪盛行几百年,从北极圈到地中海,从黑海至大西洋,势力遍及西欧、东欧、北非、中东和北美;随后的大航海时代揭开了殖民历史的大幕,直到上世纪刘奇,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
主要著作:《刘奇文丛六卷》《中国三农危与机》《贫困不是穷人的错》《大国三农 清华八讲》《乡村振兴:三农走进新时代》等十余部。
中期,英国、法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美国六个国家的殖民地遍布全球。
中国从历史上就是农耕社会,寻求稳态的安逸,安土重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世代代聚族而居,“谁不说咱家乡好”,“月是故乡明”,对故乡的感情十分深厚。
农民为什么不愿进城“落户”
农民为什么不愿进城“落户”作者:白南生李靖来源:《人民论坛》2008年第02期农民为什么不愿进城“落户”,每一户都有他们各自的实际原因。
结合实际情况,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城市没有给农民制度化的稳定的预期一批农村劳动力长期在城市务工经商,可能已经积累起留城落户的实力,然而,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城市户籍呢?答案是:城市没有给他们制度化的稳定的预期,他们在城里看不到自己的前景,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缺少安全感。
即使那些孩子已在城里上中学的家长,当问到他们的未来打算时,只有不到三成选择“如果可能就安家住下去”,2/3选择“能待多久待多久”。
在欧盟的一些国家对境外的打工者有明确的规定,只要有人雇用,你就会享受一些起码的保障;经过7年(或若干年)的努力,可以享受几乎所有公民待遇,甚至可以申请加入该国国籍。
而在我们城市的制度安排中,并没有为进城农民工描绘出任何稳定的前景。
在社会生活中,制度安排显然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应忽视给人稳定预期的制度安排所具有的行为导向作用。
没有稳定的预期,农民工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他不知道能不能在城里待下去、待多久,所以他要做出两套生活安排,把不多的钱用在两处,要维持两处住房、两套生活用品,还要做好准备随时应付两种生计手段,想得多的人还要考虑参加两套社会保障系统。
更不利的是,前景的不稳定使他有很大的投资顾虑,他在物质投资上缩手缩脚,在人力投资上犹豫不决,因为他不知道投资是否有足够时间收回。
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网络方面,他也不得不同时顾及两套生活前景的需要,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城市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适应上。
由于对未来没有预期,他可能就长期不办理暂住证等证件,而后者往往在迁移户籍时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明。
缺乏安全保障农民进城务工是追求较高的收入,但真的在城市落户定居还要考虑其他一些条件,最突出的就是要满足其安全需求。
很多研究发现,大多数农民在征地前后并未实现职业地位的上升流动,很多农民工进城后在城市也属于被边缘化的阶层。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现状。
从镇安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摸底工作汇总情况来看,全县愿意进城的居民有35543人,其中现在已经在城镇生活的农村居民愿意进城的有14444 人,现在在农村居住愿意进城的有16986人,历年征用地未农转非的农村居民愿意进城的有1530人,农村籍在校大中专学生愿意进城的2103 人,有意愿在外省落户的有480人。
二、问题。
一是相关政策不明晰,不足以吸引广大农村居民。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相关实施细则不够细致,群众期望值不高。
二是绝大多数农民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专业技能缺,进城后就业难度大。
三是城镇承载能力不足,制约农民进城定居。
城区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不断增大,教育、卫生、住房、就业、公共设施等公共服务保障问题日益
突出。
四是农村居民观念一时难以改变,不愿抛弃祖业。
三、对策。
一是制定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实施细则,研究农民退出的宅基地、林地、承包地等的赔偿标准和退出后的土地流转问题,以及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等,实行政策捆绑,增强政策吸引力。
二是健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民落户创造条件。
加快推进统筹城乡集中安置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城镇户籍一元化试点、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子女入学等各项重点工作。
三是深入宣传,营造氛围。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现场答疑解惑,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
农民进城进镇的顾虑和障碍以及解决方法(2010.4.13)[优秀范文5篇]
农民进城进镇的顾虑和障碍以及解决方法(2010.4.13)[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农民进城进镇的顾虑和障碍以及解决方法(2010.4.13) 农民进城进镇的顾虑和障碍以及解决办法农民进城进镇变成城市和集镇居民,是目前的一个大趋势,是减少农民的主要途径,是推进土地流转,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形式。
加快农民进城进镇的步伐,不仅有利于县城的扩展,也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一、我县农民进城进镇的顾虑和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集镇的房价过高,农民负担不了。
目前日益上涨的房价,使大部分农民无法承受,虽然常年在外打工,却买不起房,只好租房居住,人在城市,心却在农村。
2、安于现状。
有的农民群众对自己“前有晒场,后有菜地”的住房很满意,并且主要以种田维持生计,如果一旦离开农村,生活将得不到保障,所以不愿意进城进镇居住。
3、就业无保障,缺乏自信。
部分农民对未来的就业预期心怀担忧,不知道今年做了明年还有没有事情做。
做生意的也是如此,担心生意做不好怎么办。
因此,他们都不愿意丢掉老家的那几亩地,以备日后有个退路。
4、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误解。
有的农民认为,农村的计生工作管得松,可以想办法生二胎,而城市的计生工作管的很紧,不敢生。
所以,有具备进城定居的农民为了生二胎,也不愿进城。
5、心理因素。
一部分有条件进城定居的农民,有一个心理因素:害怕进城后被城市人瞧不起、受歧视。
6、受老人和孩子的束缚。
农村家庭的老人主要肩负三大任务:看家、种地、带孩子,儿女们外出打工赚钱。
7、户口问题。
目前进城农民享受不了城市居民的低保,如果找不到工作,就无法生存,子女入学,表面上规定不多收费,有的中学还在以搞捐资助学等名义乱收费。
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实际上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
二、对策建议:1、加强城乡统筹规划管理。
坚持以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用“一规带五规”,即用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和带动镇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调控作用。
农民工城镇落户现状问题及推进策略
农民工城镇落户现状问题及推进策略农民工城镇落户是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落户,成为城市居民。
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较多,过去几十年来不断涌入城市,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工在城市中长期居住却未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益,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农民工城镇落户现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问题: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中就读困难,很多时候只能选择回农村就学,导致教育资源不平衡。
2. 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在城市居住多年,劳动所得贡献了城市发展,但却不能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养老等方面。
3. 就业问题:某些城市对非本地户籍人员的就业限制非常严格,农民工城镇落户受到限制,很难在城市中找到稳定、好的就业机会。
4. 公共服务问题:农民工在城市中居住,但由于户籍限制,他们很难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如居住、医疗等方面。
1. 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改革户籍制度,推动农民工城镇落户。
可以通过设立不同层级的城市户籍,逐步让农民工的子女享受到城市居民的教育、医疗等权益。
2. 加大教育投入: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5. 加大公共服务建设:加大对农民工居住的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投入,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医疗条件,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环境。
6. 加强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竞争力。
农民工城镇落户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改革和政策支持,才能让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发展。
农民工城镇落户现状问题及推进策略
农民工城镇落户现状问题及推进策略农民工城镇落户是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并取得城镇户籍的过程。
当前,农民工城镇落户存在一些问题,如落户难度大、尚未覆盖所有农民工、落户后待遇不平等等。
需要制定一系列推进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要解决农民工城镇落户的难度大问题。
目前,很多城市的居民落户政策对农民工设置了一系列限制条件,如需要在当地缴纳一定的社保、纳税金额等。
这些条件对于农民工来说往往是难以达到的。
政府可以考虑放宽这些条件,降低落户门槛,使更多的农民工能够顺利落户。
要扩大农民工城镇落户的覆盖范围。
目前,虽然已经有一些城市对于农民工实行了城镇落户政策,但仍然存在很多城市没有开展相关工作。
政府应积极推动城镇落户政策的覆盖范围扩大,使更多的农民工能够享受到城镇落户的权益。
要解决农民工城镇落户后待遇不平等的问题。
一些城市在农民工城镇落户后,其享有的权益与当地户籍居民存在差距。
政府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农民工在落户前了解到相应待遇,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确保其在城镇落户后能够享受到与当地户籍居民相同的权益待遇。
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民工城镇落户后的培训和就业指导。
农民工进入城镇后,往往面临着就业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相关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后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政府还应该加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村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以减少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需求。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从而减少农民工进城的需求,同时缓解城市面临的农民工落户压力。
解决农民工城镇落户问题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相关措施的落地。
只有通过改善农民工城镇落户的环境和条件,才能实现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农民进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农民进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农民进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为例文玉忠苏东霞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的重要施政着力点,地方政府的具体路径选择将成为新型城镇化能否成功的关键点之一。
说到底,在农业地区进行城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解决农民进城的问题。
无论哪个学派从哪个角度来考察,都无法否认农村城镇化本质上是农民的城镇化,农民是农村城镇化的主体。
学术界在研究如何推进城镇化时,多是站在政府的层面上以俯视视角进行研究。
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农村的城镇化问题不可能解决。
因为从本质上来看,农村城镇化实际上就是农民面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推进所创造的机会,所做出的一种理性反应的结果,是农民的一种自我选择。
菏泽市牡丹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全区总人口1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万人,2012年城镇化率43%,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57个百分点,比山东省平均水平低9.4个百分点,城镇化建设刚刚起步。
建设高质量的城镇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摸索。
牡丹区委区政府为此做了大量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所以,本文以菏泽市牡丹区为例,从农民的角度出发,谈一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进城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农民不愿进城的原因分析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没有人的参与,城镇化建设就成为一张空头支票。
所以高质量城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赢得农民的支持。
但是据走访调查发现,现在农民进城居住的积极性不高,据走访的100名村民当中,63%的人不愿意进城,特别是老年人,80%多都不愿意进城,这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一)农民不“能”进城学术界一般认为,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平行上升,但是菏泽牡丹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城镇化建设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城镇化建设要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由于牡丹区属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农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农业基础非常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民收入水平上不去,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25元,2012年,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43元,和山东省人均收入相差1118元,落后于其他地区,所以农民没有能力买房子。
XXXX年对农民进城定居问题的思考(可编辑).doc
XXXX年对农民进城定居问题的思考(可编辑) 对农民进城定居问题的思考农民向城镇转移是推进全市“三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更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
但长期以来因受城乡分割体制制约存在着户籍待遇、子女就学、各项保险、购房居住等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后顾之忧较多。
稳妥解决农民进城社会保障问题是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关键。
近年来农民进城的意愿强烈。
城镇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教育条件和较宽的挣钱门路是广大农民进城的主要动因。
截至**年末全市总人口万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农村人口万人城镇化率为。
从**年到现在近**年间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达多万人城镇化率增长了农民进城趋势日益明显。
自**年以来农民进城的户籍门槛降低。
**年月市上出台文件再次放宽了农民进城的落户限制实施户口统一管理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进城农民在落户时可视具体情况分为集体户和家庭户。
同时提出户口准入条件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政策由此农民进城户籍问题开始得到历史性的破解。
同时进城农民子女入学基本得到保障。
**年中心城区和九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受进城农民工子女人其中小学人。
进城农民工子女同城镇学生一样安排就近入学政策规定不收取任何赞助费和借读费。
在九县城学校就读的进城农民工子女继续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在城区就读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免除了杂费基本做到了进城农民工适龄子女都能就学。
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扩大。
据劳动部门统计**年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万人其中进城农民工参保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万人其中农民工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万人其中农民工人数人。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进城农民保障有了较好开端。
从现实情况看影响农民进城的社保问题主要是:户籍仍是农民进城的首要制约因素。
市上虽然放宽了农民进城落户限制降低了农民进城门槛但是这项改革才刚刚起步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在就业、保险、教育、住房等方面事实上存在的诸多不平等急需改革措施的深化配套以切实解决具体操作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地沿袭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老一套做法农民进城事实上还没有完全享受到城镇居民待遇城镇接受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压力加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不愿进城落户的远虑和近忧
童大焕
逐步打破户籍壁垒是第一步,探索建立农村耕地、宅基地退出机制,才是让进城务工人员愿意在城镇落户的关键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决定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到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不过,四川省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14年四川省进城务工人员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有93.7%的进城务工人员习惯城市生活,但愿意落户城市的只有10.7%。
该报告调查对象是成都、自贡、攀枝花、德阳等9市的进城务工人员。
虽然这份调查的范围局限于四川一省,但鉴于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其结果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从湖南、广东等地媒体这两天的报道来看,认为土地比城镇户口更重要的农民不在少数。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进城务工人员习惯城市生活却不愿意户口进城?被舆论寄予厚望的户籍改革新政,能否雪中送炭呢?
进城务工人员不愿转户,主要源于对农村利益的维护和对城市社会保障的顾虑。
四川省统计局的调查显示,养老得不到解决、住房无保障、进城后找不到工作,是进城务工人
员最担心的三个问题。
如果转为城镇户口,59.3%的进城务工人员希望家中土地维持现状不变或有偿流转,57.4%的人希望农村住房维持现状。
我着重关注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里关于农民土地和房屋权利以及在城市入户后的保障问题,在“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的一节是这样写的:
完善农村产权制度。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进城落户农民是否有偿退出“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应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开展试点。
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
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住房需求。
不过,这些保障只是愿景和蓝图,暂无具体的实施措施。
在城镇职工各项保障尚存在双轨制甚至多轨制的背景下,很少人相信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保障能很快与城镇居民“平起平坐”。
如果中央有决心把国有企业分期分批变现,充实全体国民平等的社保、医保、教育保障基金,全民平等的社会保障还是可期的,否则,仅靠地方政府拿钱,即使表面上全覆盖,也是极低水平,无法解民众的后顾之忧。
如果是那样,再美好的愿景也只是“远水”,解不了进城百姓的“近渴”。
那边“远水不解近渴”,这边“近忧”犹在——户口进城,土地、农房怎么办?国务院的意见只说“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落户以后呢?他们还是农村集体成员吗?如果是,双重身份如何解决?如果不是,今后权利旁落就是农民心头之忧。
农民不是傻瓜,户口进城实惠未得,农村财产随时有忧,他们是不会轻易让户口进城的。
四川的调查显示,哪怕举家随迁城市的占近五成,已在城市购房或打算购房的均有两成多,也就是近五成农民工已有一定能力在城市安家落户,但只有10.7%的农民愿意落户城市。
这充分说明,哪怕农民有能力落户,大多数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仍不愿意落户城市。
究其因,有能力在城市安家落户的农民不愿意落户,最重要
的原因,还是担心自己在农村的土地和房屋产权得不到保障。
如果农民的土地和房屋没有脱离集体的束缚,变成家庭可以自由支配和交易的财产,农民“身在城市心在家乡”的状况很可能很难改变。
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导致农村居民“两栖人”状况——人在城市,心在农村;土地和农房即使荒废也不放弃,或者在城市赚钱回老家盖房,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在城市的安居乐业。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的后果也是严重的:直接影响孩子的就地上学,造成旷日持久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象;从产量到品质,直接影响粮食安全。
因为种粮是副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土壤、种子、品质都没有严格筛选;直接影响财富积累和城市安居,因为很多人赚了钱还是回乡盖房,长年空置,城市却无房可住。
由此可见,逐步打破户籍壁垒只是第一步,探索并建立农村耕地、宅基地退出机制,才是进城务工人员是否愿意在城镇落户的关键因素。
户籍改革的这个关键因素能否从理论转为现实,取决于土地、农房能否成为农民独立的财产权利,也取决于土地、农房是否能够建立不局限于“村集体内部”的城乡统一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