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

合集下载

2011届高考历史知识点总复习18

2011届高考历史知识点总复习18

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
工资限额。”这一法令说明( )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解析: 由题中引文可知:工人的一些权益受到保护,如不得随意 解雇工人、保障最低工资收入,有利于提高工人的收入,进而刺 激消费,B符合题意。其余各项反映不出来。 答案:B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1)原因
①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放弃 自由放任 的传统经济政策。 _________
凯恩斯主义 扩大政府开支 的政策。 ②接受_________ ,采取_____________
(2)方式 国有化 ,建立_________ 国营企业 。 ①实行_________ 经济计划 ,指导经济发展。 ②制定_________ 国家干预经济 、____________ 政府直接采购 政府直接采购以及 ③_____________ 利用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_________
分组成。 医疗保险 、_________ 失业保险 、_________ (3)种类:包括_________ 工伤保险 和
_________ 养老保险 等。
单纯的救济 (4)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从_________ 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_____________。
国民收入再分配 的一种形式,反 (5)实质:由国家进行______________
特别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美国政府为应付危机而 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 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

高中历史2011届高三复习优秀ppt课件(成套) 5

高中历史2011届高三复习优秀ppt课件(成套) 5

)
B.中央集权制 D.君主立宪制
答案:C
研究思考预测
宋明理学的基本主张及影响
1.《宋史》中出现了一些人物名字,如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 越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等。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
思潮的影响(
A.佛学Biblioteka )B.法学 C.道学 D.理学
解析:从名字中的“克己”“忍”“信”“仁”“礼”“忠恕” 等知他们的名字体现了儒家的思想主张,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 期的发展,故选D。
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对人的人格、气质、品行、立 志、责任感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它所规 定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规范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 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消极影响是突出的。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 出
重难要点
1.思想内容:(1)从哲学上主张“理”是客观存在的,是世界的本 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把握“理”的方法是“格
物致
知”。(2)表现在社会伦理方面,“理”就是“三纲五常”,是 人们要 遵守的社会规范。这是直接为统治者服务的。(3)在人性与“
2.影响:在产生初期不为统治者重视,到了明朝开始确立
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 料 结 论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 佛、道思想是中 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 东汉组 国传统思想的主 动。 流。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 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 中国古代有尊师 宋代组 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传统。 ——据朱熹《近思录》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 这份奏折中,孙 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晚清组 家鼐认为中学比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 西学重要。 大学堂折》(1896年)

高中2011届高考中国古代史复习讲义

高中2011届高考中国古代史复习讲义

建邺高中2011届高考中国古代史复习讲义 2010、5专题一先秦时期【时空框架】夏约前2070年-约前1600 商约前1600-约前1046 西周约前1046-前771年春秋前770-前476年战国前476-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4)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2)土地制度经历了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小农经济形成。

(3)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4)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重点解析】1、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家国合一;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1)确立原因: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根本原因②私田的开垦——直接因素(2)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课件8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课件8

1.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 陈桥兵变,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 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年 开封)。 “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 。 陈桥兵变” 建立北宋,定都东京 开封 结束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宋太祖采取“先南后 ”“先易后难 的战略方针, 先易后难” 北 ”“ 先易后难 ” 的战略方针 , 基本消灭了南方割据势 力 。 979年 , 宋太宗灭北汉 ,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 年 宋太宗灭北汉, 面。
复习向导 1.掌握北宋建立和加强中央集 掌握北宋建立和加强中央集 权制度的措施, 权制度的措施,理解北宋结 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及加强 中央集权的影响 2.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的 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的 表现, 表现,掌握庆历新政与王安 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准确理 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3.王安石变法 . (1) 目的 : 增加国家收入 , 增强军队力量 ; 缓和矛 盾,富国强兵。 富国强兵。 (2)内容 内容
变法措施 青苗法 募役法 理 财 方 面
具体内容 每年青黄不接时,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 给农民, 给农民,收获后偿还 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 役钱
作用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 收入 减轻农民差役负担, 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 发展了生产 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稳定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了物价和商品交流, 了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了国家收 入 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可抵御 辽和西夏的进攻, 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 开支 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加强了军队训练,
(5)改革科举 改革科举 殿试 ① 考 试 分为 乡 试 、 省 试 、 殿试 三 级 , 殿 试 成为 定 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②考试科目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考试科目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③实行糊名法。 实行糊名法。 ④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高中历史2011届高三复习 PPT课件(成套) 大象版4

高中历史2011届高三复习 PPT课件(成套) 大象版4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答案:D
【例2】 (2009·山东文综,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
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
时该地( )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
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的信息。“转卖四方”
芽,手工工场开始出现。根据表格“工场主”可知是明代苏杭地
区。
答案:D
3.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 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苏州出现了雇佣关系,劳动力开始成 为商品,故选C项。另外,这个时期的雇佣关系谈不上“普 及”,故D项的说法错误。 答案:C
答案:(1)北宋汴梁商业突破了隋唐时期坊、市严格分开和日中为市 的制度,坊、市不再分开,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甚至出现了夜 市;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2)变化的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和政府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
探究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农业、手 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繁荣的前提。反过来,商业的进步,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2)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发展艰难而曲折。中国古代商业和商 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3)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外贸易基本上 由官府垄断,实行“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贡赐贸易。 (4)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各个时期、不同地域发展都不平衡。 (5)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2011届高考历史各单元总复习课件1

2011届高考历史各单元总复习课件1

• 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规律认识积累的结果,哥伦布显示了自己 的胆识和才智,从而把自己与新大陆联系 在了一起。
• 3.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问题 • 我国史学界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 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保守的、不 彻底的革命,其依据是:经济上没有彻底 解决土地问题,政治上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英国革命保守 性问题,史学界掀起了热烈讨论,形成了 两种新观点。第一种观点对传统观点提出 异议:就土地问题而言,资产阶级革命的 任务是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为资本主义 大土地所有制,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
• 被继承和积存。还有的学者强调了美国革 命新的历史意义,从当时的整个国际政治 格局来看,美国革命改变了欧洲统治世界、 主宰世界的旧格局,打破了欧洲一统天下 的局面。在其影响下,拉美独立革命蓬勃 开展,一批独立国家相继诞生,一个有别 于欧洲君主制之外的以共和制为核心的美 洲体系初具规模。
• 5.关于法国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的评价 • 关于君主立宪派在大革命中的作用,有两 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君主立宪派的作 用应该否定,其在革命中只是保护了大资 产阶级的私有财产,而同封建势力妥协, 反对建立共和制。第二种观点则给予肯定 的评价:(1)大革命中摧毁旧的封建制度,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任务是君主立宪派统 治时完成的。(2)立宪派政府实行了一系 列反封建的纲领和政策,如颁布了《人权 宣言》和1791年宪法等,之所以实行君 主立宪制,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 “殖民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强国奴役和剥 削落后国家以至使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半 殖民地的政策和行动,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其形式和内容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同而 变化。早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一般是 武力征服或通过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贸 易,榨取大量财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以商品输出为主;帝国主义阶段,经济上 在商品输出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本输出, 政治上主要通过占领、控制、直接或间接 的统治,使落后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丧失独

2011届高考历史知识点总复习37

2011届高考历史知识点总复习37

材料三
穆罕默德· 阿里是“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
的头巾(指奥斯曼土耳其)的人”。他统治下的埃及成为当 时“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马克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动机。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对埃
及的影响。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关键词“工业国”“富强起来”, 改革的目的比较明显。回答第(2)问时不要漏掉“消极影 响”。
答案:(1)经济上包税制盛行,政治上马木路克控制政权。 (2)措施:废除雇佣兵役制,实行征兵制;按照法国模式组 织和训练新式军队;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 成效:军队数量迅速增加,成为地中海东部海军力量最强
大的国家;使埃及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3)为了壮大军事力量和进行对外战争,穆罕默德· 阿里向
2 年经典
1.(2009年珠海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保税人)在夜晚催促农民第二天早早起来干活。谁 稍晚一点,哪怕家里有紧要事情也不行,乡丁们会来揪着他 的胡须又打又骂。 ——埃及史学家迦白鲁谛 材料二 马木路克在训练
材料三 阿里与法国顾问在一起
材料四 在我第二次(1833年~l835年)访问埃及时,农村中 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 住子弹)或短一截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 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了。 ——英国旅行家兰恩
立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它使西方殖民者不敢轻举妄动,使它
的宗主国土耳其望而生畏,接连败退,所有这些都是顺应历 史发展的趋势,在客观上是符合埃及人民利益的,因而是进
步的。
2.局限性 :穆罕默德· 阿里为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不断对 外扩张,几十年的战争耗尽了全国的人力和物力,封建政权 的专制和残暴性连同数年的对外战争,把广大人民推向苦难 的深渊。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课件75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课件75

• (2)过程 • ①灭六国:采用远交近攻的方式,从公元 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掉六国。 • ②统一边疆:北北部边疆的统治。
• (3)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 海,北抵长城一带。 • (4)统一的意义 • ①结束长期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要求, 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 基础; • 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各民族之间的交 往创造了有利条件。
• 【例1】 (2009·石家庄检测)秦朝建立 后,秦始皇下诏“使黔首自实田”,强调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 农工”,鼓励“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 各有序”。这些法令 ( ) • A.刺激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 B.奠定了秦朝统一的法律基础 • C.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 D.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
• 第二,都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秦始皇北 击匈奴,南统一越族地区;汉武帝攻打匈 奴,建立对西南等地区的统治。 • 第三,他们的一些制度和思想对后世影响 巨大:秦始皇创建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被后世沿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 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第四,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都非常大,但由于受到时代与阶级等的局 限,秦始皇的残暴苛政和汉武帝的穷兵黩 武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 考点链接 •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 响,在高考中对秦皇汉武政绩及其评价的 考查几乎年年都有,考查形式稳中有变。 高考容易从综合评价的角度考查秦皇汉武 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复习时应多加注 意。
• 【样题】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封建 中央政权的政治制度有哪些重要的调整变 化?这些调整变化分别体现了什么治国思 想?试评价各自得失。 • 【解析】 本题要求对秦始皇和汉武帝时 期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应注意试题中的 关键点“调整变化”、变化体现的“治国 思想”,而评价各自的得失应注意从正反 两方面分析。

2011届走向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10-1 工农武装割据 的形成与红军

2011届走向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10-1 工农武装割据 的形成与红军

2011 届走向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10-1 工农武装割
据的形成与红军
第1 课时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与红军的战略转移
1.工农武装起义
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1)背景:1930~1931 年,毛泽东采取正确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反革命“围剿”。

(2)建立:1931 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4.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土地革命
①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②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意义: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使中国革命获得了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

(2)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①目的: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②内容: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兴办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如何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011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提纲

2011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提纲

2011届高三历史总复习提纲古代古代中国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可补充与之相关的井田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①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②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③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三)礼乐制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四)王位世袭制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二)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各级官吏来掌握人事大权,核心是皇权至上。

(三)原因:1、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2、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

3、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

(四)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①内容: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011届走向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1单元总结

2011届走向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1单元总结
2011届高考历史全程复习课件 第一单元总结
• 一、政治方面 • 1.社会形态不断演进。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战国 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 封建社会。其中,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 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 2.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伴随着奴隶社会的到来,社会 政治制度产生,最典型的是西周分封制;伴随着分封 制的崩溃,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县制在秦国推行。 • 3.政权性质不断进步。政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其间, 历经夏、商、西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政权的性 质由奴隶制政权发展到封建制政权。
• 人类文明的演进,反映了人类社会由低 级向高级发展的演进过程。人类文明之 所以发展,其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水平的 提高。
• 二、经济方面 • 1.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 突出表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上: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 铜器时代是奴隶社会;铁器时代是封建社会。 • 2.三大经济部门的形成 • (1)农业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农业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农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这一时期,生产工 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田水利的兴修和奴隶 制度的保障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战国时期, 以“重农抑商”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农业经济开始确立,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封建制度的确立为其提供了政治支持。
• 2.不同点 • (1)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不同。时间相距近千 年,地处西欧与东亚。 • (2)发生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处于封 建社会形成的铁器时代,西欧处于封建社会瓦 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 (3)新思想的阶级性质不同。中国代表封建地主 阶级和小生产者;西欧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 • (4)主要打击的对象不同。中国的斗争矛头是奴 隶制残余;西欧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封建天主 教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高考历史《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知识整合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二、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4.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5.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三、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总体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I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2.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四、过渡时期(1949~1956年)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而言:1.两个阶段:经济恢复(:1949~1952年)、经济建设(1953~1956年)。

2.三项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4.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五、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作为社会转型期,其变化表现在:1.对内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直接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改革的内容: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

②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对外开放:目的是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从沿海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

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14~16世纪总体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具体而言:三件大事——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转型表现:1.从一体化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看作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2.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发生或加强,这都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3.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4.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中国处在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的差距由此开始显现。

二、17~18世纪总体特征: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这一阶段的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14~16世纪)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1、政治领域: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继荷兰之后,英法美通过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但由于资本主义还处在手工工场阶段,资产阶级力量尚弱,还未能建立起完备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当时只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

2.经济领域: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3.思想领域: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

它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所倡导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思想原则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对外关系;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5、科学方面突飞猛进: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仍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上徘徊,中西对比,中国已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

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总体特征: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继荷、英、法、美之后,俄、日、德、意等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文前道路,但由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这些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这一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固内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经济领域:英法美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逐步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因国情不同,各国工业化各有特点:英国率先进行且率先完成,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法国的工业革命规模小且进程缓慢,但却成为第二个工业国家;美国起步晚但速度快。

3.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由于欧美国家的对外扩张,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面看,运动中心由英国转移到法国。

1864年在伦敦成立的第一国际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个公开的群众性的国际组织;1871年的巴黎公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近代化刚刚起步,与西方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步履艰难,而且领导权始终未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重大转折表现:1.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趋势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随着垄断和垄断组织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其特点是;英国——殖民帝国主义;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日本——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2.从经济工业化的角度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

3.从利用能源的角度看,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

4.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看,资本主义迎来了第一次高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可以分三种类型:一是美德高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二是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实力尚强;三是俄、日,尤其是日本发展很快,但实力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

5.从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6.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教材虽没有说明,但应该知道,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