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新闻评论本地化困境及实现路径
媒体融合背景下都市报的发展困境与转型
媒体融合背景下都市报的发展困境与转型媒体融合背景下,都市报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困境和转型挑战。
在过去的几年中,传统媒体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读者的渐渐流失,广告收入骤减,这使得都市报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之中。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的传播速度变得更快,读者对于即时新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都市报的传统新闻报道显得过时和滞后。
面对这些发展困境,都市报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和创新。
都市报需要加大对于数字化媒体的投入,建立自己的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开展电子版报纸的发行。
通过这样的方式,都市报可以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扩大自己的读者群体,并提高广告收入。
都市报需要注重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新闻报道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都市报应该加大对于深度报道和特色专栏的开展。
通过深入调查和报道,都市报可以提供更具有价值的信息给读者,从而增加吸引力和影响力。
都市报也应该注重公众参与和互动,通过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来改进自身的报道,提升读者的参与感和信任度。
都市报还可以加强与社交媒体的整合,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新闻传播。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都市报可以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新闻资讯,增加自身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都市报还可以通过和其他媒体进行合作来进行资源共享和互补。
不仅可以与其他报纸进行合作交流,还可以与电视台、广播电台等进行跨媒体合作,共同开展报道和传播工作。
通过这样的合作,都市报可以借助其他媒体的优势,提高自身的报道质量和影响力。
都市报需要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品牌形象对于媒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都市报需要注重自身的定位和特色,通过内容的差异化和质量的提升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都市报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和论坛来增加与读者的互动和沟通,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都市报面临发展困境和转型挑战。
通过加大对数字化媒体的投入,注重内容创新,加强与社交媒体的整合,进行媒体合作,以及加强品牌建设,都市报可以寻求新的发展路径,适应时代变革,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最新 论都市报的困境与出路-精品
论都市报的困境与出路好看,方才可能在报林中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有用,方才可能使受众深感受用,并以之为不可缺少的工具;有影响,则表明报纸在披露信息和表达意见方面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是可以信赖的。
以下是网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都市报的困境与出路之论文范文。
都市报在历经了十多年的蓬勃发展以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遇到了生存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
出现如此景况,并非偶然。
探讨都市报的出路,有其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一从国外的情况看,最近若干年来,报业呈式微之势。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新兴媒体的双重夹击,特别是受到后者的猛烈冲击,美国报媒近年来严重衰退。
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报媒的依赖性明显减退。
而金融危机则使报业的困境进一步加剧。
美国社交杂志应用Flipboard创始人麦克麦丘(Mike McCue)在谈及人们的数字化阅读时曾经说过:“数字阅读终会取代传统报刊,纸质报刊和胶卷、唱片一样会成为奢侈品。
”①自2007年至2012年初,美国已有270多家报纸关张倒闭。
①其中包括多家有上百年历史的老报。
2009年3月16日,美国《西雅图邮报》弃纸媒仅留电子版。
此前,美国四家报业集团均提出破产保护申请,其中包括《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和《费城问讯报》的东家。
②2009年7月23日,《安阿伯新闻报》出版了最后一期以后,结束该报174年发行印刷版报纸的历史,转报为网。
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孙志刚博士提供过如下信息:根据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ors2012年2月向美国国会递交的《总统经济报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提供的数据,在2007年至2011年的4年里,美国报纸产业人员减少了28%。
这个数据将美国报业排在十个面临消亡危险的行业之首。
[1]另据美国的一项调查:60%的出版商认为,报纸出版业将于2020年宣告终结。
媒体融合背景下都市报的发展困境与转型
媒体融合背景下都市报的发展困境与转型首先,都市报需要进行多元化发展。
目前,传统媒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媒体需求的多样性。
随着社交网络、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
如果都市报仍停留在传统单一的新闻表达手段上,就难以适应大众媒体需求的变化。
因此,都市报应该尽可能地增设新媒体平台,并通过这些平台来进行现代化的传播和推广。
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提高其传媒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里,都市报可以利用新媒体工具和技术实现更广泛的传媒形式。
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都市报实现实时新闻发布、反馈机制的建立、即时新闻直播等。
都市报应该推出自己的网站,把精彩的的新闻资讯和一系列的服务通过网站的方式通过为人们所知晓。
可以把新闻资讯分门别类,比如娱乐,文化,科技,社会等等,进一步提高新闻品质,增加新闻的可信度,打造自身的品牌效益。
再次,都市报应该加强自身的特色建设。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都市报,必须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公信力,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为读者呈现独特的新闻表述形式。
此外,都市报应该不断进行读者需求的调查,了解潜在的读者群,将其适应性优化到最高点,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媒体业绩和经济效益。
最后,都市报应该进行广告资源的优化。
广告是一个传统媒体的重要经济来源。
都市报可以选择相应的广告资源来补充其经济来源,因此优化广告资源的配置显得相当必要。
可以挖掘本地的企业市场,使都市报更加专业化、更加本民族化,以此来打造新的读者市场。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都市报,必须要进行信息化措施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外界变化与挑战。
在发展与转型的过程中,都市报应该加强自身特色建设、加强广告资源的优化,打造专业化的新闻报道,以扩大读者市场,提高媒体业绩和经济效益。
都市报如何走出困境
2015年以来,各地都市报均不同程度陷入困境,甚至还有一些影响较大的都市报关门了之。
都市报在经历一段爆发式增长过后为什么会同时步入困境,她们又该如何摆脱困境走向新生,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及认识尝试做一浅析。
一、2015年全国报业用纸量下降18%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报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先是各类党报党刊办起了区别于机关报的市民生活类报刊。
在这类早报、晚报、小型杂志的基础上,随着出版业企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大批生龙活虎的都市类报纸应运而生。
都市类报纸一改机关报的“高大上”,走了一条“亲民”路线,仿佛是春天里一处新辟的花园,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捧。
2001年,由内蒙古日报社主办的《北方新报》创刊。
一直以来,《北方新报》是内蒙古市场零售量和私费订阅量最大的报纸,其发行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经济金三角为主市场,辐射全区12个盟市、102个旗县市区。
《北方新报》由创刊初期的16版,发展到后来的24版,以至32版、48版。
还是改革,一场影响深远的住房改革催生了农民工、承包商、开发商、装修公司以及房地产大鳄等一大批新生事物。
都市报也跟随着这次重大变革进入了一段高速增长期。
大约在10年的时间里,整版整版的房地产广告,让都市报的收入急剧增长。
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而都市报发行赔钱,活的是广告,主要是房地产广告。
房地产过度发展,产业整体调头向下,都市报的冬天随之而来。
这还不是全部,几乎就在房地产业突飞猛进的同时,又一个狂如疯牛的行业开始横冲直撞――新媒体诞生,这类以信息手段为核心的新媒体,为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闻不再是新闻人的新闻,几乎所有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也是新闻的消费者;人们不停地关注着他人也被他人关注。
传统媒体的严冬来了,足以冻死报纸的严冬来了……与此同时,传媒业频频有减版动作,今年春节后,就有3家传统媒体发出声明――《东南快报》从日报转为周五报,深圳《晶报》、湖北《楚天金报》将周六日报纸进行合刊。
新闻学习——都市报数字化生存的困境与出路
都市报数字化生存的困境与出路历史几乎同时给予了都市报机遇和挑战应该说,都市报和互联网在相互扶助和相互竞争中走过了都市报与互联网的起步期、成长期,但可能都市报并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互联网这个与自己一路同跑的“兄弟”发展速度会远远地超过自己,且成为其扩张发展的障碍,迫使都市报向其兼容。
任何产业都是在特定的生态下生存和发展的,都市报业亦然。
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的正式上网,标志着我国报业建立网站进入互联网发行的开端,1997年1月《人民日报》网络版创刊,揭开了国内报业大批上网的序幕。
2005年中国都市报研究会年会通过《南京宣言》,指出“平面媒体应探索数字化生存之策,应对数字化的到来。
”由此,拉开了都市报全面探索数字化生存之道的大幕,以适应报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时势。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都市报数字化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生存模式,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都市报数字化生存的五种模式经过15年的探索,我国报纸数字化基本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数字化出版形态,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创新。
都市报也在数字化过程中,进行有益的探索,并对优势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数字化生存模式。
报纸官方网站。
官方网站是中国报纸,也是都市报最早的一种数字化生存形态,因其操作简单,而为大多数都市报所采用。
早期多为单纯的PDF版,2005年后发展为数字版。
数字报利用对PS文件的反解技术,将报纸内容反解为文本文件,并通过网络语言进行编码,从而实现文本阅读,便于文本复制和再运用,如《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均采用了这种模式。
报纸官方网站的生存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网络内容较为真实的复制了当时出版报纸的内容,且同步地数字化保存了当日出版的内容。
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版式设计和版面语言感知到报纸出版者对某事的态度;报纸的设计者可以体现出报纸的态度,并引导读者向其设定的意义解码;对于广告主而言,也实现了其一次投入多次传播的目的,降低了广告传播成本。
都市类报纸评论的五大流弊与变革对策
质 ,从 而将所评 论的新 闻事件读 厚 、 读 深、 读出立体感来 。 近年来 , 开辟评论版面( 目、 节 网页 ) 纷纷成 为媒体采 用的一种 新 闻形式 , 尤
以都市类 报纸为最 ,然 而在形形色色的 评论稿件 中 , 品却不 多 , 精 富有见地 、 独 特新颖 、 具有美感 的评论少之又少 , 大家 似乎 只是 为了“ 人人皆有 , 我不可无” 只 , 重视 量的积累 ,而忽视或者是缺乏能力
经济事 件的看法和观点 , 我们甚 至可 以 说 ,自从有 了人类社 会 .评 论就 存 在 ¨ r 不过它表现得不够 系统 和专业。 侄中阳, 比较完 备和正式的评论 , 有专家 认为 源f 马迁 的《 史记》 。这种观点
认为 , 订 迁 写历 史 ,结 尾 的 “ 马 太史 公
年 牵 了线 ,解 了 他 们 父母 的忧 ,提 起 晚 新 闻 报道 的重 点 之 Nhomakorabea一 。
评论 具 有 独 立公 允 的特 性
区,前往新城 区的公交车没有受 到平顶 山市公交总公司的足够重视 ,存在车辆
破旧、 数量不 足 、 发车 随意等问题 , 有碍 市 民出行 , 如果将 3 路 公交 车延伸到新 O
20 0 9年 6月初 , 者登 录 《 笔 大河论
坛》 看到一网友发表一简短 帖子 , 征求 网 友对 平顶 山市 3 O路 公交 车延 伸至新 城 区的看法 , 跟帖者众 多 , 多数表示 赞 同, 有的还提 出了合理化建议。 由于新城区 生活设施 还未完善 ,很 多人还住在老城
争中站住脚 。 媒体虽非权力机关 , 记者也 非官员 , 但记者 的确应 “ 铁肩担 道义 , 妙
都市报新闻评论本地化困境及实现路径
导受众 , 为受众更 好地参 与社会生 活提供 服务 。 但大多数地 市都市报 新闻评论 本地 化操作都 面临困境 , 以凸显个性特 色让 难 读者满意。 具体表现为 :
1 “ 配发”评论越来越多 、被 随着地 市都 市报 区域影响力和市场效 应 的攀升 , 主管部 门 、 有关 领导 的 “ 照 ” 关
越来越繁重 , 常常被要求为配合当地某一
每天都会产 生足够多 的值 得评论 的重要 话题 , 即使出现了值得一评 的热点难点话
题, 报社也往往出于对本 地舆论环境 的保
越 重 要 的作 用 。
项重要工作 、 会议 、 领导讲话 等发表评论 。
这种 评论在传递 政策意 图 、指导 工作方
明针 对性和引导性 的一种新 闻文 体 , 是现 代新 闻传播工具经 常采用 的社论 、评论 、 评论员 文章 、 短评 、 编者按 、 专栏评论 和述
评等 的总称 , 属于论说文 的范畴。 ”新闻评
通过及时 、 深入 的分析解读 , 对社会现象做 出理性 分析 ຫໍສະໝຸດ 评价 , 在此基 础上影 响和引
地 化 困局 的 一个 方 向 。
的感 觉 , 容易使人 产生阅读疲 劳 , 甚至产
生戒备 、 对抗 、 敬而远之的心理 。 2批评性评论 “ 、 剑走偏锋” 舆论监督 、 针砭 时弊是新 闻评论 的一 项重要功能 , 针对 问题提 出建设性 的解决 办法 , 对读者一时还 看不出有 什么问题 的 现象进行 预警 和批评 , 也是新 闻评 论的职 责所在。 但正如搜狐星空主编赵牧在一篇
【 摘要 】 息时代 , 信 人们 不仅需要新 闻, 需要 从纷繁复杂 的新 闻 中获得 更 解析 阐释 、 点见解、 观 行为指导 于是 , 闻评论作 为一种观 点信 息越来越受到 新
地市级都市报转型的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以湖北《三峡商报》的探索为例
2020·11(下)63科技新闻传播作者简介:罗文全,高级记者,三峡日报社,研究方向为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
地市级都市报转型的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以湖北《三峡商报》的探索为例罗文全摘 要 互联网对传统纸媒的冲击,使全国地市级都市类报纸陷入前所未有的断崖式困境,“关停并转”成为一种大趋势。
面对如此普遍的阵痛,“转型求生”也成为地市级都市报共同的新选择。
文章以湖北《三峡商报》为研究对象,从地市级都市报面临的现实困境、造成困局的主要原因和推进转型发展的方向与路径选择等方面作了理论分析和实践阐述。
关键词 地方都市报;现实困境;转型方向;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71-0063-03我国地市级都市类报纸的兴起,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中国报业深化改革的结果,源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区域性报纸自费订阅和广告市场。
以《华西都市报》为代表的“都市报现象”,曾经持续风靡全国,渗透到各个地市州报业界,而且在很长时期成为中国报业发展的主流和主体。
但是2013年以来,传统报纸特别是都市类报纸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关停并转”成为传统纸媒的新选择和大趋势。
2001年,湖北《三峡商报》应时而生。
这是一份以“商”命名的都市报,是宜昌市委机关报三峡日报社的唯一市场类纸质媒体。
在市民导向和市场理念推动下,这份报纸得到较快发展,曾被誉为湖北报业的“黑马”。
但如今风光不再,报纸逐渐开始“走下坡路”,2016年以来连续亏损。
“转型”成为事关生死存亡和未来方向的重要课题[1]。
那么,如何转?怎么转?转向哪?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此,《三峡商报》进行了一系列转型改革的 探索。
1 地市级都市报面临的现实困境地市级都市报不像中省级都市报那样,背靠“母报”大树。
一旦遇到市场风险,便面临极大的生存困境。
1.1 报纸发行异常艰难都市类报纸的办报定位,是为读者提供快捷的新闻资讯和生活服务信息,因此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市民,目标市场集中在私费客户。
都市报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路径探讨
《科技传播》1192018中国科技传播论坛1 整个报业的发展状况关于报业的发展状况,可以从“报业消亡论”这个观点开始阐释。
在美国,“报纸消亡论”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报业背景与实践。
进入21世纪以来,一批百年报纸由于经营惨淡,纷纷停刊转网,全国范围内报纸发行量和报纸广告收入的下降,这样的报业危机直接导致了人们对报业未来的悲观情绪,“报业消亡论”思潮出现并弥漫开来。
其实,早在1994年,美国未来学家迈克尔•克莱顿就将报纸称之为“媒介恐龙”,认为其中将成为历史的陈迹;2005年,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在其著作《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之处当代报业集团所处的不妙境地,通过综合社会调查,他预测在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将归于零,从此,报纸就消失了;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分析文章称很多人都预测报纸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走向消亡,并引证了菲利普•迈耶的预言。
从2007年至今,美国已有上百张报纸停刊,报业被列为十大濒临消亡行业之首,而其他报业巨头也曾表示:未来的报纸终将会走向只有网络版的时代,同时,许多知名报纸,如《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目前也只经营网络版报纸,印刷版已停止发行。
相比于西方,目前我国纸媒发展衰退的迹象还不甚明显,报业发展相对平稳,发行和广告都在增长,虽然增幅在近几年来略有所降低,但是总体趋势仍处在在盈利的阶段。
但是,美国的报纸发展历史久远,发展也已经很成熟了。
而我国的城市还处在进一步城市化的过程中,所以传统纸媒在中国仍有很大的市场。
但历史的发展总是有一定规律的,我国的纸媒也难免会经历像美国报纸所经历的困境局面。
再就都市报发展历程来看,从1995年《华西都市报》创办成功以来,一时间全国都市报遍地开花,由于都市报的出现和发展顺应了大众化报纸的兴起这一历史潮流,因此都市报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几年时间里发展迅猛,并成为促进当时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都市报闻评论的现状与对策
都市报新闻评论的现状与对策【摘要】近年来,各地的都市报对新闻评论也日益重视,但是,一些都市报中,新闻评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表现在:一些新闻评论没有抓住当下受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一些对其定位不准确,把新闻评论当做了报纸的附属功能等等。
因此,正视都市报中新闻评论所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新闻评论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是促进都市报良性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都市报新闻评论对策近些年来,我国都市报在媒体市场上的持续下滑一直是业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各地都市报之间的恶性竞争,都市报内容的娱乐化、同质化等现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内容瓶颈成为阻碍都市报发展的严峻问题。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纵观都市报的发展,除了少部分报纸,大多数都市报中的新闻评论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本文试从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出发,浅析新闻评论在都市报中的现状,探索都市报加大新闻评论的力度,提高其品质的策略。
一、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新闻事件的本体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形式。
新闻评论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
简单来说,新闻评论是针对具有现实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评论、见解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具体说来,新闻评论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针对性强,具有新闻性新闻评论具有新闻性。
所谓的新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新闻评论关注的是当前的事件,它必须快速且及时地评论最新新闻事件,引导舆论导向。
第二,新闻评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要求针对目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问题发表意见,评论的对象都是客观的、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所反映的问题,也是受众迫切需要知道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评论要一针见血,避免无病呻吟。
2、观点清晰,具有特定的政论性新闻评论属于评论性文章,以说明道理、看法为主要目的,重点从所讨论问题的思想或伦理的角度入手,来分析探讨相关问题。
3、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并且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策界限和是非标准是严格且规范化的,严禁片面性和绝对化。
浅析都市报时事评论版的发展趋势
响到国家发展 的各个方面。 新闻媒体 和从
业 人 员应 从 提 高 科技 传 播 的亲 和 力 、 响 影
力和公信力方面有所突破 , 进一 步传播和 普及科学技术和知识 . 进一步指 导人们的 实践活动 , 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 国民素
内容渐 趋 “ 闻 化 ” 新
效性 , 出新 闻性 。 突
“ 灵魂”,是新 闻媒体尤其是报纸 上除新
闻 外 的 另 一 个 重 要 内 容 , 报 纸 内 容 中 舆 是
都市报新闻评论 的 “ 新闻化 ” 主要体
现在 以下两个方面 : 首先 , 内容上说 , 从 都 市报新 闻评论的 内容 几乎 均以新 闻为由
露器甏霞霪 辇嚣 鹱
雾 业 , -
黼 S务
憾 宋 探
参 蠢 索
浅析 都市报 时事评论版 的发展趋势
■杨 胜
【 要 】 闻评 论 被 誉 为报 纸 的 “ 帜 ”和 “ 魂 ”。 着 新 闻 同质 化 现 象 的 日益 加 剧 , 闻 言论 成 为媒 体 竞争 的 摘 新 旗 灵 随 新
论并不以新闻为由头 , 但是却是针对现实
生 活 或 者T 作 中某 一 个 问 题 、 一 类 思 想 某
加剧 ,新 闻言论成 为媒 体竞争的新宠 , 言 论水平的高下成为决定媒体市场竞争力 、 影响力大小的最关键 因素之一。 不断创新
变 化 的新 闻评 论 也 日渐 成 为 晚 报 都 市 类
技知识毕竟有一定的深度 , 进行科技报道 的从业人员不能一 味地迎合受众 , 而应引 导受众 的学习和思考 。 新闻媒体根据 目标
受 众传 播 报 道科 技 新 闻 , 近受 众 的 生 活 贴 和 知识 储 备 基础 ,有 利 于 受 众 的理 解 , 对 受众 的影 响也 会 不 断增 强 。 其 次 , 技报 道 的 工作 者 应 当增 强 自 科 身 的 科技 知 识 修 养 , 多与 科技 工 作 者 沟 通 。 体 应 设置 专 职 报 道科 技 类 新 闻 的机 媒 构 和 人员 。 事 科 技 报 道 就要 对 科 技 知 识 从 有 一 定 的 了解 , 关 工 作 者应 加 强 自身 的 相
地方都市报如何突破“评论同质化”瓶颈
PRACTICE=实践地方都市报如何突破“评论同质化”瓶颈文_胡晓新胡晓新V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都市报系总编室听说过新闻同质化,即几家乃至几十家媒体同时报道同一桩新闻事件"千报一面”的现象,对此无论是报人还是读者早已见怪不怪,但我们很少听说过"评论同质化"。
评论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事实发表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观点,既然是观点,多数时候评论版面的编辑应尽量选择不同角度或观点新锐的评论文章,使时评版面呈现"百花齐放"的生态才是,怎么会出现像报道新闻事件那样的"同质化”现象呢?其实,许多地方都市报时评版面开办至今,同质化现象早已屡见不鲜,而且日渐成为制约都市报评论版面质量的瓶颈。
“评论同质化”现象屡见不鲜当下,不论是一些全国性报纸,还是各地的区域性都市报时评版面,但凡非本报评论员撰写的评论文章,作者几乎都是相对固定的"熟面孔”。
并不是说这些作者的时评文章写得不好,相反,这些"熟面孔”大都具有较为深厚的学养、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出色的表达能力,提出的观点也常常不落俗套。
而且,经过多年的历练,他们的时评稿件基本不需要费时费力做大的改动,这也是他们的文章能获得评论编辑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由于许多报纸过分倚重这些作者的来稿,加上每天国内的热点新闻数量有限,结果见报的往往都是这几位作者针对热点题材撰写的评论,不经常撞头才怪呢。
这种情况,连许多地方党报也不能"幸免”。
有些高产职业时评人有时一天撰写两三篇甚至五六篇时评文章,通过电子邮件发往全国数百家媒体。
如果上网捜索一下当天热点时评文章的标题或作者姓名,那些刊发在各地都市报上的时评文章,也往往在同一天刊发在省级和国家级媒体的评论版面、评论频道上。
在这种态势下,那些缺乏本报或本地的评论员、以国内评论作者唱主角的地方都市报评论版面,想不同质化都难。
许多地方都市报的评论版面办到今天,变得越来越雷同,根本看不出有什么特色。
媒体融合背景下都市报的发展困境与转型
媒体融合背景下都市报的发展困境与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媒体融合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而在这种背景下,都市报作为传统媒体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和转型压力。
本文将从媒体融合的角度,探讨都市报在当前背景下的发展困境与转型之路。
1. 传统发行渠道日渐衰落传统的都市报发行主要依靠纸质报纸,而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纸质报纸发行量逐渐下降。
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对纸质报纸的需求几乎为零,这让都市报传统的发行渠道变得日益衰落。
2. 内容生产成本高企随着社会发展,新闻报道的门槛和成本在不断提高,内容生产的成本也在逐年攀升。
而传统都市报在内容的制作上离不开专业的记者团队和编辑人员,这就使得都市报的内容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在新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速度和质量更是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3. 广告收入遭遇压制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广告主下广告投放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也就是说广告主不再只是把广告投放在传统纸质报纸上,而是更倾向于将广告投放到新媒体平台上。
这使得都市报的广告收入遭遇了巨大的压制,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告主的需求,广告收入也因此出现了不小的下降。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转型之路1. 加强内容生产能力在新媒体时代,内容即是王道。
都市报需要加强内容生产的能力,丰富内容形式和内容类型,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增加内容的多样性,提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打破传统的版面限制,增加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元素,不断创新内容呈现的形式,使得读者愿意为内容付费。
2. 拓展新兴媒体渠道都市报需要拓展新兴媒体渠道,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新媒体运营,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
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APP等平台,实现线上阅读和信息传播,拓展读者群体,提升综合传播效果。
3. 广告变现模式创新都市报需要创新广告变现模式,与广告主合作,开发更加灵活的广告形式,满足广告主的需求。
都市报时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作者: 王贵刚
作者机构: 辽沈晚报要闻部,辽宁沈阳110003
出版物刊名: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5-15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都市报时评;问题;对策
摘要:新闻评论通过对新闻报道的重大事件或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议论,可以向广大读者明确地指出新闻报道的思想政治意义,进而深化报道的主题。
近年来,都市报时评的现状和特点为专版化、广泛化、人文色彩浓郁等。
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重视度不够、作品作者水平不高、题材单调。
对此问题,我们应采取加大时评的力度、强化写作、本地化与异地化兼顾、加强舆论监督等方法与措施,这对促进都市报时评的发展具有长足的现实意义。
媒体融合背景下都市报的发展困境与转型
媒体融合背景下都市报的发展困境与转型媒体融合背景下,都市报作为传统媒体之一,在面临着诸多困境与转型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发行量、广告收入等都出现了下滑的趋势,都市报也不例外。
本文将从都市报的发展困境、面临的挑战以及转型的方向等方面展开讨论。
都市报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而且互联网媒体的信息更新速度和互动性更强,使得都市报在信息获取上面临竞争压力。
都市报的发行量逐年下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阅读纸质报纸的习惯逐渐减弱,很多人更愿意通过手机、电脑等数字化设备获取新闻信息,这也导致了都市报的销量逐年下滑。
广告收入的下降也是都市报发展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广告主的投放重心逐渐转向网络媒体,都市报的广告收入也随之减少,这直接影响了都市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
面临这些困境,都市报需要进行转型来适应媒体融合的潮流。
转型路线应包括以下几点:都市报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速度。
在内容制作上,应增加多媒体报道,丰富报纸的内容形式,提高读者的获取新闻的体验。
都市报应加强与互联网媒体的融合。
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新闻客户端、网站等数字媒体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内容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
都市报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扩大影响力,积极开展社交化传播。
都市报还可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挖掘用户需求,精准推送内容,提高用户粘性和留存率。
都市报在广告变现模式上也需要进行改革。
可以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实现跨媒体广告投放,提供更具价值的广告服务。
媒体融合背景下,都市报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但也同时面临着转型的机遇。
在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都市报需要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加快转型步伐,实现由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的转变,拓展发展空间。
通过信息化、融合发展,都市报有望实现新的生机与活力。
媒体融合背景下都市报的发展困境与转型
媒体融合背景下都市报的发展困境与转型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都市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发展困境,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将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都市报的发展困境与转型方案。
一、都市报的发展困境1. 流量变现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读者获取资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印刷媒体获取信息,而是转向了网络及手机等移动终端。
这使得传统的都市报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而且,新兴媒体的竞争力主要在于流量和互动性,而这对于传统的都市报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的流量变现能力较低,难以形成足够的商业价值。
2. 内容单一重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升,他们需要更多、更丰富、更有深度的信息,而传统的都市报往往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是因为传统的都市报内容单一重复,新闻事件同质化严重,信息内容缺乏创新性,缺乏针对性、主题性和深度性。
3. 对广告商的吸引力下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优势,都市报面临着广告支出的下降,这是因为随着消费者的习惯变化,广告商对新媒体的投入不断增加,而传统媒体的广告投放则逐渐减少,这导致了都市报广告收入的急剧下降。
二、都市报的转型方案1. 内容创新内容创新是都市报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只有加大创新力度,增加针对性、主题性和深度性,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群体。
都市报可以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等特色,寻求独有性的内容创新和差异化,全面提升文章质量,尝试更多形式的报道,如音视频、互动图片等,丰富内容,激发读者的兴趣。
2. 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当前传媒领域的一大趋势,都市报也需要将自身与新兴媒体进行融合,构建多样化、互动性的新媒体平台,打造新型的商务生态圈。
除了加强自身的新媒体建设外,还能够与其他新兴媒体及时互动,在传播方面达到最大范围。
都市报可以根据当地区域的情况,开展微信、微博、移动端等多渠道的报道,吸引更多的读者,扩大影响力。
3. 广告变现广告变现是都市报发展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EWS WORLD
2011年第7
期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新闻评论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源于新闻事实,是在对新闻事实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知。
一、新闻评论本地化的现实困境本地化不仅是个空间概念,它还是个心理概念、生活概念。
所谓新闻评论的本
地化,就是以本地受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本地受众关注度高的本地新闻事件或现象为切入点,将本地新闻与相关评论捆绑发送,通过及时、深入的分析解读,对社会现象做出理性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影响和引导受众,为受众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服务。
但大多数地市都市报新闻评论本地化操作都面临困境,难以凸显个性特色让读者满意。
具体表现为:
1、“被配发”评论越来越多
随着地市都市报区域影响力和市场效应的攀升,主管部门、有关领导的“关照”越来越多,地市都市报承担的宣传任务也
■
陈峰
【摘要】信息时代,人们不仅需要新闻,更需要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中获得解析阐释、观点见解、行为指导。
于是,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观点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然也受到媒体的重视。
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都市报纷纷确立了大力发展新闻评论的改革思路。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更是将开设新闻评论专版确定为一项革新策略,新闻评论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干预生活、监督社会、整合资源的力量,也因此成为衡量报纸品位的重要标尺之一。
【关键词】都市报
新闻评论
本地化
业务探索
房地产报道做得如何,写稿件者很重要。
据笔者了解,目前大多地市报多按行业分口,但是由于普遍存在缺少既会写新闻报道又懂经济的记者的原因,不仅报道不够专业化,同时也难以见到有观察、研究和思考的报道。
四、如何更好地做好房产报道房地产广告不能减少,房地产新闻报道要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作为地市报,必须要处理好房产报道与广告经营的关系。
在报道上,对开发商的服务,好的要说,对不良开发商、劣质楼盘也要曝光,做到客观公正,只有这样,才能长期为媒体赢得关注度和信赖度;要真心实意地为购房者服务,广告费当然是开发商给的,但购房者才是开发商和媒体共同的衣食父母。
记者在采写房地产新闻报道时,要有百姓视角,理性眼光,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内容更全面、细化些,更具贴近性、服
务性和指导性,树立房产报道的权威、公信力。
媒体不能成为开发商的代言人。
作为房地产记者,不要盲目迷信所谓的房产业大腕、精英;房地产市场是一湖净水,我们要培养自己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对市场潜在或将要出来的现象进行观察,不被市场现象所蒙蔽。
房地产新闻报道,不仅涉及房地产本身,它还与政治、金融和税收等宏观经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地市报要满足读者、消费者的信息需求,为其买房行为提供指引,除有深度有观点的房地产新闻报道,履行为受众服务的角色和职责,还必须要让记者专业起来,不仅要懂得税收、
金融等财经知识,不能仅站在买房者的立场、囿于微观立场,应该从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大势等宏观视角,帮助读者从更高的层面,透过房地产市场的种种表象看到其深层次的原因,更清晰地理解这些具体变化,从
而更好地把握机会。
具体报道中,还有不少细节值得注意。
如房地产市场状况与数字是分不开的。
在房地产新闻报道中,不能单纯地罗列数据,使稿件呆板乏味,内行人不爱看、外行人看不懂,应该尽量对数字等进行解读,做到通俗易懂。
实在不行,可以通过表格、示意图等形式,让人一目了然。
此外,房地产报道和其他新闻,不仅要讲究语言的生动活泼,而且报道形式也应不拘一格。
目前的报道,普遍采取的单打一的报道结构,我们要以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形式来反映新闻事实,通过消息、评述、分析、特写等组合式,形成一股强烈的冲击波,将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以详细的论述,这种方式可以打造地市报房地产新闻报道的一个个新看点。
■
(作者单位:铜陵日报社)
责编:刘冰石
■■■■■■■■■■■■■■■■■■■■■■■■■■■■■■■■■■■■■■■■■■■■■■■■
都市报新闻评论本地化困境及实现路径
49
NEWS WORLD
2011年第7
期
业务探索
越来越繁重,常常被要求为配合当地某一项重要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等发表评论。
这种评论在传递政策意图、指导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往往受到主题所限,只能侧重于讲意义、提要求,容易成为相关报告、材料的翻版,“必须”、“一定”贯穿全文,给人以板着面孔训人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阅读疲劳,甚至产生戒备、
对抗、敬而远之的心理。
2、批评性评论“剑走偏锋”舆论监督、针砭时弊是新闻评论的一项重要功能,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对读者一时还看不出有什么问题的现象进行预警和批评,也是新闻评论的职责所在。
但正如搜狐星空主编赵牧在一篇题为
《天边的大事与身边的恶》的文章中所说———“身边的恶虽‘小’,制止却难;天边的事虽大,表达义愤却很容易,也没有人身危险”。
由于地缘背景下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经济利益的纠缠,大多数地市都市报为了避免矛盾甚至官司,对本地舆论监督性的报道较少涉及,并主动将对本地新闻的批评性评论设为禁区,取而代之的是
“剑走偏锋”、“指桑骂槐”,即对外地新闻事件展开尖锐的、影射性的批评。
3、评论选题琐碎非典型
目前,大多数地市都市报都开设了评论专版,高密度、大容量刊载新闻评论。
但是在一些地市,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并非
每天都会产生足够多的值得评论的重要话题,即使出现了值得一评的热点难点话题,报社也往往出于对本地舆论环境的保守理解,明哲保身地选择了谨慎或回避的态度,这直接导致地市都市报的本地新闻评论选题琐碎陈旧、细小无聊,不具典型性,贴近和影响本地受众更是无从谈起。
4、媒体评论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新闻评论的迅猛发展,地市都市报评论人才瓶颈凸显。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地市都市报,相当多的评论编辑尚不具有充分的主导议题、引导作者的能力,难以担当议程设置者、策划者及公众意见选择者的角色。
许多评论员也缺乏积累和思考,满足于泛泛而谈,难有独特视角、独到见解。
编辑和评论员集体浮躁导致媒体评论素养的缺失,造成地市都市报新闻评论形态简单化,文风八股化、说理肤浅化。
二、新闻评论本地化实现路径地市都市报受众群基本定位于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不同层次的市民,受众的地域性决定了必须重视本地新闻资源。
一张地市都市报如果没有地域特色,就失去了个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地化的新闻评论,功效和独家新闻的功效是一样的。
因此,突破新闻评论本地化的现实困境,是地市都市报的必然选择。
而突破的关键即在于发挥好地缘和主流优势,深入挖掘自身潜力,开发出能够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评论产品。
1、解放思想,拓宽评论领域
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的日益公开和透明,新闻评论作为媒介的意见传播活动,社会功能大大丰富,由教导、监督转向社会沟通、协调、阐释。
首先,加大本地时政新闻评论的探索力度,将评论话题拓展到时政领域既是读者的需求,也是地市都市报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完善本地舆论监督型评论操作手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新闻评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功能日益突出,对于舒缓和化解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引领受众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世界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加大经济实用型评论等品种开发力度。
GDP 、CPI 、股市、住房、医疗、教育,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财富和与财富相关的种种问题。
开发经济实用型评论品种,及时解读本地各种财经新闻,普及经济学常识,帮助市民理性地参与经济生活,是当下地市都市报突破新闻评论本地化困局的一个方向。
2、创新机制,提高媒体评论素养突破新闻评论本地化困境,地市都市报自身提高评论素养是关键的一环。
首先,优化创作队伍。
《嘉兴日报》和《羊城晚报》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嘉兴日报》尝试报道与评论融合,引入“评论记者”
工作机制的做法,它打通了报道与评论的关节,改变评论员不亲临现场只是基于报道进行评论的不足。
让评论员走出去,取得第一手资料,而不是闭门造车。
同时,对报社以外的评论作者,应积极寻求
“精英”和“草根”的平衡。
其次,优化呈现形式。
既要有专栏评论,也要有新闻述评。
既要有专家评论,也要有百姓话语。
地市都市报要开设受众广泛参与的评论栏目为载体,使受众有机会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或自己经历的事,或自己接触的事进行评论,发表意见。
这对于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是大有好处的。
第三,构建多元包容的言论空间。
地市都市报还要开发多层次的发言空间,积极引导并给那些有见地有思想的评论提供发表平台,让冲突的观点在这个平台上产生交锋和激荡,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参与。
第四,改进文风。
新闻评论的目的是影响和引导大众的看法,引导舆论朝着评论者期望的方向发展。
因此,群众性是新闻评论生存、
发展不可忽略的特性。
地市都市报的新闻评论,语言上要满足大众口味,必须在人文关怀上求突破,在问题的剖析中彰显情感力量。
“评”得精彩,才能赢得共鸣。
■
(作者单位:皖江晚报社)
责编:
刘冰石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