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虫习俗

合集下载

中国的斗蟋习俗

中国的斗蟋习俗

中国的斗蟋习俗斗蟋活动是中华独有的民俗活动和人文景观。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追根溯源,都来源于各自由来已久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

西班牙的斗牛来源于欧洲的游猎民;而今日美国盛行的骑野牛运动,则根植于当初欧洲移民面对广袤的西部荒原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中国人之所以对蟋蟀这样一种微末之虫瞩目良久,则来源于先民较早的确立了农耕的生活方式。

长城是古老中国的象征,蜿蜒曲折,横贯东西,工程之浩大,世所仅见,其实划定的就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与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有所不同,农耕民族安土重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四季轮转,是靠天吃饭的,因而对节气、时令极其敏感。

蟋蟀最早被重视就在于它是一种典型的物候特征,所谓“鸣不失时,信也”。

民间又有“蟋蟀鸣,懒妇惊”的谚语,故又称“促织”。

为什么又叫做“蟋蟀”呢?悉天地之盈虚,率阴阳以出入,是为“蟋蟀”。

蟋蟀反映的是天地的阴阳消长。

这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礼记·物候》就专门提及蟋蟀,《诗经》中也有两个篇章涉及到蟋蟀,可知在先秦时期,蟋蟀已然进入我们先民的耕作生活和情感生活了。

自此以降,汉魏诗赋、唐诗宋词,延至明清小说,蟋蟀的鸣唱不绝如缕。

从世界范围考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民族,能够像在中国一样,蟋蟀承载了这么多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蟋蟀已然不单纯与我们先祖的生存方式有关,同时也成为我们中国人的情感方式。

经过长期的农耕生活和情感关注,人们终于发现了蟋蟀逢敌必斗、遇敌死战的生物特性,这和先民尚武的精神是相通的。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斗蟋蟀活动兴起于南宋。

南宋时期北方的边患前所未有,南宋的疆域仅及淮河一线,危如累卵。

蟋蟀的死战不退,不知是否给当时的人们有过一丝情感支持。

南宋末年,崖山一役,十万军民蹈海殉国,可谓惨烈,那些壮士、妇孺是否也忆起了蟋蟀的悲鸣?“逢敌必斗,勇也;败而不鸣,知耻也。

”蟋蟀在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德行之后,是否也反过来给人们提供了精神的支持呢?千百年来,不管这片土地上发生什么,斗蟋活动却代代相传,从未断绝。

隐食记昆虫宴:舌尖上的云南食虫风

隐食记昆虫宴:舌尖上的云南食虫风

隐食记昆虫宴:舌尖上的云南食虫风日期:2020年06月28日 16:42:23 作者:江隐龙▲图片:广西新闻网传统的“云南十八怪”中有两怪与昆虫相关,一个是“三个蚊子一盘菜”,一个是“蚂蚱当作下酒菜”。

熟稔云南风情的外地人大多知道,前面这一怪不是真把蚊子当菜,而是形容云南的蚊子体型较大;后一怪才是真把蚂蚱之类的昆虫当做下酒菜。

田间舍后,虫蛙异曲,农人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杯碗交错间除了水酒的清香,更少不了这些昆虫的焦脆鲜香。

这一块华夏文明的边陲之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显得有些闭塞沉寂,由此也沉淀出许多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过往行客来去匆匆,这些风土人情也便随着五湖四海的足迹传成了种种奇闻异趣,以至形成了口耳相传的“云南十八怪”。

从其中“火车不通车内通国外”一句来看,这“十八怪”形成的年份至少是在二十世纪——光绪廿一年(1895年),法国借“三国干涉还辽”之机取得将越南铁路延伸修入中国境内的修筑权,光绪三十年(1904年)滇越铁路“滇段”正式开工并于宣统二年(1910年)全线通车,由此开始了云南“火车不通车内通国外”的时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贵昆、成昆两段铁路竣工,“火车不通车内通国外”这一“怪”正式成为历史;而随着云南与中国中部、东部地区交通的发展,那些曾经以“怪”闻名的风土人情也渐渐成为旅游视角里“七彩云南”最亮丽的颜色。

老火车的米轨是历史学家们研究的文物,大理的风花雪月是诗家吟诵的风物,凡夫俗子们以食为天,最感兴趣的还是食物。

从昆明官渡区火车站开始,汽锅鸡、鲜花月饼、丽江粑粑在几十年的时光里走向了大江南北,尤其是过桥米线,早已成了都市商业区的标准,其普及度足以与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媲美。

然而有一味云南美食,却并没有因为交通的发展而漫漶出云贵高原,反而愈加成为云南最为独特的地方风味。

这一风味,便是让很多人避之尤恐不及的“另类”美食——昆虫宴。

十八怪里食虫宴云南的昆虫宴是出了名的。

除了“蚂蚱当作下酒菜”之外,昆明还有一句俗语叫“蚂蚱也是肉”,其义与东北话中的“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相似。

小满习俗-祭蚕

小满习俗-祭蚕

小满习俗-祭蚕我国江浙一带,农村养蚕极为兴盛,所以这个地方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

相传蚕神就是在小满这天诞生的。

古时,人们把蚕视做天物。

为祈求天物的宽恕和有个养蚕的好收成,于每年的四月放蚕时,举行祈蚕节。

因而祈蚕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只根据各家放蚕在哪一天就在哪一天举行。

但前后相差不过两三天。

养蚕人家会到“蚕娘庙”、“蝉神庙”供上水果、美酒、丰盛的菜肴实行跪拜,尤其是要把用面制成的“面茧”放在用稻草扎成的稻草山上,以祈求蚕茧丰收。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所以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

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

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理为主。

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蚕是娇养的“宠物”,很难养活。

气沮、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存。

因为蚕难养,古代把蚕视作“天物”。

为了祈求“天物。

的宽怒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所以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祈蚕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各家在哪一天“放蚕”便在哪一天举行,但前后差不了两三天。

南方很多地方建有“蚕娘庙”、“蚕神庙”,养蚕人家在祈蚕节均到蚕娘、蚕神庙前跪拜,供上酒、水果、丰盛的菜肴。

特别要用面粉制成茧状。

用稻草扎一把稻草山,将面粉制成的“面茧。

放在其上。

象征蚕茧丰收。

族长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到小满黎明嫌起火把吃麦糕、麦饼、麦团,等族长以鼓锣为号,众人以击器相和。

踏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洪水干为止。

相传小满节为蚕神诞辰之日,所以在这个天,我国以养蚕著称的江浙一带祭蚕神也很热闹。

小满节时值初夏,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

栽桑养蚕是江南农村的传统副业,家蚕全身是宝,是乡民的家食之源,人们对它充满期待的感激之情。

于是祭蚕神便充满着浓郁的丝绸民俗风情。

据记载,清道光七年(1827年),江南盛泽丝业公所兴建了先蚕祠,祠内专门筑了戏楼,楼侧设厢楼(相当于剧院之包厢),台下石板广场可容万人观剧。

食用昆虫

食用昆虫

食用昆虫——昆虫与人类一.食用昆虫的历史与传统(一)、世界各地民间食用昆虫习俗大洋洲土著人的图腾中有许多是昆虫,因为昆虫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食物。

昆虫是非洲土著人喜食的种类,有白蚁、蝗虫等,据1995年国际红十字会调查,发现仍有数百万非洲人靠昆虫和植物根为生。

蟋蟀是非洲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及博茨瓦纳居民的佳肴。

欧洲居民习惯吃蝗虫、金龟子、蚂蚁等昆虫,北美印地安人喜食蝗虫。

中美洲人常以“蛾子饼”作为主食。

墨西哥素有“食虫之乡”的美誉,食用的昆虫多达370余种,“红烩龙舌兰蚜虫”、“墨西哥鱼子酱”和“蚂蚁菜”是3种最为脍炙人口的佳肴。

在亚洲,俾格米人把一年中的两个月份以昆虫命名:“蝎盛产月”和“蜂蜜丰收月”。

日本人喜食蝗虫、蜂幼虫、蜂蛹、蚕蛹以及毛翅目昆虫的幼虫和若虫。

“油炸蝗虫”在泰国身价百倍,甚至泰国政府在1983年明文规定,对危害作物的蝗虫只能人工捕捉,严禁喷药杀虫。

巴基斯坦人喜欢吃飞蛾,埃及人特别爱吃有花纹的甲虫,阿拉伯人则把蝗虫、蝎子和螳螂当作美食。

(二)、我国民间食用昆虫习俗我国的食虫历史早在3000年前的《尔雅》、《周礼》和《礼记》中就记载了蚁、蝉和蜂3种昆虫加工后供皇帝祭祀和宴饮之用。

自古以来我国各地各族人民即有用不同种类昆虫作为食品的风俗习惯。

北方人喜食蝗虫、蚕蛹、蝉和豆天蛾幼虫;江浙一带人们爱吃蚕蛹;福建、两广一带捕食龙虱;台湾同胞最爱吃“香酥蟋蟀”;湘西人对炸马蜂幼虫感兴趣。

在云南省,食用昆虫为全省各民族普遍的习俗,而且早已形成了极有民族特色的食虫文化,食用的种类和方法也丰富多样,仅烹调的方法就有13大类。

并且贵州的仡佬族,广西东兰县长江、金谷一带的壮族和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哈尼族人民都举行各自不同的“吃虫节”,到时家家户户餐桌上总少不了油炸蝗虫、腌酸蚱蜢、甜炒蝶蛹、蚜米泥鳅、油炸蚂蚱等别有风味的昆虫菜肴。

(三)、我国昆虫入药历史用昆虫及其产物治疗各种疾病, 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 历代医学家在以昆虫入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出版了50 多部与本草有关的的书籍, 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简析中国昆虫节日文化现象

简析中国昆虫节日文化现象

简析中国昆虫节日文化现象摘要:本文从中国昆虫节日类别、时间分布、节日昆虫种类及中国典型昆虫节日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中有关昆虫的节日文化现象。

阐述了昆虫对古代中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中国昆虫节日;昆虫节日现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

人类的祖先在与自然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本文将简述人类节日文化中有关昆虫的节日文化现象。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稳健发展的精神支柱,而且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巨大财富。

透过五彩缤纷的文化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质是农业发展过程的长期沉淀。

从吃到穿,从用到玩,从封建到迷信,从时岁到庆典……处处与农有缘。

“种田防三害,水旱与虫灾”,从这一不算太古老的谚语中我们可以管窥昆虫对人们生活影响之一斑。

在我国西南边陲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人到勐腊,九人难回家。

”描述的是就社会,勐腊县由于蚊虫孽生而常致疾病流行,到此的商贾与路人打部分会染病身亡。

不仅蚊虫扰人吸血传病,苍蝇、跳蚤、臭虫等也会威胁人类的健康,甚至毁灭一个国度的文明。

当然,事物总有两方面,不少昆虫则是人类的好伙伴。

春蚕吐丝,使人们有了舒适美观的衣服;蝴蝶传粉,保证了瓜果的香甜;瓢虫、草蛉等帮助我们消灭害虫;蜣螂、埋藏甲等默默地清扫着山野田园;科学家从倾听和龙虱身上找到了飞机和潜艇的改进方案,从果蝇的唾腺中发现了许多生命的奥秘而发展了生物遗传学……延续了3亿多年的昆虫约占全球生物物种的一半,这些小精灵是人类的宝贵资源。

昆虫不仅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同人们的精神生活休憩相连。

无数文人墨客把昆虫引入其诗词画卷,几多艺术家从蝶舞蝉鸣中得到创作的灵盖;蚕丝连起东亚与西欧,蝴蝶盛会引来不同肤色的朋友……昆虫文化学就是专门研究昆虫对人类社会活动影响的学科,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昆虫学园地中的交汇区域。

昆虫与民俗文化

昆虫与民俗文化

昆虫与民俗文化昆虫与民俗节日蚂螂,即蝗虫,由于它大发生时蔽日遮天,顷刻间即食田禾遗尽,被古人认为是“神虫”,是天上的马上凡变成,故又有“天马”之名。

蚂螂节是贵州省盛宁县红岩一带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初一至初三和十五举行,节期共4天。

据当地人的传说,这里的布依族人以前居住在湖北的蓟州、湖广一带,他们曾拥有稻田万顷。

有一年发生了蝗灾,开始人们用锣鼓吓,蝗虫根本不怕,他们又用石头砸,虽然赶走了部分蝗虫,但稻谷也被打坏。

后来,有人提议用稻草扎成草球,站在稻田两端用草球对打,遂将蝗虫赶走,使当年稻谷获得丰收。

从此他们就在正月初一至初三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节日中象征性地用草球“逐赶蝗虫”,以为这样新年中蝗虫就不会成灾了。

在明初洪武年间,布依族的祖先随军征伐至黔,并在盛宁一带定居下来,打蚂螂的习俗也带入贵州。

后来打蚂螂逐渐变成一种节日娱乐活动。

现在每逢节日,年轻人会穿上节日盛装前来参加打蚂螂球比赛。

蜂炮节蜂炮是爆竹的一种,由上万支冲天炮连接制作而成,形式多样,它燃放时似黄蜂出巢,煞是热烈迅猛。

蜂炮节是我国台湾盐水一带汉族人民的节日,每年正月十五举行。

此节不仅与蜂相连,而且与蚊子相关。

盐水是台湾省急水溪畔最大的河港市镇,当地水域多,气温较高,是蚊虫、苍蝇孳生与繁殖的理想环境。

当郑成功在台南登陆后,盐水镇日渐繁荣,但这里的人们还是年年遭受疟疾、瘟疫的肆虐,数十年间使人丧生无数,人们均以为是鬼怪作祟。

有一年元宵节,乡民们请求镇上武庙的“关帝爷”出巡绕境,同时大放蜂窝般的烟花爆竹,以助声威,驱鬼逐邪。

经过连续三天一闹,结果疟疾和瘟疫自此以后竟然绝迹了,由于当年燃放的爆竹主要是蜂炮,盐水人以后每年正月十五便用疯狂的蜂炮祭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蜂炮节。

至今180 多年来,一直保留着这一习俗。

昆虫与民俗风情在众多的昆虫种类中,有一些种类被喻为向往美好和吉祥的象征,其中蜜蜂和蚕是典型的代表。

因为蜜蜂可酿蜜、产蜂蜡,蚕能吐丝织茧,是人们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食用昆虫

食用昆虫

目前人工养殖蝇蛆,除了生产高蛋白蝇蛆 粉外,还可以生产和提取磷脂、几丁质、蛋白 质、蛆油(脂肪)、干扰素、抗菌肽、凝集素 和尿囊素等多种有价值的产品,产品应用范围 涉及食品、农业、化工、医药、环保等多个领 域,养蝇业已经成为一项新的养殖业。
(三)、形态特征
(四)、生物学特性
1、年生活史 一般一年7-8代,南方可繁殖十多代。在 人工冬季加温饲养条件下,每个世代约15天, 全年可正常繁殖24代左右。在温暖地区终年反 之,而在冬季寒冷地区主要以蛹越冬。
幼虫:刚孵化的幼虫为乳白色,脱一次皮后变为黄褐色,以 后每4-6天脱皮一次。
蛹:幼虫脱皮最后一次皮后,将头部倒立于饲料中,左右转 动摩擦进行化蛹,多集中于饲料表层,蛹期5-11天。
周尧教授《中国昆虫学史》:“古代的时候,昆
虫曾在人类食谱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主要的食物之
一,但在今天他的地位几乎完全丧失了。我认为这是
很可惜的事。”
早在3000年前的《周礼· 天宫》和《礼记· 内则》便 有食用蚁卵、蜜蜂、蝉的记载。
自古以来我国各地各族人民即有用不同种类昆虫作
为食品的风俗习惯。
美味佳肴:油炸蚂蚱、蒸蝗米、炒旱虾(均指蝗
虫)、油浸蚕蛹、暴蚕宝、蚕蛹酱,油炸龙虱、龙
虱火腿、烤干龙虱以及清炖蝉蛹、油炸茶象甲、蝇 蛆八珍糕、食油箩蜂子、蚁蛹酱、蛴螬炖猪蹄、虫 草珍鸡; 营养饮料:蚁卵乳汁、虫茶饮、人参肉芽汤;
酒:将昆虫与酒发酵陈酿后制成蚕蛹酒、蚁蛹酒。
目前已知可食用昆虫多达600余种。
(1)、不同民族的食虫习俗
布依族:软炸沙巴虫;
佤族:青豌豆炒蚂蚁蛋、煎柴虫;
彝族:油炸蚱蜢; 哈尼族:炒竹虫、油炸蜂子,“捉蚂蚱节” 景颇族、基诺族和苗族:蚂蚁醋饮料; 广西仫佬族:油炸蝗虫; 贵州仡佬族:蚂炸,蝶蛹,农历六月初二定为吃虫节,

世界各地食虫奇俗

世界各地食虫奇俗

世界各地食虫奇俗世界各地食虫奇俗自古以来,人类就有了食虫的风俗习惯。

早在公元前5世纪,利比亚的惹沙末尼斯人就嗜食蝗虫。

他们在热天先把蝗虫晒干,然后磨成粉末,调在牛奶里饮用。

日本早在1919年前所食用的昆虫就高达55种。

食虫最负盛名的地方是长野县。

那里的居民吃得最多的是黑雀蜂和幼虫,但也吃螺虫、青虫、蛾虫和蚕虫等。

他们用酱油、糖煎炒幼蜂,或者把幼蜂与大米一起做成饭。

另外,日本的信州还用幼蜂制成罐头,曾有年产两亿多罐的记录,但近年由于原料缺乏,市场上已难于见到了。

在中国主要是吃蝗虫、蚕蛹、藤虫、田鳖、蝉、蜂(幼虫)、蚂蚁、蝼蛄等。

例如田鳖,体长7.5厘米,是一种大型水生昆虫,其味道与指甲花有点相似。

泰国人主要吃田、金龟子、蛾幼虫、蚂蚁幼虫等。

田鳖,尤其是雄的,因具有独特的风味,泰国人往往加入一些药料煮成一种新颖的补品,或者是蒸一个较长的时间,掺上一些小虾汗,使之散溢出宛如奶酪似的香味。

泰国南部的宋卡,人们在金龟子(成虫)的体内塞满猪肉、花生、蒜和干虾米等混合配料,然后用油爆炒,这是昆虫菜肴中最特别的一种。

在澳洲大陆,有一种叫作“普康古”的成虫,含有大量的脂肪,味香,土著居民常大量捕获,藏在沙滩内,待蒸熟后再吃。

有时也把飞蛾压碎做糕饼吃。

土著居民喜吃“大腹蚁”或者“红蚁”。

大腹蚁吸了工蚁带来的蜜汁,腹部逐渐膨胀成球形,约有一公分大。

土著民吸吮其肥大腹部的甘香蜜汁,犹如人们吃葡萄一样,甜蜜清香。

从各国食虫习俗来看,把食虫当作奇风怪俗,无异是一种偏见,其实,可食用的昆虫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有些甚至比人们每天所吃的肉类营养价值还要高得多。

大暑节气民间习俗有哪些

大暑节气民间习俗有哪些

大暑节气民间习俗有哪些大暑节气民间习俗一、大暑斗蟋蟀大暑这天斗蟋蟀的民俗是起源于唐代,大为盛行是在宋代,那为民间为什么会在大暑这天斗蟋蟀呢?据了解,是因为夏天炎热,人们也很容易烦躁,所以就想出了斗蟋蟀的这个活动。

对于这个习俗,在旧时的城镇、集市,都有斗蟋蟀的赌场,虽然现在都不复存在了,但是在民间也仍然保留着这项娱乐活动。

虽然这是一场娱乐活动,但是古人却是很认真地在对待,斗蟋蟀的这些人对蟋蟀是有要求的,据了解,在民间蟋蟀也是有尊卑之分的,对蟋蟀的要求要满足四点才算得上极品,在蟋蟀的颜色上也是有区别的,如: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

在蟋蟀相斗时,只有同等级的蟋蟀才能一起对决,即在挑选蟋蟀的时候,要挑重量和大小差不多的蟋蟀,然后再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草或者马尾鬃来引斗,蟋蟀交锋过后,败的退却,赢的则张翅长鸣。

说到这感觉好有趣,那大家有没有真的见过斗蟋蟀呢?二、福建莆田——吃荔枝据记载,在福建莆田,人们喜欢在大暑这天吃荔枝的习俗,本地叫“过大暑”,荔枝是莆田的特产,在大暑前后,正是荔枝成熟的时候,因荔枝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维生素,莆田人在大暑这天,会将鲜荔枝浸在冷井水里,想吃便取出来吃,这时候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所以民间就有说在大暑这天吃荔枝和吃人参的营养价值一样高。

三、山东枣庄——吃羊肉古时候,在东北大暑这天在当地也有马王生日的说法,这一天当地人有祭祀的习俗,仪式比较隆重,就是为了祈求能免除牲畜的疬疾。

而在山东枣庄市,市民会在大暑这天去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这是鲁南地区喝羊汤过大暑的一种习俗。

四、台湾——半年节台湾人会在大暑这一天过“半年节”,因为大暑是在农历六月,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台湾地区的人们会在拜完神明后,全家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一种甜食,当地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在大暑这天吃“半年圆”象征着团圆与甜蜜。

五、广东——吃仙草这个习俗是广东地区的,仙草又叫凉粉草、仙人草,具有消暑的作用,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常吃得“烧仙草”,在广东人们就把仙草的茎叶晒干后做成烧仙草,但在广东那一代叫做凉粉,大暑这天吃仙草具有消暑的作用,所以有句民谚说到:“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云南没有虫谷,因为虫子都上了餐桌

云南没有虫谷,因为虫子都上了餐桌

云南没有虫谷,因为虫子都上了餐桌-风物君语-舌尖上的云南虫谷最近《鬼吹灯》系列新剧《云南虫谷》开播,惊艳的特效让网友直乎“下饭”。

▲这么大个的虫子,怕是也不怎么好吃。

图/电视剧《云南虫谷》不过,看这片真能下饭的还得是云南人,倘若剧中的虫谷真的在云南,怕也逃不了被送上餐桌的命运。

毕竟云南,是中国真正的吃虫大省!三个蚊子一盘菜蚂蚱能做下酒菜有人旅行归来,对云南的印象停留在滇池边的昆明和洱海边的大理。

其实,如果离开这两座文绉绉的城市,往雨林深处走,往回荡着驼铃的茶马古道上走,往傣家村寨里走,往这个省份的更边境走,就会从摆进餐盘的各类虫子里,感受到云南最自由不羁的滋味。

云南流行“十八怪”,其中两怪就是“三个蚊子一盘菜”和“蚂蚱能做下酒菜”。

看来云南人民不仅觉得本地虫子个头大,对于自己吃虫子这一习俗的独特性,同样有着深刻的认识,否则也不会将其归为一大怪了。

云南人最常食用的虫子大致有竹虫、水蜻蜓、知了、臭屁虫、花蜘蛛等几种。

这些在外省人看来心惊胆战的名字,是很多云南人的家常便饭。

先说竹虫,有些省份叫它竹蛆、笋蛆,名字都不如“竹虫”来的典雅,尤其是“蛆”字容易叫人大倒胃口。

竹虫从小生长在竹筒内,以嫩竹为主,可以算“吸天地之灵气”。

竹虫颜色乳白,外形浑圆通透,油炸过后会有淡淡的奶香味,是傣族人重要的待客菜肴,而只有两万多人口的基诺族,更是对它喜爱有加。

▲油锅里一炸,隔壁小孩都馋哭了。

图/纪录片《奇食记》云南最生猛的虫子菜主要集中在南部傣族、景颇族聚居地,在大理和昆明一带,人们所吃的虫子就温和许多了,大都是我们平时常见的蚂蚱、蜂蛹、蚕蛹、水蜻蜓等。

油炸水蜻蜓这道菜,最早流行于茶马古道上的马帮。

顾名思义,水蜻蜓就是从水里捞出的蜻蜓幼虫,还未长成翅膀。

在潮湿的云南,这种唾手可得的食材自然也受到了常年赶路的马帮的青睐。

▲这里的生活方式早就了当地人对于吃虫的兴趣,图为洱海古街道。

摄影/杨磊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城镇,今天在丽江到处都能见到这道美味。

[整理版]食用虫豸的研究

[整理版]食用虫豸的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班级:电子商务2班姓名:张贝茜学号:200841920214课程论文题目:食用昆虫的研究课程名称:观赏昆虫学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食用昆虫的研究学生:张贝茜(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08级电子商务2班,200841920214 )摘要:本文从昆虫的历史与传统两方面,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关食用昆虫的习俗。

食用昆虫的有着广阔的资源,通过研究分析表明:食用昆虫营养丰富,食用价值相当高,是我们人类丰富的食物宝库。

现在我们对于食用昆虫的开发利用有着很多不足之处,然而,食用昆虫依然有着很大的开发前景和市场。

关键词:食用昆虫,历史与传统,营养价值,问题与前景一、食用昆虫的历史与传统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晟多的动物,已知种类约达100多万种。

虽然在农林业生产、人类的卫生健康及日常生活等方面会遇到昆虫所带来的麻烦,甚至重大损失,井成为人类必须防治的早在3000年前的《周礼·天宫》和《礼记·内则》便有食用蚁卵、蜜蜂、蝉的记载。

自古以来我国各地各族人民即有用不同种类昆虫作为食品的风俗习惯。

美味佳肴:油炸蚂蚱、蒸蝗米、炒旱虾(均指蝗虫)、油浸蚕蛹、暴蚕宝、蚕蛹酱,油炸龙虱、龙虱火腿、烤干龙虱以及清炖蝉蛹、油炸茶象甲、蝇蛆八珍糕、食油箩蜂子、蚁蛹酱、蛴螬炖猪蹄、虫草珍鸡;营养饮料:蚁卵乳汁、虫茶饮、人参肉芽汤;酒:将昆虫与酒发酵陈酿后制成蚕蛹酒、蚁蛹酒。

(一)不同民族的食虫习俗我国是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在饮食上有千差万别,当然在昆虫美食上也大不相同了。

布朗族云南许多少数民族有很多人喜食蝉。

其中尤以布朗族食用成蝉别具情趣。

捕捉成蝉,一般都选在入夏以后,由年轻的姑娘来进行。

布朗族姑娘捕蝉不是听蝉的叫声去寻找,而是多在黄错之后,寨子里的姑娘们常常成群结伙去踏山,在踏实山的时候,那些白天飞累了的蝉都落在地上或灌木丛里,并且被露水润湿了翅膀,再也飞不起来了。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摘要:昆虫是动物世界里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生存适应能力最强的类群。

这类低等动物似乎有着极高的“智商”,使人惊叹的是它们不仅能做到人类能做的一些事,甚至做得更好。

有的昆虫会“种植”、“牧畜”,有的是“木匠、建筑师、造纸工、奴隶抢掠者”,有些昆虫同样有着复杂的社会组织。

昆虫同时又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之一,不论养蜂取蜜、养蚕取丝和药用昆虫等有益的经济昆虫,还是剌咬人传播疾病的蚊、蝇、虱,消耗人们的食物、衣物的害虫等,在任何时空上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乃至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取材于昆虫。

前言:昆虫文化,它虽然没有哲学那样深奥,不像文学那样富于光彩,但它深深扎根于民间,表现在平凡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以自己的质朴特色,同样深刻地传达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民俗意识和审美观念,凝聚着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内涵和社会内容。

在常人眼中,昆虫与文化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世界,很少有人会将二者联系起来。

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昆虫文化随处可见。

无论在文化艺术、还是民俗风情方面,均可以捕捉到昆虫的踪影。

如昆虫邮票、昆虫钱币、昆虫食品、昆虫书画、昆虫工艺品及服饰、昆虫文字、民俗风情中的昆虫、昆虫节日、昆虫鸣声文化等等,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度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昆虫文化。

1.昆虫文化源远流长说到中国的昆虫文化,不得不提到唐代的欧阳洵。

有专家考证,在公元641年,欧阳洵编撰的《艺文类聚》就是最早将散落在中国民间的昆虫文化史料汇集起来的。

其中包含了关于蝉、蝶、蚊、蝇、蛾、蚁、蝗、蜂、蟋、尺蠖、螳等昆虫的诗赋。

随着人们对昆虫的不断认识和昆虫学的发展,桑蚕纺织、蜜蜂酿蜜、民间斗蟋、蝗虫治理、蝴蝶工艺、昆虫食品等都各成体系、逐渐丰富,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不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像生性机敏善斗的蟋蟀,在我国已成为极具东方色彩的特有虫文化,它的鸣叫、格斗与饲养吸引了历史上多少帝王将相和诗书画家,为世人留下了大量关于蟋蟀的诗、书、画作及精辟论述。

中国古代的食虫习俗

中国古代的食虫习俗

中国古代的食虫习俗
韩建武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1995(000)006
【摘要】中国古代的食虫习俗韩建武俗语云,"民以食为天",食物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是头等大事。

然而据设在华盛顿的"世界观察研究所"预测,由于全球农田、牧场和海洋渔业都无法增加食品产量,人类在未来几年将不得不减少食品消耗量,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

在这种严峻情...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韩建武
【作者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保管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烤食工艺略论——古今烤食工艺流变 [J], 马健鹰
2.尚黄习俗考*--从尚黄习俗看黄帝文化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影响 [J], 刘静轩
3.中国古代鞋履趣谈之——中国古代的脱履习俗 [J], 余淼
4.中国古代鞋履趣谈之——中国古代童鞋与送鞋习俗 [J], 余淼
5.各国食虫习俗 [J], 集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饮食奇珍:虫馔亦佳肴

古代饮食奇珍:虫馔亦佳肴

古代饮食奇珍:虫馔亦佳肴昆虫是一些现代人眼中的美味,其实吃昆虫这件事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古代人也有“食虫”的习俗。

古代南方人尤其是广东人对可食虫类的品色要求也很讲究,而且许多虫馔还属于稀见的珍品;北方人食虫则多选用常见的虫类,不像南方人那样搜奇猎异。

在烹任方面,北方虫馔的加工朴实无华,求其天然真味,比如油炸蚕蛹。

古人认为,一些昆虫是很有营养的,“食虫”有助于改变口味和增加食物种类,而且可以大量消灭对农业生产有害的昆虫。

特别到了夏天,各种虫类最为活跃,因此出现了许多很有特色的“虫馔”。

先秦时流行的一种高档美味,那就是蚁子酱。

非一般人可以享用的,乃贵族食品。

据《周礼·天官》,周王室的食单上就有这道美味,属于“醢”[hǎi],即肉酱系列。

“蝉脯”也是深受古人喜爱的,据《礼记》,用知了制作的菜肴与蚁子酱一样,均为先秦时供“人君燕食”的上等食品。

不过在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吃蝉更为疯狂,还发明了不少经典吃法。

《齐民要术》记录了“蝉脯菹法”,取蝉的胸脯肉,或烤或蒸或下沸水焯,然后再加酢、香菜、蓼等佐料,上餐桌食用。

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观鸟捕蝉图》三国才子曹植为蝉鸣不平,写了一篇《蝉赋》,记述了蝉一生遇到过各种天敌,最后的“天敌”竟是厨师:“委厥体于膳夫,归炎炭而就燔。

”食用蜂蛹的历史同样久远,常见吃法是以盐炒曝干。

唐代蜂蛹还被当成贡品。

《神农本草经·虫兽部》中,便将蜂子列为“上品”:“蜂子,味甘平。

主治风头,除蛊毒,补虚羸,伤中。

久服令人光泽,好颜色,不老。

”蜂蛹不仅是味道美味,还是良药,功效比蜂蜜还好,能延缓衰老。

《画本虫撰》中的蜂和毛毛虫蝗虫也是古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据徐光启记述,蝗虫“质味与干虾无异”、“终岁食蝗,与食虾无异”。

明朝时食蝗虫已成风气,如在天津一带,每到多蝗之年,“田间小民,不论蝗蝻,悉将煮食。

”吃不完的往往晒成蝗虫干,作为过冬食物。

城里人还互相赠食蝗虫。

古人食虫可谓五花八门,蛴螬、牛蜢、蚊子、蜻蜓、天牛、龙虱、蚕蛹等,都曾是古人的盘中餐。

二月二“咬虫”——淳朴的关中民俗

二月二“咬虫”——淳朴的关中民俗

二月二“咬虫”——淳朴的关中民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关中农村,每每过罢年(关中人习惯是把春节叫做“年”),饥肠辘辘小伙伴们,都非常期盼的一件事情就是“咬(读做niao)虫”,咬虫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吃炒豆。

曾经的缺吃少穿,能吃的东西都是人们的渴盼,更何况是经过爆炒的豆类散发着浓郁的香味,嘴里嚼着喷香扑鼻的豆儿,享受着那嘎嘣脆的响声,大家期盼的着实是当年最渴求的日子,这就是农历的二月初二这一天。

——黄豆(关中方言毛豆子)炒熟的样子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个又称作“龙抬头”的二月二,天气明显变暖阳气上升的日子习俗多了去了,小编就说说大美关中农村咬虫的习俗。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每位关中人打记事开始,遇到咬虫的日子,既就是家里再穷,母亲哪怕是炒一小碗玉米,也要为自己的孩子们,撑起这个传统日子的淳朴习俗,因此对二月二的醇美记忆,那都是刻骨铭心的绝美的牢记。

哪怕是还不会撤风箱的小伙伴,妈妈一个人烧锅炒豆的时候,当玉米豆因为爆炒开始散发出醇香的气味时,不知道是谁家的野猫先“喵喵”的爬在窗台馋得叫起来时,妈妈就开始用扫案笤帚把儿在锅里搅起来,“嘣”的一声,一颗开花的玉米飞出锅外,馋猫一下子就捉住那颗调皮玉米豆,飞也似的跑得不知了去向。

望着叼着第一个开花的玉米豆远去的野猫,只能是生出羡慕嫉妒恨的心情,只好无奈地咽着唾沫、眼巴巴的想象着野猫贪婪的首先品尝玉米豆的情形。

妈妈这时停止搅动,盖上锅盖继续烧一把锅下的火,只听见锅里边哔哔啵啵的响声一片,不时地还有打着锅盖的响声,香味更加浓郁,吃完第一颗玉米豆的野猫,又回到了窗台叫开了。

一会功夫,妈妈揭开锅,腾天的白雾伴随着炒玉米的浓香弥漫了整个厨房,听着馋猫闹心的叫声,看着经过爆炒变作玉米花的一大碗玉米豆出锅,迫不及待地把玉米花抓到手,又被烫得放回碗去的情景,还有人记得吗?妈妈们这时总会一边用扫案笤帚扇着盛豆的碗,一边哄着宝贝们等会再吃,不一会,一人一把玉米花咬着的世界出现了,被小伙伴们香甜地咀嚼着,那个年代饿肚子的小伙伴们,感觉这玉米花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宝贝,没有蹦开花的玉米豆非常的硬,每个人就留着第二天吃,即便是炒糊的玉米豆,都会被大家吃掉、没有一颗的剩余。

2019大暑传统习俗之斗蟋蟀

2019大暑传统习俗之斗蟋蟀

2019大暑传统习俗之斗蟋蟀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

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喝羊肉汤等习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19大暑传统习俗之斗蟋蟀。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大暑习俗:斗蟋蟀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

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

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

每年秋末举行。

斗蟋的寿命仅为百日左右,这就将斗蟋蟀的季节限定在了秋季。

而在古代汉字中,“秋”这个字正是蟋蟀的象形。

蟋蟀体形雄而矫健。

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马尾鬃引斗,让他们互吹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

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今已被废除,但汉族民间仍保留此娱乐活动。

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又从民国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

这一活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呈现出年甚一年的趋势。

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

它主要发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

真正的蟋蟀名产地,以山东齐鲁大平原而闻名全国,而山东的宁津县是蟋蟀王国王冠上的宝石,宁津种的蟋蟀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同时宁津蟋蟀还有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顽强的斗性、耐力、凶悍,有咬死不败的烈性。

所以近些年来全国蟋蟀大赛中,宁津种的蟋蟀多获冠军。

历史上宁津蟋蟀为历代帝王斗蟋蟀的进贡名产地,历史上才有宁津蟋蟀斗慈禧的汉族民间故事传说。

大暑习俗:晒伏姜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

免费供应伏茶时间一般从农历六月初到八月末。

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如今,这样的凉亭很少见到了,不过在温州,这个几百年前的习俗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而且服务更加周到。

端午节五毒寓意

端午节五毒寓意

端午节五毒寓意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民间传说中有很多神话和传说的日子。

这个古老的节日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还有着丰富的习俗和风俗。

其中五毒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寓意着驱邪避灾,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五毒寓意。

一、五毒介绍五毒是指蝎、蛇、蚂蚁、蜈蚣和蟾蜍,而五毒是端午节中最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种物品。

由于它们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接触几率比较小,通常被视为危险而有毒。

五毒通俗地称为“五毒虫”,是在我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中最为常见的五种毒虫,在肆意生长和滋生的同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成为了人们常常防范的害虫之一。

二、五毒的寓意1、镇邪避灾五毒作为五种凶恶的毒虫,其代表的不仅仅是危险和威胁,同时也寓意着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困境。

人们在端午节这天会将五种毒虫制成五彩缤纷的草绳,来象征着五种毒虫在一起织成的壮丽光景。

这些草绳在人们的手中既是一种镇邪的宝物,又代表着人们战胜邪恶和辟灾驱凶的信心和勇气。

2、庆贺生命五毒虫都是寿命相对较长的生物,如蝎子、蛇等生物能存活数年,其中蟾蜍可以活超过20年。

而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70多岁,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对蟾蜍等长寿生物的羡慕和祝福就具有一定的含义。

在端午节前夕,人们将五种毒虫当做神物来尊敬,也表明了人们对寿命和生命的尊重。

3、崇拜祖先五毒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中都是神灵的象征。

不少人认为,五毒虫在古代被看做是一种神秘的生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要将五种毒虫所代表的传统文化通过祭祀的方式传承下去。

人们在祭拜五毒时常常求得祖先保佑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同时致敬过去的前辈,感谢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4、求福驱邪五毒的另一个运用是求福。

五毒作为一种神奇的象征,不仅激发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愿望和梦想,同时也成为了许多人心灵上的宝藏。

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通过制作五毒来驱邪除恶,抵御各种不幸的事件,同时还可以在五毒的呈现当中得到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信念。

依 饭 节

依  饭  节

依饭节
在众多节日中,仫佬族最独特最隆重的节日是“依饭节”,又称“喜乐节”。

顾名思义,这一天是个喜庆日子,每三年立冬以后择吉日举行,这天,他佬山寨从清晨开始就锣鼓咚咚,歌声索绕在山间,人们抬着猪羊到饲庙中祭祖,做道场,祈求人畜平安,佛教、道教色彩浓郁。

白天看要狮舞龙,晚上燃起火把看戏,整个仫佬山寨热闹而又祥和。

吃虫节
每年农历六月初二,是仫佬族的吃虫节。

饭桌上摆上几碟别具风味的菜肴——油渣蝗虫、酸蚂蚱、糖炒蝶蛹等,全家人团团围坐,家长说一声:“吃,嚼它个粉身碎骨,吃它个断子绝孙。

”随即,一家人就一齐举筷,痛痛快快地吃起来。

这就是仡老族过吃虫节的场景。

中国一些少数民族有食用昆虫的习俗。

对于他们来说,“吃虫”不仅有助于改变口味和增加食物种类,而且可以大量消灭对农业生产有害的昆虫。

比如居住在贵州省的仫佬族,不但有食虫之习,而且还专门设有名为“吃虫节”的节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基诺人喜食蚂蚁和屎克螂。湖南湘西一带喜欢吃炒、烤蜂巢。广东、广西多池塘
等淡水水域,龙虱、田鳖等水生昆虫丰富易采,当地人们将龙虱、田鳖加工制成香蕉。江苏、浙江一带是我国饲养桑蚕最发
达的地区,蚕蛹极为丰富。当地人们除留下少量做种外,大量蚕蛹经蒸熟、腌制和爆炒,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共记载了食用和药用昆虫76种。"唐贞观元年夏蝗。民蒸
蝗爆,去翅而食"记载于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中。《吴书》上"袁术在寿春,百姓饥
饿,以桑棍、蝗虫为干饭"记载了将蝗虫充作粮食。
以昆虫作为食品、菜肴,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有些还被列为御膳食品。自古以来
款待稀客。
当今,昆虫食品系列陆续问世,柞蚕蛹畅销于北方副食品市场。"油炸金蝉罐头"厂已
在山东建成。"山蚁壮骨液"、"蚂蚁酒"、"蚕蛾酒"、"三叶昆虫茶"、"蚂蚁"、"白蚁"等产
品出现在食品市场。昆虫食品及食虫活动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人类食品文化和生活之中。
或制成蚕蛹酱食用。天津、北京两地,人们有喜吃油炸蝗虫的习惯;名曰"油炸蚂蚱"(注:
当地称蝗虫为蚂蚱)。古代经常受蝗虫危害的蝗区人民,结合治蝗将捕到的蝗虫做为食品,
经腌制、晒干或油炸后在集市上卖,名为"蝗米"、"旱虾"。农村儿童捉来蝗虫后,将其埋
进烧饭的灶膛,利用熄火后的余灰炙烤片刻后扒出,外焦里嫩,香酥味美。江西有些地区
,也有吃烤蝉、油炸茶象甲幼虫和生食油箩子蜂的风俗习惯。
用昆虫粪便泡"茶"给客人喝,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这是四川、贵州一带的习俗。湖南
通道、城步等地也喜喝虫茶。他们采收为害茶树的害虫粪便,经晒于或烘干后保存,取名"
虫茶"。这些害虫取食的就是茶树叶,只是经过它们的消化系统,吸收了它们所需要的某些
很早以前有人就注意到了昆虫的可食性及其文化意义。在我国古典书籍中记载着不少有关
昆虫食品的内容。汉初的《尔雅》 有人们吃土蜂或木蜂(幼虫或蛹)的早期记录。《礼记》
有秦汉以前帝王贵族宴会用蝉和蜂作佳肴的记载。公元877年刘恂著的《岭表录异》记载:
交广溪洞间的酋长,向群众征收蚁卵,用盐腌制成酱,叫蚁子酱,用以招待官客和亲友。
我国各地各族人民就有以不同种类昆虫作为食品的风俗习惯。我国各地作为食品的昆虫约
有上百种,豆天蛾幼虫与蛹、甘薯天蛾、芝麻木天蛾、 葡萄天蛾、桃天蛾、沙枣尺蠖、松
毛虫、蓑蛾、刺蛾、樟蚕、茶蚕、家蚕、柞蚕、 红铃虫、玉米螟,竹螟、蝗虫、龙虱、蝉
、马蜂蜜蜂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被各地群众广泛食用。
营养成分,排出的粪便仍然保留着茶叶的某些成分。据说这种"虫茶"是招待客人的珍贵饮
料,并销往香港。还有以洗净消毒后的蝇蛆或人工培养的蝇蛆作为食物的。将蝇蛆洗净晒
干磨粉,添加辅料,混合面粉制成贡糕,名曰"八珍糕"。或以肉类养蛆,使蛆体肥大,洗
净后加调料油炒食用,俗称"炒肉芽"。福建武夷山地区人民,油炸蜂蛹,上撤椒盐,用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