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合集下载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正文】一、背景和目标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学校资源配置、学生入学问题等方面存在不均衡问题。

为了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本实施方案旨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力求在管理机制、资源配置、入学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教育公平性和质量。

二、总体思路1-坚持立法为依托,明确学区管理的法律地位和职责,促进、学校等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学区管理。

2-健全学区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学区规划、资源配置和监督评估体系,确保学区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3-坚持分类管理原则,根据地区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管理政策和措施,推动学区内学校的多样化与优化升级。

4-优化入学制度,确保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入学机会,通过多渠道择校方式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三、学区管理机制1-学区规划(1)制定并更新学区规划,以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因素为依据,科学规划学区内学校布局和容量。

(2)统筹规划学区资源的利用,做到公平、合理、高效。

2-资源配置(1)建立健全的学区资源配置机制,包括教育经费、师资、教材设备等方面的统筹管理。

(2)注重学区内学校的差异化发展,根据学校特色和需求,合理配置资源,推动优质学校的发展。

3-监督评估(1)建立学区管理的内外部评估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公平性的监测评估。

(2)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和学区管理的重要参考,通过持续改进和激励机制,提高学区管理水平和学校绩效。

四、入学制度优化1-多渠道择校(1)建立丰富多样的择校渠道,包括学区内学校自主招生、特长生招生、公办民办学校择校等。

(2)鼓励家长和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长和发展需求的学校,提高学生入学的满意度和教育质量。

2-入学公平机制(1)建立入学公平机制,确保学生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

(2)取消各类形式的超前招生,严禁商业化招生行为。

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计划

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计划

一、背景及目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我校拟开展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

通过改革,实现以下目标: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2. 促进学区内部教师交流,实现资源共享;3. 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增强学校办学活力;4. 推动学区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区域内教育公平。

二、改革内容1. 教育资源配置改革(1)合理调整学区内部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2)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学校硬件水平;(3)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2. 教师交流与培训改革(1)建立健全教师交流机制,鼓励教师跨校交流;(2)开展学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3)建立学区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3. 学校管理水平改革(1)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2)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3)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4. 学区教育均衡发展改革(1)推进学区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学校之间差距;(2)加强学区教育质量监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开展学区教育评价,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发展。

三、实施步骤1. 制定学区制管理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目标、内容、步骤和时间安排;2. 成立学区制管理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组织实施;3. 开展学区内部调研,了解各学校实际情况,为改革提供依据;4. 制定学区教育资源配置、教师交流与培训、学校管理水平、学区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5. 组织开展学区制管理改革培训,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改革意识;6. 试点改革,总结经验,逐步推广;7. 定期对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进行评估,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顺利推进;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改革提供有力保障;3.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社会对学区制管理改革的认识;4.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改革措施落实到位;5.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学校和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桂林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加快推进我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通知》(桂政办发〔2016〕16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均衡优质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资源共享、优质引领、提升质量”原则,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共享发展为根本目标,坚持以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根本标准,坚持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根本保障,整体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二、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目标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构建合作共生机制,积极开展学区制改革实践与探索,实现学区内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学校招生、质量评价的“六统一”,构建县域、城乡、校际之间深度合作,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融合发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新机制。

三、主要措施㈠科学设置学区。

1.学区设置原则。

按照“城乡统筹、强弱搭配、相对就近”原则,根据县域内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校分布、距离远近等实际情况,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学区。

2.学区组建形式。

学区设置可采取城乡帮扶、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等多种组合形式进行设置。

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每个学区学校数原则上不超过10所。

学区设置主要有以下形式:(1)城乡帮扶形式。

城区学校+乡镇学校(村小学):由1所优质城区学校+若干所同学段乡镇薄弱学校(村小学),通过帮扶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乡镇学校+乡镇学校:由1所优质乡镇学校+若干所相同学段另一乡镇薄弱学校,通过帮扶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焦作市解放区教育局

焦作市解放区教育局

焦作市解放区教育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工作越来越被重视和关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焦作市解放区教育局作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肩负着领导、管理和服务教育事业的重要责任,要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为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一、教育改革和发展近年来,焦作市解放区教育局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其中,重点工作包括:1. 统筹协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义务教育学区划分,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推进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 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积极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拓宽职业教育发展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3.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支持教师开展优质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推广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教育管理和服务焦作市解放区教育局注重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为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提供各类服务和支持。

重点工作包括:1. 推进“阳光教育”建设。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规范教育行政行为,强化教育信息公开,维护广大师生合法权益。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因材施教,让每个教师发挥最大作用,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

3. 加强学校安全管理。

加强对学校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宣传,确保广大师生安全。

4. 加强家校合作和教育服务。

推进家校携手育人,与社会各界建立教育共同体,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和支持。

三、教育创新和成果焦作市解放区教育局注重教育创新和成果,推动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路径。

以下是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成果:1. 成立多元化教育联盟,打造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多元化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2. 建立跨区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区县间教育均衡发展。

学校学区制改革工作总结

学校学区制改革工作总结

学校学区制改革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学区制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学校学区制改革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在这一改革进程中,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首先,学校学区制改革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通过学校学区划分,可以
有效调整学校布局,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学校学区制改革还能够解决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大的问题,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其次,学校学区制改革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学校学区制改革,可以实现
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同时,学校学区制改革也可以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激发学校的活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学校学区制改革还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通过学校学区制改革,可以
有效解决学生因家庭背景、地域差异等原因而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实现教育公平。

同时,学校学区制改革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学校学区制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学校学区制改革,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推动学校学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管理,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特制定本《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一、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教育质量的不稳定。

因此,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是必要的,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

二、总体目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区划分和学校资源配置机制,确保每个学区内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区划分⒈学区范围的确定将根据实际情况,以县(市、区)为单位,划定义务教育学区。

⒉学区内学校的分类根据学校特点和教育资源分配情况,将学区内的学校分为基础学校、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等不同类型。

⒊学区内学校的数量控制根据学区人口和学生需求,科学确定学区内学校的数量,并进行合理分配,避免过度集中或资源过剩。

四、资源配置⒈师资力量通过调整学校师资结构,合理分配优质教师资源,确保学区内每所学校都能拥有足够的师资力量。

⒉教育设施与硬件根据学校规模和需求,合理配置教育设施和硬件资源,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⒊教学资源共享建立学区内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教学资源的流动和交流,提高教育质量。

五、教育管理机制创新⒈学校自治与监管相结合在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加强的监管和指导,确保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⒉完善学校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评估机制,对学校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⒊家长参与与社会监督提高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度,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的监督,形成多方面共同监管的机制。

附件:⒈学区划分图示⒉学区内学校名单及分类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学区制管理:即将教育区域划分为学区,并通过学区划分来进行教育资源的分配和管理。

学区化治理工作思路

学区化治理工作思路

学区化治理工作思路一、引言学区化治理是指以学区作为基本单位,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政策和实施教育管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区化治理工作的目标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学区化治理工作的思路。

二、确立学区化治理的重要性学区化治理能够有效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择校问题等难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同时,学区化治理还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和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多元素质,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

三、建立科学的学区划分体系学区化治理首先需要建立科学的学区划分体系。

划分学区应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等因素,确保学区内学校的规模适宜、师资力量均衡、教学设施完善。

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学区化治理要注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通过合理安排学校布局、优化师资配备、完善教学设施等措施,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确保每个学区内的学校都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五、加强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估学区化治理需要加强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估。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推进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同时,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体系,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估,为学校改进提供依据。

六、加强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学区化治理要加强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

家校合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建立起广泛参与的家长委员会,促进学校和家庭的紧密联系。

同时,要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学校治理,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区化治理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八、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学区化治理需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

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提高教育管理效能。

同时,要加强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花园口镇中心学校 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情况汇报

花园口镇中心学校  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情况汇报

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工作情况汇报花园口镇中心学校— 1 —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新时代全省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我省将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综合改革,为使上级更清楚地了解地方学区制管理的工作情况,现将花园口镇学区(中心校)管理情况汇报如下:一、区域现状花园口镇位于惠济区东部,地区条件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辖区东西走向,两端跨度较大,交通、经济发展、人流分布不均衡。

辖区公办学校共6所,1所中学(惠济六中)、5所小学(花园口小学、京水小学、八堡小学、申庄小学、石桥小学)。

这些学校由于地域人口分布及交通、经济条件限制,无论是学生数量,校舍情况、师资发展情况,如自然发展,将呈现较大的差异化发展表现(学校大的生源千人往上,小的近百人)。

二、指导思想通过学区(中心校)管理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促进区域内学校间互相帮扶、优势互补、融合共生、内涵提升、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整体提升惠济区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三、目标任务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资源共享、优质引领、提升质量”的原则,通过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教育资源调配机制和教育教学管理办法,在中心校内统一进行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学校招生、质量评价,形成一批规— 2 —模合理、声誉良好的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实现“十个一体”目标,即校长队伍一体建设、教师队伍一体配置、教育教学质量一体提升、师生评价标准一体执行、德育工作体系一体构建、学生体艺素质一体提高、教育经费一体落实、学校布局一体规划、设施设备一体完善和信息化建设一体推进,构建县域、校际之间深度合作,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融合发展,进而实现县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三、工作措施(一)学区(中心校)组建形式。

根据行政区域划分,花园口中心校以1所优质学校(规模较大)为龙头学校,与若干所同学段相对薄弱的学校组成教育融合发展共同体。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一、前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管理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本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公平、有效的学区制管理体系,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水平。

三、学区划分1、学区划定原则学区划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公平原则:坚持资源均衡、有序合理,不得做出偏向某一学区的决策。

- 效益原则:学区划定应充分考虑学校的规模、资源配置、教学水平等因素,确保学区的运行效益最大化。

- 协同原则:学区划定应促进学校之间的协同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2、学区划定程序学区划定程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确定学区划定的范围和标准。

- 制定学区划定方案,并公开征求意见。

- 经过评估和论证后确定最终的学区划定方案。

- 实施学区划定,并进行动态调整。

四、学区管理机制1、学区管理机构设置根据学区划定方案,设置相应的学区管理机构,包括学区教育局、学区教育委员会、学区督导组等。

2、学区管理职责学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 落实国家和地方教育方针政策,制定学区内的具体实施细则。

- 组织制定学区内学校的教育计划和管理规定。

- 组织学区内的教育督导,确保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 统筹协调学区内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

- 其他与学区管理相关的工作。

五、学校评估与监督1、学校评估制度建立学校评估制度,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教育环境等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并及时公布。

2、学校监督机制建立学校监督机制,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和指导,通过定期检查和督导,确保学校按照教育政策规定开展工作。

六、家校合作与家长参与1、家校合作机制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家长参与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活动,组织家长会议、座谈会等形式,增强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和参与。

教育改革与发展十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

教育改革与发展十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

教育改革与发展十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教育改革与发展十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1.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学分制度改革。

建立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打通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网上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育之间的渠道,形成全球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推动由城市学区制向县域学区制转变,加大财政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3. 高等教育普及化和优质化并重,加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4.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探索校企联合办学,加强职业教育质量监管,提高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覆盖率。

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优化培养体系,加强教师职业发展和管理。

建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开展一些试点和尝试,推进教育科研和教育信息化建设。

6. 加强学校管理和行政服务,推进教育质量评价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建设,优化学校组织结构,提高办学效率与管理水平。

加强安全教育,规范中小学校园管理,防止校园暴力和欺凌现象发生。

7.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完善学生信息系统和教师信息化培训,健全数字教育管理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校园网络和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8. 推进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发展,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和社会培训机制,加强农村教育和非普及教育的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9. 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方针,加强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扩大教育公共服务范围,降低教育投资门槛,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

10. 积极开展对外教育合作和交流,深化国际化教育合作,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和影响力,为全球人才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教育改革与发展十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路线图和指南,旨在通过加强教育各方面的综合推进,建立现代化、多元化、开放化的教育体系,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服务。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5.02.17•【字号】鲁教基发〔2015〕3号•【施行日期】2015.0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鲁教基发〔2015〕3号各市教育局: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精神,创新义务教育管理模式,提高义务教育管理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就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将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学区,以学区为单位实行小学与初中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构建小学与初中纵向衔接、小学和初中学校横向协作的办学模式,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新格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学区设立与管理(一)学区设立。

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原则,以初中招生服务范围为基础设立学区,可以由1所初中与几所小学组建成1个学区,也可以由几所初中与若干所小学组建成1个学区。

学区设立具体办法各地可因地制宜确定。

(二)管理体制。

建立学区理事会,负责学区业务协调工作。

学区理事会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授权范围内行使业务管理职能。

学区理事会主任实行任期轮流制度,产生办法由各地自行确定。

(三)运行机制。

学区理事会由学区内小学、初中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家长委员会代表、社区代表性人士等组成。

建立理事会工作章程,依据章程进行管理,保障学区各项工作有序、科学开展。

学区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区内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尊重各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办学特色,调动学区内各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三、学区主要任务(一)统筹招生培养。

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以学区为单位,统筹开展学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情况排查摸底,实行九年一贯制招生,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对口入学。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计划方案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计划方案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计划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

义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然而,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存在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差距,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影响了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

因此,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二、总体目标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学生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根据人口分布、学生流动等因素,合理规划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农村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的建设,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水平,确保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基本均衡。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教师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建立教师交流机制,促进城乡、区域间师资队伍的均衡发展。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3. 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推广优质教育教学成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4. 推进教育公平。

完善资助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及时资助。

推进学区制改革,实行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捆绑发展,提高教育公平性。

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和支持,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5.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学校网络互联互通。

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6. 强化政府责任。

明确各级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职责,加强组织领导。

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及反思

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及反思

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及反思为切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务院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北京市、海淀区也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

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农科院附小”)地处海淀区东部,是海淀区素质教育优质学校,学校风气正,教育教学质量高。

学校学生95%以上是京籍,大部分生源来自学校周边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家庭。

自2012年开始,农科院附小生源逐年增长,从100o人增长到2000多人,办学空间严重不足,学校急需扩大办学空间。

而本学区内的艺术师范附属小学(现为农科院附小政法路校区)、向东小学(现为农科院附小气象路校区)两所学校原是打工子弟学校,90%以上是非京籍学生,学生家长大多在周边批发市场做生意,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每年都需要通过学区协调解决生源困难。

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海淀区教委于2015年7月正式成立农科院附小教育集团,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满足学区内百姓上好学的诉求。

但当时许多家长担心农科院附小合并后优质教育资源会被稀释,还有人担心只是形式上合并“、挂牌”而已,被合并的学校干部、教师也担心是否能够得到公平对待。

大家的质疑和观望最终都指向集团化办学能不能有效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目标。

集团建立伊始,我们通过一年时间实现校际融合、平稳过渡,用两年的时间促进各校区均衡发展,再用五年时间聚焦提质增效,进而实现整个集团的跨越式发展。

一、实践探索(一)合并初期:以情感相融为基础、制度创建做保障,促进各校区平稳过渡、运行畅通1.统一思想、达成共识2015年7月2日五校合并后一校五址的教育集团成立。

为使全体教职工尽快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我们确定了“促进融合,平稳过渡”的工作思路。

首先是干部融合。

在合并后的第二天,集团召开各校区行政人员全体会。

干部们彼此相互了解,畅谈过去与未来,互报原有学校优势项目和现有资源,并根据自身特点和意愿申报岗位。

论如何促进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论如何促进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论如何促进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者:石波概要:为解决优质资源短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全面启动大学区管理制。

我们应该以中职示范校建设为突破口,在个别地区实行试点推行的政策,并取得成功经验,达到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大学区是以区域内优质学校吸纳相对薄弱学校组建的新型学校管理组织,通过推行大学区管理制,可以加速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和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基本满足广大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无论是原有的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还是新建学校的优质资源,都是打着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旗号,可是却加剧了教育的非均衡发展,这主要表现为:(1)抢夺生源,放大应试教育的恶果;(2)将城镇、市优质教师集中到少数学校,拉大了学校的两级分化;(3)重复建设,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而资源的浪费将由学生家长以及普通纳税人来承担;(4)优质教育扩张纵长了有钱就能享受好的教育的习气,加剧了社会分层,不利于工人阶层和贫困阶层子女接受高中教育。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无疑对我国教育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十五期间,伴随着我国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的到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认真审视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策略,妥善处理好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若干关系,有效化解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诸多矛盾,才能切实保证高中阶段教育持续的、稳定的、健康的发展,也才能为201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70%左右,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左右,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通过对当前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非均衡性的有效分析,我们知道,在全国范围内缩小高中教育的差距难度很大,当前以中职示范校建设为突破口,从不同的角度来促进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建立中职示范校为例,转变高中阶段教育观念为了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化发展,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实现底线的均衡化,转变教育观念,以中职示范校建设为突破口,来关注薄弱学校的建设情况,,当前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应该注重在对薄弱环节的侧重,更多的去扶持基准以下的薄弱学校,帮助它尽快赶上去,至少要达到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标准,其次,实现底线均衡要求制定区域内高中最低生均经费、最低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并将区域内最低生均经费和最高生均经费之间的差异。

学区化治理实施方案

学区化治理实施方案

学区化治理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区化治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区化治理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实施方案。

二、目标和原则。

1. 目标,通过学区化治理,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学校教育均衡发展。

2. 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公平公正,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社会参与,保障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具体措施。

1. 制定学区划分规则,根据学校数量、学生分布、教育资源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划分学区,保证每个学区内的学校数量和教育资源的平衡分配。

2. 完善学区内学校设施,加大对学区内学校设施的投入力度,确保学校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教学条件的改善,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3. 推进教师资源共享,建立跨学区的教师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师资培训、轮岗交流等方式,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利用。

4. 加强学区内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学区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学区内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运行等方面的监督和指导,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5. 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学校与家长、社会资源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保障措施。

1. 政府支持,加大对学区化治理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学区化治理的顺利实施。

2.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学区化治理,共同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

3. 监督评估,建立健全学区化治理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学区化治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学区化治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五、总结。

学区化治理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按照以上的实施方案,不断探索和完善学区化治理的工作,为建设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体系而努力奋斗。

学校学区制改革工作总结

学校学区制改革工作总结

学校学区制改革工作总结近年来,学校学区制改革工作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各地纷纷进行了学区制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积极参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学校学区制改革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首先,在学校学区制改革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学校的主体作用,加强了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能力。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区划分方案,我们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使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

同时,我们还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其次,在学校学区制改革工作中,我们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教育。

通过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注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最后,在学校学区制改革工作中,我们积极加强了家校合作,形成了教育共同体。

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我们加强了家长的教育意识,使家长能够更好地参与学生的教育,形成了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们还注重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总的来说,学校学区制改革工作在我国各地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学校学区制改革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能够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完善学校学区制改革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桂林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桂林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桂林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政策解读一、起草背景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是通过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将试行学区制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自治区也于2014年,在我市七星区开展了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取得一定成效。

2016年12月,自治区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通知》(桂政办发〔2016〕168号),2018年5月22日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桂林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市政办〔2018〕24号),为落实自治区和桂林市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区教育科技局组织人员研究制定了《桂林市雁山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二、意见采纳《实施办法》先后向各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广泛征求了意见,经区人民政府审定通过后,于2018年8月28日桂林市雁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雁山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雁政办字〔2018〕45号)。

三、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目标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构建合作共生机制,积极开展学区制改革实践与探索,实现学区内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学校招生、质量评价的“六统一”,构建县域范围城乡、校际之间深度合作,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融合发展,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新机制。

四、学区的设置按照“城乡统筹、强弱搭配、相对就近”原则,根据雁山区县域内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校分布、距离远近等实际情况,采取城乡帮扶、学校联盟等多种组合形式进行设置,将雁山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五个学区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作者:冯嘉莉
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7年第06期
为了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水平,桂林市七星区在2008年开始了集团化办学探索,2014年成为我区首批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县(市、区),在坚持“优势互补、合理配置”原则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

一、学区制管理改革的历程
七星区下辖朝阳乡,以及穿山、东江、七星、漓东4个街道办和华侨旅游经济区,常住人口25.8万,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20所,其中原厂(场)办学校、农村学校占80%,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较为稀缺,各校办学水平差距较大。

在此背景下,七星区进行了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改革的探索。

七星区的探索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为思考探索阶段(2008—2010年),即集团化办学思路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解决转变观念、确定思路等问题,七星区教育局先后三次派人到深圳市、南京市、杭州市等地观摩学习,然后结合城区实际提出了初步构想。

二为启动实施阶段(2010—2013年),经过之前两年的论证,2010年5月,七星区正式组建了桂林市育才教育集团和桂林市七星托幼教育集团,吹响了集团化办学的号角。

三为扩大推进阶段(2014—2020年),七星区以成为自治区首批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县(市、区)为契机,按照城区统筹、集团自管的思路,以集团化办学为载体,进行“提质升级,促进均衡”“优质带动,缩小城乡差距”“九年一贯制,探索学段贯通”“百花齐放,特色办学”四个方面的探索,成立了7个学区(教育集团),正式开始多层次、全方位的学区制管理改革。

为了有效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形成持续发展动力,七星区始终坚持城区监管、集团自查的管理思路,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在城区监管层面,七星区定期召开各集团领导班子会议,组织各集团总校长组成检查小组,深入各集团了解办学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集团自查层面,七星区要求各集团定期召开集团会议,总结经验、梳理问题,针对相关问题商讨解决方案。

二、通过“七化”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
(一)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均衡办学条件
自铺开学区制管理改革以来,七星区依照国家标准,深入实施学校改(扩)建工程、校舍安全工程等,同时以创建标准化实验室、示范性图书室和信息化达标校园为抓手,为各学校尤
其是农村学校配齐配足了实验器材、功能室配套设备和图书,实现了校园网100%覆盖,优化了各校办学条件。

2016年1月,七星区顺利通过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国家督导检查。

(二)推进集团建设制度化,完善运行机制
七星区制定了《七星区推行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教育集团完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制度,确保集团各项工作有序运转。

七星区还实行工作月报制度,每月出版《七星区教育集团工作月报》,宣传各集团的工作亮点,为集团间的交流学习搭建平台。

(三)推进集团管理立体化,创新管理机制
七星区构建了由城区政府、教育局、集团、学校组成的四级管理体系,通过“一会制”(管委会)、“两交流”(校长、教师相互交流)、“三共享”(共享办学理念、教学资源、科研成果)、“四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管理制度、教科研要求、评价制度),以及“四中心一室联动”(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质量监控中心和集团办公室)等,从纵向上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从横向上保障集团内部管理的有效开展,形成了立体化的管理体系。

(四)推进经费拨付专项化,确保改革进度
为保障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顺利推进,近三年,七星区确保各项经费专款专用:每年拨付专项经费135万元,用于各集团开展教育教学、教师培训和教科研等活动;每年拨付教师交流专项经费100多万元,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与交流,确保教师交流工作有序开展;每年拨付学校现代化建设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于建设“三通两平台”,让管理、办公、教研网络化成为各集团发展新常态,有利于各校通过网络进行集体备课、远程上课和评课,实现互通有无、无缝对接。

(五)推进教师交流多元化,均衡配置师资
七星区建立健全学区内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出台了《七星区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工作方案》,每年选派10%的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0%的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顶岗锻炼,不断扩大优质学校教师与薄弱学校教师的交流范围。

七星区提出集团内成员学校要实行捆绑考核,各校领导要相互挂职,优秀教师要跨校任课、送课、评课,同学科教师要联合开展科研、竞赛、论坛等活动。

七星区组织辖区名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等成立教学指导团队,或开展巡讲、专题讲座,或深入教师课堂,现场为教师答疑解惑、指导教学。

七星区大力培养新教师,所有新招聘定岗的农村学校和偏远学校的教师,要先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一到两年,再回到入职学校任教。

据统计,七星区近三年共交流教师367人次,实现了区域优秀师资配置的基本均衡,提升了城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六)推进教研引领集团化,提高教育质量
全面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后,七星区教研室转变教研指导方式:改变了教研视导方式,由过去“一校一视导”“一校一反馈”转变为“一集团一视导”,即各集团先完成内部自查,再以集团为单位向教育局反馈;改变了教研督导对象,以前的督导对象是学校,现在是集团,解决了过去教研员紧缺、指导力量分散的问题;改变了赛课形式,过去城区级学科赛课的参赛单位是学校,现在以集团为单位,为农村教师提供了更多锻炼、学习的机会。

(七)推进自我诊断常态化,促进均衡发展
加强集团自我诊断,是七星区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的一项有效措施。

诊断的目的是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根据诊断结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七星区采取的诊断方式有三种:一是集团自诊,即通过集团领导会议、集团教师代表大会等,针对本集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二是集团互诊,即由城区教育局组织各集团总校长组成诊断小组,现场诊断各学校的办学,或通过“校长沙龙”进行集体会诊;三是召开现场推进会,即组织各校领导观摩城区某教育集团的建设成果、特色,为其他教育集团提供参考经验。

随着学区制管理改革的深入推进,七星区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优质教育资源得以重新调配、组合,城乡学校呈现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七星区薄弱学校学区生不断回流,如:桂林市育才教育集团跃进中心校2014年学区生比例为56.74%,集团化办学后,2015年学区生比例上升到62.07%,2016年秋季学期达到了65.43%;桂林市东城教育集团七星中心校2014年学区生比例为28.95%,2015年上升到35.47%,2016年达到了41.21%。

如今,七星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愿意学留在家门口的好学校上学。

(本文作者系桂林市七星区教育局副局长)
(责编蒙秀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