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交汇处,综合能力显

合集下载

高一数学必修一章节重点知识点1~4单元

高一数学必修一章节重点知识点1~4单元

高一数学必修一章节重点知识点1~4单元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高一数学必修一章节重点知识点1~4单元篇1集合的运算运算类型交集并集补集定义域r定义域r值域>0值域>0在r上单调递增在r上单调递减非奇非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1)在[a,b]上,值域是或;(2)若,则;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3)对于指数函数,总有;二、对数函数(一)对数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记作:(—底数,—真数,—对数式)说明:○1 注意底数的限制,且;○2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两个重要对数:○1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2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幂值真数=n =b底数指数对数(二)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且,,,那么:○1 +;○2 -;○3 .注意:换底公式:(,且;,且;).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1);(2) .(3)、重要的公式①、负数与零没有对数;②、,③、对数恒等式(二)对数函数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注意:○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

如:,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且 .2、对数函数的性质:a>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1,且∈_.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高三数学期末考试综合质量分析

高三数学期末考试综合质量分析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三数学期末考试综合质量分析》的⽂章,供⼤家学习参考! ⼀、试卷总体分析: 本次⾼三数学模拟试题从整体看,既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重点考查,也注重了对能⼒的考查。

从考⽣的反映看,试题难度适中,最后两道⼤题考查深⼊,有较好的梯度和区分度;坚持重点内容重点考,考潜能,考数学应⽤,在“知识的交汇处命题”有新的突破,反映了新课程的理念,试卷注重对常规数学思想⽅法以及通性、通法的考查,注重认识能⼒的考查,注重创新意识,稳中求新,新中求活,活中凸显能⼒。

——深化能⼒⽴意,在知识的交汇点处命制试题试题在利⽤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前四道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设置了⼏道把关的数学解答题,试题中较容易的是17题、18题、19题和20题,考查的内容分别是三⾓、概率、空间⼏何和导数与函数,重点考查了降低要求的概率和空间⼏何。

试卷的两道题难度较⼤,第21题是数列题,第22题是圆锥曲线题。

本次摸拟考试数学试题注重综合性、应⽤性、探索性、开放性等能⼒型题⽬的考查,充分体现了能⼒⽴意,在考查学⽣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和⽅法的基础上,以逻辑思维能⼒为核⼼,同时考查了学⽣的学习能⼒、运算能⼒、空间想像能⼒、应⽤能⼒、探究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和创新能⼒,同时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考查。

试卷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的考查。

试题强调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意从学科的整体⾼度出发,注重各部分知识的综合性、相互联系及在各⾃发展过程中各部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知识络交汇点设计试题是本次模拟考试的⼜⼀道风景线,如试题很多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第17题为向量与三⾓函数的交汇,第18题为概率与复数的交汇,第21题为数列与推理与证明的交汇,第22题为向量与解析⼏何的交汇。

本次模拟考试抓住知识络的交汇点,设计出具有综合性的新颖试题,以达到较全⾯的考查考⽣的数学基础和数学素养的⽬标。

数 列 创 新 试 题 的 特 点

数 列 创 新 试 题 的 特 点

数 列 创 新 试 题 的 特 点目前高考创新试题中,数列试题占有很大比例,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给予高度注视.那么高考数列创新试题都有那些特点呢? 1. 新在“文字叙述”长一般来讲,高考数列创新小题都要创设一个新情境,所以大都文字叙述较长,在求解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细心推敲,可以说这里有意考解读能力.例1已知n 次多项式1011()....n n n n n P x a x a xa x a --=++++,如果在一种算法中,计算0(2,3,4,...,)k x k n =的值需要1k -次乘法, 计算30()P x 的值共需要9次运算(6次乘法, 3次加法), 那么计算0()n P x 的值共需要 次运算.现给出一种减少运算次数的算法:0011(),()()(0,1,2,...,1).k k k P x a P x xP x a k n ++==+=- 利用该算法, 计算30()P x 的值共需要6次运算, 计算0()n P x 的值共需要 次运算.解说:本题的叙述显然较长,不仅定义了新“算法”,而且给出一个实例,我们要仔细解读.依其定义,30220130003)(a x a x a x a x P +++=,因计算0(2,3,4,...,)k x k n =的值需要1k -次乘法,所以30()P x 的运算次数为:乘法是60123=+++,加法是3次,故有9次.由此产生规律: n n n n n a x a x a x a x P ++++=-- 202101000)(的运算次数为2)3(2)1(21)2()1(+=++=+++-+-+n n n n n n n n n . 对于第二问,因3023)()(a x xP x P +=,2012)()(a x xP x P +=,1001)()(a x xP x P +=, 因)(00x P 为常数,所以三式中每次一个乘法运算和一个加法运算,共有623=⨯次,由此得: n n n a x xP x P +=-)()(01,1021)()(---+=n n n a x xP x P ,…,1001)()(a x xP x P +=,这些式子中每个需要进行一次乘法和一此加法,故共有算法n n 22=⨯此. 即第一个空填2)3(+n n ;第二个空填n 2. 2. 新在“知识交汇”强高考命题立意是在知识交汇处设计问题,强化综合能力的考察,以突出选拔功能.所以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厚的试题不断出现,数列小题表现在这方面尤为突出.例2一给定函数)(x f y =的图象在下列图中,并且对任意)1,0(1∈a ,由关系式)(1n n a f a =+得到的数列}{n a 满足)(*1N n a a n n ∈>+,则该函数的图象是( )(A ) (B ) (C ) (D )解说:此题是数列和函数的交汇,不仅考察综合能力,而且考察思维灵活性.如由条件)(1n n a f a =+及)(*1N n a a n n ∈>+得:n n a a f >)(,则当)1,0(∈x 时,函数)(x f 的图象在直线x y =上方,故A 真.例3 设F 是椭圆16722=+y x 的右焦点,且椭圆上至少有21个不同的点P i (i =1,2,3,…),使|FP 1|,|FP 2|,|FP 3|,…组成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则d 的取值范围为 .解说:此题是解析几何与数列交汇,我们先由解几知识得椭圆上的点到右焦点距离最小值是17-=-c a ,最大值是17+=+c a .因此,如果等差数列递增,则17||1-=FP ,那么1720)17(||21+≤+-=d FP,由此得1010≤<d ;如果等差数列递减,则17||1+=FP ,那么1720)17(||21-≥++=d FP ,由此得0101<≤-d 。

别样的形式同样的精彩——创新背景下均值不等式的运用

别样的形式同样的精彩——创新背景下均值不等式的运用

96寸’≯擞・7高中版
万方数据
2014年6月
鱼型』_2兰兰三掣:(戈+1)+4,+5.
咒+1 咒+1
…题照耋 以年平均盈利额为:—lln-(n—%n)-9:10一f斛旦1≤10一6:


n/
三、以立体几何为背景——几何代数不
分家
某些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如能构造出函数关 系,仍可利用均值不等式求解. 例3某几何体的一条棱长为、/丁,在该几何体的 正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是长为x/6的线段,在该几何 体的侧视图与俯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分别是长为。和b
一、以三角为背景——最值求解是不变的
旋律
各省市的高考试题中对均值不等式的考查,均以最 值问题为背景. 例1设AABC的内角4、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 有些数学问题,将真分式变为分子为常数的繁分 式,对分母应用均值不等式求解.
二、以函数为背景——“分离常数”褪去隐
形的外衣
b、c,且acosB—bcosA=二c.
且在礴由上方的半圆,J7、7I所表示的刀n
肘所表示的区域是半径为1
./士,\
区域是矩形,在M内随机取一个一1一f
10≠1互
点,求这个点落在N内的概率的 最大值,即求矩形面积的最大值.
易知矩形面积s=2£佴(O<t<1).由均值不等式,得s=
2、/双T二万≤Biblioteka ×鱼望二盟:1,故所求概率的最大值为

函2
五、以线性规划为背景——变亦是不变
有些问题从表面上看并没有均值不等式的身影,但 深入理解题意后,隐性的均值不等式关系便显现出来.
解析:据题意构造长方体,如图1所示.
例5设不等式组』戈V一1≤o,表示的平面区域为
【v≥0

视域融合的名词解释

视域融合的名词解释

视域融合的名词解释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视域融合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

但什么是视域融合呢?简单来说,它是指不同领域或者不同维度的观点、知识或理念之间的融合与整合,以达到共享、互补和创新的目的。

它不仅仅带给我们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视域融合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学科交叉、跨学科合作、知识整合等。

通过不同学科间的交汇融合,可以让我们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问题。

当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集聚在一起,他们的专业背景和经验将相互影响并产生其他学科所不能达到的创新。

这种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可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从而带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考。

除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视域融合还可以通过知识整合来实现。

知识整合是将各种分散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关联和整合,形成一张更加完整、立体的知识图谱。

这样一来,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某一问题,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联系。

通过知识整合,我们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视域融合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拓宽思维边界,从而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环境。

传统上,我们倾向于从一个学科或一个视角出发去解决问题,这往往会导致我们的视野受限,思维陷入狭隘。

然而,当我们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观点和经验相结合时,我们的思维就会变得更加灵活和宽广。

我们能够看到问题的不同层面和维度,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种跨领域的视野融合,也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使我们做出更具前瞻性和独特性的贡献。

视域融合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科学研究中,视域融合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的合作,推动科学发展。

在商业领域,视域融合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新的商机和创新方向。

在教育领域,视域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社会问题解决中,视域融合可以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的多个层面,找到更加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

跨学科整合经典案例

跨学科整合经典案例

跨学科整合经典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跨学科整合经典案例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理论和知识相结合,应用于某一具体问题或领域的实践过程。

这种整合可以促进知识的互补和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领域都在倡导跨学科整合,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挑战和问题。

一、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跨学科整合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整合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科学家们不仅可以研发新型医疗设备和药物,还可以改善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利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开发出了微型植入式医疗器械,可以实现对人体内部疾病的精准检测和治疗,为病患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城市规划领域:跨学科整合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倾向于单一学科的观点,容易出现狭隘的视野和片面的解决方案。

而跨学科整合可以将城市规划、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分析城市发展中的多个层面和因素,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全面和科学的建议。

一些城市规划师通过整合环境科学和人口学知识,设计出了更加环保和宜居的城市规划方案,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领域:跨学科整合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传统的教育往往按照学科的分工划分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容易导致知识的割裂和孤立。

而跨学科整合可以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整体和系统的认识。

一些学校通过整合文学、历史、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设计了多学科综合课程,使学生能够在见识到不同学科的交汇之处,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四、创新设计领域:跨学科整合在创新设计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设计过程需要兼顾美学、功能性、使用性等多个方面,而单一学科往往无法涵盖所有需求。

通过整合设计学、心理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设计师们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创造出更具有创意和竞争力的产品。

一些设计公司会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一起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和趋势。

知识和能力并举,传统与创新齐飞

知识和能力并举,传统与创新齐飞
知识和能力并举,传统与创新齐飞
——浅析2012年全国普通高考山东数学试卷
纵观2012年普通高考山东卷数学试题,在秉承山东近几年自行命题形成的独立风格的同时,出现了诸多创新和突破。试卷在全面考查中学数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对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素养的考查,从基本结构、试题难度、区分度、试题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称得上是一份出色的试卷。
今年的数学试卷,注重文理差异,六道解答题只有函数及导数的应用是姊妹题,并且对最后一问做了文理差异的恰当处理;选择题和填空题中虽有部分相同,但题序也做了合理地布局,充分考虑到文理考生的差异,体现出对文理科考生的人文关怀。
2012年山东数学试卷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系统地考查了数学思想、方法和素养,试卷科学严谨,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较高的信度,试卷在分值分配以及题目设计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将更加有利于我省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
其次,在题目的设计方面,也显示出诸多亮点和创新,仅举几例加以说明。
(1)文理科第12题,以函数图象和性质为依托,巧妙结合了函数图象的公共点、函数图象的对称性、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对考生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体现了较高的区分度。文理科第16题,以实际生活中的旋轮线作为载体,加以合理的数学抽象,系统考查了向量的坐标和运算,试题形式新颖,生动活泼,同时作为填空题的最后一题,也有着一定的难度和较好的区分度。选择、填空题的这两道收官题,为数学思维水平高的考生留足了思维驰骋的空间。
一、突出能力,强化思学基本能力、基本思想的考查,把考纲中要求的各种知识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统一处理,充分吸收了新课改的实践成果,大胆创新,形式新颖。
1、 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试题设计和试卷分值分配方面进行了调整

其他(心得)之谈高中学习中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其他(心得)之谈高中学习中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其他论文之谈高中学习中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学科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文理相通、学科相融已是大势所趋。

跨学科的综合测试题,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加大,“ 3+综合”中的综合科目已经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相互交叉与融合,考查学生运用多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生产、生活、社会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综合,实施综合,在搞好学科内综合、夯实“三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跨学科的联系,渗透、融合的力度,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跨学科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之问紧密的和明显的相互作用,包括从简单学习思想,甚至全面交流整个学习观点、方法、程序、认识和术语及各种资料。

学生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科学地探究事物的发展过程,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能力是能力要求中最高层次的能力。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在多种学科知识综合基础上进行的,是建立在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首先要求教师有这种综合意识,培养一专多能综合学习的教师队伍是进行综合学习的关键。

综合课程对教师的认知结构、认知水平、能力素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一专多能,在熟悉一门分科知识的同时还要熟悉相关学科的内容。

二是要有较强的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因为综合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的问题体系,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单纯讲授的教法,而代之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是要求教师具备指导综合活动课的能力。

综合课的教学要求课内外结合,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进行的以活动为特征的综合学习,是综合课教学的重要渠道和必要补充。

要上好这类综合活动课同样需要教师的指导。

除此之外,具体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1、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这是培养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基本前提。

跨学科综合学习十分重视各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思路,给我们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以启示: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基本前提是夯实学科基础,打好扎实的基本功。

基于“知识交汇”的客观题评析

基于“知识交汇”的客观题评析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版)
21 0 2年 2 月
2 对八份试卷知识 交汇客观题数据统计情 况的分析 21 新课标 卷加 大客 观题 . 中知识交汇题 的考查
为 了 了 解 20 04年 至 2 1 01
函 数
表 220 04年至 2 1 年 知识交汇 客观题考查知识点一览表 0 1 知识点 2 1 年 2 1 年 2 0 年 2 0 年 2 0 年 2 0 年 2 0 年 2 0 年 01 00 09 08 07 06 05 04
( 旧课标卷选取 2 0 年至 20 年共三年 ) 06 08 , 进行统计如下表 4 .
收稿 日期 :0 2 O — 1 2 1 一 1 1
通讯作者 : 黄
雄(9 7 )男 , 16一 , 中学高级教师. — a : 6856 13 o E m ih 735@ 6. m lx c

1 4 0・
1 3 l 2 1 O 0 2
年福建省高考 自主命题理科数 三角
学试卷 中新 旧课标卷客观题题 量差异 ,对表 3 数据采用独 立
性 检验 , 现 : 发
! 塑= !
一 3 0×6 0×4 0× 5 0 — 6.0 5 25> 5. 4 02
2 . 细小知识 点是知识交 汇题 的重要载体 3
复数、 算法、 简易逻辑 、 定积分与极限等知识点 , 由于它们在高 中教学 内容中所 占的课时数少或者有 些知识点本身就是高考理科数学所特有的, 这些知识点一般不易在解答题中出现. 所以他们一旦在客观
题 中考查 , 往往 容 易与 其它 知 识点 交 汇 出题 . 则
题) 已知

几何
规划 、 二项式定理、 矩阵、 概率 集合 、 简易逻辑 、 复数

高考复习中自主设计试题的原则

高考复习中自主设计试题的原则
个原则。
楚 试 题 考 查 对 象 即 学 生 对 基 础 知 识 的 掌握 程 度 ,明 白 学 生 解 题 能 力 的 高低 ,还 要 体 现 设 计 试 题 的科 学 性 、针 对 性 。 那 么在 高考 复 习 中 ,如 何 才 能科 学地 自主 设 计 试题 呢 ?


结合 学生 实际 。试题 设计 要有针对 性
用。
高 鸯 复 习中 自主设 计试 题 的原 则
刘 晓旭
三 、面 向全体原 则
“ 众数 学” 已成 为我 国2 世 纪 上 半 叶 中小 学数 学教 育 大 l
的主 旋律 。 大 众 数 学 意 义 下 的 数 学 教 育体 系所 追 求 的 教 育
自主 设 计 试 题 在 高 中教 学 尤 其 是 高 考 复 习 中可 以起 到
生思维水平的 “ 最近发展 区” ;用好、选好背景知识材料 : 设置的 问题有趣 。能唤起 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创造 力:
教 师 适 度 指 导 ,正 如 波 利 亚指 出的 那 样 ,思 想应 该在 学 生 头 脑 中产 生 出来 ,而 教 师 仅 仅 只是 起 一 个 “ 产 婆 ” 的 作 助
四 、过程性原 则
《 学课 程 标 准 》提 到 :注 意创 设 情 境 ,从 具 体 实例 出 数 发 ,展 现 数 学 知识 的 发 生 、发 展 过 程 ,使 学 生能 够从 中发
现 问题 、提 出 问题 ,经 历 数 学 的发 现 创 造 过 程 , 了解 知 识
对 于 学 生 来 讲 , 一 张 考 试 试 卷 就 是 包含 知 识 、 能 力 、 情 绪 和 外 在 客 观 因素 等 内容 的 综 合 题 。 除去 影 响 考 试 的 情 绪 和 外 在客 观 因素 外 ,影 响 考 试 结 果 最 主 要 的就 是 知 识 和 能 力 两 大 关 键 因素 。 不 同 的 学 生 实 际情 况 也 不相 同 :有 些 学 生基 础 知 识 较 差 ,有 些 学 生 解题 能 力 较 差 ,有 些 学 生 两

注重基础 锐意创新

注重基础 锐意创新

注重基础锐意创新作者:吕俊芳来源:《中学生理科应试》2016年第09期今年陕西省高考数学试题是继连续十年(2006~2015)自主命题后的第一年采用全国卷(Ⅱ)(陕西、重庆、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海南等12个省区共用),文理科试题仍以高度相关的姊妹卷形式出现.试题结构与往年新课标基本一致,坚持在稳定中求创新,重视对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严格遵循考试说明的各项要求,具备基础性和综合性,对知识和能力实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且兼顾中学教学实际,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创新,更加注重数学在生活中具体的应用.同时试卷在坚持创新的基础上,从不同侧面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学习潜能,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和适宜的难度,与2015年相比,今年试卷整体平稳,难度略有提升.一、试题特点1.考查基础,探索创新试题充分考查考生对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理科第1题考查复数与复平面上点的对应关系,第2题、文科第1题考查集合的简单运算,其中包含不等式求解,理科第3题、文科第13题考查平面向量运算,理科第9题、第13题、文科第15题考查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同时,试题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如文科第10题、文理科第12题、理科第16题、第21题和文科第20题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函数,理科的第6题、第14题、第19题和文科的第4题、第7题、第19题考查了立体几何,特别是理科的第20题和文科的第21题这两道姊妹题,解答时都需要借助图象直观发现解题思路和结论,用严谨的逻辑推理进行证明,整个解答过程经历“画图——观察——探究——发现——证明”的过程,这些试题立意新颖,背景深刻,情境生动,设问巧妙,能很好的考查学生理性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理科的第4题、第11题、第20题和文科的第5题、第6题、第21题考查了解析几何,理科第10题、第18题和文科第8题、第18题考查了概率统计.在命题方法上,通过改造、移植、嫁接等方法编制了一批立意深远,背景丰富,表述简洁的新题.如理科的第5、10、15、17、18题,文科的第8、12、16、17、18等.文理科相同的题目有9道[(文,理):(6,4),(7,6),(9,8),(15,13),(16,15),(18,18),(22,22),(23,23),(24,24)],姊妹题有8道[(文,理):(1,2),(2,1),(11,7),(12,12),(13,3),(17,17),(19,19)(21,20)]. 相同知识点的考查以不同方式呈现,体现了对文科考生的人文关怀.试题以能力立意,注重从知识交汇处命题,考查各种数学能力,重点考查逻辑推理能力,特别是推理论证能力.例如,理科第14题、第15题、第19题、第21题、第22题、第24题和文科第16题、第19题、第21题、第22题、第24 题.立体几何大题是个折叠问题,突出了平面和空间的转换关系,综合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解析几何题和函数与导数题考查了考生的综合素质,数据处理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考查.在题目设计上探索创新,如理科第15题、文科第16题利用生活情境考查逻辑推理能力,文理科第17题考查考生对新函数定义的理解和运用,文科导数题不再压轴,比较常规,但是超越函数求导对考生有挑战性;圆锥曲线大题是压轴题,对考生的转化能力、计算能力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平淡中出新招,凸显了数学的魅力.2.注重方法,能力立意试题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以有关知识为载体,考查数学思想和通性通法.例如,文理科第12题、文科第3题、理科第20题、文科第21题考查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理科第17题、第21题和文科第20题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全卷多处体现了函数与方程、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体现.试题联系社会实践和考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考查考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有助于引导中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理科第5题的志愿者活动、文理科第18题的保险费用设计和文科第8题的交通红绿灯设计都凸显了对应用能力的考查,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时代气息.3.中档题比重增加,运算量略有提高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既注重全面又突出重点,中档难度试题比重略有增加,思维含量高,能力考查力度加大,提高了试题的层次和品位.如理科的第5、10、18、21题,文科的第12、16、17、21题等.今年高考依旧对支撑数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数列,三角函数(7,9题),立体几何,解析几何,计数原理与概率统计、函数与导数,做了重点的考查.4.注重通性通法,淡化技巧,突出数学应用试题坚持了通性通法在解题中的运用,要求运用基本概念分析问题,运用基本公式运算求解,利用基本定理推理论证,同时重视对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抽象思维、空间想象、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其中运算求解能力贯穿始终,如理科的第13题,求边长同时考查正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第16题函数导数考察一条直线同时是两条曲线的切线,第17题数列大题,看是简单,不小心就出错,第18题既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又全面的考察包括条件概率,数学期望的概率问题知识点,第19题立体几何问题,考查线面垂直的判定,二面角的运算以及空间向量方法应用,特别是第18题,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考查概率的计算与分布列,计算数学期望等.由高考改革方向来分析,以后体现数学应用的创新试题会逐渐增多.5.试题难度区分合理,更加有利于选拔试题分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选择填空题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选择题比较容易,如理科的第12题也可通过特殊函数解决,第17、18、19题重点考查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利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通法,就是第17题数列有点小变化,第20、21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与一定的探究能力,试卷整体难度分布比较平缓,难度分布也是由易到难,具有较好的梯度.通过对试题由浅入深的设置,使得思维深入有一定难度,有较好的区分功能,第20题第一问,比较常规,只要掌握斜率的互换,能简化运算,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第二问思路简单,就是运算要求高,若考生数学意识强,能快速转化成不等式,很快就能得到答案.第21题函数导数,第一问不难,直接求导,判断增减性,第二问关键是利用第一问结论,巧妙转化,判断零点的范围,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和运算转化能力,有很好的区分度.选做22题考查三角形相似,求证四点共圆与以往直接考察相交弦,切割线定理不同.第23题极坐标参数方程比较常规,第24题不等式也比较常规.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今年高考数学试题全国卷(Ⅱ)在体现新课标理念、试卷结构、题型设置以及命题风格上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在全面检测双基的同时,特别注重对思想方法与创新能力的考查,强调通性通法,淡化技巧,稳中求变,锐意创新,这正是符合新时代的教学理念.二、试题对今后教与学的几点思考(1)试题再一次说明高三复习课还是应该立足于中档基础题,回归课本,力求知识的系统和全面,以求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规律,基本题型等.(2)在落实了基础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能尽量地上升到一定的分析问题、转化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层面.(3)考生审题不清,思维定势,写题过程不规范;不注意细节,考虑问题不全面;基本的变形、转化手段缺乏等弱点是历届高考数学试卷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鉴于此,规范的板书示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4)高三一年检测次数较多,检测内容特别是一轮复习阶段应根据教学进度作适当延展命题,既要促优,又要考虑大面积的中差生,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外来试题要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切忌整卷搬用,要更好地甄别,删增重组,既有目标又有侧重点的检测.(5)统揽文理全卷,仔细品味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考生盲目的题海战术,做再多的题也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高中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看、做、想、研”的基础上强化训练,方能获得较好的应试效果.三、2017年高考数学命题趋势预测《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考试性质、考试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并给出了题型示例.在考试性质中明确指出:高考除了具有一定的信度、效度,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数学学科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重视考查中学数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又注重考查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在强调综合性的同时,也要注重试题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由《考试大纲》及2016年全国高考数学卷Ⅱ,预测2017年高考数学命题有以下两种趋势.1.课本习题拓展化教材例习题的设计新颖别致,难度接近高考,颇有拓展、开发和挖掘的余地和空间. 2016年全国高考数学卷Ⅱ中,有相当一部分小题源于教材,综合题也是由课本例、习题的组合、肢解、嫁接、加工或延拓而成.因此,要充分发挥课本例、习题的基础性、典型性、示范性的功能作用.2.研究性学习成果化如何检测“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效果,考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逐步养成的探索创新精神,这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难点.2016年全国高考数学卷Ⅱ对此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如文科的第8、12、16、17(Ⅱ)、21(Ⅱ)题等,理科的第5、10、12、15、20(Ⅱ)、21(Ⅱ)题等,都颇有研究性的味道,它们形式活泼,取材新颖,可谓匠心独运,很好地考查了新课改研究性学习的新理念.可以预测,2017年高考数学试题将会更加注重倡导研究性学习,更进一步显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四、2017年高考数学复习备考建议2017年高考数学还将采用全国卷,为了有效备考,首先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考试大纲》一般在每年的3月初公布,不过连续几年的数学《考试大纲》的变动微乎其微.因此,在《考试大纲》未公布前,可先参阅2016年的《考试大纲·课标Ⅱ》,从宏观上准确掌握《考试大纲·课标Ⅱ》中的精神和考试性质,准确掌握考试的内容,做到复习时不超纲,不做无用功;从微观上细心推敲高考内容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要准确掌握哪些内容是要求了解的,哪些内容是要求理解的,哪些内容是要求掌握的,哪些内容是要求灵活应用的.细心推敲考查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各有哪些,细心推敲要考查的四种能力. 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学会自信,充满动力备考;学会拼搏,加足马力备考;学会计划,周密安排备考;学会总结,不断优化备考;学会选择,突出重点备考;学会迁移,抓住根本备考;学会循序,遵循规律备考;学会“弹琴”,协调关系备考;学会自主,主动自觉备考;学会考试,镇定自如备考. 在具体操作上,应尽力做到以下几点.1.深化基础知识,挖掘教材潜力从基础谋发展,课本是根本,是高考试题的主要知识载体,是高考命题的生长地,是《考试大纲》制订的主要依据.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多数试题源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教材例、习题的加工和拓展,充分表现出教材的基础作用,教材中的许多习题与例题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思想精髓. 夯实基础,回归课本,开放思维,在复习中要注意总结、提炼并灵活运用.2.加强对典型问题的研讨,提高解题效率近几年数学高考题依据《考试大纲》,在努力保持连续稳定的前提下,在改革中发展,在探索中创新,每年都有一些背景新颖、内涵深刻、富有新意的试题,逐步推出了应用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图表信息题等.复习中应加强并通过对典型问题的研讨,探求试题的一般规律,即通性通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而旁通.3.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通法所谓通性通法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应该重点掌握的方法,但不是每一道题都需要通性通法来解决.高考试题一般不追求特殊技巧,着重在“通性、通法”上大作文章.总结数学学科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重点放在有价值的常规方法的应用上,特别是教材中每章知识所给出的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4.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把握数学学科特点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数学概念、理论的相互联系和本质所在,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只有深刻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把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才能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考试大纲》中所涉及的数学方法有: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归纳法、坐标法、参数法、类比法、特殊法、一般法,观察与分析、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类比、归纳和演绎等.数学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等.建议在每轮复习中,想方设法诱导学生深刻体会.5.精选考题,加强练习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及各省市高考模拟试题等,可以说都是各地数学命题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考试大纲》的具体且权威的诠释,具有很好的导向性和示范性,是十分珍贵的复习资料.在复习中根据学情有针对性的精选一些中低档题并适当拓展或超前,以课本例习题的变式,特别是近几年的全国课标卷的变式为载体做好滚动检测,诱导学生认真演练,建议基础小题保分练,经典小题强化练,易错小题辨析练,高频考题保温练,创新小题技能练,中档大题规范练,整合大题纵横练,压轴大题突破练.练思维练规范,及时反馈,发现不足,对点补救.诱导学生记录心得体会,分析错解原因,再学失分考点,写下心路历程.在总结中进步,在反思中提升.这对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肯定是大有裨益.对于决战2017年高考学子,祝愿新高三学子能够经历高三一年风雨,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2017年高考中取得最最优异的成绩.(收稿日期:2015-07-12)。

如何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落到实处范文三篇

如何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落到实处范文三篇

如何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落到实处范文三篇第一篇: 如何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落到实处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又到了本学期教学总结的时间,反思在这一学期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体育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体育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圆满结束,收获不少,下面我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下总结,并为新学期的工作确立新的目标。

一、思想认识在这一学期里,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在思想上严格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

一学期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

当新的学期来到时,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好同志。

二、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使学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形成。

运动负荷由小到大,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学生上课积极性高,能在老师的要求下积极锻炼,对学生本身增强体质,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对高中生的学生课堂教学行为规范的教学,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课堂常规。

通过体育课的锻炼,使那些有行动障碍的学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感受到了学校、班级和老师的温暖,有利子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尊心,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工作在这一学期里,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认真组织每天的跑操和课余训练工作,作为体育组的一员,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我们成功的组织了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增加了全校师生的运动参与热情培养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强化了师生们的团结拼搏意识。

在以后的工作,我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我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学校领导完成各项任务,为学校的美好明天更加努力。

如何教导学生学好函数

如何教导学生学好函数

如何教导学生学好函数学好函数总的策略是掌握每一种函数的性质,这样就可以运用自如,有备无患了。

函数的性质一般有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及周期性。

能够完美体现上述性质的函数在中学阶段只有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

以上是函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奇偶性可以衍生出对称性,这样就和二次函数联系起来了,事实上,二次函数可以和以上所有性质联系起来,任何函数都可以,因为这些性质就是在大量的基本函数中抽象出来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它们的。

一、我们要改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听课),多记(记概念,记公式),多看(看书),多做(做作业),多问(不懂就问),多动手(做实验),多复习,多总结.相信你一定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获得成功.1.上课多做笔记,集中精神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多回答问题。

注意培养思维是最重要的。

2.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多做一些练习。

3.有不会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向老师请教,千万不能只写答案,要注重过程,以免以后做题时出现同样的问题。

4.多做练习,可是不要过度疲劳,因为过度疲劳做的题一定准确率不高。

5.注意改错是最重要的。

只要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相信你一定会学有所成的。

二、注意改进学习习惯1.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三种不良习惯忽略理解,死记硬背:认为只要记住公式、定理就万事大吉,而忽略了知识导出过程的理解,既造成提取应用知识的困难,更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对知识推导过程中孕含的思想方法的吸取。

如三角公式“常记常忘,屡记不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进而也谈不上用三角变换解题的自觉性了。

注重结论,轻视过程:数学命题的特点是条件和结论之间紧密相联的因果关系,不注意条件的掌握,常会导致错误的结果,甚至是正确的结果、错误的过程。

如学习中看不出何时需讨论、如何讨论。

原因之一在于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模糊(如指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不等式的性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最值定理等知识)忽略及时复习和强化理解:“温故而知新”这一浅显的道理谁都懂,但在学习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应用者不多。

线性规划为载体 知识交汇显能力

线性规划为载体 知识交汇显能力

线性规划为载体知识交汇显能力
杨仁宽;利晓敏
【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
【年(卷),期】2011(000)022
【摘要】简单的线性规划是课程改革的新增内容,由于它在工、农业生产等领域有广泛运用,因而成为考查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切入点,特别是以线性规划为载体,使众多数学知识点有机地交汇在一起的创新题型,成为体现新课程数学高考“在知识的交汇处命题”的基本原则,也成为新课程教学及高三复习时特别关注的问题.现将近年高考题或模拟题,分类例析如下.
【总页数】2页(P4-5)
【作者】杨仁宽;利晓敏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从化中学;广东省广州市从化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数学知识物理用学科交汇显功能 [J], 王庆华
2.谈线性规划中的知识交汇 [J], 毛冲
3.线性规划问题与其它知识的交汇 [J], 邵晨曦
4.谈线性规划与其他知识的交汇 [J], 石卫东; 王媛
5.关注交汇,提升能力——例谈数列与其他知识的交汇 [J], 童永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七年级数学引起数学知识交汇的

七年级数学引起数学知识交汇的
解:∵ f ( x) ∴A=2; 又
A A A A cos(2 x 2 ) 1 ,由题知 1 3 , 2 2 2 2
T 2, 2, ∴ 即 , ∴ f ( x) cos( x 2 ) 2 , 2 2 4 2
令x 0, 得 cos 2 2 2 , ∴ 2 k













三、 “几何”——引起向量与解析几何交汇
向量具有“数”与“形”的双重功能,而解 析几何的本质是利用 “数” 去研究几何问题。 “几 何”是把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若把向量点缀 于解析几何问题之中,能有效地考查学生运用数 学知识的能力。
例 3 .已知 x, y R , i, j 为直角坐标平面内 x, y 轴正方 向上的单位向量,若向量 a xi ( y 2) j, b xi ( y 2) j ,且
那么,两个不同的数学知识点如何交 汇?为什么可以交汇?引起交汇的原因是 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下面从“几个不同的数学知识为什么可以 交汇,即引起交汇的原因”这一方面谈一 点看法,探究引起数学知识交汇的几个 “关键词”,与同行商榷。
一、 “周期”——引起三角与数列交汇
周期是三角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而在 数列中有一种特殊的数列叫周期数列,把两 者交织在一起,使考查的问题新颖别致,有 效地反映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 2 . 已知 a (1 cos ,sin ), b (1 cos ,sin ) ,其中
(0, ), ( , 2 ), c (1,0) ,a 与 c 的夹角为 1 ,b 与 c 的夹角 为 2 , 1 2 ,求 sin 的值。

高一数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分享5篇

高一数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分享5篇

高一数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分享5篇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包含〞关系—子集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实例:设A={_|_2-1=0}B={-1,1}〝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③如果A?B,B?C,那么A?C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集合与元素一个东西是集合还是元素并不是绝对的,很多情况下是相对的,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集合,元素是组成集合的元素.例如:你所在的班级是一个集合,是由几十个和你同龄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你相对于这个班级集合来说,是它的一个元素;而整个学校又是由许许多多个班级组成的集合,你所在的班级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是一个元素.班级相对于你是集合,相对于学校是元素,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可见,是集合还是元素,并不是绝对的知识点2.解集合问题的关键解集合问题的关键:弄清集合是由哪些元素所构成的,也就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特征性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用列举法来表示,或用韦恩图来表示抽象的集合,或用图形来表示集合,比如用数轴来表示集合,或是集合的元素为有序实数对时,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表示相关的集合等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1.函数知识:基本初等函数性质的考查,以导数知识为背景的函数问题;以向量知识为背景的函数问题;从具体函数的考查转向抽象函数考查;从重结果考查转向重过程考查;从熟悉情景的考查转向新颖情景的考查.2.向量知识:向量具有数与形的双重性,高考中向量试题的命题趋向:考查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律;考查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考查平面向量与几何.三角.代数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3.不等式知识:突出工具性,淡化独立性,突出解,是不等式命题的新取向.高考中不等式试题的命题趋向:基本的线性规划问题为必考内容,不等式的性质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二交函数等结合起来,考查不等式的性质.最值.函数的单调性等;证明不等式的试题,多以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等知识为背景,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命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解不等式的试题,往往与公式.根式和参数的讨论联系在一起.考查学生的等价转化能力和分类讨论能力;以当前经济.社会生产.生活为背景与不等式综合的应用题仍将是高考的热点,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立体几何知识:_年已经变得简单,_年难度依然不大,基本的三视图的考查难点不大,以及球与几何体的组合体,涉及切,接的问题,线面垂直.平行位置关系的考查,已经线面角,面面角和几何体的体积计算等问题,都是重点考查内容.5.解析几何知识:小题主要涉及圆锥曲线方程,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圆锥曲线几何性质的考查,极坐标下的解析几何知识,解答题主要考查直线和圆的知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知识,涉及圆锥曲线方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定点,定值,范围的考查,考试的难度降低.6.导数知识:导数的考查还是以理科_题,文科_题的形式给出,从常见函数入手,导数工具作用(切线和单调性)的考查,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往往与公式.导数往往与参数的讨论联系在一起,考查转化与化归能力,但今年的难点整体偏低.7.开放型创新题:答案不,或是逻辑推理题,以及解答题中的开放型试题的考查,都是重点,理科_,文科_题.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1. 函数的奇偶性(1)若f(_)是偶函数,那么f(_)=f(-_) ;(2)若f(_)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 f(0)=0(可用于求参数);(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_)±f(-_)=0或 (f(_)≠0);(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2. 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_)]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_)≤b解出即可;若已知f[g(_)]的定义域为[a,b],求f(_)的定义域,相当于_∈[a,b]时,求g(_)的值域(即 f(_)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3)曲线C1:f(_,y)=0,关于y=_+a(y=-_+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_+a)=0(或f(-y+a,-_+a)=0);(4)曲线C1:f(_,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_,2b-y)=0;(5)若函数y=f(_)对_∈R时,f(a+_)=f(a-_)恒成立,则y=f(_)图像关于直线_=a对称;(6)函数y=f(_-a)与y=f(b-_)的图像关于直线_= 对称;4.函数的周期性(1)y=f(_)对_∈R时,f(_ +a)=f(_-a) 或f(_-2a )=f(_)(a 0)恒成立,则y=f(_)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2)若y=f(_)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_=a对称,则f(_)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3)若y=f(_)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_=a对称,则f(_)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4)若y=f(_)关于点(a,0),(b,0)对称,则f(_)是周期为2 的周期函数;(5)y=f(_)的图象关于直线_=a,_=b(a≠b)对称,则函数y=f(_)是周期为 2 的周期函数;(6)y=f(_)对_∈R时,f(_+a)=-f(_)(或f(_+a)= ,则y=f(_)是周期为2 的周期函数;5.方程k=f(_)有解k∈D(D为f(_)的值域);6.a≥f(_) 恒成立a≥[f(_)]ma_,; a≤f(_) 恒成立a≤[f(_)]min;7.(1) (a 0,a≠1,b 0,n∈R+); (2) l og a N= ( a 0,a≠1,b 0,b≠1);(3) l og a 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 a log a N= N ( a 0,a≠1,N 8. 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9. 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_.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5)y=f(_)与y=f-1(_)互为反函数,设f(_)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_)]=_(_∈B),f--1[f(_)]=_(_∈A)._.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_. 依据单调性,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_. 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1)分离参数法;(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反比例函数形如y=k/_(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自变量_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双曲线.由于反比例函数属于奇函数,有f(-_)=-f(_),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另外,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以得出,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向两个坐标轴作垂线,这点.两个垂足及原点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是定值,为∣k∣.上面给出了k分别为正和负(2和-2)时的函数图像.当K 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一,三象限,是减函数当K 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二,四象限,是增函数反比例函数图像只能无限趋向于坐标轴,无法和坐标轴相交.知识点:1.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作两坐标轴的垂线段,这两条垂线段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k|.2.对于双曲线y=k/_,若在分母上加减任意一个实数(即y=k/(_±m)m为常数),就相当于将双曲线图象向左或右平移一个单位.(加一个数时向左平移,减一个数时向右平移)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它实际上就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因此指数函数里对于a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对数函数.右图给出对于不同大小a所表示的函数图形:可以看到对数函数的图形只不过的指数函数的图形的关于直线y=_的对称图形,因为它们互为反函数.(1)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2)对数函数的值域为全部实数集合.(3)函数总是通过(1,0)这点.(4)a大于1时,为单调递增函数,并且上凸;a小于1大于0时,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并且下凹.(5)显然对数函数.高一数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分享5篇。

如何克服高中粗心的毛病

如何克服高中粗心的毛病

如何克服高中粗心的毛病美国学者哈尔莫斯说过掌握数学,就是善于解题,但不完全在于解题的多少,还在于解题前的分析、探索和解题后的深思穷究。

也就是说,解数学题不是要把自己当成解题的机器、解题的奴隶,而应该努力成为解题的主人,是要从解题中吸取解题的方法、思想,锻炼自己的思维。

这就是所谓的数学题要考查考生的能力。

那么解题前后该如何分析探索与深思穷究呢?要注意以下两点:一、克服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三种不良习惯1、忽略理解,死记硬背:有些同学认为只要记住公式、定理就万事大吉,而忽略了知识导出过程的理解,既造成提取应用知识的困难,更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对知识推导过程中孕含的思想方法的吸取。

如三角公式常记常忘,屡记不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进而也谈不上用三角变换解题的自觉性了。

因此,在记住了公式之后,还应该多琢磨书上的例题,和完成课后的习题,把这些死气沉沉的定理和公式用活,就如同你手上的钥匙,如果它能带领你开启一扇又一扇的大门,它才有价值,否则只是一块没有生气的金属而已。

2、不注重算理,忽视对运算途径的选择与实施:数学运算是按规则进行的,通用的规则和通行的方法当然要牢固掌握。

但静止的相对性和运动的绝对性又决定了数学解题中的通法不可能一成不变。

用看题或想题代替做题的学习方法,是引起运算能力差、导致运算繁冗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运用通性、通法、通则解决问题时,不能忽视算理,更应注重对合理简捷运算途径的猜想、推断与选择,那种不假思索、顺水推舟的做题方法必须改进。

3、忽略及时复习和强化理解:温故而知新这一浅显的道理谁都懂,但在学习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应用者不多。

由于在老师的精心诱导教诲下,每节课的内容好像都懂,因此也就舍不得花八至十分钟的宝贵时间回顾当天的旧知。

殊不知课上的懂是师生共同参与努力的结果,要想自己会,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切记从懂到会必须有一个自身领悟的过程,这是谁也无法取缔的过程。

二、消除复习巩固中的三种错误认识1、认为多做题可以代替复习理解:学好数学,做大量的配套练习是必要的。

小学数学辅导需要了解的一些知识

小学数学辅导需要了解的一些知识

小学数学指导需要认识的一些知识想要学好小学数学,除了在讲堂上仔细听授课后仔细复习以外,仍是要必需的进行小学数学指导,下边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学数学指导的详细知识吧。

1.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三种不良习惯。

忽视理解,照本宣科:以为只需记着公式、定理就万事大吉,而忽视了知识导出过程的理解,既造成提取应用知识的困难,更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对知识推导过程中孕含的思想方法的汲取。

如三角公式常记常忘,屡记不会的根来源因就在于此,从而也谈不上用三角变换解题的自觉性了。

着重结论,小看过程:数学命题的特色是条件和结论之间紧密相联的因果关系,不注意条件的掌握,常会致使错误的结果,甚至是正确的结果、错误的过程。

如学习中看不出何时需议论、怎样议论。

原由之一在于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模糊(如指对数函数的单一性,不等式的性质,等比数列乞降公式,最值定理等知识)2.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四种不良知态。

缺少对已学习过的典型题目及典型方法的累积:部分同学做了大批的习题,但见效甚微,成效不好。

究其原由,是迫于压力为达成任务而被动做题,缺少必需的总结和累积。

在累积的基础上加强题性、题感,逐渐形成模块,不停汲取此中的智育营养,方可感悟出隐蔽于模式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这就是从量的累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只有靠累积消化汲取才能升华。

在解决新问题时,缺少探究精神:学数学不做题目,等于入宝山而空返 (华罗庚语 )。

我们面对的社会,新的问题不停出现,无处不在,信息时代尤其这样。

学习数学,需要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停探究。

怕困难、过份依靠老师,长此以往便会形成不踊跃研究的习惯。

我们在讲堂教课中采纳先思后讲,先做后评的方法,正是为激发学习者的踊跃主动的探究热忱。

希望同学们加强自信、勇于猜想、主动配合教师,使数学讲堂教课成为学习者的思想活动的沟通过程。

3.复习稳固中的三种错误认识。

不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的系统性:高考数学科命题常在知识的交汇处考察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假如我们仅靠单一的知识掌握,缺少对知识间的联系与知识系统性的充足认识,必定会致使认识浅薄,综合能力差,自然很难获得优秀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交汇处,综合能力显
作者:一心
来源:《新高考·高三数学》2012年第06期
高考数学除了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外,更注重对知识内在联系、数学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同学们能够综合地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有一定难度或综合性的问题.多数高考题不只是蕴涵单一知识点,而往往是综合几个知识点,甚至一些客观题也涉及三个以上的知识点.因此复习时应十分关注知识的联系与交汇,尤其要注意如下几个重要的知识交汇处.
一、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
平面向量中的夹角是引起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交汇的主要因素,它把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有机地综合在一起,使问题得以充实与加强,能有效地考查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 设G是△ABC的重心,且有( 56 sin A ) GA +(40 sin
,则角B的大小为 .
B) GB +(35 sin C) GC =0
●解●析

,知56 sin A=40 sin B=35 sin C 由重心G满足 GA + GB + GC =0
利用正弦定理转化为边的关系,再利用余弦定理,即可求出角B的大小为60 ° .
二、平面向量与平面解析几何
向量具有“数”与“形”的双重功能,而解析几何的本质是利用“数”去研究“形”,利用“几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有效地考查同学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2 已知直线y=-x+1与椭圆x 2a 2+y 2b 2=1(a>0,b>0)相交于A,B两点.
(1)若椭圆的离心率为33,焦距为2,求线段AB的长;
(2)若向量 OA 与向量 OB 互相垂直(其中O为坐标原点),当椭圆的离心率
e∈12,22时,求椭圆长轴长的最大值.
●解●析
(1) 835(过程从略).
(2)将直线与椭圆方程联立,写出点A,B坐标的关系,由 OA ⊥ OB ,建立
a 2+
b 2-2a 2b 2=0,再由判别式,建立a 2+b 2>1,根据离心率e∈12,22,求出
426≤a≤62,从而得出答案.
三、数列与函数、导数
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数列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函数问题解决,而导数是处理函数问题的重要工具,所以数列很容易与导数交汇.
例3 已知函数f(x)=a ln x-ax- 3(a∈ R).
(1)讨论f(x)的单调性;
(2)求证: ln x<x-1对一切x∈(1, +∞ )成立;
(3)求证: ln 22× ln 33× ln 44× ln 55×…× ln nn
<1n(n≥2,n∈N *).
●解●析
(1)当a>0时,f(x)在(0,1]上单调递增,在[1,+∞)上单调递减;当a<0时,f(x)在(0,1]上单调递减,在[1,+∞)上单调递增.
(2)令a=-1,则f(x)=- ln x+x-3,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当x∈(1,+∞)时f(x)>
f(1),即 ln x<x-1对一切x∈(1,+∞)成立.
(3)这是数列问题,由于数列是特殊的函数,所以将其转化为函数的特殊值问题,先寻找或构造函数不等式.因为n≥2,n∈N *,则有0< ln n<n-1,所以0< ln nn<n-1n,
所以
ln 22×
ln 33×
ln 44×…×
ln nn<
12×
23×
34×…×
n-1n=1n(n≥2,n∈N *).
四、数列与解析几何
数列与圆锥曲线的交汇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引起交汇的主要因素是“点列”,点列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点”是解析几何的基本元素,另一方面“列”是数列的基本特征,把两者结合起来,能多角度考查同学们驾驭知识的能力.
例4 已知二次函数f(x)满足以下条件:①图象关于直线x=32对称;② f(1)=0;③图象可由 y=x 2-1的平移得到.
(1)求f(x)的解析式;
(2)若数列{a n},{b n}对任意的实数x都满足
f(x)g(x)+a nx+b n=x n+1 (n
∈N *),其中g(x)是定义在实数集R上的函数,求数列{a n},{b n}的通项公式;
(3)在(2)的条件下,设圆C n: (x-a n) 2+ (y-
外切,且{r n}
∈ N *),若圆C n 与圆C n +1
b n) 2= r 2 n(n
是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求数列{r n}的公比q的值.
●解●析
(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f(x)=x 2-3x+2.
(2)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函数f(x)的图象特征,即过点(1,0),(2,0),而对一切实数x,等式f(x)g(x)+a nx+b n=x n+1 (n∈N *)恒成立,所以特殊的f(1)=0,f(2)=0当然也
,成立,于是可以建立关于a n与b n的方程组a n+b n=1, 2a n+b n=2 n+1 解得a n=2 n+1 -1,b n=2-2 n+1 .
(3)根据圆C n 与圆C n+1 外切,得

-a n) 2+ (b n+1
r n+r n+1 = |C nC n+1 | = (a n+1
b n) 2
=2·2 n+1 ,所以r 1+r 2=42,r 2+r 3= 82 ,所以公比
q=r 2+r 3r 1+r 2=2.
五、导数与函数、解析几何
导数的引入给研究函数和切线带来便利,从而使切线为导数、函数、解析几何的整合提供了方向,通过切线把这三者完美地交汇在一起,出现了大量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试题,体现出高考稳中求新的特点.
例5 (2011年江苏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P是函数f(x)=
e x (x>0)的图象上的动点,该图象在点P处的切线l交y轴于点M,过点P作l的垂线交y轴于点N,设线段MN的中点的纵坐标为t,则t的最大值是.
●解●析
通过切线、直线的位置关系,建立t 关于点P横坐标x的函数:t=12-
,再利用导数法,求出t的最大值为12 e +1 e .
x e x+2 e x+x e x
六、新信息迁移题
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理解所定义的新概念、新运算,从中获得解题所需知识、信息,并立即将其综合应用于解题的过程中.这类题能较好地考查阅读理解、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后续学习的潜能.
例6
对于数列A:a 1,a 2,…,a n,若满足a i∈{0,1}(i=1,2,3,…,n),则称数列A为“01数列”.定义变换T,T将“01数列”A中原有的每个1都变成0,1,原有的每个0都变成1,0. 例如A:1,0,1,则T(A):0,1,1,0,0,1.设A 0是“01数列”,令A k=T(A k-1 ),k=1,2,3,….
(1) 若数列A 2:1,0,0,1,0,1,1,0,1,0,0,1,求数列A 1,A 0;
(2) 若数列A 0共有10项,则数列A 2中连续且相等的数对(两个数)至少有多少对?请说明理由;
(3) 若A 0为0,1,记数列A k中连续且都是0的数对(两个数)的个数为l k,
k=1,2,3,…,求l k关于k的表达式.
●解●析
(1) A 1:0,1,1,0,0,1;A 0:1,0,1.
(2) 数列A 2中连续且相等的数对(两个数)至少有10对.
证明:对于任意一个“01数列”A 0,A 0中每一个1在A 2中对应连续四项1,0,0,1,A 0中每一个0在A 2中对应连续四项0,1,1,0,因此共有10项的“01数列”A 0中的每一个项在A 2中都会对应一个连续且相等的数对,所以A 2中至少有10对连续且相等的数对.
(3) A k+1 中的00数对只能由A k中的01数对得到,设A k中有b k个01数对,所以l k+1 =b k.
A k+1 中的01数对有两个产生途径: ①由 A k中的1得到;②由A k中00得到,由变换T的定义及A 0:0,1,可得A k中0和1的总个数相等,且共有2 k+1 个,所以b k+1 = l k+ 2 k.
所以l k+2 =l k+2 k.
由A 0: 0,1,可得A 1:1,0,0,1,A 2:0,1,1,0,1,0,0,1.所以l 1=1,l 2=1.
对k的奇偶性分类讨论,利用累加法求出l k=13(2 k+1),k为奇数,
13(2 k-1),k为偶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