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哈三中带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省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相对,是指能够打破惯常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突出地表现在科学发明、理论和文艺创作等各种创造活动中。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起作用的复杂的系统过程,是由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和显意识思维互为补充、共同推动的结果。
认真分析这一复杂系统过程背后的心理过程,可以发现创新思维有在的结构体系。
依据创新思维是否具有依托目标,可将创新思维分为批判性创新思维、反思性创新思维和开拓性创新思维。
批判性创新思维是有依托的创新思维,即原有理论、观点和认识中的问题与不足成为创新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目标和靶子;反思性创新思维的依托较为隐匿,创新所依托和利用的实践经验以及实践中出现的种种情况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目标并不明确,需要反思、探析才能逐渐明确;开拓性创新思维是一种没有依托的创新,脱出了已有的框架,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性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三个层级的创新思维形成一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结构体系。
创新思维一般从批判性创新思维开始,逐步发展为反思性创新思维,再升华为开拓性创新思维。
这些创新思维都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的。
批判性创新思维是指能够突破已有成果的定势,对已有成果做出拷问和质疑的创新思维。
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敢于对司空见惯的“完美无缺”的事物进行考问和提出质疑,善于发现现有成果或制度中的问题和不足,能够敏锐地发现人们没有注意到或未予重视的某个领域中的空白、冷门或薄弱环节。
这种创新是对原有理论或制度的一种辨证否定和“扬弃”,往往以原有的理论或制度为创新的依托和靶子,属创新思维的开端。
东北三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扫描版含答案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2013年三省三校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1.B(曲解原意,原文说“就潮州人而言,大概认为……”) 2.A(强加因果,“其独特健康的饮食理念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喜爱”是“潮菜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的一种表现。
) 3. C(无中生有,文中无“……主要原因”) 4. C(纳,应为“接纳”、“容纳”之意。
) 5.B(②陈述对象为暴胜之。
④侧面表现隽不疑言谈惊人。
⑥隽不疑在朝中名高位重。
) 6. B(C项所说的“卫太子”只是“自谓折废施之以恩吏民聚观者阙下10.(6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 暂凭杯酒长精神 (2)枯松倒挂倚绝壁 崖转石万壑雷 (3)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11. (1)A E(答A 给2分,答E给3分,答C给1分。
) (B“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属于无中生有;C不是大众性,也不是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而是开篇设置悬念,首尾呼应,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完整;D不是老人看开了生死之事,而是老人抱定了与老妻同去的信念。
) (2)①表层含义:小说讲述的是一对老人的爱情故事,体现的是一种老式爱情,即中国传统的同甘共苦、夫唱妇随的爱情。
(3分) ②深层含义:“老爱情”中的“老”即为永久、永恒之意,真正的爱情永远青春不老。
妻子死了,丈夫也平静地“陪着妻子一起去了”。
老夫妻生死相依的爱情永存。
(3分) (3)形象:①自私、浅薄。
(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家里,凡事首先从自己的角度考虑。
)②不孝、不懂感恩。
(回到父母家,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
)(2分) 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中的女儿绝非是可有可无的闲人,老妇人的猝死与女儿的吵闹密切相关。
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作者是以女儿的浅薄和利己反衬老夫妻的宽容和仁慈。
(4分) (4)答案一:不应该删掉。
(1分)这个结尾看似离奇,但从小说的写作看,又是合理的。
(1分) ①结尾的这个情节恰是小说的高潮,那矮小的老人在和孙子的对话中就已经明确了死志,结尾这个情节就有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2013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详细答案解析黑龙江哈三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2013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海权构成了许多国家的战略追求,然而各国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却截然不同。
有的国家(英、美)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法、德)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英、美)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如俄-苏)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
海权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历史机遇在于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地理大发现,不同国家面对海洋的不同选择,尤其是东西方国家对历史机遇的不同把握,导致了不同的国家命运。
欧洲的一些国家抓住了历史机遇完成了国家崛起,而东方国家尤其是创造了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奇迹的中国,却与近代世界权势变革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这一巨大差异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世界历史表明,资本扩张与更新能力既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决定海权能否长久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
同时,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产业主导能力也是决定海权盛衰的重要因素。
在历史上,海上霸权国都分别主导了各自时代的技术革新,如葡萄牙的多桅帆船、荷兰的麦卡托航海图、英国的战列舰、美国的海军航空学等。
世界霸权国不仅是世界海军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经济领先产业的主导国。
由此可见,要成就大国海权,不仅需要足够强大的海军,而且还必须是世界科技的创新国,必须主导世界经济的领先产业。
因此,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尤其要摆脱那种强调大国崛起离不开海权支撑,而忽视海权背后一系列复杂社会因素的简单化思维。
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国的海军力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积极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实现了海军首次走出国门赴亚丁湾巡航。
而当前国际和国内社会,围绕中国海权发展动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均产生了激烈的争议。
哈尔滨市2013—2014学年高三第二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哈尔滨市 2013—2014 学年高三第二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古代还是现在,音乐与文学始终如 两支根茎相连的双生花,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西方文学对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古希 腊时候的歌曲,受诗歌散文影响的作品最初出现在羽管键琴和击弦古钢琴曲目上,有些 曲目是以《圣经》和希腊神话为主题的。
而有着强大影响力的歌剧在古代就显示出音乐 和诗歌的密切关系。
歌剧的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悲剧, 16 世纪末,意大利弗洛伦萨的艺术家认为,复调音乐的多声部织体严重阻碍了诗歌的情 感表达,提出复兴古希腊的悲剧的艺术主张。
于是出现了一批取材于希腊神话的歌剧, 这类歌剧旋律呈现出单声部主调性的风格,具有朗诵性的特征。
这是音乐史上重要的一 步,当然这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文学密不可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音乐的发展更加异彩纷呈,偶然音乐、概率音乐、具体音乐、 简约音乐等,各种难以归为某一流派的音乐大量涌现。
现代派音乐作品中有一首著名的 《4 分 33 秒》,作曲家约翰·凯奇让演奏者走上台,翻谱,静坐,下台一共经历的 4 分 33 秒,由“无声的音乐”引导观众注意周围一切响动而形成“有声的音乐”,而每人心 中的音乐也不同,更呈现出一种唯心的、偶然的不确定状态,这些音乐可以说与西方现 代文学原本就是同根而生的。
二战后,西方的物质文明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精神 文明的危机,这时期的西方文学作品也带有很大程度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因此,音乐和 文学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相同的背景下,更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意识形态。
法国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的诗集《邪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典型代表作品,而印象派 作曲家克劳迪奥·德彪西从《邪恶之花》中所写的“飘在夜晚中的声音与香味”作出了 他的《前奏曲》。
2013年哈尔滨市高考模拟试题
2013年哈尔滨市高考模拟试题(二)语文学科参考答案1. C2. B3. D4. D5. B6. A7. (1)翟光邺当时十岁,被明宗军队俘虏,因为他聪明,明宗让他陪伴在身边,给他取字叫永定。
(“以、俾、字”每处1分,句意2分)(2)宾客朋友到来,光邺就赊酒延请他们,谈论一整天,丝毫不觉厌倦,士大夫都赞赏他。
(“延,略,多”每处1分,句意2分)8. 描写了一幅梧桐叶落、寒蝉哀鸣的萧索凄凉的秋景图,渲染了冷清孤寂的氛围,为后文抒情作铺垫。
9. 表达了作者人已衰老而壮志难酬的伤感无奈以及梦想驰骋沙场、壮心不已的豪情。
10. (1)苟余情其信芳长余佩之陆离(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11. (1)AE(E项3分,A项2分,D项1分,选B或C项不得分)(2)①善良正直,自尊自爱。
②勇敢无畏,冷静机智。
③坚守信念,宁折不弯。
(3)①交代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并具有象征意蕴;②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形象及心理。
③使小说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4)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
①以“山路弯且直”具有象征意味,暗示了小说正义与邪恶较量的内容。
②以“山路弯且直”为题,写出了作者对社会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认识。
③“山路弯且直”揭示了正义与邪恶较量复杂曲折的过程,凸显弘扬正气的主题。
观点二::使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
①“弯”和“直”暗示了在歹徒恣意妄为下众人和奎的不同表现。
②“弯”和“直”分别暗示出奎机智和倔强的性格特点。
③“弯且直”暗示了众人在奎的感召下,从懦弱走向了勇敢。
观点三:使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
①以“山路弯且直”暗示小说的情节发展是曲折的。
②以“山路弯且直”为题,将小说中奎和众人的不同表现联系起来。
③“山路弯且直”暗示了小说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结局,含蓄而有蕴味。
12. (1)BC(C项3分,B项2分,A项1分,选D或E项不得分)(2)①花费大量时间去了解、体验与角色相近的生活。
201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测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寥廓(kuò)聒(guō)噪挑衅(xùn)残羹冷炙(zhì)B.霎(chà)时榫(sǔn)头角(jué)斗休戚(qī)相关C.拗(ào)口畜(xù)牧倨(jù)傲锲(qì)而不舍D.漫溯(sù)酒馔(zhuàn)阜(fù)盛夙兴(xīng)夜寐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诡秘漩涡迭次平心而论B.谍血岑寂疏朗良辰好景C.偏斜猩红弹劾责无旁代D.落真蓬蒿殒命陈词谰调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夏夜的郊外风儿轻抚,虫声唧唧,但陶醉于美景,尤其是行走于瓜田李下之时,特别要注意草中的毒虫甚至毒蛇。
B.千百年来优秀人物数不胜数,也许,他们离戎们很远,也与我们无关,但他们的善行善举一直让我们感同身受。
C.你想象不出,从小学到大学的十多年间,他们竟然一直是同学;你更想象不出,他们竟然一直两小无猜,关系融洽。
D.现在80后、90后的男女学生相处比较自然,但是30年前,男女同学如果坐同一张课桌,必定会在桌子中间划一条判若鸿沟的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无数优秀人物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因此每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晚会都是让人心灵得以净化和灵魂得以升华的时刻。
B.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上心,不然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比如说学习,你成绩前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觉刻苦的程度。
C.在当代,消费文化强调文化同经济和产业的联合,抬高文化的经济价值,强调文化的日常实用和感官愉悦,而无视甚至淡漠了文化消费的深层次内容。
D.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中心的转移,尽管各国对地方高等教育的理解和称谓不尽相同,但对其所处的基础性地位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则是一致的。
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pdf
哈三中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学年第二模块考试 语文 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皆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①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②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
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③琴者,禁也。
2013年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Ⅱ卷,适用地区:陕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西藏、海南、新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
……江中有鸑鷟,似兔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
”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
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批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
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
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
《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3—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3—2014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3-2014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一个由权力垄断大部分资源的社会当中,人们在政治观念上,多倾向于认同政治现实主义。
这里的政治现实主义,简而言之,就是强权即公理。
或者不如说,人们在暴力和利益的威胁和诱惑之下,无能或无力从道德上评价权力的对与错。
这种政治观念,反映到现实生活当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权力崇拜,二是政治冷漠。
人们崇拜权力,大半基于利益的考量,但在此之外,亦将权力视为价值和意义的来源。
而这里所谓的政治冷漠,特指人们在自身利益之外,无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旦有人试图从道德的角度评价政治时,周围的人可能立马就问:你说这些,到底有什么用?或许,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有关政治的言说,的确不能带来现实的改变。
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所有关于政治的言说都没有意义,更不能随时以有用/无用这一对概念来评价所有事务;我们须认识到,并非所有的人类活动,都能以这一对概念来评价。
甚至,我们可以用更强的表述说,人类活动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其实在此概念框架之外。
进而,我们可以认为,试图评价现实政治的对与错,有可能是无用的;但如果我们均认同政治现实主义,则一定是无望的。
基于正当的道德要求,公民有不服从的权利。
但这种权利所带来的,不是一种以恶抗恶的仇恨与破坏,而是一种基于自由的表达和守护,并遵从一种真正的法律精神。
如果我们将此公民精神,与意识形态做一比较,即可看出明显的差异。
关于此点,刘莘在上引论文中指出:“……公民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比它与物欲意识的区别要丰富得多:前者基于自由,后者基于对自由的限制;前者鼓励自我批判并欢迎他者的批判,后者限制自我批判并排斥他者的批判;前者认为普遍法权高于任何主义,后者认为某某主义高于普遍法权;前者追问社会结构的合理性根据及内容,后者规定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及基础;前者通过追求社会基本结构的全面法权而实现自身,后者通过维系新旧内容的统一而捆绑自身。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3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3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形式上介于诗与文之间,语言大体整齐、押韵,但又经常夹杂着散文的句式,往往铺排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抒写情志。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中就有了它生命的因素,到了《楚辞》,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
及至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诗经》《楚辞》作品中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楚辞》作品中铺排的写法;同时,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并以“赋”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文体——赋。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指出了赋的文体形式由古诗衍化而成。
刘歆在《艺文志》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
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
春秋之后,贵族不需要也没有机会用背诵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
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
于是“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
赋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
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
13年哈三中3模语文答案
2013年哈尔滨第三中学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使‘感知中国’成为热门”错误)2.C(强加因果)3.A(“最重要的”,于文无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B(戒:告诫)5.A (②没有直接表明善于用兵,只是笼统点到用力做战④体现嗣昭刚直的品质⑥间接表现百姓对他的拥戴)6.C(张冠李戴,庄宗派遣嗣昭转到山的北面,而自己率领银枪军冲上山。
)7.(1)我们如果收整军队,让他们休息,(他们)整顿军队然后再次出击,(那么,我们)凭借什么抵挡他们?应当用精锐骑兵阻挠他们,趁着他们疲劳困乏,可以凭借这取胜。
(“整”、“何以”、“因”各1分,句意2分)(2)李继韬暗地里派人告诉继远,要(他)在军队里发动兵变,希望天子派自己去安抚他。
事情泄露,在天津桥,(李继韬)被斩杀了。
(“阴”、“起变”、“安缉”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李嗣昭,本来姓韩,是汾州太谷县百姓家的孩子。
太祖(李克用)外出打猎,到他家(落脚),看见树林中香气浓盛,认为此事很奇异,招来他的父亲询问怎么回事。
(嗣昭)父亲说家里刚刚生了个儿子,太祖于是拿黄金和丝绸赠送给(他们)来换取这个婴儿,命令自己的弟弟李克柔把(他)当做儿子抚养。
嗣昭形貌矮小,但胆量勇气超过常人。
起初嗜好喝酒,太祖曾经稍加训诫他,就终生不再喝酒了。
太祖喜爱他的谨慎仁厚,常常让他跟随用兵打仗,任用为衙内指挥使。
天复元年(901年),梁国大军向西进犯京师,围攻凤翔,嗣昭趁着间隙攻打梁的晋、绛,(在)平阳作战,抓捕梁国将领一名。
梁国军队于是包围太原,慈、隰、汾诸州又归入梁国。
太祖非常恐惧,计划出走云州,而李存信等则劝太祖投奔到契丹去,李嗣昭(据理)力争认为不可以,仗恃刘太妃也赞同李嗣昭的意见,(李克用)才停止(出走)。
李嗣昭不分白天黑夜,屡出奇兵攻击梁军,梁军散去,嗣昭又收复汾、慈、隰三州。
这一年,镇、定二州都已经(和)晋断绝关系而归附梁国,晋国在外失去大国援助,在内丢失数州,连年之中,孤城一再被困。
哈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高二第二模块语文试题
黑龙江哈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学年第二模块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要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与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
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②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
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
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③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
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④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
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
《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东北三校2012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
东北三校2012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文人对自己生存环境——大自然的观照,深深的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
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在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中,两度(平面)空同、多点透视及线的表现特点又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的两大特征。
西方人一直对中国画家早就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山水百思不解。
山水画的出现的前提包括非拟人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斯的《神圣的自然》就是这一哲学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述。
那时的古希腊地中海地区出现了一种有创见的、有发展前途的西方山水艺术。
它远远先于远东地区的山水画,但后来的基督教改变了这一切。
西方山水画艺术被扼杀、中断了,直到文化复兴运动后,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山水画才得以重新发展。
然而在中国,自然哲学一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无法分割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察自然的方式,为山水画提供了创作前提。
中国山水画在“以形媚道”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以似与不似、虚虚实实的创作方法把自然和人格之美结合起来,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草木、宇宙、大地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
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同样影响着历代画家的审美世界观。
在山水画史上,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老庄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不是站在客体之外去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而是需要尽可能地融入客体之内去体会、理解,使主、客体完全融合。
道家的这种哲学精神,转化成了中国艺术的主要精神。
作画时,不局限于同一时空的写实,而是凭记忆按照心想去表现景物,力求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自由境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道的感悟、体验、转述、传达与表现。
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东北三校2013届高三4月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东北三校(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4月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标明。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作为潮州人族群的风味菜肴,潮菜初是伴随着潮商的足迹传遍东西洋的,而后通过南北贸易和移民,吸纳了东西洋各地的饮食精华,包括各种各样的食材和烹饪技法,进而融会贯通并走向成熟。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潮菜在全国各地迅速的兴起,其独特健康的饮食理念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按照当代流行的八大菜系分类法,潮菜因为地处广东而归入了粤菜,但已故的美食家唐振常却不以为然。
他在《饔飨集》中说:“八大菜系中无潮州菜,大约以为潮州菜可入粤菜一系,此又不然,通行粤菜不能包括潮州菜的特点,凡食客皆知,试看香港市上,潮州菜馆林立,何以不标粤菜馆而皆树潮州菜之名?”为什么潮菜不能归入粤菜?为什么潮州人无论到哪里都不标榜粤菜而只树立潮菜自己的名声?就潮州人而言,大概认为粤菜或广东菜其实都是广府菜的别称,是讲粤语的广府人族群的风味菜点,与潮州人所吃的潮菜有明显的差别。
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197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当地大饭店的名厨整理出版一套6册的“菜点选编”丛书,没有把潮州菜汇编到《广东菜点选编》一书中去,而是与福建菜合编为《福建潮州菜点选编》。
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散文作为自由的话语、最初就是历史学和哲学叙述的文体承载方式,与历史学和哲学有着亲缘性关系,但是,人们常常关心其诗学和美学意义,而很少关心散文和哲学之间的关联。
散文中可以有哲学的思致、认识和发现,但是,散文文体毕竟不能真正代替哲学文体,散文中有哲理,或哲学中有散文,应该是二者关系的基本表达。
在话语表达中,散文必须以情感表达为主调,而哲学必须以理性解释为主调。
这就是说,散文是情感与思想的自由谐和,仅有思想而没有情感,不是散文的本质性要求。
哲学与散文之间的关联是内在的,表现为思想与情感间显示着最本原的生命亲近,《庄子》与《孟子》就标志看中国哲学与散文之间最古老的联系。
庄子不是借助纯粹概念的分析来表达思想,而是善于借助形象和寓意之间的关联,揭示深刻的人生奥秘,虽然他的散文中也有一些概念。
孟子的说理,带着人生的全部激情,并正视人性的善良和伟大说理,因而,情感因素的参与,使《孟子》本身具有抒情的力量。
中国古代思想的诗歌源头和散文源头,使古老的思想始终保持激情创造与诗意抒情的力量,当然,思想发展到后来,逐渐与诗性分离,走上了专门化道路。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历史经过几番曲折,我们开始懂得:对于伟大的文化传统,不能掉以轻心,要尊重,甚至敬畏。
古人讲汉字创始,出现“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的神秘、壮丽景象,饱含着敬畏。
近代改革方块字的构想,出于可贵的勇气,但逐渐被时代否定。
今后随着国力增长,汉字的优越性以及在世界上被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将与时俱增。
说到书法,追究书法的根源,又出于对汉字的尊崇,至少让我们取得一种共识,便是书法创造必以汉字为基础。
字体是书体的根基,但把二者等同起来,以字体当书体,便无所谓书法;若把二者割裂开来,书法不复存在。
汉字最基本的功用是表意,不能想象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可以离开文字传承。
文字传承文化,文字本身是工具又不仅止于工具。
文字自身构成庞大的文化体系,与全部中华文明融为一体。
鲁迅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着重从美学意义上谈中国汉文字。
中国文字的“意美”,经长期历史积淀变得丰富深厚,汉字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蕴涵着本民族的美感。
时下网络流行大量的新词语,肯定有许多词语生命力不足,转瞬即逝,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美学底蕴。
20世纪50年代初期,很重视语言的纯洁性,单为一个“搞”字引起不少争议,后来“搞”站住脚了,属中性,但用于“搞笑”、“恶搞”还有点味儿,恐怕不会用于诗词、美文。
当前对待网络语言,赶时髦者多,以严肃态度进行自由讨论者极少见。
不要怕“保守”或“激进”,历史会作出公正的裁定。
“音美”与“形美”直接被人的特定的感官——耳、目所接受。
“音美”集中体现在传统的诗、词、歌曲、戏剧中;其余各种文体倘内含节律、音韵的美,也会令人击节称赏。
至于“形美”,与“意美”、“音美”一样,也是汉字本身所具备,又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其集中的体现当然是书法了。
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哈三中带答案)2013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海权构成了许多国家的战略追求,然而各国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却截然不同。
有的国家(英、美)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法、德)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英、美)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如俄-苏)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
海权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历史机遇在于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地理大发现,不同国家面对海洋的不同选择,尤其是东西方国家对历史机遇的不同把握,导致了不同的国家命运。
欧洲的一些国家抓住了历史机遇完成了国家崛起,而东方国家尤其是创造了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奇迹的中国,却与近代世界权势变革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这一巨大差异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世界历史表明,资本扩张与更新能力既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决定海权能否长久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
同时,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产业主导能力也是决定海权盛衰的重要因素。
在历史上,海上霸权国都分别主导了各自时代的技术革新,如葡萄牙的多桅帆船、荷兰的麦卡托航海图、英国的战列舰、美国的海军航空学等。
世界霸权国不仅是世界海军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经济领先产业的主导国。
由此可见,要成就大国海权,不仅需要足够强大的海军,而且还必须是世界科技的创新国,必须主导世界经济的领先产业。
因此,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尤其要摆脱那种强调大国崛起离不开海权支撑,而忽视海权背后一系列复杂社会因素的简单化思维。
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国的海军力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积极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实现了海军首次走出国门赴亚丁湾巡航。
而当前国际和国内社会,围绕中国海权发展动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均产生了激烈的争议。
国际上,“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
在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有学者疾呼中国发展海权,并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也有学者从地缘政治制约性、综合国力的支撑能力、与霸权国冲突的风险等角度,主张要避免进入“海权的误区”,尤其要避免重演历史上德国挑战英国海洋霸权而遭失败的历史悲剧。
从国际看,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从国内看,则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中所出现的战略迷茫。
因此,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如何走出困境,无疑是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
中国属于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海陆的双重易受伤害性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弱点,决定了中国必须努力在海陆发展上保持平衡,并在国家大战略上选择真正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道路。
中国海权发展应与海洋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这并不意味着与和平崛起外交战略追求的矛盾,相反恰恰是确保中国内政与外交保持稳定,避免内乱和地区冲突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海权力量的发展不可能放弃陆缘安全及其战略安排而选择全球性海权战略,而仅仅是谋求满足主权需求和一定海洋空间的有限的海权战略。
(节选自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有删改)1.下列对“海权产生与发展”的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A.以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地理大发现为历史机遇,海权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兴起。
但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的历史进程中,各国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却截然不同。
B.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的战略诉求,西方国家抓住历史机遇完成了国家崛起,而中国却与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C.资本扩张与更新能力能从根本上推动海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决定海权能否长久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
但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产业主导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D.成就大国海权,能够主导世界经济的领先产业,成为世界经济领先产业的主导国比拥有足够强大的海军,成为世界海军最强大的国家更重要。
2.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下中国要发展海权,就必须重视海权背后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因素,摆脱那种强调大国崛起离不开海权支撑的简单化思维。
B.“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体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
C.虽然中国海军力量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作为传统陆权国家的中国在向海权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仍面临着战略迷茫。
D.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因此,中国的海权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俄-苏追求海权的历史结果来看,海权追求的确能够促进国家的崛起,但过度追求又会埋下国家衰落的根源,所以适度原则非常重要。
B.随着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国海权已有了一定的发展。
而海军首次走出国门赴亚丁湾巡航,也证明中国发展海权符合国际社会大发展的需要。
C.中国属于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这一点决定了在海陆发展上保持平衡并与海洋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才是真正有益于中国海权发展的道路。
D.中国海权发展是确保中国内政与外交保持稳定、避免内乱和地区冲突的基础和保障,并不会妨碍中国的和平崛起外交战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也。
年十二失母,居丧过礼。
及长,理韩诗、《严氏春秋》,明天文历数。
王莽时,恽西至长安,乃上书王莽曰:“智者顺以成德,愚者逆以取害。
上天垂戒,欲悟陛下,令就臣位,转祸为福。
若不早图,是不免于窃位也。
”莽大怒,即收系诏狱,劾以大逆。
遂系经冬,会赦得出。
建武三年,又至庐江,因遇积弩将军傅俊东徇扬州。
俊素闻恽名,乃礼请之。
俊军士掠夺百姓,恽谏曰:“昔文王不忍露白骨,武王不以天下易一人之命,故能获天地之应。
将军如何不师法文王?愿将军亲率士卒,收伤葬死,以明非将军本意也。
”从之,百姓悦服,所向皆下。
七年,俊还京师,而上论之。
恽耻以军功取位,遂辞归乡里。
县令卑身崇礼,请以为门下掾。
恽友人董子张者,父先为乡人所害。
及子张病,将终,恽往候之。
子张垂殁,视恽,�[欷不能言。
恽曰:“吾知子不悲天命,而痛仇不复也。
子在,吾忧而不手;子亡,吾手而不忧也。
”即起,将客遮仇人,取其头以示子张。
子张见而气绝。
恽因而诣县,以状自首。
恽客居江夏教授,郡举孝廉,为上东城门侯。
帝尝出猎,车驾夜还,诏开门人,恽拒关不内。
帝令从者举火射帝面。
恽曰:“火明燎远。
”遂不受诏。
帝乃回从东中门入。
明日,恽上书谏曰:“昔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万人惟忧。
而陛下远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暴虎冯河,未至之戒,诚小臣所窃忧也。
”书奏,赐布百匹。
后令恽授皇太子韩诗,侍讲殿中。
再迁长沙太守。
后坐事左转芒长,又免归,以病卒。
(选自《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因遇积弩将军傅俊东徇扬州徇:征讨B. 及子张病,将终,恽往候之候:等候 C. 恽因而诣县,以状自首诣:往,到 D. 车驾夜还,恽拒关不内内:接纳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郅恽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①若不早图,是不免于窃位也②遂系经冬,会赦得出③愿将军亲率士卒,收伤葬死④吾知子不悲天命,而痛仇不复也⑤恽曰:“火明燎远。
”遂不受诏⑥暴虎冯河,未至之戒,诚小臣所窃忧也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郅恽多才守礼。
他通晓《韩诗》、《严氏春秋》,还懂得天文历法。
十二岁时母亲去世,他守丧时悲痛的程度超过了礼数要求。
B.郅恽胆大正直。
王莽执政时期,郅恽到京城长安,借天命祸福之说劝谏王莽还政,退回臣子之位,因此惹得王莽大怒,将其抓捕收入牢狱,但终得赦免。
C.郅恽忠于友情。
郅恽的朋友因父亲被人害死的仇没报而不能瞑目,他亲自带人杀掉那人,使朋友安心死去,自己投案自首。
D.郅恽善于进谏。
文中多次写到了郅恽直言进谏,前几次都因所谏招惹了大祸,只有最后一次劝谏光武帝刘秀,得到了刘秀的赏识器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恽耻以军功取位,遂辞归乡里。
县令卑身崇礼,请以为门下掾。
(6分)译文:②而陛下远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4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8~9题。
金人捧露盘•卢龙①怀古② 【清】尤侗出神京,临绝塞,是卢龙。
想榆关、血战英雄。
南山射虎,将军霹雳吼雕弓③。
大旗落日,鸣笳起、万马秋风。
问当年,人安在?流水咽,古城空。
看雨抛、金锁苔红。
健儿白发,闲驱黄雀野田中。
参军岸帻④,戍楼上、独数飞鸿。
【注】①卢龙,自古为北方边关要塞,汉代飞将军李广曾在此驻守。
②此词作于词人被贬期间。
③李广射虎而又为虎所伤,最终射杀猛虎的英勇壮举。
④参军岸帻,东晋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是征西将军桓温的参军,桓温极为赏识孟嘉,并重用他。
8.在词的上阕内容中,作者是怎样塑造“飞将军”李广的形象的?(5分)答: 9.“问当年,人安在”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下阕内容分析作者此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_______,适百里者,_______;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庄子《逍遥游》)(2)爱其子,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 ,惑矣。
(韩愈《师说》) (3)_______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 。
(陆游《游山西村》)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大敌当前何承亨如血残阳渐渐湮没于大漠西缘,暮霭里移动着两个身影。
冰寒月牙儿发出微弱的光晕,这一高一矮的身形剪影似乎是荒漠里惟一的活物。
四野,死一般荒凉沉寂。
矮的在前侧狠命地拽,高的在后侧磨蹭着不肯走,像一只正被拖向屠宰场的肥硕奴羊。
两人手腕被铐在了一起。
高而胖的是逃犯柱子,矮而瘦的是边城派出所民警尕雄。
突然,尕雄猎犬般竖起耳朵,说:“快走,必须尽快赶到西夏古城遗址的墙脚下避一避。
”柱子问:“避啥呀?”尕雄说:“你外地人,不知道这险。
你感觉到风和越来越浓的黄尘味儿了吗?沙暴就要来了。
”说话间狂风夹着沙砾已打在脸上,直往颈子里钻。